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西汉·管窥

合集下载

浅谈《考工记》在历史教育中的地位

浅谈《考工记》在历史教育中的地位

2013.05学教育26轻松的从警察的口中得知了奥利弗的所在。

然后南希用简单的几句话赢得了群众的同情,在众人的眼下将奥利弗带走,人们也没有对她产生怀疑。

但是南希每次看到奥利弗就觉得心中很难受,因此她尽全力的保护奥利弗免受费金的毒打,最后背叛了她一贯的“忠诚”,把费金和自己的事情全盘告知了布朗罗先生,帮助奥利弗取得了他自身应该有的地位和财富。

在小说的最后,南希因为背叛了盗贼团伙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南希不顾一切帮助奥利弗,但是当她可以脱身的时候却放弃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

狄更斯在小说中对南希内心世界的刻画是非常深刻的,一方面南希生性善良,另一方面却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正是南希内心矛盾的性格导致了她最终悲剧的命运。

4、爱情观在南希的心目中,她将爱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对于她的情人塞克斯来说,如果有一天塞克斯被判处了绞刑,南希也会在那个地方附近走一走,哪怕地上全是雪,哪怕肩上没有披巾,她都会走到走不动为止。

但是塞克斯对她非常粗暴,根本没有将南希的爱放在眼中。

但是南希却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折磨,总是想和塞克斯在一起,即便是南希知道自己最终会死在塞克斯的手中,她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爱意。

小说的最后,南希为了救奥利弗背叛了费金,塞克斯亲手杀了她,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情的女孩却被深爱的人所杀死,南希悲剧的命运深深的感动了每一位读者。

南希的爱情是不幸的,是孤独,是无助的,徘徊在善良与罪恶之间的南希,她内心的性格矛盾无时不刻都牵动着读者的心,这个感人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比小说的主角奥利弗在读者心中还要深刻。

南希这个人物不能仅仅用好或者坏来评说,南希内心复杂的性格和心中的矛盾是她悲惨的身世决定的,也是当时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导致的。

三、结语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塑造的南希这一形象被文学界视为最典型的人物之一,狄更斯借助南希的形象来向读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来自社会底层的女子——南希,即便是她最终拜托了窃贼集团的控制,也不能过上幸福生活,她只能随自己的命运而随波逐流。

名词解释《考工记》

名词解释《考工记》

名词解释《考工记》
《考工记》是一本古代中国的工艺技术手册,也被称为《考工记·工艺品考》。

它是南朝梁代官员宋应星所著,完成于公元543年。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工艺技术手册之一,内容涵盖了
冶金、陶瓷、纺织、造纸、染色、制药、制盐、制酒、制糖、制茶、制油等各个领域的工艺技术。

《考工记》以记录和总结各种工艺技术为主要目的,内容详实
且系统。

它通过对不同工艺的描述和步骤,介绍了当时中国古代的
工艺生产技术和方法,包括原材料的选取、加工工序、炼制方法以
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对当时的工匠和手工业者
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后世的工艺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考工记》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文献的空白,对于
了解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
工艺技术的丰富与精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和科技水平。

因此,《考工记》被视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建筑著作

中国古建筑著作

《鲁班经》 鲁班经》
《鲁班经》,是以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成化、弘治间、1465——1505年) 鲁班经》
的《鲁班营造正式》为底本改编而成的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行业的专用书。国家文物局 藏万历本,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了崇祯本,在北京图书馆及南京图书馆藏,嗣后的翻刻本, 以木版或石印本,流传于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诸省,源远流长,达五、六半年之久。本书内 容包括:当时民间房舍施工步骤;当时施工工具;定位技术的水平方法,记录了常用建筑类 型和常用尺度,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项目,如仑、厩、木质农具、推车及风箱等,比较详 细记录了当时民间日常生活用具和家具的形式、构造和尺度,并包括了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 社会意识形态在建筑领域的反映,是研究民间建筑传统木工技术发展(特别是南方)的珍贵 资料,并且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宋人李诫字明仲著,完成于十一世纪最后一年,于公元1103年、 营造法式》
1145年两次刊行全国,明代曾收入《永乐大典》,清代又曾收入《四库全书》,但流传极少, 几乎被遗忘。到公元1919年和1925年据手抄本(即丁本和陶本)两次影印后,才引起国内外 学者之重视,研究工作随即开始。这部三十六卷巨著是我国现存古代科学著作中最早、最完 备的一部建筑学著作,其内容分为:制度、工限、料例、图样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 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互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 作等十三个工种,分别详实论述。所谓制度包含着建筑及结构设计规范,施工方法、工序和 砖瓦、琉璃等建筑材料制造方法,工限是劳动定额,料例是材料定额及灰浆、颜料、琉璃釉 料配合成分,图样式制度的形象说明。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 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今人梁思成教授遗稿——《营造法式注释》一书已出版。在 其基础上,陈明达先生又著新成果《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一书,它将对以后研究者产生影 响。

