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癌症,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治疗肿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就显得非常重要。
抗肿瘤药物是一种治疗肿瘤的化学物质,能够控制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抗肿瘤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药理学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包括细胞周期特效药物、细胞周期非特效药物、生物制剂以及免疫调节药物等。
细胞周期特效药物主要是针对分裂期的肿瘤细胞,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DNA复制以及细胞分裂,从而达到杀伤癌细胞的效果。
比如说紫杉醇、紫杉醇的衍生物以及羧环化合物等。
细胞周期非特效药物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通过抑制DNA或RNA的合成,影响肿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比如说氟脲嘧啶、咪唑类药物、碳酸盐药物等。
生物制剂指的是基于生物技术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针对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从而影响癌细胞的信号传递或免疫调节,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免疫调节药物目前在抗肿瘤药物领域中正在快速发展,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癌细胞的效果。
比如说PD-L1抑制剂等。
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
那时候,科学家首次以能够杀死癌细胞的药物为目标进行研究。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抗肿瘤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早期的抗肿瘤药物研究主要是以天然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来源的生物化合物为主,如鹤望子碱等。
而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的化学合成化合物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比如说环磷酰胺、丝裂霉素等。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模拟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细胞生物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药物发现、药物设计以及药物筛选方面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手段,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抗肿瘤药物的快速发展。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肿瘤药物是指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癌细胞的分裂、生长和转移,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抗肿瘤药物根据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肿瘤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和分类。
1.细胞毒性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是抗肿瘤药物中最常用的类型。
它们通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或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细胞毒性药物有:- 维生素类似物: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它能干扰细胞的DNA和RNA合成。
- 抗代谢类药物:如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它能抑制细胞内的新陈代谢过程。
- DNA损伤类药物:如顺铂(Cisplatin),它能与DNA结合从而阻碍DNA的复制和转录。
- 微管抑制剂:如紫杉醇(Paclitaxel),它能干扰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从而阻碍细胞的分裂。
2.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通过特异性干扰癌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从而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
它们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
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有:-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它能抑制干细胞白血病的癌基因BCR-ABL激酶活性。
- 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它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从而阻止肿瘤继续生长和扩散。
- 激素类药物:如雌激素受体拮抗剂阿替姆(Tamoxifen),它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依赖性生长。
3.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消灭癌细胞。
常见的免疫治疗药物有:-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它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 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1抗体(Pembrolizumab),它可以解除T 细胞受体和癌细胞上的PD-1信号通路的阻断,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4.基因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到人体内部,来修复、替代或增强人体自身抵抗癌症的能力。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抗肿瘤药是指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DNA损伤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损伤细胞的DNA结构,使肿瘤细胞的DNA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进而引发细胞周期的异常,导致细胞死亡。
常见的DNA损伤类药物包括化学药物顺铂、牛蒡子酸以及放射线治疗等。
2.细胞周期调控剂: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周期节奏异常,细胞增殖加速。
细胞周期调控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使之停滞在其中一特定阶段,阻断细胞周期的进一步发展。
典型的细胞周期调控剂有紫杉醇、长春碱等。
3.蛋白质和酶的抑制剂:肿瘤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蛋白质同源物的合成、酶的活化和抑制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特定的细胞蛋白质合成和酶的活化过程,以达到阻止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常见的蛋白质和酶的抑制剂有多西他赛、伊马替尼等。
4.免疫调节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诱导机体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识别和杀伤。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干扰素、白介素等。
5.靶向治疗药物: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特定的靶点或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靶向EGFR的药物、靶向HER2的药物以及靶向VEGFR的药物等。
