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920ac1152ea551810a6875b.png)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最佳答案最有名的当属: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
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
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第三,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先江 410081)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管仲“以人为本”治国理政思想浅析
![管仲“以人为本”治国理政思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5a40fc76c66137ef061999.png)
管仲“以人为本”治国理政思想浅析“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自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中,该书《霸言》篇记述了管仲向齐桓公建言霸王之业的一段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是政治家、思想家。
对管子的学派定位,看法不一,韩非将他划为法家,班固则将他划为道家,也有人说他的一些思想与儒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现代学者多认为他是博采众长的杂家。
管仲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主要是指百姓(见《管子霸形第二十二》“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后来的“稷下学士”孟子的“民本”思想源头也许就源于此。
管子也是第一个提到了对人的个体要予以尊重的人,如“于身之不爱,则何有于公?”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用帮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的业绩验证了自己思想体系的正确性。
学习、研究、理解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内涵,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管子“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顺民心”上,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顺应民意,则远者自然会亲近;违背民意,则近者也会背叛。
如何“顺民心”?管子认为:要做人民最想做的事。
当时的“民心”是普遍痛恨忧愁和劳苦、痛恨贫穷和低贱、痛恨断子绝孙、痛恨动荡不安,为此当政者要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等。
要做民力能及的事。
管子强调不是所有顺民心的事都能做,要量力而行、举事以时,否则不但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相反还可能引起新的民怨,所以“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民以其所恶也”。
不做违背民心的事。
当政者不要对百姓使用强制手段,如果行事违背人心,靠严刑和杀戮来驱使百姓的一切做法都是危险的,正所谓“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1f458a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f.png)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的⽂化产⽣过巨⼤影响。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汉代这⼀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百家思想中,还有⼀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批像孔⼦、管⼦、荀⼦、墨⼦、⽼⼦、庄⼦、孙⼦、韩⾮⼦、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康熙等等⼀⼤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的管理学家。
在他们之中,以孔⼦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是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和治⾝。
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
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政、军事、⽣产、市场等⽅⾯管理的学问;治⽣是在⽣产发展和经济运⾏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业、运输、建筑⼯程、市场经营等⽅⾯的管理学问;治⾝主要是研究谋略、⽤⼈、选才、激励、修⾝、公关、博弈、奖惩等⽅⾯的学问。
⼀、“天地之性⼈为贵”、以⼈为本的思想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本哲学思想。
把⼈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通过实施⼈才战略、⼈性化管理和家庭式⽂化,努⼒发现、培养和发展⼀专多能的复合型⼈才,让企业成为员⼯⽣活与⼯作的希望之“家”。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标都在于“⼈”,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
企业开始要求员⼯更⼴泛、更积极地投⼊企业运作,并通过员⼯不断的学习和⾃⾝能⼒素质的提⾼,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标。
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最新年文档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最新年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c19f68bfd0a79563d1e720f.png)
谈“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1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最早体现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就是以人民为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重视人民的地位,相信人民的力量,顺从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的要求。
民本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以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最为著名,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
1.1 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顺应历史潮流,总结前人经验,初步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仁爱思想扩展到所有人,并把其上升为对统治阶级的要求。
孔子主张德政,反对刑罚。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认为,君主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起到带头作用。
君主要慎罚人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用礼仪教化人民,促进全社会知“仁”讲“礼”。
在选贤任能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孔子认为,只有那些品学兼优的仁义之士,才能成为统治阶级。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统治阶级要用良好的德行领导人民,使人民心服口服,上下团结一心。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的民本思想始终围绕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1.2 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并将其提升为一种治国策略。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说的是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统治者必须肯定人民的力量。
在人民、国家和君主当中,人民是最重要的。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必须获得人民的支持。
战争时期,统治者更要顺从民意,“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只要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一致,就会齐心合力,共度难关。
试论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流变
![试论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af52d957804d2b160b4ec086.png)
试论中国人本思想的流变提要: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本身有着厚重的历史,其中人本思想更是闪烁着其特有的光芒,本文试从人本思想的流变来论述分析此问题。
