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推动我国高校非行政化改革

合集下载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非行政化的方向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非行政化的方向
刘 家 明
[ 摘 要 ] 高校 行 政化 的管 理体 制及 其 弊端 已昭然若揭 , 行 非行 政化 改 革是 我 国高校 体制 改革 的 推
唯 一选择 。改革 的核 心就 是建 立非行 政化 的 多元 治理机 制 以及 非行政 化 的权 力体 制 与决 策体制等 内部 管 理体 制。其 中。 非行 政化 的 高校 治理 机制是 前提 , 非行政 化的 内部 管理体制 是 中心 。 [ 键词 ] 高校体 制 改革 ; 关 非行政 化 ; 高校 管理 [ 者简介 ]刘 家明 , 作 嘉应 学 院讲 师 , 士 , 东 梅 州 硕 广 54 1 105
化 和高校治 理 的法 治 化 改革 ; 次 , 打破 高校 内 其 要 部 的泛行政 化 的管 理体 制和运 行模式 , 使部分 职能 和事 务摆脱 内部行 政部 门 的行 政管理 和直接控 制 , 甚 至分离 出来 , 实行 这些部 门或事 务 的社 会化 和市


高 校 非 行 政 化 改 革 的 内涵
要坚 决取 消利 益相 关者 对 高校 的行 政化 控制 , 证 保
高校 的 自主 办 学 权 , 是 高 校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的 这
前提 。
( ) 办主体 。根据 我 国法 律 , 学举 办 主 Nhomakorabea 一 举 大
是指 投 资举 办大 学 、 供 必 要 办 学 条 件 、 定 学 校 提 决 发展 方 向及 人才 培 养 规 格 、 命 和聘 任 校 长 、 办 任 对
已经 成 为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的 障 碍 。 熊 丙 奇 (0 8 认 为 , 动 以行 政 管 理 改 革 为 核 心 的高 等 20 ) 推
教育体制改革 , 是破解 当前高校行政化弊端的必然 选择 。尽管从新 中国成立后 , 开始对 高校 体制进 就 行分 阶段的改革 和 不 断地 修 补 , 而 , 校 体制 改 然 高 革仍然 没能实 现 质 的 飞跃 和 阶 段性 的跨 越 。所 以

从国内外典型高校透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

从国内外典型高校透视我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
= . ) 柏 林 大 学 的 治 理 结 构
名 成 员组 成 ,其 中有 1 6 名成 员 ,一部 分 是 或 曾经 是 企业 家. 一部 分 担任 或 曾经担 任 非营 利部 门的领 导职 位 。耶鲁
德 国 与 美 国在 大 学 的 治 理 上 非 常 不 同 ,美 国 是 建 立 在
董事 会被 认 为 是 耶鲁 非 同寻 常 的 领 导 的源 泉 ,每 位 董事
类型: 一种 以英 美等 国为代 表 ; 一种 以德 日等 国为代表 。因
此 本 文 选 取 较 典 型 的耶 鲁 大 学 和 柏 林 大 学 进 行 分 析 。 ( 一) 耶鲁大学 的治理结构 。
间是 沟通顺 畅 、 平 行无 等 级之 分 的 。
3 . 耶鲁 大学的学术 治理 。 耶鲁学 院和文理研究 生院是耶
自由基础上 的 。而德 国是基 于 国家 意志 的 ,但 正如洪 堡所
从 国 内外 典 型 高 校 透 视 我 国 高 校 “ 去 行政 化 ” 问题
白 玲 王 一 定
( 东华 理工大学 师范学 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1 3 )
摘 要 :“ 去行政化 ” 这 一 问题 是 众 多 学 者 和 两会 成 员 关 注 的议 题 。 我 国 高校 “ 去行政化 ” 不 仅 要 借 鉴 国 外 一 流 大 学 治 理 结构 的经验 , 而 且 要 从 本 国针 对 此 问题 进 行 改 革 但 夭折 的 南 方 科 技 大 学 的 失 败 上 吸 取 教 训 , 努 力做 到 政 府 适 当放 权 、 建 立 高
都 自觉关 注大 学各 个 学 院 的工 作 ,并 把 教 育 和学 术 计 划 作 为关 注 的 “ 教 育 系列事 务 ” 的一 部分 。在 耶鲁 大 学 , 董 事 会 作 为最 高 权 力机 构 , 制定 学 校 的 大政 方 针 , 校 行 政 领 导 负责 实施 , 校 董事 会“ 立法 ” 、 实施 、 监 督 分别 由不 同 的人 士来 承担 , 避 免 造 成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必由之道——去行政性刍议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必由之道——去行政性刍议
行 政化 问题。对 于高 校 是否 要进 行 去 行政 化 改革 有 些 人
然偏离其终极 目标 ——学术 自由、 创造知识 、 培育人才和服
务 社会 。
赞成 , 也有些 人反 对 。但 无 论 赞成 与 否 , 大 家 其实 都 意 识 到 一个 不争的事实 , 那 就是 围绕 着 高校 行政治 理 的机制 方 面 出现了问题 , 产生了矛 盾 , 因此 才会 受世 人关 注 , 引发 世
教 学课 程 、 招 生计 划 、 校 长 等 官员 的 任命 等 等 。而 高校 的
内部行 政化指 的就是高 校 自己的行 政部 门在 校园 内的 “ 行 政 做大” 的现 象 。这 些行 政 部 门拥 有 至高 无 上 的行 政 权 力, 包括有权 决定老师 的职称 评定 、 科 研 经费 的 申请 、 教学 课 程的多少 、 导师资格 的 获得 以及统 配住 房等 等 。这样 一 来 就势必造成大学运作 与政 府 部 门的运 作一 样 , 其结果 必
的 去行 政 化 改 革 服 务 。
关键词 : 高校 ; 去行政化 ; 服务; 去行政性 中图分类号 : G 6 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8 1 5 6 ( 2 0 1 4 ) 0 1— 0 0 1 6— 0 3
当下社会对 于 高校 改革 的一个 热 议 焦 点是 高 校 的去
人 的讨 论 。
与此相适应 的是许 多高校 主管单位 的政府 官员和具体
经 办人员 , 或是高校行 政 部 门和行 政人员 久而 久之所 形成
的行政性思维 、 行政 性行为等 行政 性“ 衍 生 习性 ” 的养成 和 蔓延 , 这 些不 良的风气 和 习气 , 将 势必 给 我们 的高 校体 制 机制 改革 和高 校 的 日常教 育 教学 活动 带来 很多 的矛盾 和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非行政化的方向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非行政化的方向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非行政化的方向[摘要]高校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及其弊端已昭然若揭,推行非行政化改革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唯一选择。

