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落日熔金》公开课教案(16开版)

合集下载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优质教学课件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优质教学课件

春意知几许?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这是紧扣元宵节 而写初春之景,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 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梅花落》 的曲调。 • “春意知几许”,自有一种伤春惜春之意, “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 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 尚浅。
㈡音韵和谐入乐 主张“协律”。如《声声慢》中多用双声、叠韵,用舌 声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 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十二字,全词九十七字。末几句 尤其以舌齿两声交错,是有意以啮齿丁咛的口吻写其忧郁 的心情。
㈢善于选取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 ㈣淡雅清疏的审美意境 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心灵 深处的奥秘。
词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写南渡之后在一次元宵节时 的感受。十分深沉地反映了在历尽沧桑 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以今昔元宵的 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 感和身世之悲。
文本细读
•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情景 和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 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 词的下片着重写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 元宵佳节的欢乐景象与心情,来同当 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
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
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
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
笑语。
写作背景
• 本词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晚年避难江南、 流寓临安时的作品。 •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 《永遇乐》词” (宋)张端义《贵耳集》
• 柳屯田永,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至晏丞相、欧阳永叔、苏子 瞻,学际天人,所为小歌词,真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 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 者可。后晏叔原、贺方回、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而晏苦 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少游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即尚故 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见《易安居士事辑》)

部编版高中语文永遇乐优质课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永遇乐优质课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永遇乐优质课精品说课稿永遇乐说课稿一、设计思想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

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

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教材分析从板块安排来看,《念奴娇》在《历史的回声》中“千古江山”中,旨在引导学生从吟诵中加深对词作的理解,受到感染。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应归功于辛弃疾。

而这首《永遇乐》正是辛弃疾的代表作。

其次,它也是一首怀古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怀古词的一般特点。

全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用典故。

三、学情分析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

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

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

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过《念奴娇》后,对豪放词和怀古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可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

用典这一手法在《念奴娇》中也有涉及,但学生只是有简单的了解,关于用典的特点及作用在这首词的学习中可以得到比较完整的体现。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和怀古词的特点。

2.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语言,理解文中用典的内容和作用。

3.体味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讲课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讲课教案

总结 上片写首都临安之元宵现实,景色好,天气好,
倾城赏灯,盛极一时,而己则暗伤亡国,无心往 观。下片回忆当年汴都之元宵盛况,妇女多浓妆 艳饰,出门观灯,转眼金兵侵入,风流云散,万 户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而己亦首如飞蓬,无心 梳洗,再逢元宵佳节,更不思夜出赏灯,正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最后, 从听人笑语,反映一己之狐独悲哀,默默无言, 吞声饮泣,实甚于放声痛哭。(唐圭璋《词学论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落日的颜色像熔化的黄金,晚云连成一片, 好似璧玉相合。 分明身在临安,为什 么要问“人在何处”?
漂泊异乡,无家可归 的孤独寂寞。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柳丝经暮色烟雾渲染,绿意更浓;笛子 吹出幽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 而开的梅花已经落了。
如何理解“春意知几许” ?
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年的热闹已成为往事,今天的词人历尽国 破家亡之痛,已经变得憔悴衰老了,鬓发也 斑白了,她连自己蓬松的发髻都懒得梳妆还 有什么心绪在夜间出去观灯呢?
下阕的盛日与如今不同的心境对比,既有 力的抒写出内心无限的孤寂悲凉,又抒发 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及身世之悲。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早春已经降临, 可“春意知几许?” 一问,则又见暮年 孤寂的心境中,实 在是春意无多啊!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佳节良辰应该畅快游乐了,为什么说转眼 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
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 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 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 心境:物是人非,好景不长。
前文已说无心赏玩,谢绝了朋友的相邀, 此时却为何要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 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永遇乐(落日熔金)

永遇乐(落日熔金)

