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优势.
骨科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及临床疗效评价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裸上方2 - 3cm处的骨折。
多发生于3一12岁的儿童,尤多见于5一8岁,成年和老年亦可发生,但较少见。
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
中医优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之一,我科应用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使用中医中药外敷内服,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避免了手术治疗痛苦大、病程长、费用高、併发症多的缺点。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还避免了手术感染及二次手术取内固定之弊,不失为治疗该种骨折的首选方法。
股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方法(一)
股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方法(一)【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分析回顾患者骨折类型以及治疗实践。
结论对股骨髁上骨折治疗,符合局部解剖需要的良好的内固定、有效的植骨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股骨髁骨折中医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于腓肠肌起点以上2~4cm范围内的骨折。
本病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1.特色治疗(1)皮肤牵引①适应证: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及小儿(0~4岁),皮肤有损伤、炎症及对胶布过敏者禁用。
②操作方法:将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粘贴在患肢皮肤上或利用四肢尼龙泡沫套,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将牵引力传递到骨骼上,牵引重量不超过5kg。
牵引期间应定时检查牵引的胶布粘贴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及时调整牵引重量和体位。
一般牵引时间为2~4周,骨折端有纤维性连接后,更换为石膏固定,以免卧床时间太久,不利于功能锻炼。
(2)骨牵引①适应证:不愿手术或皮肤条件不具备外固定支架以及手术治疗的股骨髁上骨折患者。
②操作方法:屈曲型骨折:行股骨髁上或髁部牵引,将伤肢置于牵引架上,屈髋40°~45°,屈膝45°位牵引,牵引力线应高于股骨轴线,待牵开后行扣挤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骨折端有纤维性连接后,更换为石膏固定,以免卧床时间太久,不利于功能锻炼。
如经牵引及手法整复仍不能复位者,将屈膝改为25°,在牵引针上再放置一与股骨垂直向前的牵引弓行双向牵引。
伸直型骨折:行胫骨结节牵引,将伤肢置于牵引架上,屈髋20°~30°,屈膝15°~25°牵引,牵开后视情行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骨折端有纤维性连接后,更换为石膏固定,以免卧床时间太久,不利于功能锻炼。
(3)手法整复外固定①适应证:移位不大的Al型骨折。
②操作方法:根据受伤机制,采用推挤扣合手法使骨折复位,可用超膝关节夹板或石膏托固定患膝于屈膝30°~50°(屈曲型)或0°~10°(伸直型)足部中立位,一般固定6~8周。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一、概述肱骨髁上部扁而宽,前有冠突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隔一层极薄骨片,所以较易发生骨折。
常见于儿童和少年。
由于暴力方向不同,临床上分为伸直型(较多见),屈曲型(少见)两种。
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不通则痛,故骨折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
由于机体失去支柱作用及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故活动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一)症状受伤后患者肘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二)体征:肘部肿胀、有广泛的皮下青紫瘀斑,鹰嘴部突出,肘呈半伸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骨折移位,可出现患肢畸形、前臂变短,局部有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触及骨擦感。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三)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及观察骨折移位方向。
