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唐代落第诗研究
唐代落第诗研究【摘要】:本文以唐代落第诗作为研究对象。
所谓落第诗,是指反映科举落第事件以及与落第相关的人们的行为活动、心理状态的诗歌。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有言:“唐人以科举为题材的诗篇,还是以写落第的作品为最好。
”又云:“我们还应当看到那时举子的大部分是落第的,由于他们是科场的失败者,有些人考了十几年、几十年,可能终于无成,因此关于他们的情况,就很少记载,也就不大为人所知。
如果我们要全面研究唐代的科举制,全面探讨唐代文人的生活,那么较及第者要多出好几倍的这部分士人的命运和出路,是应当加以研究的。
”《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约有六百多首落第诗,内涵极其丰富,堪称科举题材诗歌的精华所在。
对唐代落第诗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从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这一独特视角来丰富我们对于唐代举子科举活动的认识,了解科举制度对唐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价值标准、生活道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再现唐代士人科举生活的真实情态。
本文运用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诗见史,从科场失败者的角度切入,力求较全面、深入地认识唐代科举、朝廷选人的具体而真实的情况。
论文共分五章,并以“余论”代结束语。
第一章概述唐代科举状况。
唐代开科取士,从朝廷到民间,人们对科举考试极为重视,士人以高度的热情积极应考,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
少数科举登第者的强烈喜悦和全社会对成名者的极端宠爱,反衬出绝大多数落第者的伤骨之痛和绝望情绪。
第二章考析了落第原因。
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善,一些非常因素导致许多贤良之才意外落第,引致科场取人不公,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第三章分析了落第者的各色心态。
落第者被科场利刃所伤后的羞惭、怨恨、愁苦、疑惑、反思以及对功名的执着追求,折射出落第者的所思所感,所怨所求,以及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第四章描述了落第者由各色心态引发的各种活动。
他们因为不服录取结果而闹事;借行迷信活动而缓释心中疑惑;为准备考试及干谒行卷而居京苦读赋诗;为干谒求荐而四方漫游;带着失意的愧疚艰难地还家。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精选、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内容提要:唐代落第诗是唐代士子落第后创作的诗歌作品,但是对落第诗的看法,学界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界定落第诗的范围,并讨论唐代落第诗的四大主题。
关键字:唐代落第诗;界定;四大主题科举制度产生后,人才的选拔不再像隋以前的察举制度,只要推举了便能进入仕途,而是有了登第和落第的区别。
从唐时开始,人们关注的大都是登第的人群,因为他们可以算是登上了文学的顶峰,获得了世人的承认,徐松的《登科记考·凡例》里说:唐人撰登科记不下十余家,见于《新书·艺文志》者,惟三家而已。
曰崔氏《显庆登科记》五卷,姚康《科第录》十六卷,李奕《唐登科记》二卷。
崔氏书自武德逮贞……后有续之者,迄周显德,见《书录解题》。
姚康字汝谐,南仲孙也,其书自武德至长庆二年十一卷,续之者自长庆三年毕天祐丙寅为五卷,洪兴祖作《韩昌黎年谱》尚引之。
……李奕官兵部郎中,金吾将军,其书宋时已不存。
最后有大中十年郑颢所进《诸家科目记》十三卷,自武德至大中。
……乐史有《修定登科录》四十卷……乐史又有雍熙三年正月所上《登科记》三十三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十卷,起武德讫天祐末。
绍兴三十年十月,洪适又重编《唐登科记》为十五卷,《书录解题》云:“洪忠宣得姚康书五卷于北方,丞相适又得别本——起武德,终大和——于毗陵钱伸氏,乃合崔氏之书,凡三本辑为一书,天宝前姚书为正,天宝后则三本合为一。
【1】17又《玉海》又引姚康《科第录》有长庆二年五月十二日叙曰:“自武德已来登科名氏,编纪凡十余家。
”【1】15从上引文可以看出,唐代就有很多部《登科记》,这说明当时人对登第之文士的重视。
又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贡举》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
余初擢第,太学诸人共书余姓名于旧纪末。
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
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
”虽然记录的起始年代不同,但也说明当时有纪录登第者姓名的习惯,且以为其目的是“昭示前民,发起后进”,而张繟所为则又是把《登科记》当成是神佛来膜拜了。
略论晚唐诗人赵嘏的落第诗
析。
是落 第后 无 限的感 伤与 悲痛 。 《 第》 一诗 中写 出 了落 第 后的羞 下 愧 心 情 , “ 溪抱 瓮客 ,失 意 自怀 羞 。 晚 路谁 携手 ,残 春 自白 南 头 。 ” 《 第 》 中流 露 出诗 人 科举 考 试 屡 屡 受 挫后 对 自己的解 落 嘲, “ 九陌初 晴 处处春 ,不能 回避看 尘 花。 由来得 丧 非吾 事 ,本 是 钓 鱼船上 人 。” 本来 是船 上 的钓鱼 人 ,应 该过着 闲云 野鹤 的 日 子 ,功 名 利 禄 与 自己又 有 什 么 关 系 。 《 第 后 归 永 乐里 自题 二 下
一
首 》中写道 : “ 地无媒 只 一 身 ,归来 空拂 满床 尘。尊 前尽 日谁 无 相 对 ,唯 有 南 山似 故 人 。 ” 诗 人落 第 后 独 自饮 酒 ,心 中满 是 失 落 ,满是 惆怅 。再 看 《 落第 寄沈 询 》, “ 穿杨 力尽 独 无功 ,华发 相期 一夜 中。别到 江 头 旧吟 处 ,为将 双 泪 问春 风 。”一 次 次参加 科举 考 试 却 徒 劳 无功 ,头 发 好 像在 一 夜 之 间 都 白 了 ,为 什 么落 第 ,只 能含 着 眼泪 去 询 问春 风 ,可 见 落 第 的 打 击是 沉 重 、惨 痛
晚唐落第诗研究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晚唐落第诗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60508摘要落第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出现于唐代并贯穿其始终。
晚唐社会凋敝、科场腐败,大多数士人都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并曾下第,有的甚至是困厄科场数十年。
可以说,晚唐是唐代落第诗创作最为辉煌繁荣的时期。
