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78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根据形态、部位和病因,颅内动 脉瘤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囊状动 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因素、 损伤和感染等有关。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流 动力学改变、基因突变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治颅内动 脉瘤,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 疗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来填塞动脉 瘤腔或放置覆膜支架等,达到治疗目 的。
介入治疗的缺点在于复发率较高,需 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 虚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颅内动脉瘤。
典型案例二
•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李某,女性,58岁,因视力下降、头痛就诊。 • 诊断过程:经过头部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后交通动脉有
一个直径约0.8cm的颅内动脉瘤。 • 治疗方式: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将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术后患者视力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目录
• 颅内动脉瘤概述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颅内动脉瘤的预防与护理 •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 颅内动脉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颅内动脉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内腔的 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动脉壁的 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 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分类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以控制病 情。
04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肿, 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 脑水肿逐步加重, 常在3 4天内达高峰, — 可引起脑 危 降低颅内压是脑 出血急性期处 理的一个 重要环 11 一般资料选 20 20 . 03— 07年我院收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共 疝 , 及生命。故控制脑水肿 , 7 例, 5 女3 例, 8 男4 例, 3 男女之比13 :; .6 1高血压合性以 5 0岁左右高血压病 节。常用的脱水剂: 甘露醇、 甘油果糖。本组应用以上两种脱水剂共有 7 6例。 5 褥疮及营 人发病最多, 由于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以致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中, 个别甚至 ③外科手术治疗的 1 例。④并发症治疗。常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 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不能进食者可通过鼻饲增加营养。⑤恢复期 仅 3 余 岁也可发生。脑出血病人 中有 高血压病史者 5 0 6例 , 7.% ; 占 17 有高 血 养障碍,
压家族史 者 l , 1.8 2例 占 53 %。有一 次性卒 中发 作史 者 3例, 3 8% ; 2 治疗 。要加强被动运动 、 占 .4 有 按摩 、 防止关节 挛缩及足 下垂。采用理 疗 、 针灸治 疗。 2 %。无高血压病史者 4例 , .3 8 占5 1%。
2 结论 .
次以王卒中发作史 2例, .6 有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发作史者 1例, 1 7 例病人中病情好转的7 占25 %; 占 . 8 0例, 9 7%; 占8 .4 出现肢体瘫痪 4 5例, 占总病例的 5 .9 ; 自动 出院 3 , .5 死 亡 1 , 死 l.5 ; 76 % 未愈 例 占38 %; 4例 病 7 9% 发病后 2h 4
率, 血清血小板抗体 P I Ag G阴转率 , 缓解时 间。结果: 临床 观察组治疗 有效率、 血清血小板抗体 P I 阴转 率, Ag G 明显优 于对照组 ( 00 ) P< .1 复发率显著低 于对照组 ( 00 )且具有统计 学意 义。 P< .5 , di1.99 in 10 15.000.8 o:0366.s.06— 992 1.708 s

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救治与效果分析

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救治与效果分析

3 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2 0 0 9年 1月至 2 0 1 2年 1 月 期 间 来我 院 7 8例 高血 压 性 脑 出血患 者 ,其中男性 5 2例 ,女 性 2 6例 ; 年龄 3 9~7 7岁 , 平均 6 5岁 。全 部患 者入 院 时均有 血压 升高 ,其 中有 明确高 血压 病史 5 9例 。

高 血 压 性 脑 出血 f h y p e r t e n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h e mo r r h a g e , HC H ) 是 高血 压病 最严 重的并 发症 ,多见 于 中老年 人 ,但 在 年轻 的高 血压 患 者也 可 发病 。 高血 压性 脑 出血 临床特 点 是 起病 急 ,病 情重 ,病 死率 极 高 ,一 般在 4 0 %~7 0 % …,所 以及 时 明确诊 断 和 实施 积极 有 效 的治 疗对 于提 高疗 效 、降 低死 亡率 具有 重要 的意义 】 。现 将我 院 2 0 0 9 年 1 月至 2 0 的临床 资料进 行 回顾 性分 析 ,探讨 高血 压性脑 出血 患 者的 临床救 治与 效果 , 现报 告如 下。
1 . 4 治 疗 方 法 所 有患者 人 院后 首先 吸氧 、建 立静脉通 道 、行 心 电监 护 仪 ,观察 患 者 意识 ,瞳孔 及 生命 体 征 变化 ,给予 脱 水 、控 制血 压 、止 血 、保 持 呼 吸道通 畅等 基 础治 疗 。本 组病 例 根 据 出血 量及 部 位 、临床 表现 、年 龄 、发 病 时 间以 及患 者 家 庭 经济 情 况 等 采 取 个 体 化 治 疗方 案 ,分 别采 取 保 守 治 疗 、 小骨 窗开颅 血肿清除 术等治疗 。 1 . 4 . 1 保 守治疗 针对 患者不 同的症状 个体化 治疗 : ① 控制血 压 : 选 用美 托洛 尔 ,阿替 洛 尔 ,普 萘洛 尔等 B受 体 阻滞 剂 ; ② 控制 血 管源 性 脑水 肿 ; ③ 保 持 营养 和 维持 水 电解 质 平衡 ; ④ 防治 并发症 1 . 4 . 2 小 骨窗血肿清除术 根据 C T进 行 三 维 立 体 定 位 ,颅 骨 钻 孔 , 扩 大 成 3 c m×3 c m的骨 窗 ,“ 十 ”字形 硬脑 膜切 开 ,显微 镜直视 下 , 清除 血肿 ( 大于 2 / 3 ) 并充 分止血 。硬膜缝 合 ,根 据病情 注入 尿激 酶溶血治 疗 ,术 毕置管 引流 。 1 . 4 _ 3 康复 治疗 患者 病情 稳 定后 尽早 进行 康 复治疗 ,对 神经 功能恢 复 , 提高生 活质量 有益 。如患者 出现抑 郁情绪 , 及 时给予 药物( 如

