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病 理
肿块多呈球形,也可呈分叶状,一般境 界清楚,可压迫邻近组织,无真正包膜 切开后肿瘤表面呈粉红色、棕褐色或灰 白色。较大病变出现局灶性出血、囊变 或坏死,大量出血或坏死可形成空腔, 有时与胃肠道相通 60%GIST有出血或囊变,出血、囊变 是其特点之一 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瘤样扩张
恶性:肿块直径多>5.0cm以上,边界不清或清, 呈分叶状;容易/轻微侵犯邻近结构,远处转移; 密度明显不均,瘤内实体组织强化较良性者强化明 显,中央可见大片状坏死区,可与胃肠腔相通形成 液平面
鉴别诊断
GIST主要与消化道腺癌、淋巴瘤、类癌和平滑肌肿 瘤相鉴别:
1、消化道腺癌:多起源于粘膜层 ,腔内型多见 ,不规则 肿块 ,管壁增厚、僵硬 ,较早出现淋巴转移。 2、淋巴瘤:胃壁弥漫增厚 ,粘膜僵硬粗大 ,多发不规则 充盈缺损 ,可见较大龛影 ,小肠恶性淋巴瘤可见“夹 心面包征”和“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
病 理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发生于食管 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网膜 、肠系膜或后腹膜,但多见于胃(发生 率约60%-70%)
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 GIST多累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 长趋势 肿瘤一部分通常可向粘膜面生长,半数 病例可出现粘膜溃疡
GIST小者几毫米,大者超过30cm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肿块影 ,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 或不均匀,多件坏死,囊变。 起源于胃壁的不均匀性强化的外向 型肿块,小的病变可以均匀强化
许多病变位于胃外,CT有时难以 确定其胃壁起源,肿瘤也可经蒂与 胃壁相连,仔细观察局部胃壁增厚 ,有助于确定肿块起源于胃壁 CT分型:腔内,腔外,腔内外型
胃肠道间质瘤的C诊断精品PPT课件
高危
>5 cm
>5/50 HPF
>10 cm any size
any mitotic rate >10/50 HPF
四 临床表现
• 大多数50岁以后发病,50-70岁是发病高峰,40岁以下 较罕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物与肠 壁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但当时提出的GIST实际上是一种无任何特有标记物的肿瘤。
• 1998s,Hirota:发现GIST表达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
(CD117),从而证实GIST具有特有的免疫标记物。
一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GIST)目前被定义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 肠道间质干细胞(卡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为胃肠 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 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 型表达c-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有c-kit基因突变的消 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 定义 • 流行病学分析 • 组织病理学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表现 • 各部位间质瘤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 小结
一 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概念的演变
• 1940s,Stout: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 1960s,Stout:平滑肌母细胞瘤。 • 1960s, Late:发现平滑肌分化,但无平滑肌超微结构。 • 1980s,Early:发现平滑肌分化,但无平滑肌免疫表型。 • 1983s,Mazur:首次提出消化道间质瘤(GIST)的概念,
• 复发及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4)胃肠道外型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ppt课件
1例见腹水,2例肝转移,2例术后复发伴腹壁转 移,均未发现淋巴结增大。
病变侵及肝并与十二指肠、胰头 及右肾界线不清
胃肠道外间质瘤并腹水
18
结果
四、手术病理 本组17例22个病灶,位于:小肠系膜4个,
大网膜4个,横结肠系膜2个,胃结肠韧带1 个,小网膜及肝胃韧带3个(其中1个有蒂 与肿块相连),子宫直肠窝1个,乙状结肠 系膜1个,腹壁2个,腹膜后间隙4个。病理 诊断均为恶性间质瘤,其中1例为低度恶性。
病程1月至10年,其中2例为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复发 时间分别为术后9年、10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12例,黑便、呕血2例,尿 频、尿急伴下腹部隐痛2例,腰部困痛1例。上述伴腹部肿 块12例,腹壁肿块2例。17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倒 均于2周内手术。
3
资料与方法
检查方法
采用SOMATOM PLUS 4型或EMOTION型全身 螺旋CT机,空腹8小时,于检查前1-2小时内分次口 服温开水(6/11)或2%泛影葡胺(5/11)800-1200ml。 扫描层厚5mm-8mm,螺距1.5-1。全部行平扫加三 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Utravist (300mgI/ml),注射量1.5ml/kg,速率3.0ml3.5ml/s,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秒、60秒、120秒。
33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不均匀较 明显强化,以动脉期为著,尤以边缘线 条样强化为其特点。 7、一般不伴淋巴结转移,少见腹水。
34
讨论
四、鉴别诊断
小肠间质瘤:虽然较为困难,但EGIST术前尽可能
