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探析——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创新“小微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创新 小微专业 的探索与实践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易雅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㊀教师发展中心㊀广东㊀东莞:523000)摘㊀要㊀基于东莞多元化人才需求背景,通过对各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获取创新 小微专业 的思路,明确 小微专业 的培养目标㊁专业特点和建设难点,并进一步阐述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 小微专业 建设实践的具体方法㊁过程及心得.关键词㊀职业教育;小微专业;课程建设;慕课;实训课程中图分类号:G 40.581㊀文献标识码:A ㊀文章编号:1671G3524(2018)02G0086G05㊀㊀收稿日期:2018G03G25㊀㊀基金项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多元化背景下创新 小微专业 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a 30)㊀㊀作者简介:易雅琴(1977~),女,硕士,讲师.E Gm a i l :853525473@q q.c o m ㊀㊀职业教育以服务经济发展㊁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在当前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下,使高职院校更好的服务于这种多元化人才需求趋势,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经济和社会中立足,更好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和师资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成果,是创新建设 小微专业 的初衷.1㊀创新小微专业 的背景研究通过问卷网,我们对东莞市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问卷调查,回收196份数据,具体情况见表1.表1㊀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项目选项频次比例(%)当前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一致完全一致5628.57基本一致6131.12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关联4020.41毫无关联3919.90当前的工作内容是否只涉及到一门专业(行业)知识是的,只涉及到一门专业(行业)知识6432.65不是的,涉及到了多门专业(行业)知识13267.35如果在大学期间,有一门课程能让您在短时间内学习原专业以外的其它专业(行业)基础知识并得到相关实习机会,是否会乐意参加学习很乐意12563.78愿意参加5528.06一般126.12不愿意42.04㊀㊀由表1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1)东莞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从表1第1个项目的数据可看出,七成多的毕业生不一定会从事与所学专业完全吻合的职业,但可能会在各种不同行业或产业领域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联性的职业,有近二成毕业生甚至从事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职业.(2)东莞地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从表1第2个项目的数据可看出,近七成的毕业生工作会涉及到多门专业或行业知识,这意味着市场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趋向多元化.(3)学生对于高职院校开设高效短期的其它专业(行业)知识学习的需求性较高.从表1第3条项目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大学期间如果开设有高效短期的其它专业(行业)知识学习和实习,九成多毕业生有参加这类学习的意愿.2㊀小微专业 的创新思路2.1㊀大力引进优质慕课学习慕课需要学生有极强的主动性㊁自律性,否则很难自始至终学习完一门慕课.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乐学在线 是集合大量引进优质慕课以及少量学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校本慕课课程的一个在68线学习平台.针对这个慕课平台的使用情况,我们通过问卷网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回收192份数据,具体见表2.表2㊀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关于 乐学在线 的使用情况调查项目选项频次比例(%)对于 乐学在线上非校本慕课课程的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自始至终都非常认真的学习,并积极参与在线讨论3116.15开始能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但不能坚持到最后7036.46有时间则认真学习一下,没时间就应付一下6232.29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或修学分,几乎没有认真学习2915.10在 乐学在线 上学习非校本慕课课程的效果认真学习了,很有收获5428.12认真学习了,但收获不大3317.19没有坚持认真学习,有一定收获6131.77没有坚持认真学习,收获较少2513.02没有认真学习199.90㊀㊀从以上数据可见,高职学生的慕课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另外,慕课优势是理论授课优质,制作精良,但缺失学生实践环节,授课教师也不能对听课学生进行实践或实习指导.2.2㊀拓展专业 结合 主干专业 有些院校将学院某些专业的核心课程或选修课程建设成为 拓展专业 ,让学生在学习主修的 主干专业 以外,还能学习其他专业(行业)知识.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创新的解决办法.但我们认为只学习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或实习锻炼,仍然有所不足.2.3㊀慕课与企业项目实践相结合的网易云课程微专业㊀㊀网易云课程是全网公开收费的慕课,存在着与慕课相同的优势与不足.但 微专业 与慕课的不同在于, 微专业 是浓缩学习一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且提供实际企业项目让学习者参与实习,让学习者学习结束后能快速进入这个专业或行业领域就业.这个理念和做法值得参考和借鉴.3㊀小微专业 的培养目标㊁专业特点和建设难点㊀㊀根据以上三种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启发,针对经济多元化发展需求,我们对创新 小微专业 的培养目标㊁专业特点㊁和建设难点进行了分析.3.1㊀小微专业 的培养目标 小微专业 要以多元化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拓展学生就业空间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仅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完成一个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㊁实训㊁实习三大学习板块,使学生达到在相关行业就业甚至创业的基本能力水平.3.2㊀小微专业 的专业特点(1)低成本. 小微专业 的创新建设开发是为了在原专业学习基础上拓展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面,因此无论是师资或学校资源的投入都不可能跟其它核心专业相提并论,因此 小微专业 应具有 低成本 的特点.只有投入成本不太大,并且有较强的灵活性,学校才能承受在核心专业建设以外,建设种类纷呈的 小微专业 ,而教师也才能承受在已有教学任务以外,参与额外的教学项目创建.(2)高浓缩. 小微专业 仅通过一门课程完成一个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具有 高浓缩性 ,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在这个专业相关行业从业必需的基础知识.(3)高效率.除理论教学外, 小微专业 要在一门课程中贯穿完成实训㊁实习内容,所以它应具 高效率 的特点.课程中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实训以及实习内容,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不仅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上,更要从实践㊁实操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为学生在相关行业就业搭上桥梁.3.3㊀小微专业 的建设难点(1) 小微专业 的开发要体现 低成本 特点. 小微专业 可以有两种开发方式.一种是在原有核心专业基础上做 减法 .从核心专业中浓缩提炼出一门课程开发为 小微专业 ,并利用核心专业中的资源:校内实训室㊁校外实习基地等,将实训㊁实习任务进行精简,从而开发成为一门全院学生都可能选修的 小微专业.另一种方式是开拓新专业课程,即做 加法 .可以从学院现有师资中进行征集调查,根据教师们的特长爱好等情况征集可能开发为 小微专业 课程的教学师资,然后再进行市场调查印证这些课程是否具备成为 小微专业 的潜力或价值后,再做 加法 ,将其开发建设为 小微专业.虽然 小微专业 能有效利用现有师资,体现 低成本 特点,但是涉及到真正开发建设一门 小微专业 时,要进行前期调研㊁积累建立课程教学基础㊁积累建立实习实践基础等,这需要主持建设的教师具有极高的热情,并付出很多精力.(2) 小微专业 课程设计要体现 高浓缩 特点.要实现 小微专业 的专业培养目标,体现 高浓缩 的特点,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设计中来. 