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守财奴——严监生

合集下载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

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第一篇:破财的吝啬鬼和敛财的守财奴——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严监生与葛朗台之比较【内容摘要】本文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典型形象(《儒林外史》的严监生和《人间喜剧》的葛朗台)在历史学和美学这两个学科方面作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由于作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持有不同的世界观,而对其所塑造的典型形象蕴藏的社会内涵和注入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严监生葛朗台吝啬鬼性格18世纪,中国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创造了一个严监生的形象,一个世纪后,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也创造了一个葛朗台形象。

这两个艺术形象性格颇相似:吝啬而缺少人情,前者是破财的守财奴,后者是敛财的吝啬鬼。

这两者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的精神深层及其产生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历史学和美学两方面把他们作跨学科的研究。

一、社会学:没落的封建社会与上升的资本主义吴敬梓生于封建的名门望族,“五十年家门鼎盛”,但他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受尽了冷遇,和巴尔扎克一样,同样体会到世态炎凉。

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周旋于官僚、绅士、名流、清客之间,对他们卑污的灵魂有很深刻的认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专横,膏粱子弟的平庸昏馈,举人的利欲熏心。

社会的现实使他逐渐清醒,也促使他形成了自己阶级的浪子与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自觉批判者与个人性解放、民主思想的追求者。

处在复杂动荡、变革的时代使他有机会以广阔的历史视角、敏锐的观察目光冷眼注视着清王朝的黑暗、庸俗、卑劣的种种世相人情,于是愤世嫉俗写就了《儒林外史》。

吴写《儒林外史》时约在1736—1750年。

这时清王朝虽然显出一派繁盛的景象,但封建社会末世的黑暗腐朽的迹象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显露出来。

它终究已是旧社会的老人,已无法阻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

吴敬梓很清楚历史这种发展必然性。

《儒林外史》中塑的严监生的形象即是注入了作家对甘于受金钱奴役的社会现象的揭露、批判和对封建社会行将就木的预言。

严监生简介

严监生简介

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严监生是名著《儒林外史》里经典的吝啬人物。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对自己十分吝啬。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

他是一个典型的爱钱胜过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

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解难,苟且偷安。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

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

”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

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

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

他爱财、聚财,但有时慷慨。

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

”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慷慨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

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畸形灵魂多层面发掘,有利于全面领会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转多姿的笔力。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严监生人物形象严监生名叫严大育,字致和。

他是个土豪,家有十万银子,还有个“监生”的身份,算是有地位有体面的乡绅。

但他还有哥哥严贡生,严贡生无论在家族中还是社会上,地位都比他高,让他时时处处都受气。

严贡生生活奢靡,让弟弟严监生很不以为然,他在衣食住行上十分节俭吝啬,所以比哥哥富有多了。

严监生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

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从整个一回看,严监生替哥哥还钱,贿赂王德王仁,与赵氏完婚,为王氏办丧事等等,一年之内,着实花了不少钱,单发丧就用去四五千两银子,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大方。

正相反,严监生是个典型的悭吝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

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性格深处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程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桌子底下一个猫就扒在他腿上,严监生一靴头子踢开了”。

这个猝然之间的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此刻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

其二,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

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

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

儒林外史描写严监生的家财和吝啬的句子

儒林外史描写严监生的家财和吝啬的句子

儒林外史描写严监生的家财和吝啬的句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严监生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陈规旧俗以及人们的贪婪与吝啬。

下面是关于严监生的家财和吝啬的一些描写和相关句子。

1. 对严监生家财的描写:严监生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他因为穷困,总是把家当作天堂,对于家财格外珍惜。