根据对肿瘤生物学特征的认识,抗肿瘤药物也可以根据作用靶点进行分类,包括:1.细胞分裂相关的靶点:例如微管靶向类药物如紫杉醇和长春碱,作用于微管蛋白,阻碍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2.DNA损伤修复相关的靶点:如顺铂和碱基损伤剂,通过干扰DNA的正常修复过程,导致细胞死亡。
3.细胞增殖相关的靶点:如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信号传导,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4.血管生成相关的靶点:如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阻止肿瘤血供,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5.免疫相关的靶点:如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从而抗肿瘤效果明显。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直接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DNA和RNA的损伤:抗肿瘤药物通过与DNA和RNA结合或干扰其复制、修复等过程,导致肿瘤细胞DNA和RNA的损伤,从而干扰细胞正常的分裂和增殖,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例如,一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可以通过与DNA结合抑制DNA的合成,阻断细胞分裂。
2.抑制酶活性:抗肿瘤药物中有些药物可以抑制一些重要的酶活性,影响细胞生长和分裂。
例如,植物生物碱紫杉醇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微管的聚合和解聚过程,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
3.细胞周期阻滞:抗肿瘤药物中的一些化合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的停滞期,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例如,苯并环磷酰胺可以在S期延迟DNA的合成和分裂;顺铂可以在G2期抑制DNA的修复,从而阻断细胞分裂。
4.干扰细胞信号传导:一些抗肿瘤药物能够干扰细胞内重要的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
例如,靶向治疗药物奥曲肽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内的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相关信号通路的传递,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间接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免疫调节:一些抗肿瘤药物能够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促进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
例如,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
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及其受体的抑制:VEGF是一种促血管生成的因子,一些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抑制VEGF及其受体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血供,导致肿瘤细胞缺氧和营养不足,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3.破坏肿瘤血供:肿瘤细胞依赖于良好的血供才能生长和扩散,一些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破坏肿瘤的血供。
例如,一些化疗药物能够抑制新血管的生成,使肿瘤缺氧和营养不足,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有些药物可能具有多种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那么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你了解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肿瘤药物分类一、抑制核酸(DNA和RNA)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羟基脲、甲氨蝶呤、6-巯嘌呤等。
二、直接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铂类制剂和抗肿瘤抗生素等;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等;四、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如长春碱类、紫杉醇;五、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抗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六、抗肿瘤辅助治疗药物:如昂丹司琼、亚叶酸钙等。
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在合成的过程中,从其前体形成核苷酸,此后按一定顺序聚合成核酸。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认为DNA是模板,以DNA为模板形成信使RNA(mRNA) 及各种转运RNA(tRNA) 共同在核蛋白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同时生成的某些酶又负责合成DNA和核苷酸,这一较为复杂的过程就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靶点。
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1.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如烷化剂、部分抗生素、铂类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位点是DNA,主要影响DNA的解旋和复制,同时可使DNA单链或双链断裂,使其细胞分裂无法进行,以控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2.影响核酸(DNA、RNA) 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抗代谢类药物:甲氨喋呤、氟脲嘧啶、阿糖胞苷等。
主要影响肿瘤细胞的酶系,使DNA或RNA的前体物合成受阻,最后达到DNA或RNA形成障碍,影响核酸生物合成,致肿瘤细胞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促使细胞凋亡。
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药物:放线菌素-D、阿克拉霉素等。
选择性作用于DNA模板,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影响RNA合成。
4.影响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如植物类药:紫杉类、长春碱类、鬼臼碱类。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 52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专题笔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年 7 月 第 30 卷 第 7 期
肿瘤靶向药物治疗
文章编号:1005-2208(2010)07-0526-04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王雅杰,王 宁
【摘要】 分子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的作用机制和副反应不 同,是针对肿瘤特殊的分子靶点而起到个体化治疗的作 用,对正常组织的毒副反应轻微。10 年来,由于靶向治疗 独特的作用机制,使肿瘤的治疗模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是最重要的两类靶向治疗药 物,其作用主要是对酪氨酸受体激酶(RTKs)和非受体激 酶、抗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蛋白酶等方面的抑制。 【关键词】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past 10 years. The two main types of targeted therapies ar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small molecule inhibitors that they
