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统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第一章:认识统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知道统计是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方法。
2. 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的定义及作用。
2. 常用统计图表的名称和特点。
3. 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常用统计图表的名称和特点。
2. 难点: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统计图示例。
2. 学生分组合作准备相关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统计的定义、作用以及常用统计图表的名称和特点。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收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
4. 总结:让学生谈谈对统计的认识,以及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5. 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家庭用电情况,下周上课时展示统计图表。
第二章:收集数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用调查、观察等方式获取数据。
2. 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收集数据的方法。
2. 数据的整理与分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学会整理和分类数据。
2.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数据收集工具。
2. 学生分组合作准备相关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数据。
2. 新课:讲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如调查、观察等,以及数据的整理与分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谈谈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认识,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5. 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收集和整理数据,下周上课时分享成果。
第三章:描述数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描述数据,如表格、统计图等。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统计的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能够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统计图,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 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认识不同种类的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2. 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2. 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统计的概念和方法。
2. 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掌握统计的方法。
3. 采用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统计图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统计图,引发学生对统计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新课:教师讲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3.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统计图表示给定的数据。
八、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份统计图,展示家庭、学校或社区的一些数据。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十、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_说课稿
《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_说课稿【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XX小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分享我精心准备的《统计》这节课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2. 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与意义;3. 学会使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进行数据展示与分析;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质量,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条形图和折线图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将相应的数据以口头方式收集起来,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图形表示出来。
【呈现】1. 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总数、调查、数据等。
2. 介绍条形图和折线图的概念及其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两种图表的不同用途和表达方式。
【实践】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调查对某一问题进行数据收集。
2. 学生利用所收集到的数据,设计并绘制相应的条形图和折线图。
3. 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并分享给全班。
【拓展】对于较为优秀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如多层次的数据比较、相关性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巩固学生对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评价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了解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教学手段和学时安排: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活动、课堂讨论等方法。
学时安排:本节课为40分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导入、呈现:10分钟实践:20分钟拓展、归纳总结:10分钟五、教学评价方式: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口头回答问题、小组合作活动表现、图表设计和解读能力等综合评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5、统计)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5、统计)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的总复习,主要内容涵盖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回顾第九单元所学的统计内容,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表示。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常见的统计图表及其分析。
2.难点:学生如何理解并运用统计学中的概念与方法,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 Warm-up(热身)•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第九单元所学的关于统计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复习。
2. Presentation(呈现)•通过教师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数据、调查等,并展示不同的统计图表,让学生理解数据的呈现形式。
3. Practice(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实际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训练学生的能力。
4. Application(应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班级中收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让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5. Summary(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五、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统计学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一些困难,学生对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较弱。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结束本节课的总结是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统计学内容的总复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
2024《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范文
2024《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统计》。
该内容是2024年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四单元第2课时,主要涉及基本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统计方法;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的能力;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喜欢单纯的观察统计数据,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常用统计方法;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有效观察、记录和总结统计数据。
四、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的教法是示范引导法和讨论交流法。
通过示范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统计数据;通过讨论交流,促使学生思考和探讨统计问题,共同发现统计规律。
五、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投影仪展示教学素材,以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统计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问题引入新课,例如:“你们认为班级中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请用手举起。
”通过学生的举手情况,搜集班级同学对喜欢的水果的统计数据。
2. 探究新知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统计数据,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统计问题的探究。
例如,通过示范学生观察教室内同学的眼睛颜色,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不同眼睛颜色的人数,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方法。
3. 拓展应用通过展示一组图表和图片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探究统计的方法和应用。
例如,展示一个关于动物数量的柱状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如“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等。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技能。
例如,让学生根据一组数据绘制柱状图,或者根据柱状图回答相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 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3. 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难点: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统计图模板、数据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条形统计图:教师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
3. 实践操作:教师发放数据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交流分析心得。
4. 总结提升: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统计的意义。
2. 运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统计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认识条形统计图:教师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条形统计图。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交流分析心得。
【2上】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课本泛说)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张囡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
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总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问题解决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
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交融。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课标》又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二年级处于第一学段,以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为依据,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说一说本册教材的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初步认识角;初步学会分类统计的方法。
2.理解“倍”的意义;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判断其余三个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在具体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知道简单的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带括号),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目标:1.经历乘、除法产生及发展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2.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应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概况能力。
3.在认识角、辨别方向、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经历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5.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解决目标:1.能运用表内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有关方位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信息窗一(认识平均分)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信息窗一:认识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测量、分析数据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解并乐于应用数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平均分的应用,即把平均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情况。
比如:学生的班级平均分、家庭各种支出的平均值等。
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平均分的应用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请举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情况,并简单叙述。
教师给出一些问题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平均值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平均值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接下来,教师通过视频、PPT等方式,呈现数据分析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值来寻找规律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平均值,加深学生的印象。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解决平均值的应用题。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目标明确,重点难点清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作业等多种方式,检测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计算平均分的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实际场景的举例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统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及学情分析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进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搜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并能按照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熟悉了统计。
在一年级下册以“咱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式进行统计数据。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进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
能够运用简单的方式搜集和整理数据,初步熟悉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按照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有了这两部份知识做基础,咱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此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咱们不难发现,它是让咱们率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进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
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提倡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进程”。