与小肠间质瘤相区分,以便制定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案。 鉴别要点有:EGIST很少出现GIST伴发的消化道出血 和梗阻的临床症状, CT似更多表现为体积较大,边缘更 多分叶,内部更少见、甚至不见气液面,邻近肠管多受 推挤移位而无侵犯。腹膜后间质瘤,有特征性的定位征 象,较易与小肠间质瘤区别。此外,本组资料显示的塑 形生长,是否有鉴别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变侵及肝并与十二指肠、胰头 及右肾界线不清
胃肠道外间质瘤并腹水
18
结果
四、手术病理 本组17例22个病灶,位于:小肠系膜4个,
大网膜4个,横结肠系膜2个,胃结肠韧带1 个,小网膜及肝胃韧带3个(其中1个有蒂 与肿块相连),子宫直肠窝1个,乙状结肠 系膜1个,腹壁2个,腹膜后间隙4个。病理 诊断均为恶性间质瘤,其中1例为低度恶性。
病程1月至10年,其中2例为恶性间质瘤术后复发,复发 时间分别为术后9年、10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12例,黑便、呕血2例,尿 频、尿急伴下腹部隐痛2例,腰部困痛1例。上述伴腹部肿 块12例,腹壁肿块2例。17例均无肠梗阻症状。全部病倒 均于2周内手术。
3
资料与方法
检查方法
采用SOMATOM PLUS 4型或EMOTION型全身 螺旋CT机,空腹8小时,于检查前1-2小时内分次口 服温开水(6/11)或2%泛影葡胺(5/11)800-1200ml。 扫描层厚5mm-8mm,螺距1.5-1。全部行平扫加三 期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非离子型Utravist (300mgI/ml),注射量1.5ml/kg,速率3.0ml3.5ml/s,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秒、60秒、120秒。
33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不均匀较 明显强化,以动脉期为著,尤以边缘线 条样强化为其特点。 7、一般不伴淋巴结转移,少见腹水。
34
讨论
四、鉴别诊断
小肠间质瘤:虽然较为困难,但EGIST术前尽可能
与小肠间质瘤相区分,以便制定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案。 鉴别要点有:EGIST很少出现GIST伴发的消化道出血 和梗阻的临床症状, CT似更多表现为体积较大,边缘更 多分叶,内部更少见、甚至不见气液面,邻近肠管多受 推挤移位而无侵犯。腹膜后间质瘤,有特征性的定位征 象,较易与小肠间质瘤区别。此外,本组资料显示的塑 形生长,是否有鉴别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ppt课件
GIST的MRI表现多样,坏死和出血的程度很大 程度上影响其信号特点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使 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
2020/7/11
.
24
SUCCESS
THANK YOU
2020/7/11
.123
25
影像学表现- M R I
男,70岁,直肠后GIST
2020/7/11
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2020/7/11
.
20
影像学表现-X线
X线平片及胃肠道造影检查对GIST诊断和评价价值极为有限
2020/7/11
.
21
影像学表现-X线
2020/7/11
.
22
影像学表现-X线
2020/7/11
.
23
影像学表现- M R I
T1WI上肿块实质部分多与肌肉信号相当,呈低 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病理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是胃 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ICC)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 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
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 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主要向腔内生长和
形成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血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
展,不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于胃肠壁, 少见 壁间型(腔内腔外型),多发生于肌层,向浆 膜下级粘膜下生长,形成中间有瘤组织相连的 哑铃状肿物
2020/7/11
.
11
超微结构
MRI的组织对比好,具有多平面成像功能,使 其对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更有效,
2020/7/11
.
24
SUCCESS
THANK YOU
2020/7/11
.123
25
影像学表现- M R I
男,70岁,直肠后GIST
2020/7/11
仅可见局部外压性改变
2020/7/11
.
20
影像学表现-X线
X线平片及胃肠道造影检查对GIST诊断和评价价值极为有限
2020/7/11
.
21
影像学表现-X线
2020/7/11
.
22
影像学表现-X线
2020/7/11
.
23
影像学表现- M R I
T1WI上肿块实质部分多与肌肉信号相当,呈低 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
病理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是胃 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 ,ICC)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 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
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 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主要向腔内生长和
形成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血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
展,不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于胃肠壁, 少见 壁间型(腔内腔外型),多发生于肌层,向浆 膜下级粘膜下生长,形成中间有瘤组织相连的 哑铃状肿物
2020/7/11
.
