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2024年《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2024年《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知道可以利用直线与圆的焦点的个数以及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但是,在初中学习时,利用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却以结论性的形式呈现。
在高一学习了解析几何后,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掌握由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几何法和代数法。
其中几何法应该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后,比较与半径r的关系。
从而作出判断,适可而止第引进用联立方程组转化为二次方程判别根的“纯代数判别法”,并与“几何法”欣赏比较,以决优劣,从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几何法”。
含参数的问题、简单的弦的问题、切线问题等综合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综合应用,也适度第引入课堂教学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目的,要控制难度。
虽然学生学习解析几何了,但是把几何问题代数化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具体转化方法,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应不断强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基本素质。
二、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设直线L:ax+by+c=o,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心(- ,- )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根据有以下几点:当d >r时,直线l与圆c相离;当d =r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d3、情态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说课稿课题名称: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圆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圆在初中几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本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对圆的进一步研究,它体现了类比的思想和运动的观点,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好铺垫。
2、学生情况分析对于直线和圆,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并且知道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
从直线与圆的直观感受上,学生懂得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相比较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挖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反思总结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合作研究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由实验和观察得到“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和圆半径大小的数量关系对应等价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参透运动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法学法分析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
(3)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科学讲授的同时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和严谨的推理。
在学法上注重以下几点:(1)让学生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来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并体会几何法的优越性;(2)在用代数法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能够明确运算方向,把握关键步骤,正确的处理较为复杂数据。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doc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会用两种方法来判定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用解方程组的方法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直线与圆三种位置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初中学过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分别是哪几种?二、新课1、新课引入问题:一艘船在沿直线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气象台的台风预报:台风中心位于轮船正西70km处,受影响的范围是半径长为30km的圆形区域,已知港口位于台风中心正北40km处,如果这艘轮船不改变航线,那么它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以O为圆心,东西方向为x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取10km为单位长度。
则圆的方程为:x2+y2=9轮船航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4x+7y-28=0问题归结为圆与直线有无公共点。
2、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2)直线与圆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
例1、已知直线l:3x+y-6=0和圆心为C的圆x2+y2-2y-4=0,判断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它们交点坐标。
解法一:由直线与圆的方程,得:⎩⎨⎧=--+=-+04206322y y x y x 消去y ,得:x 2-3x +2=0因为△=(-3)2-4×1×2=1>0,所以,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解法二:圆的方程配方,得:x 2+(y -1)2=5圆心C 坐标为(0,1),半径为5,圆心C 到直线的距离为:d =221361103+-⨯+⨯=105<5所以,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由方程x 2-3x +2=0,解得:x 1=1,x 2=2可求得两个交点坐标为(1,3),(2,0)。
例2、已知点M (-3,-3)的直线l 被圆x 2+y 2+4y -21=0所截得的弦长为 45,求直线l 的方程。
解:圆的标准方程为:x 2+(y +2)2=25,圆为(0,-2),半径5 因为直线被圆截得弦长为45,所以,弦心距为:22)52(5-=5过点M 的直线方程为:y +3=k (x +3),即kx -y +3k -3=0 由弦心距为5,得:133202+-++k k =5,解得:k =-21或2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有两条:x +2y +9=0,或2x -y +3=0练习:P140作业:P144 1、2、3。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二节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圆的基本性质和图形的相互关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后续解析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直线与圆相切、相交两种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通过数学推导证明相关结论。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直线、圆的基本性质和图形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相交和相切的判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判断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形、实例分析、数学推导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对相交和相切的判断,以及相关数学推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数学推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直线与圆的例子,如自行车轮子、地球表面的经纬线等,引导学生关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人教A版数学必修2 4.2.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 说课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人教A版必修2第四章4.2.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教材是高中数学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圆的概念性质”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的各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它是在学生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这一节的内容不仅是在“圆与方程”一章中重要的一种位置关系,同时也是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今后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熟练掌握判断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
判断直线到圆心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法和求解个数法。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同学主动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抓住探究的好奇心理,主动学习的心理素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直线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学会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1)直线到圆心距离与圆半径的大小关系,写出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解直线与圆方程组成的方程,根据解的个数,写出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式《=》解的个数4.教材处理教学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它们是如何被提出的、发现的,是如何被抽象、概括的,是如何被猜测、判断的……在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思维因素与价值。
二、教学策略㈠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基于本节课的与实际联系较强特点,着重采用课本与图形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4.2.1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说课稿)
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永年一中的杨福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认识,首先是教学背景分析、其次为教法学法分析、然后我将以教学的发生发展和新课标理念两个主线重点叙述我的教学设计,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接下来,我先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分析:在这里我分四点进行说明.【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选自人教A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既是对圆的方程应用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基础。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的建立过程中蕴涵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一点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后续内容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2.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