小微专7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易雅琴:高职院校创新 小微专业 的探索与实践业 的课程设计包涵了教学目标㊁教学内容㊁教学计划㊁教学形式㊁教学方法㊁实训内容㊁实训安排等设计,内容多,综合性强,对主持建设的教师是极大的考验.(3)实习方式及实习指导要体现 高效率 特点.如何有效安排学生实习,并开展实习指导,这是创新建设 小微专业 最需要费精力解决的问题.4㊀创新 小微专业 实践探索为了让 小微专业 创新思路得以实现,我们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为平台中开展了建设实践,从最初的确定开发意向到当前的 小微专业 建设实施,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力图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4.1㊀确定开发意向,开展社会调研根据学校现有教师的专业特长或兴趣爱好,确定 小微专业 开发意向,确定开发建设人,并由开发建设人进行前期社会调研和教学积累工作.教师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或兴趣特长建设一门 小微专业 ,愿意承担开发建设工作,那么开发意向就基本确定. 小微专业 意向课程可以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于学院现有专业的核心课程,例如财经系的会计方面课程;另一个是根据教师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开设的选修课程,例如 葡萄酒品鉴 .如果开发意向课程是来源于教师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则必须进行前期社会调研,印证这门开发意向课程是否具有开发成为 小微专业 的潜力或价值,学生学习之后,是否能增加其就业能力和就业选择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观察㊁市场走访㊁网络关注等方式了解情况.例如:确定葡萄酒品鉴课为 小微专业 开发意向课程后,建设教师通过搜集葡萄酒相关网络信息㊁参加葡萄酒行业活动㊁访谈葡萄酒业内专家等方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全国的葡萄酒消费㊁葡萄酒销售经营㊁餐饮服务行业情况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研,了解到葡萄酒行业具有持续上升空间,有一定的就业需求,证实有开设成为 小微专业 的价值.4.2㊀利用选修课平台进行教学积累,夯实 小微专业 创建基础㊀㊀ 小微专业 是将一门课程建设成为一个专业,教学内容㊁教学环节㊁教学方法㊁教学难度㊁实训内容等都需要浓缩在一门课程内,上课对象是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因此,需要建设老师进行多次循环实践,积累教学经验并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反复修改.选修课平台具有灵活性特点,申报程序简单,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㊁教学形式等的制定和调整灵活,是一个非常适合开展 小微专业 教学积累和实践的平台.在 小微专业 建设实践中,确定开发意向的 葡萄酒品鉴 利用选修课平台上进行了三个周期循环的教学积累,每个周期为14周,28个学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理论教学大概10周,主要以英国葡萄酒及烈酒教育基金会W S E T (W i n e&S p i r i t eE d u c a t i o nT r u s t)一级和二级品酒师认证课程内容为教学内容,葡萄酒品鉴理论与品鉴实操教学一体化,边学知识边品酒.实训教学大概4周,主要指导学生进行葡萄酒的选择㊁采购,葡萄酒会的策划㊁侍酒服务等.例如:教学用的葡萄酒由学生众筹经费,组建采购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按授课进度和要求进行购买.每期都组织在校内举办一场葡萄酒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酒会的所有工作,包括策划㊁宣传㊁计算成本及定酒会票价㊁采购酒会用品㊁销售门票㊁侍酒服务㊁会务安排等.让学生在这些实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葡萄酒知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了让28个教学学时有更高的效率,教师还在教学积累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如:开设 葡萄酒品鉴 微信公众号,平均每周发送3篇公众号推文,内容有课堂教学讲义和教学知识拓展等.在 葡萄酒品鉴 教学积累中,教师可以根据 葡萄酒品鉴 小微专业的建设开发目标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反复修改教学计划㊁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使其趋于成熟.4.3㊀组建团队,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开展课程设计 小微专业 一门课程覆盖了基础知识教学㊁实训㊁实习三个板块内容,一名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组建一个2至3人的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各负责一方面,建设效率会更高.在 小微专业 开发实践中, 葡萄酒品鉴 的建设团队由两名教师组成:一名教师主要负责葡萄酒专业知识教学,另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实习安排及指导.有了前面接近成熟的教学积累,组建团队后,团队教师就要再次深入调研市场确定 小微专业 的培养目标.例如: 葡萄酒品鉴 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葡萄酒的品种与风格㊁品鉴方法及与食物的搭配,葡萄酒价格㊁销售,酒会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等,组织开展相应的实习实训内容.有助于学习者从事酒类销售㊁酒店经营㊁餐饮服务㊁策划服88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2㊀务㊁商务活动或营销活动㊁与境外客户接洽等相关工作.专业教学周期拓展为17周,34个学时.其中10周为葡萄酒品酒理论及实操一体化教学周,7周为实训周.区别于单一的面授课程或网上慕课, 小微专业 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手机端应用微信公众平台㊁微课以及校园网络课程系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将课堂拓展到34学时以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能控制课堂秩序和了解学习情况,保障高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又能在课后随时通过手机端或P C 端进行学习,以实现 高浓缩 ㊁ 高效率 专业特点.4.4㊀创新实习指导方式,开展实习㊁创业二合一实习方式和二级阶梯式指导方式㊀㊀课程设计中除了教学计划㊁教学内容㊁教学形式㊁教学方法㊁实训内容㊁实训安排等这些内容外,着重还要解决有效安排实习及实习指导.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专业实习都是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至少四个月的实习,可以由教师安排,也可以学生自己找,并在企业中寻找对接指导人,学校则安排多名教师进行实习监管和指导.这种实习方式对于 小微专业 可行性不高.因此,我们以 葡萄酒品鉴 为实践对象,创新一种实习㊁创业二合一实习方式:教师从以前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中选择一至三名能力好㊁创业意愿强㊁有共识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共同确定一项葡萄酒行业创业项目.教师指导团队进行创业实践,再由这个学生创业团队给 葡萄酒品鉴 班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 小微专业 实习过程中,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创业团队上,创业团队成员再根据各自的分管项目,在 小微专业 班级中招募学生参与各项创业实践.学生按项目分成了不同的实训㊁实习小组.教师指导创业团队,创业团队指导班级学生,以点带面,进行创业㊁实习二合一的二级阶梯式 小微专业 实习指导(见图1).图1㊀实习指导关系导图㊀㊀这种实习㊁创业二合一的二级阶梯式实习指导不但节省教师资源,并且对创业团队和 小微专业 学生双方都是 双赢 的.以 葡萄酒品鉴 课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开展一个以 优质葡萄酒服务 为主题的创业项目,创业团队招募并带领 小微专业 学生开展创业营销活动,而学生在创业项目中得到了从校内走向校外的实践锻炼和实习机会,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5㊀实践小结5.1㊀建设小微专业 要有基础(1)教学基础.开发建设 小微专业 ,无论是在原有核心专业上做 减法 ,还是开拓新专业课程,做加法 ,要实现一门课程即一个小型微型专业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专门为 小微专业 开发积累充足的教学经验,反复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计划.(2)市场基础.有人才需求,才有把一门课程开发成一个 小微专业 的必要性,否则只需要成为一门兴趣爱好课就足够了.5.2㊀建设小微专业 要有团队(1)要建立教师团队,满足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的双重需要. 小微专业 采取的是理论教学㊁校内实训和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有高浓缩性特点,这需要教师根据专长和意愿组建小型团队,合理分工,有效合作,热情投入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2)要建立学生创业团队,实现实习㊁创业二合一的二级阶梯式实习指导. 小微专业 实习实训方式已非传统方式,而是与学生创业相结合.这首先需要创业团队成员有强烈创业意愿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需要多与上过课程的学生沟通想法,发掘有潜力的学生,帮助其建立创业团队,并进行专门的指导培训,让创业项目顺利进行,才能保障以点带面,实现对 小微专业 学生的二级阶梯式实习指导.5.3㊀建设小微专业 要有平台(1) 小微专业 开发实践平台.