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进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按照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以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进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育培育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第一章:认识统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通过简单的图形和数据来表示和描述信息。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内容:1. 学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如统计表、统计图等。
2. 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来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统计的意义,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季节。
2. 学生分组合作,用表格、图形等方式展示调查结果。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讨论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来描述数据的特点。
2.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如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动物。
2. 学习如何通过统计图来展示数据的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收集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动物的数据。
2. 学生分组合作,用统计图的方式展示调查结果。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统计图,讨论数据的特点和统计图的作用。
第三章: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图形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条形统计图,展示调查结果。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条形统计图,讨论数据的特点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第四章: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的变化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图形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如何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
统计教学目标:1. 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初步了解分类统计,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发展初步的统计概念。
2.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每人一份统计表、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师生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1)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大家喜欢大海吗?你们都喜欢到海边做些什么?(2)师小结引入:刚才有的同学说“喜欢到海边浴场游泳”,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海边浴场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教材情境图)2. 观察情境图(1)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海边浴场,仔细观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2)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远处有很多漂亮的船只。
船有大的,有小的;有红色的,有粉色的,还有蓝色的;有轮船,有快艇。
海里有好多人在游泳。
游泳的人有男的,有女的;有大人,有小孩。
……3. 导入新课(1)谈话过渡:你知道海水浴场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做些什么吗?(2)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海边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工作:①准备好出租给游人的游泳衣、游泳帽。
②商场要准备充足的饮料、食品等。
③要清扫好海边浴场的卫生。
……(3)师小结:这么美的海边,离不开海边浴场管理人员的辛勤劳动。
浴场的管理者每天必须对浴场的情况进行及时汇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为后面的经营管理做好准备工作,为游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这就要用到有关的“统计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统计正在游泳的人数:初步感受分类统计的方法1. 谈话引入:现在浴场的工作人员想知道“正在游泳的人数”,同学们知道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吗?(学生估测,意见可能不一。
)2. 引发思考: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有多少人呢?你能帮助浴场的工作人员准确地统计出来吗?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1)数一数就知道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通用3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1说教材: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
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说学情: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说教学理念与教法: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中感受数学统计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
2. 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
3. 学会通过统计图获取信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统计图获取信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示例。
2. 准备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或教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出统计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新知:讲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不同类型的统计图。
4.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他人的作品,互相学习。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在信息获取和分析中的作用。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简单的统计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统计题,并邀请同学解答。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统计现象,拍下照片或绘制图片,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2.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家庭或学校设计一个简单的统计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掌握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数据,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1. 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统计方法的运用。
第一章:认识统计教学内容: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统计的方法和步骤。
2. 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2. 示范统计:教师演示如何对物品进行分类、计数、记录。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统计实践,对教室里的物品进行分类、计数、记录。
4. 分享结果:学生展示自己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二章:收集数据教学内容: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
2. 示范收集数据:教师演示如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
4. 分享结果: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收集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三章:整理数据教学内容:1. 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的方式整理数据。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整理数据的重要性。
2. 示范整理数据:教师演示如何用图表的方式整理数据。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整理,用图表的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数据。
4. 分享结果: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整理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描述数据教学内容:1. 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数据的特点和趋势。
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说课稿
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说课稿说课标题:统计优秀二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统计的作用和意义;2. 了解调查和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3. 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表示;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调查和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3. 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表示。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探讨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样本、总体、频数、平均值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
3. 调查与数据收集(1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际调查的案例,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范围的调查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将数据记录下来,并相互交流和比较,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4. 数据整理与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采用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有关数据规律和结论。
5. 数据表示与判断(15分钟)通过给出一组数据和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推理,根据数据进行判断和表达观点,并帮助学生理解统计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6. 归纳和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并与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进行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统计的认识。
四、教学手段及教具1. 演示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统计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动力;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3.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归纳和总结,梳理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4. 数据展示工具:使用电子设备或教具展示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
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您如今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说教材:课程规范强调«统计»教学必需从先生熟习的生活情境和感兴味的事物动身,低年级要求:让先生阅历复杂的数据统计进程,使先生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描画和剖析的整个进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
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运用教材,设计教学进程的信息。
说学情:上学期先生曾经学习了比拟、分类,能正确停止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先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应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复杂的剖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依据一年级先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说教学目的:1、借助情境,激起先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味,感遭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培育先生初步的统计看法。
2、在情形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的方法,阅历统计的进程。
3、初步感知复杂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复杂的统计图,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复杂的效果。
4、让先生经过独立思索、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育先生处置效果的才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欢之情。
教学重点:阅历搜集和整理数据的进程,初步看法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引导先生体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进程,能看懂图表。
能依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停止复杂剖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说教学理念与教法:低年级儿童生动好动,所以我从先生熟习的生活情境和感兴味的事物动身,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时机。
将整堂课的设计分红创设情形------搜集、整理资料------操作实际------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想,力图从实践动身,添加先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先生乐学、激起先生学习的自动性。
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统计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一、说教材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
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5.2.1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5.2.1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一、教材分析1. 教材版本本说课稿所涉及到的教材为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2. 本课时主题本课时的主题为“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3. 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平均数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与问题解决。
5.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练习题、计算器等。
•教学环境:干净整洁、通风舒适的教室。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的两种情况。
2. 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引入教材中关于平均数的内容,进行简单而又形象的讲解、动手操作、幽默互动,从而吸引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重点难点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对于平均数的应用及两种情况,让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练习进行相关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知识的运用问题,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解决问题。
(4)作业布置针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作业布置,并布置相关的自主学习任务。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达到“自学、自悟、自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 群体合作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在合作中提高思维水平,实现个体发展和群体进步。
四、教学反思本课时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群体合作学习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
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
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
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
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
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
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
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
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
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
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
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
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
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
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
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
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
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
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
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
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
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