据笔者统计,保存在《全唐诗》中的48900多首诗中,晚唐落第诗约有510首,其中诗题中明确含有“落第”、“下第”字样的有118首,可见其在全唐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将落第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过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本文将落第诗置于晚唐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以晚唐落第士人心态及晚唐落第诗所反映的情感特质为主要内容,对晚唐落第诗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在绪论中,作者对晚唐落第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讨论其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阐述唐代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及考试情况,对晚唐落第诗及诗人情况作了考辨和整理。
第三章,主要叙述晚唐落第诗产生的政治文化土壤及其所反映出来的士人文化心态,对这一心态形成的原因在与初盛唐落第诗人心态比较中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论述由于晚唐落第士人们性格、文化背景、人生境遇及家庭教养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落第诗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情感特质,这主要包括:失意羞愧之情、自伤愤慨之情、羁旅怀乡之思、展望期许之情、失望归隐之意。
第五章主要从意象的构筑,用典、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风格及整体风貌等方面对晚唐落第诗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
结语对文章作了总结概括,并对晚唐落第诗的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晚唐;科举;落第诗ABSTRACTAs an important kind of literary phenomenon, Luo Di Poetry (here refers to the poetry written by scholars who failed in the imperial exams in Tang Dynasty) came into being in Tang Dynasty, and existed throughout the special period. The society was on the decline and the imperial exams were very unfair in Late Tang Dynasty. Many people attended the imperial exams, but failed. We can say a majority of Luo Di Poetry were written in Late Tang Dynasty. Among the 48900 poems in the famous book Complete Tang Poetry , there are about 510 Luo Di Poetry written by the scholars who failed in the imperial exams, with 118 of them contain the words “Luo Di”, “Xia Di”in their names. This clearly shows that Luo Di Poetry enjoys a great significance and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treasury of Complete Tang Poetry. So far, nobody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Luo Di Poetry as an independent whole.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of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poetry written after their future in imperial exam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te Tang Dynasty.In the preface, the autho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Luo Di Poetry and presents the brief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The 2nd chapter expatiates on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Tang Dynasty imperial exams,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ed data and historial materials of Luo Di Poetry.The 3rd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Luo Di Poetry and the cultural mentality reflected in the special period, then the auto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Luo Di Poetry written in Late Tang Dynasty with that in Early Tang Dynasty.The 4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main kinds of those poets’ emotions, i.e, the sense of frustration and shame, the resentful and sentimental feelings, the homesickness, the expectation and vista of the future ,the sense of disappointment and the intention of being a recluse.The 5th chapter mainly explores the artistic styles of Luo Di Poetr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use of imagism, the use of allusion and metaphor, the linguistic style an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eatures.The last part makes a conclusion of Luo Di Poetry, and synthesi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uo Di Poetry.Key words: the late Tang Dynasty;the imperial exams; poetry written by scholars who failed in the imperial exams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论唐代落第举子的节日敏感
