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法律法规
3、积极开展应管理培训。
4.怎样加强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
答:1、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十一五”规
划 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国家灾害应急救援 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
3、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 4、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5、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
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国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 设的重点工程。 3、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 4、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5、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
六、应急组织体系-设立各级应急指挥部
为了便于对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进行 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和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建立统一、高效、 有权威的应急处理机制。
5.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②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③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 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⑤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⑥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 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2.如何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故的防 治原则?
答:(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二)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四)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五)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六)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3.如何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
答:1、开展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 普查和监控。
突发事件与灾害事故分级
Ⅰ级:称为特别严重级,用红色进行预警 Ⅱ级:称为严重级,用橙色进行预警 Ⅲ级:称为较重级,用黄色进行预警。 Ⅳ级:称为一般级,用蓝色进行预警。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救援预案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救援预案1.0编制目的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1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编制导则》《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处置方案》《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处置方案》1.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企业所属生产、生活区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1.3术语和定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2.0应急处置基本原则本应急处置方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2.1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发生后,应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尽快判定事件性质,评估其危害度,并根据疾病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已有的疾病控制实践经验,选择适宜的应急处置措施。
2.2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病因调查并重原则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采取适当措施的同时,应尽快查找致病原因。
对有些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别是新出现的传染病暴发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查明病原的,应尽快查明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病因),以控制疫情蔓延。
2.3调查与控制兼顾原则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处置,需坚持调查和控制并举的原则。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 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 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28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6.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 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9
其他
社区工作除了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报告和处理外,还要做好常见传染病的日 常监测,如登革热的常规监测。
25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 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 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 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26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4.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 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 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 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 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报告内容: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 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原因、 可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报告单位、 报告人员及通信方式等,具体填写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信息报告卡》及附件。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9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 位进行网络直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如何分级的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1)重大传染病疫情;(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4)新发传染性疾病;(5)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6)重大环境污染事故;(7)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核事故、放射性事故;(8)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9)影响公共健康的自然灾害;(10)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事件。
火灾时如何逃生自救1.火灾刚发生时,可趁火势尚小,用灭火器等在第一时间灭火,同时求助周围人员参与灭火。
要牢记火警电话119,及时报警。
2.火势难以控制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平时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线路。
3.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
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呼吸要小而浅。
4.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服等堵塞门窗缝,并用水降温。
5.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下楼通道被火封住时,可利用绳子或把床单、台布等撕成布条结成绳索,牢系在窗栏杆、阳台栏杆上,再用衣角、毛巾等护住手心,顺绳滑下。
6.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动衣物、呼叫等方式向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地震来临如何避险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
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