关键词:中国、人本思想、流变、论述、分析中国古代是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其中人本思想闪烁着其特有的思想光芒,下面将分几个时期来说明此问题,并加以分析:一.西周时期:“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其主要特点为:认为天意必须与民心相互联系,天意就是民心的集中体现,给“天命“赋予了实际内容,从统治者本身来看,其必须保持”天命“就必须注意”保民“,在天命的前提之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同时并提出了”明德“,这就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同时也加强了对”民“的思想约束,”敬天“、“保民”、“明德”反映出了西周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之下,强调保民的重要性,可以说此阶段为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发轫阶段,说明了统治者开始重视民的作用,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而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出现。
二.春秋时期:“轻天重民”思想形成,其特点为: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解体,封建制以新的姿态逐渐形成,各种巨变也反映在社会思想之上,同时人本思想也显示的尤为突出;此时期对“天”的信仰开始发生动摇,重民思想开始抬头,随着巨变的产生,人们开始对“天”产生了质疑,主张人事与天道分开,“天神”已远非凌驾一切的主体,而变为处于人的附属地位,”天”必须遵循人的意志行事思想开始出现,这正表明重民思想在此阶段的集中反映,人神关系开始产生颠倒,这恰恰表明了人的觉醒,把人放在神之前的思想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奴隶制的崩溃,社会思想的进步,若分析此阶段的话,可以这样说它预示着新的时代的开端,由此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三、两汉时期:此时期相继出现了以黄老思想为基础的“无为而治”与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思想,前者表现为统治者以少所作为的办法来统治,稳定统治秩序,而后者则是运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来表明最高统治者是代天统治,最高统治者能决定一切命运,同时以”三纲五常“作为基本伦理规范,”三纲五常“便成为了意志之天,从而构成了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四种统治力量相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束缚人民的精神锁链,儒家从这二方面论证其”三纲五常“与封建等级制,封建统治者的合理性,从中不难看出,其思想核心:从维护封建中央政权的立场出发,深化皇权,并力图将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相互结合成为其有效统治工具,成为人的精神枷锁,从此阶段开始”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工具并不断继承发展,直至近代人本思想的解放其才方告结束,从此阶段分析来看中国古代人本思想已经进入到上升的高度,并开始传承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0ada5b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6.png)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丰富,各学派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本文将对这三家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提倡“仁爱”和“孝道”,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自勉和相互尊重,社会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佛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外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佛家思想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慈悲、舍己和解脱。
佛家的核心理念是“三法印”,即无常、无我和解脱。
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修行佛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第三大学派,强调回归自然和追求道观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万物自有其道,只有顺应天道和人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追求道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形成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双重影响。
综上所述,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解脱和慈悲为怀,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
这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断滋养和激励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出现在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出现在](https://img.taocdn.com/s3/m/a56b1ca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5.png)
“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在古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非常早期的历史时期。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价值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个人尊严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论观点和影响。
古代中国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源于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的一种哲学家道德体系,他认为人类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个人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个体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求。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和信。
其中“仁”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人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为他人谋福利。
儒家强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个人尊严和尊严,认为只有通过合作、理解和包容,人们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一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模式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例如,在古代中国,家庭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亲和力。
古代中国的家族观念让个人责任和义务受到高度重视,提倡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和支持。
同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封建社会中,君主统治者被要求对人民负责,推行仁政和善治。
据记载,古代有许多贤明的君主,他们以人为本的治理方法包括减轻赋税、改良刑法、提升教育水平等,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诗歌和戏剧中常常强调个体情感的表达和关注,描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例如,唐代的诗人杜甫以其深刻的人类困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闻名,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和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怒。
古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关注个人尊严和人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政府也大力推动公民权利和社会福利,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服务,以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的尊严和福祉。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9ea10158762caaedd33d4f3.png)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贵与尚中。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就是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就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
