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色谱3

合集下载

胶束电动色谱法

胶束电动色谱法

胶束电动色谱法
胶束电动色谱法(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MEKC)是一种在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MECC)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电动色谱技术。

MEKC是一种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和电泳技术相结合的色
谱方法。

它利用带电胶束作为移动相,通过电流的作用在毛细管中进行分离分析。

胶束通过对待分离物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可以增强分离效果,减小基质效应。

在MEKC中,样品中的待分离物首先与带电胶束发生静电相
互作用,然后在电场作用下通过胶束电动驱动向前移动。

分离效果主要取决于待分离物与胶束的相互作用、电场的强度和胶束浓度等因素。

待分离物的分离和检测主要是通过荧光信号来实现的。

MEKC适用于水溶性、中等极性和高极性的化合物的分离分析,包括蛋白质、药物、生物活性物质等。

它具有分离效果好、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分析等领域。

生化分离工程4.色谱分离

生化分离工程4.色谱分离
Willstätter(191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13年 在其名著“叶绿素的研究”中,称色谱法是一种 “离奇的方法”,认为它不适用于制备工作,在吸 附过程中,试样组分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他写道: “色谱法只能在试样很少的情况下使用,似乎不适 合于制备目的……”
Willstätter的观点,即过分强调制备工作,也反映出 当时有机化学家的一种普遍态度。因此,茨维特的
吸附作用力可以是物理吸附作用,也可以是化 学吸附作用。物理吸附的特点是选择性低,吸 附速度较快,吸附过程可逆;化学吸附的特点 是有一定选择性,吸附速度较慢,不易解吸。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可以同时发生,在一定条 件下也可以互相转化。
吸附色谱是各种色谱分离技术中应用最早的 一类,传统的吸附色谱以各种无机材料为吸 附剂。
凝胶色谱分为两大类:凝胶过滤色谱(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GFC)和凝胶渗透 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
பைடு நூலகம்
电色谱
电色谱(electrochromatography)是电泳和液 相色谱的融合技术。所谓电色谱是采用电渗流 来推动流动相,使得峰扩展只与溶质扩散系数 有关,因而使电色谱的理论塔板数远远高于液 相色谱。同时由于引入了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 相,使电色谱具备了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所具 有的选择性,使它不仅能分离带电物质。也能 分离中性化合物。
1935年,Adams和Holmes 合成了离子交换树 脂,并用于色谱分离,从而诞生了离子交换色 谱法。
1941年A. J. P. Martin和R. L. M. Synge发明了 分配色谱法(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195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色谱技术是几十年来分析化学中最富活力的领域之一。

作为一种物理化学分离分析的方法,色谱技术是从混合物中分离组分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分离物化性能差别很小的化合物。

当混合物各组成部分的化学或物理性质十分接近,而其他分离技术很难或根本无法应用时,色谱技术愈加显示出其实际有效的优越性。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一下色谱技术的发展,并对常见的色谱技术和近期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型的色谱分离技术及不同特性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色谱技术的历史发展。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M.S.Tswett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的研究论文,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

1906年,他命名这种方法为色谱法。

这种简易的分离技术,奠定了传统色谱法基础。

但由于当时Tswett色谱技术分离速度慢、效率低,长时间内并没有受到当时科学界的重视。

1931年,德国的Kuhn采用类似Tswett色谱技术方法分离了胡萝卜素等60多种色素,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离析与结构分析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了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

也正因为他的出色工作使色谱法迅速为各国科学家们所关注,色谱方法才被广泛应用。

1940年,Martin和Synge提出了液液分配色谱法。

1952年,James和Martin发明了气相色谱法,并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44年Consden发明的纸色谱和1949 Macllean发明的薄层色谱也一直是用于物质初步分离的简便、快捷的工具。

1957年,Golay开创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20世纪60年代末,高压泵和键合固定相应用于液相色谱,导致高效液相色谱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初,毛细管超临界色谱得到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初由Jorgenson等发展的毛细管电泳,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相继发展了毛细管等电聚焦、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离子电泳及毛细管手性分离等技术。

简述各种色谱分离(吸附、电泳、离子交换、凝胶、亲和)的机理。

简述各种色谱分离(吸附、电泳、离子交换、凝胶、亲和)的机理。

简述各种色谱分离(吸附、电泳、离子交换、凝胶、亲和)的机理。

以下是对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吸附、电泳、离子交换、凝胶和亲和)的简要描述:1. 吸附色谱:- 原理:基于样品成分与固定相之间的吸附作用进行分离。