11
超微结构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上 PPT
病理
病理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3型 腔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主要向腔内生长和
形成肿块,表面常有溃疡形成,易出血 腔外型 肿瘤位于浆膜下,主要向腔外生长和发
展,不突向胃肠腔,有时可有蒂挂于胃肠壁, 少见 壁间型(腔内腔外型),多发生于肌层,向浆 膜下级粘膜下生长,形成中间有瘤组织相连的 哑铃状肿物
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
概述
GIST是一类独立的来源约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 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和) 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行。也就是说GIST不包 括由平滑肌起源的平滑肌类肿瘤和由神经细胞 或神经鞘细胞起源的神经源性肿瘤
病理
GIST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多数学者认为是胃 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或起源于幼稚细胞向ICC分化
发生于食管至肛门的整个胃肠道,也可发生于 网膜、肠系膜或后腹膜
中空胃肠道最常累及固有肌层,由于GIST多累 及外部肌层,固具有外向性生长趋势
肿瘤一部分通常可向粘膜面生长,半数病例可 出现粘膜溃疡
GIST小者几毫米,大者超过30cm
病理
肿块多呈球形,也可呈分叶状,一般境界清楚,可压迫邻近组织 ,无真正包膜
切开后肿瘤表面呈粉红色、棕褐色或灰白色。较大病变出现局灶 性出血、囊变或坏死,大量出血或坏死可形成空腔,有时与胃肠 道相通
60%GIST有出血或囊变,出血、囊变是其特点之一 少数病变可出现节段性动脉瘤样扩张
病理
病理
男,70岁,黑便,空肠带蒂GIST
病理
空肠纤维照片,固有肌层的壁内GIST
GIST的MRI表现多样,坏死和出血的程度很大 程度上影响其信号特点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PPT课件
24
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GIST 中10%~30%为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在恶 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 恶性和高度恶性更为确切。
25
26
GIST的播散转移
大肿块直接浸润周围组织肿块 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腹腔种植 血行转移--肝脏最常见,其次为肺、
8
为境界清楚的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偶尔呈分叶状、多发性。
肿瘤切面平坦,灰白灰红色,由于血管、 胶原化、自溶、出血等变化而呈颗粒状或 小凹陷。
与平滑肌瘤不同,切面不向外突,不呈漩 涡状
GIST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 变
9
10
11
12
组织病理特点
GIST组织细胞学形态变化较大,从梭 形细胞到明显的上皮样细胞,不同的 细胞形态可出现在同一肿瘤内。
7
形态学特点
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内生长, 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有报道胃内的肿瘤可突向腔内呈息肉状,与基底 有蒂相连,游离在胃腔
有些肿瘤自胃肠壁固有层同时向内向外生长,胃 肠道内外均有肿瘤,呈哑铃状结构
一些肿瘤向外、向浆膜下生长,表现为浆膜下肿 块。部分病例则完全表现为肠系膜或大网膜肿块
5
概述
流行性: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 为1~2/10000。
年龄:多见于中年及老年,40岁以前少见,发病的中 位年龄为50~6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部位: 约0%~6%发生在食道,约50%~70%发生在胃, 20%~30%发生在小肠,不足10%~20%发生于结肠及直 肠,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GIST 中10%~30%为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在恶 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 恶性和高度恶性更为确切。
25
26
GIST的播散转移
大肿块直接浸润周围组织肿块 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腹腔种植 血行转移--肝脏最常见,其次为肺、
8
为境界清楚的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偶尔呈分叶状、多发性。
肿瘤切面平坦,灰白灰红色,由于血管、 胶原化、自溶、出血等变化而呈颗粒状或 小凹陷。
与平滑肌瘤不同,切面不向外突,不呈漩 涡状
GIST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 变
9
10
11
12
组织病理特点
GIST组织细胞学形态变化较大,从梭 形细胞到明显的上皮样细胞,不同的 细胞形态可出现在同一肿瘤内。
7
形态学特点
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内生长, 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有报道胃内的肿瘤可突向腔内呈息肉状,与基底 有蒂相连,游离在胃腔
有些肿瘤自胃肠壁固有层同时向内向外生长,胃 肠道内外均有肿瘤,呈哑铃状结构
一些肿瘤向外、向浆膜下生长,表现为浆膜下肿 块。部分病例则完全表现为肠系膜或大网膜肿块