《考工记》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考工记》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考工记》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摘要】:先秦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手工艺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科技文献。

它记载了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原则、方法和生产技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劳动实践对手工业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地结晶。

无论是在中国经典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传统手工业设计史和科技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考工记》中所体现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一定的阐释和探讨,阐明其对现代设计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一《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年)末期,是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又名《冬官考工记》,“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整理先秦古籍,因《周官》缺东官篇,便以《考工记》补入:刘歆时改《周官》名为《周礼》,遂成为《周礼》之一篇,故也称《周礼.考工记》”。

它篇幅不长,但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涉及到了先秦时期的制车、青铜冶铸、兵器、钟磬、礼器、建筑、水利工程、生活用具等手工业技术,同时还涉及到了许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动物、天象、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充分反映了先秦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

书中详细的记述了当时工艺设计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标准等对现代设计具有重大的、积极地指导意义。

二(一)《考工记》中的设计原则1、天时所谓“天时”指的是,一种自然运行的时序,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或变化的自然规律,通俗的讲也就是指气候的变化,如天气的阴晴雨雪、寒暑、节气、气候等。

《考工记》中对“天时”的记载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意思是:气候的变化可以让万物生长茂盛,有时却能使万物凋谢死亡;石头有的时候因风化而裂开;水有时会冰冻凝固,有时会变成雨露;这些指的都是天时造成的即自然规律。

考工记全文

考工记全文

●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馎是锄田器,是春秋时期一种重要的农具。

斧、斤、凿、曲刀、量器等则是手工业生产不可少的工具。

《考工记》从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角度对这类器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氏为量,段氏为馎器,桃氏为刃”。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指出“斧斤之齐”和包括馎器在内的生产工具所需铜和锡的比例是五比一。

车辆在春秋时期不仅是重要的战争工具,也是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考工记》对车的制作甚为重视,它提出只有把车轮制成正圆,才能使轮与地面的接触面“微至”,从而减小阻力以保证车辆行驶“戚速”。

它还规定制造行平地的“大车”和行山地的“柏车”的毂长(两轮间横木长度)和辐长(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长度),各有一定尺寸,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

短毂则利,长毂则安”。

这种工艺也是按照不同地势条件以求达到较大的行驶效率。

《考工记》还十分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和兴修,它记述了包括“浍”(大沟)、“洫”(中沟)、“遂”(小沟)和“”(田间小沟)在内的当时的沟渠系统,并指出要因地势水势修筑沟渠堤防,或使水畅流,或使水蓄积以便利用。

对于堤防的工程要求和建筑堤防的施工经验,它也作了详细的记述。

●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业生产的目标,而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

它认为天时节令的变化会影响原材料的质量,进而影响制成品的质量,所以强调“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

它重视地气,是由于某些地方生产的某种原材料质量较优,或者有制造某种工艺的优良传统。

它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至于工巧,它认为是与分工有关。

《考工记》所记述的手工业,分工细密,攻木之工有七种,攻金之工有六种,攻皮之工有五种,设色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玉石之工)有五种,搏埴之工(陶工)有二种。

名词解释考工记

名词解释考工记

名词解释考工记
摘要:
1.《考工记》的定义与背景
2.《考工记》的内容与特点
3.《考工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工艺技术和手工业生产的经典著作,又称《考工记述》或《周礼·考工记》。

该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考工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当时各种手工业技术的制作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

其中包括了木工、金工、皮革、纺织、陶瓷、建筑等六大类30 多个工种的详细描述。

这些内容为后世研究古代手工业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得许多失传的工艺得以重见天日。

《考工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后世的技术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许多古代发明和创造都是在《考工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其次,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商品交流和贸易得以繁荣,进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考工记》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书中所述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独具匠心。

同时,《考工记》的成书也体现了古代官方对科技和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古代官方文化政策的一个缩影。

总之,《考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研究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古代工
艺技术经典。

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还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古新材料视角下的《考工记》研究

考古新材料视角下的《考工记》研究

考古新材料视角下的《考工记》研究作者:王丹来源:《美术文献》2017年第03期[摘要]《考工记》是目前我国年代最早的手工业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先秦的工艺美术资料、手工业生产技术,该书不仅对中国技术史有价值,对工艺美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文的重点是将《考工记》原文与考古新材料——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中出土的保存完好、年代最早的彩漆木雕编钟、编磬跗、筍和虡结合进行研究,这些材料的结构模式和装饰题材与《周礼·考工记·梓人》的记载吻合,有助于梳理先秦时期漆器工艺及背后的过程,从技术到思想观念,使《考工记》的研究又推进一步。

[关键词]《考工记》郭家庙曾国墓地筍虡漆工艺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识别码:A《考工记》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虽仅有七千字,但内容丰富,涉及先秦时期的木工、陶器、铜器、钟磬、水利建筑、玉器、设色等手工艺技术,记载了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很多独特贡献。

