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4页文档
浅谈二重证据法在史料研究中的运用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100Vol.180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讲义《古史新证》中正式提出来的,是其利用殷墟甲骨、西北简牍、敦煌文书等新出地下资料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大量研究后总结出的治史方法。
在《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中,王国维先生对二重证据法做了充分的阐释:“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①所谓“纸上之材料”,指古今流传的文献典籍。
他曾按时代先后,列举了他认为可靠或有价值的一些典籍以为例证,即《尚书》《诗经》《易经》《春秋》《左传》《世本》《战国策》《论语》《吕氏春秋》《史记》等。
至于“地下之材料”,他认为甲骨文字、金文、简牍等值得信赖。
在《流沙坠简》一书撰写的过程中,王国维先生与罗振玉先生参考《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资料,用以考释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以及敦煌文书等地下之新材料的内容,从而研究古代历谱算术、阴阳占术、汉代政治、戍兵制度以及西北史地等,可谓是二重证据法运用的伊始。
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出土和文献研究的持续发展,二重证据法的史料源源不断地充实更新。
地下资料的研究除了甲骨文、金文和简牍,还有出土的历朝各代墓志碑文等,地上文献资料研究范围也随之延展,用地下的出土资料补正纸上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研究者治史的重要方法。
关于女皇武则天的出生地问题,历史研究者就运用二重证据法得以补足纠正。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生平一直备受史学家的关注。
关于武则天究竟出生在哪里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有学者认为她出生在山西文水(古称“并州”),因为《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卷六《本纪第六》记载:“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②《新唐书·则天皇后》卷四《本纪第四》也有记载:“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父士彟,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③《资治通鉴·唐纪十六》卷二百《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亦载:“显庆五年……皇后宴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妇人于内殿,班赐有差。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
如 何 在 历 史 与 社 会
长兴古城中学 温秀珍
目 录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三、教学关键问题建议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重证据法是追求真实历史的需要
由于受立场、视野、个人情感的好恶以及政 治因素的干扰等,历史学呈现给人们的历史不一 定是真实的,认识也未必是准确的。 一堂值得称道的历史课的根本诉求就是求真, 在课堂上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就是一堂历 史课的真谛所在,二重证据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史 证意识,追求真实的历史。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 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 二者互相释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 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 法。
综合探究三 重现:丝路何其遥远
探寻丝绸之路
探讨:丝路何以通畅?
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
寻访:汉代丝路古镇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1.文献资料与文献资料的互证 (1)中外文献互证 (2)古史文献互证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中外文献互证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 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 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 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 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羡林
古史文献互证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 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重证据法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历史与社 会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 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史料学二重证据法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索——高一历史教学中“二重证据法”运用初探华师大松江实验高中沈文斌、范丽关键词:二重证据法,姜寨遗址复原图,神话传说,夏文化《诗经》,甲骨文“二重证据法”,就是把“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的互相结合,彼此印证。
这种历史研究法,是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课时提出的,这是他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①而今,我们华师大版高一历史教材在第二分册的第三课进一步强调,并贯彻于整个第一单元中。
这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论由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的平台。
本文以教学中的三个案例,就我们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具体挖掘和运用历史资源,做一探讨。
(一)运用永远不能“开口说话”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为了更好的说明先民们聚族而居,课文在第一页就呈现一幅姜寨遗址复原图(图略)。
那么怎样从考古遗址中提取历史材料的信息,获得有效的证据价值,论证先民们已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首先,引导学生从姜寨遗址复原图寻找表面信息。
老师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什么?”学生回答:“有五个房屋群,分别是一个大房子的四周环有十几个或更多的小房子。
前面有一条大河,村落有壕沟与外界隔离。
”“那么,大房子和小房子各有什么用处?由谁能说明?”老师进一步提问。
此时,学生们的答案就有分歧。
有的说大房子住人,小房子饲养牲口;有的说大房子是地位高的族长或酋长所住,而小房子是一般氏族成员所住;也有同学认为大房子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如祭祀和开会议用。
这时,老师用考古挖掘的事实说话:考古学家发现,在大房子里面发现了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大型的土床,还发现了可供20-30 人同时开伙的大型的连通灶。
但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有其他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
