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内容与课标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课标内容与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课标解读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粗略的整体感知开始,然后对物体进行细致观察和局部研究。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一般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直观形象出现,难以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基于儿童这样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教材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及立体图形的拼组,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拼组,这样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小学生数学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实物或模型在教学中的“奠基”作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归类、拼摆等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一)让学生经历多种操作活动,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前要准备充足的感知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直三棱柱等。
2.通过对实物、模型等材料的观察,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描、印、拓、画等方式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直观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总之,学生操作感知活动越充分,学生从实物模型中“提取”图形表象的通道就越顺畅,对图形的认识就越清晰。
(二)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比较、分类,凸显所学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把多角度、多方位描画出的平面图形进行归类。在正方形、圆的表格中,所画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相同;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的表格中,所画的图形大小不同、形状也不相同,但都是一类图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总之,“实物→图像→表象→抽象”是学生对平面图形形成正确认识的一般性的运行轨迹,比较、分类更有利于图形本质特征的凸显。
二、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拼一拼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1.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所学的平面图形,在辨认中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2.利用立体图形,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体验创作的快乐。
3.通过同样平面图形的拼摆及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在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通过观察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积极思级、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平面图形的表象,从面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直三棱柱等生活中常用物品,或是观察多角度、多方位描画出的平面图形。
(二)通过渐进式的拼摆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用学过的、同样的图形拼成学过的或没有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拼摆中既可以感受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又可积累一些感性的活动经验,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让学生体验“七巧板”的拼组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从认识“七巧板”到学生的自由拼摆,再从学生的自由拼摆引导到学生按一定顺序拼摆,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更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单元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辨认和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会用这些平面图形拼图,不要求学生对所学各种图形的特征进行准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