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历史发展脉络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hought of "People-Orient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作者: 蔡丹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
出版物刊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以人为本思想 历史发展 脉胳
摘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更加凸显出其学术和研究价值以及理论指导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拟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这一重要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毛泽
东完整而系统的"人民群众"思想;新时期邓小平的"人民"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为民"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
中国近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发展浅析
中国近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发展浅析“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全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党从新的历史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
那么何为以人为本,怎样以人为本?在新时期真正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人本思想进行一定的研究,特别是中国的近现代“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一、现时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人本”(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不断发展的结果。
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和领袖以其德行为人民所推崇体现的原始民主到奴隶、封建社会的“民贵君轻”“兼爱”等思想体现出的相对成熟的民本思想,再到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这无疑是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新世纪,中国执政层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
同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特别是“人本”与传统“民本”的关系问题。
有的人认为,新时期的“人本”就是传统“民本”的现代版,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也有的人认为,新时期的“人本”虽然以传统“民本”为基础且吸收了传统“民本”的精华,但是却与传统的“民本”有着本质的区别。
笔者认为,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是不同的。
人本的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
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
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提“人”本而不提“民”本,原因不在于“民本”本身,而在于其相对面,即“官”本。
几千年来,和“民本”并存的“官本”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更大,随着历史的发展其负面影响尤其凸现。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官本”的影响。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适
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的过程。
该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期探索、逐渐成熟和全
面发展三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接受和理解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中国学者广泛研究西方人本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克卢奇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等的著作。
中国结合自身国情,对人
本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逐渐成熟阶段是指7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学者对于人本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他们认识到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并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深化了对人本思想的理解。
中国
的改革开放也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背景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初期探索到逐渐成熟再到全面发展的
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者通过对西方人本思想的学习和借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
社会实践,形成了一套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实现社会公平、民主和法治等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
随着中国
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时代背景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也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
中国的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主要从引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至中国的初期阶段开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分析了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和当代中国的独特表现。
结论部分则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演进历程,为读者提供一个综合了解该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思考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引言、正文、结论、初期阶段、传播、融合、实践、应用、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展望。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平等地位和尊严。
这一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立场和对人类解放的理想追求,将人的自由、平等、尊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通过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和人的地位的理论研究,拓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为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概念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中国化的必要性中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审视和转化。
只有通过中国化,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中国化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心理需求。
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为广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轨迹
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轨迹[摘要]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形成;发展;主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切关注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在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斗争的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标,来源于人民的实践,服务于人类的发展,蕴涵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民观。
所谓人民观就是对人民的内涵、地位、作用、根本利益及其实现等的总的认识和根本看法。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前提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存在的严重缺陷,即“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把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解释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的“人”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处在一定现实中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以一定的方式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生产的人。
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实践中的人,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以人为本的历史沿革
价 值 观 及 其 处 延
李 景源撰 文指 出 , 所谓 价值 观 , 就是 人们基 于生存 、 发展 和享受 的需 要 , 在社 会生 活实践 中 形 成 的关 于价 值 的总观 点 、 总看 法 , 是人 们 的价 值 信 念 、 仰 、 想 、 准 和具 体价 值 取 向 的综 信 理 标
维普资讯
建设 公正 高效权 威 的社 会主义 司法制 度 ,保 证 审判 机关 、检察 机关依 法独立 公正地行 使 审判
受到 严重 的扭 曲。 0世 纪 8 2 0年代 , 些有 责任 一
