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142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讲读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讲读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于文艺创作的规范与引导,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宝库,其经典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的内涵与意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文心”(即作者的文学心得)为主旨,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和文学风格等方面,总结出了古代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
《文心雕龙》为后世文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世说新语》是另一部重要的古代文论经典,它记录了汉末魏晋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轶事佳话,并对这些轶事佳话进行了评价和点评,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
《世说新语》以自然、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参考素材。
《诗经》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典籍,它不仅是诗歌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是文学评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诗经》中的诗歌以自然、淳朴、真切的表现方式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对于后世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所表现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常常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礼乐文化”“中庸之道”等思想在古代文学创作及其评论上得到了精彩的呈现和发挥。
这些思想揭示出的哲学和伦理理念,为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之丰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它们包含的文学观点、创作技法及价值取向,对于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珍贵意义。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文学的风貌与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我们当代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一一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一一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一一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虚静”说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
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
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
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中国二、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
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气”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三、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完整word版)文章《中国古代文论简述》
中国古代文论简述谈起中国古代文学,你首先肯定会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先秦诸子散文。
是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古代文学给后人以史诗般气魄,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文学繁荣的背后当然缺少不了文学理论发展的支撑。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始终交织着两条线: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一明一暗,互相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学攀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和文学创作史一样,文论发展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人们对文学本身还没有自觉的认识.但这时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思想自然包括了对文学的观点。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孔子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孟子提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荀子提出了创作的原则:明道、征圣、宗经。
道家以审美为中心,着重探讨文学自身规律。
儒、道两家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
此外,墨子主张文学要“尚质”、“尚用”,提出了“言有三表"的写作原则;法家则反对文学,韩非子说:“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两汉是古代文论发展的演进期。
上总结先秦,开始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
古代文学书目的最早文献,刘歆《七略》第一次把文学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
批评方面,集中对《诗经》、屈原、汉赋研究,《毛诗序》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末,王充打破经学的禁锢,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的自觉期。
人们对文学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逐渐从儒学中独立出来。
文学观念的自觉、“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的繁荣为文论的进步奠定了客观的基础。
因此产生了《典论》、《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响当当的专著。
唐宋是古代文论的发展期.唐代文论表现为诗论和文论共同发展。
唐初,陈子昂首倡复古革新,标举“汉魏风骨"。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分析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对文学艺术理论的探讨和总结。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将从古代文论的特点、内容和影响
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其次,古代文论的内容主要分为文学创作理论和文学鉴赏理论两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古代文论主张文学要有“真、善、美”的特征。
其中,“真”是指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善”是指作
品要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美”则是指作品要具有审美价值,使人愉悦