一方面学生知道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相比较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初中所学的利用判别式确定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的方法对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将起着启示作用。
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挖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理解层次,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探索并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②能够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总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学生经历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切、相交和相离三种情况,并学习了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学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4.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方面。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了解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新课教学
引入概念: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出概念。 讲解性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深理解。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巩固练习
题目:求直线与圆的交点坐 标
题目: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
XX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03 05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教学内容
04
教学过程
06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直线与圆的基本位置关系
能够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条件
掌握直线与圆相交的交点求解 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方法的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
增强学生理解能 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 力
提升学生实践能 力
0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识:复习直线和圆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引导观察:让学生观察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从而引出位置关系的概念 引入新课:介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探索不同位 置关系的特点和判定方法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和学生反馈,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复习内容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圆》这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因此,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圆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教学大纲和对教材的理解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确定本单元的复习目标为:1.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性质。
2 掌握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并能应用它们证明有关问题。
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切线的判定与性质;难点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运用知识解题。
二、教学程序分析教案基本按以下流程设计:1.复习目标2.考点扫描3.基础过关4.例题解析5.巩固训练6.课时小结现就主要环节说明如下:1、关于复习目标数学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要复习的内容都是学生早知道的。
不必转弯抹角,应当直接了当地进入主题,点明复习目标。
并指明复习内容在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地位和作用。
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始点。
教师在提出复习目标时应注意:第一,目标要全面,既要注意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落实,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第二,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第三,目标要具体。
教学目标做到:全面准确具体2、关于考点扫描复习目标的提出从心理角度讲,激发了学生“认识、理解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要提高复习效率,先对相关性质和定理进行回放十分必要。
然后可以顺利的完成基础过关3、关于例题解析例1,例2主要是复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两种完全不同形式的证明切线的常见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
学生完成后归纳出切线的判定方法,常作辅助线的方法;让学见到题型知道用何种判定方法,并加以区别归纳。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将通过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解说。
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通过解读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三大块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位于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利用坐标法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是从初等数学过渡到高等数学的开始和阶梯。
同时,这节课的方法和思想也为今后解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锥曲线等几何问题奠定了基础。
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会利用几何法和代数法解决直线和圆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探究活动,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强化学生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用代数法和几何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灵活地运用“数形结合”、解析法来解决直线与圆的相关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高中又学习了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并会用坐标法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而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又欠缺空间想象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法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本节依据布鲁纳发现教学法,要学生通过建立模型、方法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本环节中作为问题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体现其主导地位。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数学组张莹)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从知识结构来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初中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应用的延续和拓展,同时本节课接触的坐标法是解析几何中的通性通法,是后续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并且从直线与圆的直观感受上,学生懂得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相比较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学生将进一步挖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数”的关系,学会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表示利用坐标法研究它们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熟练求出交点坐标,掌握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感受直线和圆的位置与它们的方程所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的对应关系;体验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及通过方程组的解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条件下圆的切线问题;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方程思想”、“坐标法”等数学思想的内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应用难点:培养学生熟练地解二元联立方程组,以及求圆的切线方程时关于直线斜率的讨论二、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
(2)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学法上注重以下两点:(1)让学生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来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并体会几何法的优越性;(2)在用代数法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能够明确运算方向,把握关键步骤,正确的处理较为复杂数据。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说教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其次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学问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连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从数学思想办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改变的观点揭示了学问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研究、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办法,有助于提高同学的思维品质。