感 的理论工作 者开 始重新 提倡 以人为本 和人道 主义 的价值 。 但是 这些声 音一经 出现 , 遭 到 了 便
主义 价值 观体 系就是 由社会 主义 的经济价 值观
念、 政治价值观念 、 法律价值观念 、 道德价值观 念、 宗教价值观念 、 艺术价值观念等构成的。
走 向共 同富裕 是个 漫 长历 史 过 程
朱相 远撰 文指 出 , 中国特色社 会主 义 , 到 说
《 o 思想 9 j 政治 教学 20 年第 3 课 08 期
第 四是要 处理好 集权 和分权 的关系 。一方
面 中央要 有一定 的财 力 ,另 一方 面也要 给地方
一
定 的主动性 。
以人 为本 的历史 沿 革
14 9 9年 后 , 以人 为本 ” 直被 当作 是 西方 “ 一
步形成 理论化 、 系统 化 的价值 观体 系 , 如社会
资产 阶级人 道 主义 和人 本主义 的 主要 观点而 遭 到严 厉 的批 判 。随着对 人道 主义和 “ 以人 为本 ” 的彻 底否定 和政 治性批判 ,阶级 斗争 的观念 进 入社 会 的每 个角落 ,我 国传统 的优秀道 德被许 多人遗 弃 了 , 人与人 之 间的温情 、 友爱 和信任 开 始丧失 。 其结果 是 , 们 的正常情理 和心 态开始 人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播、接受和吸收、融合与创新、实践探索、影响力和未来发展几个阶段。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在实践中,人本思想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未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仍将继续深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启示,同时也将丰富和发展人本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传播、接受、吸收、融合、创新、实践探索、影响力、未来发展、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建设、人本主义理论、丰富、发展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强调人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尊重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关注人的尊严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认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真正平等和互助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压迫的反思,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解决方案的探索。
通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方向。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传播始于上世纪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深入人们的心中。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推动了人本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1.2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
从以人为本到尊重人权,探索中国人权保障之路
从以人为本到尊重人权,探索中国人权保障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于尊重人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人权保障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民生问题,成为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综合问题。
中国在经历了长期改革开放之后,也逐渐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中认识到尊重人权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强人权保障工作。
本文将从以人为本到尊重人权的过程中,探讨中国人权保障之路。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下的中国人权保障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自由和尊严等方面的问题。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思想上引领了中国人自身解放、生产关系解放的伟大历史变革。
1982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中对人权保障有很明确的规定。
由此可见,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已经开始对人权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将其写入了法律文件,成为国家基本的政治理念。
此后,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加强人权保障工作。
例如:198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中共党员在民主选举中的权利和义务》文件,将选举权落实到各个层级,并逐步地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员调动制度;1994年《北京宣言》中,第9条关于女性生育自由权的规定,为女性家庭生活和个人权利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2008年颁布了《反家庭暴力法》,努力维护妇女和儿童的人权;2019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对于碰到刑事犯罪的人权保护有所加强等。
二、中国人权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中国在人权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府部门在保障人权时存在的不足。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加强了对人权问题的关注,并逐步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落实上还存在差距和滞后。
例如,户籍制度和公立学校的升学制度就与人权保障的基本观念不太相符。
二者都不利于自由流动,限制了人们行动和发展的自由。
再有,中国在加强公共事业时,消除经济与社会、区域、性别等各种不平等现象所取得的成就仍较少,并可能导致人权的局限性,如各方面的不平等待解决。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既强调了人的最高价值,即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最值得关注的,也彰显了人的本体地位。
即人在创造历史时也将自己创设为历史之“本”。
“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与我国现实发展紧密相关的科学理念,渗透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标签: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次年,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阐述。
在当下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很有必要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再学习。
一、“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一)“以人为本”之“人”的定位“人”在哲学上,尤其是价值取向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它的提出,突出强调了与神、与物相比,人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关注的。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他始终重视社会发展与现实中个人发展的密切关系,并把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发展。
通过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人本思想,并结合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即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
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而且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具体到中国,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正在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劳动者、建设者和参与者。
浅析“以人为本”
浅析“以人为本”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认真研究“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理解其与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有更为准确地认识。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成为我国的“流行语”,虽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但“以人为本”的思想却渐渐地深入人心。
第一次把“以人为本”写入中央文件的是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
《公报》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其主题之一就是把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继续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认真研究“以人为本”在中外思想史上的源流发展,搞清楚历史上的有关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我们对“以人为本”思想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人为本”的提法有着历史的渊源。
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其意是说,只有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本理国固”,最后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
这说明“以人为本”的出现时间是很早的。
在以后的古籍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出现“以人为本”的。
如: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裴注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理天下者以人为本。
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ij;。