考古发掘了大批先秦文物,对这些文物的分析深化了对《考工记》的研究,同时,依据《考工记》的记载,对很多先秦文物的形制、工艺特点、技术规范的认识也更加准确。

《考工记》除了作为科技史料外,其文字记载也可与出土文物印证。

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中,发现了彩漆木雕的编钟、编磬筍虡,是目前考古挖掘出土保存较好、年代最早的器物遗存。

在《考工记》中,梓人也是“攻木之工”的一部分。

《考工记·梓人》阐述了古代雕刻和装饰的特点及观念,将梓人制筍虡当作是一种接近于艺术的造物,通常梓人会选用鳞属、羽属、臝属作为筍虡的装饰。

鳞,头小身长,适于负轻,用来作为装饰筍虡的纹饰。

臝,体型较大,前胸宽阔,耳朵短,眼睛突出,有力却不能奔跑,但声音宏大。

为了突显筍虡作为乐器支架的特征,使用“大声而宏”的臝属作为钟筍,古人用这种造型来配钟磐,可以使听觉欣赏和视觉欣赏结合,器乐之声也更形象。

结合所学试论述考工记

结合所学试论述考工记

结合所学试论述考工记考工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汉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考工记的编写1.编写《考工记》的历史背景《考工记》由南朝宋代、梁灵帝丹朱及其辅弼王建承袭西汉对《工艺》写作形式,改编编制汉朝地理情况,汇集唐宋时期人物、事件及其小说故事,并增补了汉代科技文化信息。

所以,从历史背景上来看,《考工记》可以看做是汉朝文明延续的结晶,反映出汉朝动态经济发展的态势。

2.《考工记》的编写特点《考工记》分为春秋、战国、秦汉、汉魏、隋唐、宋元、明清七个部分,通过梳理古今中外文明进程,提取历史变迁动态,展现出渊源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经验。

所写文章集历史简史、史话、断史等内容,并衔接历代史事,再现两千多年来沧桑变色的历史文明进程。

二、考工记的学术价值1.对历史的记录《考工记》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以及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史,将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变迁保存下来,用行文勾勒历史发展的社会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2.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沿着古代历史学家的思路,人们重新梳理了早期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了汉朝文明文化发展的步伐以及影响下一代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揭开历史迷雾,科学判断历史,重构历史情景,改良历史误区,《考工记》实行了重要的历史学研究工作,铸造了一个个历史的伟大变迁。

三、考工记的带来的文化内涵1.丰富的文化历史《考工记》以汉朝为主线,系统记载了各个时期的人文景观,浓缩出汉代的宫廷与民间文化,在古代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塑造了文明灿烂优美的文化文学形象。

2.蕴藉深厚的文化意义考工记系统地展示了几千年来历代文明在科学发展、文化传播上的精彩延续,它是一部能够蕴藉深厚的影响的文学作品,能够触及人类思想的终极艺术开拓者,在文学及历史界被视为一件精美的作品。

综上所述,《考工记》经历了数千年考据,堪称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代表作(2)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代表作(2)

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代表作(2)二、《考工记》《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的一部科技著作(《考工记》书页见插页图4)。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手工技术规范的汇集。

全书所论包括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并在论述各种手工技术的同时,还阐述了其科学道理。

经分析可以看到在描述每一项手工技术的文字中都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其中主要是力学和热学方面。

1.力学方面。

《考工记·轮人篇》在论述车轮制造时,以受力、运动和不同接触地面的影响等因素出发,在讲到轮子的形状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时说:“凡察车之道……不微至,无以为速也”。

“微至”是指轮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少。

就是说,车轮与地面接触少,就容易转得快。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微至”呢?它接着指出:“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之圜(圆)。

”即要尽量把轮子做成理想圆。

这是在实践中对滚动物体的滚动速度与滚动物体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的经验总结,是符合近代摩擦理论的。

在论述如何检验轮子各部分是否做得均匀时,它说:“楺辐必齐,平沈(沉)必均。

”“水之以眡(视)其平沈之均也。

”这里水之,即浸入水中,如果“平沈”即浮沉相同,则轮子各部分必定是均匀的,就符合制作轮子的要求了。

这是浮力原理在制造轮子中的应用。

在论述到轮子大小对拉力(牛或马)的影响时,它说:轮太矮,马就老在上坡一样。

从现在力学知识看,当轮太低时,辕与地面成一角度,马除了要克服运动阻力外,要承受部分重力,因此马总象上坡一样费劲。

这是实践中对斜面受力的一种极好的分析。

《考工记》还分析了与弹道有关的技术。

它在《矢人篇》中说:“水之以辩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

”这就是说,为了要使箭在飞行中保持稳定,采取了把箭上的羽毛按一定比例对称地安排,然后加上箭头,则在飞行中就不怕风的影响了。

接着又说:“前弱则俛(俯),后弱则翔(仰),中弱则纡(纡絗旋转之意),中强则扬。

”“羽丰则迟,羽杀则。

”这说明了箭杆如果前轻后重,或前重后轻,都会影响飞行的高度;中间轻重配置不当,会影响飞行的稳定性;羽毛太多,则飞行速度慢。

《考工记》

《考工记》

《考工记》《考工记》《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概述《考工记》“兵器”《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原未注明作者及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经齐人之手完成的。