小说中描写了严监生家中的财物,并通过对其家财的描写,展示了他的吝啬本性。

“严监生年纪不饶人,瘦骨嶙峋,一头皂发宛如忍冬之树。

他家本小,凭他两遍过门的财物,就能至今穷困”(第一回)。

"直靠婚席祝寿上,谁能亲进他的居室?”(第十四回)“严家家规极严,出入甚少。

遭官司,业先净尽,一门人纪纷扰,他当面撵开赶去也”(第一回)。

“严监生竟无主张,因犯愁而自谓倒了世”(第一回)。

“严监生家不幸无子,惟有个穷亲戚,时时带了几个鹭鸶,弄得严监生家恬不知耻”(第十一回)。

2. 对严监生吝啬的描写:严监生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他舍不得花钱,一切费用都要尽量减少,对待亲友也很小气,世俗眼光和私欲使得他过分吝啬。

“这严监生吝啬起来,只因他是奇男子,世上无可比数,一事一事若是得完全无可挽救,努努嘴就伤发了。

”(第一回)“替省的主意甚高,家中事务,也要省钱,故仍要每日请穷个物件来摆”(第一十回)“严监生见不中刺,每日便吃一百样、两百样,计便是三百两白金,那草包谁帮他去打,他竟吝不下这些”(第十四回)“我先瞧着性儿,竟是大吝啬。

若亦积口钱、银子,一物儿也不好舍与人家”(第六十一回)“大官却私攀不得禄,自己反要弄主意,托小人理统一应。

”(第十六回)以上是关于《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家财和吝啬的一些描写和相关句子。

小说通过对严监生的吝啬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贪婪和吝啬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陋习的批判。

《守财奴》

《守财奴》

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
至死不变。
小说中写了两个人的死,一是葛朗台的死,一是葛朗 台太太的死。写两个人的死有许多相同之处。第一, 两个人都有遗言,遗言都是对女儿说的,两个人的遗 言都是他们人生哲学的直白。第二,作者对两个人的 死都有评价性的话。请从他们遗言的内容和作者的评 价两个方面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主 要 情 节 :
抢夺梳妆匣 诱骗继承权
看守密室
临终言行
抢夺梳妆匣
发现 梳妆匣 抢夺 梳妆匣 交回 梳妆匣 瞪着、一纵、 扑上、叫嚷 盯着、一摆、 一推、撬
吻着、搂着、 拥抱
视 金 如 命
诱骗继承权
提出 继承权 哄骗 继承权 骗到 继承权
神气慈祥 常打哆嗦 显示老态 感情拉拢 惶恐紧张 连哄带骗 欣喜若狂 热烈拥抱 言而无信
狡 猾 奸 诈
诱骗继承权
“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了什么?

在葛朗台的眼里,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
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为了钱,可以撒谎,
可以欺骗,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廉耻,即使亲生女
儿也不例外。

这句话,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 系,暴露了葛朗台丑恶的灵魂。
看守密室
两个人的遗言内容不同。葛朗台要女儿到天国去 “交账”,表现了至死不变的守财奴性格。葛朗 台太太的遗言中说:“幸福只有在天上”, 暗 示社会和家庭都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她是 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她向往天国,她拿 对天国的向往作为摆脱现实的苦难的途径。对天 上幸福的肯定,实际上是对人世间的否定。两人 的遗言反映了各自不同的世界观。 作者对两个人的评价也不同。对葛朗台是讽刺、 批判,而对葛朗台太太的评价是充满同情和赞美 的:“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 出金光”,“死得崇高,伟大”,“像洁白的羔 羊一般上了天”。作者是把她作为完美的形象来 歌颂赞美。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葛朗台的丑 恶卑劣,批判这个社会的罪恶。

《两茎灯草》赏析(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两茎灯草》赏析(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两茎灯草》赏析(部编本五年级下册)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经典的吝啬人物,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

《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小说中,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

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

”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对自己的吝啬。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

他的性格中有吝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

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

”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

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

至于对财产的聚敛,主要靠两种方式:一是靠剥削来占有;二是靠惨淡经营,精打细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来减少开支。

他爱财、聚财,但有时慷慨。

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

”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严监生和严贡生的人物形象300字

严监生和严贡生的人物形象300字

严监生和严贡生的人物形象
严监生和严贡生是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形象,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典型特征。