学院公共选修课面对全院所有学生自由选课,选修课周期为一个学期,开课申请简易㊁课程管理灵活,是在校内进行9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易雅琴:高职院校创新 小微专业 的探索与实践建设实践 小微专业 的一个合适的平台. (2)学生创业平台. 小微专业 的实习实训与创业相结合,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能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使 小微专业 实现以点带面二级阶梯式实习指导更为便捷.(3)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平台. 小微专业 教学要实现高浓缩㊁高效率特点,就必须应用到信息化教学技术辅助,除了可以应用学院已有的 乐学在线 外,还可以应用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辅助教学.以上实践小结对 小微专业 的推广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创新 小微专业 实践仍在进行当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这的确是一个解决人才需求多元化,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尝试和推广.参考文献[1]㊀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 专业+公司+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3):101-102.[2]㊀童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特色专业建设探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0(9):67-70.[3]㊀刘勇,王敏军.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研究 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4):27-31+106.[4]㊀胡佳诗.网易云课堂 微专业 公关传播策划方案[D].浙江大学,2015.[5]㊀朱伟,郑凯.大规模网络课程时代普通地方高校小微专业群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64-65.[6]㊀江辛,厉小军,徐锋,等.基于S P O C的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设计 浙江工商大学 创业管理 微专业实践[J].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4:18-24.[7]㊀黄靖嫦.关于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4):169+177.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 o f S m a l l a n dM i c r o S p e c i a l t i e s I n n o v a t i o ni nH i g h e r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T a k i n g D o n g g u a nP o l y t e c h n i c a s a nE x a m p l eY iY a q i n(D o n g g u a nP o l y t e c h n i c,D o n g g u a n523808,G u a n g d o n g)A b s t r a c t:B a s e do n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d i v e r s i f i e d t a l e n t s d e m a n d i nD o n g g u a n,t h i s p a p e r d r a w s i n s p iGr a t i o n f r o ma n a l y s i s 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v a r i o u s t r a i n i n g m o d e s t od e t e r m i n e t r a i n i n g t a r g e t a n ds p e c i a l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m a l l a n dm i c r o s p e c i a l t i e s a n d d i f f i c u l t i e s i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sw e l l.I t f u r t h e r e l a b o r a t e s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m e t h o d s,p r o c e s s 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s m a l l a n dm i c r o s p e c i a l t i e s o b t a i n e d f r o m p r a c t i c e c a r r i e d o u t i nD o n g g u a nP o l y t e c h n i c.T h i s p a p e r i s a b r i e f s u m m a r y o f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s m a l l a n dm i c r o s p e c i a l t i e s i n n o v a t i o n,w h i c hs e r v e s a s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 p r o m o t i o no f s m a l l a n dm i c r os p eGc i a l t i e s.K e y w o r d s: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s m a l l a n dm i c r o s p e c i a l t i e s;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MO O C;p r c a t iGc a l c o u r s e s(责任编辑:李文英)09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2㊀。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定位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和实施措施。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科研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分析、问题分析、对策建议、实施措施、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
相比于高等学府,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存在着一些独特的挑战和困境,如研究资源不足、科研团队欠缺、科研项目少等。
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对策,意义重大。
了解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
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进行分析,可以帮助院校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优势,提升科研水平。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与对策分析,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推动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的提高,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开展科研工作,可以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学校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科研工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深入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目的,可以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工作现状,调查中南五省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情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及团队建设的主要因素,如教师科研能力弱、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灵活等。
从发展的角度看,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加强科研队伍建设、规范科研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管理;机制高校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核心竞争力,科研人员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科研创新团队是科研人员自由自觉自主合作与创新的基础平台。
针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特点,课题组调查中南五省共45所高职(高专)院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现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方法调查历时一年多,范围包括中南五省45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公办院校占75.56%(其中行业主办的占35.29%),民办院校占24.44%,见表1。