供 了进 身之 阶 。 而应举人数 众多 与擢第 名额 有限 之 然
间 的矛盾 冲 突却 一次 次将 绝 大 多 数举 子 的 登科 梦 想 击得 粉碎 , 他 们遭 遇到了落 第的 尴尬与 痛 苦 。文 让 《 L -
雕 龙 ・明诗 第六 》 : 人 禀七 情 , 物斯 感 。[ 人 在 云 “ 应 ”1 ] 伤心 失意 时 , 心灵 更易被外物 所触 动 , 易生感 慨 , 易起
脆 弱 而敏感 的心灵 。 每当节 日来 临 , 们睹 物遇 景 , 而 他 浮想联 翩 , 会在 思亲之外 , 便 更多 一份对 节 日的敏感 。
寒退 花 开时节 间隔一 、 日相随而 至 。 食 、 明二节 二 寒 清 在 唐 代 成 为 官 定 的节 日。《 会 要 ・休 假 》 : ( 唐 载 “ 开
元) 十 四年 二 月十 一 日敕 :寒 食 、 明 , 日为 假 。 二 ‘ 清 四 ’
至 大 历 十 三 年 二 月 十 五 日敕 : 至 今 已后 , 食 通 清 ‘ 寒
明 , 假五 日。 至贞 元六 年三 月九 日敕 :寒食 清 明宜 休 ’ ‘ 准 元 日节 , 后 各 给三 日。 ’ ] 日期 间宫 中要 举 行 前 ’' 节 【 5
执 着追 求。
[ 键 词 ] 唐 代 科举 ;落 第 举 子 ; 日敏 感 关 节
[ 中图分类号] I0 [ 2 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0 —7 7 (0 9 0 - o 9 一o 0 1 0 02 0 )4 O 2 4
唐 代 实行开科取 士 , 为社 会各 阶层 的知识 分子提
至汉 末 蔡 邕于 《 琴操 》 中将 介 子 推之 死 与禁 火 之 俗 附 会 在一 起 , ]- 如 此也 为 文 人诗 客提 供 了更 多 关 于 [O o 。 寒 食 节的 想象 空 间 。清 明最 早 记载 于 西 汉刘 安 编 的 《 南 子 ・天 文 训 》 “ 分 后 十 五 日, 指 乙 , 清 淮 :春 斗 为 明。 【时 间 为每年 的 四月五 日( 历三 月) ”4 ] 农 前后 。
《落第》李德裕唐诗鉴赏
《落第》李德裕唐诗鉴赏【原文】落第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
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
暖风张乐地,晴日看花尘。
尽是添愁处,深居乞过春。
【赏析】李廓是唐王朝宗室宰相李程的儿子,登元和进士第后,曾官刑部侍郎,颍川刺史等职。
此诗当是作举子时一次考试落第写的诗。
唐代盛行科举制,登科可以为官作官,光耀门庭,为士人显达最重要的途径。
故登科的成败是决定士人政治命的关键,为人们看重。
在考试放榜后,不论登科与否,士人常有诗纪事,李廓这首《落第》诗正可作为抒写失意心情的代表作。
时间是在春天,科考评选的结果放榜了。
(唐制科举是在秋天入闱,春天放榜)站在名落孙山的榜前,感到阵阵心伤,一股热泪尽管当众克制,让它偷着往肚里流,却感到此时已经是低人一等,无颜相对,这是多么难堪的境地呵!失败的沉重打击,使得精神压抑,像是多喝了浓酒,让人深感迷惘,昏醉;又像远离了至亲好友,独个儿奔向茫茫无际的途程。
此生此世,哪儿是自己的归宿呀!?诗的前两联是落第后自我徬徨绝望心情。
后两联进一步表述对来自客观刺激的反应。
且看那些登科欢跃的举子们,在和风丽日,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他们或赴曲江领宴(天子为新科举子赐宴),或登雁塔题名,或赴乐遊园赏花,多么繁忙气派,多少热闹场面,真如他们有人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好不羡煞人也!相形之下,无一处不引起人自卑自贱的感觉,增添了更多的负荷与伤痕。
这不是我的世界!倒不如默默无言缩回家去,把一切关在门外,请求这个给人添愁加闷的无情春天早早过去,好自闭户潜修,静养惨重的内伤,争取东山再起。
此诗直抒落第的失落感受,深刻真实,妙于比况。
前半以“中酒”、“别人”的具体事件作比,表现难以言说的自伤情绪,凄切动人。
后半实写“暖风张乐”、“晴日看花”的客观景象,反衬主体感应之强烈,不仅抒作者个人悲戚的心境,亦生读者矜悯恻隐之心,想见科举制对士人身心残害的严重性。
作者以切身体会,写成五律短章,为后世说部《儒林外史》申讨科举毒害的檄文开先,在唐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落第诗研究
唐代落第诗研究唐代落第诗是产生于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并落第之后的一类诗歌,在唐代,落第诗既是落第者在大志难伸之际,排遣内心痛苦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亲朋好友劝慰落第者的一剂良药。
根据作者身份的不同,落第诗可以分为落第自题诗和慰人落第诗,前者又可以分为落第书怀、落第赠人、落第留别三类,它们各自展示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落第书怀诗中的情感可以概括为愁、羞、愤、悔。
落第赠人诗中有两类比较重要,--类是赠友人的诗,用以表现友谊的珍贵;一类是赠主司或名流的诗,希望他们可以对自己加以援引推荐。
落第者离京时,在分别的场合,友人的送别诗多于落第者本人的留别诗,前者的主要情感倾向是对落第者进行安慰、鼓励。
各个类别的诗歌表现的感情时有交叉,而随着唐代前后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落第诗的感情基调也发生了变化。
落第诗的艺术优长主要体现在:哀婉感伤的整体风貌、多元艺术风格并存、比兴手法的普遍使用。
落第诗的艺术局限主要表现在部分诗歌依据固有的模式创作,以及相同典故、意象的反复出现给人造成陈陈相因之感。
落第诗中的景物描写比较零碎,但往往融合作者思想情感在内。
落第诗中的典故有正面性典故和负面性典故,作者在使用的时候都进行了适当的引申和发挥。
典故使用的局限是负面性典故过多造成了雷同感,也使情感过于悲苦。
唐代落第诗的作者很多都是下层寒士,他们容易受到势家贵族的打击和排挤,科举中也有很多因素对他们不利。
很多下层寒士在落第诗中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情,并对造成他们不遇的原因进行了批判,特别是批判了唐代的荐举制度和势家贵族干涉科举的行为。
很多落第诗称赞了寒士的贤能,并为其不被赏识而感到惋惜。
落第诗中不遇情感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封建时代士不遇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决定。
唐代落第诗中的送别情
新。 [ ]
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 , 因此, 整个唐代的士子对于科举 考试呈现出巨大的热情。《 新唐书》 记载, 每年的科举考试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天涯长恋亲, 阙下独伤春。拟住还求己, 须归不为身。 判。