一、严监生:
严监生是广东省高要县的一位监生,他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吝啬。

在小说中,严监生因为害怕浪费,甚至在临死前也不愿意多花一文钱。

他的吝啬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他对亲人和朋友的态度上。

尽管他富有人情味,但在金钱面前,他总是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严监生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某些富有但过于节俭的商人形象。

二、严贡生: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的性格与严监生截然不同。

严贡生六亲不认,对弟弟的死毫不关心,甚至还侵吞了弟弟的家产。

他是一个极端的自私和贪婪的代表,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包括巴结官僚和欺压百姓。

严贡生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那些为了功名富贵而不择手段的士人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通过对严监生和严贡生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典型性格,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讽刺。

严监生的吝啬和严贡生的贪婪,都是作者用来揭示人性弱点和批判社会现象的典型例子。

1。

严监生死前表现分析夸张手法

严监生死前表现分析夸张手法

严监生死前表现分析夸张手法可以说,严监生是作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一个非常经典的人物,虽然对于严监生的描述仅仅出现在原著中的第五回和第六回中,但作者吴敬梓赋予这个经典人物的性格却是多方面的,展现给读者的也是一个立体化的严监生形象。

读完《儒林外史》中对于严监生的全部描述,就会发现严监生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点的人物。

其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两点就是吝啬与豪奢;看似完全对立的性格特点集于一身,成就了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作者的设计可谓是相当的精巧,他精心塑造的严监生不仅吝啬,而且还很豪奢。

借助严监生这个复杂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对于严监生吝啬的一面,主流观点更是大书特书,甚至将他列为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

他到底有多吝啬呢?原文有三处情节最能表现。

一、不挑掉一根灯草,死不瞑目这是吴敬梓对严监生最为经典的一段描述,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段。

严监生家里足有十多万银子,可谓是非常的富有。

然而,在他临死之际,却为油灯里点了两根灯草,而久久不能咽下最后一口气,在挑掉一根灯草后,才最终咽气。

不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就算死也是死不瞑目,将一个地主老财的守财奴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揭示了严监生极端吝啬的一面。

从这一点上来看,严监生确实很吝啬。

二、猪肉都舍不得买一斤家财万贯的严监生,在家过日子,竟然连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只有当儿子想吃的时候,才咬咬牙买四个钱的猪肉哄他。

严监生的这一行为确实是让人难以理解,一位家财万贯的地主老财怎么能这么抠门,对待自己和家人怎么能够如此的吝啬。

从这点上来看,严监生属于非常典型的守财奴,吝啬到了令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严监生吝啬一面刻画的简直是活灵活现。

三、就算是死,也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在原著第五回写严监生病入膏肓后的情形是这样的:后来就渐渐饮食少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一位家财万贯的地主老财,为了省银子,连最后一丝丝生还的机会都放弃了。

就算是死,也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严监生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作文

严监生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作文

严监生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作文
说起严监生啊,那可真是个让人印象深刻得不得了的人物。

他就像一个超级吝啬的守财奴,把钱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呢。

你看他,家里也不是穷得叮当响的那种,实际上还挺有钱的。

但这人啊,对钱的计较那是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他在生活里,每花一分钱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一样。

吃的、穿的,能省就省,估计连老鼠在他家都找不到什么可偷的油水。

就说他临死前的那一幕吧,那可真是把他的吝啬展现得淋漓尽致。

病得都快咽气了,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眼看就不行了。

可他呢,却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

家里人都慌了神,猜了各种他可能放不下的事情,什么两位亲人没见面啦,什么两笔银子没交代啦,可他就是摇头。

最后还是他的老婆赵氏懂他,知道他是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怕费油。

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后,他这才点了点头,把手垂下,断了气。

你说这人,都到了生死关头了,还惦记着那点灯油钱,这得吝啬到什么境界啊!
这严监生的形象就像一个刻在我脑子里的小标签,每次一提到吝啬鬼,我第一个就想到他。

他让我知道了,人要是对钱财过于执着,变得这么小气,那可真是一种非常滑稽又可悲的状态。

他的故事也像一个警示,提醒着大家可不能让钱财把自己变成这样一个斤斤计较、连生命最后一刻都过得这么憋屈的人呢。

初一作文散文:浅析小学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初一作文散文:浅析小学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初一作文散文:浅析小学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文章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芯,伸着两根手指不恳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一、严监生守财奴的主题思想。