被调查对象3610人,包含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的教职工,见表2。
调查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题座谈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被调查院校的网站网页、档案资料、统计报表等资料,获取课题组关注的数据。
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题,利用传统纸质问卷和网络电子问卷两种形式,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实施,数据采用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专题座谈会:调查对象为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围绕各院校科研工作的重点、难点、管理制度与模式等问题进行座谈。
二、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现状为了能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高职院校科研及科研创新团队的真实情况,调查主要从学校层面、个人层面与科研成果层面来进行。
在被调查的45所院校中,创建了科研创新团队的有35所,占77.77%;科研创新团队实际开展了比较有效工作的有23个,占创建了创新团队院校的65.71%,占被调查院校的51.11%;科研创新团队成员的成果对学校科研成果的贡献率为89.12%。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科研创新团队是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
如何管理好科研创新团队、发挥好科研创新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协同创新的理念运用到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过程中,是广大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取得实绩的关键问题。
一、协同创新概述1969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首次提出了“协同学”(Synergetic )的概念,认为它就是整个系统中各子系统经过协调、合作等集体行为,产生了单独个体所达不到的协同效应。
根据协同学的观点,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也是如此,例如,现代企业组织中各单位之间的配合协作与干扰制约是相互影响、相互共存的。
协同创新本意是指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组织系统形成集体的目标愿景,并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
由此可知,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科研创新团队可以定义为以高层次科研人才为核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以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研究目标,在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内开展研究活动的创新群体,团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促进[2]。
二、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相较于本科高校,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汇聚力弱,科研仪器设备落后,难以形成前沿的科研成果,这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发展的不足之处。
从整体来看,国内各层次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高低不一,其中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水平普遍较高,其师资水平提升较快,教师队伍总博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比越来越高,这些地区院校教师获发明专利授权、发表高层次论文、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数量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提升。
但是,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数量和质量并未有大的改变,究其深层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不完善,缺乏凝聚力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大多数依托某级别的科研平台而组建,团队以项目申报为驱动力,项目负责人过于看重争取经费支持、获取项目立项等工作,反而对科研团队内部的管理做不到位[3]。
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总第37期[摘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的对策研究,重点围绕制度创新、机制建设、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等方面进行讨论,为其他高职院校实施“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机制[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07-0006-04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探索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阜艳(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一、引言2014年初,珠海市政府发布了《2014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示范基地和开展项目合作。
2014年3月31日,珠海市委、市政府召开高校发展工作会议,研究落实三中全会扎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有关要求,以高校改革创新推进创新型珠海建设,希望在珠各高校坚持走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真正成为珠海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动力源。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一)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内涵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是不同时期产生于不同背景下的两种创新范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与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追求,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联合进行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活动过程。
在协同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 )最早给出了协同创新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意愿,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东莞职业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尹金华 袁韵珏 颜新宁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汪华清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张惠贻 为了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产业学院,开展“双主体”育人深度合作。
在制度上深化细化,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编校企合作教材,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搭文化载体全方位深入开展“双主体”实践创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新的“双主体”办学模式无论是人才队伍、课程建设,还是技能训练都得到较大提升,既提高了办学质量,建立了品牌,也为企业储备了高技能人才,形成了特色与经验,可对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改革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高职校企“双主体”模式的现状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得到补充和发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双主体”办学模式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合作停留在较浅层次,深度与广度不够;校企合作稳定性差[1];还有合作中机制缺失、政策缺失等问题[2]。
校企合作与高校的影响力和企业的实力都有关系,高职院校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让企业在办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企业开展工作的积极性[3]。
合作企业急功近利、过于看重近期利益也会导致无法深度合作、产教不能真正融合。