颅内动脉瘤疾病查房PPT

颅内动脉瘤疾病查房PPT

术中监测与操作规范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 率、血压、呼吸等,确保手术安
全。
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 过程无污染。
并发症预防
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如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等。
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01
术后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误区提示
部分患者可能因头痛症状轻微而忽视就医,从而错过最佳 治疗时机。因此,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应及时就医 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03
治疗策略与手术技巧
保守治疗策略及适应症
药物治疗
通过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方式,减少 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适应症
适用于动脉瘤体积小、形态规则、无破裂 风险的患者。
颅内动脉瘤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介绍
遗传学研究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遗传学研 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一些 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变异 ,为疾病的预测和个性化治疗提 供了新思路。
影像学诊断技术
高分辨率MRI、CT血管成像等影 像学技术的发展,为颅内动脉瘤 的早期诊断和精确评估提供了有 力支持。
新型治疗药物的研
流行病学现状及趋势
流行病学现状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发病 率约为9/10万,其中约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
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颅内动脉瘤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率也在不断提高。
03
远程医疗
借助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患者可 以在家中接受专业医生的远程诊断和 治疗建议,这将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 瘤疾病的诊疗效率和便捷性。

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作者:高剑峰周鹏谈华戴刚延飞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6期【摘要】目的探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随机抽取2009~2012年间的85例经DSA检查后,被确诊为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结合(SAH)病例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方法,经过内科治疗,仔细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与内科治疗手法相比,加以手术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脑积水率、再出血率、临床脑血管痉挛率等各个方面的效果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而且患者生存质量效果也比较好。

结论采取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较高,可以有效地查明SAH患者病因,若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所引起的病症,要采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同时,对介入治疗患者的适应证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有效的技术操作经验,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并发症做出有效的预防。

【关键词】网孔支架;已破裂颅内动脉瘤;辅助微弹簧圈治疗;临床研究在临床医学中,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发病前,通常没有任何的症状,这为患者临床预防与治疗、异常情况发现带来一定的困难。

颅内动脉瘤患者在破裂后将出现出血症状。

大量的文献与临床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短期内有可能再破裂出血从而造成患者病死率提高。

在这一发病时期还极有可能出现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因此,需要针对这一现象和临床表现,改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情况,提高患者治疗预后情况。

传统的治疗技术治愈率极低,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中,也极大地推进了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疗效,其中,弹簧圈栓塞就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用于临床医学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笔者随机抽取2009~2012年间的85例经DSA检查后被确诊为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具体的临床结果如下。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围术期的护理措施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围术期的护理措施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围术期的护理措施。

方法:总结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0例的护理经验。

结果:恢复良好78例(78.00%),中度残疾19例(19.00%),重度残疾3例(3.00%),无死亡病例发生。

结论:治疗效果的增强可以通过护理来实现,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围术期护理措施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73【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91-02颅内动脉瘤属于是神经外科脑血管病症,它主要是因为脑部部分血管异常使得脑血管呈瘤样突起。

现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0例的护理经验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男65例,女35例,年龄27~78岁,平均53.3±4.5岁,病程1h~15d。

出血后hunt-hess 分级:ⅰ级16例,ⅱ级32例,ⅲ级37例,ⅳ级11例,ⅴ级4例。

1.2 术前护理。

①生命体征护理:病情的严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意识障碍影响的,当病情处于严重阶段时要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的变化情况。

②削弱颅内压:在临床中要确保水电解质的均衡以及血容量的供应,将浓度为20%的甘露醇快速注入体内,以削弱颅内压,如果需要可以推注20mg的速尿。

③防止低氧血症:第一步应确保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那么要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同时及时将鼻咽和口腔中的分泌物和呕吐物清除;若患者病情严重,并伴随有呼吸功能不强症状,要马上采用呼吸机或者是气管插管,达到辅助呼吸的目的[1]。

④脑血管造影护理:检查前会阴部备皮,禁食禁饮4h。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

颅内肿瘤病例分析1. 病例背景本报告旨在分析一起颅内肿瘤病例,患者男性,45岁。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

经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证实为颅内肿瘤。

2. 病例分析2.1 症状分析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示颅内压增高。

这些症状可能与肿瘤的生长速度、位置和体积有关。

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压,引起头痛;同时,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呕吐。

2.2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颅内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本病例中,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大脑右侧,呈均匀增强,边界清楚。

这些特征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2.3 病理学诊断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本病例中,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为良性,具体类型为神经鞘瘤。