《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部分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考工记》全书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内容。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考工记》将商周以来积累的冶金知识归纳为“金有六齐”,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置法则,它揭示了青铜机械性能随锡含量变化的规律。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重要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此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手工业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艺更为纯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

分工亦更为精细。

春秋以前"工商食官"的格局已经打破,除了官府手工业外,此时还出现了许多私营的个体手工业。

由于礼乐崩溃,学术思想上呈现了一派百家争鸣的局面。

许多士人都比较重视实践,关心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鲁班、墨翟、李冰这样一些杰出的学者、技术发明家便是这一时期产生出来的。

为了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生产,需对已获得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思想进行总结,《考工记》便是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

《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

管窥《诗经》中射礼体现的三大功能

管窥《诗经》中射礼体现的三大功能

管窥《诗经》中射礼体现的三大功能发表时间:2016-06-15T15:32:31.5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9月作者:贾月风[导读] 《诗》中反映周礼内容颇多。

射礼是周代典礼之一,本论文以《诗经》中涉及射礼内容的诗句为研究依据,总结出《诗经》中射礼体现的三大功能:军事、教育、择人。

贾月风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81摘要:周礼在西周到春秋中叶之时可以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诗经》与周礼相依存,互为表里,因此《诗》中反映周礼内容颇多。

射礼是周代典礼之一,本论文以《诗经》中涉及射礼内容的诗句为研究依据,总结出《诗经》中射礼体现的三大功能:军事、教育、择人。

关键词:《诗经》;军事;教育;择人一、军事训练的功能春秋时期高超的射技成为战场上的制胜法宝,古代史书典籍中就有相关记载,如《左传·宣公四年》对楚国内乱的记载:“伯棼射王,汰辀,及鼓跗,著于丁宁,又射,汰辀,以贯笠彀。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晋楚鄢陵之战:“及战,射共王中目,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以一矢复命。

”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被射伤,对整个战局都有所影响。

古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君都重视对善射者的培养,特别是像养由基那样的高手,《史记》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7页。

]将士射技精湛与否影响着战争的胜利与否。

现代学者杨宽在《西周史》中明确说明了射礼就是起源于以田猎的方式进行的军事训练。

缘此,射礼即起源于军事训练,其必然具备一定的军事训练的功能。

先秦人们为使自身军事技能不生疏在无战事之时把军事训练寓于礼节仪式之中,这种礼节仪式就是射礼。

射礼的军事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射者的射技的严格要求,射技则包括射者射箭时的力度和精准度。

在礼射之时,箭靶与堂之间有一定距离,《仪礼·大射》:“司马命量人,量侯道,与所设乏,以狸步,大侯九十,参七十,干五十。

《考工记》

《考工记》

《考工记》《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

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工记图》、程瑶田著有《考工创物小记》等有关研究著作《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玄,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瑶田、孙诒让等。

进入20世纪,研究者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思维方法,利用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工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在整体上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的特征和对比ppt课件

周礼考工记与管子的特征和对比ppt课件
经”之一 • 与周礼的关系:从民间征
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 为《周官》。原书有六篇 ,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 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 补其缺。
2
周礼考工记简介
•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 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 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 关键概念: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核心:礼
4
5
• 元大都 • 唐长安 • 明清北京 • 东都洛阳 • ...
代表城市
6
元大都
• 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 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 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 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 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 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 制度。
代表城市
14
• 千古名邑扬州地处长江中 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 部,东与泰州、盐城市交 界;西通南京,与六合、 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 与镇江、常州隔江相望; 北接淮水,与淮安、盐城 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 纵贯南北。
15
考工记与管子的对比
• 考工记的核心主张是皇权至上,而管子的核心主张是自然 至上,相比之下,管子比较理性,有功能主义的一面。
16
谢谢观赏
@致远不是文艺青 年
17
12
内容要点
• 城郭不必中规矩,主张因地制宜 • 不必中准绳,不必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 注重功能分区 •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对后世的 风水理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3
• 南宋临安城 • 宋扬州城 • 宋元泉州 • 隋江都 • 明清赣州 • ...