和感动。
在文学鉴赏理论方面,古代文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
提出了多种鉴赏标准和方法。
最后,古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
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创作的指导,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达
到了辉煌的巅峰。
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外,《红楼梦》也是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借鉴,创造
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它体现了中
国古代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古代文论的特点是
思想深邃、理论系统,其内容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方面。
古代文
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
宝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是指在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讨论和研究。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词:文词是指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技巧。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词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好的文词应该准确、通顺、形象生动,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词还要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格律:格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节奏。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格律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格律要求诗歌的音韵协调,表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在诗歌的表达上起到加强语感和审美效果的作用。
格律通常有平仄、押韵等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都是不同的格律形式。
3. 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表示和表达抽象的意象和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以简洁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感。
在《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作品中,还详细讨论了象征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和思考的氛围和感受。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被看作是一首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鉴别一首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意境要求作品能够通过字里行间的意象、语言、氛围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思索。
5. 修辞:修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修辞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手法,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来让作品更加生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被看作是汉语文言表达能力的高度体现。
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意象、才情、典故等等。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思想,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第五节诗品序(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唐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附录)
第三节戏为六绝句(附录)
第四节与元九书
第五节答李翊书(附录)
第六节与李生论诗书(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宋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答吴充秀才书(附录)
第三节仲兄字文甫说(附录)
第四节书黄子思诗集后(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近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
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本课程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联。古代文论以学习、研究历代文论家的文学批评作品为主;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论范围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随笔、漫谈、偶感、评点为主。虽说也有专著专书出现,象南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类理论专著不太多。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发展到宋代以后又有诗话、词话的形式。这些著作,不以系统理论为主,但是却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淮南子》“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威: 君形者亡焉。”为西施写真,如果只画得如广告美女般的漂亮, 而不能令人感到可爱和动人,即富有无限的魅力;为孟贲(之目) 写真,画得牛眼般大,但不能让人感到他的威严和可怕:这就丧 失了形象的精神主宰,这样的艺术追求,即“谨毛而失貌”,只 追求外表的真实,丧失了对更高的精神本质的追求,这是受到鄙 夷的。
(3)“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善于把握他人的言论),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这一思想并不是直接的文论,但他所谓的“知言”,应该包括书面语言即文章作 品,而这种“知言”的前提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思想引发了后世文论 中重要的“文气”说。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庄子文论
庄子文论 道家文论包括老子的文艺思想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庄
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四)无法之法—“绘事后素” 的自然美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所追求的自然美,实际上是一 种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绘事后素”的 自然美,即不是一种纯天然,毫无人工的原始 美,或者所谓的古朴美,而是一种建立在巧夺 天工的人工基础上的自然美;即一种“绚烂之 极归于平淡”的自然美;即如白色或“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自然美;即是“出污 泥而不染”,“可与日月争光”般的“芙蓉出 水”式的自然美,也即有着无限丰富内涵却又 仿佛是有如人工痕迹的自然美。就仿佛人体美。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关于文学的一些理论。
