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赋原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前后赤壁赋对比赏析
两篇赋都融合了诗情和哲理,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思考。

XXX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描述,引发了对生命、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他在文中提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XXX”的名言,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这种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使得两篇赋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有哲学深度。

二、两文的不同点
1、主题不同:
前赤壁赋以秋夜清幽的赤壁景色和XXX泛舟的美妙体验为主题,表现了作者的游乐心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而后赤壁赋则以冬夜江岸和登高所引起的悲戚心情为主题,通过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表达了对超脱尘俗的向往和追求。

两篇赋的主题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XXX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通过对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而后赤壁赋则以自我陶醉和梦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

两篇赋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充满了诗情和哲理,体现了XXX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文笔风格不同:
前赤壁赋以清新明丽的笔触,描绘了秋夜清幽的赤壁景色和XXX泛舟的美妙体验,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游乐心情和对生命的热爱;而后赤壁赋则以悲凉萧瑟的笔触,描绘了冬夜江岸的荒凉和登高所引起的悲戚心情,使人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对超脱尘俗的向往。

两篇赋的文笔风格不同,但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和诗意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译文鉴赏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译文鉴赏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译文|鉴赏《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及注释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

《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后赤壁赋》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后赤壁赋宋代: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

一、变化的结构和不同的创作心态
文赋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事实上是多种文体的“嫁接物”。 它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 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 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 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在其中意境,是文赋三种最主要的文体特点。这三大文体 特点由前辈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定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后赤 壁赋》追随其后又出以变化,使“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完美结合。 这在前赋中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向来谈论苏轼文赋者多重视前赋而忽 略后赋,或以前赋涵盖后赋,从未把它们当作在思想上相呼应、在境界 上相对照、在结构上有区别的“连体双婴”,因而难以识别二赋结构的 同中之异对了解苏轼的创作心态有何妙用。事实上,前赋起伏有致的情 意变化与主客之间畅恣的问答,后赋情意的隐曲性与主客之间问答的浅 表性,已经暗示了作者写作两赋时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创作心态。在解说 这一点之前,具体比较一下两赋的主客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是他们 的关系产生两赋有差别的结构,而松紧异趣的创作心态就因结构的差别 而显示。
前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 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月出》中有“舒窈纠兮”的句子,“窈 纠”同“窈窕”)。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白茫茫的雾气 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 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 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 破月光下的轻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 的贤人(宋神宗)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 和。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 断的细丝。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我忧愁凄怆的样子,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 伤)?”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 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 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面斟酒,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 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 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 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 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 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 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 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 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友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 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天空已经亮了。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翻译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翻译

班固《两都赋序》原文、译文、赏析【原文】: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xiájǐ)。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

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

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

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

故皋陶(yáo)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于孔氏,列于诗书,其义一也。

稽之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

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

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

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yòu),以备制度。

西土耆(qí)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

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译文】:有人认为,赋是古诗的别流。

往昔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已经消失,歌颂他们成功的颂扬之声也就停止了;先代明君圣王的恩泽已尽,颂祷之诗也就不再兴起。

汉朝的刘邦初定天下,百废待兴,没有时间顾及诗乐一类的事情。

到了汉武帝、汉宣帝的时代,才增设掌管礼仪的官府,核定礼乐法度。

宫内设置了金马门官署,让文人词臣待诏于此;又设石渠阁珍藏先代典籍。

在宫廷以外设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负责校正乐律等事务,用来使已经废止的礼乐文章重新振兴起来,使三代盛世的传统得以继承,使汉代立国兴邦的伟业更加增添光彩。

因此平民百姓心情愉快,各种表示祥瑞的征兆特别多,歌颂那些祥瑞征兆的诗作:《白麟之歌》、《赤雁之歌》、《芝房之歌》、《宝鼎之歌》相继完成,并进献到祖庙之中。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

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

《前赤壁赋》之所以深为人们所喜爱,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作者以充满诗意的笔致,描写了赤壁之下的大江月色;更在于作者在抒情写景之中,展开了深邃的哲理思考,用佛教“中观”说的眼光来观照宇宙人生,解脱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想矛盾困扰。

历来游记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大多用记游写景抒情为常法。

苏轼游记赤壁,推陈出新。

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

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

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

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

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

《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

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

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

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

《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

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

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第四段的“鹿”“属”、“粟”“穷”“终”“风”,以及末段的“主”“取”与“色”“竭”“适”等。