《考工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考工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考工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考工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手工生产的科学技术文献,也是手工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汇集。

《考工记》反映的手工业专业分工及其发展

《考工记》反映的手工业专业分工及其发展

《考工记》反映的手工业专业分工及其发展【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考工记》一书,反映我国古代手工业已经出现周密的专业分工,各种工匠都有自己的专门化技术。

同时,反映我国古代手工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产品的原料选配、生产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检验和系统计量等方面,都作出严格规定,并严格按照这些规定的要求组织手工业生产。

【关键词】《考工记》;古代;手工业;专业分工一、《考工记》概述流传至今的《考工记》是《周礼》的一部分,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全书共7100多字。

《周礼》是先秦时期一部系统记载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典籍,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也称之为《周官》。

秦始皇焚书坑儒,《周官》与《考工记》同遭厄运。

西汉时官府大力搜集和整理藏书,广开献书之路,它们才得重新面世。

当时《周官》只剩下五篇,其中《冬官》已经散失,于是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使《考工记》与《周官》两书合二为一。

到西汉末年,刘歆置古文经学博士,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

后来,《周礼》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存在不同看法。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写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由后人补记于战国中晚期。

自商朝到战国初,历史演进了一千多年,手工业和商业获得较快发展,官府已经有能力集中经营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也能组织较大规模的产权交易活动。

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编写的《考工记》一书,对官府组织和经营的手工业,作了详细记述。

[1]该书把从事手工业生产者称作“百工”,并认为百工是与王公、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功一样,是国家六大职业之一。

“百工”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寻找和选择木材、金属、皮革、玉石和陶瓷等原材料,把它们加工制作成各种器具。

[2]二、《考工记》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专业分工从《考工记》中可以看出,我国战国初期手工业已经出现了周密的专业分工。

最早的工艺大全--《考工记》

最早的工艺大全--《考工记》

最早的工艺大全--《考工记》最早的工艺大全--《考工记》我国的手工艺在今天能名扬四海,应当归功于先辈的努力。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不但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而且有了专门介绍手工艺品的著作——《考工记》。

这本由春秋末期齐国人所写的著作,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工艺成就的主要来源。

据《考工记》记载,当时社会的六大职业中,排列第三位的就是百工,即手工业者。

当时手工业包括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涉及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项目。

每一项目还有更细的分工,如制作车辆,就划分为负责作车身的“车人”,负责造轮子的“轮人”,负责制车厢的“舆人”和负责制造车辕的“人”等。

这种生产专门化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的水平和规模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考工记》对车辆制造、弓箭和乐器制作、染色及皮革加工、金属冶炼、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述。

如关于车的关键部件??车轮的制作,就提出了十项技术要求和检验措施,涉及减小滚动摩擦阻力、车轮的坚固和稳定性、材料的选用等。

书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用途的弓箭结构的比较分析,探讨了飞行物体的重心、形状与重力、空气阻力之间的关系。

例如,箭在疾风中保持一定的弹道的技术问题。

《考工记》不但记述了当时盛行的钟、鼓、磬等乐器的制作技术,还明确指出钟声的来源是由于钟的振动所致,钟声的频率高低、音品则与钟的厚薄、形状、大小以及合金成分等有关。

它比欧洲同样的内容的论述文字要早1500年。

《考工记》中所记载的丝麻毛纱或织物的多次浸染套色法,直到近代还在我国的染色手工业应用。

《考工记》所记载的观察冶铜时的'火焰以确定冶炼进程(即借助冶炼时烟气的不同颜色来判断被冶炼的铜料中杂质挥发的情况)的操作方法,一直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工艺方法。

书中详细记载的“金有六齐”规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青铜制品的性能、用途与它的两种成分--铜和锡所占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对于后世金属合金材料的定向生产和应用有指导作用。

《考工记》记载的手工业的分工

《考工记》记载的手工业的分工

《考工记》记载的手工业的分工《考工记· 总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就提到百工,同时将百工划分为了六类三十个工种。

