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与社会现实之间_京津马克思论坛_综述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30ebbab284ac850ad0242d6.png)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刘同舫2013-01-22 14:50: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8期【内容提要】在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径。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
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哲学高度,反思和检审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和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社会形态如何推进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研究?如何解释现实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诸多矛盾?如何维持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具体实现方式的现实性之间的平衡,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全球化已是“世界历史性存在”的今天,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迫切地呈现在马克思思想研究者的面前。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有支撑其理论叙事与论证的结构框架及结构元素,可称之为“叙事结构”。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而精确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地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嬗变的根本目的,充分地彰显了这一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但这无疑也最容易受到其他学术思潮的挑战。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各种理论的追问、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延伸式的学术探讨,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建设,都是在寻求人类解放理论的继续发展和创新性实现方式。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https://img.taocdn.com/s3/m/b9ce096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4.png)
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进行研究,探讨了文本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语境分析。
首先,文本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其次,语境分析可以揭示文本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影响力。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
关键词文本,语境,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点,意义引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中,文本和语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文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论述和观点,而语境则指的是这些文本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力。
本文将通过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文本和语境进行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并提出一些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文本和语境。
文本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批评中,文本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首先,文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经典文本之一,通过分析这个文本,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内涵。
其次,文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概念和概念。
例如,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剩余价值、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等,通过分析这些概念的定义和运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
语境的分析除了文本分析,语境分析也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关键。
语境指的是文本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力。
在不同的语境下,文本的意义和影响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批评可能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来揭示这种影响。
另外,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观点和思想也会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发展,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马克思国家观历史起点的文本观照与内涵解析——基于《莱茵报》政论文章的探讨
![马克思国家观历史起点的文本观照与内涵解析——基于《莱茵报》政论文章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73dd222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6.png)
2020.11国家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天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深层理论基础。
本文聚焦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探求马克思国家观的出场逻辑,指认马克思国家观在《莱茵报》时期获得真实历史起点的事实,并进一步挖掘其价值意蕴,为马克思国家观的深入探讨提供理论铺垫。
一、由哲学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莱茵报》与马克思国家观的出场国家观是关于国家起源、本质、结构、职能及其发展的理论体系。
学界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由来已久。
在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为合理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西方学者侧重于将马克思国家观与现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各种全新的国家理论,有工具主义国家观、结构主义国家观、“制度平台”论国家观,等等。
他们致力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国家观进行反思与重构。
在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肇始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主要呈现出三种研究进路:一是文本研究,主要对个别经典文本,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中蕴含的国家观进行深度挖掘与阐发。
二是专题研究,主要针对马克思国家观的某一项具体内容开展专题式探讨,既囊括国家起源、国家本质、国家职能、国家消亡等重大理论问题,也涉及研究缘起、思想渊源与理论地位等马克思国家观历史起点的文本观照与内涵解析*——基于《莱茵报》政论文章的探讨■成龙李文君【提要】《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由思辨的哲学批判转向现实政治批判的重要开端,国家问题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
