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初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初读全文,首先要疏通字词,即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新词基本意义,才能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基本意义,为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深层含义和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大意,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如《草船借箭》,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把握课文大意:“谁用草船向谁借箭?”“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

二、细读课文,理清结构,读懂词句段,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划分段落段落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一篇文章往往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在细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段落。划分段落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①按时间顺序分段。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抓装解放以前”和“解放以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把课文分成两段。

②按地点(空间)变换分段。如《景阳冈》,可按“在酒店”、“在冈上”地点变换分两段。也可按“酒店”、“上冈”、“乱树林”分三段。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如《飞夺泸定桥》,其顺序是:必须夺桥(开端)→赶到桥边(发展)→夺桥战斗(高潮)→继续北上(结局)。可按这个发展顺序分为四段。④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分段。如《太阳》,可按太阳“远”、“大”、“热”、“和人类的关系”分为四段。⑤按人物活动的线索分段。如《小木船》,可按“友谊的形成”、“友谊的破裂”、“友谊的恢复”分为三段。⑥按文章的总分关系的结构分段。如《桂林山水》是“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述了两个方面:水和山。这样就可以分为三段或四段。此外,不少课文有过渡段,要指导学生考虑它是重在总结上段内容还是重在引导下文,或者考虑它和哪一段的关系更加密切,来划分它的归属。

(二)理解词句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了解内容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而词句段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词句段。

1. 词的理解。袁微子先生曾经强调:“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进行词的训练,首先是理解训练。理解词语,并非逢词都理解,全面开花。有的只要求一般理解,有的则要求重点理解。如何确定重点理解的词语呢?①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如《二虎子》中“不慌不忙”一词。②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如《刘胡兰》一文“那年她才·十五岁”中的“才”字。③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草船借箭》一课的

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中的“神机妙算”一词等。确定要理解的词语之后,还要教给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必须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其一,比较理解法。如《小虫和大船》一文“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中的“竟”字,教学时,可把它换成“却”字,然后比较理解,学生懂得了用“竟”字表示“小小的蛀虫毁了一艘大船”,这是出乎船主意料之外的,“竟”字在这里用得准确传神。这是换词比较理解法,还有减词比较理解法、添词比较理解法等。其二,结合上下文理解法。如《桂林山水》中“形态万千”一词,上文是“桂林的山真奇妙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这段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形态万千”一词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的表述。

2. 句的理解。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学生一一去理解,那么,哪些句子应该重点理解呢?①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②表现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③含义深刻的句子;④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确定理解哪些句子后,同样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①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③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④变式比较理解。如对描写生动和含蓄句的理解。

3. 段的理解。要理解段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从全篇着眼,上下联系,又要分析构成段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顺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是:①抓重点段。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应该抓重点段深入理解。如《飞夺泸定桥》,重点是“飞夺”。“飞”着重写“抢时间”、“夺”着重写“攻天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飞”和“夺”这两个重点段上深入理解。②抓段内中心句子或重点句。如《冬眠》第二段中心句是“冬眠不是睡眠”、“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理解这段含义。理解了中心句的含义,段的意思也就了然了。③学一段,带他段。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所描写的“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景色,四段结构相似,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写“春”一段,再依法自行读懂其他各段。

(三)概括段意真正读懂一篇课文,除了能正确划分段落,理解词句段意思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思想。

概括段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显,它简明地概括了段意,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如《幸福是什么》第四段,可用“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则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如《长城》第一段的中心句“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二千多里”。可整理成“长城从东到西有一万二千多里”作为段意。如果一段内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要各个自然段的大意归纳起来,用评价性或概括性的词句加以提炼表述。这叫做自然段意归并法。如《少年闰土》第四段,讲了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等事,这些事在“我”看来都是未曾听说过的新鲜事,所以这一段段意可以归并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概括段意,语言要力求简洁、准确。学生学会分段了,能读懂词句段了,掌握概括段意方法了,也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揭示文章主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达某种感情,说明一个道理,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课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暗含在文章之中。因此,要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时,教师要加以指导,教给方法。一般地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

