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文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谥文成,温州文成县南田(旧属青田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受邀出山,施展抱负

刘基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一个诗书世家里。他虚心好学,才智出众,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徵、诸葛孔明之才。公元1333年,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在家闲居三年后,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比感激元朝皇帝赐给自己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才华和忠诚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却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元朝末年,官府衙门受贿成风。刘基清正廉洁反受同僚们的嫉恨和排挤。尤其是刘基得罪了蒙古族官员,使他们对其更不能容,群起攻击,造谣毁谤。刘基秉性耿直,决不随波逐流。他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了,于是毅然投劾辞职,回归青田老家,闭门读书。(廉正,自律)

朱元璋只得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往青田邀请。看到元王朝的不可救药,体会到朱元璋的诚意及群雄中只有朱元璋成得了气候的事实,刘基终于决定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于是他打点行装,由青田赶往金陵。

刘基一到金陵,朱元璋马上亲自接见,接着以谦恭的态度向刘基请教灭元兴邦、统一宇内的策略。刘基当即呈上早已构思拟就的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形势,列叙各项谋略方策。朱元璋听毕大喜过望,直恨相见太晚,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礼贤馆,以上宾之礼奉待刘基,并将他安排在身边,参与机密要事的谋议。朱元璋的信任使刘基深为感动,庆幸自己遇到了明主,也大大触发了他为国为民效力的夙愿。于是他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逐鹿中原,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这样的猜忌之主,归乡隐居,安享晚年,对刘基来说也成了奢望。刘基意识到自己直言敢谏得罪了许多人,因此想从官场及早抽身,回乡过安逸清闲的生活,免遭不测之祸,多次上书请求告老回乡。洪武四年,刘基回到故里。在乡间,他谢绝一切官府往来,每日只是饮酒弈棋、读书吟诗,从不谈论过去功绩。但他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厄运。洪武六年(1373年),胡惟庸出任丞相。他对刘基不荐举自己为相怀恨在心,于是在皇上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在家乡谋占了一块王气之地作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篡位,于是革掉了刘基的俸禄,准备严加查办。(君君臣臣-君命如山)

老迈的刘基吓得从家乡星夜兼程来到南京,再不敢回家乡,抑郁惊恐成疾。胡惟庸派医生诊治。服过药后,他却觉腹中郁结,估计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他病得实在不行,朱元璋才一纸赐文,送刘基回乡。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刘基卒于家中。据说,他死前遗命锉骨扬灰,恐是无稽之谈。实际上他是被葬于其乡夏山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尽忠尽义)

刘基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军事韬略、兵法智术、农事医学无所不精,顶着神秘色彩的光环,

是能未卜先知、透彻天机,有着非凡智慧和谋略的神秘人物,故有“智圣”之美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刘基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称其为“吾之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他运用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往往以奇计制胜。刘基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朱元璋将他比做汉代谋臣张良,尊称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相议,一谈便是半日。朱元璋有时对他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刘基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尊礼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