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非行政化的多元治理机制以及非行政化的权力体制与决策体制等内部管理体制。

其中,非行政化的高校治理机制是前提,非行政化的内部管理体制是中心。

[关键词]高校体制改革;非行政化;高校管理对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抨击和高校行政化种种弊端的阐述,无论是在专著、期刊中,还是网络上,都随处可见。

其实在高等学校行政化体制下,高等学校都普遍存在这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

熊丙奇(2008)认为,推动以行政管理改革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破解当前高校行政化弊端的必然选择。

尽管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对高校体制进行分阶段的改革和不断地修补,然而,高校体制改革仍然没能实现质的飞跃和阶段性的跨越。

所以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校非行政化改革,对于走出传统体制改革的误区和困境,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崇尚大学精神,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非行政化改革的内涵高校非行政化改革,是相对于高等学校行政化而言的。

所谓“高等学校行政化”是指高等学校在整个构成和运作方面与行政机关在体制构成和运作方面有着基本相同的属性,是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来建构和运行的。

行政机关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方式需要满足整个行政管理自上而下的统一性和行政权力行使的效率性。

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体制结构和运作方式方面强调行政内部的上下服从关系: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下级机关必须严格执行上级机关的行政命令,行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部门内上级的命令和指示。

行政机关为了保证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命令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就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有严格的行政等级差别。

如果把我国高等学校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行政机关的这一基本特征在我国高等学校体制中有非常明显的反映。

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摘要】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治理挑战,行政化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探讨了在新治理结构模式下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路径。

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现状,然后深入剖析了高校行政化问题,接着提出了去行政化的路径探索,并探讨了高校治理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实现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高校治理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高校治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推动高校向着更加透明、高效、民主的治理方向迈进。

【关键词】新治理结构模式、高校、行政化、路径探索、治理体制创新、治理结构调整、高校现状、问题分析、去行政化、重要性、发展趋势、政策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正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导致了高校决策效率低下、制约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甚至出现了一些腐败问题。

探讨新的治理模式,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现状和行政化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找到适合高校的治理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方向,探索实现高校去行政化的新路径,为高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提供保障。

1.2 研究意义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单位,其治理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未来。

随着新治理结构模式的逐渐推行,如何去行政化成为高校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对于高校去行政化路径的探索,不仅关系到高校内部的组织运行效率和治理模式的创新,更涉及到政府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和支持体系的重构。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高校现状、行政化问题的分析,提出可行的去行政化路径探索方案,并探讨高校治理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研究意义在于为高校治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高校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大学“去行政化”问题探析

大学“去行政化”问题探析

大学“去行政化”问题探析作者:翁祖彪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36期【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去行政化”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讨论。