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水管等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分级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 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 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报告:1.传染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处置: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员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5.落实预防性措施
2.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
4.疫点疫区处理 6. 宣传教育
服务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 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 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中应注意重点事项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病例必须有肝炎的临床症状 或者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高于正常值.携带 者或非活动型肝炎无需上报.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位进 行网络直报
(一)鼠疫:注明旅行史或感染地. (二)甲肝和乙肝:病例在15 岁以下需注明疫苗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提高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一)指导原则1.坚持“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反应迅速,全力救治”的原则。
2.坚持统一领导,团结协作、全力以赴的原则。
(二)应急准备提前备齐并确保各类应急设施、抢救设备、急救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储备、供应及正常运转。
(S)组织结构1、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以分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和临床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小组。
2、成立针对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小组,组长为分管副院长,副组长为医务科、护理部负责人,组员为各相关临床科室、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抢救技术水平的专业医师。
(四)应急处理1.医务科或院行政总值班接通知后,应第一时间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小组汇报。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小组根据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面负责应急处理的指挥工作,并立即启动应急救治小组,做好人员调集、储备物资、抢救设备、急救药品、医疗器械等工作。
3.医疗救治小组成员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程度,对病人的转归做出判断分类。
如果病人病情涉及多个科室、归属问题,准确记录危重病人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对急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用药处置要准确,观察病情要严密,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
4.如需急诊、手术入院者,指挥小组负责安排做好必要的入院、术前准备;根据病情,如病人病情不宜转送时,应积极就地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通知有关部门、科室,在医护人员看护下进行转送,并做好书面交班工作。
5.如遇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原则进行治疗,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并立即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传报、隔离等相关措施。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及时发现、有效控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规范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的报告、诊治、调查和控制等应急处置技术,指导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本方案。
1.3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4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定义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分级1.4.1 定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
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1.4.2 分级Ⅰ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Ⅱ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Ⅲ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的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1.5 工作原则1.5.1 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时,事发地的县级、市(地)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相应工作方案,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并按事件发展的进程,随时进行调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我院医患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针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地震、水灾、恐怖袭击、生化袭击事件)等事件类型,结合医院系统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制订本预案。
一、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长:杨思源副组长:王立华张艳杰成员:马占军王志璞吴翠波曲云二、日常监测预警机制及信息报告程序(一)日常监测机制1、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由医院发热门诊、急诊室、预防保健科及医院医务科组成,医院预防保健科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
2、建立传染病及肠道门诊登记,对病人基本信息、诊断、去向等进行登记。
3、建立食堂食品卫生监督检查制度,组织有关技术力量定期对部段内各食堂食品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建立医院值班电话报告制度。
(二)信息报告程序1、出现甲类传染病、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需抢救的突发事件时,医院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报告。
2、对于发生的影响生命健康的突发事件,诸如集体中毒、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等事件,应急时向医院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报告,医院应在接诊的同时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医院发现重大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时,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辖区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
医院发现涉及职工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病例时,应立即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应急处理工作方案(一)突发事件发生后,医院会同两委办及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同时,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并提出控制措施的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
明确应对措施和资源配置。
加强应急演练
03
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熟练度
和协同作战能力。
报告与处置流程
建立监测与报告机制
采取控制措施
构建完善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报 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信息畅通。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如隔离、检疫、流行病学调查等,防 止事件扩大。
舆情监测
实时监测社交媒体、新闻网站 等平台的舆情动态,了解公众
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舆情分析
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分析,识 别潜在的危机和风险。
制定应对策略
根据舆情分析结果,制定相应 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及时响应
对负面舆情进行及时响应和处 理,避免事态扩大和恶化。
பைடு நூலகம்
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
05
要求