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手指,让众人难以理解,从而家人以各自的心胸,答出令严监生不满意的结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开,原来他是怕费油,怕浪费自己的银两,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不下心,难以断气,这种艺术夸张的描写,文章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二、伟大的父爱和节约思想的另类主题。

虽然严监生临死前,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手指,这一行为看似吝啬,我认为文本忽略了伟大父爱的和节约思想的另类主题。

他临死前,病情严重,不能说话,就在死之前,也不忘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要懂得节约。

“创业容易,守业难啊!”金钱是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他有什么放不下的,他只想让
儿孙过得幸福罢了,这难道不是父爱吗?
三、现代社会提倡节约的正面典型。

如今,人们提倡节约,可都是口号喊得响,实际功效并不可观,反而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每个人都像严监生那样,拥有他的节约思想,那每年要为国家节约多少财富。

综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和当今社会,可忽略他守财奴这一主题,用严监生伟大的父爱和节约思想的另类主题,去教育现时代的人们。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介绍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介绍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介绍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介绍导语:世间的守财奴都视快快发财为人生的唯一幸福,把金钱的损失看作人生最大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守财奴形象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介绍,欢迎阅读。

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吝啬鬼:李梅亭--出自《围城》、卢至--出自《一文钱》、监河侯--出自《庄子》、严监生--出自《儒林外史》。

1、李梅亭--披着洋装的牛氓人物形象出自钱钟书的《围城》:带着一箱药却不肯给同行生病的孙小姐一包仁丹治病;满口仁义道德却半路上泡妓女,在镇上嫖土娼;自己爱打牌却禁止别人打牌;假装钱财充公却私攒买烟买山薯……2、卢至--佛教愚民工具人物形象出自徐复祚的《一文钱》:有个大财主名叫卢至,有次出远门,在路上拣到一文钱,非常高兴。

这人非常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饿着肚子赶路,样子非常狼狈。

一群在路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乞丐看到卢至,就笑话他。

这严重伤害了一个财主的自尊心,一咬牙,大财主卢至决定花掉这一文钱,就买了几块芝麻糖,躲在山顶吃。

卢至刚吃几口,就来了个化缘的.和尚,那和尚向卢至讨要一块芝麻糖,可卢至不肯给。

后来那化缘和尚拿出酒壶,请卢至喝酒,卢至高高兴兴的喝酒,一不小心就喝醉了。

这和尚就脱下卢至的衣衫,化装成卢至的样子,跑到卢至家中,把卢至的家财一部分捐给寺庙,其它的都散给附近的村民。

卢至回到家中,看到这么一副惨景,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就点化他,做人不能吝啬。

最后,卢至跟他的妻子一同成佛,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3、监河侯--奸诈的朋友人物形象出自《庄子》:庄子家里没米吃了,只好向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说:“行啊。

等今年全县的税收上来,我就借你三百两金子。

”庄子很不高兴,说:“我到这里来的时候,在路上听见有声音喊我,我回头一看,是路中央有个洼,集了一些雨水,里面有一条鲤鱼。

鲤鱼对我说:我是东海龙王手下,不小心掉到这里,能不能拿一桶水来救我。

我说:行啊,等我去游说吴越两国的国王,请他们把西江的水引来迎接你。

《儒林外史》严监生,一个中国式守财奴的吝啬与慷慨

《儒林外史》严监生,一个中国式守财奴的吝啬与慷慨

《儒林外史》严监生,一个中国式守财奴的吝啬与慷慨早在我没读过《儒林外史》这本书之前,就“认识”了严监生——这个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守财奴形象。

