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第十一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 PPT课件

教育学第十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 PPT课件

2、选择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是有典型代表意义 在研究总体抽取样本进行研究 样本要有合理的容量 尽可能采取随机抽样
3、分析研究变量
1.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 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 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2.因变量,也称反应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 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 是研究中需要观察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第三步,对史料的分析研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 进行分析探讨,以深入考察教育演进的内在成因和机理,弄清 不同时期 具体发展的“所以然”和“为什么”,从而发现和揭 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返回
(一)比较研究法的概念
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 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 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 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比较研究的实质在于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 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比较研究作为一种思维 方法,贯穿在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富有创造性 2、应用性 3、综合性 4、整体性
二、教育科研的类型
基于目的分类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基于方法分类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寻
基 础 研 究
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的 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 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基础研究的指向具 有普遍性,它可以为现有的科学体系增添新的 东西。
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返回
(一)历史研究发的概念
历史研究方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 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 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 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 在于探究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 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 历史研究方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 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 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 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 的一种研究方法。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10,11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10,11

201404·LJM·GUANGZHOU1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11-10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十章 德育 一、填空题试题 参考答案 记忆1、德育是____、____、____的总称。

2、德育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____、____、____。

4、德育过程通常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_________。

6、德育过程的基础是________。

7、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____,____,____"。

8、我国德育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辅导 4、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5、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组织活动和交往 7、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8、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1、德育是思想、政治、道德三教育(德育思正道)2、德育内容四方面,思正道的心理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三辅导,学习、生活、择业4、德育过程四制约要素:谁教育谁,什么方法教什么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要求与学生品德6、德育过程的基础,组织活动与交往(活动与交往是基础)7、德育经验:16个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小李多情,持刀横行)8、德育途径有五:课内政治课,课外有活动,劳动最光荣,共青班主任二、名词解释1、学校德育2、陶冶法3、说服法 1、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完整版)《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编上课教师的上课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念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8)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有专门教职人员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9)3、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15)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出现1、教育的产生(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5)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学校教育开始出现)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后的教育)3、学校教育制度二、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萌芽(22)补充(8)2、西方教育学思想(23)补充(9)3、近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和教育学的形成(26—31)教育学的建立(补10—11)补充4、当代教育学发展(12)5、教育学研究方法(13)第二章:人、教育、社会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矛盾又有一致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1、矛盾性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

(p34)2、矛盾表现:[1]社会发展方向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p35) [2]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水平往往落后社会发展水平)[3]社会的各级各类结构制约人才的各级各类结构[4]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与人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5]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1、一致性是指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是人发展的结果。

人的社会实践是二者互动的中介。

(p36)2、一致性表现:(p36)[1]社会发展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历史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的)[2]人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发展(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也在改变环境,社会历史是人发展的结果,随人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学第十一章(下)

教育学第十一章(下)
是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学生的积
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7.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是指教师自觉地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联系
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高尚道德品质教育,在组织和管理上,加强思想教育,结合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教育,把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一)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定的总计划。其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的总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列出一学期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教学时数,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
3.学习新教材
这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心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4.巩固新教材
其目的是使学生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教师可运用提问、复述、重点讲解、当堂练习等方法。要注意重点突出,纲目分明,做到温故而知新,防止简单地重复学过的内容,要注意了解各类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一)评教的要求
评教除了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和计划性等一般教学评价的原则外,还需注意如下要求:
(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质量不只是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关,而且与他的教学态度、经验和改革精神有关。
(2)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感情,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

教育学 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

教育学 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

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会 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到2020年间, 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的 准备。
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题目是这样的:甲午 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定了什么条约?割让 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一、教学的作用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 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 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他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第斯多惠:“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
2、要求
(1)、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教学过程中教与 学的辨证统一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1、含义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作为两种课程内容和认识的两 个来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 方面,教学都是不完整的。
(三)、教学任务
1、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 质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师 2、学生
3、教学影响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所提出的认识任务或其 他任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学生到校外的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关、街道社区 去实际办案,模拟训练,然后回来就某些问题与老师 讨论,或老师就某些问题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十,十一章知识点总结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班级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兼有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2、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特点:1.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2.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3.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3、简述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答: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学生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具体表现为:1.知识与认识能力的发展;2.情感的发展;3.兴趣态度的发展;4.社会技能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类的智力潜能表现在八个独特的且彼此相对独立的方面,即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关于自然的智力)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4、论述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答: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首先,班主任应当善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实践兴趣。

其次,班主任要关注并促使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综合、协调的发展。

再次,班主任要在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最后,班主任要经常在真实的情境中为学生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首先,班主任应当协调学校各方面教育力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其次,班主任应当善于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新个性。

最后,班主任要与其他教师相配合,在课内外教育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以灵活和创新的方式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

)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家长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现代教育学第十一章第三节