第一大类、攻木之工从事木器加工的职业。

又分为轮、舆、弓、庐、匠、车、梓,七个工种。

【轮】制造车轮,称为“轮人”。

发展到现代,包括汽车、轮船以及航空制造业的从业人员。

【舆】制造车厢,称为“舆人”。

发展到现代,成为包括汽车、轮船以及航空制造业等行业的模型工。

【弓】制作弓,称“弓人”。

发展到现代,成为制作传统弓的手工艺品制造的从业人员。

【庐】制造庐器,也就是戈、矛、戟等长兵器的柄,称“庐人”。

发展到现代,包括专攻刀柄制作的刀具制造业和五金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员。

【匠】营建都城宫室,称“匠人”。

发展到现代,成为房屋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

【车】制造牛车、羊车等交通工具,以及耕地的木农具,称“车人”。

发展到现代,包括交通工具以及农具制造业的从业人员。

【梓】制造乐器悬架、饮器和箭靶,称“梓人”。

发展到现代,包括乐器配件生产行业以及木质工艺品行业的从业人员。

第二大类、攻金之工从事金属冶炼加工的职业。

又分为筑、冶、凫(fú)、栗、段、桃,六个工种。

【筑】制作书刀,称为“筑氏”。

发展到现代,包括五金制造业以及刀具制造业的从业人员。

【冶】制作戈、戟等兵器,称为“冶氏”。

发展到现代,包括钢铁行业以及传统冷兵器制造业的从业人员。

【凫】制作钟,称“凫氏”。

发展到现代,成为制作编钟这种传统打击乐器的从业人员。

【栗】制作量器,称“栗氏”。

发展到现代,成为计量器具制造业的从业人员。

【段】锻制农具,称“段氏”。

发展到现代,成为钢制、铁制农具制造业从业人员。

【桃】制造剑,称“桃氏”。

发展到现代,成为刀剑等手工艺品制造从业人员。

第三大类、攻皮之工从事皮革制造的职业。

又分为函、鲍、韗(yùn)、韦、裘,五个工种。

【函】制作皮甲,称“函人”。

发展到现代,包括皮衣加工以及皮革制造行业从业人员。

《考工记》不是齐国官书

《考工记》不是齐国官书

《考工记》不是齐国官书
刘洪涛
【期刊名称】《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卷),期】1984(000)004
【摘要】<正> 《考工记》是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

以前多数人认为成书较晚,降低了它的实际价值。

虽然也有人认为是周人所作,但都没有系统地论证过,难以取信于人。

清人江永认为"《考工记》为东周后齐人所作,郭沫若先生极力赞成这种观点,并于四十年代专文作了论述。

其理由主要有三条:一、从《考工记》提到的列国和水渎名号看;二、《考工记》多用齐国方言;三、《考工记》中的度量衡是齐制。

该文具有较大影响。

但经仔细研究,这三条理由似乎都难以成立。

《考工记》不是齐国官书,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总页数】7页(P359-365)
【作者】刘洪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
【相关文献】
1.《考工记》中的齐国乐器制造业 [J], 高美进
2.从《考工记·画缋》看齐国服装装饰艺术观念 [J], 宋玉立;
3.从《考工记·画缋》看齐国服装装饰艺术观念 [J], 宋玉立
4.湖北官书局:晚清官书局地图出版的代表 [J], 李鹏
5.《史记》的文学价值——《史记》不是官书,而是私人著述 [J], 华钟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礼》学的奠基:杜子春的《周礼》学管窥

《周礼》学的奠基:杜子春的《周礼》学管窥

《周礼》学的奠基:杜子春的《周礼》学管窥丁进;杨化坤【摘要】杜子春是东汉继刘歆之后又一个经学大家,在《周礼》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其著作虽已散佚不传,但通过郑玄注《周礼》所引的187条"杜子春云"可以看出,他已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学术范式,并有专门的著作问世,主要体现在他对《周礼》的校勘、训诂及对其他经师观点的处理方面.他的这一套范式严谨规范,不仅推动了《周礼》学研究的发展,也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杜子春;周礼;范式【作者】丁进;杨化坤【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杜子春,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作为东汉重要的经学家之一,他在《周礼》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套研究范式,为两千年来《周礼》学研究所继承。

这个范式以校勘为基础,通过正字、正读、训诂和名物制度解说来通读《周礼》,从而奠定了《周礼》研究的基础。

他的《周礼》学研究成果今多不传,郑玄《周礼注》中引用了杜子春187条观点,通过辑佚这些观点,我们虽然不能重新构建杜子春《周礼》学全貌,但大致上可以辨别出杜子春《周礼》学的特色,归纳出他的主要成就。

关于杜子春的学术活动,史书记载非常有限。

从目前流传下来的材料看,以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马融《周官传》说最早: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

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

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

奈遭天下仓卒,兵革并起,疾疫丧荒,弟子死丧,徒有里人河南缑氏杜子春尚在,永平之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能通其读,颇识其说,郑众、贾逵往受业焉。