当然,我是从他那个“两茎灯草”的吝啬故事中知道他的,这个故事被各种文章引用,流传甚广。

故事是这样的:严监生病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可却始终不肯断气。

他说不出话来,只是顽强地伸出两个手指头。

有人问他,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到?他摇摇头;第二个人问,难道还有两笔银子没有交代吩咐?他把“两眼睁的滴流圆,把头又狠摇了几摇”,又使劲伸着手指;第三个人问,想来你是想着孩子的两个舅舅,要当面交代?连续听了三个人的话,严监生很失望,他闭上眼睛摇头,手指依旧指着不动。

这时候,他的妻子赵氏过来说,别人说的都不相干,我知道你的心愿。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说着她走过去挑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断了气。

这“两茎灯草”从此成为经典故事,而严监生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吝啬鬼和守财奴,足以比肩其他各国的吝啬鬼形象。

后来读到《儒林外史》,发现严监生的形象很复杂。

他不仅可怜可笑,其实也可悲可悯,可叹可感。

严监生名叫严大育,字致和。

他是个土豪,家有十万银子,还有个“监生”的身份,算是有地位有体面的乡绅。

但他还有哥哥严贡生,严贡生无论在家族中还是社会上,地位都比他高,让他时时处处都受气。

严贡生生活奢靡,让弟弟严监生很不以为然,他在衣食住行上十分节俭吝啬,所以比哥哥富有多了。

除了临终怕费灯油之外,他还有以下一些节俭的事迹:他平素不舍得买猪肉,有时儿子馋了实在要吃,便去买一小块哄哄孩子;自己生病了,却舍不得钱吃人参滋补,让病情一天天加重;时常他还带病算账,日日想着田里的早稻,焦虑不已……不过严监生虽然很吝啬,然而相比其他各国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形象,却还大有不同。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有个守财奴叫葛朗台,他对金钱有着迷之热爱,经常半夜三更关在房中欣赏自己的金币。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仆人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仆人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仆人严监生严监生出自
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 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
人无数,牛羊成群,
诸亲六眷 一声不倒一声
揩揩眼泪 两茎灯草
挑掉一茎 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
夏洛克——英国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法国 莫里哀 《悭吝人》
葛朗台——法国 巴尔扎克《欧也妮· 葛朗台》
泼留希金——俄国 果戈理 《死魂灵》
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 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 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 只是指着不动。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就摇了摇头。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 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他又摇了摇头。 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 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 他还是摇了摇头。 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 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 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 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 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 一动。神父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 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动 作,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 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 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严监生

严监生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就是众多的读书人。

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

本片段描写的人物,他的名字叫----严监生。

介绍作者及背景作者吴敬梓(1701--1754),清代安徽全椒人,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他出生于官宦之家。

1736年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

课前提示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下面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临死前的情形。

ji àn监生l áng 郎中jiān监督d ăo 一声不倒一声d ào 倒立t án 吐痰zh í侄子检查预习:读一读。

监jiàn生侄zhí子郎láng中tiāo:扁担等两头挂上东西。

挑tiǎo:用细长的东西拨。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一读课文,发现语言:•1.初读课文,与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发现了什么?•2.默读课文找找难懂的词语,通过看注释和平常的积累,能不能理解这些词语。

•3.再读词语,体会古今词语、文体的不同读一读,说一说。

•诸亲六眷、严监生、郎中、哥子、•登时、穿梭、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诸亲六眷”指的是:大侄子、二侄子、赵氏、奶妈等家人、亲属。

理解词语再不回头:(病情)再不见轻。

哥子:古时对男孩的称呼。

揩:擦、抹。

登时:立刻。

纳罕:诧异、惊奇。

敛声屏气:不出声,屏住呼吸。

二读课文,发现形象•1.读过课文,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交流。

•2.交流•(1)找到书中描写严监生病重的语句,读一读,用四字词语概括。

•(2)临死之人,一般会惦记什么?•(3)是不是因为严监生家里太穷?书中找理由。

严监生,何许人也?他家有十多万银子。

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概述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概述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概述----bd3b9446-6eb2-11ec-8794-7cb59b590d7d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摘要]:颜健生是清初吴敬梓《儒史》中的一个人物。

