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商鞅变法
高考商鞅变法知识点
高考商鞅变法知识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这一变法对于秦国的国家建设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考中,商鞅变法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考点,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正处于一个安定发展的时期。
然而,秦国的统治者意识到,仅凭传统的封建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其中,较为重要的变法内容有以下几点:1. 废除分封制度商鞅变法废除了封建制度中的分封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县,并派遣官吏来管理。
这一举措使国家的统治更加集中,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
2. 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业的发展,限制商业活动。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保证了粮食的供应,为后来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3. 修建水利设施商鞅变法大力修建水利设施,开展水利工程,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4. 推行法治制度商鞅变法倡导法治,修订了秦国的法律,在国家内部建立起了规范的法律制度。
这一举措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和社会秩序,为商鞅变法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 调整兵制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兵制进行了调整,实行兵源征召制和军功爵位制,提高了战争的动员能力,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三、商鞅变法的意义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 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掌控力,使秦国的统一进程加快,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奠定了秦国的强大基础商鞅变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其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影响了后世的改革思想商鞅变法的改革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二历史通用版 选修一第2单元商鞅变法 含解析
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商鞅变法的内容3、商鞅变法的评价(1)积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1、商鞅变法的特点?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
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chuán)、楫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
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
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材料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内容
【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核心内容);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国富。
奖励军功--兵强,建立县制。
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意义: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目的:“富国强兵”和加强封建统治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法的主要内容
2.军事方面:
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具体措施:……
作用: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削弱了奴 隶主贵族的势力,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 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
变法的主要内容
3.政治方面:
(1)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 功 作用: 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但也招致其怨恨 ( 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又什伍 连坐制) 作用: 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 保证了兵源,强化了专制统治 (3)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削弱了奴隶主贵族在地方上的权力,加 强了中央集权 (4)根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 作用: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1)开阡陌,废井田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作用:发展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 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统一度量衡 增强了国家实力 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用:便利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 消除封建割据;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高二三班李建桓
商鞅入秦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4、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5、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建立军 功。 6、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7、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8、焚烧诗书,制定秦律 9、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改革
变法的主要内容
5.风俗习惯方面: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 小家庭政策 作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富国
高中历史高二课件商鞅变法
总之,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 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商鞅变法的评价
3、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
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 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如:刑法严酷
(2)加重剥削与压迫:
如:连坐法
楚国吴起改革(P20)
1、内容 2、作用
魏楚等国改革的影响:
1)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 相关国家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起了示范作用,开启了 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学思之窗】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 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 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 展农业和奖励军功。法家是地方阶级的改革派。 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而 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 上的理论升华。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 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强
优势。
兵
编制什伍组织
兵源得容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度,制定连坐法。
意义
政 实行县制,设令 治 丞,由国君任免
强化了中央集权
轻罪重罚
政治改革的作用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高二历史商鞅变法
原 因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2、军事——强兵
①奖励军功,行二十等爵制
增加士气,提高战斗力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商鞅变法
一、人物概述:商鞅
1、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2、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献策 (2)受到重用 主持变法
3、商鞅之死 因守旧势力的攻击被处以车裂之刑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是为什么?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废除井田, 承认土地私有
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确立 了土地私有制;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材料一:新法触动了很多 人的利益,推行第一年, 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 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 事情。商鞅知道后说: “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 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犯 法。” 太子是君嗣,不好 动刑,商鞅就严惩太子的 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 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从 此树立变法权威,没人敢 公开反抗。 打击守旧势力,树立权威; 改革需要勇气和智慧。
打击贵族特权,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③严行户籍制
实行什伍制
保证兵源,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3、政治——中央集权 普遍推行县制
制订秦律
4、思想——思想专制 • “燔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探究4:如何看待商鞅的“燔诗书” ?