临岐仍犯 雪, 挂席始 离尘。共泣 东风别, 同为沧海人。 三 激励劝勉
由于及第名额的有限, 科场得失的偶然, 及科举制度的 ( 李频《 送友人下第归安宛陵》 ) 离别之时, 感到友人此行肯定旅途艰难 , 诗人在牵挂友 弊端等诸多原因, 许多士子屡屡遭受落第的辛酸和尴尬, 身 苦不堪言。因此, 在落第者经历多次打击和磨难 人命运的同时, 也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 , 共同经历的失意和 心俱伤, 会对一直苦苦追求的科举目标产生动摇, 怀疑自己才华 挫折 , 使作者对友人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 , 体会落第的切肤 后,
更能让作者心有戚戚, 理解并同 他们把获得荣耀和利禄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科举考试之中。 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当这些希望随着放榜之 日的破灭, 落第者所受 的痛苦往往 情落第者的感受, 如: 是刻骨铭心, 椎心泣血。很多士子落第后, 痛苦绝望 , 心灰 俱为落第年, 相识落花前。酒泻两三盏 , 诗吟十数篇。 意冷。目睹落第者在科举 中所受 的伤痛, 落第送别诗时常 行岐逢寒雨, 嘶马上津船。树影高堂下, 回时应有蝉。 表达诗人对落第者命运的同情, 怜惜 , “ 以同情的笔调劝慰 ( 贾岛《 送康秀才》 )
在唐代 落第诗 中, 有相 当数量是诗人赠送给 即将 与 分别 的落第者 的, 不但表 达与之 分别 的 离愁 别绪 , 友 情 的真
从唐代落第诗看落第举子对科举的怀疑与反思
作者: 滕云
作者机构: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60-16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唐代;落第诗;怀疑;反思
摘要:唐代开科取士,全社会形成科举热潮。
然而,应举人数众多与擢第名额有限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致使绝大多数举子落第。
反复落第的举子一年年被科场利刃所伤,他们写下了大量落第诗,用诗歌生动地记录下他们应考落第后的所恩所感和心路的变化历程。
从这些落第诗中可以窥见他们在历经落第打击和磨难后,对一直苦苦追求的科举目标逐渐产生了怀疑,怀疑自身的才华不足以登第,也怀疑自己此生有无登第的命运。
在这些落第诗中,还流露出他们对科举现象的反思,认识到为赴举应考而长年流落他乡的艰辛生涯以及不分白天黑夜勤学苦读对自己身心造成的损害,甚至耽误了自己整个的人生规划,为此表现出悔意。
落第诗中同时记录了他们经过痛苦的思索后,开始看淡科举的魔力,并寻求快乐自足的人生,或另觅他途求事业。
落第诗中记录的落第举子对科举的怀疑与反思,给狂热的科举热潮注入一些理性成分。
这又反过来给落第诗的风格抹上一层抑郁忧伤的情调。
唐代落第诗研究
唐代落第诗研究
唐代落第诗作为古典文学的精品,被千古流传。
从宋代起,学者研究唐代落第诗的新进展以及新学术观点以及理论体系的开展,深刻影响着唐诗学研究的发展。
一般来说,唐代落第诗的研究多被认为是极具注重的学术性的,不是研究一种学术上的审视而是研究一种典型的古代传统文学类型。
今天,唐代落第诗的研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和突破:讨论诗歌形式、意象、音乐、创造力,主题心理、作者思想有哪些改变,使得其表达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比如说,学者开始探究古典落第诗文学发展过程,不仅要探讨唐代落第诗,还要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上古、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细究文学创作系统的发展、凝练和影响。
此外,学者也正在探究唐代落第诗的理念和格解释,如果从语言角度看,在探究唐代落第诗的审美思想和文学理念方面,学术界还正在深入探讨唐代落第诗文学语言式样及其表现方式,分析它们表现出来的文学神秘性、文学开发力和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说,唐代落第诗的研究是一门研究历史文学发展的复杂学科,既涉及古典诗词的审美思想和文学理念,又涉及到语言表达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将揭示古代文学大厦的真实而神秘的内部面貌,从而发现其价值与意义,使得唐代落第诗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精选、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内容提要:唐代落第诗是唐代士子落第后创作的诗歌作品,但是对落第诗的看法,学界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界定落第诗的范围,并讨论唐代落第诗的四大主题。
关键字:唐代落第诗;界定;四大主题科举制度产生后,人才的选拔不再像隋以前的察举制度,只要推举了便能进入仕途,而是有了登第和落第的区别。
从唐时开始,人们关注的大都是登第的人群,因为他们可以算是登上了文学的顶峰,获得了世人的承认,徐松的《登科记考·凡例》里说:唐人撰登科记不下十余家,见于《新书·艺文志》者,惟三家而已。
曰崔氏《显庆登科记》五卷,姚康《科第录》十六卷,李奕《唐登科记》二卷。
崔氏书自武德逮贞……后有续之者,迄周显德,见《书录解题》。
姚康字汝谐,南仲孙也,其书自武德至长庆二年十一卷,续之者自长庆三年毕天祐丙寅为五卷,洪兴祖作《韩昌黎年谱》尚引之。
……李奕官兵部郎中,金吾将军,其书宋时已不存。
最后有大中十年郑颢所进《诸家科目记》十三卷,自武德至大中。
……乐史有《修定登科录》四十卷……乐史又有雍熙三年正月所上《登科记》三十三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十卷,起武德讫天祐末。
绍兴三十年十月,洪适又重编《唐登科记》为十五卷,《书录解题》云:“洪忠宣得姚康书五卷于北方,丞相适又得别本——起武德,终大和——于毗陵钱伸氏,乃合崔氏之书,凡三本辑为一书,天宝前姚书为正,天宝后则三本合为一。
【1】17又《玉海》又引姚康《科第录》有长庆二年五月十二日叙曰:“自武德已来登科名氏,编纪凡十余家。
”【1】15从上引文可以看出,唐代就有很多部《登科记》,这说明当时人对登第之文士的重视。
又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贡举》载:好事者纪其姓名,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
余初擢第,太学诸人共书余姓名于旧纪末。
进士张繟,汉阳王柬之曾孙也。
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
”虽然记录的起始年代不同,但也说明当时有纪录登第者姓名的习惯,且以为其目的是“昭示前民,发起后进”,而张繟所为则又是把《登科记》当成是神佛来膜拜了。
古代科举落第诗
古代科举落第诗古代“落第诗”,是科举选官时代的独特产物,它与我国存续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相始终。
士子应试不第后所作的“落第诗”,每代皆有,而唐尤甚。
唐代的“落第诗”,在“落第”这样一种特殊背景下,诗人以情绪化、个人化的情感抒发,向我们展示了落第士子的种种心态。
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