- 机制:固定相通常是多孔性材料,可以选择性地吸附目标化合物,而其他成分则通过溶剂流动被洗脱。

- 应用:常用于有机物混合物的分离,特别是在制药、环境和食品分析中。

2. 电泳色谱:- 原理: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不同,根据其电荷和大小进行分离。

- 机制:样品分子在电场中迁移,根据电荷的差异,带有相同电荷的分子会以不同的速率迁移,从而实现分离。

- 应用:广泛应用于核酸、蛋白质和低分子有机物的分离与分析。

3. 离子交换色谱:- 原理:根据样品中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固定相上的离子交换发生吸附和解吸作用进行分离。

- 机制:固定相通常是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树脂,可以选择性地吸附或释放样品中的离子。

- 应用:主要用于离子的分离,如无机离子、有机酸和氨基酸等。

4. 凝胶色谱:- 原理:根据样品成分在凝胶基质中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

- 机制:样品分子在凝胶基质中扩散,较大的分子由于在凝胶中的阻塞效应而迁移速度较慢,从而实现分离。

- 应用:常用于聚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与精细分析。

5. 亲和色谱:- 原理:通过样品成分与固定相上特异性结合的亲和作用进行分离。

- 机制:固定相通常是含有配体的材料,可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结合,而其他成分则通过洗脱。

- 应用: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抗体、酶和药物的纯化和分析。

这些色谱分离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并可以根据样品特性和目标分离要求进行选择。

色谱法

色谱法

载气
检测器
氮气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检测温度高于柱温
一般 250 ~ 350℃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一)HPLC的速率理论
H A Cu
与气相色谱法的差别
GC法 高温(ChP 50 ~ 265℃) 纵向扩散项大(B/u)
HPLC法
室温
传质阻抗项大(Cu)
2. 载体
硅藻土型载体(红色、白色)
3. 毛细管色谱柱 填充型毛细管柱
开管型毛细管柱(WCOT、SCOT)

(四)气相色谱仪
气源 进样及气化系统
色谱柱和柱温箱
检测器 热导检测器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电子捕获检测器
ChP(2005)对气相色谱仪的一般要求
色谱柱 固定液 填充柱或毛细管柱(空心柱) 高沸点液体
As Cs f AR CR
内标+样品→计算杂质含量
Ax Cx f As Cs
内标物+ 杂质对照品 →校正因子
内标物+样品 →杂质含量
(2)外标法 供试品→供试品溶液
杂质对照品→对照品溶液
Ax 含量( x) CR C AR
缺点 不易控制进样量
宜用定量环
(3)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2
(二)分离度(R)
除另有规定外,R≥1.5
2 t R2 t R1 R W1 W2


t R2 t R1
(三)重复性(RSD)
尾因子(T)
除另有规定外,T应0.95 ~ 1.05
W0.05h T 2d1
四、GC和HPLC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配系数大的后流出

毛细管电色谱分析碱性药物

毛细管电色谱分析碱性药物

毛细管电色谱分析碱性药物摘要:本研究应用毛细管电色谱(CEC)使用商业化的硅胶固定相和含水流动相分离一系列的碱性药物。

流动相的组成、缓冲液的PH值、电压、缓冲液的负离子对这些碱性药物的保留时间的影响都进行了研究。

在PH为7. 8时,得到了理想的图谱,但是发现重现性极差。

然而,在PH为 2. 3时,获得了这些碱性药物的良好的、可重现的图谱。

我们先前证明了低的PH值下,使用反相填充材料,在流动相中加入添加剂诸如磷酸三乙醇胺可得到极好的CEC分析碱性药物的效果。

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硅胶固定相分离这些药物,是为了改善峰的形状,获得了极好的如苄胺、去甲替林和苯海拉明等碱性药物的图谱。

实验显示了用CEC分离碱性药物能很容易地获得极好的峰形和高达 3.2万理论塔板数/米。

关键词:毛细管电色谱,碱性药物,硅胶固定相,含水流动相介绍:毛细管电色谱(CEC)结合了液相色谱(LC)和毛细管电泳(CE)的优势,是一种可用于复杂混合物分离的一种多功能的、高效的色谱技术。

