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恋物行为初探

合集下载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一、前言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恋物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某幼儿的恋物个案研究,探讨幼儿恋物的心理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个案背景1.1 幼儿基本信息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一个3岁的男童小明,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无特殊疾病史。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与同龄儿童交往融洽,但有一点让家长感到困扰,那就是对某些物品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如毛绒玩具、卡通人物玩偶等。

1.2 恋物现象出现的时间和表现小明对恋物现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他1岁的时候,当时他最喜欢的就是妈妈的围巾。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恋物的喜好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他的恋物对象主要包括一些可爱的毛绒玩具和卡通人物玩偶。

每当家长给他买新玩具时,他总是先把原有的玩具藏起来,然后才高兴地接受新礼物。

他还经常抱着这些玩具入睡,有时甚至会模仿玩具的动作和语言。

三、恋物心理原因分析3.1 生理发展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时期的恋物行为与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大脑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他们通过触摸、抓握等方式与周围的物体进行互动,以满足对物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幼儿对特定物体产生依恋和喜爱是很自然的现象。

3.2 心理需求因素除了生理发展因素外,幼儿的心理需求也是导致恋物行为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关注,而通过拥有特定的物品来满足这种需求成为一种手段。

例如,小明可能会认为拥有某个玩具就能让他变得更加受欢迎,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四、恋物发展过程分析4.1 初期阶段(1-3岁)在幼儿园时期,幼儿的恋物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物体的简单喜爱。

他们可能喜欢某种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品,但这种喜爱往往比较浅薄,不会对其日常生活产生太大影响。

4.2 中期阶段(3-6岁)进入小学后,幼儿的恋物行为逐渐复杂化。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幼儿恋物行为是指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和依恋,这种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幼儿恋物行为的实践意义,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篇1一、幼儿恋物行为的概念和特点幼儿恋物行为是指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和依恋,这种行为通常在幼儿六岁以下时出现。

幼儿恋物行为的特点包括:1. 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和依恋程度高,这些物品可以是玩具、衣物、毛毯等。

2. 幼儿会在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或疲劳时,寻求这些物品来缓解情绪。

3. 幼儿恋物行为的出现与幼儿的年龄、性别、性格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幼儿恋物行为的实践意义1. 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幼儿恋物行为是一种自然的情感需求,但是过度依赖特定物品可能会影响幼儿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因此,帮助幼儿克服恋物行为有助于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2. 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恋物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例如,当幼儿与父母分离时,可能会依赖特定物品来缓解分离焦虑。

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减轻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

3.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幼儿恋物行为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例如,当幼儿需要换衣服或离开家时,可能会因为找不到特定的物品而感到不安或无助。

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可以培养其独立性和自信心,促进其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三、帮助幼儿克服恋物行为的方法1. 逐渐减少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家长和老师可以逐渐减少幼儿对特定物品的依赖,例如,通过逐渐减少幼儿使用特定物品的次数和时间,或更换其他物品来替代特定物品。

2. 多与幼儿沟通和互动家长和老师可以多与幼儿沟通和互动,了解其需求和情感状态,并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来缓解幼儿的情绪。

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

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

194赵 英案例一:小佳从小就和爸爸妈妈睡在同一张床上,3岁后,妈妈给小佳准备了独立的房间和床,培养她独立入睡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对小佳的独立意识进行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没想到的是,小佳每晚都会变得局促不安,每次睡觉都要折腾很久,一会跑出来说房间中有大灰狼要把她抓走,一会又说房间里有声音,不敢睡觉,总之就是不愿意进去。

在经过爸爸妈妈的劝说后,小佳终于肯同意回房睡觉,但是又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小佳必须要咬着床上那条印着灰熊的枕巾才能睡着,因为不卫生,好几次妈妈都想将这些枕巾扔掉,但小佳死活不同意,甚至还要将它带去幼儿园,在园中午睡时小佳也要咬着这条枕巾,小佳这样的行为让爸爸妈妈十分困惑和担忧,那么到底该怎么帮助小佳改掉这种坏习惯呢?案例二:妞妞今年四岁,最近,妞妞妈妈有一件烦心事,事情是这样的,妞妞的姑姑在妞妞四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一件红色的小裙子,妞妞穿上之后活脱脱的像一个小公主,非常喜欢,于是,妞妞每天都要求穿这件裙子,且每次穿上之后就不肯脱下来,这让妈妈十分困惑,并怀疑妞妞是不是有恋物癖。