1.紧扣题目。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的题目,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种子的力》一文,就是借助了种子的力来赞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2.串联各段大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各段之中。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矗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每一段的内容都是紧扣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来写的,因此,可把各段大意串起来,就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记叙马克思、恩格斯四十年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共同创造共产主义理论的事迹,表现了两位革命导师的伟大友谊。

3.抓中心句。

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总收句,如《新年的礼物》的结尾:“弟弟送给老师的,其实算不上什么礼物,却又是最好的礼物———是真诚的心啊!”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

4.对比衬托。

①前后对比。课文里如有作者对某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进行描述的内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前后两次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去没有见到鸟,但所见的榕树给作者的印象是美丽的,生命力是极强的;第二次去,见到很多颜色各异的鸟。于是得出一个共同特征:鸟的“天堂”美。由此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作者写鸟的“天堂”美,目的是表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中心思想就一目了然了。②正反对比。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通过“飞”和“夺”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作者为了突出这一中心思想,把敌我双方的行动作了鲜明的对比。如隔河和敌人赛跑时,同样的天气,类似的道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却“仍旧摸黑冒雨前进”。通过正反对比,衬托出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这个中心。

一篇课文,总有“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阅读中,学生能自行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算真正读懂一篇课文了。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素养、能够让孩子沉浸在学习快乐中的语文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的梦想,也是这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问题。在着过过程中我不断摸索和努力,但始终找不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度让我产生困惑。 在观看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后,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我一直停留在“怎么教”----太过于注重教学方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没有有效区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导致我在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是我在观看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后的一些感触。 1、正确区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明确教什么。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吴忠豪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

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在讲座中我深刻的感悟到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即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利用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充实本体性教学内容,做到真正从“非本体”到“本体”的有效转变。 2、由“教什么”决定“怎么教”。 听了吴教授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四条路径,我深受启发,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路。 ①从“理解”到“运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进行说话练习,用表达去促进理解。使学生在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获。 ②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

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

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主要考察学生课内阅读积累和课外阅读理解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内阅读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更要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课内阅读对学生有两个要求,第一是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是学习方法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潜移默化地将一些学习方法蕴含在其中,比如抓关键字、关键句、关键段落来理解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要进一步的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做完阅读题之后,让学生用语文口头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泛读训练,让学生进行大量广泛地阅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有问题有目标阅读,否则就是盲读,让学生谈谈书的内容或对书的评价。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字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考学生平时的积累与理解。 3、弄清问题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 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xx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忠豪,本书主要讲述了,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1 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 关于这一方面,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参考。各年段的课程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风向标,只有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学生需要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不过要想让老师们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直接与老师们的个人水平有关,与老师们的备课深度有关,与老师们的教学态度也有关。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和实践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这本书中的其他几个章节也在触动着我的灵魂,比如“理解与并重的阅读教学”、“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和习作教学设计”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

师都有必要再重读这本书,希望我们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悟出一些语文教学的真谛。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需要拓展性积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个性的体验。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语文课程的目标。因此,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实践的。 一、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建构语文教学观,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为了培养学生的对阅读的兴趣,有效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我通过课内阅读打基础,学方法,再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赏文学之美,激生活之趣,品生活之味,作生活之文,感悟生命的真谛,积淀生活的底蕴。 二、内引外联,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建立了这个衔接点,及时地引导学生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

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境界。 1、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疑难点,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学生就进行阅读、比较、分析、整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由古及今、由物及我、由人及己的自塑性拓展,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比如低年级教学中,当学到有关蔬菜的识字教学时,我觉得找一些介绍蔬菜的儿歌让学生读背,既增加了学语文的兴趣又增长了知识。 2、比较鉴赏,以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进行比较阅读,培养文学鉴赏水平,提高阅读的能力。 例如学古诗《春晓》时,搜集整理一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让学生比较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3、拓展延伸,以课文的一个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文阅读材料,更深刻理解课文,更广博阅读精品名著。 例如学完课文《木偶奇遇记》中的片段后,趁学生意犹未尽时,鼓励他们阅读全文。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鼓励学生去找《安徒生童话》来读。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语文的视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交流定稿