所以,大房子可能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进而老师问同学“这个大房子是归谁所有?”学生回答:“大家所有,集体共有。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考古学家发现,在每个小房子中发现能够供3-5个人使用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请问大家,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小房子是人住的,而且是一家一户。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6页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作者:王凤杰刘航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10期关键词二重证据法,历史教学,实践展示,可行性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38-04“二重证据法”是1925年由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时提出的历史研究方法,他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①这里王国维先生明确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的含义,即通过地下考古发掘的材料来与现有的文献资料互证互补来探寻历史之真相。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二重证据法”进行了精当的解读,将其阐释为“用地下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与纸上的文字相互验证的方法;用异族之书和我国的文献记载相互验证的方法;用外来的观念与固有的资料相互验证的方法”。
②显然,经过陈寅恪先生的阐释,“二重证据法”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关于“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是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史学界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不复多述。
我们所关注的是“二重证据法”能否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
本文写作萌发于我指导一名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生开题之时。
当时我与学生共同拟定题目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研究》,在学生陈述之后,引发了教师的激烈争论。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五名参与开题教师,三名教师对这个题目提出严重质疑,其理由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真实的,不需要二重证据法来证实其真实性;一名教师也提出对中学生进行史学方法训练不合适。
但是我认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必要,我的反驳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真实的,也需要“二重证据法”来证实其真实性,这正是历史学生命力所在。
“二重证据法”的教学应用--以考证“武王伐纣”之年为例
㊁ « ㊁ « ㊁ 王伐纣 的文献很 多 , 如« 尚 书» 诗 经» 国 语»
收稿日期 ] ㊀[ ㊀2 0 1 4 G 0 8 G 1 0 基金项目 ] ∗[ ㊀2 0 1 4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地方高 师 院 校 历 史 学 专 业 人 才 的 古 籍 研 读 和 考 证 , 作者简介 ] 男, 瑶族 , 广西钟山 人 , 广西师范 学 院 政 法 学 院 教 授㊁ 博 士, 硕 士 生 导 师, 研究方 ㊀[ ㊀ 黄鸿春 ( 1 9 6 8-㊀ ) 向: 历史学 ㊁ 学科教学 . ) ; 技能训练研究 ( 2 0 1 4 J G B 1 6 5 2 0 1 2 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 项 目 中 国 古 典 研 读 与 考 ] 证方法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桂师院教字 [ 2 0 1 1 2 3号)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1 5 年 3 月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 V 第3 6卷第2期㊀ 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x iT e a c h e r sE d u c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P h i l o s o h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o l . 3 6N o . 2 g y( p ya
一㊁ 文献中的 武王伐纣
中国历史文献 教 学 中 重 点 讲 授 的 内 容 . 记 述 武 « 逸周书 » 和« 史记 » 等, 教师可以挖掘和提炼这些 文献的重要内容 来 丰 富 课 堂 教 学 , 并围绕这一历 史题材进行研读古籍和考证方法的训练 . 例如 : « 诗经 ������ 大明 » 描述了武王率军抵达牧 野 的 1. 状况 : 牧 野 洋 洋 , 檀 车 煌 煌, 驷 騵 彭 彭. 维 师 尚 父, 时维鹰扬 . 涼 彼 武 王 , 肆 伐 大 商, 会 朝 清 明. 周师装备精良 , 将士精神抖擞 , 皆有以一当十的斗 商兵虽然数量众多 , 却无战心 . « 尚书 ������ 牧 誓 » 比较完整地记载了 武王伐 2. 纣 的始末 : 时 甲 子 昧 爽 , 王 朝 至 于 商 郊 牧 野, 乃 志 . 殷商之旅 , 其会如林 , 矢于牧野 , 相比之下 , 武王伐纣 是 商 周 历 史 巨 变 的 转 折 点 , 也是
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高中先秦史教学的策略初探——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
執莩叙事F 中耋急史栏目主持人/文欣教学参考运用二重证紐断S巾先秦史鮮隨略初探----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〇曾雯雯“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提出的,其内涵是史学研究要将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相结合。
考古材料指经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文物上刻的文字材料是考古文献,是当时人所写的当时事,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传世文献则是指经后世追述概括的文献,也是全面了解历史的重要材料。
在目前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和史学方法研习的高中课堂里,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先秦史教学,既是遵循史学界普遍的研究路径,也是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二重证据法在先秦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1. 先秦史研究特点的要求史学界普遍认为先秦史研究需要将考古材料、古文字材料和古代传世文献材料相结合,尤其提到“商代及以前的历史是以考古材料和古文字材料为主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历史则是考古材料、古 文字材料和古代传世文献平分秋色”[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涉及的是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所以运用先秦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教与学既是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手段,也是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2. 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3和4对 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和观点的史料;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基础上利用史料;适当运用史料评述历史和探究问题”。
关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甲骨文、青铜器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 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使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文献等不同材料,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让学生认识“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史的基本途径。
”这意味着教学中将二重证据法和重点知识结合既是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课标的重要任务。