5
概述
流行性: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 为1~2/10000。
年龄:多见于中年及老年,40岁以前少见,发病的中 位年龄为50~6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部位: 约0%~6%发生在食道,约50%~70%发生在胃, 20%~30%发生在小肠,不足10%~20%发生于结肠及直 肠,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GIST:胃壁粘膜基本完整,或可有溃疡 胃癌:常可见胃壁局限性增厚及粘膜破坏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鉴别困难 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
胃癌常可见胃壁局限性增厚及粘膜破坏
GIST 的CT表现与胃肠道平滑肌源性肿瘤、神经 源性肿瘤有相似之处, 影像学鉴别比较困难。
鉴别诊断-确诊手段
引入水作为对比剂,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的确切位 置,观察粘膜情况及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MSCT表现
多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肿块 多数边界清晰、光整,极少数较大的肿块
对周围组织有轻度浸润,表现为肿块边界 与邻近结构界限模糊 增强扫描可见肿瘤血供丰富,多数静脉期 强化高于动脉期 内部囊变坏死表现为低密度及不强化
表现为粘膜下包块,表面多光滑,少数可 坏死形成溃疡
因肿瘤位于黏膜下,活检时可能难以取到 肿瘤实质标本,仅取得肿瘤部位的黏膜, 难以作出定性诊断
内镜超声可以协助定位诊断,难以作出定 性诊断
检查方法:MSCT
空腹6小时以上 喝水800-1000ml 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MPR重建 CTVE(气体)重组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东凤人民医院放射科
肿瘤的由来
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 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 部分可伴有平滑肌和/或神经鞘细胞的不完
全分化。 1980年前认为是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
瘤 1983年 Mazur和Clark研究确定为胃肠道
(50%~70%)以及便血(20%~50%)。 小肠GIST可表现为疼痛、便血或肠梗阻。 这些症状均无特异性.
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1993年确定相对特异的标记物: CD34 。
1998年发现高特异性的标记物: CD117
肿瘤的病理特点
大体:多为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偶尔呈分叶状、多发性。
GIST的最终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具有 特征的免疫组化检查。
CD117
95%
CD30%
S100
10%
Desmin rare
仍有争论的问题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影响预后的因素 肿瘤的组织发生
GIST的生物学行为
至今尚无可靠的指标预测GIST的生物学 行为,许多学者推荐依据肿瘤大小和核 分裂数来估计转移的危险性,并认为至 少在目前使用“良性”GIST这一术语是 不明智的
间质瘤(GIST)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GIST多见于中年及老年, 40岁以前少见,
发病部位: 胃:60%~70% 小肠:20%~30% 肠外(肠系膜、网膜和腹膜后):小于10%
临床表现
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有关。 肿瘤较小者(小于2 cm)常无症状,往往在癌症
普查和其它手术时无意中发现。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中上腹不适和腹部肿块
MSCT表现
CT分型:
腔内型(粘膜下型) 腔外型 肌壁间型(混合型) 胃肠道外型
腔内型(粘膜下型):
具有粘膜下肿瘤生长的特点,
多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向腔内 隆起性肿块。
腔外型:
肿瘤向管腔外生长,CT表现胃肠道轮廓 外的软组织肿块影,但肿块与胃肠壁关 系紧密。
肌壁间型(混合型):
有些学者认为尽管偶有例外,依据肿瘤 大小、核分裂数和其它一些指标,可以 将肿瘤区分为良性、恶性和不确定或低 度恶性三类
病例一:高任光,男,58岁,上腹痛1周 小肠间质瘤(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手术证实)
病例二:欧阳燕玉,女,76岁,解黑便5天 胃间质瘤、腔内型(胃镜见胃内隆起物)
表面:光滑。
内部:切面呈灰白色,可有出血、坏 死、囊变等。
检查方法: X 线钡剂造影
操作方便, 可作常规检查 表现为胃肠壁黏膜下肿块 或外压性病变, 可突向腔内或使胃肠腔变
形,局部黏膜展平或消失。 向腔外生长者,X线钡餐检查往往不能正确
估计肿块的大小和形态
检查方法:电子胃镜或肠镜
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肿块部分 位于腔内,部分位于腔外。
胃肠道外型:
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管壁以外的腹内其它部 位,一般位于肠系膜内或大网膜内。
MSCT表现
良恶性的CT征象:
良性
大小: <5cm
形态: 圆形类圆形
密度: 均匀
增强: 轻中度强化
周围组织:推移
远处转移:无
恶性 >5cm 常有分叶 常有出血坏死囊变 明显强化 可有侵犯(边界模糊) 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