本文分析了大学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大学“行政化”对大学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大学“去行政化”的几点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行政化去行政化权力关系服务行政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比起来,“行政化”现象严重是其突出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学精神回归的呼声不断高涨,大学“去行政化”问题逐渐进入政府政策议程,并引起了学者、媒体以及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思考和讨论。

2010年的两个标志性事件把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推向了高潮。

第一件事情是温家宝总理在2月27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明确地说,“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要让教育家办学。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向外界输送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在大学“去行政化”问题上的态度和决心。

第二件事情是7月份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将大学的“去行政化”议题以国家文件的形式正式列入未来十年教育改革的日程。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学者们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思考和讨论角度不同、观点各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大学“去行政化”问题深切关乎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应当给予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一、大学的“行政化”与“去行政化”内涵对大学“去行政化”问题的探索根源于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普遍反思,反思的一个参考点就是西方国家近代以来办大学的理念和模式。

把中国的大学模式和西方国家的大学模式相比较,人们发现西方的大学自由精神和民主管理的氛围更加浓厚,政府很多对大学进行严格的干涉和管制,大学政治色彩比较淡化。

相比之下,中国的大学却由于历史和现实、制度和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政府对大学实施集权式管理,大学办学过程严重受着“官本位”和等级制度影响,大学自由和民主精神薄弱,大学内部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夸张,官僚意志明显,学术自由氛围和学术创新精神被严重遏止,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被严重忽视,大学也呈现出“千校一面”的趋同化态势。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一、背景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高校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加,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改变。

然而,在高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行政化问题,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去行政化成为了高校管理的重要议题。

二、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2.1 行政强制管理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在一些高校内,行政强制管理导致学校管理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而造成了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效率低下问题。

这种现象存在着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权责分配问题。

2.2 行政化管理导致选人用人不公一些高校存在着行政化管理方式下的人事任免不公的问题。

部分高校以行政级别为标准来选用人才,而不是按照其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来选拔人才。

这种做法不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人才选拔的基本规律。

2.3 行政化管理导致学术自由受到限制在一些高校中,行政化管理造成学术自由受到限制。

由于学术评价的过度行政化,一些学术活动或成果的评价难以体现其真实水平和价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发展。

三、去行政化途径选择3.1 强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管理,从根本上避免行政力量形成的这种问题。

3.2 建立高校管理-democratic化高校可以采取“打破学院、独立设立管理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等方式,使得管理层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利益,也要考虑到各学院、各部门的意见。

3.3 依据市场原则选择领导干部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应该依据市场原则,以其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为主,完全去除行政级别对人才流动的影响。