一、恋物行为≠恋物癖上述两个案例中的女孩,是不是真的得了恋物癖呢?答案是否定的。

“恋物癖”隶属于变态心理学范畴,是一个专业术语,案例中的小佳和妞妞,仅仅只是一种“恋物行为”,并没有达到“恋物癖”的程度。

恋物行为实际上是对某种物品的依恋,只有在某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之下,才能获得慰藉和安全感,一旦离开这种物品,儿童便很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果情况严重,还会使儿童出现拒食、失眠等症状。

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出现恋物行为呢?调查显示,儿童的恋物行为通常是由于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

例如,在亲子之间,就经常会出现一种依恋,尤其是经常照顾他们的人,比如妈妈。

儿童对父母产生依恋,主要是因为父母会保护他们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但是如果父母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那么孩子就很难从父母那里找寻到安全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经常会转移自己的关注点,例如,将关注点转移到某种物品上。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琪琪在幼儿园一定要背着喜洋洋书包,只要谁动了他的书包,他就一直哭个不停;中午,孜孜嘴里一定要含着一个三角形的布团才肯睡觉;芳芳每次都要穿那条粉红色的公主群才肯上幼儿园……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很多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感到困惑。

孩子为什么会对特定的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呢?这种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怎样协助他们改掉这种恋物行为呢?一、恋物现象的原因分析“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动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准确的健康观点,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由此能够看出,幼儿“恋物”现象的原因能够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分析。

1.安全感的缺失“恋物”的源头,即安全感的缺失,家长和老师必须引起重视。

幼儿的“恋物”行为很大水准上是因为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有着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会让幼儿产生安全感。

幼儿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人会是妈妈或者奶奶。

“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在此阶段,孩子对特殊人与物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2]所以,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2.接触的需要通过平时的观察,不难发现,有“恋物行为”的孩子喜欢抱着、含着、抚摸着自己依恋的物品,他们在这种身体接触和摩擦中,不但能够促动其感知觉的发展,还让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有学者认为,孩子会从对物体的抚摸、摩擦中接受肌体刺激,从而促动相对应感知觉的发展,促动自我抚慰水平的发展,并因为这种行为会带来快感和紧张的释放。

”[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发展需要。

二、恋物现象的影响及其危害轻度的恋物行为在一定水准上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能协助孩子稳定情绪、获得安全和快乐,从而补充父母的不足。

这种依恋的替代同样也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合水平。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案例:俊俊两岁时,我们把他送回老家,近一年之后回来,我就发现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是抱着他的小毛毯。

外出时抱着,和小朋友玩时抱着,即便上了床,俊俊也要抱着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

俊俊的小毛毯脏了,妈妈想洗洗毛毯,他就大哭大闹一番。

于是,妈妈只好等俊俊睡着了偷偷地把毛毯洗干净烘干。

分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

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

他们稔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它们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

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联。

-儿子为何喜欢小毛毯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

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这位钟情小毛毯的宝宝,两岁时离开了妈妈。

而此前,他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他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

对他来说,选择小毛毯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专家说法宝宝对他经常使用的物品也会产生很强的依恋。

这种依恋虽然不能替代对父母的依恋,但宝宝可以随意控制他的依恋物,因此依恋物会带给他一种全新的感受。

当宝宝对某种物品产生依恋之后,这种物品也能替代妈妈给予宝宝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宝宝在陌生环境中产生的焦虑与恐惧。

一般来说,宝宝依恋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柔软的物品,其中最常见的依恋物是宝宝盖的毛毯,其次是宝宝最喜欢的布娃娃。

对这些物品产生依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

依恋非生命物品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并不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

当妈妈不能照看宝宝,或者要把宝宝带到一个完全陌。

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

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

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主要记录了现班上三例关于托班宝宝入园“恋物”现象的表现情况。

针对学期初宝宝们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恋物”行为的不同特征和程度的反应做出具体观察和引导。

通过了解,班上宝宝的这些特殊行为是伴随着宝宝的生长在疏忽和不知觉中养成,并且家长也非常期望能在幼儿园阶段断了孩子这个特殊的习惯。

我们在宝宝入园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多方协调下通过各种教育和引导试图帮助宝宝戒断原有的特殊习惯,正常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和学习,同时也为日后出现的新生入园“恋物”行为留下一定借鉴和思考。