通过对普鲁士现实国家的新闻出版自由、国家立法、国家行政、宗教国家观展开全方位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创建人民自由报刊、擘划人民代表制、废除官僚主义行政制度、构建“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等重大政治构想,开辟了从现实的客观关系出发研究国家问题的崭新路径,为将国家理论建基于科学的唯物史观之上奠定了初步的阶级基础,开始形成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不自觉的出离与亚意识的反动,马克思国家观由此获得真实的历史起点。
“新时代的文本与实践--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 ‘之江论坛’”会议综述
![“新时代的文本与实践--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 ‘之江论坛’”会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14c2fd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e.png)
2021年第6期No.6,20212021年6月Jun.,2021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新时代的文实践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之江论坛会议综述□张晓丽5月21-23日,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的“新时代的文本与实践——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之江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来自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名硕博士研究生们参与了本次论坛)与会嘉宾围绕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等主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一、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百年党史,常学常新)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与会同学以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进行了论,展示了研读党史的不同视角)兰州大学田源梳理了百年来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程,对党的百年政治纪律建设进行了经验总结和未来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尤文梦以制度和生活两个关键词为抓手,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史为线索,探索了党的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迁)这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的分析,以微观视角进行党史研究则强调党史研究的聚焦性)清华大学熊成帅研究了1935年-1940年期间毛泽东的理论思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俞佳奇了“为人民谋幸福”概念,对比了孙中山的相关表述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为人民谋幸福”概念的差异,考证了之的涵义)党研究的中的热点话题)北京大学陈培永年学研究党贪求大叙事,将党史研究做成历史事实的堆积,要找到党史研究的“小切口”,以小见大,聚焦小问题,进行学术性的思考)浙江大学包大为在评议中指出历史研究具有困难性,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当然可以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但历史研究更抽象的,党史研究必须立足唯物史观,坚持科学的、辩证的思维)二、新时代的实践问题研究立足实践、聚焦问题)对新时代的实践和现实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与会同学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等主题展开讨论)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体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就理论界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海稳和杨楷从价值纷争和文明冲突的研究为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西“普世价值”的超越,寻找解决价值纷争难题的可行道路)浙江大学杨晓彤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性价值理念与实践指向》为题!论述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公共性价值理念的原因、优势、治理效能,指出要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载体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刘詰立足唯物史观,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唯物史观意蕴。
马列文论选读_习题与答案
![马列文论选读_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fb650a5acfa1c7ab00cc2f.png)
.. . . ... 学习参考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给《 》一书写的导言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2.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一信中,将德国的小资产阶级与________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批判了奥地利资产阶级政论家________ 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3.爱莎是________的小说《旧人与新人》中的女主人公。
这位作家的国籍是奥地利。
4.“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命题出自恩格斯与________ 的通信,信中批评的是《 》这部小说。
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 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公开出版。
在此之前,卢卡奇在1923 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意义近似的“________”这一概念。
6.1844 年八九月, 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第一次合作, 着手合著《 》一书。
7.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1857 年的《 》一书。
8.把________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9.“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________。
10、“风格即其人”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___的《___________》。
11.马克思在《 》中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和施里加的评论的分析是他们确立新的文艺观的一次认真的尝试。
12.马克思在《 》中明确表述了艺术与一般生产关系的理论,特别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命题。
13.马克思在《 》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14.“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将____________的消极内容与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混为一团”而构成的思辨哲学。
15. 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c583cf0db8f67c1cfbd6b84b.png)
(二)马克思学说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学说指责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他的经济学理论具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理念,其主体理论过分张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上导致人们损伤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