分为几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第三种是诗话、词话之类,比如《沧浪诗话》,《六一诗话》,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写作方。
在古代有很多很多著名的诗话,如袁枚《随园诗话》,对于诗话的研究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有《文章流别论》,《诗品》,《文赋》,一些关于文学当中的其中一问题的专著。
还有人用诗歌的方式来评论诗,也是古代文论的内容。
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
延伸阅读议论文论证特点议论文论证特点:1、准确、严密;2、概括性和简洁性;3、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代文论是什么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大学中文系有古代文论这个专业,是属于文艺理论教研室的。
一种是系统的理论,这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但有很厉害的专著,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即人关于文学的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中国古代文论(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文论的作用、功能:一面,文学和非文学的不同(文学的本质);另一面,文学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对具体文本的批评(批评的实践)。
批评的理论与标准(原则与方法)。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是广义的文学观念,文学兼有“文章”、“文献”、“博学”多重含义。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与今人基本相同。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
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2、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
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唐人主张明道,其实还是偏于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
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
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批评偏于纯艺术,被指斥为“空疏不学”。
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
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论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第四章明清诗文理论…………………………………………………………………()
第五章明清戏曲理论…………………………………………………………………()
第六章明清小说理论…………………………………………………………………()
第七章近代文学理论…………………………………………………………………()
绪论
基本知识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2.文学:“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子行四教:文、行、忠、信”);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先秦时期o诗言志o《周易》▪象与意▪阳刚与阴柔▪发展论▪文品与人品o儒家文论思想▪孔子:“诗教观”∙“思无邪”说∙“兴观群怨”说∙“尽善尽美”说∙“辞达”说∙“文质”说▪孟子∙“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知言养气”说▪荀子∙“中和之美”说o道家文论思想▪老子∙“大音希声”说▪庄子∙"虚静"说∙"物化"说∙“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天籁”说∙卮言、重言、寓言说o其他学派▪墨子∙“三表法”说▪韩非子∙两汉时期o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实录”精神o《礼记·乐记》▪音乐的产生源于人心感物▪提出音生人心的问题,引申出了文艺对社会政治的重大反作用▪关于音乐的本质o《毛诗大序》▪"情志统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说▪讽谏说以及“主文而譎諫”▪六义说▪"变风"、"变雅"说o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心声心画”论▪“雕虫篆刻”▪明道、宗经,征圣o董仲舒▪“天人感应”与文学创作▪论诗歌内容和功用▪诗无达诂o王充《论衡》▪文学真实性—“疾虚妄”说▪文学的实用价值—有为而作,有益于世▪文学独创性—反对贵古贱今∙魏晋南北朝o曹丕《典论·论文》▪文学价值论—文章“不朽”论▪文学批评论—反对“贵远贱近”、“向实背声”▪文体论—“四科八体“论▪作家论—”文气说“o陆机《文赋》▪创作过程论∙创作准备阶段∙创作进行阶段∙创作表现阶段▪文体风格论—十体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学审美论—应、和、悲、雅、艳o文笔说和声律论o刘勰《文心雕龙》▪内容构成▪文学的本质和起源∙原道说▪文学的构思与创作∙心物交融说∙神思说∙虚静说∙志气和辞令说∙言意之辩▪文学的风格和体裁∙风格和作家的关系∙风格和文体的关系▪文学作品的”风骨“▪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文学的批评与欣赏∙鉴赏态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鉴赏方法:六观说▪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与时代的关系∙通变说o钟嵘《诗品》▪诗歌的产生和发展▪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直寻”说▪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滋味”说▪五言诗的流变∙隋唐五代时期o陈子昂和诗文革新▪代表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理论内容∙对齐梁文学的批评∙兴寄”说∙“风骨”说o殷璠▪代表:《河岳英灵集》▪理论∙兴象论o王昌龄▪代表:《诗格》▪理论∙诗境论o杜甫▪代表:《戏为六绝句》▪理论∙重视《诗经》传统∙正确学习前代文学遗产:继承风雅传统,转益多师o皎然▪代表:《诗式》▪理论∙“意”与“境”的关系∙“言”与“意”的关系∙“取境”难易问题∙复古与新变o白居易▪代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理论∙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讽谕现实∙白居易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缺点o韩愈▪代表:《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调张籍》、《答李充秀才书》▪理论·∙提倡古道,写作古文∙学习古文的方法o人品与文品相统一o惟”陈言务去“o“气盛言宜”论∙“不平则鸣”论∙雄健怪奇的审美风格∙韩愈的文学理论对后代的影响o司空图▪代表:《二十四诗品》、《与王驾评诗书》、《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理论∙论“思”与“境”的关系,提出“思与境偕”说∙把“味”作为诗歌的第一要义,提出“韵味”说∙追求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提出“四外”说∙司空图诗论之影响∙宋金元时期o欧阳修▪代表:《答吴充秀才书》、《梅圣俞诗集序》、《六一诗话》▪理论∙文道关系论∙“诗穷而后工”说∙诗歌的意境∙欧阳修的诗文论对后代的影响o苏轼▪代表:《日喻》、《送参寥师》、《文说》、《书黄子思诗集后》、《答谢民师书》▪理论∙道可致而不可求∙“空静”观∙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风格论—平淡自然∙辞达说∙词自是一家o苏辙▪代表:《上枢密韩太尉书》▪理论∙养气说o黄庭坚▪代表:《与王观复书》、《答洪驹父书》▪理论∙强调温柔敦厚之旨∙重视