三、诊断要点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学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法标准》。
(一)有外伤史;(二)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功能障碍。
(三)骨折处有明显压痛、畸形、可触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局部有异常活动。
(四)X线检查。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以伸直型尺侧移位为例。
1、患者正坐靠背椅上。
2、助手站于患者背后,双手握住上臂中部,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与助手作相对拔伸,纠正重迭移位,同时矫正旋转移位。
3、患者前臂中立位,医者另一手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外侧,余指按压骨折远端内髁处。
相对推挤,矫正侧方移位。
4、侧移位矫正后,在持续牵引下,医者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远端后方,向前推挤,余指提托骨折近端前方,屈曲肘关节90度,以达整复。
(二)夹板固定:1、整复后,取可塑性小夹板四块:为前侧板,后侧板(超肘关节6厘米,并烤呈弧形)内侧板、外侧板。
2、取纸垫两个,分别置于近端外侧,远端后侧。
3、纱布条分上、中、下三部捆扎夹板。
4、用前臂吊带将患肢胸前悬吊,屈肘90度。
5、固定后注意检查夹板松紧情况,随时调整。
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72例临床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7— 14 (0 1 1 08 - 2 6 1 89 2 1 )3— 3 2 0
肱骨 髁上 骨折 主 要是 指肱 骨 内外 髁上 下2 m范 围 内的骨 折 ,发 c 生 肱骨髁 上骨 折 的解剖 因素 是 因为肱骨 干肘 线与 肱骨髁 肘 线之 间有 3 。 ~5 。的 前倾 角。跌 倒时 ,肘后 方着地 ,导 致肘 关节 处于屈 曲 O 0 位 ,由暴力传导 致肱骨下端而骨 折。根据暴力来 源和骨折移位 的方 向 可 分为伸直型和屈 曲型。 自20 年4J 0 1 月 ,笔者 采用中医综 0 9 y 至2 1年3 合疗法 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取得 较好 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资料 本组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其 中男性4例 ,女性2例 ,受伤年龄 2 5 7
选择竹叶柴胡植株整齐、生长健壮的田块做为留种田,植株不摘
除花 蕾 ,适 当增施磷 钾肥 以保 花增粒 。待9 O ~lH竹 叶柴胡 种子成 熟
期,果实表皮由青变褐 ,子实变硬时, 便可收获。因为竹叶柴胡抽苔
开花 时间不一致 ,须成熟一株收获一株 ,以防种子脱 落。
7 采收加工 . 2
[】 杨慧, 3 王书林. 阁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 . 剑 J 中国 ]
合 时间 4 3天 ,治愈 6 0例 (33 ) 83 % ,好 转 1 2例 (67 ) 13 % ,总有 效率 达 10 。结 论 中医疗 法对 肱骨 髁上 骨折 具有 良好 的 治疗 效果 , 治 0%
愈率 较 高。
【 关键 词 】 中医疗 法 ;肱骨 髁上 骨折 ;正骨
中图分类号 :R8 63
运 输 :运输工具必 须清洁 、干燥 ,具 有 良好 的通气性 ,遇 阴雨天 应防 潮防雨 。运输 时严 禁与其它有毒 有害 ,可能污染 其品质或易 串味的物
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布带松 紧程度 。定 期 ( 按术后 1 2 4或 5周 ) 、、 进行 x线检查 。
术后 4 ~5周解除外 固定 , 加强 练习活动 。
3 治疗 结 果
3 1 疗效评定标准 . 优: 肘关 节屈伸较健肢减少 l 0 以内 , 肘
内翻 5 以内。良: 关节屈伸较健肢减少 1 。 0以 内, 内 肘 1~2 肘 翻 6 ~1。 。 0 以内。差 : 关节 屈伸较健肢减 少 3 。 肘 0以上 , 内翻 肘
维普资讯
中医正骨 2 0 0 7年 l 1月第 1 第 1 期 9卷 l
( 8 7 ・4 ・ 总 9) 9
中西 医结 合 骨折 新 疗 法 治疗 肱 骨髁 上 骨折
四 川省新 津县 黄石桥 中 医医 ̄ ( 1 4 0 6 13 )
陈
主题 词
伟 田健宏
短 0 5小 时 。 .
2 3 药物治疗 .