校企合作需要进行长远和缜密规划,如果没有深化细化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会导致随意性大。
另外,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过程,高职院校除了提升自己的实力和服务意识外,合作企业的选择非常重要,在保证双方合理利益的基础上,企业还需要有一定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职校企“双主体”模式的实践与创新2017年,本着集成有效资源,学院提高办学质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进步的目标,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园林上市企业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岭南股份”)开展“双主体”办学模式深度合作。
高职动漫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动漫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张智燕摘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当地动漫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提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实践方法,旨在提高动漫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东莞动漫产业,推动东莞动漫产业升级,辐射珠三角地区,通过成立四大专业工作室和建立“东职动漫协同创新中心”,实现校 企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动漫协同育人平台工作室理事会教学心得A R T EDUCATION RESEARCH以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 市场为导向,构建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是 探索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所 谓的“协同育人”理念,是指以学校为主体,政府、行业、企业等社 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整合优质社会资源,真正做 到让高职教育服务社会。
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伴随着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 高,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不断增强。
而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较大的人才 缺口,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动漫原创设计人才。
因此,建设动漫专 业育人平台,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必须思考 和解决的问题。
一、 动漫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1.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落到实处虽然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几家动漫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是合作的紧密度、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合作办学模式比较单 一,企业没有真正进入学校,学校也没有深入了解企业。
因此,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要积极打破固有机制,探索和实践多种形式 的合作办学模式,增进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沟通,从而了解彼此 的需求,认清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资源整合互补,促成共赢的局 面,力争将合作办学落到实处。
2. 企业高层次人才缺乏从师资队伍来看,一些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往 往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与市场脱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机制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2019第8期中(总第309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机制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邓颖婷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减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増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教育,兼具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要准确认识、主动适应、全面服务“新常态”,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供给和科技创新优势,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东莞市唯一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2012年成为“万人大学”,2013年成为“省示范性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成为“省一流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位居全国第166位,2018年成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创造了职业教育的“东莞速度”。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学校产教融合的实现机制息息相关。
一、建设“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管理体制(一)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为抓手,建立“政校行企协同,产学服用一体”办学机制,实现四方联动合作办学学校联合东莞大朗、虎门省级服装产业集群示范区,东莞望牛墩省级印刷重镇,东莞长安、虎门、寮步、横沥等4个省级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东莞石龙、石碣、清溪、虎门等4个市级信息化应用及产业升级示范区,以及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等30多个行业协会,对接华为、华中数控等知名企业,搭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三层组织构架,构建了以三层组织架构为主的办学体制,牵头成立了东莞市纺织服装职教集团、东莞市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东莞市印刷职教联盟、东莞市机电职教联盟、东莞市现代商贸服务职教联盟和东莞市电子信息职教联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文件。
针对管理层面运行体制机制的建设工作,研究讨论平台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行业服务、校企共长的管理协同机制。
协同创新背景下东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协同创新背景下东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作者:蒋满华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10期[摘要]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文章探索协同创新背景下东莞职业教育发展走向,并就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与内涵进行阐述。
[关键词]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内涵;职业教育一、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是指通过自主创新为基础的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为一体的创新协同过程,是实现整合、共享、互补、多赢的有效方式。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关键在于改革办学机制体制,进而将全面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范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项职能的实现,形成行业发展、地方发展与学校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点:(1)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2)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因此,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二、东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东莞市职业教育的历史,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之前,东莞的职业教育跟国内其它地区一样,只有师范、农业、卫生和体育类的职业教育,文革前虽也有过发展的小高峰,但“文革”十年,职业教育受到了很大破坏,技工学校、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学校绝大部分已经停办。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近年来,协同创新模式逐渐被高职院校所采用,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
