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 原子核的组成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第十九章 原子核 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5-新人教版高二选修3

高中物理 第十九章 原子核 第1节 原子核的组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5-新人教版高二选修3

第1节原子核的组成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2.α射线是高速氦核流,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光子流。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4.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们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一、天然放射现象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放射性。

2.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3.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

4.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命名为钋(Po)和镭(Ra)。

二、三种射线1.α射线:实际上就是氦原子核,速度可达到光速的110,其电离能力强,穿透能力较差,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用一张纸就能把它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它速度很大,可达光速的99%,它的穿透能力较强,电离能力较弱,很容易穿透黑纸,也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3.γ射线:呈电中性,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很短,在10-10 m以下,它的电离作用更小,但穿透能力更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或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

三、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的发现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另一种粒子,它的质量与质子相同,但是不带电,他把这种粒子叫做中子。

(2)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49Be)原子核获得了中子。

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它们统称为核子。

4.原子核的电荷数(Z)等于原子核的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5.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总和。

6.原子核的符号表示A X,其中X为元素符号,A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为原子核的电荷数。

原子核的结构和核能级

原子核的结构和核能级

原子核的结构和核能级原子核的结构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在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维持着原子核的稳定性。

而核能级则是指原子核中核子所处的能量状态。

原子核的结构如下所示:1. 质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粒子,具有正电荷。

质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2. 中子:中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中性粒子,不带电荷。

中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3. 质子数和中子数: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决定了元素的质量数。

4. 原子核半径:原子核的直径一般在10^-15米的数量级,比整个原子的尺寸小了几万倍,但占据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核能级是指原子核中核子所处的能量状态。

核能级的概念类似于电子在原子外层轨道上所处的能量状态。

原子核中的核子也具有一定的能量级别,能量级别越高,核子的能量越大。

核能级的特点如下:1. 离散性:核能级的能量是离散的,即只能取特定的值。

这是由于原子核处于限定的空间中,只有特定波长的波函数才能在此空间内存在。

2. 填充原理:核能级满足填充原理,即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充核子,每个核子占据不同的核能级。

填充原理与保里不相容原理相类似,即每个核能级最多只能容纳一定数目的核子。

3. 能级跃迁:核能级之间的能级差决定了核反应的发生。

当核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核反应就会发生,释放出能量。

核能级的研究对于理解核物理和核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核能级的分布和填充规律,科学家可以揭示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进而推测更深层次的核力学规律。

总结起来,原子核的结构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能级则是描述原子核中核子所处能量状态的概念。

深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核能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核物理的奥秘,推动核能的应用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高中物理必修3-5原子核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3-5原子核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3-5原子核知识点原子核是高中物理必修3-5的内容,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明:用天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10-20厘米的铅板)的不带电粒子,用其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此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即为设想中的中子。

3、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天然放射现象(1)人类认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2)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在他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经过研究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

(3)用磁场来研究放射线的性质(图见3-5第74页):①α射线带正电,偏转较小,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使底片感光作用很强;②β射线带负电,偏转较大,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很强(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③γ射线中电中性的,无偏转,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几厘米的铅板),电离作用很小。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

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没有单独的γ衰变(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它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5.1原子核的组成课件-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

5.1原子核的组成课件-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

此基础上,学习了同位素的概念,知道了同位素之间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而
物理性质会有所不同。最后,通过大家一起“活动”计算,并进行科学推理,
学习了一种新的力——核力,这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它的其
他一些性质。
的径迹
②威耳逊云室中径迹粗而直的是α射线
③威耳逊云室中径迹细而长的是γ射线
④荷的正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某原子核的符号是
,那么它的( B )
A.核外有36个电子,核内有84个质子
B.核外有36个电子,核内有48个中子
钠、铝等核发生了类似的转变,且都产生了质子。由此可知,质
子普遍存在于原子核之中,是原子核的组成成分。
中子的发现
在发现了电子和质子后,人们猜测,原子核是由电子
和质子组成的。但人们又从实验中发现原子核的角动量并
非质子和电子的角动量之和。于是,卢瑟福在1920年提出
猜测:原子核内应该还存在一种电中性的粒子。
4.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除质子外还有中子的事实依据是( B
A.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B.原子核的质量大于核内质子质量
C.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只是原子数的一半或少一些
D.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4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原子核的组成,并通过回顾物理学史的方法,了解了质
子和中子的发现过程,体会了科学发现之不易,并领悟了其中的科学精神。在
C.核外有48个电子,核内有48个中子
D.核外有48个电子,核内有36个质子
3.图甲是α、β、γ三种射线穿透能力的示意图,人们根据射线的特性设计
了在不损坏工件的情况下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金属内部伤痕的情况