二、案例描述片段描述1:椅子排排坐早上来园时,嘴里总叫着“妈妈,姐姐,爸爸”,还一个劲的喊着“我要姐姐”。

关于这个情况,妈妈跟我聊过,因为姐姐跟欢欢玩的时间长,由于家长忙,都是姐姐陪着欢欢玩椅子排排坐,嘴里也总是说“这给姐姐坐,这个妈妈坐,这给爸爸坐”。

所以,欢欢初来幼儿园,离开了家庭,但是欢欢的这个习惯还是存在的。

早上来园时,他不是很愿意入园,总是哭着要姐姐,但是进班后,他就会自己一张张的把椅子摆在窗边固定的位置,坐在那里,就不哭泣了。

可以说,这些椅子给了欢欢起到了一个安定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欢欢习惯这个大家庭,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椅子”能帮助欢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片段描述2:安抚奶瓶早上来园,哭哭啼啼的样子,嘴里一个劲儿喊着“不要上幼儿园,不要上幼儿园”。

妈妈告诉我们今天一早起来被爸爸吵醒就开始心情不好,就叫着不要上幼儿园。

从妈妈怀里抱过冰冰后只见他哭得厉害,嘴里喊着“奶瓶,奶瓶”,边说边从书包里拿出奶瓶放进嘴巴里,哭声也随即马上停止。

其实冰冰在入园情绪上也很不稳定,早上来园不是很愿意,时而表现有哭泣,然而借用奶瓶能很快稳定情绪,停止哭声后一会儿能自己取出奶瓶放好。

可以说,宝宝的“奶瓶恋”在儿时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但随着成长已经慢慢淡化,现由于是处于新环境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紧张和不适应,所以“恋奶瓶”又出现在生活中。

幼儿恋物瘾的研究策略

幼儿恋物瘾的研究策略
(四)分离焦虑的诱导。
一、恋物的原因
儿童“恋物瘾”就是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容易培养出敏感退缩、忧郁脆弱的人格特征。
孩子出现恋物瘾的四个原因:
(一)过早单独入睡
由于住房条件宽裕,自1岁起就开始让儿童在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卧室里单独入睡的家庭;由于没有人陪,而孩子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在没有人可以让他们依靠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情感寄托在自己经常接触的物品,因为在幼儿的心里,万事都是有生命的。
(三)过分注重学习
虽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开发,但生活中却认为孩子嬉戏玩闹是“浪费时间”的家庭;玩也是孩子学习的一种过程,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即可以放松心情,使性格变得更加开朗,而且玩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如果家长只顾抓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玩,孩子就会产生消极心理,认为连自己最亲的父母都不在乎自己,不疼爱自己,时间久了,消极心理就会升级,当心事无法诉说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对着自己熟悉的物品产生依恋,形成“恋物瘾”。
幼儿恋物瘾的研究策略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儿童的“恋物瘾”是一种离开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也许是玩具,也许是生活中其他物品)就忐忑不安的行为,此症会使患者怕见生人,逃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恋物瘾”是幼年的孩子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也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恋物瘾”大抵是因为安全感匮乏引起的。儿童的“恋物瘾”现象家长应该慎防,应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融入大世界。
(二)父母工作繁忙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经常无法顾及孩子,将孩子交由严肃的全职保姆一手带大的家庭;严肃的全职保姆对孩子照顾,往往只是照顾孩子的起居,对孩子不会付出什么感情,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亲切感,孩子无法把自己的心事告知保姆,让保姆为自己“分忧”,而父母又不在身边,此时孩子就会把自己的心事讲给自己身边的熟悉物品,这样就行盛了恋物。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一、研究背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发现他们对某些特定的物品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这种现象被称为“恋物”。

恋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但如果过度或不适当,可能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对幼儿恋物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成因和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某幼儿恋物行为的个案研究,深入了解其恋物的具体表现、成因和影响,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幼儿克服恋物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研究对象选取一名具有明显恋物行为的幼儿_____(以下简称“_____”),年龄为_____岁,性别为_____。

四、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对_____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包括其与恋物物品的互动方式、使用频率、依赖程度等,记录详细的观察数据。

(二)访谈法对_____的家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_____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以及他们对_____恋物行为的看法和态度。

(三)问卷调查法设计相关问卷,对_____所在班级的其他幼儿和家长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恋物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以及班级中恋物行为的普遍程度。

五、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第 1-2 周)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幼儿恋物行为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2、确定研究对象,与_____的家长和教师取得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3、准备观察工具和访谈提纲,设计调查问卷。

(二)数据收集阶段(第 3-8 周)1、运用观察法,在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对_____进行为期 4 周的观察,每天记录观察数据。

2、对_____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每次访谈时间约为 30 分钟,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和记录。

3、向_____所在班级的其他幼儿和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

(三)数据分析阶段(第 9-10 周)1、对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_____恋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和规律。