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危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可 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恐慌。同时,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还可能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产生深 远影响。
国内外典型案例
国内案例
2003年SARS疫情,2008年汶川 地震后的公共卫生危机,2013年 H7N9禽流感疫情等。
国外案例
部位,降低感染风险。
风险沟通与信息管理
04
风险沟通策略及技巧
了解受众
针对不同受众,如公众、 媒体、利益相关者等,制
定不同的沟通策略。
清晰表达
保持透明
倾听与回应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 避免专业术语,确保信
息易于理解。
公开、透明地传达信息, 建立信任,避免谣言和
恐慌。
关注受众的反馈和关切, 及时回应和解答疑问。
企业(工厂)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
企业(工厂)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3.1 危险源辨识3.1.1 所在地区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工被传染。
3.1.2 职工出差途中感染传染病,潜伏期未发现,上班后带来传染病源。
3.1.3 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3.2 事件的特性3.2.1 传染病特性3.2.1.1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残疾或死亡。
3.2.1.2 我国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传播途径难易、传播速度的快慢、人群易感范围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3.2.1.3 免费安全资料加微anquan2022;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2.1.4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2.1.5 丙类传染病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性3.2.2.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企业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概述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5.健康教育策略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培训机制 (3)公众的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公众既 是救护的对象,亦是自救救人的主体,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一旦发生,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群众 能否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应对的能力,将直 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4.社会动员,部门参与群策群防群治 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 须发动群众,动员促使部门间的紧密合作。 5.健康教育策略 加强健康教育是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 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事件中和事件后的工 作可归纳以下几点: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重点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有严重应激症 状的人群。
❖ 对重点人群要采取“稳定情绪”、“放松训练”、 “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
❖ 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是“谈话” ❖ 它应用的是健康传播中人际传播技巧。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5.健康教育策略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培训机制 1)医护人员的全员培训:重点在疾病的发现、报告、 防护、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等。一般由专门机构负责, 健康教育可在人际沟通、医患关系等方面配合培训。 2)专业人员培训: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有 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身和公众应对知识和能力的 培训和演练,并把该内容纳入整体培训体系,作为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组成部分。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应急处理往往涉及社 会的诸多方面。因此,应急处理不仅仅是卫生部门 的责任,需要在上级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社会各有关 方面通力协作,妥善处置。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明原 因只是暂时未有调研结果。由此说明,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从根本上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预案
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山西省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太原市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全国救灾防病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区域内涉及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以下简称重大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具体适用范围如下:(一)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发病率水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二)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相同临床表现的病人、病例不断增加、呈现蔓延趋势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三)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是指具有重大疫病特征,即突发性,针对的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二、大体原则(一)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重大疫病在本市的传播和蔓延。
(二)依法防控为有效切断传染病的传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重大疫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依法实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依法实行隔离和医学观察。
(三)及时处置预防和控制重大疫病要坚持“早、小、严、实”的方针,对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医治、及时控制”。
同时,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要及时采取隔离控制办法,做到统一、有序、快速、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注:每个地区、每个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情况都不一样,仅供参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1)4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5 事件分级 (3)6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3)7 预防与预警 (4)8 信息报告 (5)9 应急响应 (6)10 后期处置 (7)11 应急保障 (8)附录A(资料性附录)外部机构联系方式 (9)附录B(资料性附录)响应行动流程图 (10)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预案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响应和处置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属生产、生活区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本预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原则,以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为重点,以对危急事件过程处理的快捷准确为目标,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3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3.1 危险源辨识3.1.1 所在地区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职工被传染。
3.1.2 职工出差途中感染传染病,潜伏期未发现,上班后带来传染病源。
3.1.3 外来人员带来传染病源。
3.2 事件的特性3.2.1 传染病特性3.2.1.1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并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有的可导致后遗症、残疾或死亡。
3.2.1.2 我国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性强弱、传播途径难易、传播速度的快慢、人群易感范围等因素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3.2.1.3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2.1.4 乙类传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2.1.5 丙类传染病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性3.2.2.1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企业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3.2.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