众里寻芳终得见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 焦村中心小学常江霞 从教以来,不断追随语文教学时代发展的前沿,努力学习不断钻研,保持活水有源,教学思想在课堂上闪现。这期间越来越觉得不断思考和学习新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发展成长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百花齐放,百家之言,该采撷哪支,总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以课本为本位单纯教授语文课文的做法已不能完全发挥语文更大的功效。然而语文教学要想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具体该如何转,从哪些方面下手,具体如何操作,没有具体的案例可以借鉴和参考,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直到读了吴中豪教授的《从教语文到教课文》这本书才有种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新的感知和体验。 吴忠豪教授这本书汇集12个研究课例,聚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案例,给了我们这些迷惘求索的教师们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指导性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就是“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不仅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只有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语用点追寻“言”、“意”兼得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可能是高效的。 怎样才算真正脱离阅读教学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彻底和它们说再见,从而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语文课堂要切实实现学生“一课一得”。 一、“一课一得”之我见 “一课一得”,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取其中一个训练点,重点落实。学生在一课的学习中,通过扎实地学习一个训练点,真正习得一个方法,而且能有效运用。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贪多求全,只取一点,重点落实。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连点成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螺旋上升。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只要每一节语文课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一课一得”,积羽成舟、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课内阅读方法指导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延伸及指导 永清县别古庄镇中学于淑江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综合体现。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的能力。那如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不但要学会课本中的文章,还应当学会阅读课外的一般文字材料,同时,对于广播,电视也要以收听、收看来进行“阅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要立足教材的同时向课外延伸,甚至向其它学科延伸,要让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正是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量得以大大丰富和扩展,阅读能力才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一、注重课内阅读指导 “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单靠教材上的十几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那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的文章呢?这需要教师课内阅读的指导。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要落实重点训练课文,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互相结合及补充。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都用上这样的模式:初读课文—再读课文—三读课文—四读课文—创造运用。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是关键,人经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是阅读要多“读”,只有过了“读”这一关,才能谈得上理解,只有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到文章中,才能进行有效地比较、分析、概括和判断。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c5488471.html,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作者:徐文静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新课标指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但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仍然较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技法,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取向。如何唤醒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义,还原语文的学科本质,真正从“教课文”转变成“教语文”,真正服务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守的价值方向。 【关键词】语文课文课程课堂 “课文”与“语文”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内涵却大有不同。《现代汉语词典》中,“课文”指的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对注释和习题等而言);而“语文”有两个解释,一是语言和文学,如“语文规范”,二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如“语文课本”。从两者的定义上看,语文课程决定了我们教什么,而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例子”(叶圣陶)。教师只有树立清晰的语文课程意识,探析课文文本的深度解读,珍视学生课堂中的独特感受,才能赋予学生语文学科经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科潜能,收获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赋予学生语文经验 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这让我们明白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赋予学生相应的语文学科经验。 如此看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这一课的教学,仅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显然是不够的,这只是课文内容。那么如何来确定《草原》这一文本特定的课程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整体构想:与课程标准对话,会发现第三学段重点在珍视并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与教材对话,《草原》一课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尤其是第一自然段极为典型,抓住作者看到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与学生经验对话,进入第三学段后,学生已有抓景物特点、了解景物顺序的练习,但情景交融地写出景物的美这一训练接触还不多。与课程不断对话,要教的内容也逐渐清晰——以此课(重点是第一自然段)为例,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草原的美,并学习如何借鉴情景交融的习作方法。 当语文课堂超越了内容的解读分析,注重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文便具有了对学生语文课程能力培养发展的重要意义。这节课作为一个例子,自然也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一环,赋予了学生新的“学科经历”和“学科经验”。

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

————————————————————————————————作者:————————————————————————————————日期: 2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 王丽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 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越来越 受到师生和家长的重视。而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和整合 ——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一体化做了初步的探讨, 提出了粗浅的看法。旨在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得 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一体化 一、新课标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解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经历了新理念的洗礼。在尝试了各种新的语文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之后,我们渐渐发现,仅仅依靠现行教材,过于局限,因此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对阅读要求的详细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