解读幼儿的恋物行为

解读幼儿的恋物行为
越 多。
案 例 分 析 案例一 : 琪琪 女孩 2 岁 托 班 琪琪身体健康 、 性格活泼 , 只是 有 一 个 怪 习惯— — 每 天 上 幼 儿 园 书包 里 都 要 放 着 一 只 小 小 的 婴 儿 枕 ,上 面 绣 着 一 只 可 爱 的小 兔 子 。一 到 午 睡 时间 , 她 就把 兔 枕 头 抱 在胸 口睡觉 。偶 尔 翻身 时 , 摸到“ 兔姐姐” 就 放 在鼻 子前 用 力 闻一 闻 , 用 手 摸 着 再接着睡 。 万一 摸不 到 , 就要“ 大 闹天 宫 ” 。 琪 琪 的妈妈 告 诉我 : 琪 琪1 岁 左右 断 奶 时 , 就 枕着 这 个 小 枕头 , 后 来 她 一 直认 准 这 只 枕 头。 不论 是 午睡 或是 晚 间睡觉 , 都一 定要 抱着 这 只枕头 。 有一 次 , 琪 琪 妈妈 拿 旧枕 头 去 洗 .换 了其 他 枕 头 ,可 琪 琪 哭 闹 着 不 肯 睡。 妈 妈 不 得不 重 新 换 回 了那 只绣 有 小 兔 子 的 枕 头 。 分析 : 琪琪 的这 种 举 动 , 一 般 发 生 在 入 睡 前 或 是 感 到 不 安 时, 是 一 种 天生 的 自我 安 慰 、 自我 调 节 。 琪 琪 “ 恋” 上 印 有 小 兔 子 的小 枕 头 , 是 因 为 它能 给琪 琪 带 来 安 全 感 。 1 岁 左 右 的 幼 儿 已对母亲 的声音 、 动作 、 身 体 气 息 都 有 了感 知 , 断 奶 就 好 比 把 幼 儿 带 到 了一 个 陌 生 环 境 . 原 来 形 成 的安 全 感 会 消 失 。 幼 儿会
( 一) 用 爱关 注幼 儿 , 平 时 多拥 抱 幼 儿 。
幼 儿 出现 “ 恋物 ” 行 为 多 半 是 因 为 亲 子 依 恋 的 缺 失 引 起 的. 父 母 应 注 意 给 予幼 儿 足 够 的 安抚 . 让 幼 儿 建 立 与 父 母 的依 恋, 获 得 安 全 感 。 父母 还 可 以 多 和 幼 儿 聊 聊 天 , 做 些 有 趣 味性 的小 游戏 , 并多 为幼 儿提供 、 创造 接触 外 界 的机会 , 带 他 到 动物园、 植 物 园 乃 至郊 外 , 让 孩 子 开 阔视 野 , 认识 更 多事 物 。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幼儿恋物行为是指幼儿对特定的物体或行为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和执着,这种行为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实践表明,幼儿恋物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篇11.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在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而幼儿恋物行为可以提供一种情感寄托和安全感,有助于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2. 提高幼儿适应能力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幼儿恋物行为通常是在面对陌生环境或分离焦虑时产生的,因此,研究幼儿恋物行为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3. 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幼儿恋物行为是幼儿情感发展的一种表现,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恋物行为,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情感发展,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4. 提高教育质量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研究幼儿恋物行为,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制定教育计划和教育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研究幼儿恋物行为还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提高幼儿适应能力、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篇2幼儿恋物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幼儿情感和行为发展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成长。

以下是具体的实践意义:1. 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和提供适当的指导。

幼儿园恋物实训报告

幼儿园恋物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我国教育部门大力推行幼儿园实训制度。

本次实训报告以幼儿园恋物为主题,通过实习实践,对幼儿园恋物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训目的1. 了解幼儿园恋物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危害;2. 掌握应对幼儿园恋物现象的策略和方法;3. 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三、实训过程1. 实习单位介绍本次实训在XX幼儿园进行,该园是一所具有较高声誉的公立幼儿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有12个教学班,教职工100余人。

园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2. 实习内容(1)观察幼儿园恋物现象在实习过程中,我观察到以下几种幼儿园恋物现象:①对某一物品的过度依赖:如某个幼儿对玩具熊的依赖,离开玩具熊就无法入睡;②对某一动作的重复:如某个幼儿对折纸动作的重复,每天都要折很多次;③对某一声音的迷恋:如某个幼儿对音乐盒声音的迷恋,听到音乐盒的声音就会表现得异常兴奋。

(2)分析幼儿园恋物现象的成因①生理因素: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对某些物品或动作产生依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②心理因素: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渴望关注等原因,对某一物品或动作产生依赖;③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可能对幼儿恋物现象产生影响。