“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简要说就就是:它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就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与为了人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提出以人为本,不就是要回答什么就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就是第一性、谁就是第二性的问题,而就是要回;它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就就是在分析与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以人为本,就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就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与价值提炼。
刚健有为的主要涵义为以下几方面: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便就是其生动写照。
在孔子心目中,刚毅与有为就是不可分割的。
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d04d85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e.png)
中国古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
这些思想流派囊括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理解,对于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儒家注重人伦、礼制、教育;佛教注重修行、慈悲、因果;道家注重自然、无为、道德。
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面貌。
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伦和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顺、忠诚和公正等道德观念,提倡“以人为本”,强调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等对于人性的善良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
1. 仁爱和孝道: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的重要性。
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关爱,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心和体谅。
孝道则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以及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将仁爱和孝道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观念,认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2. 教育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儒家学者如孔子提出了“教育无疆”的观念,强调教育应该普及、包容和人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儒家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修行慈悲的教化佛教思想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的重要性,倡导摒弃欲望和贪婪,通过修行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
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类的痛苦,并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1. 修行和慈悲: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解脱佛教强调修行的重要性,通过禅定、打坐、念佛等方法,让人们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越日常尘世的境界。
佛教也非常注重慈悲,号召人们关注他人的痛苦,以自己的慈悲心为他人带来温暖和救济。
总结我国儒家思想的特点
![总结我国儒家思想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2e78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9.png)
总结我国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人的美德和道德行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强调个体要通过教育、修身养性,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2. 社会伦理:儒家关注社会伦理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即关心他人、悲天悯人的情操。
儒家主张的仁道代表着互助互爱、公平正义、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儒家道德规范被具体体现于五伦之中,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强调相互尊重、孝敬、忠诚等。
3. 教育至上: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括“教学相长”、“以德育人”等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能力。
儒家强调师生关系和学术传承,儒家学堂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尊孔崇儒: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孔子被尊奉为儒家思想的缔造者和圣人,崇尚孔子的学说成为社会的共识。
由于长期的影响,儒家思想深深烙印了中国文化,并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5. 和谐与平衡: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和平衡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保持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儒家强调天理人情的契合,追求内外的和谐。
儒家的治国理念也是以和为贵,注重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以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为核心,以教育至上和和谐为基础,强调尊重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97e21ba300a6c30d229f02.png)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惟邦本”,《诗经》的“宜民宜人”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李世民的“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一直到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康熙的“以足民为首务”,乾隆的“以养民为本”等等。
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充实、丰富,日趋完善成熟。
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尊重民意民怨民心,才能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就会倾覆。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可以说,以民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当代以人为本来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突出了人性与人权的“人”本身。
其基本含义有三①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②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③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历史实例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历史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36307f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d.png)
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历史实例
1.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使人能够做到自我完善、和谐相处,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2. 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一直被视
为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维护社会
和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要素。
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贯穿于中国
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家庭、社会、工作等。
3. 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
得到提拔和晋升。
这种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发展,为国家的治理
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
品质的培养,倡导仁爱、孝顺、忠诚等价值观。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