这种诘难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生态学与生态经济思想的诞生地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来说起吧。
马克思在本书中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时精辟地提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77]对马克思的这些科学论述,本书在此主要强调三点:1、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开始,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对立就被消解;他认为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78]的统一,即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的自然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把两者的统一看作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马克思的这种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观点,在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中得到贯彻。
“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统一,是马克思概括的人和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同时被理解,在人类劳动生产实践中,自然的人化同人的自然化相互融合,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的双向互动的生动画面。
马克思提供的一幅理想图景表现在他的学说中确实结束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相对立的局面。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一个争议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一个争议](https://img.taocdn.com/s3/m/8df3d503c1c708a1294a446c.png)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一个争议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曾在《序言》中将“意识形态”等同于“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
然而,这样的理解还是有失偏颇的,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后,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同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是“中性”的,而是否定性的。
标签:马克思;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中性维度在有些学者看来[1][2],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存在一个“中性”内涵的维度,其中一个理由源于《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的这段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样的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地确定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解决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3]在这一文本中,这些学者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全部社会意识或上层建筑(在其他地方论证这一问题时也同样如此)。
在他们看来,由于社会意识既包括错误的意识,也包括正确的意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存在着一个“中性”内涵的维度。
然而,这种理解的问题在于马克思在以往的文本中或《序言》中是否的确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全部社会意识呢?由此,从这个问题出发,本文将而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详细的考察。
一众所周知,法国18世纪的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中有关意识的理论,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其中前者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反对宗教,而后者主要反对的是传统认识论,它们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社会的思想倾向。
马克思《曼彻斯特笔记》:历史、文本与研究现状
![马克思《曼彻斯特笔记》:历史、文本与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24c024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9.png)
马克思《曼彻斯特笔记》:历史、文本与研究现状
孔伟宇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24()2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为他们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曼彻斯特笔记》重现了这一理论与实践发生的历史现场。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到曼彻斯特开展研究,是因为曼彻斯特既是当时全世界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城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活跃的地方。
马克思在《曼彻斯特笔记》中不仅深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而且首次接触并研究了英国宪章派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两者的结合与矛盾促使马克思阐发一种新的世界观。
所以,《曼彻斯特笔记》被视为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与深化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
【总页数】10页(P202-211)
【作者】孔伟宇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1
【相关文献】
1.青年马克思的工艺学笔记\r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r——基于MEGA2的文献分析与文本解读
2.马克思的《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
3.机器化生产与资产
阶级社会的经济与现实--《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研究4.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透视——基于马克思《居利希笔记》的文本学考察5.工艺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层构境——马克思《伦敦笔记》中的“工艺学笔记”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de1d15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e.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成绩________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教师: XXXX院系:应用英语学院年级专业: 20XX级姓名: XX学号: XXXXXXXX时间: 2015.5.0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心得这学期,我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通过XXX老师的讲解,我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比较深刻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总体来说,我主要学习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实践观为基础,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我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
