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合集下载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

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

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

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

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贝聿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

建筑内外的任何尺度,都与 “11.25”这个模数有关,哪怕是门口 的一根线条,都是这个“11.25”的倍 数。类似于黄金分割,这是贝聿铭多 年来寻找到的令参观者视觉感受最舒 适的一个尺度。

苏州博物馆新馆究竟有多少令人 拍案叫绝之处?或许很少有人知道, 似乎新馆的每一处,几乎都隐藏着一 个“密码”。有空一定去看看哦!
贝大师他要让宋画斋这间屋子本 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 术。“调素琴,阅金经”的宋代民居 陋室,是贝聿铭与东南大学建筑系教 授朱光亚结成的共识,遂借宋书画家 米芾之深致,轻筑草堂,摄卷散帙, 临池墨戏。
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 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充分体现了 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 “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
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 东部辅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
西部博物馆主展区设有休息小厅。 西部博物馆主展区设有休息小厅。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 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 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中间部位,自然 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 影,进入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 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产生 层次变化,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 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苏州博物馆新馆里还有一个很妙 的部分,是根据宋画复制的宋代草堂 墨戏堂。是一间古朴的茅草屋,曰墨 戏堂,明式条案、文房四宝,壁悬字 画,格子木窗,透出满眼秀竹,情趣 无限。
墨戏堂三间六椽,采用宋式江南 民间厅堂建筑,按照宋代《营造法 式》,墙体以编竹夹泥墙做法,屋 面草顶,草是苏北湿地的红茅草, 在野外20年不腐烂。地面以陶缸为 点式龙骨空铺地砖,一派简约雅致 的风度。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英才学院 6121810519 张雍淋江南湿润的自然特质孕育了灵秀细致的苏州文化,也成就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雅致、青黛秀逸的建筑特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具有苏州民居的尺度和古韵,俨然一座几何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其中难以剥离江南园林的“园冶”手法和意境,堪称一座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创新山水庭园。

一、苏州博物馆的“形美”苏州博物馆的造型、空间布局、设计意趣塑造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

博物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屋顶和屋面不在同一个斜坡,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好比江南民居“老虎天窗”的外部形态结构。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园中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

二、苏州博物馆的“色美”中国画墨色讲究分五彩:“焦、重、浓、淡、清”。

墨色变化中最看重“淡”墨的衬托作用,认为淡墨比较具有神采和味道,是烘托主题的关键,最能代表笔墨的韵味。

博物馆主庭院的基调就是淡灰色的,映衬凸显了景观中的绿植、游鱼、天色等元素,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

花墙漏窗、远山近水,真正让空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色。

三、苏州博物馆的“意美”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技巧层面,崇尚“虽由人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所谓“天工意匠”是中国古代造物在涉及技术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最高境界。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门过前院,禅意扑面,汉唐“枯山水”造势,少有绿植,鹅卵石子平铺庭院,引入寂寞之美的内心体验。

走进中央共享大厅,在厅中央往南看就是走进的入口方向,博物馆的洞门式方圆的视角圈出街面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东面是长廊尽头的“紫藤院”,西面便是“荷花落水庭”了。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钱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谈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谈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陈擎①Ch nQig 李小 娟②L aj a e n ; i ou n Xi
( 天津 中天建 都市 建筑 设计 有 限公 司 , ① 天津 30 7 ; 天津 城市 建 设学 院 , 津 30 8 ) 004 ② 天 0 34 ( )i j hntn a i rht t a D s nC . t ,i j 004 C ia()i j ntue f ra os utnTaj 03 4C i ) (Ta i Z ogaj nCt Acic rl ei o, d Ta i 3 07 ,h ; Ta i Ist bnC nt co ,i i 30 8 ,hn  ̄ nn i i y eu g L . nn n  ̄ nn itoU r i nn a
摘要 : 中国古代 建 筑作 为中 国传统 文化 的一种 载体 , 主要 通 过建 筑 布局 、 建筑 环境 、 筑材料 、 筑 艺术 等来展 示 丰富 而深邃 的文化 内涵 。苏 建 建 州博物馆 新馆 设计 中的 轴线 、 落布局 以及 贴合 环境 的设 计手 法使 中国传统 文化 得 以体 现 。新 馆成 功 的将 现代 社 会 功能 溶 于古 建筑 群之 中, 院 其 古而新 的建 筑形 式蕴含 着本 土化 与现 代性 融合 下的 创新 。
b l ig fr c nan n o ain bewe n n tv n denz to . ui n o m o tisi n v to t e aie a d mo r iain d
关键 词 : 筑 文化 ; 国传 统建 筑 文化 ; 州博 物馆 新馆 设 计 建 中 苏
ly u ,e vr n nt a o t n io me ,mae il n r.Th xs o ry r a o ta sg t dso olwig e io me ti te d sg w u h u tras a d a t e a i,c ut ad ly u nd de in meho fflo n nvrn n n h e in o Ne S z o Mu e m f su