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塑造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5. 人文主义的兴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表现。
唐代文化盛世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注重人的思想、情感和个体的发展。
这种思潮推动了文学、艺术和
哲学的繁荣,使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
总之,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历史实例体现在教育思想、礼仪文化、科举制度、儒家思想和人文主义的兴起等方面。
这些实例都强
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关注和
重视。
孟子以人为本的概念
![孟子以人为本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743df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9.png)
孟子以人为本的概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孟子”。
他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社会应该以人为中心来建设。
孟子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概念体现了他关心人类幸福与社会公正的思想。
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一个天生的品质,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天性。
他说:“人之生也,负4维而后行,生而知之者,上也;负4维而后行者,下也;负3维而后行者,己也;负2维而后行者,万物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生而具有天赋的智慧和道德感,善良是人类的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这种本性来行动,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优秀品质。
其次,孟子主张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强调,人是社会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重视。
他说:“人为贵于物,齐人之用心也。
”孟子认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也包括思想、情感、智能等方面。
他主张,人的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和保护,人们应该受到公正的对待,并且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和自由。
此外,孟子强调社会应该以人为中心来建设。
他认为,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幸福和发展。
他说:“群王莫之能使以自其生也,而专以意于为人,则尧舜不能过也。
”意思是,一个好的社会应该从人的需求和利益出发,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追求为目标。
孟子主张,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每个人的幸福。
此外,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概念。
他认为,仁政是人道主义和公正的政治理念,是实现人的幸福的重要途径。
他说:“为政以仁。
”孟子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关心人的福祉和需求。
政府应该为人们提供教育、医疗、安全和公共事务等基本服务,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发展和幸福。
总之,孟子的“以人为本”概念是一种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幸福和发展的理念。
他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类生来具有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社会以人为中心,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追求。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准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9b34b3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6.png)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准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礼、义、廉、耐、忍等伦理道德观念的主要来源,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礼仪文化:中华文明重视礼仪文化,包括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尊重传统和仪式的重要性等。
这种礼仪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人伦观念和社会秩序。
3. 文字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早文字记载的国家之一。
中华文明注重文字的书写和使用,文字是传承知识、文化和思想的工具。
文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4. 家庭观念:中华文明强调家庭观念和家庭价值,尊重家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家庭观念包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重视婚姻和子女教育等。
5. 孔子文化: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孔子提倡“仁爱”、“忠诚”、“孝顺”等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华文明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注重历史的传承和承载,强调对过去的尊重和对历史故事的传承。
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明重
要的标准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准主要包括儒家思想、礼仪文化、文字文化、家庭观念、孔子文化以及历史文化传承。
这些标准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保持着持久的影响力。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https://img.taocdn.com/s3/m/2b6bf26dcaaedd3383c4d3f8.png)
古文献中的“以人为本”一词(图)房玄龄注《管子》现在人们对“以人为本”一词使用较多,但对其来源、出处很多文章却语焉不详。
“以人为本”一词可能最早是出自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的《管子》一书。
原文如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故上明则下敬,政平则人安,士教和则兵胜敌,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
(《管子·第九卷·二十三、霸言》,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65页)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由刘煦修纂的古代典籍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记载:唐贞观三年(629年),中郎将常何的门客,后被唐太宗委以监察御史重任的奇人——马周,在给唐太宗的奏表中引用了“以人为本”一词:“临天下者,以人为本。
欲令百姓安乐,唯在刺史、县令。
”(《旧唐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二十四马周》,中华书局,1991年重印1975年版,第2618页)此后由欧阳修、宋祁等人于宋嘉祐五年(1060年)重新修订的《新唐书》同一篇目中,将“以人为本”一词照搬,只是词句表述略有不同。
1494年,由罗贯中成书的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明代弘治甲寅序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
其中第四十一回对“以人为本”一词也有引用:“忽哨马报曰:‘曹操大军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赶来也。
’众将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
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玄德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三国演义》,长春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第326页)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一句成语,不但源自经史子集,而且散见于民间文学作品。
尽管“以人为本”作为一条政见,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政治人物,可以给予不同的解读;但最早诞生时,它的原意和本意究竟是什么,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管子,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
春秋初期政治家。
第1讲“以人为本”的起源
![第1讲“以人为本”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adf7f1c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d.png)