四、结论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是高校管理中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高校民主化管理和市场化选人用人原则,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从而推动高校朝着更加自由开放和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去行政化需大批有风骨的人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去行政化需大批有风骨的人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去行政化需大批有风骨的人还有不足两月,也就是今年8月底,朱清时就要卸任南科大校长.离开学校,朱清时将何去何从?2014年7月2日,朱清时在办公室里接受了齐鲁晚报记者的专访.离任之后会去故宫博物院齐鲁晚报:您在南科大工作了五年,也是南科大备受争议、风雨兼程的五年.您现在回头看,有什么体会和感受?朱清时:这五年我透支了太多的身体,压力很大,身体一直不太好.南科大从无到有,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我感觉在当下的中国,南科大每走一步都是异常艰难.这些年南科大风波不断,甚至有些时候差点翻船,只是我一直硬着头皮在孤独中思考,在内心里保留一分自信和坚持.客观地说看到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取得骄人的成绩,将来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我还是很高兴和欣慰的,我相信南科大依然有众多可能,将来大有可为.齐鲁晚报:您卸任南科大校长后,将要做什么?朱清时:其实我到南科大工作之前,已经在故宫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基地工作.我想我离任之后,还是会去故宫博物院做我喜欢的事.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我们没有失败齐鲁晚报:南科大自2007年创校以来,似乎就贴上了改革的标签,作为一所大学,它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和期许,对此您怎么看?朱清时:从一开始,我就能理解大家对南科大的关注.因为在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是一个大问题,很多人对教育改革都有意见,但是真正实践的人又很少.南科大从一开始就想探索高校改革的问题,因此我们有了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我们还要回答钱学森的问题――“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些都是社会很关注的问题,想要看看南科大究竟能做成什么样.齐鲁晚报:被遴选为南科大校长,你不可避免地从一开始也被贴上了标签,您觉得您做成了什么样?朱清时:南科大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没有失败.齐鲁晚报:南科大作为高校改革试验田,您这些年认为做得成功的是什么?朱清时:我们要办一所好大学,重要的是有好教师、好学生、好的规章制度这三点.我认为这三点我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齐鲁晚报:您可以详细讲讲您这些年改革的得失吗?朱清时:第一,我们引进了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做到薪酬待遇与国际接轨,使得国外能有好待遇的优秀人才,来到国内的待遇也不会下降太多,这一点国内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等名校也都注意到了,但是他们是用特殊政策和待遇的方式来招聘人才,而我们南科大是把这一特殊政策和待遇给常规化.第二,就是保证工作环境能使教师们更好地工作,使研究经费的申请更容易,特别是让年轻的助理教授或者副教授都可以申请到研究经费.在购买设备、请研究员等与研究项目相关的事务上,年轻教授不仅有自主权,还有自由支配的钱.第三,南科大实行教授治学机制,南科大的学术问题都由教授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选出的学术委员会来决定,使教授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使得他们在学校有主人翁的意识.每个争议都认真读了但我不会在意齐鲁晚报:南科大在招生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朱清时:我们招生后来和教育部协商,使用“631”的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学校自组能力测试占30%,学生平时成绩占10%)来招生,学校的自主权占到30%,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惯例.这30%和高考并不重复,测试能力素质、智商,读死书的学生就会被淘汰.这样就能吸引到很多好学生,特别是农村和非重点中学的好学生.去年从报名的6000多个学生中招收了388名(编者注:目前学校在校人数已超600人),这部分学生的平均高考成绩超重点线70多分.齐鲁晚报:南科大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您是怎么对待赞美和争议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朱清时:每一个争议我都认真读了.对于那些有误解的观点,比如南科大不登顶就是失败,因为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争议我都不会在意.我真正在意的是学生的反应,是不是学到了真东西,有没有进步提高.因为学生的反应是未来社会的反应,而改革成果的标志应该是社会的反应,社会反应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不会在意批评,我有自信、有把握,南科大这几年走得很踏实,我坚信南科大能成长为一所很优秀的大学.“五年校长生涯,我留有两大遗憾.”卸任在即,朱清时跟本报记者坦言,南科大虽然走出了前几步,但离登顶的路还有很远,“我希望下一届校长更加年富力强,更有思想,能够把南科大改革进行下去.”高校最大的弊病是人治而不是法治齐鲁晚报:您认为这五年南科大进行的改革,触及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了吗?朱清时:目前中国高校最大的弊病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说白了就是“行政化”,“去行政化”是最大的改革.因为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必须按照追求学术卓越的原则来运作,而不能按照谁官大谁说了算的方式来运作.中国学校多,规模大,但是培养不出人才,行政化就是主要原因.只有去行政化才能重新焕发大学的生命力和活力.齐鲁晚报:那在南科大这个新生的大学里,没带这么多枷锁,“去行政化”的改革情况如何?朱清时:第一,南科大是去行政化的,没有行政级别.但是这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影响,因为现在社会普遍讲究行政化,比如去外面开会的时候,我们都要坐到后面.但是也解除了行政级别带来的束缚,比如聘请教务长等“三长”、系主任、研究所的所长,院长等等职位时,可以不考虑级别而是看能力,而且他们没有级别,能进能退.第二,我们的干部管理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干部,职能部门的干部成员,由党委按组织程序管理.另一类是业务学术类干部,比如院长、院系主任、研究所所长等.由校长提名在校委会上任命.这样使得南科大的校长有了干部管理权.第三,南科大的领导层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级任命的,只有五个,是有行政级别的.另一类,教务长等“三长”,由教授选举,由校长提名在校委会上任命,他们没有行政级别.难就难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懂教育齐鲁晚报:但在今年年初,对于李铭(深圳市原公安局长)接任您做南科大党委书记一事,很多人都认为是南科大的“去行政化”改革失败了,您怎么看?朱清时:不能这么说.我刚被遴选上时,还没有同意任职,曾和政府商量的“书记、校长一人兼得的模式”,这个是一种探索,南科大的探索.对于下一届,政府准备把校长和书记分出来,这样做也是一种探索.哪种模式对南科大的改革好,还在探索.我们只有等下一届完成后才能够拿出来对比一下,看哪一种模式是适用于高教改革.齐鲁晚报: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提出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为什么这项改革就这么难呢?朱清时:“去行政化”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早就有了.但是那时候不像这些年一样受到大家的关注.很多人对教育规律不是很了解,其实我很赞同前总理温家宝的一句话:“大学要由教育家来办学”.教育家就是真正懂教育的人.而现在大学作为一个行政机构,不可能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办.大家对于不懂的领域,都会谨慎一些,但是难就难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懂教育,自己能管,所以教育就很容易行政化.齐鲁晚报:也就是说,您觉得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的原因?朱清时:我只能说是因为每个人的观念不同,我们需要一大批有风骨的人,这样我们去行政化才会容易实现.而现在中国教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有风骨追求教育真理的人太少了.不能因为还没有登顶就说它失败齐鲁晚报:即将卸任,您觉得今天的南科大达到您当初的设想了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朱清时:差距是存在的,但是理念是最后的目标,比如“去行政化”,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走很多步,每一步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摔跤.现在不能拿前几步和最后目标来比,重要的是已经走了多久.我们不能苛求一开始就能够达到目标.现在南科大就像在登山,走出了前几步,不能因为还没有登顶就说它失败.齐鲁晚报:今年3月底,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李培根卸任告别,作了“遗憾”主题的演说,文中19处提到遗憾.您也即将卸任,有没有遗憾?朱清时:我有两大遗憾,一是领导团队没有建设完备,因为没有学术副校长,我承担了很多行政事务.部门领导岗位之前是尽量精简,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想要让他们几年后根据能力任职,目前还都没有健全.没有健全是因为之前都忙着去改革组建学校,等到有条件健全中高层领导班子时,我的任期已经快要结束了,时间不够了.第二是,南科大的章程,特别是管理体制还没有建设完备.要改革就需要有经验,要有实践,等到这些外在条件都快满足时,我也要卸任了,只能留给新的校长去做了.齐鲁晚报:作为南科大首任校长,对下一任校长,您有什么期待?朱清时:我希望下一届校长更加年富力强,更有思想,有更高的学术声誉和号召力,能够把南科大改革进行下去,希望在他手里,实现把南科大办成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很清楚,只有等南科大最后成功时,我们这头五年才是真正成功.(本报记者张红光实习生高依然)。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路径探析