一、协同创新的概念及对高职院校科研的影响协同创新是在深入挖掘学科交叉、学校内外合作的基础上,通过难题共享、资源共享、人才共享等多种形式,实现自主创新与实践成果的产生和共同成长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协同创新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学科分类的界限、打破了学校内外之间的壁垒,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带来了全新思路和生机。
II、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特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快速、实用、应用性强的特点,有利于为市场和社会带来高质量的成果,也有利于加强学院与企业等实体的联系,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1、市场需求导向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驱动力。
高职院校需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科研成果开发计划,将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2、重视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在转化科研成果时,需要与企事业单位等实体合作,借力与外界的资源和力量,获得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支持。
另外,在与企事业单位等实体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双方的共赢,更容易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3、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分析对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分析,能够了解研究成果的市场前景、竞争力以及技术难度等方面的问题。
这能够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很好的参考,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4、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人才,他们应该熟悉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具有营销、金融和法务等各方面素质。
这些人才能够胜任科技成果转化的多个环节,使得科技成果更容易转化成功。
IV、结论高职院校应在协同创新模式下加强与外部实体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科研成果开发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分析,以及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
这些措施有利于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增加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首先介绍了协同创新模式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探讨了协同创新模式在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
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的建议,强调了协同创新模式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关键词:协同创新模式、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特点、现状分析、应用、影响因素、建议、推动作用、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科研模式往往存在信息孤岛、资源匮乏、产学研脱节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转化和应用。
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协同创新模式逐渐成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协同创新模式注重各方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攻克瓶颈技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应用和经济效益。
探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协同创新模式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路径指明方向,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
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探讨影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构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为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科研工作的开展,并且希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协同创新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落地。
协同创新模式指的是高校与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发和利用科研成果。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扮演着科研和技术开发的角色,企业则负责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协同创新模式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往往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专业性,需要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和合作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
通过协同创新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寻找到更适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协同创新模式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
高职院校往往面临着资金紧张和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企业和政府则可以提供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帮助高职院校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协同创新模式,双方可以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
在实际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更加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改造。
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高职院校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长远的眼光来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也需要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在资金和资源上给予高职院校足够的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
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转化路径不够清晰、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协同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基于共同目标展开合作,通过分享资源和优势互补,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协同创新模式,整合外部资源,拓展科研合作领域,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本文旨在探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并通过实证案例和影响因素分析,深入研究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参考和启示。
【2000字】1.2 研究意义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探讨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推动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可以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提高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
探讨该领域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和贡献。