《落第》唐孟郊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
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再下第》唐孟郊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唐陈子昂•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
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
•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
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唐王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愁》唐杜牧聚散竟无形,回肠自结成。
古今留不得,离别又潜生。
降虏将军思,穷秋远客情。
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唐卢纶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
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
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
《送槐广落第归扬州》唐韦应物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拜亲归海畔,似舅得诗名。
晚对青山别,遥寻芳草行。
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闷题》唐郑谷落第春相困,无心惜落花。
荆山归不得,归得亦无家。
《下第东归别友人》唐杜荀鹤不得同君住,当春别帝乡。
年华落第老,岐路出关长。
芳草缘流水,残花向夕阳。
怀亲暂归去,非是钓沧浪。
《下第东归作》唐殷尧藩•十载驱驰倦荷锄,三年生计鬓萧疏。
•辛勤几逐英雄后,乙榜犹然姓氏虚。
•欲射狼星把弓箭,休将萤火读诗书。
•身贱自惭贫骨相,朗啸东归学钓鱼。
唐代落第诗的创作主体研究
唐代落第诗的创作主体研究
黄荣煌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12(27)6
【摘要】唐代的落第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从唐代落第诗的创作主体入手,讨论了唐代落第诗创作主体的主要构成及地域分布问题.
【总页数】5页(P17-20,16)
【作者】黄荣煌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柳州545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唐代落第诗探微 [J], 陈雪军
2.从唐代落第诗看落第举子对科举的怀疑与反思 [J], 滕云
3.论唐代落第士子省亲诗 [J], 张冰
4.论唐代落第诗与文人心态 [J], 焦妍
5.唐代落第诗折射的士文化心态 [J], 沈文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趁高考发榜,一起从诗里体会古代考生及第和落第后的心情吧
趁高考发榜,一起从诗里体会古代考生及第和落第后的心情吧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之期,那些科考及第或者落第的文人,往往借助诗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全唐诗》中,留下了有关科举及第和落第者内心情感的诗歌,这便是“及第诗”和“落第诗”。
从数量上来看,及第诗有两百多首,而落第诗有六百多首。
也许正如韩愈所说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吧。
举子为了科举,可能困居科场十多年,甚者有老死于文场的。
故有诗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虽然古人的笔调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展现了科举考试就像一块磁石,对于那些读书人充满了诱惑。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古代考生在及第和落第后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吧。
关键词:及第1、喜出望外及第后寄长安故人杜牧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二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寄台州孙从事后百篇方干圣世科名酬志业,仙州秀色助神机。
梅真入仕提雄笔,阮瑀从军著彩衣。
昼寝不知山雪积,春游应趁夜潮归。
相思莫讶音书晚,鸟去犹须叠日飞。
及第后宿平康里诗郑合敬春来无处不闲行,楚润相看别有情。
好是五更残酒醒,时时闻唤状头声。
及第后夜访月仙子施肩吾自喜寻幽夜,新当及第年。
还将天上桂,来访月中仙。
2、乐中有悲登科后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及第后作袁皓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崄津。
3、仿佛似梦及第后夜中书事姚合夜睡常惊起,春光属野夫。
新衔添一字,旧友逊前途。
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
爱花持烛看,忆酒犯街沽。
天上名应定,人间盛更无。
报恩丞相閤,何啻杀微躯。
及第后春情许浑世间得意是春风,散诞经过触处通。
细摇柳脸牵长带,慢撼桃株舞碎红。
也从吹幌惊残梦,何处飘香别故丛。
犹以西都名下客,今年一月始相逢。
杏园席上寄同年曹邺歧路不在天,十年行不至。
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
枕上数声鼓,衡门已如市。
唐代落第诗所反映的士人情感特质
作者: 李精一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43-146页
主题词: 落第诗;士人;情感特质
摘要:科举落第,是士人在仕进之旅遇到的一种重大打击.'落第诗'记录了士人们落第时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再现了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层面.唐代落第诗集中反映了士人的情感特质:诸如无人援引的悲哀和失意不平的愤慨,思乡时表现出来的回归意识,怀亲时流露出的不能光宗耀祖、尽孝父母的愧疚以及羁旅行役的沧桑感和精神上漂泊无根的苦楚.关注落第诗中反映的士人情感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士人和唐诗.。
唐朝冷门诗派——“落第诗”鉴赏
唐朝冷门诗派——“落第诗”鉴赏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
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
谷外风高摧羽翮,江边春在忆樵渔。
唯应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余。