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路径探析
Ab s t r a c t : W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o f Ch i n e s e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s e c u r i t y a d mi n i s t r a —
涉及 学科 前 沿 问题 。很 多 高校教 师 在课 堂上不 仅传 播
目前 , 知 识 的定 义 在哲 学 认 识 论 中仍 是 一 个 争 论 不休 的 问题 , 但知 识 这 一 概念 却 是 哲 学 认 识 论 中最 重 要 的概 念 。笔 者认 为 , 知 识 是 一 种 经 过 验 证 的、 正 确 的、 被 人们 相信 的信 息 。它具 有 真 理 性 和 有 用 性 两个 特征 。知识 的真 理性 是指 任何 知识 都是 作 为人 的 主体
t i o n i s a n i n d i s p u t a b l e f a c t.To c o mp l e t e t wo ma j o r mi s s i o n s o f k n o wl e d g e t e a c h i n g a n d k n o wl e d g e
中 图分类 号 : G6 4 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2 7 6 9 ( 2 0 1 4 ) 0 1 — 0 0 0 3 — 0 5
Ex pl o r a t i o n o n t h e Re f o r m o f t h e De -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Co l l e g e s a n d Un i v e r s i t i e s

关于“学校去行政化”问题的思考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关于“学校去行政化”问题的思考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关于“学校去行政化”问题的思考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国家将逐步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 正好符合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

学术权力已经成为大学中新的权力主体, 本文通过对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探讨解释教育“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并阐述了自己对其的观点。

【关键词】行政权利学术权利行政化1G6471A 12095-308909-0037-01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就指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要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首先就需要建设一个现代的学校制度。

了解国外的相关制度我们有一条必须走的路就是去行政化。

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这是非常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但是具体的时间还是没有一个仔细的规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坚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创造条件, 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行政权力是大学规模扩大的必然产物, 但是在今天的大学往往是行政权利高于一切, 在大学刚刚开始产生的时候, 大学的治理核心成员就是教授, 行政人员则是大学扩大的产物。

大学组织的根本属性就是以知识为中心, 大学应有知识组成, 知识是大学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基本材料。

在这其中就需要合法性和合理性。

那行政权力是合法性权利还是合理性权利。

柏拉图曾说过, “存在即合理”。

那行政权利已经存在就是合理的, 在最初的建立过程中他也被法律所认可, 也就是合法的。

那么领导者的对于权力的使用是合法的么, 领导者拥有的权利大多数由组织所赋予的, 但是也不排除他的个人魅力, 他的权力往往是由组织所赋予。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密不可分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密不可分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校管理体制的转型,高校清“五唯”行动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高校清“五唯”行动,简而言之就是要清理学校的“五唯”现象,即清理学校过多的唯学历、唯学位、唯论文、唯项目、唯职称的现象,强调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改变高校发展中的唯论文、唯学历等功利化倾向,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而要实现高校清“五唯”的目标,高校去行政化是必然要进行的重要举措。