高二年级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力目标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

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

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

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高中物理第十九章1原子核的组成课件选修35高二选修35物理课件

高中物理第十九章1原子核的组成课件选修35高二选修35物理课件
倍数叫作原子核的质量数。
第十三页,共十九页。
类型
(lèixíng)

类型
(lèixíng)二
三种射线的本质与性质
【例题1】 如图所示,R为未知的放射源,L为薄铝片,若在放射源和计数器之
间加上L后,计数器的计数率大幅度减小,在L和计数器之间再加竖直向下(xiànɡ
xià)的匀强磁场,计数器的计数率不变,则R可能是(
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版感光,这个性质称为放射性,具
有该性质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玛丽·居里
把它们命名为钋(Po)、镭(Ra)。
3.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
4.原子序数(yuánzǐ xùshù)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
很弱



三、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质子的实质是
氢原子核。可见,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2.中子的发现:卢瑟福猜想(cāixiǎng)原子核内存在着质量与质子相近的
中性粒子——中子,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
类型
(lèixíng)

类型
(lèixíng)

解析:原子中除了带负电的电子外,还有带正电的质子,故选项A错误。
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的质子数才跟核外电子数相等(xiāngděng),当原子得失电子
成为离子时,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再相等,故选项B错误。正是由用α粒子轰击
氮原子核的实验发现了质子,故选项C正确。而选项D显然正确。

高二物理选修课件第十九章原子核的组成

高二物理选修课件第十九章原子核的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
通过摄入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直接对病变组织 进行治疗,如甲状腺癌的碘131治疗。
3
放射性同位素诊断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射线进行医学成像诊断 ,如PET、SPECT等核医学检查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测厚技术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射线测量材料厚度,广泛应用于金属、 塑料、纸张等工业产品的在线检测。
原子核的定义与结构
原子核的定义
位于原子中心的极小核心,由质 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结合 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核结构。质 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电荷与质量
原子核的电荷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其质子数,也等于原子序数。
原子核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同时也有少量 的质量亏损。
裂变过程
重核在吸收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中等质量的核,同时释放出能量和中 子的过程。
裂变条件
需要有一个慢中子被重核吸收,引发链式反应;同时,裂变产生的中子数必须大 于1,才能维持链式反应的进行。
原子核聚变的过程与条件
聚变过程
轻核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克服库 仑斥力,相互接近并聚合成更重的核 ,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的应用与危害
应用
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放射治疗、核能发电 、辐射育种等。
危害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如引起基因突变、癌症等。因此,在 使用放射性物质时需严格遵守安全规范。
XX
PART 03
原子核的裂变与聚变
REPORTING
原子核裂变的过程与条件

高考物理原子核结构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核结构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核结构知识点引言高考物理考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重要的考试,而原子核结构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了解原子核结构的知识点不仅对于高考考试有帮助,还有助于我们对于物质的了解。

在本文中,将会详细介绍一些与高考物理原子核结构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原子核的组成1. 原子核的定义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心部分。

它对于原子的质量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质子和中子质子是带正电的粒子,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它决定了原子的原子数,也就是化学元素的性质。

中子是电中性的粒子,质量与质子接近。

质子和中子总称为核子。

3. 原子核的电荷原子核的电荷由其中的质子决定,而中子没有电荷。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中质子的数目,它决定着原子的电性质。

二、原子核的稳定性1. 核力核力是维持原子核的稳定的力,它是一种很强大的力,只在非常短的距离内产生作用。

这种力能克服质子之间的电磁斥力,保持原子核的稳定。

2.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中子的作用中子的存在对于保持原子核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增加中子的数量,可以增加核力,从而保证原子核的稳定。

