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3:第27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正确断句。
4.正确翻译文中的一些语意重要或句式特殊的句子。
5.分析、把握作者在诗文中的态度、情感、观点。
归纳概括文段的思想内容。
6 .赏析作品形象。
7 .品味语言表达技巧。
一、教学前测:(一)解释文中加点字《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O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拓展练习: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欲(1)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2)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3)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4)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5)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公输》2是(1)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2)斯是陋室《陋室铭》(3)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K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s O2、注音写字:西日欲血()沉鳞jing ()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击进入.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1)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 沉鳞竟跃()5、翻译句子:(1)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2)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3)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4)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K合作探究』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新人教版
资料链接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基本目标: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中层目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发展目标: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作者简介: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预习·导读(通读课文2---3遍)1.读准字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竞跃.______ 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探究案】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3.本文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请简要赏析文章语言。
(可以只就一个字或一个句子赏析)赏析指导:①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炼字、或修辞、或写景、或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A.衬托 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②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③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八年级人教版,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3.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法学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设置
预设内容与方法
课前思考
预习自学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组着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精讲点拨
1.《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2.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3.《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一句做点赏析吗?
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册》“基础和课内阅读”部分
达标检测
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法
探究法、研讨法、点拨法
学法
诵读法、探究法
师生准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组着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西安市大兴中学语文教研组教案
教学
内容
27.短文两篇
主备人
张征
课时
预设
目标
知识
涵盖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德育
渗透
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two essays" in lesson 27 of Chinese volume 1 of Grade 8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答谢中书书记范文2、篇章2:答谢中书书记范文3、篇章3:答谢中书书记模板4、篇章4:承天寺夜游范文5、篇章5:承天寺夜游模板(通用版)篇章1:答谢中书书记范文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精品教案
2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美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走近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附:“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字音、字形、词语(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 ) 竞跃(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节奏。
(范读、个体读、集体读)初步了解本文写了哪些景物?附: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识记实词、背诵2、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走进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含试卷)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积存文言辞汇,能正确明白得、翻译课文。
(2)把握文中重点字文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会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验从独特的角度观看所描述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刻画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式赏析描述景物。
(2 )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情感,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仿写。
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术,将所学的方式在实际中取得运用。
学情分析:(1)到目前为止,学生从七年级至今已经学了20篇文言文,具有了必然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明白得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可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明白得文章的内容和技术,关于初二的学生来讲,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2)文本和学生之间有必然的距离。
(3)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4)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描述景物,难度较大。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歌咏的意象之一。
同窗们依照自己的积存,列举古诗文句。
(找生答)他们借助月亮表达各类情感,如爱国、思乡、想念亲人等,可见月亮是多情的,下面学习苏轼笔下的月儿。
二、出示课题、作者,同时板书课题、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1)积存文言辞汇,能正确明白得、翻译课文。
(2)把握文中重点字文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会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4、出示作者简介(找生读)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伙儿”。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拍,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听录音,学朗诵(师放录音)二、检查生字读音(找生答)3、检查句子节拍(找生答)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1(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相与:①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现代汉语。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和谐——和煦解说:两个“和”字意思相同,都是“温暖”的意思。
B.精通——精致解说:两个“精”字意思不同,“精通”的“精”是“透彻通晓”的意思;“精致”的“精”是“仔细深入”的意思。
C.满载而归——载歌载舞解说:两个“载”字意思相同,都是“装载”的意思。
D.莫名其妙——名正言顺解说:两个“名”字意思不同,“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名正言顺”的“名”是“名义”的意思。
2.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2:第27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K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K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K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K自主预习案』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3、《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沉鳞()仙都()与其奇者()苻()♦♦• ♦相与步于中庭()寝()颓()• •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澡,待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8)答谢中书书() (9)四时俱备() (10)夕日欲颓() (11)与其奇者() (12)五色交辉()(13)相与() (14)积水空明()第一课时K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一一《答谢中书书》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第27课《短文两篇》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
第27课《短文两篇》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人:审核人:备课时刻:使用时刻: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依照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把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课前预备:1、查找资料,把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3〕谢中书: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自渎课文把握下面的知识1、字词含义〔1〕五色交辉.〔〕〔2〕夕日欲颓.〔〕〔3〕沉鳞竞跃..〔〕〔4〕晓雾将歇.〔〕〔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犹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淌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5、指导朗诵课文阅读课文,讨论咨询题1、有人评判«答谢中书书»〝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
〞请大伙儿再读课文,回答:〔1〕讲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2〕讲它〝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如何样一首诗呢?〔提示:对偶描写〕2、本文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感情?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封信和现在的一样书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点?请谈一谈。
课堂小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动,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短文两篇☆课文导读《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竹柏(bǎi)二、词语释义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夕阳。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奇:指奇山异水。
相与:和……一起,共同。
中庭:院子中。
空明:空旷澄澈。
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三、语句解读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
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四、作家作品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
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五、背景探视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六、文体浅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全,都)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指鱼)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D.五色交辉.(辉映)四时..俱备(四季)3.翻译句子。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一文统领全文的句子,并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整体感知1.填空。
⑴《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⑵《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下列有关《记承天寺夜游》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B.“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3.《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4.读《记承天寺夜游》,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三、课内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2.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
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4.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四、拓展阅读观月记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观中秋之月,临水胜.()⑵去.人远者又胜也()⑶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⑷尽.却童隶而登焉()3.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⑴安得皆临水?⑵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4.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盖有之.矣B.今余之.游金沙滩……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D.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新题探密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把下面文段中加线的主动句改为被动句,被动句改为主动句。
连长带领战士冲上制高点,①敌人的阵地被炸毁了,②敌营长被打死了,③俘虏了20个敌兵,④占领了高地。
改写句式:① ___________② ________③ ___________④ ________答案:①炸毁了敌人的阵地②打死了敌营长⑧20个敌兵被俘虏了④高地被占领了。
☆写作小练笔亲近自然可能是人的本能,男女老幼对自然的山川草木,花虫鸟鱼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你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思考和感悟。
请以“走近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作文素材舍弃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地上安装一个小木盒子,把猴子爱吃的坚果装在里面。
木盒子上开有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把前爪伸进去,但在抓住坚果后猴子的爪子就抽不出来了。
人们之所以能够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是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27 短文两篇一、1.liáo mò tuí lín yuè yù qǐn zǎo xìnɡ 2.C(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
) 3.⑴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⑵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⑶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⑷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5.⑴对偶⑵对偶,借代二、1.⑴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⑵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A 3.例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示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三、1.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⑴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⑵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⑶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3.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4.何夜无月?……两人者耳。
略四、1.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2.⑴(景色)美好;⑵距离;⑶阴历每月十五;⑷全,都。
3.⑴哪里能全都靠近水?⑵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4.C 5.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