16年12月考试《大学语文试卷B杨蕾(1)》考核作业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大庆实验中学2015一2016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卷)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份。
其中第Ⅰ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甲骨文的“王”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
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②“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量卜辞可以读通,也证明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
可是这个字的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
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
如此等等,其说不一。
直到1936年,吴其昌按照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③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
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
“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16年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大学语文试卷B杨蕾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共页)一、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5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绝密★启用前新课标Ⅰ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也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及时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期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
当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中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证明《史记•殷本纪》《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证实,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实如刘向、杨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壁虚构。
2016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5-16大学语文标准答案B卷
2015-2016《大学语文》试题(B)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标准答案:二、填空题(本大题15空,每空1分,共15分。
注:请将答案按数字标号顺序写入答题处。
)标准答案:(1)狗屎化效应(2)言不尽意(3)“看客”心理 (旁观心理)(4)举世皆浊我独清(5)众人皆醉我独醒(6)浴乎沂(7)风乎舞雩(8)魏晋风度(9)“五言之冠冕”(10)乘兴而行(11)兴尽而返(12)愿为双鸿鹄(13)奋翅起高飞(14)劫数东南天作孽(15)鸡鸣风雨海扬尘三、阅读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标准答案:(一)1、先觉者、先驱者、启蒙者、革命者等。
(2分)(注:答出任何一个即可)2、听觉(3分)3、《复仇》写以使旁观者“无戏可看”作为对看客的复仇;《复仇(其二)》则是写先觉者被其所欲拯救的民众所害,于是以玩味其罪恶,悲悯其前途,咒诅其现在,而作为“复仇”。
这是鲁迅复仇哲学的两个意涵。
(5分)(二)《冯谖客孟尝君》(节选)(1)①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认为冯谖卑贱),就拿粗茶淡饭给他吃。
(1分)过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用手指弹着配剑唱道:“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在这儿)没有鱼吃。
”(1分)②孟尝君说:“按照门客的待遇,给他准备车马”(1分)于是冯谖坐着车子,带着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炫耀说:“孟尝君把我当作门客来对待。
”(1分)(2)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孟尝君。
(2分)(3)冯谖深藏不露,不甘居人之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1分)而孟尝君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
(1分)通过二者的对比,使人物之间的性格相互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2分)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即给相应分数,大意相同即可。
四、诗词鉴赏苏轼《定风波》(10分)标准答案:无统一标准。
2016年高考语文考试真题附标准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1至6页,第II卷7至11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上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惬.(qiè)意撕.(sī)杀狩.(shóu) 猎金榜题.(tí) 名B. 折.(zhé)本角.(jué) 逐按.(ān) 装舐.(shì) 犊情深C. 筵.(yán) 席偌.(ruó) 大着.(zháo) 陆前倨.(jù) 后恭D. 岿.(kuī) 然毗.(pí) 邻装帧.(zhēn) 噤.(jìn) 若寒蝉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或者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A. 抑扬顿挫凝重波动淌B. 顿挫缓急凝重波澜涌C. 抑扬顿挫厚重波澜淌 C. 顿挫缓急厚重波动涌语病的一句是3. 下列各句没有..A. 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 “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大学语文本期末考试卷B
一、单项选择(2分×5题,共10分)B1、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A 国风 B大雅 C 小雅 D颂2、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属于( )A 国别体 B对话体 C 语录体 D 编年体3、易安居士是作家()的号.A 李煜B 李清照C 李商隐D 李景4、《雅舍小品》的作者是( )A 王小波B 余光中C 梁实秋D 白先勇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 )A。
莫春者,春服即成。
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C。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D。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二、填空(每空一分,共15分)1、《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______ 体散文集。
2、《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_________的代表作,他开创的新诗体_________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3、《想北平》作者____________,现代作家,原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