以人为本与柔性管理课件第1讲“以人为本”的起源一、社会发展渊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平均分配\民主决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稍高\不平等人吃人\奴隶是工具人•春秋战国时期管理思想“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本管理的思想基础•人类进化,社会进步,人本思想逐步深化二、“以人为本”思想发展渊源(一)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1、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仁”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以“仁”为中心的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中国:情--理--法西方:法--理--情“仁者,爱人”在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100多处。
●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把“人和”的理念推到管理准则的最高位置上。
“和”就是和谐统一。
相互有差异的事物组织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就是“和”。
由此可见,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
●讲究“度”、“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
”所以“中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内在规律和外在情势的状态。
典故:“过犹不及”的来历●强调道德观念•“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强调修德是树立领导权威的关键所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强调“人本”•首先,讲人本,强调人是万事之本,做事要有人,找到了合适的人,困难事情也可以办成,找不到合适的人,容易的事也办不成。
所以孔子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其次,“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再次,行“王道”施“仁政。
”“儒家思想+西方管理=现代企业文化”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广为流传2、兵家人本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在对人的管理问题上,强调上下协调一致:“道者,令民与上同欲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上下同欲”作为领兵打仗取胜的的重要一条。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0fde9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8.png)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一、人本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周代,其核心概念“仁”即是“以人为本”的初步体现。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核心,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种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农耕文明下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依赖,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追求。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人”的重要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体尊重和人性关怀的人本精神。
二、人本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人本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于“仁”与“礼”。
仁,即爱心与善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关爱;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仁与礼的结合,既关注个体内心的修养,也重视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非过度开发和破坏。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倡导人们应该与自然保持一种亲近而和谐的关系。
四、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看来,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儒家提倡“和为贵”,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减少社会冲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儒家也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五、人的道德修养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念,即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道德的完善,进而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道德修养包括诚信、仁爱、忠诚、正义等方面,这些品质被认为是构成理想人格的基础。
六、人本思想的教育观儒家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德为核心,而非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塑造健全的人格。
儒家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应当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
同时,儒家也强调“因材施教”,即教育应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
七、人本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在儒家看来,政治的核心在于“仁政”,即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的政治理念。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46a403a87c24028915fc3f5.png)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看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班级:社工0832班学号:0821013213 姓名:李子瑞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
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
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1】。
毛概古代以人为本
![毛概古代以人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63d3f948767f5acfa1c7cdc9.png)
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Who are you 亲? I'm 管仲......
• “以人为本”的提法 在中国古已有之。春 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 在《管子卷九》中说: “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这是最 早见诸中国文献的 “人本说法”。
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演变过程
• 故事要从商朝开始。。。 众所周知,商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 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 之一。
炎黄时代靠图腾, 殷商时代靠鬼神,显然, 周人只能用某种信仰去 取代另一种信仰,在把 神拉下神坛的同时,还 必须把别的什么送上去。 他们该怎么办?
说来很简单:
把人当神
综上: 古代的“以人为本”的三点表现: 把人当人:人道主义 把神当人:理智态度 把人当神:道德精神
实 质 上 就 是
以人为本
提到以人为本,自然会想到一个圣人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 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 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这些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总之,孔子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教育家,是真 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者。
那又该怎么办?
这样一来,以神为本,就变成了以人为本;
神的祭坛,也就变成了人的舞台。 而且,越到后来,人就越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 鬼神也就越是被边缘化。
这样一来又有了新的问题。
人有好几种,那人们崇拜谁?
他们崇拜的是圣人。
孔子
神农
在人类的早期,所 有的民族都得依靠一种 信仰,这样才有精神寄 托。
但为什么一个拥有原本十分强大的政权王朝会被周 朝所取代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最佳答案最有名的当属: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