i——————叠譬翟蕾~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文/王怡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对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观的理论与实践的解读,试图说明“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实施和贯彻具有历史发展的争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应人民群众必然性和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
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了改革开关键词:改革开放;以人为本;发展放的战略方针,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中图分类号:D61 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06—0158(2004)06—0071—03 的工作中心。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义。
‘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31社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线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对我国改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达到共同富裕。
”并强调:“一部分地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政策和具体国情的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分析,以及“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发展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逐步发展和体现过程的简要回顾,无和进步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人,而社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j一疑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会主义就是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方面,解放生产力就必须解放思想,其新时期倡导“以人为本”原则的科学性发展。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实质是解放人。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和正确性。
社会主义概括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的目标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和提高。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经济改革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经济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从过去单纯的追求GDP增长到现在注重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转变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更是一种重要的理念转变。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经济改革。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开放。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有企业是经济的主要推动者,与此同时,政治影响无处不在,经济活力较为低下。
改革开放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和理念,即市务经济。
私人企业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市场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且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人开始对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疑问。
在经济泡沫崩溃后,很多人意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其实影响并不大。
这种趋势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人民的利益和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注重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福利。
与过去单纯的GDP增长相比,这种改变的意义在于将重心放在人民利益和幸福感的提升上,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数字。
这种思想变革在经济层面上也得到了深入的实践,如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使人民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三、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种理念使得经济发展不再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更加关注人民利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注重幸福感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加细察经济发展的策略,不再苛求高速度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并注重资源、环保等方面,更符合国家整体发展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仅仅对中国经济有重要影响,对全球经济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历史经验
改⾰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为本的历史经验2019-10-15摘要:改⾰开放以来,中国⼈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开天辟地的新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为本的宗旨,始终坚定以⼈为本的信念,始终保持以⼈为本的情操。
回顾三⼗多年的改⾰开放历程,⼀条⾮常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为本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民的根本利益,切实维护⼈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化权益,努⼒追求⼈的全⾯发展,积极实现共同富裕,总结了⼀条以⼈为本的成功经验,成功开辟了⼀条中国特⾊的以⼈为本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改⾰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为本;历史经验中图分类号:D26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0544(2012)03-0011-04改⾰开放以来,中国⼈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开天辟地的新成就,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为本的宗旨,始终坚定以⼈为本的信念,始终保持以⼈为本的情操。
回顾这三⼗多年的改⾰开放历程,⼀条⾮常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邓⼩平为核⼼的第⼆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核⼼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为总书记的新⼀届领导集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在时代要求中努⼒为⼈民谋利益,在始终以最⼴⼤⼈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程中总结和概括以⼈为本的历史经验。
同志指出:“坚持以⼈为本,就是要以实现⼈的全⾯发展为⽬标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民群众⽇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切实保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民。
”也就是说,只有做到富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化、⼈的全⾯发展以及成果共享才是真正坚持以⼈为本。
⼀、发展富强经济是以⼈为本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先应当确定⼀切⼈类⽣存的第⼀个前提也就是⼀切历史的第⼀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活。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一种以人类为本的思想体系,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发展。
它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和创造者,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主张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在这一思想框架下,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解放人的生产力和人的全部潜能,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全面的自由和尊严。
这种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人类解放的理论探索、社会实践的探索和理论体系的完善。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不仅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利益,也强调人的精神生活和尊严,旨在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
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得到了本土化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体。
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想指导。
它也影响和启发了中国人民对自身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正不断深化和完善,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全面进步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1.2 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起源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指导。