到现在为止,已发表了许多CEC应用的研究结果,但这些都局限在中性和酸性化合物的范围内。

然而,用反相填料分离碱性药物时,峰有严重拖尾,缘于疏水性作用和离子交换机制的共同作用。

一个成功的、可重复的方法是使用了诸如三乙胺或九胺的流动相添加剂。

这些小的简单化合物被混入流动相,通过竞争的方式以避免分析物同硅烷基间的反应作用。

这些添加剂的使用产生了高效分离,改善了峰形,并能同时分析酸性、简单的和中性化合物。

过去,硅胶柱常在反相条件下同流动相添加剂一起被用于高效液相分离碱性药物,同使用标准的反相条件相比,使用这种条件明显地提高柱效和重现性。

硅胶固定相和含水流动相用于碱性药物的分析未能得到广泛的接受,可能由于大量的反相固定相降低了硅烷基的活性和硅胶固定相缺乏反相特性。

表面硅烷基的酸性不同,或者说表面硅烷基的统一性不同导致了碱性物质严重的峰拖尾现象,因为不同的分析物/硅烷基间吸附/脱附的比例。

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ppt)

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ppt)

度量电渗流大小是单位电场下的电渗流速率即电渗淌度
(eo)或电渗速率(ueo),可用Smoluchowski 方程表示:
eo
o w
ueoeoEowE
u eo
Ld t0
eouE eoL t0d
1Ld E to
Lt U
3.1.3. 电渗流
以电场力驱动产生的溶液EOF,与高效液相色谱中由高压 泵产生的液体流型不同:
3.1.5. 分离原理
电泳和电渗流并存,在不考虑相互作用的前提下,粒子在 毛细管内电介质中的迁移速率是两种速率的矢量和:
uuep ueo (epe)oE
令µapp=µep + µeo,称之为表观淌度,即从毛细管电泳测量 中得到的淌度为粒子自身的电泳淌度和由电渗引起的淌度之
和,并有
ap pepeou/EL trdU Lt
目前有三种方法可以让样品直接进入毛细管:
电动法、压力法和浓差扩散法。
3.2.3. 电源及其回路
电流回路系统包括高压电源、电极、电极槽、导线和电 解质缓冲溶液等。CE和CEC一般采用0 ~ ±30 kV连续可 调的直流高压电源。理想的电源应具备: 1.能输出单极直流高压(一端接地); 2.电压、电流、功率输出模式任意可选; 3.能控制电压、电流或电功率的梯度; 4.电压输出精度应高于1%。 CE的电极通常由直径0.5~l mm的铂丝制成。 电极槽,即缓冲液瓶,通常是带螺口的小玻璃瓶或塑料 瓶(1~5mL不等),要便于密封。缓冲液内含电解质,充于 电极槽和毛细管中,通过电极、导线与电源连通,一同 构成整个电流回路。
毛细管电色谱由于引入了色谱机制,其保留机理包括两个 方面:
其一,如同HPLC,基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间分配过程; 其二,如同CE,基于溶质电迁移过程。CEC容量因子可 用下式表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毛细管电色谱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毛细管电色谱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毛细管电色谱 3 固定相 2 输运特征 1 表面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 综述 1 糖聚合物 1 混合固定相 1 棒状sba-15硅胶颗粒 1 梯度洗脱 1 开管毛细管柱 1 分子印迹聚合物颗粒 1 亚微米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2011年 科研热词 毛细管电色谱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 电渗流 毛细管液相色谱 杂化硅整体柱 整体柱 开管毛细管电色谱 多肽 鸡蛋 高效液相色谱 阿司匹林 金纳米粒子 血小板 蛋白质组分析 羧甲基壳聚糖 结合常数 纳米固定相 紫外检测 糖皮质激素 等度洗脱 离子液体 碱性化合物 硅胶整体柱 硅胶固定相 环氧基键合 溶胶-凝胶 液晶 涂层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等电聚焦 毛细管电色谱性能 样品前处理 有机-无机杂化 整体材料 微波辅助合成 强阳离子交换 帕珠沙星 头发 多维分析 四环素 制备 分子印迹整体柱 二维分离 二氯甲烷 万古霉素 一锅法 推荐指数 7 4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毛细管电色谱 6 整体柱 5 综述 4 手性固定相 2 黄柏 1 裸硅胶 1 茶碱 1 色氨酸对映体 1 腺苷蛋氨酸 1 肌红蛋白酶解产物 1 纳米粒子 1 立体选择性 1 碱性物质 1 硅胶 1 电渗流 1 牛血清白蛋白 1 烯丙基-β -环糊精 1 氨基酸 1 毛细管电色谱法 1 柱技术 1 替考拉宁 1 微芯片 1 微波辅助合成 1 强阳离子交换毛细管液相色谱 1 开管毛细管电色谱 1 奶制品 1 壳聚糖 1 固定相 1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1 反相加压毛细管电色谱 1 十二烷基甲基丙烯酸酯 1 加压电色谱 1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 1 制备 1 分子印迹高分子 1 分子印迹 1 准固定相 1 亲水作用毛细管整体柱 1 亲水作用 1 亲和整体柱 1 二维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色谱分析法引论