这一结果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肿瘤性质,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病例中,患者肿瘤为良性,但体积较大,伴有颅内压增高。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3.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颅内良性肿瘤的首选方法。

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避免术后并发症。

本病例中,患者接受了右侧大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切除彻底。

3.2 术后治疗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本病例中,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颅内压增高,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

3.3 随访与监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本病例中,患者术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随访,期间症状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内无肿瘤复发迹象。

4. 结论本病例为一例颅内良性肿瘤病例,通过详细的病例分析、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明确了肿瘤的性质、位置和大小。

治疗方案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和定期随访。

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无复发迹象。

本病例表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于颅内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2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全文)

202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全文)

2024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全文)摘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患病率约7%。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UIA检出率增加。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通常无症状,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风险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本临床管理指南基于循证证据,围绕UIA的人群筛查、临床影像诊断、生长破裂风险评估、治疗策略及选择、术后随访和特殊人群UIA管理建议等方面,共形成44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建议。

颅内动脉瘤,一种动脉壁异常膨出所形成的突起,普遍存在于全球成年人群中。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病率约3%。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其全球发病率约6.1/100 000人年,不同地区差异显著,特别是在日本和芬兰,该病症尤为常见。

尽管不同地区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患者仍遗留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UIA的检出率逐渐提高。

在中国,35~75岁成人中的UIA患病率约7%。

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这些动脉瘤通常无症状,绝大多数不会发生破裂出血。

由于外科夹闭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均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对于偶然发现的UIA,选择积极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UIA的年破裂率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可能导致致命的SAH,不仅病死率高,还会在幸存者中留下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关于UIA的筛查、破裂风险评估及其处理策略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UIA的流行病学与筛查推荐意见1: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患者,特别是在有动脉瘤家族史的情况下,建议定期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

脑瘤真实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脑瘤真实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脑瘤真实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患者,男性,45岁,职业为工程师,无明显家族病史。

患者于三个月前开始出现头痛、视力模糊和记忆力减退的症状。

最初,患者并未对此予以重视,但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患者开始感到担忧,并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医院就诊。

二、临床诊断患者首先接受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视力、听力、平衡感和运动功能的测试。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轻度视力下降和平衡障碍。

随后,医生安排患者进行了头部CT扫描和MRI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额叶存在一个大小约为3.5cm×4.0cm的占位性病变,初步诊断为脑瘤。

三、病理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取出了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报告表明,该病变为恶性胶质瘤(WHOIII级),这是一种常见的脑肿瘤,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复发率。

四、治疗方案根据病理结果,医生团队为患者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首先,患者接受了显微手术,尽可能地切除了肿瘤组织,术后病理证实切除干净。

随后,患者开始接受局部放疗,以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放疗结束后,患者继续接受化疗,以进一步控制肿瘤的生长。

五、治疗结果与随访经过六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头痛和视力模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记忆力也有所恢复。

定期的MRI复查显示,患者脑部未发现新的肿瘤生长。

医生建议患者继续定期复查,并注意观察任何可能的复发迹象。

六、案例讨论本案例中,患者的脑瘤发现相对较早,这为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时机。

然而,由于脑瘤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在本案例中,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策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需要注意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七、结论脑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案例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治疗过程,但也提醒我们,对于脑瘤患者,除了医学治疗外,还需要关注其心理和社会支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的开题报告

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的开题报告

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部扩张,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比较高,若不及时的治疗,可以导致脑出血、瘫痪以及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应当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有微创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两种,其中介入栓塞治疗由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需要对其疗效与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确定其临床效果和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推广和完善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2.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疗效和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的参考和指导。

2.2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进行观察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疾病、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分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治疗方案:对80例颅内动脉瘤适用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案进行介绍及说明。

(3)治疗效果:对80例颅内动脉瘤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后的疗效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手术前后的疗效对比以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

(4)总结经验: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从手术过程、手术注意事项、术后护理等方面总结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经验。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实验性研究设计和方法。

3.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观察设计,对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总结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经验。

3.2 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选取80例临床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排除可能的严重合并症,按照治疗意愿、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符合性分组,确保各组人群相互间的各种基本特征的平衡性。

(2)数据采集对选择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严格的随访,并及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同时调查并记录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保证数据的完整和有效性。

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_1

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_1

---------------------------------------------------------------最新资料推荐------------------------------------------------------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内动脉瘤(ICD-I67.104)。

二诊断依据根据《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科学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结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症状与脑动脉瘤破裂或压迫周围神经有关,所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靠详细的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

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异常血管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凸起,其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血管痉挛和栓塞引起。

(1)出血症状: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烦躁不安,随后有短暂的或持续的意识丧失,清醒时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局灶症状:本症状与动脉瘤所处位置及大小有关,如后交通动脉瘤可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基底动脉分叉部、小脑上1 / 9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端动脉瘤压迫引起Ⅲ、Ⅳ、Ⅵ麻痹及桥脑症状。

(3)缺血症状:SAH 后血管痉挛产生缺血症状;巨大动脉瘤内血栓脱落引起缺血症状。

2、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小板、凝血功能等。

(2)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 CT 及 CTA、 MRI 及 MRA、 DSA 检查,可诊断是否有SAH,及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颈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帮助临床判断颅内动脉瘤及制订其手术方案。