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现状 然而,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内外活动却成为困扰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头痛问题。 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12册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的确,现行的语文教育仿佛有被曲解化的倾向,许多教师对课内阅读知识十分重视。在农村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种倾向更加突出。教师对课文的把握与教学,都从生字、新词、重点句段分析、中心思想、语法、语感等诸多方面对学生们进行课本上阅读知识的“传授”。这固然没错,毕竟我们的教育要以科学、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然而结果常常是——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讲了多少遍,而等遇到一篇课外的阅读篇目,学生们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遇到稍微灵活一些的题目时学生们仍旧是大面积的失分,令人不胜烦恼。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在当前的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的“语文通病”。 三、什么是课内外阅读一体化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说起语文,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而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它是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要讲求实用性。所以我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提出来的“关注语用,言意兼得”的研讨主题,我听后内心是澎湃的,非常赞同,这一举措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受益匪浅。那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呢? 教研室推荐的读物《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从理论的高度,从实践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怎样才是“教语文”,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这本书指出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通过研讨,我们发现课堂的“言”、“意”兼得应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却深厚的爱的情感。 二、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学习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评: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准确地反映出语文本体性任务与人文教化任务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认识细节,描写品味真爱 在教学第九小节时,认识描写细节好处。出示两段文字对比朗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你感觉哪一段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直手机握着,妈妈的手都扶在床沿边睡着了。 2.妈妈睡在病床上,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都负载床沿边睡着了。 读这段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把父母之间的这种申请具体细腻的表达出来的? 这两段话写的是同一个情景,但是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段话加上妈妈恬静的微笑,这个细微的神态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咱们将这个平平淡淡的情景写得不平凡,从而能活灵活现的描写出爸爸妈妈之间深厚的情感,让人对这个画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 出示: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燃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前面围绕着核心概念细节描写的认识,精心设计了四步指导过程,先是通过两段文字的比较认识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但是通过交流学生的认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回到具体的语境中,深入体会细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版)】及答案1.课内阅读。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有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 (2)这段话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几种动物。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远程—________ 忽然—________ 旅游—________ 一般—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海底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请你简要地写下来。 【答案】(1)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 (2)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 (3)长途;突然;旅行;普通 (4)旗鱼的背上长着一块长长的翅,就像一面旗。旗鱼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唯一的一种游动不是靠弯曲身体来产生动力的鱼!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故答案为:(1)海底动物各有各的特点;(2)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深水鱼;(3)长途;突然;旅行;普通;(4)旗鱼的背上长着一块长长的翅,就像一面旗。旗鱼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唯一的一种游动不是靠弯曲身体来产生动力的鱼!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相关知识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 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解放南路小学崔玉杰 这本书我读到了第三章“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每读一章都会有一次教学理念的触碰,每读一节都会一有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每读一个教学课例都会有一次亲临课堂的感觉。这段时间研读了本章的前两节“按先后顺序把句子写连贯”和“依据文本内容的表达练习设计和指导”,第三节是“围绕读写结合设计教学过程”。虽然三节并没有完全读完,但是从题目上就能看出编者是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各选取了一节课作为范例,让我们明确各个年段该怎样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关于目标,很多专家、特级教师都这样描述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作用;目标是一堂课的导航灯。这些观点都在强调目标的重要性,那么基于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反思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备过的课,大都犯了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我们考虑得面面俱到,往往课时不够,学生厌烦,自己很累。正如书中磨课团队提到的“教朗读,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六年级,许多学生的朗读水平仍然过不了关。教‘的、地、得’,尽管反复练习,不断训练,但学生就是学不会,许多学生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仍然不清楚。其他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以及修辞表达等都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似的,书中谈及的这些问题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时常出