众、逵洪雅博闻,又以经书记转相证明为解。

逵解行于世,众解不行。

兼揽二家为备,多所遗阙。

然众时所解说,近得其实。

[1]636刘歆设立《周官》博士,招收博士弟子,这些博士弟子遭遇西汉末年巨大变故,大多未能活到东汉社会稳定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7·
第 32 卷 第 2 期 V ol. 32 N o . 2
郑 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 N AL O F Z HEN G ZHOU U NI VER SIT Y
1999 年 3 月 M ar. 1999
谓“面朝后市”之制。其它所谓的“国中九经九 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等几乎是无踪可觅。因 此, 我们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所 谓西周都城布局规划根本不是按照西周都城布 局描述的, 因为它所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在当 时并未形成, 故其成文年代不会是西周时期。
关 键 词 《考工记》 形成年代 都城布局 作者简介 李锋, 男, 1962 年 9 月生,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 郑州 450052)
《考工记》成文于何时, 学术界争议颇多, 迄 今尚无定论¹ 。随着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 展, 有关《考工记》成文年代的考古资料不断发 现, 利用考古资料探索《考工记》成文年代不仅 成为可能, 而且应当是更具科学性和可靠性。笔 者拟从《考工记·匠人·营国》条记载的所谓西 周都城布局规划 内容入手, 结合西周、春秋战 国、秦、西汉等时期的都城考 古资料, 对《考工 记》的成文年代略作尝试性的分析推断, 以期达 到抛砖引玉之目的。错误之处, 敬请斧正。
洛邑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区的涧河与洛河 交汇处。四周筑有夯土城墙, 东南部因地势低洼 尚未找到城墙遗迹外, 其余部分均找到城墙遗 迹, 北墙在涧河东岸, 全长 2890 米, 保存比较完 好, 没有发现城门遗迹, 其余三面城墙因遭破坏 而城门遗迹尚未确定。宫殿区处在整座城址的 西南隅地势较高处, 四周筑有夯土城墙, 形成独 立的宫城。在大城西北部发现有制陶、制骨和制 石手工业作坊遗址, 中部发现有墓葬区bm 。这些 考古资料所显示出的洛邑布局与前三座关中都 城有明显的差别。
第 32 卷 第 2 期 V ol. 32 N o . 2
郑 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 N AL O F Z HEN G ZHOU U NI VER SIT Y
1999 年 3 月 M ar. 1999
《考工记》成书西汉时期管窥
李 锋
摘 要 不少学者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是从 两周都城的布局规划中提炼而成, 从而推断其形成年代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考察有 关两周都城的考古资料发现, 本时期都城布局实际与《匠人·营国》的内容相去甚远, 由此 可证明《匠人·营国》之制形成年代不早于两周时期。西汉都城长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大 一统后新建的都城, 它的布局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旁三门、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等布局特征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的都城布局规划思想完全相 同。由此可知, 《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完全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 事实附会加工而成, 其形成年代应当在西汉时期。