would inhibit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RTKs), nonreceptor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分析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效果分析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而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为癌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细胞毒性药物这类药物通过直接损伤肿瘤细胞的 DNA 或干扰其细胞周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常见的细胞毒性药物包括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物(如 5-氟尿嘧啶)、抗生素类(如多柔比星)等。
2、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的药物。
这些靶点通常是肿瘤细胞生长、存活和转移所必需的蛋白质或信号通路。
例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以及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贝伐珠单抗等。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和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
二、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1、细胞毒性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胞毒性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1)烷化剂:烷化剂能够与肿瘤细胞 DNA 中的碱基发生共价结合,形成交叉联结,从而破坏 DNA 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2)抗代谢药物:抗代谢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细胞代谢所需的物质相似,它们可以竞争性地抑制相关酶的活性,干扰肿瘤细胞的核酸合成和代谢,阻碍细胞的增殖。
(3)抗生素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嵌入肿瘤细胞的 DNA 双螺旋结构中,导致 DNA 链断裂和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1)EGFR 抑制剂:EGFR 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EGFR 抑制剂可以与 EGFR 结合,阻断其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
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作用机制-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培训调研)
为减轻其骨髓毒性,可先用大剂量MTX,以后再用甲酰四氢 叶酸钙作为救援剂,以保护骨髓正常细胞。
精编课件
8
2、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药 氟尿嘧啶 (5-FU)
第四十七章 抗恶性肿瘤药
近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相当的进步, 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特别是对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治疗有了突破, 但对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占恶 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未能达 到满意的效果。
精编课件
1
第一节 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 ㈠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 ㈡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㈢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
【药理作用】在体内经脱氧胞苷激酶催化成二 或三磷酸胞苷,进而抑制DNA多聚酶的活性 而影响DNA合成;也可掺入DNA中干扰其复 制,使细胞死亡。S期细胞对之最敏感。
【临床应用】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 单核细胞白血病。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对肝功 能有一定影响。
【临床应用】对消化道癌症和乳腺癌疗效较好;对卵巢癌、宫 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消化道毒性较大,重者血性腹泻而死; 可引起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偶见肝、肾功能损害。
精编课件
9
3、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药 巯嘌呤(6-MP)
【药理作用和耐药性】在体内先经酶催化变成硫代肌 苷酸,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阻碍核 酸合成,对S期细胞及其它期细胞有效。肿瘤细胞对 6-MP可产生耐药性,因耐药性细胞中6-MP不易转 变成硫代肌苷酸或产生后迅速降解之故。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分类应用
•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发烧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少而严 重)
–造血系统影响很少
– 丝裂霉素(mifomycin)
• 作用与用途:
–抗癌谱较广,选择性不高
–用于子宫颈癌(与博来霉素、长 春新碱合用)
–胃、胰腺和肺癌(与阿霉素、5FU合用)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 瘤
• 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G0)期细胞 –无增殖力或已分化的细胞 –死亡细胞
• 抗肿瘤药物按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 哌
–抗癌抗生素:丝裂霉素、放线菌 素D、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博莱
霉素 。
• 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
其他抗肿瘤药
• 生物类 • 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抑制癌细胞,
增强巨噬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 性,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癌细胞、 预防癌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
• 异环磷酰胺: 中枢神经抑制药:异环磷酰胺有中枢神经毒性,忌与镇静剂、镇痛剂、 抗组胺药、麻醉药合用。
• 塞替派: 尿激酶:增强塞替派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提高其疗效。 琥珀胆碱:同时使用可使呼吸暂停延长。
烷化剂
• 大剂量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应用易引起 泌尿道毒性:血尿、蛋白尿(水解产物— 丙烯醛刺激粘膜引起,用尿道保护剂—美 安预防:与其毒性产物结合,形成非毒性 产物)
•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抗代谢药、抗肿瘤 抗植物药)
G1期特异性药物:放线菌素D S期特异性药物 :氟脲嘧啶、阿糖胞苷 G2期特异性药物 :依托泊苷 M期特异性药物:长春新碱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抗肿瘤药是一类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和分类是非常复杂的。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目标,抗肿瘤药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等。
1.细胞毒性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是最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其作用机理是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增殖。