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万方数据37卷10期朱琳等当代建筑景现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4753图1园林式博物馆№.1The瑚删孵岫ofUmoscapestyte建筑设计是一门立体的艺术,他之所以具有承载文化的功用在于其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关乎精神,精神寄身于材料、造型、艺术形式,东西方文化只有在形式材料的重新组合中才能实现创新。

简单套用现代图型模式和新的建筑材料,认为这样就现代化、民族化了,是不了解建筑形式与材料精神属性关系的缘故。

目前许多城市远看非常现代,稍近观察则感觉苍白空洞,既无西方现代建筑的内涵也无中国文化的意韵,只有材料的豪华、造型色彩的虚妄。

毫无疑问,文化与设计形式结合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现代化民族化的根本问题,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这方面已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2.1造型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i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中,苏中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

空间封闭而又通透,折射出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参观者尽管在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图2)。

经典重温_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_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_谢俊

经典重温_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_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_谢俊

69●观点摘 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分析作品,分享大师成熟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设计思想;创作手法Abstract:Through a wealth of legends, fromthe Spirit of Place,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details of Mr. Ieoh Ming Pei’s Suzhou Museum design stages of new building design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ext information, explores the creative ideas and history, Mr. Ieoh Ming Pei conjunction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from the layout, space, shape, garden, etc. analytical work, study and master the sophisticated design ideas and superb design skills.Keywor ds:Suzhou Museum;layout;space;modeling;garden;design idea;creation method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3-0069-071 大师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林虹(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1)摘要: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大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建筑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将其通过唯美的建筑语言展现于世界。

本文通过分析其经典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寻找出贝聿铭其精神世界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引言50年代末60年代初,贝聿铭继承了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基本建筑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的设计技巧,巧妙的运用混凝土、玻璃、钢和石头等建筑材料。

其作为华裔建筑师,他主张运用恰当的建筑语汇和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的传统本质,在50多年间建成了一批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巨大的建筑作品。

二、贝聿铭的成长历程只有了解了贝聿铭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贝聿铭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原动力。

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其家族为苏州的名门望族,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曾经在国民政府中担任中央银行总裁一职,其童年是在苏州的著名园林“狮子林”中度过的,由此可以看出贝聿铭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青年时代贝聿铭分别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至193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弗大学系统的学习了建筑设计,并且以获得美国建筑协会奖项的优异成绩毕业,这对其日后进入建筑界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1942年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贝聿铭在美国空军服役直到战争结束,退役后进入哈弗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48年进入实际建筑领域,担任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12年;1960年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设计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1979年被美国建筑界定为“贝聿铭”年,由此奠定了贝律铭现代建筑大师的地位。

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资料

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资料

网上调研之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引言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

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

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

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

但是在中间的镂空墙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气息。

所以经过改动的博物馆,又有中国元素。

又有西方气息。

充分展示了国际设计大师的艺术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

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2.2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

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2.3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肖为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地处古苏州历史文化地带,与东侧的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相连,而距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也不过是几步之遥。

这样一个重要地理位置可以说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新馆的设计风格与整体布局怎样融合到苏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与毗邻的古典园林相得益彰?而它的设计师贝聿铭着实没有让我们失望!贝聿铭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

苏州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被贝聿铭昵称为其设计生涯中最小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建筑群坐北朝南,为充分尊重周边的古建筑,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高度16米,均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在布局上,新馆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区。

这种具有传统的苏州园林布局风格的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把博物馆主建筑置于院落之间,并在两侧附以相应的建筑,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而新馆传统的布局特色不但与东侧的忠王府布局格调相互映衬,而且与毗邻的拙政园的布局环境也浑然一体,既相互借景,又符合周边建筑环境要求,不仅延续和融洽了拙政园的艺术风格,并且自成园体,自具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风格有一句话概况可以说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风格的巧妙结合。

乍一看,它的建筑群是由充满现代感的几何造型构成,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错落有致的几何形坡顶实际上是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的抽象概况。