现。我有的时候自认为总结的方法很有效,讲得很清楚,尤其是“的、地、得”的用法,几乎是每到涉及的句式就强调,但还是有学生掌握不好。这究竟是哪里出的问题呢?读过这两节之后,这个疑惑逐渐地解决了。我们的教学中缺少的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环节,也就是缺少语文技能训练的科学方法和程序。 例如书中举的第一个课例,执教教师讲的是人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称赞》。这位老师第一次备课试讲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我们在磨课试讲的时候或者正式赛课的时候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可是我们和书中的老师一样,都没有勇气打破常规,从语文单项技能的角度去考虑备课,而是一如既往地重复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一节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小语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在专家团队的研磨下,这位老师把《称赞》这篇课文上成了本书中唯一的一堂鲜明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从这节课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语文技能。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掌握字、词、句以及灵活运用的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策略,大致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语感,其特点是技能内在的规则和程序比较简单,能通过图式教学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并通过一定的变式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另一种是语文高级技能,主要是表达方式和篇章学习中的分段、布局、选材、详略等读写策略,大致相当于文感,其特点是内在程序和规则比较复杂,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样式的例文使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心理图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之探索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之探索阅读是人类自觉实践的母亲,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延展,童年的阅读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并丰富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效融合的良性循环。我们试图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课内外阅读,努力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让书香浸润校园,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内外阅读中不断受益,进而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情感,使阅读成为学习乃至业余生活的自觉行为,并能从中感悟方法,享受快乐,从而提升自我生命的境界和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方面: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太明确;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常常停留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书目的层面上;没能恰当地找准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切入点。我们力求找到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探索出些许行之有效的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互相促进的方法和策略,并不断完善它,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为其更高年段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 一、培养兴趣,立足课堂,拓展课外,构建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之整体。 我们抽取中高年级200多名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调查。问卷涉及课外阅读时间、书目、兴趣、习惯、目的、喜欢或不喜欢阅读的原因等十几个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但所读书目比较杂乱,多数学生在读流行小说、漫画、卡通等快餐文学;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以消遣为目的的占多数,真正意义上读一本文学名著或优秀儿童读物的学生不多。根据上述调查情况,我们确定了研究策略: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以阅读内容为抓手,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使课内外阅读成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有效融合的整体。 1、以“趣”诱读,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设法运用多种手段燃起学生阅读欲望,激发阅读热情,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上好每堂阅读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空间及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 (1)请专家作阅读、写作专题讲座,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为了营造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氛围,我们经常请县城关小学的名师为学生作阅读与写

五下语文课文内容要点及课内阅读

1.《草原》 一.《草原》一文的作者是(老舍),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阅读第一段 1.这段话是先写(所见),在写(所感),初见部分又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下面部分是围绕(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来写的,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的特点,然后重点写了(小丘),(羊群)等这样的景物。 2.为什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 (答:因为草原的风光太美了,并且有着无限的乐趣,它们被陶醉了。)3、这段话中的“这种境界”指的是(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辽阔、碧绿的草原。) 三.阅读第二段 1.这段话中的前六句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寂静)的特点。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蒙古族人民迎接汉族人民的队伍)