3-色谱分析法引论


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分 与固定相间的吸附作用 不同,因而吸附与脱附 的速度和次序不同而产 生微小的分离,随着载 气的流动,吸附与脱附 的过程反复进行,微小 的分离被多次累加,最 终达到分离。
四、色谱法的特点
色谱法是以其优越的分离能力为特点,它的分离 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离心等方 法。 (1)分离效率高: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 体、手性异构体。 (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 ng.g-1(10-9)级的物质量。 (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 完成一个复杂试样的分析。 (4)样品用量少:用极少的样品就可以完成一次分 离和测定。
R
tR2 tR1
讨论:
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的讨论: 柱效、分配系数与分离效果的关系: ① 柱效较高,△K(分配系数差)较大,完全分离;
② △K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完全分离;
③柱效较低,△K较大,但分离的不好; ④ △K小,柱效低,分离效果更差。

小结: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 —— 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指 标; 色谱峰间距 —— 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 据。
第二节

色谱法基本术语
一、色谱流出曲线
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 器,检测器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或含量)的变化转 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所记录下信号-时间曲线或 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又称色谱图。

在色谱流出曲线上,检测器检测到的待测组 分的浓度(或含量)表现为峰状,称为色谱 峰,每一分离出的组分表现为一个色谱峰。

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电色谱1. 介绍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简称CE)是一种利用玻璃毛细管内的电流和电场力来实现物质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它结合了毛细管电泳和色谱技术的优点,具有高分离效率、快速分析速度、小样本体积和无需柱填充物等优势。

2. 工作原理毛细管电色谱的工作原理基于溶液中离子的迁移速度差异,通过在毛细管内加上电场来引导有电荷的离子在电场中运动。

不同离子由于大小、电荷、空间结构和溶液pH等因素的影响,会以不同的速度游离迁移。

通过测量这些离子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可以得到溶液中各组分的含量信息。

3. 仪器结构毛细管电色谱仪主要由电场供应器、样品注射器、分离柱和检测器等部分组成。

•电场供应器:提供所需的电压和电流,用于产生分析电场。

•样品注射器:用于在毛细管内引入待分析的样品,常使用自动进样器实现定量和连续进样。

•分离柱:通过对毛细管内壁表面进行涂覆或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分离能力,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

•检测器:用于监测分离出的各组分的信号,常见的检测器有紫外吸收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

4. 分析步骤1.样品准备: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合适的缓冲液中,同时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如蛋白质的还原和糖类的酶解等。

2.样品进样:将样品注射到毛细管中,一般可以使用自动进样器来实现精确的样品进样。

3.分离:通过在毛细管内施加电场,使样品中的离子在电场力和溶液流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沿毛细管内壁迁移,实现样品分离。

4.检测:通过检测器监测样品分离过程中形成的信号,如紫外吸收和荧光等,获取样品分离和定量分析的结果。

5.数据分析:根据检测到的峰面积或峰高,结合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各组分的浓度或含量。

5. 应用领域毛细管电色谱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检测与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生物医药:用于药物分析、蛋白质分析、核酸分析等。