(3)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 SAH 的直接证据。

颅内动脉瘤176例手术治疗体会

颅内动脉瘤176例手术治疗体会

颅内动脉瘤176例手术治疗体会游涛;胡稻;谭兴萍;赖丹;王登【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1)02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方法从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共计176例颅内动脉瘤中总结治疗效果和经验(不包括保守治疗病例).其中98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包括动脉瘤单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等方法;78例行开颅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动脉瘤夹闭、动脉瘤孤立、动脉瘤搭桥术等方法.结果78例开颅手术患者中,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4分者68例(87.18%),3分6例(8.82%),1分2例,自动出院2例(其中1例死亡,植物生存1例).98例介入治疗GOS评分5~4分者87例(88.78%),3分9例(9.18%),1分3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为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经济情况,采取具体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得到有效、安全的治疗.【总页数】2页(P1653-1654)【作者】游涛;胡稻;谭兴萍;赖丹;王登【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萍乡,337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萍乡,337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萍乡,337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萍乡,3370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萍乡,337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颅内动脉瘤破裂伴侧裂区血肿8例急诊手术治疗体会 [J], 陈新成;孟伟;吴自成;孙来生;黄启化2.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9例急诊手术治疗体会 [J], 姚倍金;张利;刘窗溪;韩国强3.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急诊手术治疗体会 [J], 赖廷海;张乃崇4.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的治疗体会 [J], 李栋良;唐瑞文5.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治疗体会 [J], 仁增[1];刘焕东[1];翁宇[1];吴科学[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辅助检查
• 头颅CT和MRI(螺旋CT的血管造影)、 MRI和MRA(磁共振血管显影)也可对蛛 网膜下腔出血、大型或巨大动脉瘤做出诊 断。
– 脑血管造影 有条件应及时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以明确诊断。
• 国际常采用Hunt五级分类法: • 不同形态 • 一级: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 二级:头痛较重,颈强直,除动跟神经等脑 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 三级:轻度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和轻度脑症 状。 • 四级:半昏述、偏瘫,早期去脑强直和植物 神经障碍。 • 五级:深昏迷、去脑强直,濒危状态。
鉴别诊断
• 1、以出血为首发征像时,临床怀疑动脉瘤而行血管成像 (DSA、CTA、MRA)可证实动脉瘤的存在,一般无需 鉴别,但应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存在。假阳性如颈内动 脉起始部、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漏斗样增粗如正常现象,血 管转折处在MRA上易误为异常,两段狭窄间正常管腔易误 为动脉瘤等。假阴性如动脉瘤破裂或痉挛导致造影时不能 显示等。这方面CTA较DSA和MRA有明显优势,它可以 对单枝血管进行曲面重建并旋转观察,有利于分析动脉壁 的结构是否正常,有利于发现无造影剂充盈的瘤体等。 • 2、无出血的动脉瘤,在平扫和强化扫描时需和高密 度肿瘤和囊肿鉴别,如发现脑外高密度结节或肿块,应考 虑到肿瘤、囊肿、结核瘤、血肿、动脉瘤等。MRI具有重 要鉴别价值,动脉瘤瘤腔流空信号与其他肿瘤明显不同, 而血栓T1高信号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也较具特征。
病理生理
•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 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 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 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 形成,甚至钙化,直栓分层呈”洋葱”状。 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 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 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 位于瘤顶。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 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LOGO
2018· 5

基底A:10%,动脉分叉处最常见;
椎A:5%;
20%-30%病人为多发。
● 先天性动脉瘤
●后天因素
最常见 占80%-90%,多呈
占10%~18%,与动脉硬化有
囊状,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
的动脉分叉处。
关,称为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病因
● 感染性动脉瘤
●外伤性动脉瘤
占0.5%左右, 又称假性动脉瘤。
占0.5%~2.0% ,又称霉菌 性或细菌性动脉瘤。
介入治疗
经皮穿刺股动脉,插 入导引管,经导引管 插入微导管至动脉瘤 内,经微导管将铂金 弹簧圈导入动脉瘤内 并展开成型。接着不 断用弹簧圈填塞直至 瘤腔消失。随着时间 的累积,瘤腔内容物 机化形成稳定的结构。
介入治疗
宽颈动脉 瘤支架辅 助介入栓 塞,术后 需给予抗 血小板聚 集治疗。 (玻立维)
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有三类:出血症状、局灶症状、 缺血症状。 (1)颅内出血: 出血方式:轻者渗血,重者囊壁破裂大出 血,表现为: a、单纯蛛血85%; b、颅内血肿15%,表现明显颅高压。
1、头痛:见于大多数病人,骤发,劈裂般 剧痛,可向颈、肩、腰背和下肢延伸; 2、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 3、意识障碍,见于半数以上病人,可短暂 意识模糊至深度昏迷。少数病人无意识改 变,但畏光、淡漠、怕响声和震动等; 4、精神症状:表现谵妄、木僵、定向障碍、 虚构和痴呆等; 5、癫痫:见于20%病人,多为大发作; 6、体征:①脑膜刺激征;②单侧或双侧锥 体束征。
主要分支: 1、小脑后下动脉;2、小脑前下动脉;3、大脑后动脉;4、小脑
上动脉;5、脑桥支;6、内听动脉。
脑底动脉环: 又称大脑动脉环或willis氏环,位于脑的底面。组成:两侧的颈内 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近侧段、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和一条前