第二,分析原因。这种分析包括以上陈述的各种主客观 原因和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的分析。
第三,采取策略。矫治不良行为的策略甚多,如强化(或消弱 处罚、示范、创设情景等。 第四,反馈调节。矫治是否有效,需要对学生随后的日常 行为进行持续观察。 第五,巩固强化。
第一,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
二、学业不良及其指导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据 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的程度来判断; 第二,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 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 第三,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 学业迟滞。 解决学业不良的方法
第三节
一、班级教育与个别指导 (一)班级个别பைடு நூலகம்导的一般原理
班级个别指导
班级个别指导包括两个侧面: 一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指导; 二是旨在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业不良、品行不良乃至问 题行为、罪错行为的防治性指导。 (二)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第二,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 发展。 第三,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 的艺术性。
第一,激活学习动机。
第二,消除厌学情绪。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第五,改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人际互动。 三、品行不良的预防与矫治
对于品行不良的矫治,班主任可以大致按照以下几个基本 步骤来进行: 第一,了解情况。一旦不良品行已经发生,就要正视既成的现 实,然后采取有效方式,包括观察事情发生的场景、把握事情 发生的准确时间、耐心倾听当事者的自我陈述等,以便设法了 解、澄清事情的真相。

教育学第十一章至十七章

教育学第十一章至十七章

第十一章德育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2.德育内容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3.德育的功能:(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4.德育的任务(1)逐步提高学生的首先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5.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德育的现实性和德育的理想性6.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7.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即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9.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了解即可”)10.德育的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

11.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2.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13.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14.德育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15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

现代教育学8-11章

现代教育学8-11章

1.教学的概念,广义上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上,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工作一般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

3.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从教育目的看)4.教学的作用:教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5.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叫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6.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实质是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式、学习媒体、学习环境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的设计,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

7.教学系统,是有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8.教学系统的特性:独特的要素,组合性特征,独特的结构与功能,表现的多样性。

9.教学系统的要素: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要参与课程的规划工作,包括教材的编制或选择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

环境是指影响课业进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一般可分为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

10.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

11.教学动力的实体是教师与学生动机联合体。

12.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里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3.教学结构过程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 • • 第五节 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 作用。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 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教 学规则。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七章 课程
• • • • • • • • • •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 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 、社会发展准则 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一是统合,二是反复,三是系统 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 互补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原则、法 规依据原则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 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第三节 教学过程 √ •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 间流程。它的指称有几个层面:一是指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 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 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 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 ,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 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中的教学过程。 •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 •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 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 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

现代教育学第十一章第一节

现代教育学第十一章第一节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及其功能 (一)班级的含义 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 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 作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的功能 1.归属功能 3.个性化功能 5.保护功能 2.社会化功能 4.选择功能
二、班主任的职责 (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四)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三、班主任的角色转变 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 扮演的主要角色。

(二)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章节笔记归纳与试题

(二)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章节笔记归纳与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教育学教学——第十一章

教育学教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教师与学生
主讲教师:张世洲
.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师,如我国古代 教育家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凡是能以自己的学识 、人格、能力等对其他人发生影响的人都可以称为教师。狭义的教 师,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教师,这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出现的,是从 事专门的培养人的活动的人员。按照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狭义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 族素质的使命”。
.
第二,教师的地位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儒家有着悠久的尊师 重道的优良传统。孟子曾引《尚书》中的话:“天降下民,作之君, 作之师。”把君师并列起来。荀子把教师纳入到天地君亲师的行列。 《学记》中记载着当臣下为教师时,天子就不能以臣礼对待之,而是 “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其目的是为了尊师重道。而这种 思想曾被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并发展为“师道尊 严”。在外国,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开明的政治家也给教师以 高度的评价。比如有人把教师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等。在社会主义国家,教师的地位得到了高度重视。为形 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我国于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通过决议,确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并奖励模范 教师。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各 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养,改 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 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对学生全面负责,把学生培 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由于教育目 的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同于其他职业, 表现为以下特点。

现代教育学第七至十一章

现代教育学第七至十一章
第2页/共80页
第七章 课程
2、经验课程
(1)概念 (2)优点:
第一,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 第三,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 第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 (3)缺陷: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系统的学 科知识的学习,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 生的系统知识水平,另外,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的教师 而言,活动课程的组织较困难
第七章 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一)课程设置的均衡性 1、概念 2、如何实现:首先,其次,再次 注意:“均衡”不等于“平均”
第9页/共80页
第七章 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1、概念 2、表现:
第一,应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第二,应设置综合课程(集中体现)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三)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题展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 3、泰勒目标模式对课程编制的贡献:首先,其次,最后 ❖ 4、目标模式的不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第17页/共80页
第七章 课程
❖ (二)过程模式
❖ 1、代表人物:斯滕豪斯 ❖ 2、过程模式的基本观点: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 3、过程模式把课程编制过程视为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
第七章 课程
(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什么是双重间接式? 2、双重间接式的局限性:首先,其次,再次 3、如何解决这种局限性?
第12页/共80页
第七章 课程
(三)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1、如何理解两者的关系? 2、应为创新打下哪些基础? 第一,科学精神的基础; 第二,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第三,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基础;