鲁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先驱之一,他认为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人的立场出发,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才能取得真正的解放。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改革和发展之路探究
仅是促进 我国经济 的发展 , 也是 促进 社会 各方 面 的发展 , 推 动整个 国家的发展 。使 得改革 发展 所带 来 的成果 能 够惠及 每一个人 。所有 一切都 必 须落 实到 人 的发展 这一 层次 。唯
有如此 , 才 是 真 正 为 人 民谋 福 利 的 改 革 和 发 展 。
国 能 够 朝 着 共 同 富 裕 的 方 向稳 步 前 进 。要 尽 量 保 证 我 国 人
、
“ 以 人 为本 ” 的 改 革 之 路
1 8 4 8年 , 马克思 , 恩格 斯在 他们 那篇影 响人类 历史 进程
的《 共产党宣 言》 里把 人类 社会 的最高 阶段 归 结为 一 句话 : “ 代替那存在着 阶级 和 阶级对立 的资 产 阶级 旧社 会 的 , 将是 这样 一个 联合 体 , 在 那里 , 每个 人 的 自由发 展是 一切 人 的 自
教育设施的评估与保障 。人 口潮 的即将 到来 , 意 味着东 莞市 教育局与相关部 门必定要将此 问题提上 日程 。例 如 , 现 在部 分地市正在实施 的, 建立 房地 产开发与 教育建设 联动就 值得 借鉴 。用于房地产 开发 的土地 需要 提供教 育设 施 的专 项评 估, 确定新增居住人 口幼 儿园 , 小学, 乃 至初高 中的就学 解决 方案 , 根据评估 决定 是否买地 。 东莞 的外来人 口占比将近 8 0 %, 教育问题将是 这座城市 做好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课题 , 本文 以东 莞 目前 的人 口与教育 现状作为切入点 , 对 于即将 到来 的“ 二孩 ” 时代, 东莞教 育 问 题又将面 临什么压 力 和挑 战 , 希 望引 起大 众 、 政府 对东 莞教
0 0 3人 , 统计 结果 表 明 , 全 市 生 师 比分 别 为 : 小学2 3 . 8 : 1 , 初 中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历程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历程始于维新运动时期。
那时,朱鸣、石渠、
李鸿章等学者首肯“以耕者施人”,倡导“蓄民为本”,提出“开放四海、兴乡宁民”,强调改善民生及发展经济,体现了当时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同时,北洋政府在建立起现代的社会制度的同时,还采取了改革和开放的政策,改善了民生环境,使更多人参与其中,促进了发展。
此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张的以“生产力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手段”的建设思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到全国一线,深入人心,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实践中,中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以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理念,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官僚文化,大力弘扬“诚信、节约、劳动、爱岗敬业、整洁有序”的职业道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出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国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推动了以劳动者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由小康社会构建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总而言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使今天的中
国人台步于世界,更将成为未来伟大中华民族的灵魂。
积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实践中,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浅析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浅析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古往今来,无数哲人对以人为本都作出过精辟的阐述,中国人(民)本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大体顺应社会性质的形成、发展、变化。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活资料的原始共产主义,决定了政治上的原始民主制。
这似乎就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民本思想。
在西方,以人为本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人本主义命题,苏格拉底进行而把“认识你自己”作为座右铭,开创了从柏拉图到斯多葛派只研究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唯心论人本主义的传统。
人本主义是马克思基本原理之一。
当然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人”有着不同的含义。
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前提条件,人的社会属性体现人的本质。
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社会实践、社会物质条件,从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来研究人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的一大创举。
很显然,这与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是不同的,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中的“人”也不一样。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的“人”,指的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有十分明确的表述。
很明显,马克思旧人本主义观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不是以人为出发点,而在于以什么样的人为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人本思想,是把人当着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实体来观察。
他们不仅从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宏观角度得出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且从微观上关注每一个工人农民的“面包”生存问题。
他们不仅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到了人的能量、人的动力,而且从方法论上指导无产阶级承担起了不容推卸的历史重任。
这无疑对我们正确理解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今天的时代与马克思、列宁时代不同,今天的中国与昔日的苏俄不同;即便是中国,今天和昨天,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以人为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摘要】"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
最早提出人本价值思想的是周武王。
以后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推崇"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到了近代,"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更加丰盛,16大以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了"以人为本";思想,并使其思想内容进一步科学化。
【关键词】以人为本历史进程"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其思想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丰盛、完善和科学化的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个根本观念。
《尚书•秦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这是最早文字记载的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名相管仲。
《管子•霸•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那么国固,本乱那么国危。
";管仲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统"民本";思想的一局部。
但这种人本观具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它是一种工具性的人本观,是为了到达齐国称霸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等等。
这些观点很容易给后人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把传统的民本思想推向了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6新视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以及“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逐步发展和体现过程的简要回顾,无疑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倡导“以人为本”原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和建国以来“以人为本”思想的启蒙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首先把人本主义原理引入哲学,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以具体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历史。
“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1]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本质,体现的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为目的的思想。