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呛咳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呛咳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4]㊀袁文.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ꎬ2006ꎬ22(1):8~10.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呛咳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赵晓君ꎬ㊀武晓瑛ꎬ㊀许小春ꎬ㊀张丽娟ꎬ㊀许彦钢(陕西省人民医院ꎬ㊀陕西㊀西安㊀710068)ʌ摘㊀要ɔ目的:分析讨论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呛咳㊁血压和心率的影响ꎮ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ꎬ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共计156例ꎬ以随机分配法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ꎬ在手术方案㊁麻醉方案都相同的前提下ꎬ术后两组患者分别接受静脉注射生理盐水㊁利多卡因ꎬ比较效果ꎮ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㊁丙泊酚药物使用量分别为(57.2ʃ11.65)min㊁(42.5ʃ8.75)mgꎬ试验组分别为(34.7ʃ13.49)min㊁(17.3ʃ2.68)mgꎬ在拔管后5minꎬ对照组患者收缩压㊁舒张压㊁心率㊁咳嗽评分均高于试验组ꎬ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结论:将利多卡因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后ꎬ对血压及心率影响较小ꎬ且降低意外咳嗽的发生几率ꎬ有助于术后恢复ꎮʌ关键词ɔ㊀利多卡因ꎻ㊀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ꎻ㊀呛㊀咳ꎻ㊀血压及心率变化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16)06-0976-02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16.06.035㊀㊀我科为研究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呛咳㊁血压和心率的影响ꎬ特做了临床试验ꎬ现报告如下: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ꎬ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共计156例ꎬ以随机分配法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ꎬ其中ꎬ78例对照组患者均由临床结合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ꎬ包括男性47例ꎬ女性31例ꎬ年龄35~68岁ꎬ平均年龄为(52.2ʃ4.15)岁ꎬ病程均在1~7年ꎬ平均病程为(3.6ʃ1.42)年ꎻ78例试验组患者均由临床结合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ꎬ包括男性45例ꎬ女性33例ꎬ年龄32~69岁ꎬ平均年龄为(53.1ʃ6.37)岁ꎬ病程均1~8年ꎬ平均病程为(4.1ʃ1.28)年ꎮ两组患者均不存在其他相关疾病及既往病史干扰ꎬ无重要脏器损伤ꎬ不存在手术禁忌症及试验相关用药过敏史ꎬ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ꎬ排除精神状态异常或心智不全患者ꎬ两组患者性别构成㊁年龄㊁病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ꎬ具有可比性(P>0.05)ꎮ1.2㊀方法:本次研究经我院获批后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试验目的及过程ꎬ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开展试验ꎮ患者术前接受全身麻醉ꎬ麻醉诱导予以咪唑安定㊁舒芬太尼㊁罗库溴铵㊁依托咪酯药物联合ꎻ后予以丙泊酚用以麻醉维持ꎬ并与手术结束10min左右停药ꎮ根据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不同体重分别配置生理盐水及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5387ꎬ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ꎬ于手术结束后给药ꎬ给药剂量为1.5mg/kg体重ꎬ静脉推注ꎬ给药时间控制在4~5minꎮ拔管前ꎬ观察患者自主呼吸情况是否达到每分钟呼吸12~20次ꎬ同时测定患者血氧饱和度㊁二氧化碳分压㊁潮气量等常规指标ꎬ达到自主呼吸恢复良好的状态即可拔管ꎬ若恢复较迟缓ꎬ发生呛咳或躁动现象ꎬ可静脉注射丙泊酚ꎬ并予以机械通气ꎬ直至达标ꎮ1.3㊀观察指标[1ꎬ2]:记录拔管时间及拔管前丙泊酚的使用量ꎻ测定患者拔管5min后收缩压㊁舒张压㊁心率变化及咳嗽评分(评分标准:0至2分ꎬ可分为3个等级ꎬ以导管置留期间自主呼吸良好ꎬ为出现呛咳现象ꎬ导管移除后未发生咳嗽或偶见为0分㊁导管置留期间自主呼吸良好ꎬ患者出现轻微呛咳ꎬ导管移除后伴有咳嗽为1分㊁以自主呼吸恢复不佳ꎬ导管置留期间严重呛咳ꎬ拔管延迟为2)ꎬ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评价ꎮ1.4㊀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㊁处理ꎬ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 xʃs)表示ꎬ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ꎻ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ꎬ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ꎬ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㊀果2.1㊀给药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拔管时间㊁拔管前丙泊酚使用量上均高于试验组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结果见表1ꎮ表1㊀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拔管前丙泊酚使用量比较( xʃs)组别例数拔管时间(min)拔管前丙泊酚使用量(mg)对照组7857.2ʃ11.6542.5ʃ8.75试验组7834.7ʃ13.4917.3ʃ2.68t11.1524.32P<0.05<0.052.2㊀拔管后情况比较:补充拔管前数据及分析结果ꎬ如果拔管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ꎬ可以比价拔管前后的的变化值说明两组有无差别ꎮ拔管后5min对患者的收缩压㊁舒张压㊁心率进行测定ꎬ发现对照组患者均高于试验组ꎬ且在咳嗽评分上ꎬ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ꎬ结果见表2ꎮ679㊀㊀第22卷㊀第6期2016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河㊀北㊀医㊀学HEBEI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22ꎬNo.6Jun.