这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赵嘏的七律诗《下第后上李中丞》,真可谓满纸涕泪,字字啼血,成为了唐代落第诗代表作之一。
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落第诗,名噪一时的如赵嘏的《落第》、《下第后上李中丞》,孟郊的《落第》、《再下第》,钱起的《下第题长安客舍》、《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贾岛的《下第》,卢纶的《落第后归终南山别业》、罗隐的《下第作》等等。
所谓“落第诗”,指写科举应试不中而落第的诗及友人落第时投赠的诗。
古代考试放榜,榜上无名,称为“落第”。
古代“落第诗”,是科举选官时代的独特产物,它与我国存续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相始终。
士子应试不第后所作的“落第诗”,每代皆有,而唐尤甚。
袁枚在《随园诗话》有句:“落第诗,唐人极多。
”落第诗在全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依据《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统计,唐代落第诗约有五百多首,其中诗题标明“落第”、“下第”字样的就有二百二十多首,约占40%。
如果加上表达含蓄及遗失散落的诗,落第诗篇数应不止于此。
落第诗是落第士子以诗抒发所思所感和心路历程的方式。
有学者将士人落第的心态归结为:一是文场蹉跎、失意怀羞的心理;二是羁旅行役之感与怀乡念国之思;三是怀才不遇、感伤意绪的流露;四是进取归隐、儒道意识的转换。
其实,说穿了也可以说是做官不成的心态记录。
科举制度发轫于隋朝,成型于唐朝,是唐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以其不惟出身的仕途前景,吸引了大批庶族和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激发了士人前所未有的入仕热情。
然而,唐时每年取士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二十五到四十余人,而每年都有上千计的士子赴试,登第者总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另外,唐朝科举制度还受到荐举制和门荫制度的影响,中举者多是高门子弟或社会名流推荐的士子,寒士及第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落第的命运总是不可避免地降临到绝大多数士子的头上。
古代的落第诗
古代的落第诗十年寒窗,一朝高中,这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以至于有人把它与“洞房花烛”之喜并提,认为是人生的大快乐。
然而所求者众,折桂者少,无数士子呕心沥血,皓首穷经,换来的往往是一场春梦。
这刻骨铭心的感受夹杂着万般无奈,从落第者的笔端倾泻而出,于是诗的家族中又多了一个门类——落第诗。
“唐世制举,科目猥多”(《容斋随笔·续笔》),正因为唐代科举的发达,落第之作也就特别多。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时间,仅以“落第”题名且直接描述落第内容而流传至今的就有二百余首。
捡读这些诗篇,真让人百味俱生。
《全唐诗》中第一个写落第诗的,大约是陈子昂。
陈子昂是位以力挽“文章道弊五百年”为己任的了不起的人物,杜甫称赞他“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故宅》),韩愈推崇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
因此,他的落第诗确乎与众不同,两首之中均不见痛苦、萎靡之气。
他在《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中甚至还带有几分自慰地说“莫言长落羽”,而他的《落第西还别魏四懔》虽有几分黯然,但仍不失大丈夫本色: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
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
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
还因北山返,归守东陂田。
可是,陈子昂终于没有真去“归守东陂田”,他于武则天别立年号、独揽政务的第一年二次出山,一举高中。
这是公元684年的事,陈子昂年仅二十四岁。
陈子昂的落第诗之所以带着不见落第的镇定、坦然,这除了和他任侠尚气、旷达倔傲的性格有关外,恐怕关键还是取决于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今朝不中明朝中,怕它怎的?有一种天不掩才、舍我其谁的感觉。
如果说陈子昂的落第诗透出的是对功名的自信的话,那么唐朝末年黄巢的落第诗蓄积的则是一种改天换地的政治思想了。
据《全唐诗》注引《贵耳集》载,黄巢五岁时,曾站在祖父、父亲旁边看他们吟菊花诗。
未等祖父吟出,黄巢信口来了两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父亲很生气,“怪欲击之”,祖父拦住说:“可令再赋!”黄巢毫不怯懦,应声吟出绝句一首,这就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那首著名的《题菊花》。
唐代落第诗研究的开题报告
唐代落第诗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们:本人即将开始一项关于唐代落第诗研究的研究项目,现在向各位评委汇报开题情况。
研究背景:唐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一朵瑰丽花朵,其中名家辈出,佳作数不胜数。
然而,在众多的名品中,难免有些才华横溢、文学造诣卓越的诗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在科举考试中通过而被称为“落第诗人”。
这些落第诗人虽然未能得到官职,却以优美的诗句和深沉的思想感染着后人。
现有的唐诗研究多是针对其中的名家和名作展开的,而对落第诗人的研究尚不充分。
因此,研究落第诗人的诗歌,既可以丰富唐诗研究的层次,又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唐代的文学和历史。
研究内容:本项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1. 对唐代落第诗人的背景和生平进行考察,了解他们的文学造诣和思想特点;2. 对落第诗人的代表作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特别是对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反映;3. 对落第诗人在后人文学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评价,分析他们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研究意义:深入研究唐代落第诗人,可以更好地认识唐代文学的全貌。
这些落第诗人虽然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功,但他们以优美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成为唐代文学的精华。