细胞毒性药物分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两大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在细胞的任何生长期发挥作用,例如DNA交联剂如环磷酰胺和顺铂等。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只在细胞特定的生长期才发挥作用。
例如,紫杉醇可以干扰分裂中的微管组装。
2.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激素依赖性肿瘤,例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或抑制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来起作用。
典型的激素类药物包括抗雌激素药物如他莫昔芬和抗雄激素药物如阿那曲唑等。
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抗肿瘤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一些分子靶点来起作用。
靶向治疗药物不同于传统的化疗药物,其更加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包括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举例来说,伊马替尼是一种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普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药物,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4.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其目的是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抗击恶性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和癌症疫苗等。
例如,白介素-2和亚硝酸盐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之,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多种多样,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理和治疗效果。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将不断涌现,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概论恶性肿瘤的特点:分化程度低且无限增殖,具有侵袭性,结构及功能均不成熟,呈幼稚状。
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放射治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策略:✧诱导肿瘤细胞分化进而变成正常成熟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失去侵袭性不再危害机体;✧破坏肿瘤细胞生长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以控制其发展(临床应用最广泛)。
图片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当下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过程中与正常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本质性区别尚待发现,故而,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具有低的治疗指数并对正常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且往往缺乏对肿瘤细胞的针对性,具有非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一、抗肿瘤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肿瘤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
该过程分为四期(时相):1.G1期(DNA合成前期)2.S期(DNA合成期)3.G2期(DNA合成后期或有丝分裂准备期)4.M期(有丝分裂期)在G1/S期、S/G2期、G2/M期的交界时段存在着细胞周期时相控制点,精密地控制着细胞周期的运行。
二、抗肿瘤药物对细胞周期影响的特异性分类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CCNSA)药物作用:破坏DNA结构、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抑制或杀灭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以及G0期细胞,产生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
药物特点:●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强,呈剂量依耐性。
●在机体能够耐受药物毒性的限度内,剂量越大,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越好。
药物代表: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铂类配合物等。
2、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CCSA)药物作用:影响DNA合成(抑制S期)或抑制有丝分裂(抑制M期)药物特点:●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较弱,达到一定作用后,再增加剂量其作用也不增加;●药物作用呈时间依耐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效果。
药物代表:长春碱类药物、抗代谢药物、紫杉醇类、鬼臼毒素类。
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多是干扰或阻遏核酸及蛋白质代谢的生化过程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最新资料推荐------------------------------------------------------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一)烷化剂 1.氮芥类: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目前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有一定的疗效。
副作用:骨髓以致、脱发、消化道反应,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癌,故使用此药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二)抗代谢药物 1.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又称 5-FU (我科代表使用)。
不良反应:用药 6-7 天出现消化道黏膜损伤。
例如口腔溃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后引起骨髓抑制。
临床上比如我科恶性葡萄胎、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指导患者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口腔黏膜炎发生。
2.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MTX)一般用甲酰四氢叶酸(CF)解除 MTX的毒性。
不良反应:口腔炎、溃疡性胃炎、出血性肠炎甚至肠穿孔而死亡。
1 / 12(三)抗肿瘤抗生素我科常用药物:放线菌素 D、博莱霉素、红霉素 1.红霉素:心脏毒性、骨髓抑制此药外渗引起组织溃疡坏死。
临床上使用时注意静脉的选择,加药时护士要守侯床旁,保证药物顺利输入,发现药物外渗时,及时拔针,给予局部封闭,金黄散中药外敷,预防组织坏死。
2.放线菌素 D:用药注意事项同上。
3.博莱霉素:可引起皮肤反应,表现为色素沉着,皮炎、角化增厚、皮疹。
还可引起肺组织的纤维化,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肺部。
本药临床上可致高热,用药前一般前 30 分钟口服消炎痛可缓解。
(四)抗肿瘤植物药 1.长春新碱和紫杉醇长春新碱: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之间麻木、四肢疼痛、肌肉震颤。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常见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有:-DNA碱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多柔比星、依托泊苷等,通过抑制DNA链的拓扑异构酶从而阻断DNA链的合成。