去行政化是指高校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和管理,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强调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其一,高校清“五唯”行动是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内容。

高校清“五唯”行动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过多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干预,真正让学术成为校园的主题。

通过清理学校的“五唯”现象,可以逐渐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构建一个更加注重教育教学和研究创新的学术环境。

唯学历、唯学位、唯论文等功利化的倾向,通常是由于行政化的干预和指挥而出现的,当学校的管理机构过多地进行功利导向的评价和考核时,就容易形成“五唯”现象。

只有摒弃功利导向的管理,让学术回归到应有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去行政化,推动高等教育不断进步。

其二,高校去行政化为高校清“五唯”行动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高校去行政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干预和管理,使得学校更多地关注教育和学术本身。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清“五唯”行动将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去行政化的过程中,学校将更注重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而不是功利化的追求。

高校去行政化还将为学术和科研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自主权,使得在学术成果和研究方面将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为抑制“五唯”现象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高校清“五唯”行动贯彻落实与高校去行政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15108029_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改革刍议

15108029_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改革刍议

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改革刍议蔡沃芙赵桂君(沈阳音乐大学,辽宁沈阳110000)[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认识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几十年中,高等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推进。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各项矛盾也逐步的显露了出来,其中高校行政化管理和学术科研方面的管理愈发的模式化和官僚化,这种管理方面的僵化与专业研究方面的迅速进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仅受到了教师队伍内部的指责,同时在社会上也对高校的声望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相对于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在全国高校展开“去行政化”改革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去行政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7)05—0059—05“行政化”指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对单位进行管理。

“高校行政化”指高校在“组织结构”、“职能设置”、“组织运转机制”以及“决策管理方式”等方面具备行政机构的特征。

[1]“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容易出现将行政部门的决定作为学术方面的导向,而非参考学者、教授这类专业人士的意见,来发展学校的学术方向,从而产生高校学术领域内的“行政化”现象。

为了解决学术领域内的“行政化”问题,在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便提出了应改革高校得管理模式,纲要中指出,高校的管理模式改革应该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并且经过对各个高校自身特点的总结,调整本校存在的“行政”管理模式取消对应的“行政”级别,建立起具备高校自身特征的管理政策并制定配套的制度。

高等院校的管理方式与常规的企事业单位不同,并非只有一套管理班子,秉承一种管理理念。

在现阶段我国的高校管理中,存在着“行政”与“学术”两个不同的领域,并对应产生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者截然不同,对于“行政权力”而言,主要是“组织成员按照规则制度行驶权力以及旅行指着,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2]由此出发,高校的管理可以分为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两方面。

2021年11月浙江工商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21年公开招聘4名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答案解析

2021年11月浙江工商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21年公开招聘4名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答案解析

2021年11月浙江工商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21年公开招聘4名人员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答案解析(图片可自由调整大小)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高等教育法规(共15题)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与公办教育事业的关系是()。

A.民办教育事业优先于公办教育事业B.公办教育事业优先于民办教育事业C.公办教育事业与民办教育事业平等D.缺乏相关的规定答案:C本题解析: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条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2.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采取的是()。

A.校长负责制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C.教授委员制D.校务委员会集体负责制答案:B本题解析: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采取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下列哪一个程序属于行政复议程序的一种?()A.复核B.裁判C.备案D.受理答案:D本题解析:行政复议程序基本上分为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4.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的具体标准由谁制定()A.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C.教育部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6.广西真题: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称之为()。

A.教育行政法规B.教育行政规章C.部门教育规章D.政府教育法规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

A.国务院B.教育部C.教育部高教司D.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答案:A本题解析:我国《高等教育法》第13条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

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

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

作者: 陈学飞[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探索与争鸣
页码: 63-6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9期
主题词: 被行政化;去行政化;教育体制改革;政府
摘要: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实际存在着行政化管理的理念和制度。

能否逐步去除行政化,关键在于政府的决策和作为。

《规划纲要》设计的蓝图和路径如果能够得以落实,现代大学与政府、社会的良性关系就会建立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局面就会出现,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就有可能早日实现。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非行政化的方向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非行政化的方向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非行政化的方向
刘家明
【期刊名称】《学术论坛》
【年(卷),期】2009(032)011
【摘要】高校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及其弊端已昭然若揭,推行非行政化改革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唯一选择.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非行政化的多元治理机制以及非行政化的权力体制与决策体制等内部管理体制.其中,非行政化的高校治理机制是前提,非行政化的内部管理体制是中心.
【总页数】5页(P171-175)
【作者】刘家明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非制度性约束与行政化传导:分析社区行政化的一个理论解释框架——基于无锡市A社区的个案 [J], 王猛;乔海彬;王杨
2.我国高校的被行政化、自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J], 吕红;毕红静
3.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与方向 [J], 陈惠颖
4.网络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论我国高校的去行政化 [J], 李洪佳
5.我国高校行政化的历史原因及其去行政化 [J], 刘斌;金劲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突破官僚制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江赛蓉