ꎬ2016㊀㊀㊀㊀ʌ基金项目ɔ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ꎬ(编号:06C080)表2㊀拔管后5min情况比较( xʃs)组别例数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次/分)咳嗽评分(分)对照组78141.3ʃ8.388.7ʃ5.5103.3ʃ14.11.22ʃ0.07试验组78133.4ʃ7.976.6ʃ8.492ʃ11.90.73ʃ0.043㊀讨㊀论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病ꎬ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ꎬ期发病原因不确定ꎬ与先天血管壁发育不全或血管畸形有关ꎬ此外ꎬ后天患有动脉硬化㊁颅内脓肿或感染㊁脑膜炎㊁手术创伤㊁外伤等同样有可能导致发病ꎮ患者在瘤体破裂前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ꎬ若患者在紧张㊁焦躁㊁异常兴奋㊁便秘㊁过度用力等状态下ꎬ瘤体容易破裂ꎬ造成偏瘫㊁失语㊁痴呆㊁神经疼痛㊁视觉障碍等ꎬ少数患者由于出血严重可造成昏迷甚至脑干损伤ꎮ我科此次为了研究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呛咳㊁血压和心率的影响ꎬ特做了临床试验ꎬ对照组患者在拔管时间㊁拔管前丙泊酚使用量上均高于试验组ꎮ拔管后5min对患者的收缩压㊁舒张压㊁心率进行测定ꎬ发现对照组患者均明显高于试验组ꎬ且在咳嗽评分上ꎬ对照组为(1.22ʃ0.07)分㊁试验组为(0.73ʃ0.04)分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利多卡因在临床上常用于局部麻醉ꎬ进入机体后可刺激心肌细胞ꎬ使钾离子外流ꎬ从而增强心肌活性ꎬ有效控制心律失常ꎬ同时ꎬ可控制心脏传输速度ꎬ降低心脏收缩频率ꎬ使输出量降低ꎬ从而达到降低心率及血压的目的ꎬ而术后拔管可对机体构成一定刺激ꎬ进而导致机体出现躁动及呛咳等ꎬ利多卡因可起到镇静作用ꎬ从而降低了对患者的刺激ꎮ本次试验结论与罗中兵等学者观点相似[3]ꎮʌ参考文献ɔ[1]㊀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和治疗的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ꎬ2012ꎬ41(4):439.[2]㊀秦尚振ꎬ马廉亭ꎬ徐国政ꎬ等.颅内动脉瘤治疗十年回顾(附1372例治疗及随访)[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ꎬ2012ꎬ17(1):1~4.[3]㊀高岩升ꎬ宋来君.显微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ꎬ2013ꎬ29(9):1432~1435.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金贤德ꎬ㊀王㊀甄ꎬ㊀周㊀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放射科ꎬ㊀广东㊀深圳㊀518116)ʌ摘㊀要ɔ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中的早期诊断的价值ꎮ方法:收集已确诊的囊性纵隔肿瘤患者60例ꎬ均经多层螺旋CT检查ꎬ对所有患者各囊性纵隔肿瘤类型的的CT表现进行统计检测ꎮ结果:①胸腺囊肿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或三角形肿块ꎬ囊壁薄ꎬ密度均匀ꎬ内部为水样密度影ꎬ不强化ꎬ诊断准确率为90.48%ꎻ②胸腺瘤囊变CT表现为呈类圆形或椭圆形ꎬ囊壁光滑平整ꎬ内缘密度均匀ꎬ中心为低密度囊变ꎮ增强扫描可均匀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ꎬ诊断准确率为93.75%ꎻ③畸胎瘤CT表现为圆形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ꎬ囊壁厚ꎬ内缘模糊ꎬ密度不一ꎬ增强扫描强化ꎬ诊断准确率为100%ꎻ④支气管囊肿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ꎬ边界清晰ꎬ囊壁厚ꎬ密度均匀ꎬ内部为水样密度影ꎬ囊肿壁强化ꎬ病灶内无强化ꎬ诊断准确率为90%ꎮ结论:囊性纵隔肿瘤能够从CT表现进行诊断ꎬ对临床有指导意义ꎮʌ关键词ɔ㊀多层螺旋CTꎻ㊀囊性纵隔肿瘤ꎻ㊀诊㊀断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16)06-0977-03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16.06.036㊀㊀纵隔是胸部主要的组成部分ꎬ由多个系统的器官和组织构成ꎬ包括心脏大血管㊁气管㊁食管等结构都包含在纵膈之中ꎬ同时又有丰富的神经㊁淋巴以及脂肪组织[1]ꎮ纵隔囊性肿瘤是指发生在纵隔内的边界清楚的含有液体的肿块ꎬ常因胸闷㊁胸痛㊁呼吸道症状或重症肌无力来就诊[2]ꎮ包括胸腺囊肿㊁畸胎瘤㊁食道囊肿㊁淋巴管瘤等多种肿瘤ꎮ由于纵膈位置的结构复杂ꎬ可为起源于纵膈的病变ꎬ也可以是他脏累及纵膈的病变ꎬ因此病理类型复杂ꎬ给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带来的困难ꎮ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ꎬMSCT)检查技术以其检查薄层㊁快速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其在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应用[3]ꎮ本研究通过观察囊性纵隔肿瘤中的早期诊断ꎬ探讨多层螺旋CT在对于囊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中的诊断价值ꎬ现报道如下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0例囊性纵膈肿瘤患者ꎬ其中男性39例ꎬ女性21例ꎬ平均年龄(41.6ʃ1.22)岁ꎻ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囊性纵膈肿瘤ꎬ符合其诊断标准ꎬ并有胸部不适㊁隐痛㊁咳嗽等症状ꎬ所有患者并经病理检779㊀㊀第22卷㊀第6期2016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河㊀北㊀医㊀学HEBEI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22ꎬNo.6Jun.ꎬ2016㊀㊀㊀㊀ʌ基金项目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ꎬ(编号:97062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乔龙虎;贺莉;王超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24(22)4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术前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MSCTA),对比DSA
和MSCTA在颅内脑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位置、图像质量分级情况。