法度∙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黄庭坚的影响:江西诗派o严羽▪代表:《沧浪诗话》▪理论∙论”别材“、”别趣“∙以盛唐为法∙论熟参与妙悟o李清照▪代表:《词论》▪理论∙词别是一家o张炎▪代表:《词源》▪理论∙强调音律和谐∙强调词的”雅正“∙强调”清空”,反对“质实”o元好问▪代表:《论诗绝句》三十首▪理论∙重视儒家诗教传统∙强调内容必须体现真情实感∙艺术风格上,推崇豪放自然典雅,反对纤弱雕琢∙明清时期o前后七子▪理论∙倡言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宋元,台阁体∙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范式∙重视真情▪前后七子诗文观的得失o李贽▪代表:《童心说》▪理论∙童心说∙评点《水浒传》o公安三袁▪代表:《序小修诗》、《与丘长孺》▪理论:性灵说∙诗文抒写作者性灵,表现真情实感∙强调“变”,反对复古派∙提倡“趣”,表达作者的个性▪公安派诗文观的弊端和影响o谢肇淛、袁于令▪代表:《五杂俎》▪理论∙评点《西游记》o虚实相半o“幻”与“真”的关系o沈汤之争o李渔《闲情偶寄》▪“立主脑”▪“密针线”▪“审虚实”o王夫之▪“情景融合”论▪“兴观群怨”论o叶燮▪代表:《原诗》▪理论∙反对复古模拟∙推崇杜甫、韩愈,提倡温柔敦厚∙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特点o王士禎▪神韵说o沈德潜▪格调说o翁方纲▪肌理说o袁枚▪性灵说o桐城派▪义法说∙近代o刘熙载《艺概》o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境界说:写真景物、真感情∙“隔”与“不隔”∙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小度写范文中国古代文论1 中国古代文论有哪些模板
中国古代文论1 中国古代文论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及表面上看,往往是随感而发的,缺乏系统性,的共成体系的。
中国古代文论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辨证法思维因素影响。
3、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4、最早运豕评点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5、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评点,脂砚斋忍对《红楼梦》评点。
6、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
7、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还处于与其它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
8、“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子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9、“文”泛指一切形诸文学的人类文明成果,人们的文明举止和礼仪,乃至天文地理的学问,都包括在内。
10、《易经》中“言有物”、“言有序”之说,是讨论君子的立言修辞问题的,后人引申为文论中关于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原则。
11、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2、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儒家施教的特点是温柔淳厚。
4、最早运豕评点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5、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评点,脂砚斋忍对《红楼梦》评点。
6、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
7、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还处于与其它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
8、“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子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9、“文”泛指一切形诸文学的人类文明成果,人们的文明举止和礼仪,乃至天文地理的学问,都包括在内。
10、《易经》中“言有物”、“言有序”之说,是讨论君子的立言修辞问题的,后人引申为文论中关于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原则。
11、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2、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儒家施教的特点是温柔淳厚。
13、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14、荀子站《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VIP专享】中国古代文论分析
为孟子所提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
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
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
"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
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这一解释比较合理。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篇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篇在高校讲授中国古代美学史、中国古代文论时,有一个人物是一定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刘勰。
刘勰是很有故事的人物,他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小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家里穷得没有钱娶妻,但他似乎也受到过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古籍记载,他年轻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在梦中,他俨然就是孔子的弟子。
刘勰醒来时,觉得这可能是圣人给他的一种暗示,所以,他一直想着有机会传播儒家思想,才不会辜负托梦给他的孔子。
可是,现实的状况让刘勰没有办法实现建功立业的梦。
他在二十岁左右,不得不进了京城的定林寺,在寺庙里过着清静、孤寂的生活,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这位高僧叫僧佑,刘勰跟着僧佑学习,也帮他做些抄抄写写的事。
僧佑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他原籍徐州,出生于建邺,14岁时就进入定林寺,成为定林寺开山祖师法达的嫡传第子。
僧佑既是得道高僧,又是佛学大家;既深研佛学,又收集佛教典籍;既释注佛典,又精通儒家等经典,他使定林寺成了非凡的名寺。
刘勰跟着他,也是既读经习佛,又研习儒道,慢慢地学问也渊博了,成了博学之士。
可以说,刘勰是精心于佛,致心于儒,又留心于道,逐渐成了当时的杰出文化学者,而他的师傅在京城的广泛人缘,与京城大官、望族和高层文化人物的交往,也对刘勰帮助很大。
当时很多的大人物都请僧佑题写匾额,撰写碑文等,或许是僧佑太忙了,求写的人太多了,有时,机会就落到了刘勰的身上。
而且,刘勰的碑文也写得很好,也渐渐有人请他写了。
后来,京都建康的不少寺塔及高僧碑文都是由刘勰撰写的,这表明刘勰也出名了。
因为碑文写得好,影响也大了,都城的显贵们也开始留心这位寺庙里的学者,这就给了刘勰走出寺庙的一个好机会。
本来,年轻时刘勰就梦到孔子,就有志于仕途,他不但居于寺中凡心未了,而且更是致心于儒,很在意于官场,也很想能闻达于诸侯。
梁武帝肖衍天监初年,机会终于来了,经人推荐,刘勰离开了定林寺,步入仕途,先是任职奉朝请,后来又任中军将军肖宏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仁威将军肖绩的记室,还当过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最后任昭明太子肖统宫中的通事舍人兼步兵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