突破官僚制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江赛蓉

突破官僚制: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江赛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262)【摘要】大学的“行政化”的成因一方面在于理想类型官僚制的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源于大学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恪守官僚制的精髓(法治精神)。

当下人们热议的大学“去行政化”绝非摒弃官僚制,而在于,一方面,突破理想类型的官僚组织及其运行方式和流程;另一方面,需要恪守官僚制的法治精神,摒弃“官僚化”的管理体制。

【关键词】官僚制;“官僚化”管理体制;行政化;去行政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13)01-0023-04【作者简介】江赛蓉(1977—),女,江西上饶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教育法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对于任何一所现代大学组织的正常运行而言,行政管理(团队)或行政权力不可或缺,但大学又不是一般的政治行政组织或企业生产组织,而是有着自身组织特性和内在运行规律的特殊组织。

在接受政府行政管理的同时,大学必须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不仅是保障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的客观需要,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本质。

基于“官僚化”管理体制是大学“行政化”实质的认识,时下人们热议的大学“去行政化”绝非摒弃官僚制,而是要突破理想类型官僚制的运行方式及流程,恪守官僚制中的法治精神,实现大学管理的法治化。

一、大学“行政化”的实质:“官僚化”管理体制而非官僚制何谓“官僚化”?“官僚化”是与官僚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简言之,官僚制是与近代社会一道成长起来的国家政治统治和管理制度的基本形态,最早由组织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正式提出,其对应的英文是“bureaucracy”;“官僚化”则是指官僚制运行中出现的一种非理性状态,其对应的英文是“Bureaucratization”。

官僚制是一种高度理性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

如何理解大学的去行政化

如何理解大学的去行政化

如何理解大学的去行政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1月26日上午,与来自科教文卫体各界的10 位代表会谈,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温家宝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中新网2月1日)2010年2 月27 日下午3 时,温家宝接受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温家宝又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失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

”此后,大学去行政化成为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至今还经常在媒体上见到这方面的报道。

到底什么是“去行政化”?我以为,不能庸俗化地把它理解为去大学校长或书记的行政级别。

如果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不变,权力本位的社会等级秩序不变,去掉行政级别以后,大学更难办。

去行政化含义之一:要调整大学和国家其他行政部门的关系。

中国的大学绝大多数是公立的,是国家办、政府办的,政府当然要在资金上投入,或者说要政府“养” (正确地说是纳税人养,因为政府本身不能创收)。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政府应该在各方面控制大学,干涉大学的管理。

国家政府应该给予大学充足的经费,但不能干涉大学的办学自主性、自主权(包括校领导的任命、专业和课程的设置等),大学的事情大学自己做主。

高校的独立首先就要摆脱国家各部委、北京市各部委对学校的粗暴干涉,好像政府给高校钱是对高校的施舍,高校拿了钱就必须唯唯诺诺,唯行政部门领导马首是瞻。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说:“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

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

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

”温总理的话发人深思。

但是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行政部门打大学管得死死的。

就北京市高校而言, 北京市给市属高校的经费是不少,但是管得死死的,而且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的功 利化 潮流 。由于大 学 中的功利 化现象几 乎涉
及 到大 学 中的每一个 人 , 至学校 领导 , 上 下至 每一个
教 职员工 , 与学校 收入连 在一起 , 而 以功利 化 目 都 因
非行政 化改革 势在必行 。高校 非行政 化改 革需要 高校外 部与 内部利益 相 关主体 的共 同参与 。不 同
的改革 主体 以不 同的制 度 变迁方式规 定和 实施 着大 学制度 , 深刻 地影 响 着 大 学治理 结构 的建 立 并
及 运作 效率 。
[ 关键词] 高等学校 ; 高校 改革 ; 非行 政化 ; 主体 [ 中图分 类号] G5 1 2
在心里 轻视你 。 大 学对 新 生本 身 就是 一种 考验 , 只要 班 主任 引 导 正确 , 就会激 发学生 的积极 向上 的态度 , 培养 出坚
收 稿 日期 : 0 9— 9 2 20 0 — 9 基 金 项 目 : 东 省 教 育科 学 “ 一 五” 划 重点 课 题 ( 6 J 0 7 广 十 规 OT Z O)
atd s 2 O O O 5 O 2 / rie / O 8 9 4 2 O 1 .
你都不 会孤独 ; 是避 免使 自己处 于一 种 不 利 的环 六 境, 否则 , 当你 处 于这 种不 利 环境 时 , 然 人们 会 对 虽 你表示 同情 , 他们 同时也 会 感 到 比你 地 位优 越 而 但
21 0 0年 8 月
Au g., 01 2 0
谁 来 推 动我 国高校 非行 政 化 改革
刘家明
( 嘉应 学 院 政法 学院 , 广东 梅州 5 4 1 ) 10 5
[ 摘 要] 从 高校行 政化 的 实质及 其动 力与循环 过程 来看 , 结合 其在 现 实 中的种种 弊端 , 国高校 我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8 8 ( 0 0 0 —1 40 1 0 — 1 2 2 1 ) 40 0 —5
构 和运 行的 。行政 机关 的体 制结 构 和运 作 方式 , 需 要 满足 整个行 政管理 自上而 下的统一 性和行 政权力