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除了论述这些方法,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其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二是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即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
而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1d7f30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a.png)
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和理论的研究和深入挖掘。
这些经典文本包括《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
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原理和理论,探究其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
同时,通过研究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可以理清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思想体系,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基础。
马克思的经典文本研究也具有当代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也能够为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思想体系不仅可以被用于分析历史和社会现象,也可以为当代问题和挑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应对全球化、环境危机、贫富分化等当代挑战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
近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一瞥(一)
![近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一瞥(一)](https://img.taocdn.com/s3/m/873ad807482fb4daa58d4b81.png)
近年“文学文本理论”研究一瞥(一)一、叩探“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谈到文本、文学文本、文本分析。
那么,什么是“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是一回事,或者一回事的不同叫法吗?20世纪70年代初期,塔尔图学派的领袖洛特曼在其《诗歌文本分析》一书中就呼吁:应当断然拒绝这样的观念,即认为文本和艺术作品是同一个东西。
文本是艺术作品的元素之一……整体性的艺术效果是在文本与一整套复杂的生活和思想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产生的。
如今,我国学者王一川教授提请大家注意,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是现在时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
可从专用概念和一般术语两个层次作一大致区分。
在专用概念层次上,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有着比较清楚的分别:与文学作品指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意义的语言产品不同,文学文本是指有待于读者阅读并赋予意义的语言产品。
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过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不是文学作品。
而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以后,这文本才真正变成了作品。
简言之,文学文本加上读者阅读才变成文学作品。
王一川指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一般是谈论文学作品,突出强调其意义(如思想、内容或情感)而相对轻视其语言特性;同时,把作者创作时赋予其中的原义与读者从中获得的阅读体会相混同,认定读者阅读的目的是要了解作者的原义,这就必然忽略了读者的创造性角色。
现在把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区分开来,可以表明: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系统基础上的,离开了文学文本语言系统是不存在意义的;同时,作者原义与读者阅读之间既有联系更有区别:阅读既可以寻求作者原义,也可以发现新的意义空间。
可见,区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意义在于:第一,破除单纯的作者决定论和意义单一论;第二,突出文学的基本的语言特性;第三,倡导在语言系统基础上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阅读。
王一川清醒地意识到,20世纪初以来的西方文论界从语言学引进“文本”并创造“文学文本”新术语,是要传达一种与以往盛行的文学作品概念不同的新含义。
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献综述
![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ff39d5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d.png)
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献综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理论,是世界上最有普遍性、最深远、最理论性和最实践性的思想体系之一。
在新闻与传媒领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出发,深刻揭示新闻媒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2020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献综述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研究最主要的是研究新闻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论。
在新闻与传媒领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媒体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工具,可以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的服务对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公正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2020年的理论研究中,许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陈永华在《从内涵到规律:试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问题》一文中指出,新闻传播的内涵与规律既是由新闻客体的特点所决定的,又是由传递信息的逻辑要求所决定的。
因此,新闻传播的内涵、规律及其演变历程,应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过程。
邓建华在《新闻传播与阶级斗争》一文中,深入分析了新闻传播对于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指出新闻传播与阶级斗争是密切关联的。
新闻传播作为信息流动的一种方式,可以扩大人们的认识,形成社会舆论,影响社会思潮,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新闻传播也可以被一些特定的利益群体所利用,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实践探索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探索同样不可忽视。
在实践中,媒体的角色和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是要引导媒体走向正确的道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2020年的实践探索中,学者们对于新闻传播、媒体调查以及传媒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林勇表示,新闻传播追求的不仅仅是把新闻看作一种商品来消费,更重要的是新闻对人们日常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
文献综述范文1
![文献综述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120c65ce6c85ec3a86c2c504.png)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国际价值理论研究述评内容摘要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也是解释国际经济运行机理,以及揭示国际资本剥削关系的基石。
但是,长期以来,国际价值理论也是学界论战较频繁、创新难度较大的经济领域之一。