比作(彩虹),这样形容非常贴切巧妙,因为(他们穿着各色1 / 19 马疾驰,襟飘带舞,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的衣裳,群3.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突出和的清澈明(带子),这样写的好处:(这句话把(河)比作)。静静仔细读这段话,我体会到草原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非常(4.轻)起来。所以朗读时,一开始声音可以(寂),后来变得(热闹快)些,当读到“忽然……”时,语气慢柔低沉高昂)些,速度()加快高昂),语速也要(减慢就要变化,声音逐渐(轻柔低沉些。四.理解句子蒙古族和“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十分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惜别之情五.近义词害羞)清新)洒脱(潇洒)羞涩(清鲜(六.反义词)洒脱)大方(羞涩)拘束(静寂(热闹)高歌(低吟七.多音字) ng(í同行ng(蒙古包)xmě蒙行 méng(蒙蒙细雨)háng(银行) 八.补充 2 / 19 写绿色动态的成语(翠色欲流),、写绿色辽阔的成语(一碧千3、白杨)。里白杨白杨边疆建设者服从),赞美了他们(》一文作者借(1.《)来比喻(祖国需要扎根﹑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写法借物喻人有气节,有骨气)我们通常称为()。例如,竹子可以来比喻(坚强不屈,不怕困难)的人,花生可以来比喻的人,梅花可以来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体会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一语文课要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的语文老师的认识在理论上都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实际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感觉新走的有时还是老路子,不少老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解读讨论上;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基本就可以认定是在“教课文”。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这样的教学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 今年,我们教研组推荐阅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围绕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告诉了我们怎样来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实际上,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老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面对课文制定教学目标时,老师们常常是拿捏不准,想想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解读文本时发现课文中字词句短篇,还有人文教育等,一个都舍不得丢弃。于是教学设计时往往安排许多训练点,一会儿人文教育,一会儿知识点堆积训练......弄的课堂臃肿、繁冗,教学难有实效。常常还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下课铃就响了,总是感叹:“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反思自己,面对诸多问题,可谓是混沌一片! 关于这一方面,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参考。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当然语文课程内容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教育内容,好在现在每篇课文对人文教育内容规定非常明确,不需要我们进行太多的思考。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选择了一个个前后对比的生动的案例,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我们知道了,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仅仅从课文的特

课内外阅读衔接

课内外阅读衔接论文 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一个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课内、外阅读仿佛是一只鸟的两翼,只有展开两翼才能振翅高飞。有人说,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12册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是很有限的。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准确。的确,现行的语文教育仿佛有一些被我们曲解了,许多同行们对课内阅读知识十分重视,每天、每节课都从生字、新词、重点句段分析、中心思想、语法、语感等诸多方面对学生们进行课本上阅读知识的“传授”。这固然没错,毕竟我们的教育要以科学、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但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对这种现象颇有感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讲了多少遍,而等遇到一篇课外的阅读篇目,学生们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遇到稍微灵活一些的题目时学生们仍旧是大面积的失分,令人不甚烦恼。学生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弱。这仿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通病”。此种现象的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早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提出解决方案。本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通过研读专家们的学著以及自己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点思想积累,现简单地谈谈自己对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点感悟: 一,努力提高课内教学的实效,。是的,要想在课外阅读上有所感悟和收获,首先必须在课内阅读上下功夫,而且要下足功夫。这就像一个人在爬楼梯,要想登上二楼、三楼,必须稳稳当当地走好第一层楼梯。我们的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阅读,理解,体验和积累运用的过程。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条件,是绝对不能避之不谈的。有专家指出,小学语文的首要和主要任务说白了就是“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的确,“听、说、读、写”的训练是教好小学语文的重要途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我们语文课本上所选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们的评审,代表着我们民族语言精髓的精品。徜徉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与美丽,那里有“静、清、绿,奇、秀、险”的桂林山水,有雄伟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大漠孤烟直”的塞北风情,也有“风景旧曾谙”的江南早春;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那里有诉说屈辱的圆明园,有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有叙述抗战胜利后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的“难忘的一课”,还有抒发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的“最后一分钟”……朗读、背诵这些经典篇目,对于提升语感和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去读、去品悟,教师也要做好范读工作,当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继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目的,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高效阅读学生用课文及训练题1-10