早期 7天之 内治 以活血祛瘀 , 消肿 止痛 。桃
红四物汤加减 , 药用桃仁 l 、 0g 红花 6g 当归 l 、 、 0 g 川芎 8g 、
生地黄 l 赤芍 1 。肿胀严 重 , 0 0g 血液循 环 障碍 者 , 加用 三 七 8g 丹参 9g 并重用祛瘀 、 、 , 利水 、 消肿药物茅根 1 、 0g木通 9 g 每天 l , , 剂 水煎 3次 , 取药 汁 2 0m1 3次 服。 中、 0 分 后期 解 除夹板 固定后 , 用舒 筋活络 、 利关节的中药熏洗 。方选骨 科 通 外洗一方 , 药用 宽筋藤 3 、 0g 钩藤 3 、 0g 金银花藤 3 、 0g 王不留
~Leabharlann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 童 常见 损伤 , 治疗不 当常 导致 严重后 遗症 。 自 2 0 -2 0 0 1 0 6年 1 , 月 我们应用 中西 医结 合骨折新疗 法治 疗肱骨髁上骨折 6 0例 , 收到优 良效果 , 总结报告 如下。 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中 中 医 药
【 图分 类 号] 6 3 4 中 R 8. 1
黧 墨 u n 2 . 2:6 墨 m dg JN O ̄ , l e l O / aa e 0 o s 1u t a n1 - Mz 0 e6 r e i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肱 骨 髁上 骨 折
感, 复位 后 术 者 一 手 将 骨 折 部 固定 , 一 手 轻 轻 伸 屈 肘 关 节 , 为 , 要 遇见 肘 部 肿 胀 、 另 只 畸形 者 , 诊 者 均 应 意 识 到 首 先 排 除 接 并 有 意 识 地 向桡 侧 施 力 , 骨 折 断 端 稳 定 、 侧 嵌 插 。c 型 臂 血管 、 径损 伤 , 使 桡 神 只要 遇到 桡 动 脉搏 动减 弱 或 消 失 , 指 发 凉 、 手 显示 复 位 良好 后 , 部 消毒 , 取直 径 2 局 选 mm 克 氏针 , 肱 骨 外 发麻 、 痛 , 般 行手 法 复 位 后 动 脉 搏 动恢 复 正 常 , 则 , 不 于 剧 一 否 应 上 髁 处 呈 4。 5角进 针 , 过骨 折 端 斜 向 内上 钻 入 克 氏 针 至 内侧 骨 失 时 机 地 施 行 手 术 探 查 , 开 神 深 筋 膜 及 肌 间 隔 进 行 彻 底 减 切 皮 质 外 0 5m。 同法 于 肱 骨 内 上 髁 处 进 针 , 骨 折 端 斜 向 外 压 。神 经 损 伤 应 先 观 察 3个 月 , 果 无 恢 复 迹 象 再 行 手 术 .c 过 如 上 钻 入 克 氏针 到 外 侧 骨皮 质 外 0 5m。 C型 臂 再 次 显 示 骨 折 探 查 。 .c 端 对 位 良好 , 氏针 固定 位 置 合适 。局 部 消 毒 后 , 菌 敷料 包 克 无 本 组 病 例 患 者对 象 均 为 儿 童 , 了 使 患 儿 治 疗 无 痛 苦 , 为 术 扎 克 氏 针尾 端 , 肢 屈 曲 9 。 2 。三角 巾悬 吊 。术后 , 以 后 便 于观 察 病 情 变化 , 以 随时 采 取 措 施 解 决 出 现 的 新 情 况 , 患 0一1 0, 予 可 止 血 、 痛 、 肿 、 炎 等 对 症 支 持 治 疗 。并 指 导 患 儿 进 行 早 建 议 住 院 治 疗 , 用 合 理 的 麻 醉 方 法 , 肿 胀 消 退 , 片 复 查 止 消 抗 采 待 拍 期 腕 关 节 , 指 功能 锻 炼 , 手 四周 左 右 , 折 线 模 糊 , 部 骨 痂 形 正 常 后 可 出院 门 诊复 查 治 疗 。 骨 局 成后 , 除克氏针, 肘关节屈伸锻炼 , 序渐进 , 拔 行 循 至功 能恢 复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肱骨髁上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康复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凡发生于肱骨内外髁上2cm范围内的骨折称为肱骨髁上骨折。
3 诊断3.1 疾病诊断[1,2]①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②多发生于儿童。
③临床表现:肘部肿胀、疼痛、畸形,甚至有张力性水泡。
④查体:肱骨髁上部可触及环形压痛,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与骨擦感,患肘活动受限或主动活动功能丧失,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⑤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可明确骨折情况和类型,必要时行肘关节CT或MRI 检查。
3.2 疾病分型3.2.1 按照受伤机制和暴力方向分为[1]:3.2.1.1 裂纹型:骨折端无明显移位,仅从X片上可看到一条裂纹。
3.2.1.2 伸直型骨折:患肘呈靴状畸形,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远折端向后方移位、断端向前方成角。
根据骨折远端侧向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①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②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3.2.1.3 屈曲型骨折:较少见,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3.2.2 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3]:Gartland分型分为3型:3.2.2.1 Ⅰ型:骨折无移位。
3.2.2.2 Ⅱ型:骨折远端有后倾,或同时有横向移位,但后侧骨皮质仍完整。
3.2.2.3 Ⅲ型:骨折断端完全移位,骨皮质无连接。
3.3鉴别诊断①肱骨髁间骨折儿童较少见,通过X线片易诊断,其骨折线波及关节面,由于骨块分离,关节面破坏,预后较差,属关节内骨折,必要时可作CT扫描明确关节面的受损程度。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摘要】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