有必要系统地理清国际价值研究脉络和阶段性论战的缘由和焦点,并归纳总结其主要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以便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丰富国际价值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国际价值实体国际价值量国际价值转形“在世界贸易中,商品普遍展开自己的价值”(马克思,1975:163),这才体现了“真正的价值性质……因为国外贸易才把它里面包含的劳动,当作社会的劳动来发展”(马克思,1974:294),显然,商品价值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了更一般的表现形式即国际价值,并由比国内社会劳动更一般的社会劳动即“世界平均的劳动单位”(马克思,2004:614)来决定。
国际价值理论则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应用和推广,是解释国际经济运行机理,以及揭示国际资本剥削关系的基石。
但是,长期以来,国际价值理论也是学界论战较频繁、创新难度较大的经济领域之一,比如国际价值实体是否存在,国际价值如何决定,国际价值是否能够实现转形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系统地理清国际价值理论的研究脉络和论战焦点,并归纳总结国际价值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以便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丰富国际价值理论体系。
一、国际价值的研究脉络(一)古典经济学家的国际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家最早讨论了国际经济现象的劳动价值原理。
比如,亚当·斯密论证了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同样劳动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基础上。
大卫·李嘉图(1976)则提出了100人的劳动产品交换80人的劳动产品的所谓国际不等量劳动交换问题。
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基础都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具体来看,斯密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的混合主义,其中,劳动价值论只是适用于“资本积累、土地私有”之前的原始经济社会。
马克思主义原著重点文本段落
![马克思主义原著重点文本段落](https://img.taocdn.com/s3/m/44cca11ff18583d04864590c.png)
重点文本段落(1):“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
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文本段落(1)解读:❖明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立场,即哲学上的“自我意识”立场。
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哲学借这种自我意识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
神给世界规定了秩序和规则,而人的自我意识可以打破命运的束缚。
正象盗天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一样, 伊壁鸿鲁把人的自我意识还给了人, 把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还给了大众, 让人们认识到只有自己的自我意识才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真正主宰。
马克思明确的哲学立场是自我意识的立场,但同时他对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又抱有深深的警惕。
重点文本段落(2):“在我看来,如果说那些较早的体系对于希腊哲学的内容较为重要、较有意义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体系,主要是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这一组学派则对希腊哲学的主观形式,对其性质较为重要、较有意义。
然而正是这种主观形式,即这些哲学体系的精神承担者,由于它们的形而上学的规定,直到现在几乎完全被遗忘”重点文本段落(2)解读: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希腊晚期自我意识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自我意识哲学的产生, 不是希腊哲学的衰落和倒退, 而是希腊哲学的重大发展。
古希腊晚期三派哲学要求人们在普遍的压抑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作不受外部命运支配的自由人。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哲学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行动自由的可能性,提供了诠释古希腊社会及其思想的真正钥匙,。
他把伊壁鸠鲁“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重点文本段落(3):“两位哲学家讲授的是同一门科学,并且采用是完全相同的方式,但是——多么不合逻辑啊!——在一切方面,无论涉及这门科学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应用,还是涉及思想和现实的一般关系,他们都是截然相反的”重点文本段落(3)解读:(1)前者对知识的真理性采取一种怀疑论的、不确定的观点;而后者则对事物采取独断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的多学科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的多学科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026d8db84254b35eefd3437.png)
静 静 静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文 本 研 究 的 多 学 科 启 示
◆ 渠长根 郭பைடு நூலகம்超
(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摘要l文本研 究是 当代人文 学科的一种重要研 究手段 , 同的学科对其有 着不同的解读 。现 代文本研 究起 源于语言学。语言学在不 同 不 的历史阶段对文本有着不 同的解读 。它不仅 注重 于对篇章的分析、 解构 , 注重于研 究篇章 阅读的方法。由语 言学演 变而来的解释 学的 还
文本研 究方法将更有利于该学科 的深入研 究。 【 关键词】文本 语 言学 解释 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
文本 , 广泛运用于当代语 言学 、 释学等 学科 的一个 术语。 它在 当 是 解 为语篇研究勾勒出 了一幅完 整的学科 框架。这 本书第 一次完 整提 出了语 代人文学科 中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 。前苏联文学理 论家、 批评家 巴赫 金将 篇的 7个标准 : 衔接、 连贯、 意图性、 可接受性、 信息 性、 情景性 、 文性。同 互
本学。 自从美 国结构主义语 言学家 哈里斯于 15 92年在《 语言》 杂志第 2 解 , 8 往往忽略 了对文本的具体 解构。 用语言学 对语 篇进行解 构的方 法 , 可
期上发表了题 为“ 话语分析” 的论 文至今 , 现代 文本研 究已经走 过了 5 8年 以使我们 更深一步地挖掘 出马克思主义理论 经典 作家的 写作意 图, 高马 提 的发展历程。哈里斯提出了语篇研究的两个方 向: 个是将描 写语 言学延 克思主义理论 的含金量。此外 , 一 语言学对篇章 的阅读 技巧也 为我们 阅读 马 续到单句之外 , 另一个是将文化 与语 言联系 起来。然 而 , 哈里 斯并 未进行 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提供 了方法。 深人 的研 究 。 16 9 7年 , 国语 言 学 家 魏 因里 希 在 德 国 康 斯 坦 斯 大学 的 一 次 德 二 、 本 的 解 释 学 解 读 文 讲座 中第一次提到了“ 篇章语 言学 ” 他 认为 , , 任何 语言研究 都应 以篇章为 解释学作 为一 门指导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规则 的学科 , 是从古老 的语 言 基础。至此 , 欧洲大陆开始 了现代 语篇 研究 , 便是 文本研 究的雏 形。然 学 中演变而来的。和语言学~样, 这 它与文本学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中国 而, 这一阶段的文本研究是 零散 的、 目的 , 盲 并没 有形成 自己独 立 的学科 , 自古 以来就有“ 释经” “ 、 译经” 的传统。中国古代很 多学者都是通过解读儒 只是语言学的辅助。 道佛的经典文本而领悟出自己新的理 解, 从而开辟 出了自 己的一片学术天 从2 0世纪 7 0年代开始 , 文本研究这一研究方 法在语言 学中有 了突飞 空。道家解释学对文本研究的理解 是 中国传统解 释学对 文本研 究的理解 猛进的发展 。语言学家们对 于文本 的关注 已经不 再局限 于篇章 的整体 分 的典型代表。道家解释 学对 文本 的看法 总结起 来就是 4个字 : 文以载道 , 析, 而开始注重文本构 建的细节。17 9 6年 , 语篇 研究史 上第一部研 究语 篇 认为文本的存在是用来说明道 理、 弘扬 精神 的。在 道家解 释学 看来 , 文章 衔接的著作《 英语的衔接》 由朗 文集团有 限公司 出版 。这部著 作是 由系统 所表达 的意义 也就是 “ ” 道 是最主要的, 决定着文字的表达、 符号的使用 ; 而 功能语言学派创始 人韩礼德 和他 的 妻子哈 桑合 著 的。 韩礼德 是提 出 “ 衔 文本则处于次 要地 位 。 它只是 表意 的工具 和形 式。按照 道家解 释学 的理