三、原子核的尺度1. 原子核尺度的定义原子核尺度通常用费米(Fermi)作为单位,1费米约等于10-15米。

2. 原子核的尺度与质量原子核的尺度与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有关。

一般来说,原子核的质量越大,尺度也就越大。

四、核衰变1. 核衰变的定义核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粒子发生转变或放射出粒子的过程。

核衰变中常见的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2. α衰变α衰变是指一个原子核放射出一个α粒子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减少原子核的质量,并释放出能量。

3. β衰变β衰变是指一个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改变原子核的电子结构并放射出能量。

4. γ衰变γ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能量转化为γ射线的过程。

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通过物质较厚的层次。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1. 引言原子核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微观世界的奥秘。

2.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是核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电子,占据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2.1 质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正电荷粒子,其质量约为1.67 × 10^-27 kg。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例如,氢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而铀原子核中有92个质子。

2.2 中子中子是原子核中的中性粒子,其质量约为1.67 × 10^-27 kg。

中子的数量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元素。

例如,氢的同位素有氢-1(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氢-2(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氢-3(一个质子和三个中子)。

3. 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具有几个重要的性质,包括核力、核自旋、核磁矩和核能级。

3.1 核力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它负责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原子核中。

核力是一种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 × 10^-15 m以内。

核力远大于电磁力,这是为什么原子核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

3.2 核自旋核自旋是原子核的一种量子力学性质,类似于电子的自旋。

核自旋可以是整数或半整数,如1/2、1、3/2等。

核自旋导致原子核在磁场中产生磁矩。

3.3 核磁矩核磁矩是由核自旋产生的磁矩,它使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核磁矩的大小与核自旋、电荷数和质量数有关。

核磁矩的测量对于核物理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4 核能级原子核的能级是指核子在原子核中的能量状态。

核能级分为激发态和基态。

激发态是指核子处于高于基态的能量状态,基态是指核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

核能级的分布与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

4. 结论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是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通过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负责维持原子的稳定性和确定原子的性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1. 质子质子是一种带正电的基本粒子,其电荷为+e,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质子存在于原子核内,它们借着恒定强度的电磁力相互吸引,保持原子核的稳定结构。

每种元素的原子核中都有一个或多个质子。

2. 中子中子是没有电荷的基本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近,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中子也存在于原子核内,但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的核子,所以中子负责增加原子核的质量,同时也起到稳定原子核的作用。

3. 原子核的半径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4米,比整个原子的尺寸小得多。

这意味着原子中大部分的体积是由电子所占据的。

4. 质子数和中子数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被称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例如,质子数为1的是氢元素,质子数为6的是碳元素。

而中子数可以不同,相同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就是由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组成的。

5. 核子的稳定性对于原子核来说,稳定的核子比不稳定的核子要多。

稳定核子有特定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比例,使得核力和库伦排斥力保持平衡,从而维持了原子核的稳定。

6. 核力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作用力,它使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保持在一起。

核力比库伦排斥力要强很多,使得电荷相同的质子相互靠近,维持了原子核的结构稳定。

总结起来,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没有电荷。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中子数可以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同位素。

原子核的稳定性是由核力和库伦排斥力之间的平衡决定的。

以上就是关于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的详细介绍。

本文共计604字。

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的组成

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的组成

物理学中的原子核的组成一、原子核的基本概念1.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是原子的中心部分。

2.原子核带正电,因为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约为电子的1836倍。

4.质子是原子核中带正电的基本粒子。

5.质子的质量约为1.6726×10^-27千克。

6.质子的电荷量为+1.602×10^-19库仑。

7.质子的原子序数称为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8.中子是原子核中不带电的基本粒子。

9.中子的质量约为1.6749×10^-27千克。

10.中子的电荷量为0,即中子不带电。

11.中子的数量可以变化,不影响元素的原子序数。

四、原子核的结合能1.原子核的结合能是指将核子(质子和中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时释放出的能量。

2.原子核的结合能的大小与核子数、核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3.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原子核稳定性的量度,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五、原子核的衰变1.原子核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变化,放出粒子或电磁辐射的过程。