他们的思想在后人的文学和思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此,本项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唐代文化的脉络、认识唐诗的主流和支流、探究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明确选定落第诗人的范围和选题方向,收集和整理他们的代表作品。
其次,对落第诗人背景和生平资料进行筛选和整合,了解他们的文学特点和思想倾向,阐释他们诗歌作品的文学内涵和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评价他们的文学价值和作用,并探讨他们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研究进度:本研究预计在两年内完成。
其中,第一年主要进行文献收集和整理,明确选题方向,在整理的基础上撰写研究计划和研究大纲。
第二年根据研究计划和大纲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最终形成一篇系统性较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容提要:唐代落第诗是唐代士子落第后创作的诗歌作品,但是对落第诗的看法,学界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界定落第诗的围,并讨论唐代落第诗的四大主题。
关键字:唐代落第诗;界定;四大主题科举制度产生后,人才的选拔不再像隋以前的察举制度,只要推举了便能进入仕途,而是有了登第和落第的区别。
从唐时开始,人们关注的大都是登第的人群,因为他们可以算是登上了文学的顶峰,获得了世人的承认,徐松的《登科记考·凡例》里说:唐人撰登科记不下十余家,见于《新书·艺文志》者,惟三家而已。
曰氏《显庆登科记》五卷,康《科第录》十六卷,奕《唐登科记》二卷。
氏书自武德逮贞⋯⋯后有续之者,迄周显德,见《书录解题》。
康字汝谐,南仲也,其书自武德至长庆二年十一卷,续之者自长庆三年毕天祐丙寅为五卷,洪兴祖作《昌黎年谱》尚引之。
⋯⋯奕官兵部郎中,金吾将军,其书宋时已不存。
最后有大中十年颢所进《诸家科目记》十三卷,自武德至大中。
⋯⋯乐史有《修定登科录》四十卷⋯⋯乐史又有雍熙三年正月所上《登科记》三十三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十卷,起武德讫天祐末。
三十年十月,洪适又重编《唐登科记》为十五卷,《书录解题》云:“洪忠宣得康书五卷于北方,丞相适又得别本——起武德,终大和——于毗陵钱伸氏,乃合氏之书,凡三本辑为一书,天宝前书为正,天宝后则三本合为一。
【1】17又《玉海》又引康《科第录》有长庆二年五月十二日叙曰:“自【1】15武德已来登科名氏,编纪凡十余家。
”从上引文可以看出,唐代就有很多部《登科记》,这说明当时人对登第之文士的重视。
又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贡举》载:好事者纪其,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
余初擢第,太学诸人共书余于旧纪末。
进士繟,汉阳王柬之曾也。
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
”虽然记录的起始年代不同,但也说明当时有纪录登第者的习惯,且以为其目的是“昭示前民,发起后进” ,而繟所为则又是把《登科记》当成是神佛来膜拜了。
在科举一途上,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成败论英雄,可是,唐时每年取士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大多时候都是二十五到四十余人,而每年都有上千计的士子赴试,登第者总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
王定保说:“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唐摭言·卷九》),落第之人所受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关系到族的“馁” 、“绝”的问题了,因此,我以为对落第士子的关注,似乎比关注登第士子更为有价值。
据黄云鹤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作的统计,有唐一代,考进士落第人次总数是 334600人次,考明经落第人次总数是7845人次,共计 342445人次。
若按年平均计算,则二者落第人次每年为 1184.9 人次。
若按榜平均,则每榜为 1254.4 人次,从《会昌五年举格节文》对各州举人人数来看,这个数字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更为重要的是,从钱起以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登第,从衡的“一一鹤声飞上天”的名诗,从愈因贾岛诗作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参加科举的人,大多是能诗的。
因赋出名而赴试的不是没有,但比起因诗出名而赴试的人来说少多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落第士子们每一个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诗人。
落第士子们都希望能“一登甲科第,九族光彩新” ,但现实却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落第之痛,“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这些痛苦发泄在诗上,也就有了落第诗。
一、落第诗的界定对落第诗的定义,精一认为:“‘落第诗’,顾名思义就是以‘落第’为题材和主题的诗歌。
1”也有人认为是“以‘落第’为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主要描写唐代士子应举落第后的心情、感悟和精神状态等”2,但该文在绪论里说落第诗“包括赴举自述诗、送人赴举诗。
”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赴举自述诗和送人干谒诗应当划进干谒诗里,1李精一《唐代落第诗所反映的士人情感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5 年 6 月第 6 期2龙丽《晚唐落第诗研究》尚未考,如何落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划进落第诗里去。
如果包括的话,很多在科举考试以前献给主座或行卷的诗也可以称作落第诗,但显然并不是。
其实对落第诗的定义不是重要的问题,从目前对落第诗的研究的论文来看,如何界定落第诗才是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研究的对象,对象不明,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会失之偏颇。
我认为,确定一首诗是否落第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一)诗题中有“落第” 、“下第”、“失意”字样的;这一类诗最容易确定,也在落第诗中占一定有的分量,唐人一般都把科考不得称为“落第”或“下第” ,诗题中有这样的字样,那肯定是落第诗无疑了。