一切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现实的人,就是要把满足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和具体国情的分析,对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的解读,试图说明“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的实施和贯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人为本;发展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4)06-0071-03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文/王怡丹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人,而社会主义就是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主义概括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要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则要把社会改造成为一个联合体。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封建思想浓重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存在很多矛盾的制度体系。
从建国到1978年以前,经济体制几乎沿袭了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也提出让农民群众富裕起来,但各项政策几乎只体现阶级和集体的抽象利益,个人利益淹没在国家和集体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历史功绩之一便是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论指导下,重新确立起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作为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不适应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工作中心。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并强调:“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就必须解放思想,其实质是解放人。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
“共同富裕”目标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先富带动后富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级分化”。
[6]消灭人与人的不平等,消灭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就是要从保障基本人权(生存权)到保障人类的发展权,充分体现人的价值。
这种发展权不因人、因地、因制度、因民族而有不同,也不应该因时间不同而使后代无发展权。
因此,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应有之意,并且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连续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育,经济领域的自由、平等、竞争唤醒了人们的自我发展意识,现代文明解脱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束缚,呼唤着人的全面、充分理论资讯2004.6新视野72发展,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各项政策的制定越来越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各项战略目标和政策演进显示出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不断调整和发展过程,各项政策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都越来越关心人尤其是个体人的需要。
二、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提出和强调“以人为本”,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矛盾。
换句话说,只有在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存在和关系本质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建立起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
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急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快速提高。
80年代经济年均增长率是10.1%,9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10.7%。
1990~2001年,职工工资年均增长率为15.9%,实际年均增长8.1%。
2002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247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分别是1978年的5.3倍和4.7倍。
这一时期,中国的各项政策也开始走向开放,逐渐认同参照国际惯例,并先后加入一些国际人权公约。
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沉重的代价。
一是社会发展失衡现象严重。
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我国的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损、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损、森林耗损等)占GDP的比重惊人,70年代初,占GDP的6%~7%,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高达GDP的30%。
这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导致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急剧恶化,损害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直接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人力资源开发落后。
目前,我国人口总量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000万,预计在未来30年中,将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能以较低的成本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
然而,由于受资源、资金、技术、体制、有效需求能力、国际市场背景以及工业化进程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前只占35%,而发达国家则占到75%,这表明我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的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是自然资源加速枯竭。
我国人均耕地、森林、草地、水资源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工业化进程与人口的增长,我国的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大,短缺状况将不断加剧。
与此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据统计,我国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火电供电煤耗高22.5%,乙烯综合能耗高31%,资源的产出效率也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二、三产业关系失调,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因素,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化,高新技术产业覆盖面狭窄。
在GDP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于15%,但却集中了50%的社会劳动力。
五是贫富差距愈益扩大。
1978年,我国城市的基尼系数在0.20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在0.21~0.24之间,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467,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上升至0.429,贫富差距已到了危及社会安定的程度。
上述客观存在的国情和现实矛盾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无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分配不公等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是近现代以来“以物为本”、“以钱为本”理念发展的极端表现。
这种片面的发展观使人强烈地依存于物,成为物的奴役。
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类理性的迷失和人的意义被曲解。
在当代西方社会,技术、理性和工业为人类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却在蚀空人的内心、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
显然,这与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努力消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观的影响,通过不断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亦即通过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才能够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稳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才能够最终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新时期的战略思想和各项政策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如果说,以往经济体制的改革更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则突出经济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与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阶段相比,为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飞跃,各项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战略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它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理论资讯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