色彩上主要采用白墙灰顶的苏州传统色系,深灰色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致,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而建筑材料一改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玻璃幕墙。

屋顶上用灰色的花岗岩取代了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灰色小青瓦,简化了线条,使整体风格更具时代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貌从色彩、形制、结构上,虽继承了传统建筑的风格,但又不纯粹是模仿,而是富有创新意义的发展。

(完整word版)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

(完整word版)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日期:2010—04—08]来源: 家天下作者:发表评论(0)打印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

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于今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设计风格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论文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论文

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摘要: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造型、空间、庭院四个方面浅谈新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表现。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造型;空间;庭院;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through to mr. b “seal knife work”--suzhou museum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actual effect, fro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the courtyard four new possibl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ssence performance.keywords: suzhou museum; layout; modelling; space; courtyar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irit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处,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新馆包括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王府,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和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廊。

如何处理与基地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忠王府和拙政园的关系,如何在这特定的地点培植属于这块土壤的现代建筑,并体现东方建筑的特色,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标志性的建筑,成为设计的难题。

关于布局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附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可见贝先生的思想中把建筑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放在了最高的位置,其它因素均应为之让路。

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优秀设计

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优秀设计

网上调研之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引言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

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

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

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

但是在中间的镂空墙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气息。

所以经过改动的博物馆,又有中国元素。

又有西方气息。

充分展示了国际设计大师的艺术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

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2.2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

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2.3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试论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

试论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

试论苏州博物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创意山水江西教学点卢小平这是苏州博物馆庭院内的一处片石假山,切营造出了一幅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引起观者的无限遐思。

其独特创新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理解表现绽放出来的新意让人为之赞叹。

苏州博物馆是由著名的华裔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也是他的收山之作。

1917年出生于广州的贝聿铭,祖辈是苏州的一个望族。

他曾在苏州狮子林的叔叔家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对园林韵致有着一份深厚特殊的情感。

苏州博物馆选址是在世界遗产拙政园、狮子林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相邻之处。

是古城苏州体现吴文化最明显的地方,要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难度非常之大。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这就要求设计要体现出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并给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带来新的诠释。

主庭院以拙政园围墙的白壁为纸、片石为绘的创意山水假山,正是体现这深厚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的“点睛之笔”。

一“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创意山水的蓝本众多的媒体及博客在评述苏州博物馆主庭院创意山水时的描述都是“高低错落排砌的片山假石,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且看米芾词云:‘奇胜处,每凭栏,定忘还。

好山如画,水连云萦,无计成闲.。

’”。

从意境上来看,说是出自米芾作品应该没有错。

历史上“米芾的画多作江南平远景色,不作雄伟险峻的峰峦,不为奇峭之笔。

因为画基用清水润泽,淡水墨漬染,没有轮廓线,加上湿墨点,墨和水的渗合,明显的和模糊的、浓的和淡的交溶。

总的给人以‘暗’(浑化而不刻露)的印象,且有朦胧之状,湿润之感。

即使不画云雾,也有云雾变幻之象,以及雨后山川的气氛”。

【1】所以说,这一片“片石假山”虽然没有云雾萦绕,切一样营造出了笼罩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的水墨山水意境。

但是从假山的形式以及山石堆砌的排列图式来看,更像是出自米芾之子米友仁的传世作品《潇湘奇观图》。

缘由如下,其一:《潇湘奇观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画宽十九点八厘米,长二百八十九点五厘米。