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
3.3 事件类型及后果3.3.1 重大疫情3.3.1.1 传染病事件:发生肺鼠疫病例、霍乱大规模暴发、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乱、炭疽、天花、肉毒杆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
3.3.1.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3.3.2 较大疫情3.3.2.1 传染病事件:发生腺鼠疫病例;发生霍乱小规模暴发疫情(5例及以上);发生新出现的传染病有集中发病趋势的疫情(3例及以上);发生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出血热5例、伤寒、副伤寒1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痢疾30例、其他乙类传染病30例及以上;发生丙类传染病局部流行倾向。
3.3.2.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3.3.3 一般疫情3.3.3.1 传染病事件:发生霍乱散发病例、带菌者;发生新出现的传染病确诊病人;发生乙类、丙类传染病小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该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5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10例及以上。
3.3.3.2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企业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3.3.4 后果传染病主要通过水与食物传播、空气飞沫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突发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或严重影响员工健康或企业生产等,严重时会危及员工生命安全或造成企业不稳定和发展,需要紧急采取措施。
3.4 事件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公司内生产、办公、生活区域。
3.5 事件可能发生的季节一年四季都有可能,但在冬春交季发生的可能性比较高。
4 事件分级4.1 重大事件:当公司内职工和家属人以上发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2 较大事件:当公司内职工和家属人以上人以下发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3 一般事件:当公司内职工和家属人以上人以下发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5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5.1 应急指挥机构5.1.1 应急指挥部公司成立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副总经理担任,副总指挥由工会主席担任,成员由总经理工作部、行政事务中心、工会办公室、安健环部、财务产权部、物资采购部、党群工作部等各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具体组成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每年根据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情况,调整后以公司文件形式发布。
5.1.2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设在行政事务中心,负责本预案的执行与日常管理工作。
5.2 职责5.2.1 应急指挥部职责5.2.1.1 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确定是否启动预案。
5.2.1.2 预案启动后的统一领导指挥。
5.2.1.3 应急响应期间,负责与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应急指挥机构联系,协调应急救援工作。
5.2.1.4 根据预案启动后的处理情况决定结束应急处置。
5.2.1.5 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5.2.2 行政事务中心职责5.2.2.1 接受应急指挥部的领导,负责本预案的归口管理。
5.2.2.2 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总体协调。
5.2.2.3 负责外部医疗的联系,配合当地卫生部门的调查取证。
5.2.2.4 负责应急物资和防护用品的配备。
5.2.2.5 组织相关部门对外来人员及时进行摸底排查,及时发现疫情的苗头,同时做好卫生监督工作。
5.2.2.6 对疫情来源、可能的传播途径及范围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或上级防疫部门、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5.2.2.7 负责后勤保障,对需观察隔离的员工设置专门的隔离区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5.2.2.8 食堂采买要避开病毒源,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5.2.2.9 负责对住宿部区域的员工进行监督检查。
5.2.3 物资采购部职责5.2.3.1 保障疫情发生时公司正常生产的必要物资供应。
5.2.3.2 负责救治病人必需药品的采购,临时隔离点消毒药品和器械及有关防护物资的采购。
5.2.4 党群工作部职责负责开展应对传染病疫情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
5.2.5 安健环部职责5.2.5.1 负责厂区、住宿部各出入口及隔离观察区的警戒工作,在隔离区处设置明显警戒标志。
5.2.5.2 对非本公司人员如外包部门人员进出公司厂区或住宿部,要严格把关和检查。
5.2.5.3 专人负责公司门口的监测设备如红外线温度仪等。
5.2.5.4 监督各级人员、各部门在疫情时按预案进行工作;发现预案存在不足,督促修编。
5.2.6 总经理工作部职责负责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应急时的车辆调用、救护车的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及时有效出车。
5.2.7 财务产权部职责及时落实资金,满足日常预防和疫情发生时的需要。
监督各级人员、各部门在疫情时按预案进行工作;发现预案存在不足,督促修编。
5.2.8 工会办公室职责配合有关部门在发生传染病疫情事件时,稳定病员及家属的思想及做好安抚工作。
5.2.9 其他部门职责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应急指挥部命令,做好应急配合工作。
6 预防与预警6.1 预防6.1.1 员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均衡,适量运动、注意休息,生活、办公场所应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生活、工作场所干净,勤洗手、勤晒衣服和被褥,传染病高发季节和传染病流行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期间取消一切娱乐性活动,尽量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6.1.2 行政事务中心、党群工作部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预防的宣传报道,使广大员工能及时了解预防知识。
6.1.3 当地发生大面积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疫情期间,尽可能减少各种会议、集会,尽可能不要安排员工前往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地出差。
6.1.4 当地发生大面积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疫情期间,对公司内人员密集场所安排消毒。
6.1.5 社会上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厂区,尤其要防备疫情发生地区人员进入厂区,必要时可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查。
6.1.6 有条件时,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前,对职工进行传染病疫苗接种。
6.1.7 对来自疫区的人员(本企业出差,学习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子女)中有可能接触传染病源的人员进行监测,必要时对接触病人或可疑病人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每天进行1-2次常规检查,直到有效隔离期满后解除隔离,并对其它有可能造成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途经、经过路线、接触人员的范围,向应急指挥部领导小组汇报。
6.2 风险监测6.2.1 风险监测的责任部门:传染病疫情事件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由行政事务中心负责与当地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及时获取疫情信息。
6.2.2 风险监测的方法和信息收集渠道:行政事务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及时监控疫情发展情况,组织汇总各部门人员身体异常情况日报表,对所有可能存在疫情的区域,联系医疗部门给予指导或彻底消毒,并对易感染人群,特别是发热病人给予及时监控及甄别。
6.2.3 风险监测所获得信息的报告程序:当发现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事件时,发现人或病人所在部门应立即将发生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症状、人员数量等)报告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
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负责按照规定要求上报上级各相关单位。
6.3 预警发布与预警行动6.3.1 预警发布程序6.3.1.1 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后, 疑似病例所在部门立即向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人员汇报,各部门每天定时向应急救援日常管理办公室汇报本部门疫情情况(是否有发热病人或疫情接触情况),如出现疑似病人由行政事务中心联系医院进行甄别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