亚当·沙夫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文本式解读——评《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
![亚当·沙夫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文本式解读——评《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0213777214791711cc791760.png)
㊀㊀2018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n.,2018总第291期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91㊀No.6㊀俄罗斯·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㊃著作评介㊃亚当·沙夫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文本式解读评‘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张欣光亚当㊃沙夫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流派 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一书中也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文本梳理与阐释㊂这里对‘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的解读目的在于通过梳理文本找到沙夫论述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脉络㊂沙夫在本书导论中明确提出了本书的写作缘由,即马克思异化理论所面临的双重境遇:异化理论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正式出版后,国际学术界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沙夫通过分析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异化理论所持态度,发现异化理论并未得到应有的理论地位㊂面对这种现状,沙夫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并结合当时代社会现实全面深刻地展现了异化理论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以此来纠正和批判那些贬低和无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㊂沙夫以异化理论为线索贯穿‘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手稿“等马克思从成熟时期至青年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进而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独特的㊁ 思想回溯 式的文本解读㊂沙夫通过对‘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解读正面驳斥了 正统 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中不包含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的理论㊂他认为对于‘资本论“这一著作应该关注的是其中包含的 异化理论 而不是集中于 异化 这一词语,即可以用异化理论来理解‘资本论“的相关内容,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一词也被广泛应用于物质生产领域,对于‘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沙夫则认为 不了解‘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思想之后的发展 ㊂另外,沙夫十分重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所具有的重要的但被忽视的理论地位,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提供了理解‘资本论“中的理论和方法论的钥匙的同时,还运用了和‘手稿“相同的概念和术语㊂这样,沙夫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理论 桥梁 将‘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思想联系起来,进而批判存在 两种马克思 的理论,这就从另一视角更加确证了自己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一书中所阐述的立论基础,即马克思的思想有 一条贯穿始终的发展脉络 ㊂沙夫认为,马克思每一时期的思想都是基于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样异化理论也没有局限于理论层面,进而他深入探讨了异化与主客体㊁异化与社会主义以及异化与革命等现实问题㊂他认为,当异化理论应用于人与社会㊁人与国家机构等问题时,异化理论就成为现实的㊁政治的;基于不同理论背景和学术传统对异化问题所作的解释实质上就是对于现实的社会主义问题的不同理解㊂因此沙夫说: 这部著作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主要目标则是政治的㊂亚当㊃沙夫同其他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样,拥有深厚的马克思文本学功底,同样他也并未停留在简单地梳理和重复马克思本人理论的层面㊂从‘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到‘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沙夫终其一生都在进行有关人的问题的哲学思考,这就使得他在借助马克思文本著作对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有着极深的人文情怀㊂纵观全书,虽然沙夫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述存在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但就其独特的解读视角和对异化理论的细致而深入的研究而言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仍然占据独特而重要的理论地位,同时从‘作为社会现象的异化“一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消除异化强烈的现实诉求和不懈的理论探索,这值得对亚当㊃沙夫致以崇高的敬意㊂(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责任编辑:杜㊀娟 ㊃091㊃。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5f3cc2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1.png)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综述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社会主义本质、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等核心概念。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结论部分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与发展、未来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成果的启示。
本文旨在为深入理解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21世纪、基本原理、研究综述、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生产关系、价值规律、商品生产、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重建与发展、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世界充斥着各种社会问题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只有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对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等重要问题,为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以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现代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揭示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规律、探讨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的规律、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障。