有学者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所记述 的都城布局规划与考古发现的东周鲁国都城布 局十分相近, 推断其成文年代为战国时期bn 。笔 者核查了有关鲁都城布局及春秋战国时期其它 著名都城布局的考古资料, 认为这一结论仍有 必要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鲁都城位于今山东曲阜县城及其外围。根 据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和出土的遗物特征看, 该城始建于西周晚期, 一直沿用到西汉中期。城 址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 东西最宽处 3. 7 公里, 南北最宽处 2. 7 公里。四周夯土城墙, 除 南墙较直外, 其它三面城墙均有弧度。全城四周 共开设 11 座城门, 其中南墙有 2 门, 其余三面 各 3 门, 门道宽约 7- 15 米。宫殿区位于城内中 部和中南部的高地上, 即今天的周公庙一带, 四 周筑有城墙, 东西 550 米、南北 500 米。城内发 现大片夯土台基。大城西部和西北部即宫城西 部和西北部分布有西周至西汉时期的制骨、制 陶及战国时期的铸铁等遗址, 其间还间杂有西 周、春秋时期的墓葬。宫城北部分布有西周时期 的居住遗址和冶铜遗址。宫城东部和东北部是 西周、春秋时期的居住遗址和战国时期的铸铁 遗址。东南和南部一带主要是鲁国官府所在地, 不见有一般居住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鲁都 城内已经探出东西向和南北向大街各 5 条, 其 中北墙东门与西墙北门、东墙北门与西墙中门、 北墙西门与南墙西门三条大街贯通。贯穿南墙 东门, 北对宫城南门的南北向大街是鲁城的中
·108·
轴大街, 宽达 15 米, 是城内最宽的大街。其余大 街宽在 6~12 米。南墙东门外两侧有夯筑的“两 观”基址, 再向南 1. 5 公里有鲁王 祷雨祭祀的 “舞雩台”遗址bo 。
根据前述考古资料我们不难发现, 鲁都城 内中部和东南部一带为宫殿区和官府区, 与“面 朝”之制略近。但是, 鲁都城的四周只发现有 11 座城门, 最重要的南墙仅 设东西两门, 难 以与 “旁三门”之制相符合。从探测到的 10 条大街 看, 只有北墙西门与南墙西门基本上南北相对, 其余城门 间的大街均相错位, 布局十分混乱, 难以附会成“国中九经九纬”之制。手工业作坊 遗址大多分布在宫城以外的西部、西北部及东 部、东北部, 仅有 一处冶铜作坊遗址在宫 城北 部, 实难称之谓“后市”之制。因此, 我们认为《考 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模式 也不是按照鲁都城布局附会而成的。
依前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关中三座都邑的 四周至今没有发现城墙遗迹, 很可能也会像殷 墟那样因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安定的政治环 境而不修筑城墙, 而没有城墙就不会具有“旁三 门”之制。洛邑四周虽然筑有高大的夯土城墙, 但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北墙并没有发现城门缺口 或与城门有关的遗迹, 也难以符合“旁三门”之 制。歧邑的宫殿区位于整个城址的东部, 而制骨 作坊遗址则位于宫殿区的西部偏北处; 丰都的 宫殿区座落在整个城址的东北部, 制骨作坊遗 址则位于整个城址的西北部, 与宫殿区东西相 对; 镐京的宫殿区居于整个城邑的东北部, 制陶 作坊遗址则位于宫殿区的西侧。三者均没有所
பைடு நூலகம்
区、制骨作坊遗址和墓葬区多发现在宫殿区西 北部的张家坡一带, 似乎也缺乏统一的规划。
镐京与丰都相对, 位于丰河东岸。遗址范围 包括西汉昆明池遗址及其以北的洛水村、泉北 村、普渡村、花园村、白家庄和斗门镇一带, 面积 约 4 平方公里。由于战争因素和西汉修建昆明 池时对遗址的破坏, 整个镐京的布局结构也难 以复原。从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看, 宫殿区大约 位于遗址东北部的洛水村一带。在宫殿区西部 发现 10 余座陶窑遗址, 应是当时制陶作坊的所 在地。在宫殿区的西南即今天的普渡村一带发 现有许多墓葬。遗址四周尚未发现有城 墙遗 迹bl 。
丰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12 公里 处的丰河西岸。遗址范围包括今天的客省庄、马 王村、张家坡、大原村、冯村、曹家寨和西王村一 带, 面积约 6 平方公里。遗址四周迄今没有发现 城墙遗迹。宫殿区位于遗址北部东侧的马王村 一带, 由若干处夯土基址组成, 因其长期遭受严 重破坏而形状、布局不详。在宫殿区西北部的张 家坡村东面和正南的西王村一带分别发现 2 座 和 3 座青铜器窖藏, 居住遗址、墓葬群和制骨作 坊遗址都发现于张家坡一带bk 。这些资料所勾 勒出的丰都布局大体为: 城址四周有可能不筑 城墙, 宫 殿区座落在遗址北部略偏东 侧, 居民
李锋 《考工记》成书西汉时期管窥
有回廊连接, 形成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 院落。在西厢南头第二间屋内发现一座窖穴, 内 埋有 17000 多片西周时期文王至穆王时期的卜 甲, 近 200 片刻有文字。尹盛平先生将其推断为 西周时期的宗庙建筑½ 。在遗址东部的召陈村, 即风雏宗庙建筑群址的东南发现西周时期的宫 殿建筑基址。在已经发掘的 6000 多平方米的范 围内清理出西周时期的建筑基址 15 座。其布局 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东西 3 排, 中间一排为中轴 建筑, 左右两侧的建筑不甚对称, 整体布局规划 不甚严谨¾。尹盛平先生认为这是西周中晚期 的王宫遗址¿ 。在王宫建筑基址的西北部即今 天的云塘村和王宫建筑基址的西南部即今天的 齐家村、庄白村、任家村、上康村一带以及风雏 宗庙南部的董家村附近, 先后发现 30 余起铜器 窖藏, 出土上百件青铜器者达 4 起À 。这些大规 模的青铜器窖藏 应该距其使用者的居住地不 远。在风雏宗庙以南和王宫以西的贺家村及云 塘村、庄白村、齐家村一带发现西周时期的墓葬 群址。在云塘村南还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制骨 作坊遗址Á 。这些考古资料所展示的歧邑布局 大致为: 都邑四周很可能没有城墙设施, 宗庙在 西北, 王宫在东南, 居民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 区杂处其间。整体布局混乱, 显然缺乏统一的布 局规划。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都城除鲁都城布局比 较清楚外, 还有齐国临淄城、赵国邯郸城、燕国 下都城、晋国侯马城、楚国纪南城、郑韩新郑故 城、秦前期都城雍城等。在这些都城中, 除齐临 淄和秦雍城的某些布局与《考工记·匠人·营 国》所述的都城布局规划相近外, 其它都城布局 都与其相差甚远。齐都临淄城位于山东临淄县 城及其周围, 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是宫城, 位 于大城西南隅地势较高处。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 1. 4 公里、南北 2. 2 公里, 四周筑有夯土城墙, 除南墙设有二门外, 其余三面各设一门。城内北 部是宫殿区, 宫殿区东西两侧为冶铁作坊遗址, 南部是铸铜和铸币作坊遗址, 这些手工业作坊 均为王室所有。大城位于宫城东北部, 西南隅与 宫城相连, 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 4 公里、南北4. 5 公里, 四周筑有城墙, 南北两墙各开二门, 东西 两墙各开一门。城内南部为官署区, 东北部、中 部和中部偏西处是冶铁、铸铜和制骨等作坊遗 址bp 。
在上述两座城址中, 齐临淄大城南部为官 署区, 北部有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遗址; 秦雍城 宫殿区的北部有市。两者在布局上颇有“面朝后 市”的迹象。雍城的城门虽然仅在西墙上发现 3 座, 其它三面城墙的城门设置情况还有待察明, 但是仍不能排除 其存有“旁三门”之制的可能 性。不过从两城的整体布局来看, 我们便不难发 现它们与《考工记·匠人·营国》所记述的都城 部局规划的差异仍是主要的。临淄城的大城四 面共设有 6 座城门, 即使加上宫城所设的 5 座 城门也只有 11 座城门, 显然不会存有“旁三门” 之制。其它的如“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 右社”也难以在两城中觅到踪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