总之,《前赤壁赋》以文为赋,藏韵于不觉;借客设问,叹人生之如寄。

用辞赋之语言形式,却又弃寻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尔乃”“是以”等等也抛而不用。

这是大家的苏轼兼取散文和辞赋的优点、手法作赋,是苏轼此赋出新处,亦是绝妙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比较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两者均以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以及对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

两篇作品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于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进行的思想和文学上的回想与纪念。

然而,两者的不同点则在于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也因此各有千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全篇首尾呼应,语言流畅优美,感情真挚。

“千里走单骑,闻蜀汉江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前四句使用了叠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跨越沧海、穿越历史,来到三国时期,观赏赤壁之战所见所闻,从而唤起了读者的联想和感慨。

接下来两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则表现了“时代精神”的特质,使得整篇诗歌在历史和文化意义上更加深厚。

此外,诗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非常真实,比如“黄鹤楼南青山”,“明月楼前应顾眉,万里寒光生积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这些都成功地表现出赤壁而行时的历史场景,不仅真实感十足,又有自己的文学特色,激起读者对古代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赤壁赋》是东汉时期文学家曹操的敌军周瑜之子周郎眼中的《赤壁之战》的一篇长篇辞赋。

全篇以“临江仙·滕王阁序”为开端,叙述了曹操南征北战、威震天下的辉煌历程。

接下来,文章叙述了周瑜、诸葛亮等人参与的赤壁战役,以及该战役中的历史变故和兵力布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描写激动人心的场面,可以让读者体验到当时战役的激烈和紧张。

文章无疑在历史和艺术上表现出了曹操和周郎的高超才华,言辞激昂,恰到好处。

总体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都将历史当事和人物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并引领着读者进入古代文化的探究之旅。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整理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整理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整理《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导语: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下面是我整理的这两篇文章的原文及译文,盼望大家学习。

《前赤壁赋》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濛濛的雾气覆盖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非常欢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涯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哽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瘦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悲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光明星星稀有,一只只乌鸦向南飞行,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密青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战胜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挡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相互劝酒;寄予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艳羡长江的无穷无尽。

愿与神仙相伴而游览,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予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题解: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影:月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后赤壁赋内容及全文解释 后赤壁赋翻译及赏析

后赤壁赋内容及全文解释 后赤壁赋翻译及赏析

后赤壁赋内容及全文解释后赤壁赋翻译及赏析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dá)。

1、是岁:承前篇而言,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之望:农历十月十五;2、雪堂:苏轼苏轼在黄州所建的居所;3、临皋:即临皋亭,时苏轼寓居于此;4、黄泥坂:在黄冈县东,是雪堂临皋间往来必经之路;5、顾:看、视;6、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相唱和。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1、已而:过了一会儿;2、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3、薄暮:傍晚;薄:迫,逼近;4、松江之鲈:松江出产的四鳃鲈;松江即吴淞江,源自太湖,北上由吴淞口入海;5、顾:可是;安所:从哪里;6、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7、“以待”句:预备着等待你不时的需要。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断岸:江岸峭壁陡立,如用刀切断的一样;2、“曾日月之几何”二句:才过了几天啊,先前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

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

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日月:指时间。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1、摄衣:撩起衣服;2、履:登;巉岩:险峻的山崖;3、披蒙茸:分开丛生的野草;4、踞虎豹:坐在状如虎豹的大山石上;5、虬龙:指盘曲、古老的树木;6、鹘:一种猛禽;危:高;7、冯夷:神话传说的水神名,即河伯;幽宫:深官,此指水府。

【诗歌鉴赏】班固《两都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班固《两都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班固《两都赋》原文及翻译赏析班固《两都赋》原文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

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

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神雀、五凤、甘露、黄龙之瑞,以为年纪。

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大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

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且夫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因时而建德者,不以远近易则,故皋陶歌虞,奚斯颂鲁,同见采于孔氏,列于《诗》《书》,其义一也。

岙之上古则如彼,考之汉室又如此。

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

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

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

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其词曰:西都赋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曰:“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缀而弗康,实用西迁,作我上都。

主人闻其故而睹其制乎?”主人曰:“未也。

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汉京。

”宾曰:“唯唯。

”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

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

众流之隈,?涌其酉。

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

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区焉。

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寤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