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
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
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
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第三,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先江410081)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它包括“忠恕”两方面的要求:“忠”即要求从积极的方面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则要求从消极方面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还说:“仁者人也”。
人的本质是“仁”,人之为人,不仅在于他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他具有社会属性。
“人性本善”,都具有“仁”的道德本性,反之,那些丢弃了“仁”的本性,损害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人,则与禽兽无异。
可以说,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或者称其为人本主义的“仁学”,当是很中肯的。
孔子开创的“人”学得到了后世儒家和其他各学派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泉。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呢?这是由人的地位使然。
首先,在人与宇宙天地的关系中,人是宇宙的中心。
《周易》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种基本的物质材料,所以称之为“三才”。
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从这种直观的认识中,不仅得出人是整个宇宙的构成部分,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人是天地化育的结晶。
儒家学说吸纳了这种观点,并进而指出:“人者,天地之心也。
”(《礼记·礼运》)“天地之性人为贵。
”(《白虎通义》)这样就把人从茫茫的天地宇宙之中突显出来,人并不是由天命所完全决定,并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天地之精华,是宇宙的主宰。
既然这样,就应该关注人,重视人,而不要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供奉天地鬼神之上,孔子强调,“未知生,焉能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对待天地鬼神,最好是“存而不论”,“敬而远之”,因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其次,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中,人乃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中说:“惟人为万物之灵。
”其后的儒家学者都坚持这个观点并将其充分发挥与引申,从人乃“五行之秀气”,(《礼运》)“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到董仲舒的“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再到欧阳修的“人者万物之最灵也,”于是一个来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既秀且灵,既高且贵的人就活跃于天地之间,最终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人”。
至于人为何能居于万物之上而与其他动物具有本质的不同,这主要在于人能群。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王制》)可见,人天生是群居动物,“人之生,不能无群”。
然而,群居的动物又何其多,为何只有人能异于其它?这是因为人能有“分”,如果“无分则有争,有争则有乱,有乱则必穷。
”(《荀子·非相》)而人之所以能“分”,则是因为人所固有的“智”的缘因。
《释名·释言语》中说:“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知是非,知善恶,知你我,然后才能“分”。
“分”又是“礼”的内核,是“礼”的主要功能。
反过来说,有了“智”,才有“礼”,才有“分”,才有“群”,然后才有“人”。
正是人的智慧,赋予了宇宙以生机和活力,证明了自己的创造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从而彻底打破了天命、鬼神等创造世界支配人类的谎言,理直气壮地论述了人是万物的主宰,宇宙的中心。
二在中国,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民为本。
在西方,由于基督教文明中存在一个人格化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人,对人享有绝对权威,因此,上帝与人的纵向关系便始终是基督教关注的首位。
而在中国,则没有相应的人格化的上帝,也没有任何相应的神,这使得中国的先哲们不热心对天人关系做纯思辨性的探讨和争论,而是充满着对现实的关怀。
他们不重视思辨理性,而热衷于实用理性,在他们眼里,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因此,他们思考的注意力便越过神而直接投向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
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关系当然是君民关系,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于是在中国先哲们的论述中,天与人,君与民这些对应的概念总是缠绕在一起。
在他们眼里,没有抽象的“人”,而只具体的“民”,“人”与“民”几乎同义,“人”就是“民”,“民”就是“人”。
因而,“以人为本”就为“以民为本”所取代,天与人,君与民的双边关系也就演变为“天”、“君”和“民”的多边关系。
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是在这种多边关系中得到论证与说明的。
“民”在儒家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天”和“君”的基础和根本。
儒家认为“天生民而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在这里,“天”和“君”的存在是为民服务的,是以民为目的的。
“民”有时甚至超过了“天”和“君”,“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致力于神。
”(《春秋左传》)当然,儒家并没有完全贬低天,而始终认为天道、天理、天意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但天道、天理、天意只能通过民心、民意来表达,这就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就是民意”,“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作为君王则必须服从天意,顺从民心,否则,民就可以揭竿而起,替天行道。
从而勾画出一幅天与民共同制约君主的理想的政治图景。
于是才说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章》)的豪言壮语,同时又谆谆告诫君王:“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第九》)即使是主张无为而治的道教,也极力奉劝君主要以民为本,“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
“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
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
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
”(《太平经》第151页)那么,作为君主,又如何才能做到以民为本呢?一是爱民。
要施仁政,做到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襄公十四年》)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是富民。
要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荀子说:“轻田野之税,轻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奈农时,或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富国》)。
孟子则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孟子·尽心上》)反对横征暴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应该“制民恒产”和“取于民有制”。
(《滕文公上》)民富即国富,民富才国安。
只有老百姓富裕了,“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梁惠王上》)三是保民。
即在普通百姓受到强大恶势力伤害时,要敢于为民作主,伸张正义;要在普通百姓遭遇天灾人祸时,能及时得到国家的帮助。
三无论是儒家还是其他诸子百家,其落脚点大都离不开经世济用与为君分忧,正是这种实用主义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依附性”,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在皇权的重压下很难成为社会的“良心”,难以真正完成“为天地立心”的任务。
不管他们主张的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民为本”,都是站在君主和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所进行的政治策划和政治主张。
管子的以人为本就是作为一种“霸王之术”而提出来的,是为君主和统治阶级设计的御民之术。
以民为本或以人为本强调的并不是“民”或“人”自在自足的价值,而只是它对于国家社稷,归根结底是对于君主的意义。
以民为本或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君为本”,是“以君为本”的一种修辞性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