二、说学情同学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控制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控制利用方程组的办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实用坐标法讨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目标能够确切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办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办法简洁推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办法目标经受操作、观看、探究、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推断办法,从而熬炼观看、比较、概括的规律思维能力。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爱好,熬炼主动探究、发觉新学问、总结逻辑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用解析法讨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体味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说教学办法按照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同学的数学探索与数学思维供应支持.在教学中采纳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同学供应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同学的作用,老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同学的数学思维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圆心位于轮船正西的l 处,问,轮船如何航行能够避开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驶便又会撞到冰山呢?老师引导同学回顾初中已经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将所想到的航行路途转化成数学简图,即相交、相切、相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晚上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将通过以下五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解说。
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过程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通过解读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三大块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位于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利用坐标法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是从初等数学过渡到高等数学的开始和阶梯。
同时,这节课的方法和思想也为今后解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锥曲线等几何问题奠定了基础。
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会利用几何法和代数法解决直线和圆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探究活动,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强化学生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代数法和几何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灵活地运用“数形结合”、解析法来解决直线与圆的相关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高中又学习了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并会用坐标法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而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又欠缺空间想象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法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依据布鲁纳发现教学法,要学生通过建立模型、方法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本环节中作为问题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体现其主导地位。
四、学法分析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教师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通过不断地设问,为学生创设情景,搭建平台,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就像一条河流,如何让学生到达知识的彼岸,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设计与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本节课我将从六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设计。
(一)情境设计,铺垫导入(三分钟)
教育的艺术在于创设恰当的情景。
本节课创设的情景是以钓鱼岛问题导入(本环节大约三分钟)。
一艘日本渔船企图非法登陆我国钓鱼岛,我国舰艇此刻
正在附近海域巡逻。
它们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下:我国舰艇的雷达扫描半径为30km,如果日本渔船不改变航线,我国舰艇能否通过雷达扫描发现它呢?情景一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本质在于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从数学角度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爱国热情转化为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问题作为引导的核心,在这个问题上,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问题1:你能利用已有的平面几何知识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吗?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回忆初中所学的“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并能说明这三种位置关系中公共点的个数以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
通过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也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伸展点,而这个伸展点就是问题2.
(二)切入主题、提出课题(2分钟)
问题2:如何用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来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问题2切入了本节的中心议题,让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的问题。
在此教师不用急于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来进行解答。
这一具体问题我选择了课本的例1,之所以选择例1是因为例1直间给出了直线与圆的方程。
学生只需要思考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和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引出了本节的重点。
而第二问还要求学生求出交点坐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方程组解得意义。
(三)探索研究、解决问题(10分钟)
通过例1这一具体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归纳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在此我设置了两个活动。
活动二: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将全班分成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探究。
活动三:要学生通过归纳小结的学习方法,将各小组的成果进行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而这种由特殊例子到一般方法的归纳,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让学生在交流、探讨和归纳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这里的方法可由学生归纳得出。
第一种,几何法,第二种,代数发。
这两种方法都体现了数学的思想,并且代数法对于今后解析几何的方法应用较多,也为后面解决圆锥曲线问题提供了方法依据。
(四)新知应用、深化理解(20分钟)
掌握了方法接下来就是应用,请学生利用“几何法”和“代数法”解决情景一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方法的目的。
在此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在黑板上演练,再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在进行小结即可。
例2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我将从例1的一个变式引出。
求直线l被圆C截得的弦长AB.
在此教师可以作适当的点拨,求弦长的方法很多,如两点间距离公式,弦长公式以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还让学生在练习中拓展思维、活用方法,为接下来解决例2这一难点突破奠定基础。
例2通过刚才的变式,由浅入深,引入例2,环环相扣,让学生体会利用“几何法”和“代数法”解决直线和圆相交时有关弦长的问题,突破本节难点。
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情景做适当的延伸。
情景二:若我国舰艇雷达扫描半径为rkm,此时日本非法渔船航线刚好和我国舰艇雷达扫描的圆形区域的边缘相切,计算雷达扫描的半径r的值。
情景二研究的是直线与圆相切的情况,同时是含有参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提高了思维的梯度。
情景三:对于同样的情景,你还能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置出哪些问题呢?
这一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作为课后的拓展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来完成。
实际上学生创设问题的过程就是检验我们教学成果的过程。
(五)总结提升、形成方法(5分钟)
在课后总结中,让学生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方法总结,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你掌握了哪些方法呢?学会了哪些应用呢?你自己的思想上又得到了哪些提升呢?目的在于以自我小结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梳理,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再次巩固与提升。
(六)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在课后训练中,针对学生不同层次,我设计了这三种题型:1.巩固题,2.提高题,探究题。
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够有所发展。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以多媒体演示为主,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为主,左边主要罗列了主要的方法和应用。
右边作为例题演示和学生演练。
教学反思
作为教育工作者,目的在于授之以渔。
而教学过程意在于把科学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阶梯。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问题为载体,通过钓鱼岛问题导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一个情景,两种方法,三种问题,一气呵成,这节课的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另外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如合作学习没达到预想的效果,组长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师对有些知识强调、点评不到位等。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