–积极: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消极:从历史长河来看,文化典籍的损失。
5、改革风俗 •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促进农业发展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
质内容
背景:
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
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
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高二历史知识点-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为大家
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魏 李悝 国 变法
战 国
楚 国
吴起 变法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平籴 法”,
政治:制定《法经》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 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 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 中率先强盛
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其它诸侯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 都促进了政治的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李悝变法
管仲改革 (春秋)
鲁国改革 (春秋)
吴起变法
措施
积极作用
经 济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 事 等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政 废除世卿世禄制 治 普遍推行县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严惩旧势力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 础
探究3:结合商鞅变法内
措施
容思考:其变法有何特点? 废井田,开阡陌
农战 法治
经 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二)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 动
高二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人民版
1.《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 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轻 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 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上述现象说明 ( )
4. 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 容(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C.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5.《史记· 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 望者。”这主要是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制”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 )
商鞅变法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
是卫国国君疏远的宗族,姓 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在 秦因功封于商,号商君,所 以历史上称为商鞅。
• 公元前356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 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 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 赏‘十金’。”告示下聚满了人,大 伙直嘀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 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扛。商鞅见没 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 里卖的什么药。这时候,一个壮汉上 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 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不 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饰浮说,不是他自身的资质。再说凭靠着国君宠 A.宣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臣太监的推荐,等到被任用,就刑罚公子虔,欺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规劝,足以证明商君 残忍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籍, 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相类似。但最终还是在秦 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故的呀!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
▪ 2. 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
A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变法的影响 学习要求:
1.探讨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历史作用。 2.理解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3.认识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 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经济: 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
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 思想:
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要求政 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 权。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变 法的理论武器
军事: 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巩固: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
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迅速发展
自春秋以来,秦国一直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远 远落后于东方各国。比如,赋税制度改革,齐国 在公元前685年管仲就实行了“相地而衰征”, 承认了土地的私有,而在秦国,直到公元前40 8年才实行类似的“初租禾”。又如,春秋战国 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然而诸子之中 没有一个秦国人。总之,商鞅变法之前无论是在 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秦国都远远落后 于其他六国,要想在战乱中求生存必须变法,以 求发展。
上述现象说明 ( C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格的法律自食其果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规律总结】
依据: 判断改革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 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1第8课商鞅变法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嘉奖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进展。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21、背景(1)根本缘由: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
(2)进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径直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缘由);(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表达变法性质);(2)鼓舞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嘉奖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加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①根本缘由: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大变革
经 济 基 础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上 层 建 筑
决定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表现
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 杏坛 讲学
《 韩 非 子 》 书 影
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李 悝
吴起
结合图示,说说秦国面临怎样的外部形势?
诸侯兼并战争,其他国家变法图强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三)变法影响
——秦国的崛起
一、商鞅之死
原因: 1、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
2、秦孝公去世:
过程:1、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2、商鞅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以趋敌, 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 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 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二、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 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 哪些作用?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一)变法背景
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
春秋:前770----前476
春秋战国
战国:前475----前221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代 特征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 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文化、科技
高二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编写人编写人; ; ; 宋之明宋之明宋之明 审核人:马学国审核人:马学国审核人:马学国 时间:时间:时间: 年 月月 日日姓名:姓名:姓名: 班级:班级:班级: 组别:组别:组别: 等级:等级:等级: 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自主学习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1、经济:、经济: 出现,农工商业发展;出现,农工商业发展;出现,农工商业发展; 逐渐逐渐瓦解,瓦解, 逐步形成——变革的经济基础逐步形成——变革的经济基础逐步形成——变革的经济基础2、政治:礼乐崩坏,、政治:礼乐崩坏, 走向瓦解;新的阶级形成,要求废走向瓦解;新的阶级形成,要求废除 建立封建专制,建立封建专制,改革世卿世禄制——变法是实现制度更替的有效途径实现制度更替的有效途径3、军事: 战争激烈战争激烈战争激烈 ——变法能富国强兵,——变法能富国强兵,赢得军事胜赢得军事胜利4、文化:、文化: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的改革:“ ”——实质上承”——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 ””,“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人民版)
知识巩固与拓展:
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同意。理由:商鞅变法 ①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 私有制,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 制;实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奴隶制的上层建筑逐 步被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了国家赋税标准,有利于社 会经济的发展。
时代特征:
①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发展
一、时代背景:新的气象(必要性)
—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的要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实现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内在(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 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参加公民大会等。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 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9·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二、时代潮流:改革变法(可能性)
高中历史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
内容
记忆历史题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废井田,开阡陌
二、奖励军功
三、建立县制
四、奖励耕织
我们选择改革开放四个字与四条答案要点分别进行联想
这样就变成了:改废井田,开阡陌
革奖励军功
开建立县制
放奖励耕织
的形式。
联想:
改废井田,开阡陌:改可想在悔改,可假想:商鞅变法中规定把不思悔改的贪污吏扔废井填(废井田)土埋了,并打开他家前门(开阡陌)把财物分发给百姓。
革奖励军功:革想成皮革:古代皮革是贵重东西,所以变法中规定将皮革奖励给军功(奖励军功)大的人,军功越
大,奖的皮革越多。
开建立县制:开想成开始:变法中也开始对王侯建立限制(建立县制)机制,以防对政权构成威胁
放奖励耕织:放想成放牧:对放牧多的人奖励耕牛和织布(奖励耕织),以鼓励发展农牧业。
闭眼回忆一下,看是否记住了?
通过改革开放一词就把商鞅变法的四点内容记住了。
这就是借助词句联想法,从题外请外援来对记忆对象进行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商鞅之死”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
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
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
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
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
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
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
”诬告商鞅谋反。
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
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
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
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认识。
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目“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秦处西戎,地旷人稀。
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
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
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
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
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
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
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第三目“变法的历史局限”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
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
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
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
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
两幅历史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
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二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