•环境监测:可以分析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

•食品检测与安全:可以分析食品中的添加剂、农药残留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等。

电泳和电色谱

电泳和电色谱
m d tE
其单位是cm2·sec-1 ·V-1 电泳迁移率的不同提供了从混合物中分离不同物
质的基础
9
9.1.1.2 凝胶中的电泳速度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度
Tg与u有关
Tg 单位质量分数 a丙烯酰胺单体质量 m缓冲液质量
Cg 交联剂质量分数
b交联剂单体质量
10
凝胶电泳迁移率 u
p365
Ferguson线图
是两种标准的对立权衡
如果缓冲液的pH选择在 远离 样品中各种蛋白的等 电点,蛋白质分子所带 电荷的密度大 ,电泳时间 短,区带细而窄;
如果缓冲pH选择在 靠近 被分离样品的一种或几种 蛋白质的等电点,则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电荷密度差 别大,分辨率就高; 因此,常常选择pH 8.0~9.5的缓冲,常用的缓冲
分子氧:分子氧的存在会阻碍凝胶的化学 聚合;抽气
系统纯度:金属离子会影响凝胶的聚合;
1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分子筛效应
在使用凝胶介质的电泳中,由于电泳介质具有高粘 度和高的摩擦阻力,因此不仅可以防止对流,而且 可以把扩散减到最小。
凝胶中的大分子分离取决于它的电荷、尺寸和形状 凝胶的这种用于分离不同尺寸分子的特性是由于它
由于SDS是带有负电荷的分子,同时它有 一个长的疏水尾巴,SDS通过疏水尾巴与 肽链中的氨基酸的疏水侧链结合,结合 SDS的比率大约是一个蛋白质分子中每两 个氨基酸残基结合一分子的SDS。
29
垂直板 电泳装置
30
电泳过程中分子迁移的规律,小分子走在前头,大分 子滞后。电泳凝胶相当于凝胶过滤中的一个带孔胶粒。
如果把生物大分子的胶体溶液放在一个没有干扰 的电场中,使颗粒具有恒定迁移速率的驱动力来 自于颗粒上的 有效电荷Z 和 电位梯度E,它们 与介质的摩擦阻力f’相抗衡,这种抗衡服从斯 托克斯定律:

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电色谱法是一种分析化学技术,它利用电场来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化合物。

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基于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差异,取决于它们的电荷和尺寸。

以下是电色谱法的主要分离原理:1.电泳迁移:•在电色谱法中,一个电场通过分离介质中的样品。

这个电场可以是直流电场或交流电场。

当样品分子在电场中暴露时,它们会受到电荷的影响,导致它们迁移向电场的一个极性端。

带有相同电荷的分子会互相排斥,而带有相反电荷的分子会被吸引。

2.电动迁移率:•不同化合物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它们的电动迁移率。

电动迁移率是分子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与电场强度之比。

电动迁移率与分子的电荷、尺寸和分子质量等因素有关。

3.分离介质:•电色谱法通常使用一种分离介质,如凝胶、毛细管、纸或硅胶等。

分离介质可以提供额外的分离机会,因为分子必须在介质内部或表面移动,这会影响它们的分离速度。

4.检测器:•在电色谱法中,通常使用检测器来监测分离后的化合物。

检测器可以是吸收光谱仪、荧光探测器、电导率检测器或质谱仪等。

通过检测分离后的化合物,可以获得它们的定量和定性信息。

5.应用:•电色谱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分析,包括离子交换色谱、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

这些技术在生物化学、生物医学、环境分析和食品科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的来说,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基于分子的电动迁移率,利用电场来驱动分子在分离介质中的运动,从而实现样品中不同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它是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可以用于研究和监测各种化合物。

色谱课习题作业全解

色谱课习题作业全解

3.通过查找文献针对色谱分析法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环境保护、生命科学、食品卫生、 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写一篇 2000 字的文献综述。
5.在某色谱分析中得到下列数据:保留时间(tR)为 5.0min。死时间(tM)为 1.0min,液
相体积(VS)为 2.0mL,柱出口载气体积流量(FO)为 50mL·min-1,试计算:
6.组分 P 和 Q 在某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分别为 490 和 460,那么,哪一个组先流 出色谱柱?
答:分配系数为在一定温度下,分配体系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的浓度之比, 所以分配系数越大,表示该组分与固定相作用力越大。所以 Q 先流出色谱柱。
7.衡量区域宽度方法有哪几种?如何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00 5
lg 6.94 lg lg 7.61 lg
4.10
4.10
585
(l)
I
100 n
lg t'Rx lg t'Rn lg t'Rn1 lg t'Rn
100 5
lg 9.85 lg 7.61 lg14.08 lg 7.61
642
22.热导检测器分析某样品,组分面积与相应的校正因子如表 3—2 求各组分含量。
答:n=16(tR‘/wb)2=16x(400/40)2=1600 H=L/n=1/1600=6.25×10-4m
10.在一根已知有 8100 块理论塔的色谱柱上,异辛烷和正辛烷的调整保留时间为 800s 和
815s,设 k 1 1,试问: k
(1)如果一个含有上述两组分的试样通过这根柱子,所得到的分辨率为多少?
%A=0.25*5/58.25=2.1%
%B=0.3*6/58.25=3.1%