明确:
同:两首词都抒写了词人晚年的凄凉 心境 。
异:《永遇乐》以乐景写哀情;今昔对 比抒发身世之悲。
《武陵春》直接抒发凄凉心情,写 愁情化抽象为具体,写得可触可感。
布置作业:
1、背诵《永遇乐》全词。 2、预习《鹧鸪天》
李清照词二首 永遇乐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 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 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 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 底下,听人笑语。
一、初步感知,体会情感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 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二)、
①人老了,心也倦了,对外面的热闹繁 华提不起兴趣; ②怕扫了朋友的兴头; ③怕别人的热闹欢乐越发自己衬出自己的 孤单寂寞; ④担心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 …
⑤怀念往昔的元宵盛况,想重温旧梦慰藉 心灵。

虚 忆昔
伤今

四、主旨归纳:
这首词借写元宵佳节,词人不愿 与朋友参加盛会,宁肯隔帘听笑语, 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盛衰之感 和身世之悲。
五、扩展深化
试比较这首词与《武陵春 》的异同。
(提示:可从所抒发的感情,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展开分析.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情感基调: 哀凉悲伤
二、重温生平,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 士,出身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 共同搜集整理金石书画。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 方,不久丈夫病死,境 遇孤苦。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课题:《永遇乐》教案课型:文学课课时:1课时教材:《永遇乐》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永遇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3. 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4.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2. 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2. 提高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分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告知学生今天要学习《永遇乐》这首诗歌。

2. 准备一些图片和视频素材,以唐代为背景,引导学生联想到与唐代相关的内容。

二、学习《永遇乐》(15分钟)1. 阅读《永遇乐》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欣赏《永遇乐》(15分钟)1.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永遇乐》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选取几组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准备一些与《永遇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检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提醒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和感受,不同的见解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永遇乐》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 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开阔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板书设计:《永遇乐》教案导入:唐代文学背景学习《永遇乐》- 阅读原文- 解读诗句欣赏《永遇乐》- 分组合作- 展示交流课堂练习- 回答问题课堂总结- 情感与哲理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文学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永遇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并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组合作和交流分享,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入更多互动和参与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永遇乐》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宋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宋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中的象征意味和寓意。

2.分析《永遇乐》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通过展示宋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背景知识介绍:讲解宋代的文学背景和《永遇乐》的作者杨万里的生平。

第二课时:《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1.学习《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

2.分析《永遇乐》的主题:通过讨论和学生的个人思考,查找《永遇乐》中的主题。

第三课时:《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1.分析《永遇乐》的艺术特点: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特点。

2.探讨《永遇乐》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课时: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1.欣赏和评价《永遇乐》: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让学生欣赏《永遇乐》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永遇乐》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五课时:自主学习和总结1.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2.总结回顾:回顾《永遇乐》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五、教学方法1.集体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永遇乐》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和分析《永遇乐》中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3.个人撰写:让学生独立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五、拓展延伸《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课件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课件

-2-
2020年7月16日星期四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永中遇的乐地位和作用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 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 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 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 鬟 霜 鬓-3- , 怕202见0年7夜月16间日星出期四去 。 不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请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 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 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 一个“争”写出了当时 女宾满座,莺歌燕舞, 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
-12- 2020年7月16日星期四
如今化憔学悴,工风业鬟在霜鬓国,民怕见经夜济间出中去的。地位和作用
 陈化祖学美工《业李清在照国诗民词经文选济评中》的:地“以位往和对作此用句
的解读,多谓词人因其亲人亡故,自己再无欢乐可 言,而只能‘听人笑语’。其实这里当有更深的 寓意和暗示:此时发出欢声笑语的主要是权臣佞 人及其随之飞升的家人亲属。爱国将相倍受猜忌、 主战派不得君心,老臣殊勋多于清寒中度日,退 避隐居,甚至被编贬遇害。所以,‘不如向帘儿底 下,听人笑语’其所概括的不仅是李清照一人因丧 偶而产生的孤苦心情,其所隐含的当是投降派得势、 爱国有罪,忠荩之士噤若寒蝉,奸佞之辈无法无天 的极度黑暗的政治现状。”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10- 2020年7月16日星期四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溶金》课件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溶金》课件