我 国高校非 行政化 改革的提 出
爱理你 , 不要 总觉 得 自己有错 ; 是在 自己 的身 边找 五

体 系在高 等教育 系统 的延伸 。如果未 抓住高校 行政 化 的核心 , 就无法 从 深层 次 解 释 高校 非行 政 化发 展 及 其动力 与循环过 程 。
陈丹青 教授 曾公 开表示 , 大学行政 化的核 心是
强 的意志 , 满怀激 情地 投人到新 的集体 中, 而使新 从 生 的大学生 活 丰富多彩 。
高校 行 政化 , 指 高等学 校 在整 个 构成 和 运作 是 方面与行政 机关 在体制构 成和运 作方 面有着基 本相 同的属性 , 是按照 行 政体 制 的结 构 和运 作 模 式来 建 在 意 自身 的身 体 缺 陷 , 要 少 想 , 只 自我 感 觉 就 会 更 好; 三是不 要过多 指责别 人 , 因为过多指 责别人 是缺 乏 自信的表 现 ; 四是为人 坦诚 , 落大方 , 落 不要 拘谨 , 因为拘谨可 能使某 些 人 对 自己含有 敌 意 , 当别人 不
作 者简 介 : 家 明 (9 1 ) 男 , 北 省 安 陆人 , 应 学 院政 法 学 院 讲 师 。 刘 18 一 , 湖 嘉

1 4 — 0
利益 , 而大学各 方面 对利益 的共 同追求 , 形成 了大学
教 育政策 和政府 对 高校
无 论是 在 高校 内 部还是 外 部 , 国高 校行 政化 我 的现象 随处可 见 , 高校行政 化 的批 评亦 随处可见 。 对 然而 , 高校行 政化 的本质 , 对 尤其是对 其动 力与过程 循环却 少有论述 , 可这 却是 高 校行 政 体 制改 革 的认 识论基础 。在此 基础 上提 出高 校非行 政化 改革 的方
参 考 文 献
E3 张 咏梅 . 会 学 概 论 [ 3 兰 州 ; 州大 学 出版 社 , 1 社 M . 兰
2 7: 6。 00 7
个 患难相 助 、 荣辱 与共 的朋友 , 这样在 任何情 况下
[ ] 扬 子 晚 报 网 . 全 国 各 地 O 生 近 千份 的 问卷 调 查 及 2 对 8新 现 场 采 访 [ B O ] ht :/ w yns.o / ea / E / L . t / w w. a t cr dti p e n l
第 3 2卷 第 4 期
Vo . 2 13
NO 4 .
广西大学学报 ( 哲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Gu n m iest ( hls p ya d S ca ce c ) o r a a g Unv riy P i o h n o il in e o 0 S
向, 明确 高校非行 政化 改革 的主体及 其方式 , 既有章 可循 , 意义非 凡 。 又 ( ) 一 高校行 政化 的实质
行 使 的效 率性 。这就 要求行 政机关在 体制结 构和运
作 方式方 面 , 调 行政 内部 的上 下 服从 关 系 。行 政 强 机 关为 了保证 上级对 下级 的行政命令 能够得 到有效 的执行 , 就必然 要求有 相应 的组织形 式和管理 形式 , 有 严格 的行 政等级 差别 [ 。这个定 义一定 程度 上解 1 ] 释 了高校行 政化 的外 部 起 源 , 即高 校 行政 化 是行 政
[ ] 曾秋 菊 , 俊 垒 . 议 9 3 王 浅 O后 大 学 生 的 教 育 与 管 理 E ] J.
魅 力 中 国 ,0 9 2 ) 2 0 ( 0.
[ 3 李 宁 :社 会 学概 论 [ . 肥 : 徽人 民出版 社 , 4 . M] 合 安
2 07: 6. 0 7
( 责任编辑 : 木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