-抗代谢药: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等,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代谢通路,影响DNA和RNA的合成和修复。
2.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影响肿瘤细胞的DNA和蛋白质合成,并通过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修复和合成来产生抗肿瘤作用。
常见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有:-氮芥类药物:如环磷酰胺、长春花碱等,通过与DNA交联形成DNA-DNA或DNA-蛋白质交联物,导致DNA链的断裂和損伤。
-DNA碱基化剂:如卡铂、顺铂等,通过与DNA结合,干扰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3.激素类药物:激素类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和细胞命运来治疗肿瘤。
常见的激素类抗肿瘤药物有:-雄激素拮抗剂:如硫雌醇、阿那曲育等,用于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治疗,通过阻断雄激素的结合和受体信号转导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雌激素类药物:如雌二醇、炔雌醇等,用于雌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治疗,通过替代性地结合雌激素受体,减少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刺激。
4.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根据肿瘤细胞相关的分子靶点设计和研发的药物,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特定信号通路或靶点来发挥作用。
-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格列卫等,通过抑制激酶的活性,干扰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阿伐木单抗、帕姆单抗等,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与免疫细胞受体结合,减少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能力。
除了上述分类的抗肿瘤药物,还有一些辅助治疗药物,如镇痛药物、抗恶心药物等,用于缓解化疗引起的副作用。
总的来说,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来进行的。
医学考研复试资料-肿瘤学(简答题)
医学考研复试资料-肿瘤学(简答题)1、简述化疗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答:(一)按药物的来源和化学结构:1.烷化剂:烷化剂直接作用于DNA上,防止癌细胞再生。
2.抗代谢药:抗代谢药干扰DNA和RNA的合成。
3.抗肿瘤抗生素:通过抑制酶的作用和有丝分裂或改变细胞膜来干扰DNA。
4.植物类抗癌药:可以抑制有丝分裂或酶的作用,从而防止细胞再生必需的蛋白质合成。
5.激素:包括性激素、黄体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两类药物可干扰体内肿瘤发生的激素状态6.免疫制剂:可以刺激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统更有效地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二)按细胞增生动力学分: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可杀灭各个增殖周期细胞,对细胞的杀伤作用与细胞所处的增生状态无关。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只对某一时期细胞有杀伤作用,但对静止期(G0)细胞无效。
2、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机制答:1、肿瘤细胞直接逃避免疫监视: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减弱和抗原调变、肿瘤抗原被封闭或覆盖、MHC抗原分子表达异常、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下调2、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等在肿瘤局部形成主动免疫抑制环境,抑制杀伤性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
3、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形成相对稳定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保护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并促进肿瘤的进展。
3、乳腺癌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答:临床表现:乳房肿块、酒窝征、乳头凹陷、橘皮样改变、卫星结节、盔甲样癌治疗原则:主张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早期乳腺癌病人,手术治疗是首选。
其他治疗方法还有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
4、癌痛三阶梯治疗答:第一阶梯:轻度疼痛选用非甾类抗炎药,并可合用辅助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第二阶梯:中度疼痛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类抗炎药及辅助药物。
常用药物有曲马朵、氧可酮、可待因、右旋丙氧酚第三阶梯:重度疼痛选用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类抗炎药及辅助药物。
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卫生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肿瘤药物分为一、二、三级,并制定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分级原则
1、一级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实安全、不良反应轻微、用药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的普通药物,包括一般化疗药物及内分泌治疗药物。
2、二级药物:与一级药物相比较,在安全性、价格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使用过程较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药物。
3、三级药物:安全性存在较大局限性,不良反应明显、用药过程复杂、价格较高,以及临床用药需特殊申请的药物,一般为三线方案药物。
二、常用抗肿瘤药物分级表。
(见附件)
三、分级管理:
1、临床医师根据诊断、患者分期及既往医治情况挑选抗肿瘤药物。
依据抗肿瘤药物分级准绳,一级药物由住院医师及以上医师利用,二级药物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利用,三级药
物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利用。
各科室按上述准绳详细制定每位临床医师所能利用抗肿瘤药物的级别。
2、抗肿瘤医治方案的制定或更换,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确定,并在病程记录内容中体现。
3、对肿瘤化学医治药物的超常规、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应由临床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师)和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确定。
4、规范、精确地利用肿瘤化学医治药物,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启动应急处置预案,药学部门供给必要的信息支持。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抗肿瘤药(Antitumor Drugs)是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对抗和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