博采众长苏意匠新_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

博采众长苏意匠新_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
பைடு நூலகம்
文·图 ◎ 吴子虚
的植物配置
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可谓是苏州园林的“百科全书”,这座浑似迷 宫般的新馆试图通过造园模型、历史图片、建筑构件、营造工具等陈设、 解析,并借用传统书画、现代影像技术等对苏州园林从历史到技艺作一 全面的展示,使游人能从多方位去获取苏州园林的各种知识。植物(花 木)本是中国园林的三大造园要素之一,作为有生命的物体,在园林的 专业博物馆内用图片、影像对其种类、配植等进行展示、阐释,相对简 单,但如要用其生命实体来陈设,却无异于“蜀道之难”了。新馆利 用苏州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井、夹道等空间,将苏州古典园林中诸如拙政园 的“海棠春坞”,留园的“古木交柯”、“花步小筑”、“石林小院”等植物配 置的经典之作,穿插其间(图 1 ),做到“神似”地再现,并能与新馆 的角隅绿化(图 2)、实物陈列等结合得“天衣无缝”,实属难能可贵。尤其
博物馆新馆的选址紧邻太平天 国忠王府,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一 墙之隔,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 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约10700 平方米。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建筑面积 19000 平方米,投资 3.39 亿元。建筑 采用地下和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 式,主体建筑的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 以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 部的二层,高度 16 米。新馆建筑群 体作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 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 为博物馆的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 和行政办公、服务设施区域。
步入主入口时,你会有一种进 “门”的感觉,小型的集散广场预留
出观赏的空间距离,让人感受着从 玻璃与钢结构的月洞门中隐约浮现 的江南园林山水画面。扑面而来的 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那些“屋顶”, 硕大连续的灰色屋顶是中国传统建 筑的特殊矛盾性的体现,是其表象 的主要特征,这些盖面制约着建筑 群周围的空间和轮廓。苏博的屋顶 造型传承了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的 色彩基因,运用独特的三角形和四 边形的几何构成方法。屋顶并不是 瓦片垒叠而成的,是用刻有菱形网 格的花岗岩所代替,这样的材质表 达是现代建筑结合传统语言的创 新,也是贝先生惯用的建筑形式语 言。远观之,特殊的“中国灰”屋 面与周围的受光的白墙形成强烈的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方案并由贝氏建筑事务所与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项目设计中“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和各专业设计中的创新要点。

本项目2007年1月入选“2006年苏州十大民心工程”,2009年3月荣获2008年度江苏省第十三届优秀工程建筑设计设计一等奖,2009年10月获2008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

关键词:“中而新,苏而新” 飞檐翘角粉墙黛瓦体块切割一.地理位置初展身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拙政园保护区内,其东侧与太平王国忠王府遗址紧邻,北侧为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之冠——拙政园,(拙政园为世界遗产,忠王府和拙政园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为东北街,西侧是齐门路,总占地约11000余平方米。

二.建筑构图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共计建筑面积约17000余平方米。

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中央大厅和山水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商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

(如修复、馆藏、多功能厅等)以及博物馆的“动力中心”车库等。

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陈列忠王府文物及其它展出,与新馆建筑妙相辉映,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三.建筑风格的塑造建筑风格和形式上具有强烈的“中而新,苏而新”的特点。

“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

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紧连忠王府,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一墙之隔,在这个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

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目录
摘要 0
目录 (1)
一、引言 (2)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 (2)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2)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3)
(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3)
(三)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3)
(四)让光线来做设计 (4)
(五)布灯设计的技巧 (5)
(六)对参观者的尊重 (5)
四、结语 (6)
参考文献 (7)
一、引言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
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

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
创建于1960年,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是著名的国内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2003年11月由国际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奠基开工,历时三年,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落成开放。

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投资3.39亿.其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系列的常设展览,以苏州地区的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古代工艺品为馆藏特色。

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园;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用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

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

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建筑景观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苏州古城的一大特点,而新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风格,恰到好处地适应了苏州城的整体风貌,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相融合。

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的认同达到对待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

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

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边形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参观都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是框境。

另外几个小内庭院也很别致,如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其中一棵紫藤嫁接着从文徵明400年前手植老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如今已是虬龙盘旋,枝蔓缠绕,延绵着苏州文化的古老血脉。

(三)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建筑元素
精神在传承,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

为了更好地演绎出粉墙黛瓦的苏州建筑符号,屋面以及其下墙体边饰,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产自山西至内蒙古一带。

它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晒颜色变浅成深灰色。

石片被加工成菱形后,依次平整地铺设与屋面之上,立体感极强。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结构设计中完全采用了钢结构,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可确保整座建筑永不变形,永不蛀虫。

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灯具.
在东北街的博物馆主入口,贝先生“门”的设计也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大门顶篷、钢格栅伸缩门和朱红色推拉门,以及右侧白墙上的黑色馆名题字融合成一个整体。

贝先生谈到:“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气派,但又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

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

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所以,贝先生按上述的要求进行了设计,展示了一个用现代材料而又具传统韵味的大门形式,营造出“深悄”的意境。

还有大堂前用钢和玻璃设计的现代月洞门,亦反映了这种“雅致而微妙”地用现代设计来隐喻传统的手法和思路。

(四)让光线来做设计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他对光的利用充分而具体,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艺术效果;在采光方面,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而在视觉上,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