3.新时代历史学科育人责任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我们的培养目标应着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
从“二重证据法”到“史料实证”——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证思维和求真意识的培养
二重实证也可以用地下之材料补证地上之材 料。比如在学习《明朝的中外关系》这一课题时, 完全可以用考古发现来证明郑和船队的航程。首先 是纸上之材料:亲历者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据 该书记载,郑和船队到达了非洲并且发现了一种叫 “麒麟”的神兽,其实就是长劲鹿。那郑和船队是
否真的到达非洲并见到了长颈鹿呢?我们可以通过 2013 年非洲发现的“永乐通宝”这一考古发现来补 证,根据《文汇报》2013 年 3 月 15 日报道:美国 芝加哥的菲尔德博物馆 13 日说,该博物馆与伊利 诺伊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团日前在肯尼亚 的曼达岛出土了一枚距今约有 600 年历史的永乐通 宝。这枚钱币由铜、银混合制成,中部有一小方孔。 由于钱币上铸有“永乐通宝”字样,研究人员判断, 其铸造年份应处于中国明成祖朱棣在位的 1402 年 至 1425 年间。(《肯尼亚出土明代永乐通宝,证 明郑和曾到过非洲》)。这说明永乐年间的确有人 到达了非洲。这就是用地下之材料补证纸上之材料。
教学研讨
从“二重证据法”到“史料实证”
例谈两条线索对应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板
例谈两条线索对应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历史课堂教学讲究上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因此传统的教学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一条中心线索来安排教学。
如今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于是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两条线索前后对应教学来实现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以《追寻生命的起源》的内容为例做一详细说明。
1.导入新课:教师询问学生对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
【设计说明】教师用通俗易懂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先畅所欲言,说说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从而导入课堂教学,为后来由浅入深的探究作准备。
学生回答后,概括出目前主要的几种观点。
2.(多媒体显示)上篇:万物从何而来? ——人类的追寻之路。
神创说:西方——上帝创造万物论;中国——女娲抟土造人。
外星起源说: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后来才被带到地球上。
地球自身进化说:生命起源于地球自身的演化。
3.重点介绍生物进化学说。
(多媒体显示)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继承发展了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观,并用大量事实进行了论证,指出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进化论诞生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
赫胥黎发展生物进化论: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通过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论证了“人的构造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
它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教师:这些观点到底哪个有道理呢,我们先回顾150年前人类起源大论战,看看前人的观点与争论。
【设计说明】结合多媒体显示的长颈鹿进化演示图引导学生概括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让学生学以致用,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问题。
4.(多媒体显示)你的祖父是猴子变过来的吗?1860年6月30日,英国教会在牛津大学精心策划了一场关于进化论的辩论会,这就是在人类科技史上着名的“人类起源大论战”。
基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二重证据法”的运用——以“玄武门之变”的教学为例
武门自卫。……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 回马,将东归宫府。……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 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太 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
——《旧唐书》卷 64《隐太子传》 问题 2:《旧唐书·隐太子传》(下简称“旧传”) 关于事变当日建成、元吉与世民的行为记载有无矛 盾之处? 设计意图:旧传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颇多抵 牾,一方面说李世民带九名随从入宫是自卫,变乱 发生后秦王府人马又赶来救援,似乎是太子一系突 然发难;另一方面又说太子、齐王到了临湖殿,发 现情势有异立即勒马回府,这又暗示他们对宫变并 不知情。将这段史料呈现给学生,学生会从字里行 间发现史事逻辑的错乱。 学生发现了可疑之处,接下来就要解释为什么 可疑,这就要从史源学入手。《旧唐书》的史料来 源主要为“从高祖到武宗的实录,从高祖到肃宗乾 元时的纪传体国史,从高祖到宪宗元和时的编年体 《唐历》”[6]。也就是说,旧传玄武门之变记载的 源头在唐实录和起居注。 贞观九年十月,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表曰:“今 欲亲自观览,用知得失。……所以前代不观,盖为 此也。”
[2] 万斌:《历史·历史事实·历史学》,《浙江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1 期,第 25 页。 [3] 朱继军:《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的逻辑起点》,《历史
教学问题》2019 年第 3 期,第 1教学研讨
门之变”的教学为例,略谈教学过程中基于史料实 证核心素养的“二重证据法”的运用。
根据历史时间轴和图片,创设问题: 问题 1:1644 年后,中国政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 2:当中国仍还在新旧王朝更替的时候, 世界历史发生了什么? 意图:上承明朝大历史的时间轴,展示世界大 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追问学生明清易代和世 界大历史中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 对比意味着什么?得出明清易代是旧封建王朝的更 替和轮回,而欧洲已然开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的结 论。学生通过对比中西历史,形成强烈的时空观念, 深刻体会中西历史已经有了“碰撞”:葡萄牙入据 澳门、荷兰西班牙侵占台湾岛等历史事实,激发和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基于教材的特点和课时限制,本堂课使 用时间轴、表格、历史地图或图片、材料等统合历 史事实,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整合了教材资源,突 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发挥了教师叙述历史的 功能,整堂课紧紧围绕历史事实的变化展开追问,
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使用两个或多个证据来支持一个论点或观点。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因为多个证据可以相互印证,从而减少了单一证据被质疑或反驳的可能性。
使用二重证据法时,需要确保所提供的证据之间存在合理的逻辑关系,并且能够共同支持论点。
这些证据可以包括统计数据、调查结果、例子、专家观点等。
通过使用二重证据法,可以提高论证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确保提供的证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避免出现逻辑漏洞或矛盾的情况。
二重证据法的例子
二重证据法的例子
嘿,你知道什么是二重证据法吗?这可太有意思啦!比如说啊,我们发现了一本古代的史书,上面记载着某个地方发生过一场大战。
这就是一重证据吧。
然后呢,我们又在那个地方考古挖掘,真的找到了那场大战留下来的兵器、遗址什么的。
哇塞,这不是正好和史书上的记载对上了嘛!这就是二重证据法的厉害之处呀!就好像你说你很会做饭,光嘴上说不行啊,得真做出一桌子美味的菜来,那才让人信服呢!