研究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规律,有助于认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fc068b70029bd64783e2c22.png)
的再 生 产 相 联 系 的 。 这 是 私 人 利 益 ; 但 它 的 内 容 以及 实 现 的形 式 和 手 段 则 是 由不 以 任 何 人 为 转 移
的社会条 件决 定 的” ④ 。那 么 “ 这些 条 件 和 手段 ” 是什么 呢 ?是他人 , 是 他人 与社 会的联 系 , 是他 人 私人利 益 的实现必 须借 助 和依赖 另一 他人 私人 利 益 的实 现 。 因而 , “ 共 同利 益 恰 恰 只 存在 于双 方 、
与 传 统 哲 学 运 用 唯 心 主 义 或 机 械 唯 物 主 义 的
方法 论来 研究 人 不 同 , 马克 思 从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历
马克 思在 其文 本 中并 未提 及 “ 公 共 性 ”, 但 不 可否认 , 马克思 运 用大 量 的文字 描述 经 济 、 政 治 原 理, 批判资本主义 的异化 , 扬 弃 传 统 哲 学 的 一 些
共性 的核心 要义 。 马 克 思 认 为 公 共 利 益 的 产 生 于 私 人 利 益 密 切
相关 , 他 肯 定 私 人 利 益 是 满 足 人 基 本 生 活 需 要 的
前提 , 也 肯定 私人利 益在社 会历 史 中的发展 作 用 , 但他 认 为私 人 利 益 的实 现 是 有 条 件 的 , “私 人 利 益本 身 已经是 社 会 所决 定 的利 益 , 而 且 只有 在 社
一
也 随之划分 为 了私 人利 益 与公 共 利 益 , 统治 阶级
以 国家共 同利 益 的 名义 攫 取 自己的 私人 利 益 , 而 对 于被统 治 的 阶级 来说 , 这样 的共 同利 益 是 虚幻 的 。马克 思指 出 , 在 资 本 主 义 社会 里 , “ 正 因 为 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文本与社会现实之间京津马克思论坛!综述王贵贤(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B0 0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 2826(2010)09 0088 07 2010年1月16 17日, 京津马克思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
这次论坛旨在加强北京、天津两地之间的学术交流,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研究,促进国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发展。
来自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编译局、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等科研院所和出版部门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
这次 京津马克思论坛!同时还是北京 马克思学论坛!的第18次会议,它延续了 马克思学论坛!的报告形式,共设八个报告,每个报告由一名报告人做主题发言、两名评论人评议和大家自由讨论。
这种研讨会形式时间比较充分,学术性较强,大家对问题的探讨能够比较深入,学术思想也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此次论坛所涉及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马克思的政治哲学;(2)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3)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研究方法。
而这三个方面恰好也都是目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马克思到底有没有提出自己独特的正义理论?作为西方政治哲学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是如何论说正义的,它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又占据什么位置?此外,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是本次论坛讨论的主要论题之一。
参加研讨会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正义理论,但是他对正义的界定以及论证方法均与其他哲学流派存在着巨大分歧,而且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还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
王新生在∀马克思是怎样讨论正义问题#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张的正义原则与自由主义的正义原则完全不同。
马克思批评了自由主义的权利原则,提出了 贡献原则!和 需要原则!。
马克思认为,存在着一个依次递进的正义原则的序列:权利原则、贡献原则、需要原则。
马克思一方面用 贡献原则!反对 权利原则!,另一方面又以 需要原则!批评 贡献原则!。
马克思正义原则的价值主张是平等优先,并且以此主张来构想未来社会。
在马克思看来,正义原则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因利益主体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所以这些原则是历史的和相对的,但是它们却有其客观的基础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制度及其变化。
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着不同的价值主张,价值主张的正义性只能通过认知和把握它们与生产制度的关系来确定。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面临的问题在于,它本来是与自由主义相对峙、相批判的理论,但在20世纪后半期面对社群主义和保守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质疑时,反而成为了与自由主义同质性的政治哲学,因为它们都具有激进性,都是现代性的谋划和推动者。
但是,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与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是有实质性的区别的。
此外,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和激进的乌托邦的正义理论有根本的不同,这使得他在正义问题上并不排斥次优的解决方案,这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原则提供了生长空间。
王东认为,马克思的正义论既包括现实状态,也包括超越现有的政治制度,走向更高正义的价值趋向。
马克思的正义的尺度不只是机会的平等,而且是劳动者的活的劳动和劳动条件的结合,这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衡量正义的尺度。
鲁克俭指出,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不是分配正义问题,而是一种共同体主义。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好社会(g ood society)或善的社会,是人的自我实现的社会,这实际上不是分配正义问题,而是美德伦理的问题。
王广认为,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如何 观正义!,不是有拥有 正义观!这样的系统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更多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审视正义这个范畴,这才是讨论正义问题的基础。
聂锦芳认为,在讨论正义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当中,看马克思到底有没有明确自己的正义理论,而不是根据只言片语来臆测和过度诠释。
韩立新则指出,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讨论正义问题的最终原则。
袁吉富的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思想#也对正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他看来,马克思恩格斯把正义视为关乎人类始终的问题。
这是因为:第一,对于处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中的人而言,正义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总则之一。
如果人们互相承认各自的理性,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存在着对等性,这就包含着正义问题。
从历史上来看,正义应该遵循着从狭隘的地域性正义到普遍的片面的正义,最后到普遍的全面的正义这样的发展序列,但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存在着正义问题。
第二,人是处在一定共同体内部的人。
共同体的存在需要正义作为基石。