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电色谱
什么是薄层毛细管电色谱
1、薄层毛细管电色谱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它将分析物质分解成多
种成分,并将它们在一定时间内单独检测出来。

2、薄层毛细管电色谱是利用毛细管电色谱仪,将样品被涂覆于毛细管薄膜上,与
氯仿和乙腈混合物并可分离,然后穿过电压控制器,并用电压导电物质来进行分离,然后根据物质的电离性及极性,从而区分不同的物质来计算成分。

3、薄层毛细管电色谱主要分为三部分组成:碳极、流动相、检测器。

碳极和检测
器之间的区别是,检测器在模拟环境中,可分辨各种物质电离性,而碳极只对物质极性有反应。

4、流动相是由氯仿和乙腈两种溶剂混合制成的溶液,可以通过毛细管引入样品,
将物质吸附在毛细管上,充当载体,使物质随电流流动,进行检测分析。

5、薄层毛细管电色谱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分辨能力强等特点,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是现代化学分析中经常提到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已在药物、食品、环境、土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6、薄层毛细管电色谱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措施,并正确使用工具,小心操作
样品,以免混杂物质使测定结果受到影响。

第二十二章 毛细管电泳

第二十二章 毛细管电泳

质谱
10-7-10-9
放射
10-9-10-11
特点
近似通用,常规应用
灵敏,但试样通常要衍生 高灵敏度,价格昂贵,要衍生
通用性 选择性,灵敏度高,微量
仪器复杂,可获结构信息, 质量灵敏度高
灵敏度高,操作有特殊要求
第二十二章 毛细管电泳
22-4 应用 阵列毛细管凝胶电泳分析DNA序列 如 EP公司推出的3100型基因分析仪
第二十二章 毛细管电泳
2 检测方法
紫外吸收检测器
22-3 进样与检测
第二十二章 毛细管电泳
22-3 进样与检测
2 检测方法
检测器
检测限(mol/L)
UV-可见吸收
荧光 非相干光诱导 激光诱导
化 电化学
电导 安培
10-5-10-6
10-7-10-8 10-10-10-12
10-5-10-7 10-8-10-9
柱效可以用理论塔板数n表示
n = (µep+µeo) V l /(2DL)
毛细管电泳分离的柱效方程
理论塔板高
H =L / n
n = 5.54(χ/ W½)2 实验上可按下式求出理论塔板数
χ为电泳图上从起点至电泳峰最大值之间的距离
W½为电泳峰的半高峰宽
第二十二章 毛细管电泳
3 分离效率和分离度
22-1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使用极端pH条件 ●加入中性盐或两性离子化合物 ●对毛细管内壁进行涂层处理
需要注意:方法也会抑制或改变电渗流
第二十二章 毛细管电泳
22-2 分离模式
1 毛细管区带电泳 2 胶束电动色谱 3 毛细管凝胶电泳 4 毛细管等速电泳 5 毛细管等电聚焦 6 毛细管电色谱

电力色谱标准气体

电力色谱标准气体

电力色谱标准气体
电力色谱标准气体主要用于气相色谱仪的校准和检测,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电力色谱标准气体通常是由专门的生产商提供,如霍尔德电子等。

这些生产商会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制备不同组成和浓度的标准气体。

在选择电力色谱标准气体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组成和浓度: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具有适当组成和浓度的标
准气体。

例如,对于电力设备的故障检测,可能需要使用具有特定组成和浓度的标准气体来模拟不同故障情况下的气体组成。

2.稳定性:电力色谱标准气体应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便在使用
过程中保持一致性。

3.纯度:电力色谱标准气体应该具有较高的纯度,以避免杂质对分
析结果的影响。

4.包装和运输:标准气体的包装和运输应该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
以确保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电力色谱标准气体是电力设备故障检测和分析的重要工具,选择合适的标准气体对于提高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