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
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目的讨论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均适于手法整复和外固定,在整复前应排除血管、神经损伤。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断治疗(一)定义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
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
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二)诊断依据1.病史多发生于3~12岁儿童,有明显的外伤史。
2.症状和体征(1)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上有畸形、骨擦音(感)或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检查腕手部的感觉、运动,有无“垂腕”、“爪形”及“猿形”手畸形,以判断是否合并桡、尺或正中神经损伤。
(3)注意有无血管损伤的体征。
(4)皮下有瘀斑或触及近折端骨茬者,谓“潜在开放性骨折”,说明损伤和移位严重。
(5)青枝嵌插型骨折以髁上处环周挤压痛为主要体征。
3.特殊检查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可作彩色多普勒、肌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即可确定骨折类型,必要时CT、MRI检查确诊。
(三)鉴别诊断1.与肱骨髁间骨折的鉴别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甚少。
X线可见内、外髁间距增宽,并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感),严重者对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大。
低龄儿童的滑车骨骺尚未骨化,通过髁间的骨折线不能从X线片上直接看到,诊断比较困难。
对于疑难病例可行CT、MRI检查确诊。
2.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二者虽都呈“靴样”畸形,但脱位多见于10岁以上的较大儿童和成人,肘部肿胀较轻并有弹性固定,肘后三角关系失常。
(四)分类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根据侧方移位情况,又都可以再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肱骨骨干与肱骨髁交接的地方发生的骨折。
在此处,肱骨骨干与肱骨髁之间有30。
~5O。
的前倾角,易发生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于12岁以下儿童,其导致原因复杂,多为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等。
如果治疗处理不当,极其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等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现选取我院白2009年12月~2O11年09月的13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通过分析整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09月就诊的138例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中,男87例,女51例,年龄小于12岁者,130例,大于12岁者,8例。
治疗前,125例为屈曲移位型骨折,13例为伸直移位型骨折。
所有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都无尺神经和肱动脉损伤。
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69)和对照组(n=69)。
其中对照组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加中医内外理疗方法。
所有的受治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相关文件。
1.2治疗方法1.2.1常规手法复位法所有患者采取卧位,使用常规手法复位,纠正移位。
如果局部情况允许,应立即进行复位。
局麻或臂丛阻滞麻醉后,在两名助手的协助下进行复位。
上助手握患者患侧上臂,下助手握患者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呈半屈曲位,顺势牵引。
术者先以两手相扣对挤法,先纠正侧方移位,在纠正前后移位。
屈曲型者,用拇指按压远折端向后,余指按压近折段向前,术者用力复位的同时,下助手将患肘拉直,即可复位。
而伸直型患者则由术者两拇指按压远侧段,扳提近段向后。
下助手在牵引的基础上,徐徐将肘屈曲至70。
左右即可。
随后常规夹板固定,出院后,定期随访。
1.2.2中医手法复位法中医手法复位法是指在常规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加上相关的中医治疗。
常规手法复位后,采用中医推拿术,对患者肘部进行缓慢推拿,活血化瘀。
同时进行中医练功活动,固定后即开始联系手指的握拳运动和腕的屈伸,以减轻前臂及手的肿胀。
中医医案——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手法治愈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病案:张某,女,12岁。
初诊:1973年8月21日。
主诉及病史:右肘关节肿胀明显,肘部向后突出,肘关节功能丧失,右肱骨远端压痛明显,可闻明显骨擦音。
拍X线片确诊为“右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断端向桡侧错位。