再举个例子呀,有传说古代有个超级厉害的工匠能造出特别神奇的玩意儿。
光有传说肯定不够呀。
但要是有一天,我们在考古中发现了一个疑似那个神奇玩意儿的东西,而且经过研究发现确实和传说中的描述很相符,这不就证明传说有可能是真的嘛!这种感觉多棒啊!用二重证据法就好像我们拿着两把钥匙去开一扇神秘的大门,当两把钥匙都对上了,门就打开啦,里面的真相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啦!你说二重证据法是不是超级神奇呀!
我觉得二重证据法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解开历史的谜团,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过去的世界。
二重证据法对近代史学发展的作用
二重证据法对近代史学发展的作用一、背景与意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学作为研究过去的重要学科,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在近代,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其中,二重证据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史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二重证据法对近代史学发展的作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二、二重证据法的起源与内涵二重证据法是一种基于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这一方法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考古发掘的兴起和西方学术的传入,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考古发掘资料与传世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历史文化进行研究。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单一的文献资料的局限,使得史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二重证据法在近代史学中的应用在近代史学研究中,二重证据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学者们通过将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资料相互印证,揭示了许多历史事件的真相,纠正了一些历史认识的误区。
例如,在古代史研究中,一些文献记载的史实存在争议,而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和遗址,可以证实或证伪这些记载。
此外,二重证据法还被应用于探索古代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四、二重证据法对史学研究的影响二重证据法的应用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高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通过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资料的相互印证,可以更准确地揭示历史的真相,减少研究的偏颇和误判。
其次,二重证据法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传统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而二重证据法的引入使得史学研究可以更多地涉及到考古发掘资料和实物证据,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各个方面。
最后,二重证据法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合作。
考古学和历史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更紧密地合作,共同推动史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五、结论综上所述,二重证据法在近代史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视野,还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合作。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6页文档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第1卷第5期2003年5月经济与社会发展ECONOM IC AND SOCIAL DEV ELOPM EN TVOL.1No.5MA Y.200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张恒俊(湖南零陵学院经管系,湖南永州425006) [摘 要]“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创立的一种历史考据方法。
王国维运用这种方法,在古史研究中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今天,随着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进行和考古工作的开展,大量文物被发掘出来,给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
重温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批判地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推进历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历史研究[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3)05-0152-03一、“二重证据法”的创立“二重证据法”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王国维(1877-1927)创立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
王国维原名国桢,字静庵(安),又字伯隅,初号“礼堂”,曾号“人间”,晚以“观堂”之号行世,浙江海宁人。
早年对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非常仰慕,曾在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任书记和校对,同时又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语及英语。
1901年元月,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同年夏初,因病回国。
1901年至1905年间,主要从事哲学和美学研究,其学术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影响,著有《红楼梦评论》、《静庵文集》。
1906年至辛亥革命爆发,他着重研究文艺学和艺术史,著有《曲录》、《人间词话》等名著,对当时文艺界影响很大。
王国维从1916年回国至1927年去世,主要从事古史研究,在甲骨文、金文、殷周史、汉晋木简、敦煌文书、西北地区古史、蒙元史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和《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惊世力作,并于1921年将自己近数年来撰写和发表的著述,删繁挹华,选编成《观堂集林》一书,由友人蒋孟苹出资付印,于192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