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剧本《茶馆》等.4、叶芝《当你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5、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中州盛日,闺门多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雅舍》是 __________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中的一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梁氏散文__________的风格和__________的人生情怀.三、古文理解(共14分)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 B.居则曰闲居C.如或知尔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2.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2分)A.千乘之国shèng 端章甫fǔ B.比及三年bì相机行事xiāngC.夫子哂之shěn 风乎舞雩yú D.愿为小相焉xiàng 喟然叹曰weì3.翻译句子(10分)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3分)②居则曰:“不吾知也。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言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生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橘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何德》中的故事是堂吉何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检减损活逐步消失。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大学语文试卷B1
大学语文试卷B1一、判断题1.杜甫的诗被称为 " 诗史 " 。
()答案:正确2. 《为奴隶的母亲》是张资平的白话短篇小说。
()答案:不正确3. 田汉主持的戏剧社团是新月社。
()答案:不正确4. 除了志怪和志人小说外,先秦至六朝期间还有必定数目的变文。
()答案:不正确5.曹丕的《与吴质书》《与繁钦书》是 "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 的佳作。
()答案:正确6. 中国戏曲的表演是运用虚构化的程式来达成的。
()答案:正确7. 《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等叙事诗最能表现郭小川思想探究成就。
()答案:正确8.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采纳了侧面描绘手法。
()答案:不正确9. 高适的边塞诗更富浪漫主义精神。
()答案:不正确10. 《湘夫人》的作者是宋玉。
()答案:不正确11.苏轼盛赞范仲淹 " 文起八代之衰 " 。
()答案:不正确12. 陆机的《哀永逝文》情深辞茂,真实动人。
()答案:不正确13. 张孝祥是豪迈词由苏轼到辛弃疾之间的重要过渡人物。
()答案:正确14. 最早把唐宋八大家文章独自放在一同的是朱右的《八先生文集》。
()答案:正确15." 立刻 / 回来 " 是偏正短语。
()答案:正确16. 《屈原》是郭沫若的一部诗集。
()答案:不正确17. 散文《拣麦穗》的作者是冰心。
()答案:不正确18." 备忘型 " 是日志的一种种类。
()答案:正确19. 沈从文属于京派作家,散文着重表达人性内容。
()答案:正确20. 祭祀农业神的《蜡歌》最早载于《吴越春秋》。
()答案:不正确二、选择题21. 《左传》是一部()。
A.纪传体通史B.断代史C.编年史D.国别史答案: C22. 张爱玲的散文集是()。
A.《山川》B.《流言》C.《写在人生边上》D.《雅舍小品》答案: B23.自称 " 才子词人 " 的作家是()。
16年级试卷及答案语文【含答案】
16年级试卷及答案语文【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之涣C. 杨炯D. 白居易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吴承恩C. 罗贯中D. 施耐庵3.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画龙点睛B. 亡羊补牢C. 纸上得来终觉浅D. 退避三舍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5.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部作品?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 《西游记》的作者是罗贯中。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杜甫的诗句。
()4. 《水浒传》描写了宋江领导的108位好汉的故事。
()5.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论语》。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唐代诗人______的诗句。
2.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______的诗句。
4. 《资治通鉴》是______编写的。
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要介绍《水浒传》的主要故事情节。
2. 请简述唐代诗歌的特点。
3. 请解释“四大名著”指的是哪四部作品。
4. 请简述《论语》的主要思想。
5. 请解释“楚辞”的含义。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写出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2. 请写出一句表达友情的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3. 请写出一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4. 请写出一句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5. 请写出一句表达人生哲理的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2016年成人高考《大学语文》考试真题(含解析)
预览—收藏-关注考点课堂素材精粹第十版依据考试大纲总结命题规律辅导备考策略历年考题详析梳理考试要点总结核心知识筛选最新考点拓展解题思路精编典型习题积累备考经验全真模拟测试预测考试趋势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让学习为我们创造终生价值4.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的是A.梁启超B.胡适C.鲁迅D.陈独秀5.“赋”作为一种文体,成熟于A.战国时代B.汉代C.唐代D.宋代6.有“曲状元”之称的是A.王实甫B.马致远C.白朴D.关汉卿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论语》B.《战国策》C.《史记》D.《汉书》8.“多行不义必自毙”“望洋兴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A.《郑伯克段于鄢》《庄子·秋水》《陈情表》B.《庄子·秋水》《陈情表》《郑伯克段于鄢》C.《郑伯克段于鄢》《陈情表》《庄子·秋水》D. 《陈情表》《庄子·秋水》《郑伯克段于鄢》9.郭沫若《炉中煤》写于A.五四时期第 1 页,共 13 页3/2B.抗日战争爆发初期C.抗日战争胜利之时D.新中国建立之时10.“乐府”最初的含义是A.先秦民歌B.最早的格律诗C.西汉王朝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D.宫廷里的歌舞厅11.《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主旨是A.满招损,谦受益B.祸患积于忽微C.智勇多困于所溺D.盛衰在于人事12.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孟子》C.《庄子》D.《墨子》13.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搭配,完全正确的是A.鲁迅——《坟》《灯下漫笔》B.茅盾——《故都的秋》《子夜》C.朱自清——《背影》《香市》D.钱钟书《围城》《论毅力》14.《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两句釆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夸张B.比喻、通感C.通感、夸张第 2 页,共 13 页3/2D.比喻、排比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A.被后人称作“三苏”的作家是苏洵、苏轼、苏辙B.“济南二安”指的是李清照和辛弃疾C.苍凉悲壮是曹操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D.曹雪芹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16. 下列句子中,“之”字可译作“到”“去”的是A.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共页)
一、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5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二、现代诗歌鉴赏(25分)
请阅读现代诗歌《死水》,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三、作文(50分)
要求:
(1) 以“坚持”为话题,题目自拟。
(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 字数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