五、作品赏析—下片
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 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 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 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 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 《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 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 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 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 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 (《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
五、作品赏析—下片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 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 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 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 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 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 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 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 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 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
二、词语积累
⑸次第:转眼。 ⑹三五:阴历每月十五日。 ⑺铺翠冠儿:用翡翠装饰的帽子。 ⑻捻金雪柳:用捻成的金线装饰雪柳。雪柳:一种白 柳,中国刺绣中喜用的花样。妇女们常在衣、裙或腰带 上用金线、银线绣上雪柳。 ⑼簇带:宋代俗语,是当时的方言,即“戴满插满” 之意。
二、词语积累
⑽济楚:也是当时口语,指女子整齐美丽。宋柳永《木兰 花》“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⑾风鬟霜鬓:形容头发凌乱斑白的样子。 ⑿怕见:懒得。 ⒀不如向,帘儿底下:不如躲在门帘的后面。

高中语文粤教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15、李清照词二首《永遇乐(落日熔金)》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作品的特色。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2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学习氛围较浓,课前有先去了解李清照的相关生平与创作该诗的历史背景,所以这节课主要联系诗人相关的历
史背景深入讲解这首诗,并学习寓情于景等相关表达技巧。

3重点难点
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运用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内容
导入
1、词人简介
李清照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主题的社
会意义也扩大了,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浓愁、哀愁--悲苦凄凉
2、写作背景
临安(浙江杭州),当时南宋已较安定,元宵节日,临安呈现一派热闹繁荣景象,作者在饱经忧患之余,抚今思昔,作此词以
抒发故国之思,流离之感。

读来似乎淡泊,却包含无限感慨。

此词所表现的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引起过不少爱国者的共鸣。

《永遇乐 落日熔金》公开课教案(16开版)

《永遇乐 落日熔金》公开课教案(16开版)
虎山中学公开课教案
科组:语文
公开课评议记录
语文语文语文课题课题课题永遇乐永遇乐永遇乐教学类型教学类型教学类型新授课新授课新授课时间时间时间201511520151152015115授课老师授课老师授课老师授课班级授课班级授课班级高二高二高二99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人论世体会词作的情感内涵知人论世体会词作的情感内涵知人论世体会词作的情感内涵学习诗歌以乐景衬情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学习诗歌以乐景衬情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学习诗歌以乐景衬情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习诗歌以乐景衬情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学习诗歌以乐景衬情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学习诗歌以乐景衬情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体会词作的情感内涵知人论世体会词作的情感内涵知人论世体会词作的情感内涵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仪器教学仪器教学仪器多媒体多媒体多媒体复习导入复习导入复习导入111温习声声慢

《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设计

《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设计

研讨、探究、评价、建构)课前自主学习布置预习任务,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评价“清照印象”的完成情况。

1、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康震讲李清照》,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对李清照有初步的认识。

2、利用互联网,搜集李清照的相关资料。

3.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形成自己对李清照的认识,用两个比喻简单写出“清照印象”。

互联网(百度、谷歌等)、视频资源、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programs/view/WOKfXEnrUyA乱世中的美神.docx课中导入用优美的语言设置情境感受、领会导入。

当我们在诗歌的长河里驻足聆听,一声轻柔的叹息,穿越千年的风霜,重重地敲击在我们心上。

在那浓浓淡淡的愁绪纺织成的词作珍品中,我们体味着一个乱世美神的悲欢哀怨。

整体感知出示学生写的较好的“清照印象”,评价并总结李清照的主要特点:1、她是个满腹愁情的女子;2、她不是一般的闺阁弱柳,她是心系天下、柔中带刚的巾帼红颜;3、她的愁情随家国的变故而日益浓重。