(3)应对幼儿园恋物现象的策略①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②培养幼儿兴趣爱好:鼓励幼儿参与多种活动,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③家长配合: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④教师引导: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摆脱恋物现象。

3.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掌握了以下知识:(1)幼儿园恋物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危害;(2)应对幼儿园恋物现象的策略和方法;(3)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探析幼儿恋物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探析幼儿恋物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探析幼儿恋物的成因及矫正策略内容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孩子们真正的贫穷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心里方面的欠缺,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

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中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键字:幼儿恋物情结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让我们真正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让我们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幼儿。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幼儿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镜头一:午睡了,一点半,班上孩子都睡着了,只见朱煜锦不停坐起、躺下、翻身,不停的说要拉尿。

要她去拉她又拉不出来,而是走到教室门口看着放在桌子上的小毯子。

看着她那眼神,我突然明白了,她是在寻找她的小毯子!为了应验自己的判断,也为了她能快速的入睡,我把毯子给了她,她高兴的抱着毯子躺回了床。

只见她把毯子的一角含在嘴里、不停地咬着,一会儿便呼呼入睡了。

镜头二:下午,孩子们都在开心的玩着积木,朱煜锦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时不时默默地流着眼泪,眼睛盯着她的小毯子。

我一转眼,只见她把毯子抱在了自己怀里。

我使眼色要她放回去,她却快速把它塞在屁股下坐在那一动不动。

一、从心理学角度准确的了解问题:上面的情况属于幼童恋物行为。

这是幼年的孩子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也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

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

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

解读孩子的恋物行为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铮铮都要抱着一条又旧又脏的浴巾,不让抱的话,他就不肯入睡;每天早上去幼儿园的时候,融融都要带着一只绒毛小兔,不让带的话,她就拒绝上幼儿园……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很多父母感到困惑。

孩子为什么会对特定的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呢?这种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怎样帮助他们改掉这种恋物行为呢?我们今天请来的几位妈妈,她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体会和经验,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俏俏的妈妈:俏俏从小就和我们睡在一张大床上。

我知道,3岁以后的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房间,以便培养其独自入睡的习惯,这样做既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又可以培养其独立意识。

于是,我们就给俏俏准备了一个房间,并告诉她从今天开始,就要自己睡在这个房间里。

没想到,这样一来,俏俏变得非常的不安,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折腾很久,一会儿跑过来说自己的房间里有大灰狼,一会儿又跑过来说关灯以后房间里有声音,她很害怕。

经过我们的劝说和安慰,几天后,俏俏终于能够自己入睡了,但是她却添了一个毛病,非要咬着一条印着小白兔图案的旧枕巾才能睡着。

我好几次都想把这条又脏又破的旧枕巾扔掉,但俏俏都不让,甚至还把它带到幼儿园,午睡的时候也要咬着旧枕巾才能入睡。

俏俏的这种行为不仅让我感到很难为情,而且这样做也非常不卫生,怎样才能帮助她改掉这个毛病呢?我带着这些问题请教了幼儿园的老师,并翻阅了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我了解到,因为俏俏从小习惯了与父母同睡,突然让她独自一人在不熟悉的房间里睡觉,她产生恐惧、孤独、不安和紧张心理是非常正常的。

当她感到紧张、无助的时候,她所熟悉和喜欢的小白兔枕巾就成了自己获得安全感的依恋对象,它能够帮助俏俏释放紧张的情绪,缓解压力,并逐渐适应陌生的环境。

我还意识到,由于自己使用了过于简单的方法,让俏俏置身于缺乏安全感的陌生环境,这种压力超过了她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所以,她出现了心理问题。

要知道,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很多在成人看来不起眼儿的小事,却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刺激,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幼儿的恋物个案研究计划一、背景和目的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对某些物品有特别强烈的依恋和喜爱。

这种现象被称为“恋物症”。

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深入了解幼儿恋物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一名三岁的男童小明。

小明来自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较忙。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最近一段时间,他似乎对一块红色的小布娃娃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

每天放学回家后,他总是紧紧抱着这块小布娃娃不放,甚至睡觉也要带着它。

家长担心这会影响小明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向我们求助。

1.2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小明恋物的原因;(2)观察和记录小明恋物的表现形式;(3)探讨恋物症对小明的影响;(4)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2.1 原因分析2.1.1 生理原因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发育。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某些特定的物品会产生特殊的喜好,这可能是由于生理上的某种需求所致。

例如,有些儿童可能喜欢咬手指,这是因为他们的口腔感觉发展较快,需要通过咀嚼来满足对口腔的刺激需求。

类似地,小明对红色小布娃娃的喜爱也可能与生理需求有关。

2.1.2 心理原因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能会对某些物品产生特殊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可能源于儿童早期的生活经历,如与父母分离、亲人去世等负面事件。