奉春建策,留侯演成。

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顾,实惟作京。

于是?秦岭,?北阜,挟酆灞,据龙首。

两都赋原文及翻译

两都赋原文及翻译

两都赋原文及翻译
《两都赋》是李白的一首长诗,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篇之一。

诗中李白抒发了他对洛阳和洛中(两都)之美的哀叹,思乡之情,并混杂着朝廷永久荣耀的祈祷。

原文:
两都临安税,洛阳城楼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烟波江上几人回。

清风明月共此夜,神女应接玉楼来。

同声说别,月明人影散。

翻译:
两都安税在此,洛阳的城堡高耸入云。

九月九日,我怀念起山东的兄弟,烟波浩渺,几个从江上回来的之人。

清风洒过明月,今夜神女应迎玉楼而来。

相送之后,月光下,人影散开。

《两都赋》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诗中充满着关于勤政义主的崇高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深深思念与抒情。

诗的开头描写了洛阳的城楼高耸入云,暗示着其历史悠久,帝国的威严;九月九日,作者思念以及追念他的故乡山东,这一思乡情绪,生动地展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是“天涯何处无芳草,洛阳亦自有芳草”的思想在诗歌中的发挥;而接下来描写月光下神女应迎玉楼来,实属少见,可以说是前人未有的高级描写,同时也意指了朝廷对文物
的重视,以及宾朋的盛大、欢迎礼遇,暗示朝廷的繁荣,再一次强调了统治者的功教,也表达了作者的信念。

诗的最后,作者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联系起来,处处糅合好的结尾,强调了“昔日洛阳,今夜洛阳”的思乡之情,也肩负着艰苦的服务使命,它把朝廷的荣耀与作者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洛阳的深情思念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祈祷。

《两都赋》除了抒发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外,也强调了作者希冀华夏文明永驻的心声。

作者以宏大史诗般的行文,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复兴家园的古老景观中,深深地体会洛阳的美景,尽管时代大变,但作者的思想才华仍然被传承至今。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柳宗元】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柳宗元】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导语:《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

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捕蛇者说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1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2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注释】1、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两水汇于永州市区(零冷城区)。

2、之:结构助词,可解释为的。

3、野:郊外。

34、产:出产。

5、异:奇特的。

6、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念奴娇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江山如画,生命如歌——读苏轼“两赋一词”

江山如画,生命如歌——读苏轼“两赋一词”

江山如画,生命如歌——读苏轼“两赋一词”宋代黄州,实为今天的湖北黄冈。

长江从这里一处名为赤鼻矶的山崖奔腾而过,所以当地人就为之演绎出了赤壁古战场的说法,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对因“乌台诗案”而人狱的苏轼来说,这一天是他重获新生的一天;对于名不见经传的黄州来说,这一天是它从此名扬天下的一天。

苏轼,一代文豪颠沛流离,开始了他的黄州之旅。

他每日泛舟长江,携酒览胜,登高怀古,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活。

苏轼与黄州融为一体,筑成了一道亮丽的永不褪色的风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今天,我们走进黄州,走进黄州的赤壁,也就走进了苏轼,走进了苏轼的思想境地。

一、“江山如画”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风清月白,天光水色,此等良宵,如诗如画,怎能不使人流连忘返而怀有“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后赤壁赋》中又写道:“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此等江山,怎能不使人“划然长啸”!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则是另一番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排岸,卷起千堆雪。

”江水如万马奔腾,汹涌澎湃,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好一个“江山如画”!“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的《襄阳歌》),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此情此景,我们的诗人大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二、“一樽还酹江月”酒,是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黄州的山水,如果少了酒,就少了许多色彩和内涵。

诗人的世界,如果少了酒,或许就少了许多诗篇和精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单单李白才有这样的生活吗?单单李白才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吗?其实,苏轼也有,也有着这样类似的人生寂寞。

谪居黄州,好友几人相聚?好友们要么远贬异地而无音讯;要么背弃自己而不语;更甚者落井下石欲置自己于死地。

正邪两赋论赏析

正邪两赋论赏析

正邪两赋论赏析正邪两赋论赏析:探寻人性光辉与黑暗的哲学思考正邪两赋论,作为一种探讨人性本质的哲学观点,自古以来便引发了无数思考。

本文将对正邪两赋论进行赏析,分析其内涵及价值,以期能够为读者带来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一、正邪两赋论概述正邪两赋论主张人性具有两面性,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邪恶、狡诈的一面。

在我国古代哲学家中,诸如孟子、荀子等人均对人性有所探讨,而正邪两赋论则是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