治疗:1.手法患者取坐位,一助手双手握住患者上臂中段,另一助手一手握住折骨端的内外髁,一手握住前臂,两助手对抗牵引,然后把患肢提起,屈肘;术者握住骨折部,双手四指在折骨近端的掌侧,双拇指在折骨远端的背侧,用力向掌侧推挤折骨远端,其余手指向背侧拉近端,折骨即复位。
2.固定外敷正骨散。
于折骨近端的掌侧、折骨远端的背侧及桡侧各压一棉垫,然后用90°肘部纸板两侧固定。
固定后拍摄X线片检查对位、对线良好,每周复查一次。
六周时再拍X线片复查,折骨愈合良好,并拆除固定物,进行功能按摩,每3~7天一次,按摩一月余,肘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1按语董老治疗此骨折体现出“稳、准、快”的特点,力争一次成功。
如果当时不满意,两助手须加大牵引力,即可奏效。
还要特别注意矫正折骨远端的尺侧移位,以防愈后出现肘内翻畸形。
外固定不宜过紧,要以脉搏跳动是否正常来判断其松紧程度。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67-468,董万鑫医案。
董万鑫(1921-1982),河北省香河县人,中医骨科主任医师。
13岁拜师中医骨科名医陈啓老先生,1950年获中医师职称,1960年任西城丰盛医院骨科负责人,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评上中医骨科主任医师职称,并调入北京护国寺中医医院担任副院长。
曾任北京中医学会正骨按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城区第五届政协委员等职。
董万鑫先生从事中医骨科工作近五十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骨折,创造出一整套独特的正骨手法,在北京地区享有很高声誉。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 (二)有移位骨折: –1、手法整复: –(1)先在牵引下纠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16
–(2)伸直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屈 曲,术者用手法推远端向前,拉近端向后,使 其复位。
–(3)屈曲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伸 直,术者用手法推近端向前,拉远端向后,使 其复位。
4
二、病因病机xxxx
• 1、伸直型:
–(1)跌倒时肘关节伸直、手掌撑地所致。 –(2)骨折近端向前方、远端向后方移位。 –(3)容易损伤肱动脉和正中神经。
5
• 2、屈曲型:
–(1)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部着地所致。 –(2)骨折远端向前上
方移位。 –(3)血管、神经损伤
机会较少。
6
• 3、粉碎型
• 3、桡神经损伤。
13
–4、肘内翻畸形。 图(8)
• 年令越小发生率越高,原因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 为:
• (1)远端尺偏移位未纠正。 • (2)骨折远端内旋移位。 • (3)内侧皮质塌陷,失去支撑,愈合过程中自动
尺偏。
14
–5、肘外翻畸形。(少见) –6、迟发性尺神经炎。(少见)
15
五、治疗 xx xx
9
• 4、肱骨髁上压痛,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 5、X片显示骨折。图(6)
xx xx
10
四、并发症
• 1、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 又称Volkmann氏肌挛缩。原因:骨折块 和血肿的胀力挤压肱动脉及其分支,使血管受 压、痉挛,导致前臂屈肌缺血、水肿,神经麻 痹(肌肉缺血2~4小时可发生功能障碍, 8~12小时即不可逆坏死。神经缺血30分钟即 感觉异常,12~24小时造成不可逆损害)最后 肌肉坏死,疤痕挛缩,发生畸形。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在骨损伤中较常见,以学龄儿童尤以5~14岁居多,其治疗方法较多,骨折愈合较快,但极易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及骨折畸形愈合[1],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2000~2006年本院收治20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住院病人,男133例,女70例;年龄1.5~6岁42例,7~14岁137例,15~45岁20例,45岁以上4例;左侧115例,右侧88例;玩耍时平地滑倒致伤159例,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16例,直接暴力致伤2例;伤后1周内来院就诊治疗164例,伤后3周内来院治疗29例,伤后3周以后来院治疗的10例;闭合性骨折166例,开放性骨折37例;无移位型36例,屈曲尺偏型骨折139例,伸直型骨折24例,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4例。
伤后合并尺神经损伤者16例,伤后合并尺神经,肱动脉损伤者3例;伤后合并同侧桡骨远端骨折19例。
12治疗方法1 2.1复位方法闭合复位伤肢功能位小夹板固定。
1 2.1.1无移位型不需复位,直接用功能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36例。
1 2.1.2移位型患者取坐位(儿童为卧位);给予局部麻醉或臂丛麻醉,儿童以全麻居多。
常规采用方法分三步:其一,拔伸牵引,以纠正前后成角及移位;其二,推拉手法以矫正侧方移位;其三,推拉屈肘为固定作准备。
1 2.2 固定方法用小夹板外固定,夹板以我国南方生产的“竹子”为材料自制,各板宽度均为患肢周径的1/5,后侧夹板的长度在前臂达桡骨下段但不影响腕关节功能,上端达肱骨外科颈处,前侧夹板于肘窝区但不压迫肱动脉,内侧、外侧夹板以能压住内、外髁为宜,上臂以布带捆扎3道,再用绷带包扎,各骨突出处均需垫衬垫,固定4~6周。
对于粉碎性骨折,宜用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65例。