这些经历可能导致儿童对某些物品产生依赖,以寻求安慰和保护。

因此,小明对红色小布娃娃的喜爱可能也与他的心理发展有关。

2.2 表现形式2.2.1 物质层面小明对红色小布娃娃的喜爱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即他总是紧紧抱着这块小布娃娃不放。

他还会将小布娃娃带入自己的卧室,放在床头或者枕头旁,甚至在洗澡时也要带着它。

托班幼儿的“恋物”情结个案分析

托班幼儿的“恋物”情结个案分析

托班幼儿的“恋物”情结个案分析观察对象:黄XX(男,个月)观察时间:2009年10月片段描述:吮吸拇指午睡时间到了,给黄XX拿下了耳蜗,黄XX本能的反应知道要睡觉了,嘴里一个劲儿喊着“妈妈,妈妈”哭声连连。

一直哭道午睡室,直到躺好把自己的大拇指放入嘴巴吮吸马上停止哭泣。

分析:据宝宝的妈妈描述,黄XX小朋友的“恋奶嘴”习惯也是从宝宝出生就有这一习惯,家人也没有正视这一问题,就让宝宝,婴儿时期为了安慰宝宝睡觉不要哭闹,就让其吮吸拇指,不过孩子现对奶嘴的依恋已开始淡化,只在哭闹时使用,还比较奏效。

上述描述为入园阶段使用安抚奶嘴的片段之一,其实该孩子在入园情绪上也很不稳定,早上来园不是很愿意,时而表现有哭泣,睡午觉是更是哭闹不停。

可以说,宝宝的“奶嘴恋”在儿时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但随着成长已经慢慢淡化,现由于是处于新环境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紧张和不适应,在一定角度上“吮吸手指”也帮助着孩子的进一步适应。

三、案例分析(一)“恋物”行为的缘由1、年龄特征对自我情绪的调节分析本案例,宝宝的“依恋”都源发于婴儿期,都是伴随宝宝呱呱落地那一刻就产生,逐渐在宝宝躺在摇篮中、还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逐步形成。

通过资料的查阅,我们更多发现存在“恋物”行为的宝宝们非常之多,而且更多的“恋物”对象都为一些类似毛毯、毛绒玩具等柔软性的物品。

当在生活中特别依恋某一物品而养成的经常性的习惯时便成了“恋物习惯”,并且多发生于婴幼儿的午睡。

我们知道,孩子年龄越小,出现情绪问题时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他们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

而“依恋物”的出现,恰恰能让孩子在情绪、生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满足。

它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是设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缓解不安或不愉快,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孩子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进行一种情感情绪上的宣泄,并以此来自我安抚情绪和控制情感。

2、家庭教养方式的忽视我们知道,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发展起着特定的作用。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摘要:恋物行为是2岁左右婴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指婴幼儿对特定的物品执着的依恋,他们在有这些特定物品的陪伴时,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哭闹不止、焦躁不安。

本文以个案跟踪的形式,从科学和实践的角度探析了婴幼儿恋物行为的成因和矫正过程,记录了托班孩子——壮壮脱离恋物情结前后变化的经过,为今后类似案例研究和工作实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恋物行为矫正恋物行为在幼儿园、尤其在新入园的托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指婴幼儿对特定的物品执着的依恋,如有的宝宝每天带着自己的毛巾、毛绒玩具,有的带着妈妈的睡衣,还有的带着自己的尿布来上幼儿园。

他们在有这些特定物品的陪伴时,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哭闹不止、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还会失眠、拒食。

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恋物行为,可以缓解婴幼儿一时的情绪焦虑,满足情感需要,如果行为过度则会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交往。

因此,本学年我在工作中针对恋物行为比较突出的一个托班宝宝——壮壮,进行了个案跟踪观察与研究,并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的干预和引导,使其在一年中终于戒掉了带大包包上幼儿园、抱靠垫睡觉的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案例简介案例的主角是一个如他的名字一样胖胖壮壮、非常可爱的男孩子,他每天来园时都要求家长给他带个大大的包,包里装着他精心挑选的若干物品。