二、正邪两赋论的内涵1.人性光辉:正邪两赋论认为,人性中有光辉的一面,即人们天生具有善良、仁爱、正直等品质。

这些品质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爱、扶持,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人性黑暗:与此同时,人性中也存在着黑暗的一面,如贪婪、自私、狡诈等。

这些负面品质往往导致人们相互争斗、算计,给社会带来矛盾和冲突。

3.人性的可塑性:正邪两赋论强调,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可塑性。

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可以克服自身的黑暗面,发挥光辉面,实现人性的升华。

三、正邪两赋论的价值1.人性自我认知:正邪两赋论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自我,明白自己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

这种认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2.社会道德教育:正邪两赋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者应关注人性的可塑性,通过培养和引导,使人们发挥善良品质,克服负面品质。

3.社会和谐:正邪两赋论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性的复杂性。

在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时,既要看到人性的黑暗面,也要看到光辉面,从而寻求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之道。

四、结语正邪两赋论作为一种探讨人性本质的哲学观点,为我们理解人性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通过深入剖析正邪两赋论,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还可以为社会道德教育和和谐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赏析(一):走出心灵的阴霾──佳作《赤壁赋》赏析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

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

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和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

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应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拘组词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

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

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

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

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

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

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但是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和自己可谓判若云泥。

突然间,苏轼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仿佛一个寄生在天地之间小虫儿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思想,而实质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消极的思想深处正在酝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

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

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

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

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

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赏析】欧阳修的《秋声赋》写于嘉?四年(1059),其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思想十分矛盾,内心十分痛苦。

《秋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

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的角度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

最后,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

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

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

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

文章将“声”、“形”、“感”融于一炉,写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动。

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

秋色赋峻青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

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

回头向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

多么可爱的秋色啊!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色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

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

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象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

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

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

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

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泽。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我愿这大好秋色永驻人间。

作者简介:峻青,(1922年4月20日——),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

山东省海阳市人。

1922年3月生。

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

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

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

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

著《海滨仲夏夜》,被加入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教材。

《海滨仲夏夜》选自散文集《秋色赋》,节选了原文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个描写海滨仲夏夜景色的片段.峻青是擅长写革命斗争题材的有成就的作家。

他18岁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战斗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他,便他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已经过去了的那段令人难忘的斗争生活再现出来。

他说:"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边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儿女的壮烈事迹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每一想到这些为了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而慷慨地贡献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的人们,我的心就情不自禁地跳动起来,发生了一种要用文学创作来表现他们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促使我写出了这些作品。

"正是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和崇高的使命感,峻青回忆"了同故乡山东老区人民战斗的峥嵘岁月,描写了战争年代中所熟悉所难忘的英雄人物,相继发表了《马石山上》、《党员登记表》、《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交通站的故事》等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作者善于用浓重的笔墨,从正面描绘革命斗争的艰难、残酷,刻画在艰苦的环境中解放区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坚贞,以及他们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动形象的传统教材。

50年代以后,峻青也写了一些反映胶东人民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业绩的小说,如《老水牛爷爷》、《苍松志》、《山鹰》、《丹崖白雪》等,但总的来看,都不如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成就高,影响大。

而正是这些革命斗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确立了峻青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峻青描写革命历史斗争生活的小说从不回避革命斗争的艰苦、残酷,甚至流血牺牲。

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尖锐复杂的矛盾旋涡中去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使人物性格闪现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展现蕴积在人物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黎明的河边》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创作特色。

小说描写的是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时,通讯员小陈一家为掩护武工队队长通过敌人封锁区,而英勇献身的事迹。

作品始终把小陈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

他危难中受命,要带领两名武工队负责人连夜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到潍河东开展工作。

这必然要遇到种种艰难险阻,对于一个18岁的小战士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潍河狙击战"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也是展现小陈英雄性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最动人的章节。

当敌人卷土重来,捆绑住他的母亲和弟弟作人质,步步向他逼进的时候,他能听从母亲的召唤,开枪向敌人射击;母亲和弟弟牺牲后,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抱住还乡团头子跳下了浊浪滚滚的潍河,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描写,展现了他勇敢机智,忠于革命事业,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峻青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作家。

他小说创作中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特色,其美学风格是悲与壮的高度融合,同时又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

所以说,悲壮的格调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在峻青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十分险恶严峻的,人物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又总是惊心动魄的。

作者就善于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他们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的举止、抉择等一系列矛盾冲突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

《党员登记表》写的是女共产党员黄淑英母女为保存一张全区党员登记表,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