结果DSA和MSCTA在颅脑动脉瘤体直径、瘤体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和MSCTA在诊断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的颅脑动脉瘤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均有高质量的图像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SCTA和DSA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大小、位置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价
值,MSCTA创伤小、检查时间短、检查费用低,可作为DSA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替代检查方法。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乔龙虎;贺莉;王超
【作者单位】亳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3
【相关文献】
1.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脑内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头颈部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脑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的现状[ J ] . 中华外科杂志, 1 9 8 8 , 2 6 ( 9 ) : 5 1 3 5 2 2 . [ 7 ] 孙志龙, 何佳声.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 结石的 疗 效 比 较 [ J ] . 中 国 基 层 医 药, 2 0 0 9 , 1 6 ( 8 ) : 1 3 9 4 1 3 9 5 . [ 8 ] 王士堂, 黄强, 王成, 等. 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治疗 J ] . 中 国 临 床 保 健 杂 志, 胆总管 结 石 的 临 床 研 究 [ 2 0 0 9 , 1 2 ( 3 ) : 2 4 3 —2 4 4 . [ 9 ] 沈美荣, 陈伟, 缪建东.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 管结石 5 8例临床分析 [ J ] . 浙江临床医学, 2 0 0 9 , 1 1 ( 4 ) : 3 9 2 3 9 3 . [ 1 0 ] 江华, 李兆申.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远期并发症的研 J ]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 0 0 3 , 2 0 ( 3 ) : 2 1 5 2 1 6 . 究进展[ [ 1 1 ] 詹志刚, 郭学刚,樊代明. 十二指肠内镜术在胆胰疾病 诊疗中的地位[ J ] .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 0 0 1 , 1 8 ( 5 ) : 3 1 8 3 1 9 . [ 1 2 ] 李虎城, 萧荫棋, 许红兵, 等. 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 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 J ] . 中华肝胆外科杂 志, 2 0 0 3 , 9 ( 7 ) : 4 1 3 4 1 5 .
2 3 0 0 0 1 ,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 d i a g n o s i s ,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n e u r y s ma n d s u m m a r i z e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 Me t h o d s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7 8c a s e s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n e u r y s m s a d m i t t e di no u r h o s p i t a l f r o mO c t o b e r 2 0 0 8t oM a r c h2 0 1 0w e r ec a r r i e do u t t os t u d yt h e i r 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a n di m a g ed a t a . R e s u l t s 7 8p a t i e n t s 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9 5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n e u r y s m s , 6 4p a t i e n t s w e r e s i n g l e a n d 1 4w e r e m u l t i p l e . 1 1p a t i e n t s h a d 2a n e u r y s m s e a c ha n d 3p a t i e n t s h a d 3a n e u r y s m s e a c h . O n e p a t i e n t c o m b i n e s d i s s e c t i n g a n e u r y s mo f e x t r a c r a n i a l c a 作者简介: 丁小灵, 副主任医师, E m a i l : m e r r y d i n g @1 6 3 . c o m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 其破裂是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有较高的致死率和 致残率, 及早诊断和妥善处理是关键措施。本文对 7 8例经影像学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治过程 进行综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临床资料 我院 2 0 0 8 年1 0 月至 2 0 1 0 年3 月经 头颅 核 磁 共 振 血 管 造 影 ( M R A ) 、 C T血 管 造 影 ( C T A ) 、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 D D S A ) 检查证实 为颅内动脉瘤患者 7 8 例( 共9 5 个动脉瘤) , 其中男 3 1 例、 女4 7 例, 年龄 1 2 ~ 8 8 岁、 平均( 5 3 . 