对协同创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协同创新模式在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及路径,旨在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模式实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
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揭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和规律,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协同创新视野下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研究
协同创新视野下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研究【摘要】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出发,研究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
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构建工作体系的关键要素。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应对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最后总结结论,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工作体系、现状分析、关键要素、实践案例、挑战与对策、结论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多方面挑战。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因素。
有必要深入研究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以探索更有效的育人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这一部分将对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进行整体梳理,阐述目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与时俱进、创新实践育人工作的迫切需求。
通过对协同创新视野下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体系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理论探讨,还可以为高职院校提升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水平、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研究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领域的应用也将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与社会各界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本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是指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和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郭磊夫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6期郭磊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摘要]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与总结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机制体制建设现状,希望对建设中各项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16-0028-022016年11月14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确定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荣列18所立项高职院校之一,未来4年内,学院将以“十三五”发展规划、“创新强校工程”、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省示范校”项目建设为引领,继续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学院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要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因此在其建设过程中需要有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创新的管理模式。
一、建设基础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东莞地区唯一一所公办高职院校,把身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中谋划,把自身发展置于创建现代职教综合改革示范市的新任务中谋划。
学校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坚持立足东莞,辐射珠三角,引领东莞职业教育和广东高职教育发展,成为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二、学院层面体制机制建设情况(一)运行机制已初步确立学院关于科研与社会服务相关管理制度已基本健全,近年来,学院陆续出台《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研与社会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开张科研与技术服务活动。
同时,学院对科研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强,将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所开展的各项技术服务、培训活动等纳入学院教学工作量考核,学院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日趋合理。
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下转第131页)摘要协同创新是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简要分析了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科研管理Reflection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 原tion //Wu Xiaoqiong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 new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after the "211Project and 985Project ",aim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and it has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for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nd proposes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loc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2012年3月,国家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协同发展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创新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创新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协同发展高职院校科研创新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从起步到如今已有了30多年的时间,科研工作始终是院校功能定位中最大的短板,在2017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分论坛的讨论中,科研工作这个话题格外受到关注,吸引了近400名院校长参与,可见这项工作终于获得院校长们的重视。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科研的不同在于“类别方向”,而非“水平高低”。
那么科研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什么位置,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是什么关系?教师用于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冲突如何克服?高职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或者为企业技术开发服务,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进行整合,形成“三位一体”大科研观念,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寻找研究方向、确立研究对象,以科学研究带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者协同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五大职能,高职院校是普通高校的一类,也具备五大职能。
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因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得以实现,本课题界定的高职院校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就必须弄清三者在高职教育中的位置,搞清楚三者的关系。