2.原子核衰变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3.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即氦核),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4.β衰变是指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5.γ衰变是指原子核在α衰变或β衰变后,放出γ射线以恢复能量平衡的过程。

六、原子核反应1.原子核反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核相互碰撞或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原子核的过程。

2.原子核反应分为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

3.轻核聚变是指轻核(如氢核)在高温和高压下融合,产生更重的核的过程。

4.重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核)在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同时放出中子、能量和辐射的过程。

七、核能的应用1.核能是指原子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军事等领域。

2.核电站利用重核裂变反应产生热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

3.核武器利用重核裂变或轻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原子核的组成-高二物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原子核的组成-高二物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8.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地 含有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α、β、γ射线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及呼吸道等方面的疾
病,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
A.将α、β、γ射线垂直射入匀强电场中,可以通过偏转的情况将它们分辨出来 B.放射出的β射线的速度等于光速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电离能力最弱 D.三种射线中,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最强的是射线
162C+01 n
中子的质量: mn=1.674927471×10-27 kg
mp=1.672×10-27kg
查德威克
三、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的示意图 1、核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原子核的组成成分,所以统称为核子。 2、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
原子核的电荷量,叫作原子核的电荷数,用 Z 表示。 3、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作原子
图5.1-3中甲、乙两图分别是α射线和β射线在云室中的径迹。α粒子的质量比较大,在气体中飞行时不易改 变方向。由于它的电离本领大,沿途产生的离子多,所以它在云室中的径迹直而清晰。高速β粒子的径迹又细又 直,低速β粒子的径迹又短又粗而且是弯曲的。γ射线的电离本领很小,在云室中一般看不到它的径迹。
三、原子核的组成
1、发现质子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
14 7
N
4 2
He
17 8
O+11H
质子:P 质量:mp=1.672×10-27kg
电量:e=1.602×10-19C
后来,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的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由此断定 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5原子核的组成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5原子核的组成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5原子核的组成重/难点重点:自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实质,以及如何应用磁场区分它们。

重/难点剖析重点剖析: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自然放射现象。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讨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一切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难点剖析: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射线在磁场中发作偏转,是遭到力的作用。

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进而判别粒子的实质。

α射线实质是高速氦核流,β射线实质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实质是高频电磁波或高速光子流。

打破战略〔一〕引入新课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可以收回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停止了深化研讨,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

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先生一边听,一边看挂图。

点评:配合挂图,展现物理学开展史上的有关理想,树立先生对迷信研讨的正确态度。

〔二〕停止新课1.自然放射现象〔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自然放射现象。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讨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一切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

先生一边听,一边看书。

2.射线究竟是什么教员:那这些射线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激起着人们去寻求答案: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冷静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

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下图:〔投影〕思索与讨论:①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②假设α射线,β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依据图判别,他们区分带什么电荷。

高中物理1原子核的组成课件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高二第三册物理课件

高中物理1原子核的组成课件选择性必修第三册高二第三册物理课件
12/9/2021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2021/12/ 9
中子 的发现 (zhōngz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zhōngzǐ),通过研究证明 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 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 两种基本粒子。
m p1.67262311027K g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的原子核中打出了质 子(zhìz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原子核是否只是(zhǐshì)由质子组成呢?
核的质量 质子质量
? 核的电量 质子电量
核的质量 质子质量
> 核的电量 质子电量
卢瑟福进而猜想原子核内存在不带电的中子(zhōngzǐ),这一 猜想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实,并得到公认.
射线
射线
射线
成分
氦原子核
高速(ɡāo sù) 电子流
高能量
电磁波
速度
1/10光速
(ɡuānɡ sù)
接近(jiējìn) 光速
光速
贯穿能力 电离能力

很容易
较强
较弱
很强
更小
12/9/2021
第七页,共二十五页。
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型物质发出的射线(shèxiàn)有三种:
12/9/2021
第八页,共二十五页。
12/9/2021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2021/12/ 9
质子 的发现 (zhìzǐ)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hōngjī)氮核,得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 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 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物理原子核的组成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

知道放射性和原子核的衰变。

会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速度,知道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2)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1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2 调查房屋装修材料和首饰材料中具有的放射性,了解相关的国家标准。