在园的各项活动中、各个环节中,他都形影不离这个大包。

观察一开学第一天,壮壮的爷爷奶奶送壮壮来上幼儿园,爷爷抱着壮壮,奶奶正一手拎着被子另一手拎着一个大包。

我连忙上前接下来,一看,大包里面有一个红色正方形棉靠垫、一辆玩具遥控汽车,还有一本汽车画册。

我说:“上幼儿园不用带这些东西的。

”奶奶说:“摆在这,他一会儿就会闹着要,我们出门都是走哪儿带到哪儿的。

”爷爷奶奶走后,壮壮如预料中的大哭起来,怎么哄也没用,我就从大包包中取出一辆汽车递给他,他拿在手里还一个劲地哭着说要“巴”,我只好将大包拿来任他选,只见他放下汽车,拿出了那个红色正方形大棉靠垫,双手抱得紧紧地、脸贴上去使劲地嗅着、闻着。

帮助小班幼儿摆脱依恋物的实践与探索

帮助小班幼儿摆脱依恋物的实践与探索

帮助小班幼儿摆脱依恋物的实践与探索一、转变观念,爱心抚慰:依恋物是指在幼儿一岁左右,当身体离开母亲时,继续紧靠着象征母亲的一个替代物。

通常是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毯子、毛巾、毛绒玩具等一些柔软的物体。

我们知道其实很多幼儿在1岁左右就有了自己的依恋物。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孩子依恋某种物品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理解并接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允许孩子带喜爱的东西来园,认可他对物品的依恋。

其次教师可通过轻柔的肢体接触、温和的言语安抚、亲切的的表情交流,唤起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依恋,进而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摆脱对物品的依恋。

二、耐心为伴,逐步过渡:小豆子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由外婆养大,也曾上过亲子班。

他性格腼腆、内向,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他敏感而脆弱。

刚开学的第三天,外婆去外面旅游,他忽然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分离焦虑。

从第二周开始,他需要带着“小毯子”才愿意来幼儿园。

而他此后的生活状况,也让人担忧不止。

因为小豆子对自己物品的依恋程度可以说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了。

无论是吃点心、做操,还是户外活动、游戏环节,他都只顾着抱着他的小毯子,就连睡觉也必须抱着睡。

而且他显得很沉默,没有特别开心的时候,也没有特别愤怒的时候,他就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指示做事。

考虑当时正是夏末,天气还是比较炎热,抱着小毯子睡,明显不适宜。

因此午睡前,老师提醒他把毯子先放好,醒来了再拿,他马上急得边哭边大声地说:“毯子,我要毯子……”直到老师同意他的请求后,他才不哭了,紧紧搂着毯子,并很快地进入了梦乡。

措施与反思: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因为外婆的离开和入园的陌生感,让他一下子难以适应,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分离焦虑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说,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正在建立中,但由于缺乏安全感,且在这种心理发展的需要难以达成时,就会表现为对物体的过度依赖,这种替代模式实质上巩固了他个人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发展。

幼儿园新生的恋物情节

幼儿园新生的恋物情节

幼儿园新生的恋物情节新生宝宝入园会面对一些问题的,首先则是对于孩子入园第一天的场景,好不容易第一天熬过去了,家长们又发现了宝宝新的问题,宝宝的心的问题家长可以根据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把被子做成“汪汪狗”然然是一个30个月大的小女孩,刚进幼儿园托班。

每天来上学时书包里都放着一只小小的婴儿枕,上面绣着一头象。

一到午睡时间,她就向老师要:“我的象姐姐呢?”然后把象枕头抱在胸口甜甜地睡了。

偶尔翻身的时候,小手又开始到处乱摸,摸到“象姐姐”就放在鼻子前用力闻一闻,再接着睡。

万一摸不到,那就要“大闹天宫”了。

佳佳每天都抱着她的“汪汪狗”来上幼儿园。

所谓“汪汪狗”其实是一条被子,她外婆为了方便携带和保持清洁,把小被子卷成一团然后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系好,只露出一个被角,佳佳叫它“汪汪狗”。

进入幼儿园后,她几乎时时刻刻都拎着汪汪狗:拎着哭,拎着走路,拎着解小便,拎着滑滑梯,拎着做游戏,拎着吃饭……睡觉的时候更是一定要摸着露在外面的被角。

有时候做操、游戏、吃饭时,她也会忘记汪汪狗把它丢在一边,但回头想起来后一看手里没有汪汪狗,就哇哇大哭。

阳阳则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衣服走进教室。

为了骗她放下衣服,老师让她来到玩具架前,说:“你把整个筐都拿过去,放到桌子上玩。

”没有想到,阳阳把妈妈的衣服往筐里一放,两只小手捧着筐就走。

记者随意抽查了一个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两三个这样有恋物情结的小朋友。

恋“被子、毯子、枕头”的人最多,其次是妈妈的衣服等。

还有一些孩子的依恋物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有个小女孩每天早上都要拎一只袜子到学校;有一个特别喜欢家里的小椅子,死活让爸妈每天带着小椅子到幼儿园去;还有一个小男孩每天拎着妈妈的文胸去学校。