过去,大多数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贪婪的守财奴。

本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并与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守财奴进行比较,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阎建生是吝啬鬼,但他并不贪婪,也没有成为“鬼”。

充其量,他只是一个胆小、勤劳、节俭的封建地主。

此外,他还就比较两严、支持赵氏家族和阎建生生前伸出两个手指的流行观点发表了不同看法。

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是我国清初吴敬梓笔下的一个人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

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今人多有贬词。

受到外国文学,如果戈理的《死魂灵》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影响,在以往的评论中把他列入到了世界文学吝啬鬼的长廊之中,在很多文学史评中、及电视、电影里都把其视为一个贪婪成性,视钱如命的吝啬鬼而大加鞭挞。

其实严监生本不过是一个懦弱胆小,勤俭本分的土财主而已。

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个人物?我觉得还是应立足于作品提供的情节,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拿他跟世界文学长廊之中真正的那些典型的吝啬鬼们加以比较,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同时也要看看作者对待自己笔下这个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准确和真实的结论来。

一鲁迅在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写法时说:“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

”(见鲁迅《中国古典小说历史变迁》)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是常犯的那种“善无一不善,恶无一不恶”简单化的弊病。

然而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

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很多有着丰富而又复杂性格内涵的人物,如范进、王玉辉、马二先生,这些人物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作者在力求写出人物其生活中本来的真实面目,即便是对于那些完全否定性的人物,也很少作不适当的夸张。

严监生的5个故事梗概100字

严监生的5个故事梗概100字

严监生的5个故事梗概100字
严监生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他的五个故事梗概如下:
1.他不舍得花钱给妻子治病,导致她去世,但却愿意花大价钱给妻子的哥哥送礼,以求得妻子
的哥哥在官场上的帮助。

2.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但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不惜杀害证人。

3.他假冒别人的名义购买房产,企图骗取不义之财,但最终被揭穿。

4.他为了得到某个职位,贿赂官员,但最终被揭发并受到惩罚。

5.他为了逃避债务,企图逃跑,但被捕并被判刑。

这些故事都揭示了严监生这个人物的丑恶嘴脸和卑劣行径,展现了中国古代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严监生与阿尔巴贡吝啬根源之比较分析

严监生与阿尔巴贡吝啬根源之比较分析

严监生与阿尔巴贡吝啬根源之比较分析严监生,原名严大育,是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著名人物。

因为他临死前伸着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直到他的妻子赵氏挑掉一根灯草才肯咽气的行为,历来被人称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吝啬鬼的典型代表。

无独有偶,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一位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他就是阿尔巴贡。

阿尔巴贡是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著名喜剧作品《悭吝人》中的主人公,是西方文学作品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由于严监生和阿尔巴贡同为著名的吝啬鬼的典型形象,历来被众多学者拿来比较研究,但大多数拿他们的形象,吝啬的表现等进行分析比较,较少或零碎地从两者吝啬的根源进行探究,本文将从这方面入手,对两者进行比较。

严监生和阿尔巴贡共同点无疑就是过分地爱惜金钱,想尽一切办法守护自身的财产,甚至于节衣缩食,过分节俭,对自己可以说是达到了自虐的地步。

严监生家财万贯,有10多万两的积蓄,可是却“日逐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

每场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当自己病得很严重,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时,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阿尔巴贡也同样拥有万贯家财,仅一次连本带利就能收回一万金币,可是他的家人和仆人却要跟着他一过穷酸日子。

他穿着破旧,灯笼裤上舍不得用绸带装饰而“仅仅用细绳就跟上衣系在一起”,而当自己半夜肚子饿的时候,竟然去偷吃马的饲料。

对他的家人和家里的仆人就更是苛刻了,为了节省竟扣除自己儿女的正常费用,总是找理由不给仆人发工资。

这两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两者都有共同点,都是过分爱惜自己财物的吝啬鬼,都是自己所属时代守财奴的代表。

