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生对解析法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自信心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2.探究活动(3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解析法研究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解与总结(15分钟)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的研究效果.4.练与反馈(20分钟)学生进行练,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研究成效.五、教学评价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互评的方法,学生通过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及对同伴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析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为后续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时,直线l与圆C相切?题组二:2已知圆C的方程为(x2)2(y2)24,直线l的方程为x+y-4=0,求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巩固学生对于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让学生自主完成练,并在课后布置作业,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树立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树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同时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全体学生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括和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励学生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1.如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已知直线和圆的方程,可以通过解方程组来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6《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3.6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离、相切和相交三种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图形的认知和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还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交流中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探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总结判断方法。
3.巩固新知:教师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4.拓展与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可以采用流程图、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教材的理解与处理本节课的内容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直线与圆的方程的进一步应用。
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解析法。
解析法不仅是定量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更为后续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思想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教材处理问题的方法主要是: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后与圆的半径r比较作出判断;类比利用直线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方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通过解方程组,根据方程组解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考虑到圆的性质的特殊性,以及渗透给学生解决问题尽力选择简捷途径,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课堂上师生着力用第一种方法来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对于第二种方法主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总结。
二、教学目标确定说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也知道可以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个数以及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比较两种方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但是,在初中学习时,这两种方法都是以结论性的形式呈现,在高一学习了解析几何以后要求学生掌握用直线和圆的方程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是解析法。
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探究活动,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探究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所教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直线与圆三种位置关系。
②掌握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比较,以及通过方程组解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活动,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024年《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2024年《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知道可以利用直线与圆的焦点的个数以及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但是,在初中学习时,利用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却以结论性的形式呈现。
在高一学习了解析几何后,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掌握由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几何法和代数法。
其中几何法应该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所学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圆心与直线的距离d后,比较与半径r的关系。
从而作出判断,适可而止第引进用联立方程组转化为二次方程判别根的“纯代数判别法”,并与“几何法”欣赏比较,以决优劣,从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几何法”。
含参数的问题、简单的弦的问题、切线问题等综合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综合应用,也适度第引入课堂教学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目的,要控制难度。
虽然学生学习解析几何了,但是把几何问题代数化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具体转化方法,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应不断强化,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基本素质。
二、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设直线L:ax+by+c=o,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心(- ,- )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根据有以下几点:当d >r时,直线l与圆c相离;当d =r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d3、情态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24.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沽源县小厂中学宋丽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十四章《圆》第二节的内容。
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这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学习的内容之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及其性质是研究直线型与圆的有关性质的基础,是圆这一章的中心内容。
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因此,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圆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相切关系是特殊的位置关系,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对亲身体验的事物容易激发求知的渴望。
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适时提问,让更多的学生敢于发表见解;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
我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特点,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2、能根据定义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3、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
(2)能力目标: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会事物间的相互渗透,初步掌握转化的思想;2、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并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的关系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高中数学组XX号考生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对于本节课我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接下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选自人教 A 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两种方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平面解析几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除了教材分析,合理地把控学情也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浅出,适时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以及高中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去判断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2.培养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掌握两种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去判断两者位置关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这两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以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这四个环节来展开我的教学。
[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温故导入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上课之初我会带领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两种用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两者位置关系的方法。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PPT课件
❖ 7,布置预习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24/8/3
四.学法指导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
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 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 置关系,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 判定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 法,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学生质疑这一环节充分培养学生敢 于提问的习惯,做到不懂就问。
2024/8/3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一.说教材
4.重点和难点
重点: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
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
与判定的应用。
2024/8/3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②直线和圆有一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 ) ③直线与圆最多有两个公共点。( )
④若A、B是⊙O 外两点, 则直线AB 与⊙O 相离。( )
2024/8/3
创设情景 动手操作 探讨问题 动画演示 探讨方法 巩固练习
〈二〉新授
2、探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第二种判定方法
(1)导学求思: 刚才我们已经根据公共点的个数来判定直线与圆
棍画成一条直线,你能将发现的情况画出来?