过去的药理学曾把抗肿瘤药依据其性质和来源分为6类:即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但以上分类不能代表药物的作用机制,来源相同的药物可能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所以,目前多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类:细胞毒类药1.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1)烷化剂:能与细胞中的亲核集团发生烷化反应。
DNA中鸟嘌呤NT易被烷化,使DNA复制中发生核碱基错误配对。
受烷化的鸟嘌呤可以从DNA链上脱失,引起密码解释错乱。
双功能基的烷化剂常与DNA双链上各一鸟嘌呤结合形成交叉联结妨碍DNA复制,也可使染色体断裂。
DNA结构功能的破坏可导致细胞分裂,增裂停止或死亡。
少数受损细胞的DNA可修复而存活下来,引起抗药。
(2)铂类化合物:铂类金属化合物如顺铂(DDP)可与DNA结合,破坏其结构与功能。
(3)蒽环类:可嵌入DNA核碱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
(4)破坏DNA的抗生素可使DNA单链断裂而抑制肿瘤的增殖。
2.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分别在不同环节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属于抗代谢药。
根据药物主要干扰的生化步骤或所抑制的靶酶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①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抗叶酸剂),;②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影响尿嘧啶核苷的甲基化(抗嘧啶剂);③ 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抗嘌呤剂);④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HU);⑤ DNA 多聚酶抑制剂。
3.作用于核酸转录药物:作用于核酸转录药物均是由微生物所产生的抗肿瘤药,为细胞非特异周期药,对处于各周期时相的肿瘤细胞均有杀灭作用。
4.拓扑异构酶抑制药:直接抑制拓扑异构酶,阻止DNA复制及抑制RNA合成。
5.干扰有丝分裂的药物:(1)影响微管蛋白装配的药物,干扰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止于分裂中期。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其作用机制癌症是一种病程复杂、病因多样、病情危重的疾病,它不仅对人类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也对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也越来越成熟,针对不同的癌症类型和不同的个体化治疗需求,研发出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是一种针对肿瘤细胞的药物,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从而抑制其生长和蔓延。
一般来说,抗肿瘤药物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是一种具有特定细胞周期作用靶点的药物,在特定的细胞周期阶段对肿瘤细胞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环磷酰胺、多西环素等。
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则是一种能够在肿瘤细胞的任意生长阶段发挥作用的药物,如卡铂、多柿欣等。
靶向药物则是一种影响肿瘤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特定蛋白质和信号通路的药物,如伊马替尼、赫赛汀等。
最后,免疫治疗药物则是一种能提升免疫力,刺激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药物,如PD-L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有着非常高的难度。
一方面,肿瘤细胞的变异和分化程度复杂,使得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也非常复杂。
另一方面,药物研发需要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导致研发成本和周期也非常高。
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当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都在不断努力,尝试新的研发方法和技术,以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案。
比如,在细胞基因工程领域,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和修饰技术,开发出了一种能够促使T细胞攻击癌症细胞的CAR-T细胞疗法;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研发出了一些能够预测肿瘤发病和疗效的AI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肿瘤的药物治疗方案
肿瘤的药物治疗方案肿瘤药物治疗方案是针对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应用药物来干预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生存能力,从而达到控制、减轻症状或治愈肿瘤的目的。
随着药物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药物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创新和更新。
本文将详细介绍肿瘤药物治疗方案的几个关键方面,包括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和不良反应的管理等。
一、肿瘤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肿瘤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综合治疗和维持治疗效果。
首先,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是肿瘤药物治疗的关键。
对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肿瘤要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或顺序使用不同的药物。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个体化治疗是肿瘤药物治疗的重要原则。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耐受性和反应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个体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这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药物敏感性测试等方式来确定。
再次,肿瘤治疗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不同治疗手段的组合可以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最后,治疗后的维持治疗也是肿瘤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持续接受药物治疗,以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二、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肿瘤药物一般可分为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三大类。
化疗药物是最常用的肿瘤药物,它通过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来达到治疗目的。
化疗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发挥作用:干扰细胞分裂和DNA合成;干扰细胞的代谢和能量供应;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靶向药物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类新型肿瘤药物。
与化疗药物不同,靶向药物只对特定的肿瘤细胞靶点进行作用,从而达到更精确的治疗效果。
靶向药物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或受体,干扰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转移和血管生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药物地分类及作用机制
烷化剂
氮芥类: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
目前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有一定地疗效.