严监生和阿尔巴贡同为著名的吝啬鬼,但是他们“吝啬”的本质是一样的吗?严监生真的称得上是“吝啬鬼”吗?(一)、严监生的“吝啬”是为了自保,阿尔巴贡则是为了尽可能地积累财富。

严监生吝啬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要自保。

细读作品就会发现,严大育的监生资格是他花钱捐来的。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

我看《儒林外史》中严监生这一形象〔摘要〕: 严监生我国清初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以往评论多把他视为贪婪无比的吝啬鬼。

本文立足于对作品分析并通过将其和世界文学画廊中那些典型的吝啬鬼形象比较,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严监生虽然吝啬,但并不贪婪,没有成为“鬼” ,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胆小怕事,勤俭本份的封建土财主。

此外针对把二严相提并论,扶正赵氏、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手指的等流行观点,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是我国清初吴敬梓笔下的一个人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

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今人多有贬词。

受到外国文学,如果戈理的《死魂灵》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影响,在以往的评论中把他列入到了世界文学吝啬鬼的长廊之中,在很多文学史评中、及电视、电影里都把其视为一个贪婪成性,视钱如命的吝啬鬼而大加鞭挞。

其实严监生本不过是一个懦弱胆小,勤俭本分的土财主而已。

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个人物?我觉得还是应立足于作品提供的情节,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拿他跟世界文学长廊之中真正的那些典型的吝啬鬼们加以比较,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同时也要看看作者对待自己笔下这个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准确和真实的结论来。

鲁迅在评价中国古典小说写法时说:“好人完全好,坏人完全坏”“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一点好处也没有。

”(见鲁迅《中国古典小说历史变迁》)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人物是常犯的那种“善无一不善,恶无一不恶”简单化的弊病。

然而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

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很多有着丰富而又复杂性格内涵的人物,如范进、王玉辉、马二先生,这些人物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作者在力求写出人物其生活中本来的真实面目,即便是对于那些完全否定性的人物,也很少作不适当的夸张。

在严监生这一人物的描写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不是“欲打、欲骂、欲杀、欲割,惟恐人不恶之”而是在写出其否定性特征同时,又写出了其蕴含人性的温馨;既在给予其嘲笑同时,又给予其很多的同情。

《儒林外史》的严监生是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其实我们都误会他了

《儒林外史》的严监生是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其实我们都误会他了

《儒林外史》的严监生是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其实我们都误会他了(图)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刘继卣(绘)在我们的观念中,《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性小说,而事实上也是。

这部小说在刻画范进、严监生等人物形象时真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好像这些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人。

尤其是严监生这个人物,在他临死之际依然挂念着两茎灯草。

这就让人十分不解,吝啬到这种地步实属罕见!但我们如果仔细揣摩人物内心,并借助心理学的知识来理解他的话,就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严监生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并且属于强迫性焦虑者。

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什么叫强迫性焦虑者?所谓的强迫性焦虑者,他们的内心都是极为焦虑的。

在他们的身上往往表现得顽固、精准、细致,过分注重秩序,而且性格倔强,有时还会非常专横。

其实在他们的内心都承受着一种焦虑之苦,对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满怀疑。

此外,他们都追求把事情做好,一旦出现差错,就会陷入深重的痛苦之中。

强迫性焦虑者表现出来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表现在金钱方面则非常的精打细算。

如“四大吝啬鬼”中的阿巴贡就是一个典型。

而小说中的严监生比起他来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临死时还挂念着两茎灯草。

我们不妨看看原文:“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著;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个细节加重了我们对严监生的认识,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吝啬鬼!按理来说,一个人临危之际,应该好好的安排后事才对,说话也是应该拣重要的说,怎么尽说些没相干的。

我们一般人真的不理解,他为什么在面临死亡这么大的事情时还挂念一根灯草,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守财奴罢了!我们也常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严监生明明知道自己将离开人世,而这些财产他是带不走的,那他又操这份心干嘛?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死的严监生故事的资料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

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

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