创设情景 动手操作 探讨问题 动画演示 探讨方法 巩固练习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教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阐述。
教学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的课时设计,是平面解析几何单元下直线和圆的方程一章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学习了两点间距离公式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求过一点与圆相切的直线方程,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问题。
本节课既完善了用坐标法解题的思想,又渗透着圆与圆、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本节课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推理、转化与化归等。
让学生体会代数法是研究基本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的核心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运用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自主回顾初中所学的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类比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刻画;体会坐标法研究平面几何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完整过程;发展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问题诊断:学生已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会求两点间距离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已具备“通过坐标法判断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能力。
但是缺少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巩固和完善运用坐标法解题的数学思想。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学生则通过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合作探究,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支持条件:利用GeoGebra 和几何画板展示相关动画,体现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教学过程设计:为了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如下六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温故知新,联系类比。
复习旧知,通过问题 1,重温坐标法的思想。
由问题2 引出本节课主题。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今天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20。
2.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的认识。
一、我对教学的看法(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初中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和提高,又是下面学习切线的判定和切线长定理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来看,他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方法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因此,“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圆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材根据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定义了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借助图形直观,得出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数量关系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理。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2)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这个定理得引出是本节课的难点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在积极的思想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运动变化思想、化归思想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3、情感目标本章通过欣赏海上日出的情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感受转化为数学问题,增加对“数学来源于实践”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法、学法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亲身体验的事物激发求知的渴望,同时思维活动常依赖于生活经历等直观形象,兼之学生已经掌握了某些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分类的相应知识,具备了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初步的生活经验和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想,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教案 说课稿 课件 教学反思
24.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实验中学孙士洋【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当堂达标自测题】一、填空题.1.如图24.2.2.1-3,PA切⊙O于点A,该圆的半径为3,PO=5,则PA的长等于_____.图24.2.2.1-3图24.2.2.1-4图24.2.2.1-52.如图24.2.2.1-4,⊙O的半径为5,PA切⊙O•于点A,•∠APO=•30•°,•则切线长PA•为______.3.如图24.2.2.1-5,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过点D作⊙O的切线,切点为C,若∠A=25°,则∠D=______.二、选择题4.如图24.2.2.1-6,直线AB切⊙O于点C,∠OAC=∠OBC,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图24.2.2.1-6A.OC是△ABO中AB边上的高 B.OC所在直线是△ABO的对称轴C.OC是∠AOB的平分线 D.AC>BC5.⊙O的半径是6,点O到直线a的距离为5,则直线a与⊙O的位置关系为()A.相离B.相切C.相交D.内含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则直线与圆相离;②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则直线与圆相切;③直线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则直线与圆相交.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③三、解答题7.如图24.2.2.1-7所示,Rt△ABC中,∠ACB=90°,CA=6,CB=8,以C为圆心,r为半径作⊙C,当r为多少时,⊙C与AB相切?图24.2.2.1-7 8.如图24.2.2.1-8,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CD切⊙O于点C,交AB•的延长线于点D,∠ACD=120°,BD=10.(1)求证:CA=CD;(2)求⊙O的半径.。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二节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圆的基本性质和图形的相互关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后续解析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直线与圆相切、相交两种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通过数学推导证明相关结论。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直线、圆的基本性质和图形相互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相交和相切的判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判断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形、实例分析、数学推导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对相交和相切的判断,以及相关数学推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数学推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直线与圆的例子,如自行车轮子、地球表面的经纬线等,引导学生关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4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对圆的进一步研究,它体现了类比的思想和运动的观点,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并灵活应用性质和判定方法去解决直线与圆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得到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用数量关系来刻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形成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难点:用数量关系来刻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灵活应用判定方法。
四、教法学法1、教法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整堂课紧紧围绕“问题情景——学生体验——合作交流——小结”的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学法本节课以生活的例子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学”,让学生亲自亲尝试,接受问题的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他们体会参与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体验数学的分类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设计:1、新课导入;2、合作探究3、方法总结4、知识检测与拓展5、反思 6、作业一、新课导入1、点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如何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抓住哪两个关键量来判定?(设计意图:由旧引新,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起点低,让全体同学都参与,也为类比探索新课做好准备。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切、相交和相离三种情况,并学习了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学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展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4.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方面。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了解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高中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说教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说学情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圆心位于轮船正西的l处,问,轮船如何航行能够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驶便又会撞到冰山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经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将所想到的航行路线转化成数学简图,即相交、相切、相离。