脱离了正义的支撑,共同体也不可能存在。
无论哪种共同体,都需要一定的规则把人们组织起来,这种规则的核心内容就是正义。
第三,正义是人之所谓为人的一种标志,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
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批判资产阶级的正义理论、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正义理论以及与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类似的杜林的正义理论。
他们在肯定这些正义理论的进步性基础上,揭露了它们的不彻底性和虚伪性。
在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建构了科学正义观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具有普遍实在性;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要求对正义问题的考察具有浑厚的历史感,要求把正义的实现建立在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思考的特点是历史与逻辑、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历史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更具基础地位。
袁吉富还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存在着平等与平等意识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很多方面实际上是把平等与正义等同起来使用的)。
马克思所批判的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平等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真正的平等,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实现的恰恰是这种真正的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区分了权利平等和实质平等,前者追求的是形式性和程序性,而后者则考虑的是后果,表达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类相互促进的一致或统一的状态。
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抽象的正义观,认为只有历史地考察平等问题、合理解决平等与发展关系的正义才是科学的或合理的平等观。
杨学功认为,在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正义理论,发出声音,以回应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不能在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争论中沉默失语。
王贵贤认为,对马克思提出真正挑战的不是罗尔斯而是诺齐克,因为诺齐克讨论了获取的正义问题,即财产的合法性基础问题,这恰恰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正义理论的突破口。
另外,我们在探讨正义理论时更应该关注马克思审视正义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既然正义理论属于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应该是什么关系呢?李淑梅在主题发言∀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中提出,政治哲学应该是社会哲学的一个分支。
李淑梅通过分析∀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变革%一文#指出,以往的资产阶级学者 比如青年黑格尔分子卢格 的政治哲学局限于政治范围的政治理智,把造成社会贫困的原因归结为制度不完善、人们的政治理智不健全。
这样一来,他们就掩盖了工人贫困的社会根源,模糊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目的。
马克思通过发现工人起义中的社会理智因素,阐明社会理智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对贫困根源及其克服贫困途径的揭示,是要求变革私有制社会和国家制度的整体的观点。
社会灵魂是主张既变革私有制社会、又推翻现存国家制度的整体的观点,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全面革命的观点,它会引发和实现整体性的革命。
马克思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提出了超越旧政治哲学、构建新的社会政治哲学的任务,主张用合理的社会共同体代替政治共同体,并进而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形成自己的社会理智,才能成为自觉的、独立的力量,才能实现全面的社会革命。
张文喜在评议中指出,用政治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贫困等社会问题没有出路。
用政治的方式解决工人的贫困问题,这是舍本逐末。
当用消除贫困的冲动来代替消灭私有制,并以此来追求自由的努力时,革命最终的结果会导致自由的丧失。
王贵贤认为,社会贫困既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但是,近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已经实现了一个去道德化!过程。
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中明确指出,第一次现代化浪潮就是马基雅维利导致的政治哲学上的革命!,也就是说,经过马基雅维利的改造,德性(virtue)绝不能被理解为国家(com monw ealth)为之而存在的东西,政治生活的正当性并不受制于道德性。
社会哲学(理论社会学)也是如此,无论是涂尔干还是滕尼斯,都认为近现代社会是一个应该用法律而不是用道德进行统合的社会,道德对于社会问题无能为力,只有冷冰冰的!法律手段才是解决贫困这样的社会问题的出路。
此外,马克思与卢格关于社会理智与政治理智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涉及了政治哲学中的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问题。
如果要避免国家行政权力侵犯个人权利,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必须用社会共同体来代替政治共同体,实现市民社会对国家的超越。
与此同时,卢格政治哲学的弱点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一样,都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反对这一点,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共同体!,所以只有从人的现实社会关系中,政治措施和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才能够得到理解并得到理想的解决。
但是,我们需要对共同体做出界定,因为在社会哲学中,共同体(Gemeinshaft, Community)与社会(Gesellshaft,society)之间基本上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前者代表的是前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而社会则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
如果我们认可这一理论前提,那么社会共同体!这一概念则不太恰当,因为这犯了方的圆!这样的逻辑错误;如果不认可这一界分,那么则需要对社会共同体进行明确的界定。
王新生认为,共同体理论具有多义性,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共同体理论是向后看的,而马克思的共同体(社会)则是面向未来社会的。
鲁克俭认为,马克思的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区别在于,马克思的共同体中存在着权威,而无政府主义的共同体不存在权威。
社群主义的共同体是一种道德的共同体,或者说是在伦理意义上使用的,它不包含历史内容;而马克思的未来共同体既是好的(g ood),也是历史的和必然的,这就实现了价值与科学性的统一。
李淑梅又指出,合理的社会共同体意味着私有制的消灭。
在私有制条件下,部分人剥夺了其他人的财产,所以导致了贫困问题。
消灭私有制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就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将建立一种最直接的社会联系。
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资产阶级国家这种虚假的共同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如果说随着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成为显学,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也逐渐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那么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