(3)知道核力的性质。

能简单解释轻核与重核内中子数、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的原因。

会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4)认识原子核的结合能。

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

关注受控聚变反应研究的进展。

(5)知道链式反应的发生条件。

了解裂变反应堆的工作原理。

了解常用裂变反应堆的类型。

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

(6)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例3 思考核能开发带来的社会问题。

(7)初步了解恒星的演化。

初步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例4 了解加速器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2.活动建议:(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2)观看有关核能利用的录像片。

(3)举办有关核能利用的科普讲座。

新课程学习19.1 原子核的组成★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3.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三种射线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磁场区分它们。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原子核。

本章主要介绍了核物理的一些初步知识,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

让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什么微粒组成啊?学生回答: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

点评:由原来的知识引入新课,对新的一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那原子核内部又是什么结构呢?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呢?它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原子核呢?学生思考讨论。

点评: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人类认识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

居里和居里夫人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对铀和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发现了发射性更强的新元素。

其中一种,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另一种命名为镭(Ra)。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挂图。

点评:配合挂图,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树立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

(二)进行新课1.天然放射现象(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radioactivity)。

元素这种自发的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2)放射性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的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

2.射线到底是什么教师:那这些射线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激发着人们去寻求答案: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

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发现射线如图所示:(投影)思考与讨论:①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②如果α射线,β射线都是带电粒子流的话,根据图判断,他们分别带什么电荷。

③如果不用磁场判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实验方案。

①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受到力的作用。

这个力是洛伦兹力,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

②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是正电荷,β射线是负电荷。

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要受电场力作用,可以加一偏转电场,也能判断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如图点评:给出实验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用多种方案解决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散性思维。

教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这三种射线的带电性质,那么这些射线还有哪些性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填写表格。

学生看书,进行总结。

点评:培养学生自学,总结的能力。

教师:(帮助小结)①实验发现: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核本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

不管该元素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或者升高它的温度,它都具有放射性。

②三种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粒子,能量很高,都来自于原子核内部,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原子核蕴藏有巨大的核能,原子核内也有其复杂的结构。

学生对照表格,理解书本知识。

点评:通过对照表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规律性质。

3.原子核的组成教师提问:①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②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是由谁发现的?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①卢瑟福用 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②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教师:(帮助小结)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271.672623110p m kg -=⨯中子(nucleon)不带电,271.674928610n m kg -=⨯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

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

教师:提问: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学生看书,然后回答问题: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点评: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

小结: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⑤ 符号A Z X 表示原子核,X :元素符号;A :核的质量数;Z :核电荷数教师:给出思考与讨论题。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

点评:学生回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同位素(isotope)(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

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学生回答: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符号分别是:123111,,H H H 。

碳有两种同位素,符号分别是121466,C C 。

点评:举例说明同位素的性质,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β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B .红外线的波长比X 射线的波长长C .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D .γ射线的贯穿本领比α粒子强学生回答:BD点评:本题考查了粒子的性质及电磁波波长的比较等基本知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发现X ,α,β,γ射线,经研究知道,X ,γ射线均为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

可见光,红外线也是电磁波,波长从短到长的电磁波波谱要牢记。

另外,β射线是电子流,α粒子是氦核。

从α,β,γ三者的穿透本领而言:γ射线最强,α射线最弱,这些知识要牢记。

(三)课堂小结1.天然放射现象及其规律。

2.三种射线的性质。

3.原子核的组成。

学生总结,讨论。

(四)作业:1.认真阅读课后的“科学足迹”。

完成问题与练习。

2.探究活动:β射线的来源:原子核内没有电子,β射线如何而来?点评:学生课后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准备。

★教学体会这节课由天然放射现象开始,揭示了原子核是可分的。

展示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有关事实, 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放射性元素放出的三种射线只可能从原子核里放出来的,从而引起人们去探索原子核的奥妙,揭开了核物理学的第一页。

核物理研究的是原子核的组成及其变换规律,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不想宏观世界那样看得见,摸得着,研究起来也就更困难。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对核物理的相关实验基础和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有所体会,了解人类是怎样认识微观世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