部分学生用ppt展示“清照印象”。

其他同学对展示内容评价并概括自己对李清照的认识。

Ppt展示评价量规夯实基础1、指名学生读,正音来相召闺门多暇铺翠冠儿捻金诵读、自读、小组互助学习、班级内学生互相Ppt展示。

有条件的话可以用12学平台进行抢答。

评价量规雪柳济楚2、学生自读,疏通文意,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问。

次第岂无风雨谢他酒朋诗侣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提问解答。

深入品味赏析上阕扫除了诗词字面上的障碍,让我们一起走入词人身处的临安元宵佳节。

1、“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为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景象?提醒学生注意:分析景物抓时令特点、意象、色彩等。

2、在一片春意融融、佳节良辰的美好景致之中,词诵读小组讨论展示配乐朗读Ppt展示问题音频配乐诵读秋月夜.mp3人一连发出三问“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学生齐读上阕。

分析下阕1、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李清照却只愿独自咀嚼孤独。

永遇乐_落日熔金教学设计1粤教版版

永遇乐_落日熔金教学设计1粤教版版

要眇宜修,别是一家教材剖析《李清照词二首之永遇乐》教课方案广州市第五中学林岚本篇是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的课文《李清照词二首》中的一篇。

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品,这首词表现了李清照的易安体的风格,乐律和谐,质量文雅;语言浅淡,意味隽永;细节丰富,感情深挚。

教课对象剖析增补资料,专题阅读,知人论世,对李清照其人其作有相对整体深入的认识;朗读吟咏,品尝词韵,感觉词别是一家的独到魅力;剖析写法,抓住细节,感知感情;由点带面,阅读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整本书,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高二的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对诗词鉴赏的知识有必定的累积,但还比较单薄;能大概读懂诗词,可是对诗词所蕴藉的含义和诗人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有时还掌握得不够精确,简单贴标签、流于表层,需要老师增补有关资料,教授诗词鉴赏的一般流程,指引其品尝鉴赏,运用朗读吟咏、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方法,正确读懂诗词,细细品尝出词作的美感,真实感觉到词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作为诗词选修课,表现以下几点理念:.课外资料和课内文本阅读相联合,读写联合,有专题意识,以点带面,指引学生阅读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整本书。

.既要提高诗词鉴赏的做题能力更要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经过学习古典诗词,感觉祖国优异的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人文修养,弘扬民族先进文化优异传统。

教课目的.教课目的确立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记忆.理解.运用.剖析.评论.创建.事实性知识.观点性知识目标目标.程序性知识.反思认知知识布卢姆两维教课目的分类表(教课目的的合理定位).教课目的分解目标:朗诵品尝这首词的意蕴。

标明这首词的朗诵重点。

多种方式朗诵这首词。

目标:剖析概括易安体的基本特点。

赏析这首词,剖析写法,概括易安体基本特点。

.教课目的对应活动目标活动课前在教案上标明这首词的朗诵重点。

目标活悦耳李清照词作的吟诵和歌曲。

活动齐读——师生疏角色读。

目标活动课前阅读增补资料:李清照词作、李清照词论及评论、李清照平生。

李清照永遇乐 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 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教案标题:李清照《永遇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永遇乐》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李清照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她有初步了解。

阅读与分析: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默读一遍;2.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景物描写和隐喻等元素;3.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欣赏与朗读:1. 教师朗读《永遇乐》,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音韵和节奏;2. 分组让学生互相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3.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使用合适的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展示个人理解和感受。

创作与表达:1. 提供一些关于爱情、离别或自然等主题的词语,让学生自由组织这些词语写一首类似《永遇乐》的诗歌;2. 学生可以选择以李清照的诗歌为灵感,或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3.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尝试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总结与评价:1.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互相欣赏和评价;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他们对诗歌主题和意象的理解;3. 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的诗歌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以及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或课后继续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然后进行小组分享;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活动,加深对古代文学的了解;3.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案评估:1. 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永遇乐》的意象和主题的分析能力;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4.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教案延伸:1. 将学生的创作作品收集整理,出版成小册子或展览;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3. 设计更多关于古代文学的教案,拓展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