失意者,不遂心,不得志之谓也,谷《赠落第举公》诗中说“见君失意我惆悵,记得当年落第情” ,可知“失意”也是落第的一种称谓。
如顾况的《送友失意南归》:衣挥京洛尘,完璞伴归人。
故国青山遍,沧江白发新。
邻荒收酒幔,屋古布苔茵。
不用通名姓,渔樵共主宾。
这就是很明显的落第诗。
(二)诗题中无法获得落第信息而诗歌容与落第密切相关的;这一类诗在落第诗中占的比例也比较大,我们无法从诗题中获取是否为落第诗的信息,必须从诗歌的容入手,方能断定其是否落第诗。
如孟郊的《长安羁旅行》,诗中说“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不觉春”、“失名”等词语比较明白地表达了下第的信息,因此可归入落第诗。
这类落第诗一般都有一些与落第有关的词语,比如:梯媒、无桂枝、失春、无春、无媒、失意、不得春、璞玉等。
(三)从创作时间考察。
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一般都在正月,进士考试在前,明经考试在后,然后是关试。
士子们在科举考试结束后,一般都会在长安等着放榜,榜出后再决定去留。
从放榜后到寒食间,大部分落第试子都会决定他们的去留:有留在长安赁屋读书者,谓之过夏;有去各州筹措经费者,有去名山读书者,有直接回家者。
但落第的失意一般都还会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一些送别诗,都能表达落第的意思。
故而不管是安慰还是鼓励,都是与落第有关的诗,应当归入落第诗。
如籍的《送从弟删东归》,诗中说“诗价已高犹失意,礼司曾赏会成名。
旧山风月应知好,莫向秋时不到京” ,“莫向秋时不到京”分明就是劝从弟删在秋天一定要再次赴京参加进士试。
又如郭《夏日途中》诗云“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很明显也是落第后无颜归故里的意思。
得仁《春日雨后作》诗云“枉是吾君戚,何门谒紫宸” 。
得仁是贵主之子,然而屡上不第,所以发牢骚说:“枉说还是我家的亲戚呢,有什么办法让我也登第啊!”抱怨之意,溢于言表。
项斯《送欧阳衮归闽中》诗云“城几年住,犹着故乡衣。
失意时相识,成名后独归。
(四)在唐朝,有极少数覆落的情况,《唐摭言》中有记载,《全唐诗》中有几首诗是写给覆落的士子的,这一类诗也应当称为落第诗。
因为虽然被覆落者曾经及第,但毕竟被覆落了,相当于未及第,从一般人的角度说,他们的心情可能比从未登第的士子更为难堪,故我将这类诗也当作落第诗。
第二节唐代落第诗的分类对唐代落第诗的研究,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方能明了唐代落第诗的思想容情况,也有利于对唐代落第诗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不主龙丽把落第诗只分为下第自感诗、落第送别诗两个主要类型的看法,那样过于简单,我以为晚唐的落第诗按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怀乡类:士子久居京中,远离家乡,不免会起故园之思,有些士子是离家几年甚至几十年,大好的青春都消磨在科场中,故乡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遥远,虽然有些士子在考完后即回乡,如蜕说的“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
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
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
是一岁之中,独留一月在长安。
王侯听尊,媒妁声深。
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
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
求抱关养亲,亦不可期也” ,能回乡也是辛苦万分的。
但有些士子因囊中羞涩,无法回家,只能呆在京中,或寄居僧房,或寄居道观,或赁屋而居,或丐食于权贵之门,正如敦煌曲子词中所说的“遥望家乡肠断,此是贫不归”啊!落第后,名落山,心境萧索,更容易引起故园之思。
如许浑的《下第归朱方寄三复》中说“故里迹犹在,旧交心更亲。
”章碣的《下第有怀》中说“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
”沧的《下第后怀旧居》:几到青门未列名,芳时多负故乡情。
雨余苑绿芜合,春尽灞原白发生。
每见山泉长属意,终期身世在归耕。
苹花覆水曲溪暮,独坐钓舟歌月明。
在这些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山水景物的牵挂,也许在他们的心中,最能慰藉自己的便是几千里外的家乡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给他们带来片刻的安慰,让他们因落第而沉重的心找到一丝宁静。
然而,他们不能总想着故园,他们还有艰巨的任务,只有及第才能出人头地,才能让全家都过上好日子,他们的生活不再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属于科举考试,属于这并不是他们家乡的地方。
二、抱怨类:在士子们的眼里,不能及第不仅仅是自己的水平不高,而是体制的不完善,于是就出现了报怨主司、报怨朝廷的下第诗,著名的有胡曾的《下第》:翰苑何时休嫁女,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诗中直接说不是我们不行,而是主试者不让寒士们及第。
再如贾岛的《下第诗》: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后,荆棘满庭君始知。
既是对朝廷的怨抱,也是对所取士子非人才的怨抱。
再如马戴的《下第寄友人》:金门君待问,石室我思归。
圣主尊黄屋,何人荐白衣。
年来御沟柳,赠别雨霏霏。
“白衣卿相”到这时候不再是值得炫耀的事,只要你不及第,一切都是空谈,但是寒门士子门是很难找到人举荐的,有谁会记得那么多身怀济世之才的白衣呢?御沟的柳条并不能为士子们增添什么美感,只是每年被落第的士子折釆相送罢了。
再如郢的《送友生下第出关》:无榜无名玉未焚,几飘凝泪泣青云。
挈将孤剑家何在,叫断重阍帝不闻。
花笑旅人惟赖酒,镜欺双鬓莫言文。
糟床滴沥余声尽,还典重裘又送君。
“几飘凝泪泣青云” 、“叫断重昏帝不闻” ,皇帝哪能知道士子们的心理啊,在他眼里,及第的都是上才,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都在痛苦地挣扎。
士子们只能无奈地“镜欺双鬓莫言文” ,连送朋友的酒钱都没了,只有把裘衣典了。
再如于邺的《下第不胜其忿,题路左佛庙》:雀儿未逐扬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
自谓能生千里足,黄昏依旧委蓬蒿。
赴举前以为自己能遂青云之志,“下视鹯鹰意气豪” ,“自谓能生千里足” ,谁知道出榜之后又是名落山,“黄昏依旧委蓬蒿” 。
再如皮日休的《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唐时登进士第并不马上能做官,还得经过吏部的铨选,皮日休就是在吏部的铨选时落第了,他在诗中不无怨愤地说:“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也许那兵部侍郎曾应允他举荐他,但后来却还是落下了,所以说:“空发季布千金诺,但负弘一纸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