当代教育心理学11章心得体会

当代教育心理学11章心得体会

当代教育心理学11章心得体会
对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第11章,我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和体会。

通过探讨和分析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我明白了教育和心理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这一章节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提供有趣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达观点,给予肯定和鼓励等。

另外,教育心理学还强调了认知发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们了解到,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下取得进步。

此外,情绪和社会因素在学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强调了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社交关系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此,教育者需要教授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帮助他们成功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通过学习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第11章,我认识到了教育和心理
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

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

同时,教育心
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因此,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和掌握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育学~~~~第十一章 美育

教育学~~~~第十一章 美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美育的概念 美育的价值 美育的任务及内容 美育的实施
第一节 美育的概念
“审美教育”来源于德文,是对一切旨在培养人们美感的教育活动的 审美教育”来源于德文, 审美教育 总称,简称“美育” 是运用艺术美、 总称,简称“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 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 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涉及美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 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涉及美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
教育学
张铭钟
zmz@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1 什么是美
2 什么是美育
3 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下大同” 之美? 下大同”, 谈世博会 之美?
4 什么是文学美?文学之美在于什么? 什么是文学美?文学之美在于什么?
第十一章 美育
二、美育内涵的主要几种看法
(一)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 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应当是心理教育与德育、美育的有机融合过程, 人格教育应当是心理教育与德育、美育的有机融合过程,主要是一种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 (二)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情感教育。 (三)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只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途径。 艺术教育只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途径。 (四)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 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 精神教育与德育、智育都有联系,不仅仅是美育。 精神教育与德育、智育都有联系,不仅仅是美育。
一、美育内涵认识分歧的原因
第一,从美育的学科归属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 第一,从美育的学科归属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 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美学偏重于宏观, 。(美学偏重于宏观 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美学偏重于宏观, 教育学偏重于微观) 教育学偏重于微观) 第二,从美育的具体实践来看, 第二,从美育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它与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 切的关系,这也导致人们有意无意混淆其区别,甚至取消美育。( 。(美 切的关系,这也导致人们有意无意混淆其区别,甚至取消美育。(美 育具有独特性) 育具有独特性) 其实,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 其实,审美教育的发展水平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 度和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的制约。 度和教育发展的一般状况的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激活学习动机。
第二,消除厌学情绪。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第五,改善班级环境,促进班级人际互动。 三、品行不良的预防与矫治
对于品行不良的矫治,班主任可以大致按照以下几个基本 步骤来进行: 第一,了解情况。一旦不良品行已经发生,就要正视既成的现 实,然后采取有效方式,包括观察事情发生的场景、把握事情 发生的准确时间、耐心倾听当事者的自我陈述等,以便设法了 解、澄清事情的真相。
第一,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
二、学业不良及其指导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据 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的程度来判断; 第二,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 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 第三,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 学业迟滞。 解决学业不良的方法
二、班集体的培养
• 1、全面了解学生;
• 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
• 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
• 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 培养优良班集体的方法:目标激励法、骨干带动法、环
境感染法、舆论导向法。
第三节
一、班级教育与个别指导 (一)班级个别指导的一般原理
第二,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
第三,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 第四,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第五,强调多元评价。 第六,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二、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 (一)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最常用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 是班主任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在一学期(或一学年)
班级个别指导
班级个别指导包括两个侧面: 一是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指导; 二是旨在预防和矫治学生学业不良、品行不良乃至问 题行为、罪错行为的防治性指导。 (二)班级个别指导对班主任的要求 第二,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 发展。 第三,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 的艺术性。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及其功能 (一)班级的含义 所谓班,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 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 作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的功能
1.归属功能
3.个性化功能
2.社会化功能
4.选择功能
保护功能
二、班主任的职责 (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分析原因。这种分析包括以上陈述的各种主客观 原因和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的分析。
第三,采取策略。矫治不良行为的策略甚多,如强化(或消弱 处罚、示范、创设情景等。 第四,反馈调节。矫治是否有效,需要对学生随后的日常 行为进行持续观察。 第五,巩固强化。
第四节
一、学生评价及其发展趋向
班级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大致正在发生这样几方面的重要变化: 第一,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 性的活动。
•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 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
、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
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
3、班级组织的特点
• (一)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 展。 • (二)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 面对面的互动。 • (三)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的纽带。 • (四)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 (五)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 来组织班级活动。
(三)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四)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三、班主任的角色转变 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 扮演的主要角色。
第二节 班级群体的发展与教育
• 一、班级群体的发展
•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
,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
内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变化进
行的总体评价。 (二)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基于真实性评价思想而采用的学生评价策略 之一,主要适用于对各科教学或者某种学习兴趣领域进行
评价,以求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发展及其个体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