课题论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在协同发展中的关系,找准高职科研工作的定位,找出高职科研工作的不足,提出高职科研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使得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1.国内述评(1)关于高职科研是否被重视。
2009年职教界、学界展开了关于“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问题的讨论。
到 2011 年 6 月,在天津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为此争论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会议指出“职业教育科研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探讨
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探讨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科研单位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二者合作将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为我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的方式、意义和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合作方式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科研成果转化、科研项目合作、师资力量共享等。
科研成果转化是一种常见的合作方式。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科研单位的成果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实用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也可以将自身的技术需求提供给科研单位,促使科研单位在研究方向上更贴近市场需求。
科研项目合作也是一种常见的合作方式。
高职院校可以与科研单位合作申请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项目,通过合作研究来提高科研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
师资力量共享是另一种合作方式,高职院校可以邀请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授课或共同指导学生实践,科研单位也可以借助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来开展科研实验。
二、合作意义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的意义重大,首先在于促进科技创新。
科研单位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科研单位的优势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从而提高科技水平。
合作可以促进人才培养。
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接近科研前沿,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技术人才。
合作也能够提高科研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科研单位引进更多项目和资金提供帮助。
合作也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市场化。
三、合作挑战尽管高职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的意义重大,但在合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双方需求不匹配。
科研单位注重科研水平和成果的发表,而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双方需求的差异会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匹配。
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科研项目,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平衡双方的需求是一个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 业 教 育
协 同创 新 背 景 下 地 方 高 职 院校 科研 工作 探 析
—Hale Waihona Puke —以东莞 职 业 技术 学院 为例
刘 瑞 平
摘
要 :协 同创新 为 高职 科研提 供 了一展 身手的舞 台。新形 势 下地方 高职 院校 如何提 升 社 会服 务 能 力 ,为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3—1 4
作者简介 :刘瑞平 ( 1 9 6 5一) ,男,东莞职业技 术学院高级讲 师,主要研 究方向 :职 业技 术教 育。( 广 东 东莞/ 5 2 3 8 0 8 )
地 方产业 转型 升级服 务 ,是 高职科研 应 重点 关 注的课 题 。在做 好 常规 工作 的 同时 ,加 深 对协 同创 新 背景 下 高职 科研 的认 识和 理解 ,并付 诸 实践 ,勇 于创新 ,才能更好 地发 挥 高职科研 的作 用 ,促 进 高职 院校 的 内涵 建设 。 关键 词 :协 同创 新 ;高职 科研 ;探析
一
、
高职科研 的现 状及特点
近年来 ,在 国 家 高度 重 视 下 ,我 国高 职 教 育 的 发 展进 入 了快 车 道 。高 职 院校 的规 模 扩 大 、数 量 增 加 ,办 学经 费也 有 了较 大 程度 的提 高 。在 师 资 队伍 素 质提 升 、科 研 经 费 充 足 的前 提 下 ,高 职 院校 科 研 成 果 的质 量 有 了 明 显 上 升 。但 由于 各 地 办 学 水 平 、 办 学条件 的差 异 , 目前 高职 科 研 工作 开 展 水 平 参 差 不齐 ,强弱高低不能一概而论 。经济发达地 区投入 较 大 ,与地 方经 济 联 动 紧密 ,服务 社 会 的意 识 逐 渐 增 强 ,而且取 得 了一 定 成 效 。如 长 三 角 、珠 三 角 及 京津地区,一些办学特 色鲜明的高职学 院非常注重 科研 与地 方 经济 发 展 需 要 的融 合 ,利 用 高 职 学 院 的 技术 优势 ,为 地 方 中小 企 业 产 业 转 型 升级 服 务 。经
一
“ 必须坚持 以提高质 量 、促进 就业 、服 务发展 为导 向” 。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以提高学生就 业率之外 ,还需研究教育教学 中的问题 ,加强生产 、 实 际应 用方 面 的应用性 研究 来 服务 地方 经济 的发展 。 目前较 多 的职业 院校 尤其 是 民办高 职 院校偏 重 教学 、 实 习实 训 ,偏 重 就 业 ,忽 略 了教 师 科 研 能 力 的 提 升 和科研 队伍 建设 。 另外 ,高职科研还应当得到包括系部、图书馆 、
一
养技 能 型实用 人 才 ,高 职科 研 无 关 紧 要 。加 之 我 国 高职 教育 起 步较 晚 ,且 早 期 的高 职 学 院 大多 是 由 中 专 升格 而成 ,带 着 较 多 的 中专 学 校 的特 征 ,科 研 意 识 比较淡 薄 ,因而 ,与 本 科 院校 相 比较 ,高 职 院校 普遍 不 太 重 视 科 研 建 设 ,科 研 基 础 条 件 先 天 不 足 , 科研 成果很 少 ,成 果 的影 响 力 更 加 有 限 。 随着 地 方 经 济转 型 升 级 的要 求 和 国家 示 范 性 高职 院 校 建设 的 开展 ,高 职 院校 的科 研 工 作 才 逐 渐 得 到 重 视 。 目前 批 示范 性 高职 院校 ,特 别 是 长 三 角 、珠 三 角 地 区 的示 范性 高职 院校科 研 工作取 得 了可喜 的成 绩 。 ( 二 ) 高 职 科 研 队 伍 相 对 薄 弱 ,科 研 辅 助 力 量 欠缺
济较落后地 区的高职学 院主要 精力还放在求 生存 、 求效 益上 ,科 研 投 入 较小 ,对 科 研 工 作 的 重 视 程 度 还有 待进 一 步提 高 。综 观 整 个 高 职科 研 ,有 如 下 的 特点 。 ( 一 ) 与本 科 院校 比较 ,高职 科研 基础薄 弱 直 以来 ,有 这 样 一 种 观 点 ,即认 为 科 学 研 究 是本科院校的事 ,高职院校的任务 主要是为企业培
高职 院校 往往 对 于 其 培 养技 术 应 用 性 人 才 的功 能 的认 识 比较 到 位 ,而 对 于 科研 工 作 在 学 院 自身 发 展 和地 方 经 济发 展 中的地 位 和 作用 的认 识 尚未 及 时 跟上 ,因而有些 高职 院校 不太 重视 科研 队伍 的建设 , 认 为 只要 培养 学 生 技 术技 能 ,把学 生 送 上 工 作 岗位 就够 了 ,这 实 际上 是 把 职 业 教 育完 全 等 同于 就 业 教 育 的一种 表 现 。就 业 教 育 是 职 业 教 育 的 核 心 内 容 , 但 不是 职业 教 育 的全部 。2 0 1 4年 2月 2 6日李 克强 总 理主 持 召 开 国 务 院 常 务 会 议 指 出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中图分类 号 :G 6 2 4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 5—1 4 2 2( 2 0 1 4 )0 5— 0 0 1 9— 0 3
随 着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 第 三 个 重 要 国 家 战 略 “ 2 0 1 1 计划” ( 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的启 动实施 ,高校科 研 进 入 了一个 新 的 天地 ,也 为 高 职 科 研带 来 了新 的挑 战 、新 的机 遇 。 “ 2 0 1 1计 划 ” 不 设高校资格 门槛 ,对高职院校而言,与本科 院校站 在 了同 一 条 “ 起跑线 ” 。在 新 的形 式 下 ,地 方 高 职 院校 如何创 新 发 展 ?如 何 提 升服 务 社 会 的能 力 ?如 何 为地 方经 济 转 型 升级 服 务 ?对 于 这 些 问题 ,高 职 科 研理 应予 以更 多地关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