1 2.3手术治疗对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合并脱位、开放性骨折以及经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复位要求的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行切开复位φ1.0~φ1.2的交叉克氏针作内固定,术后用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外固定4~6周拆除,拆除外固定同时拔除内固定,共治疗102例。
2012外科主治医师:肱骨髁上骨折药物治疗
2012外科主治医师:肱骨髁上骨折药物治疗一、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1.主方肢伤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黄10克,桃仁6克,黄柏6克,防风6克,木通6克,乳香5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l剂。
若肿胀严重者,加丹参15克、茅根12克、三七粉3克(冲)。
合并神经损伤者,加威灵仙10克、地龙6克。
2.中成药跌打万花油,用消毒纱块放入药油中浸泡片刻,即成为万花油纱,直接外敷骨折处,然后再上夹板固定。
如有张力性水泡者,可在穿刺抽液后再外敷。
二、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方药】主方生血补髓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生地黄12克,白芍9克,黄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当归9克,续断9克,川芎6克,红花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三、后期【治法】补肝肾,养气血,壮筋骨。
【方药】1.主方肢伤三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续断12克.骨碎补12克,威灵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铜10克,土鳖虫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①骨科外洗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宽筋藤30克,钩藤30克,忍冬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刘寄奴15克,防风15克,大黄15克,荆芥10 克。
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剂。
②软坚舒筋汤(熊曼琪等《实用家庭中医百科全书》):处方:宽筋藤30克,络石藤30克,刘寄奴30克,威灵仙12克,防风 12克,红花10克,苏木10克,乌梅10克,白醋30克(后下)。
煎水熏洗合并损伤性骨化者之患肢,每日l剂。
肱骨髁上骨折的练功活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练功活动,可作握拳、屈伸腕关节等活动。
解除夹板固定后,应积极主动锻炼肘关节屈伸活动,严禁暴力被动屈伸肘关节,以免发生损伤性骨化,影响肘关节活动功能。
肱骨骨折中医个案
肱骨骨折中医个案
病人:
男性、65岁、中风后左侧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
主诉:
左臂骨折,疼痛、肿胀、不能活动。
现病史:
病人因左侧肢体瘫痪已有数年,日常生活主要依赖家人照顾。
近日,不慎摔倒导致左臂骨折,经过X光检查确诊为肱骨远端骨折。
病人左臂疼痛、肿胀,不能活动,口服止痛药后疼痛有所缓解。
中医诊断:
肝肾不足,气血不通。
肱骨远端骨折,筋骨受伤。
治疗原则:
益气活血,滋阴壮骨。
改善肝肾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中药处方:
牛膝草10克,防风10克,桑椹10克,黄芪15克,杞子15克,首乌15克,红枣10克,骨碎补10克,制首乌15克,生地30克。
治疗过程:
病人按时服用中药,每日进行外敷贴敷治疗。
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对左侧肢体进行功能锻炼。
治疗结果:
治疗后,病人左臂疼痛、肿胀逐渐缓解,能够逐渐活动。
经过近两个
月的综合治疗,骨折伤口已经初步愈合,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一定恢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抽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0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患者30名,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30名,行保守治疗。
术后随访1月-3月,手术后肘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评分标准和美国肩肘外科(ASAES)医师评分标准两项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相比,实验组UCLA功能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对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产生良好效果,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方法。
但应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术经验及术后规范的功能康复锻炼。