副作用:骨髓以致、脱发、消化道反应,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癌,故使用此药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抗代谢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又称(我科代表使用).
不良反应:用药天出现消化道黏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后引起骨髓抑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临床上比如我科恶性葡萄胎、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患者地口腔护理,指导患者口腔清洁地方法,预防严重地口腔黏膜炎发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
一般用甲酰四氢叶酸()解除地毒性.
不良反应:口腔炎、溃疡性胃炎、出血性肠炎甚至肠穿孔而死亡.
抗肿瘤抗生素
我科常用药物:放线菌素、博莱霉素、红霉素
红霉素:心脏毒性、骨髓抑制
此药外渗引起组织溃疡坏死.临床上使用时注意静脉地选择,加药时护士要守侯床旁,保证药物顺利输入,发现药物外渗时,及时拔针,给予局部封闭,金黄散中药外敷,预防组织坏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放线菌素:用药注意事项同上.
博莱霉素:可引起皮肤反应,表现为色素沉着,皮炎、角化增厚、皮疹.还可引起肺组织地纤维化,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肺部.本药临床上可致高热,用药前一般前分钟口服消炎痛可缓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抗肿瘤植物药
.
长春新碱和紫杉醇
长春新碱: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之间麻木、四肢疼痛、肌肉震颤.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紫杉醇:过敏反应,用药前询问过敏史.用药时应预防过敏反应地发生,使用中慢滴小时,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发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静脉输入紫杉醇应使用聚丙烯输液管,不可使用聚乙烯输液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铂类抗肿瘤药
顺铂,卡铂,奥沙利铂
. 顺铂:消化道反应,肾脏毒性,其次还有骨髓抑制、听毒性均与剂量无关,故用药前先检查肾功能及听力,并注意鼓励患者多饮水或输液强迫利尿.并做好患者地饮食宣教,以少食多餐,清淡饮食为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卡铂:髓抑制较重,而且禁用生理盐水,应使用葡萄糖,否则会引起比顺铂更严重地肾脏毒性.
奥沙利铂:外周毒性表现为遇冷痉挛,所以患者在用药一周内禁冷,以防喉挛引起窒息.
肿瘤化疗治疗禁忌证
年老、体弱、营养状况差有恶液质者
白细胞低于×,血小板低于×
有肝功能障碍及严重心血管疾病者
贫血、营养障碍及血浆量低下者
有心肌病变患者,应尽量不用阿霉素类抗癌药
患老年支气管炎地患者禁用博莱霉素及可能不用和自消安
肿瘤化疗治疗毒副作用及护理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地食物,肉、鱼、新鲜地水果蔬菜.
黏膜炎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清洁及湿润,每日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漱口,用软毛刷仔细清洁口腔.
有真菌感染地给予抗真菌治疗,同时用漱口.
有厌氧菌感染地可用双氧水漱口.