幼儿教育“恋物症”不能说断就断怎么孩子就恋上这些东西了?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也很尴尬。

幼儿园老师说,孩子的这些习惯大多还是拜家长所赐。

佳佳的外婆就告诉老师:“佳佳1岁左右断奶时,就盖着这条小被子,后来她就一直认准这条被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恋物行为初探
摘要:幼儿的恋物行为源于缺乏安全感。

结合案例,对幼儿恋物行为进行初步的介绍,分析了幼儿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帮助孩子克服恋物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恋物;安全感;原因;克服;有效途径
一、案例分析
妞妞今年四岁了,她每天来到幼儿园,手里总是抱着一个小熊娃娃,无论吃饭还是睡觉,走到哪里,都必须把娃娃带在身边,否则就会哇哇大哭不止。

她父母也表示妞妞在家,性情乖僻,非常听话,不黏着父母身后,可以自己在家独自玩耍。

妞妞这种对小熊娃娃的依恋,属于典型的恋物行为。

小熊娃娃能带给妞妞安全感和慰藉。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恋物在很多孩子在2~4岁时表现出恋物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大,恋物行为会逐渐加以消失。

但是我们必须分析出恋物行为的原因,并加以指导,从而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
1 孩子缺乏安全感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感非常强,工作压力大,导致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关爱。

孩子在缺乏关怀的环境中成长,经常独处,缺乏安全感。

这时他们会寻找某些物品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如:毛巾、各类玩具等,由于它们比较柔软,孩子们往往把这些特殊事物幻想成能够保护自己的人或者是物,从而用来消除自己的恐惧,增加安全
感。

2 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
2~4岁的孩子处于生长秩序敏感期,在这个时期恋物现象比较多见。

这个时期,孩子对自己的习惯模式不容易接受太大的改变的心理。

孩子习惯了事件的顺序性,对生活习惯产生依赖性。

孩子不能适应突然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当孩子能对外界改变,恋物行为就会很少发生了。

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看待和判断孩子的恋物行为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性,考虑到秩序敏感期。

三、帮助孩子克服恋物行为的有效途径
1 正确认识孩子恋物情结
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孩子的恋物情结。

根据心理学研究,幼儿恋物并非病态,而是孩子生长期正常的心理过度。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恋物行为会自然消除。

不要对孩子的恋物行为进行嘲笑或者是责骂,要进行适当地引导。

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意愿。

2 不要轻易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
如果孩子已经建立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那就不要轻易改变,否则,不仅习惯会被打乱,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容易扰乱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从而使其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也许很多人认为,只有转学、搬家、父母离婚等情况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其实不然。

由于孩子的自主性还比较薄弱,很多事情还需要成人帮助处理,所以家长长时间出差或洗澡顺序的改变,甚至亲密家人的结婚等,都会引
起孩子的焦虑。

因此,尽可能保留孩子正常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已经养成的生活习惯,请不要轻易去改变,一方面,这种生活规律被打乱也会造成孩子对外界的恐慌,从而产生不安全感。

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干扰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些都可能使得孩子产生恋物情结,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给孩子多些关爱
作为家长无论工作多忙,也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不是动物,只要吃饱就可以长大,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更多关爱。

父母的陪伴会增强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果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就很可能会产生孤独感,迫使从“物”中寻求到情感寄托。

4 孩子需要肢体和语言的爱
家长和教师在生活中要给予孩子更多肢体语言的爱,要多抚摸孩子的头顶和肩部。

孩子做错事情,内心会产生不安和害怕。

这时请不要进行责骂,可以拥抱一下孩子,这样可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它代表了理解与宽容。

在学校,作为老师要经常给孩子语言和身体爱抚的提示:“我在你身边”“你真棒”等语言的关爱。

5 减少孩子独处的时间
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爱抚工作。

孩子本能地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将他与父母分开的做法很不明智,不少孩子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

但是,四五岁的幼
儿最好能够独睡。

如果父母在孩子入睡前陪伴在他身边,打开一盏小灯,唱一首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等他睡着后再关灯离开,就比较容易使他对被子之类的物品“脱瘾”。

6 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环境
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的环境,让他多与小朋友进行沟通、交流。

即使孩子不积极参与,也要多陪伴他在一旁观看,同时鼓励他参与家庭聚会,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以减少恋物行为的出现。

所以,当孩子具有恋物行为时,作为孩子平时接触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都不要过于紧张,要正确的理解和对待孩子的恋物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不要放弃孩子,相信这种恋物行为会自行消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