【Abstract】Objective: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method and effect. Methods: The extraction of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1 were treated 60 humeral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30, the lin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Control group 30, treated conservatively.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in January -3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function of the elbow was assessed using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scoring criteria and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ASAES) scoring two physicians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unction score and the UCLA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g’94)。
(1)有外伤史,(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疾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前上方移,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痛,胃纳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
舌淡苔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法(一)手法整复和固定1.手法整复(1)无移位的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用直角托板加绷带屈肘90。
悬吊2~3周。
(2)新鲜骨折有移位者,肿胀不严重,可进行手法复位。
伸直型骨折:麻醉下,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若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段,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将远折端旋后、:近折端旋前矫正旋转,将骨干内推、远折端往外端纠正侧方移位(尺偏型骨折尽可能矫正畸形;桡偏型骨折不可矫枉过正,防止肘内翻)。
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将肘屈至70。
左右,即可复位。
注意勿将骨折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
尺偏型骨折当手法复位后,术者可一手将骨折部固定住,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
屈曲型骨折:麻醉下,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折段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2.固定对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予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和腕颈悬吊屈曲90度固定3~4周后去夹板进行功能锻炼。
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在鹰嘴后上和骨折远端内侧各放置一个梯形垫,骨折近端外侧放置一个塔形垫。
用四块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屈肘900~110。
,以不影响血运为度,然后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固定3~4周;或8字石膏绷带固定于屈肘关节1000~110 ,3~4周后去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屈曲型骨折: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于肘关节40。
~60。
位2周后,逐渐改为90。
位固定1~2周:或石膏绷带固定于伸直位,每7~10天换石膏,适当增加屈曲度数,3~4周后去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处理: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调整松紧度,定期进行X 光检查。
一周后骨折端再移位的可能性减少。
术后3~4周可解除夹板固定。
(=)中药外用1.药膏:骨折早期活血化瘀,如消肿止痛膏、双柏散膏:中期接骨续筋,如接骨续筋药膏。
2.涂擦药:骨折后期温经通络、化瘀止痛如红花油等。
3.熏洗药:骨折后期使用舒筋通络,如四肢损伤洗方等。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骨折初期(伤后1-2周)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牛膝、灵脂、归尾、丹参、独活、木香、赤芍等。
中成药: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2.骨折中期(伤后3-4周)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推荐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
赤芍、当归尾、川芎、苏木、陈皮、桃仁、续断、乌药、乳香、没药、木通、甘草等。
中成药:接骨丹等。
3.骨折后期(伤后4周以上)治法:益气健脾固肾。
推荐方药:壮筋续骨汤加减。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杜仲、川断、」五加皮、骨碎补、桂枝、黄芪、虎骨代用品、补骨脂、菟丝子、党参、木瓜、刘寄奴、地鳖虫等。
中成药:健步强身丸、续断紫金丹等。
(四)康复治疗早期:伸指握拳及腕关节屈伸活动。
中频脉冲电治疗、静电治疗等。