最新初中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初中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说课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的圆于圆的位置关系做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结合九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我确定如下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
2.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2.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得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对应与等价,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
(三)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过程,归纳总结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观察图片,引入新课活动二:实验观察,探索新知活动三:诱导思维,自主探究活动四:运用新知,拓展训练活动五:反思归纳,收获提升具体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引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你看,太阳出来了,它穿过海平面,升的越来越高,非常美丽。
我们如果把海平面看做一条直线,太阳看作一个圆,由此,你能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吗?(设计意图:从人们熟悉的太阳东升西落问题展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亲身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圆在平面几何中占据重要地位,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应用广泛。
本课是初中几何的综合运用,为后续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在解题及几何证明中起到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
b、根据定义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画出已知圆的切线。
c、揭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对比,找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和圆的关系。
培养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强化对分类和归纳思想的认识。
3)情感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用运动的观点观察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变化。
3、教材的重点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重点,难点在于它们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分析力和归纳力。
适合用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结合本节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理解本节课是为后续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培养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强化对分类和化归思想的认识。
三、教法设计复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通过数学语言归纳问题,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1.通过观察日出照片,学生回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抽象出几何图形。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让学生更好地直观感受。
2.强调公共点的唯一性,让学生概括和叙述定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培养数学思维。
3.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打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它们的数量特征,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6、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行们:大家好!我叫刘泽起,来自天津市沙井子学校。
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选自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三册6章第7节。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说课综述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第6章圆第二大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主要学习:(1)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有关概念(2)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3)相关应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它是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第三章《圆》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
直接关系着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它是以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基础,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具体应用。
特点之一:它揭示了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提供了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和应用,为今后学习切线的判定和性质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用运动联系的观点更好地理解本节内容,实现了知识上的迁移,认识上的飞跃;特点之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量变到质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3、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结合九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几何知识基础、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我确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a 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有关概念b 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c 能运用以上知识解决相关问题(2)能力目标:渗透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抽象、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视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2》(人教版) 4.2节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及初步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及过程分析这五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我对本节课的见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直线与圆的方程的进一步应用。
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解析法。
解析法不仅是定量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更为后续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思想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在教师引导下,能将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实际问题坐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⑵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找到判断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一般方法;
⑶能利用直线、圆的位置关系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经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⑵经历探索判断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数学实践;
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让学生主动参与用坐标法探求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⑵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
难点:体会和理解用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数学思想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
1)初中已接触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掌握了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3)在前面第三章3.2节初步学习了坐标法
2.能力层面:
1)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交点;
2)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我将教法定为“以问题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的形式,学生将经历四个活动环节,而教师将在其中担任不同角色:
在“情境设置”活动中,担任设计者,
在“方法探究”活动中,担任引导者,
在“新知应用”活动中,担任引导者,
在“归纳总结”活动中,担任合作者。
这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法思想。
在整节课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将这些活动练成一条主线,让师生共同来完成这节课。
四、学法分析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的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代数法与几何法的解题思想;
2.交流学习法:通过互相交流、与教师交流,发现知识间的联系;
3.归纳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过程设计(具体如下表)
六、板书设计
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例题的书写过程保留,有利于学生完善解题格式。
七、教学评价
1.本节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为载体,将几个环节连成一条主线,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究过程。
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实践中,并在过程中感受成功地喜悦。
2.自主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