7 ± 1 3 . 4 ) 岁。 6 7例因突发头痛、 呕吐伴( 或不伴) 意识障碍、 眼睑下垂等, 经C T和( 或) 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 T A和( 或) D S A确诊有颅内动脉瘤; 3 出血, 再经 C 例因头晕、 头痛行 M R A或 C T A检查时发现颅内动 脉瘤; 3例因视力下降行 M R A或 D S A检查时发现 颅内动脉瘤; 2例因脑干出血、 额叶出血行 C T A检查 时发现颅内动脉瘤; 1例因晕厥、 1例因脑鸣、 1例因 脑梗死分别行 D S A检查时发现颅内动脉瘤。 H u n t H e s s 分级: 0级 1 0例, 9例, Ⅰ 级 4例, Ⅱ级 3 Ⅲ级 9 例, 0例。1 7例合并高血压。 Ⅳ级 6例, Ⅴ级 1 1 . 2 方法 对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宜的影像学检查。 M R A检查: 采用 S i e m e n s I m p a c t 3 . 0 T超导磁共 振机, 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 3 D T O F ) 进行血管重建 成像, T R/ T E=2 5/ 6 . 9 , 翻转角度 2 0 ° , 连续无间隔 m , 成像矩阵 2 5 6× 1 9 2 , 所得原始图 扫描, 层厚 1m 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 I P ) 法处理, 得到血管影像。 C T A检查: 采用 S i e m e n s P l u s S C T机, 患者经 肘静脉用压力注射器以 3m l / s 速度注入 O m n i p a q u e 1 0 0m l , 1 8s 后行平行听眦线的头颅螺旋 C T扫描, 螺距 1 . 0m m 层厚 1 . 3m m , 矩阵 5 1 2× 5 1 2 , 扫描时 间3 0~ 4 0s , 图像层间距为 0 . 6~ 0 . 7m m 。C T A成 像采用 3 D软件, 以最大强度投影法( M I P )或遮盖 S S D )合成血管影像。 表面显示法( D S A检查: 采用美国 G E公司 I n n o v a 3 1 0 0平板
a a a C l i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n7 8c a s e s o f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a n e u r y s ms D I N GX i a o l i n g , R E NM i n g s h a n , L I H u a i y u , H EY u b b s h e n g , D E N GK e x u e ( A n h u iP r o v i n c i a lH o s p i t a l , a . D e p a r t m e n to fN e u r o l o g y , b . D e p a r t m e n to fI m a g i n g , H e f e i
年 8月第 1 3卷第 4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A u g u s t 2 0 1 0 , V o l . 1 3 , N O . 4
并发感染 5例, 切口周围积液 4例, 1 6例腹部隐痛 或胀痛, 3例轻度心功能不全, 这可能与老年患者体 6 . 6 2± 0 . 2 8 )d , 术后 弱有关。内镜组住院时间为( 除临时使用抗生素外不需特殊处理, 手术组住院时 间为( 2 5 . 6 7± 3 . 4 7 )d , 因手术创伤大, 术后需抗生 素、 胃肠减压等多种治疗。 ( 本文图 1~ 5见插图 4- 1 ) 参考文献
( 收稿日期: 2 0 1 0 0 3 0 4 )
·论著·
颅内动脉瘤 7 8例临床分析
丁小灵 a , 任明山 a , 李淮玉 a , 何玉圣 b , 邓克学 b
(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 a神经内科, b影像科, 合肥 2 3 0 0 0 1 )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7 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 临床表现、 影像资料。结果 7 8例患者中共查出 9 5个颅内动脉瘤, 其中单发 6 4例,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 1 4例 ( 1 1例有 2个动脉瘤, 3例有 3个动脉瘤) , 1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动脉瘤, 1例合并烟雾病。未破裂的 颅内动脉瘤患者 1 0例, 占1 2 . 8 %( 1 0 / 7 8 ) 。后交通动脉瘤最多见, 占3 0 . 5 %( 2 9 / 9 5 ) ; 动脉瘤的直径最多见于 2 . 0~ 4 . 9m m, 占6 3 . 2 %( 6 0 / 9 5 ) , 最小 1 . 5m m , 最大 3 5m m 。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状起病, 及时诊断并及时血管内治疗, 可明显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回顾性研究 [ 中图分类号]R 7 3 2 . 2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6 7 2 6 7 9 0 ( 2 0 1 0 ) 0 4 0 3 4 2 0 3
[ 1 ] 梁盛斌, 王丙信, 李世存, 等. 超声引导下经内镜胆管 J ] . 中 华 超 声 影 像 学 杂 志, 2 0 0 7 , 1 6 取石效 果 评 价 [ ( 6 ) : 5 0 8 . [ 2 ] 方娟,王梅,李梅花, 等. 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配 合及护理[ J ] . 中国基层医药, 2 0 0 3 , 1 0 ( 9 ) : 9 3 8 9 3 9 . [ 3 ] 杜利, 项彩萍, 王成. 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J ] .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6 , 9 ( 4 ) : 3 9 7 3 9 8 . [ 4 ] 林敏华, 叶丽萍, 邓燕勇. 胆总管结石外科术后复发的 内镜治疗[ J ] . 浙江临床医学, 2 0 0 7 , 9 ( 2 ) : 2 0 6 2 0 7 . [ 5 ] 王修中, 潘宏年, 蒋宇敏. 胆总管结石内镜治疗 4 6例 分析 [ J ] . 安徽医药, 2 0 0 9 , 1 3 ( 1 2 ) : 1 5 4 3 1 5 4 4 . [ 6 ] 黄志强, 顾倬云, 张晓卫, 等. 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外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