中期:除做早期锻炼外,可做肘关节屈伸活动和前臂旋转活动。
红外线治疗、中药涂搽治疗等。
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加大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并用舒筋洗药熏洗患肢。
禁止肘关节被强力牵伸手法治疗,易致肘关节骨化僵硬。
关节松动训练等。
(五),对症治疗1.神经损伤: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多见。
神经被骨折端顶起或嵌入骨折端间,应尽早复位解除嵌顿与压迫。
复位过程中可造成牵拉性神经损伤,复位时避免过度牵拉。
也可由于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外翻成角畸形、被骨痂或瘢痕压迫所致。
2.血管损伤:骨折端刺破血管比较少见,多因血管受刺激而痉挛或受到机械性压迫,造成肢体远端血供障碍。
应早期复位,避免过度屈肘,注意检查患肢桡动脉搏动情况。
3.骨化性肌炎:比较少见的并发症,常常发生了粗暴闭合复位、切开复位或暴力摩后。
治疗上避免反复粗暴的复位、暴力按摩。
若出现骨化性肌炎应注意制动休息和适当的自主活动,严禁强力按摩和被动伸屈锻炼。
4.缺血性肌挛缩:软组织严重损伤、外固定过紧、肘关节过度屈曲位固定合并肱动、静脉损伤以及多次手法复位均可导致。
当伤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出现被动牵拉痛,应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时切开减压。
5.肘内翻: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多后遗肘内翻,而桡偏型很少后遗肘内翻。
在处理肱骨髁上骨折时,骨折远端向后向尺侧移位者采用矫枉过正、宁桡勿尺,甚至可以人为地造成桡侧骨质嵌插尺侧稍分离。
一旦发生尽早手术截骨矫正。
6.闭合复位穿针术:对于粉碎性骨折、尺侧骨皮质破损嵌顿、容易旋转移位者,可以手法复位后在X线透视下行闭合穿针固定方法——从肱骨外侧和内上髁穿针固定,选用直径1.5mm-2.Omm克氏针。
术后2~3月取出固定针。
7.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指征:(1)急性血管损伤:穿孔、挤压或末梢血运障碍(2)严重移位骨折,骨折近端刺穿肱前肌和皮肤,在闭合复位后桡动脉波动变弱。
经闭合手术复位失败病例。
(3)开放性骨折从肱骨外侧和内上髁穿针固定,选用直径1.5mm-2.Omm克氏针。
术舌2~3.月取出固定针。
术后中药辨证施治。
(六)护理调摄1.早期护理(1)』生活起居: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
(2)情志调摄:患儿易对陌生的环境及各种治疗、护理产生恐惧心理并哭闹不安,不配合治疗护理操作。
针对这种情况,应根据患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细心护理,取得其信任与合作,同时做好家长的工作,消除其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利于患儿的康复。
(3)外固定后护理:置患肢于治疗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冬天应注意患肢末节的保暖,并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疼痛、肿胀等情况。
当患肢剧烈疼痛,被动屈伸手指出现牵拉痛时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向医生报告,预防Volk man缺血挛缩等严重并症的发生。
(4)向患儿及家长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理解、重视和合作,充分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患儿能“早动、渐动、会动”,反复示范功能锻炼的动作要领,直到家长和患儿学会为止。
2.中期护理(1)将前臂取相应治疗体位,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夹板固定者应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夹板上下移动范围lcm内为宜。
(2)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疼痛及肿胀及时来院检查。
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外固定。
(3)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4)加强营养,防治并发症。
3.晚期护理(1)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再次损伤。
(2)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外固定。
(3)加强功能锻炼与康复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
(4)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适当补充钙剂,逐渐日常生活自理。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进行评定:治愈:骨折解剖复位或骨折远折端向桡侧移位1/5以内,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携带角正常。
好转:骨折对位尚满意,骨折愈合,肘关节伸屈受限在30。
以内,携带角减少在20。
以内。
未愈:伤肢畸形,携带角减少20。
以上,功能障碍。
(.-)评价方法一般根据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进行疼痛、畸形、活动、并发症等进行对照评价。
髁上骨折Flynn评价标准结果分级携带角的丧失(。
) 活动度丧失(。
)满意优0~5 0~5良6~10 6一10可11一15 11一15不满意差>15 >15注:有肘内翻畸形者评价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