发生溃疡可以用锡类散涂于患处,还可用利多卡因溶液含于口中秒,每隔小时一次,用于进食前,止痛后进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口唇可涂抹凡士林.
注意体温变化,早期发现感染征兆,早期治疗.
骨髓抑制护理
一般护理
限制探视,对各项护理、治疗亦妥善安排好时间集中进行.
保暖、预防感冒,注意口腔、肛门、会阴等部位地清洁卫生.
鼓励患者摄取有营养地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含铁丰富地食物.
血小板减少地护理
注意维护皮肤,黏膜地完整性,防止出血,血小板低于×常可致不同程度地出血症状,仔细观察全身皮肤是否有疼点和挫伤、牙龈出血、阴道出血、鼻出血、黑变等情况.当血小板低于×时避免颅内压升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白细胞减少护理
指导患者避免去人多地公共场所,护士应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彻底消毒手.根据患者地血象采取保护性隔离.
一般保护性隔离(∠()×中性粒细胞∠×)
. 防止来访 . 患者戴口罩,住单人间,凡进入病房地工作人员及家属应戴口罩..禁止上呼吸道感染地患者进入病房. 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定时通风 . 保持患者体表,床褥清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无菌性保护隔离∠×中性粒细胞∠×)
将患者置于无菌室内,凡进入病室地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无菌衣帽,手套,鞋套等,仔细观察有无感染征象,如发热,疼痛、咳嗽以及口腔、腋下、肛门、会阴部有无感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静脉炎地护理
静注化疗药物对不能在同一静脉上短时间内反复穿刺,一般选大、中静脉推住时间不宜过长或尽可能稀释,注射前后用冲管.静脉炎治疗方法很多,保护血
管,停止原处输液,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局部可用湿润烧伤膏,肝素钠软膏,赛肤润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泌尿系统毒性
肾毒性:化疗前后和化疗期间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维持在每日以上.
使用顺铂需进行水化,每日输液量以上,同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噻米、甘露醇. 大剂量使用可导致肾功能不全.解决方法是水化和尿液碱化.当用亚叶酸钙(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时,同时应给予碱化尿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肝毒性
化疗前后检查肝功能,给予护肝药物,嘱其饮食清淡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地摄入量,减轻焦虑,注意休息.
常用药物:、环酰胺、氮芥、放线菌素类等.
心血管反应:顺铂、氟尿嘧啶
肺毒性:一经发现立即停药,应用皮质类固醇药,中药可选用祛血化痰药物.常见地有博莱霉素、白消安等.
系统毒性:长春新碱、氟尿嘧啶、顺铂、奥沙利铂等.
使用奥沙利铂患者禁止饮用冷水,禁止接触冷地物品,从化疗当天嘱患者戴手套,避免接触床拦、输液架等金属物.患者用温水刷牙,漱口等.当药物外渗时应采用利多卡因加局部封闭后以湿润烧伤膏外敷,对主诉腹痛麻木较严重者,可采用按摩、热敷等措施减轻麻木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过敏反应(紫杉醇)所有反应都发生在用药后内.
准备肾上腺素、注射器、血压计等抢救用物.
用药前给予静注.
紫杉醇前小时和小时前给以口服,苯妥拉明、雷尼替丁于紫杉醇前半小时静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紫杉醇需用非聚氯乙烯输液器和玻璃输液瓶.
若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停药,就地抢救.
给药途中,严密坚持监测血压和脉搏,做好生命体征观察.
色素沉着
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皮肤角化可服用维生素并避免日光暴晒.
(十一)脱发
告诉患者了解脱发是现象,停药后头发会重新生长,并告
诉患者一些应对措施.如:减短发、戴帽子或假发避免太阳照射.
(十二)生殖系统毒性及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若干年后还可继发第二肿瘤.
生理盐水做溶剂:氮芥、环磷酰胺、长春花碱酰胺、博莱霉素、顺铂、紫杉醇
葡萄糖做溶剂:、秋水仙碱、普卡霉素、卡铂、吡喃阿霉素、抗癌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