一西游记(节选) 樊瑾 话说孙大圣得了玉帝之令,做了看护蟠桃园的差使。一朝,见蟠桃已半熟,便生计钻进园内尝鲜。适值王母娘娘设宴,大开宝阁,瑶池中做“蟠桃盛会”,即着那七衣仙女,各顶花篮,去蟠桃园摘桃。 众仙女直至院门首,只见蟠桃园土地、力士同齐天府二司仙吏,都在那里把门。仙女欲进未允,土地与力士同进寻大圣,四下里都没寻处。 七仙女道:“我等奉旨前来,寻不见大圣,怎敢空回?”旁有仙吏道:“仙娥既奉旨来,不必迟疑。汝等且去摘桃,我们替你回话便是。” 那仙女依言,入树林之下摘桃。先在前树摘了两篮,又在中树摘了三篮;到后树上摘取,只见那树上花果稀疏,只有几个毛蒂青皮的。原来熟的都让猴王吃了。七仙女张望东西,只见南枝上正有一个半红半白的桃子。青衣女用手扯下枝来,红衣女摘了,却将枝子往上一放。原来那大圣变化了,正睡在此枝,被他惊醒。大圣即现出本相,耳朵内擎出金箍棒,晃一晃,碗来粗细,咄的一声道:“你是那何方怪物,敢大胆偷摘我桃!”慌得那七仙女一起跪下向大圣道出来意。 大圣闻言,回嗔作喜道:“仙娥请起。王母开阁设宴,请的是谁?可请我么?” 仙女道:“上会自由旧规,不曾听得说有大圣。” 大圣道:“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尊席,有何不可?” 仙女道:“此是上会会规,今会不知如何。” 大圣道:“此言也是,难怪汝等。你且立下,待老孙先去打听个消息,看可请老孙不请。” 下面才引出一场“”的好戏,预知后事如何,请阅读原著吴承恩的《西游记》。 (608字)

高效速度能力训练试题一 1. 《西游记》的作者是() A吴敬梓B吴承恩 C 罗贯中 2 这个节选的内容中的“大圣”就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 A唐僧B沙和尚C猪八戒D孙悟空 3 如果给这段节选的故事拟一个小标题,下面那个最合适() A 大圣与桃园B大圣偷吃仙桃C大圣与七仙女D七仙女摘桃 4众仙女到蟠桃园来摘仙桃是() A.遵王母娘娘之令,为设宴做“蟠桃会” B.遵玉帝之令收获今年的蟠桃 C. 遵王母娘娘之命来检查大圣的情况 D.遵玉帝之命来检查大圣的情况 5.在蟠桃园把守的蟠桃土地、力士和齐天府二司仙吏不让众仙女进蟠桃园,原因是() A.怕她们是妖怪 B.怕她们假冒圣旨 C.怕她们偷吃仙桃 D.怕大圣知道怪罪 6.众仙女到后树上摘桃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A.花果稀疏,树上的桃子毛蒂青皮的 B.花果丰硕,树上的桃子都是半红半白,甚是喜人 7.是谁偷吃了园中的蟠桃,与前文怎样呼应的? 8.请简述大圣由枝上的蟠桃到现本相后的细节描述。 9.大圣听说是要设宴,他最关心的是() A.宴会的规模B.宴会的食物 C.宴会是否请了大圣D.宴会是什么时间开始 10.想象一下,大圣下面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在文中最后一段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文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读后感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减法思维,期待转身更美的遇见-----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路走的久了,总要停下来思考,该如何走,往哪走才能见到最美的风景,语文教学亦是如此。从教数年,从一开始的青涩模仿到如今的站好课堂,越来越觉得,思考和学习是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然,弱水三千,百家之言,该取哪瓢饮,该采何枝艳,总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具体怎么转,从哪下手,如何操作却一直困扰着大家。 吴忠豪教授这本书汇集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案例,给了我们这些迷惘求索的教师们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只有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文为载

体,抓住语用点,追寻“言”、“意”兼得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 我特别认同书中提到的语文课堂要有“减法思维”的观点:语文课堂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秘妙所在,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做到“一课一得”,唐懋龙老师也提到语文课就是要立足文本,关注‘学情’,寻找具有个性价值的教学目标,这样才是教“有用的语文”。当前,我们的课堂中,教师们总是能找到很多“知识点”,一篇文章,既想抓生字词,又放不下写法指导,一句话反复挖掘,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就是什么也没训练扎实。所选取的案例中,之所以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不够有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具体,没有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如何制定出高效的教学目标,吴忠豪教授及其团队给出了建议和指导: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这个减法思维,依据课标,有所取舍;其次每篇课文教学目标要重点突出;而且依据学情和学段的教学重点,区分出个年级段的不同,从低到高,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在这六年里从字到词、句、篇章有一个扎实而不断层层递进的进步过程。我们的教学中,需要这样的减法思维,才能滤出最具价值的知识,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这本书中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都说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