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小结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23ecd00722192e4436f629.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第一、词法一、古今异义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2、使动用法火尚足以明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三、一词多义道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四、虚词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其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乃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二、句法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所谓前洞也。
第三、难句翻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三、文学文化常识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22f600c33d4b14e84246883.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 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 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 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七)重点翻译句1.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八)多义词1. 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 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X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 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X 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 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 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6. 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c7f60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4.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汇总10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游褒禅山记知识点(2)(一)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3)(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02b37dd5022aaea998f0f99.png)
游褒禅山记二、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而卒葬之:最终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缘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山的南面其文漫灭:碑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碑上残存的文字盖.音谬也:表示推测,有“大概”的意思则游者众:多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持,拿有怠.而欲出者:怠惰不出,火且.尽:将要遂与之俱出:于是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不到则其至.又加.少也:更加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极.夫游之乐:尽,尽情享受于是..余有叹.焉:对于这件事感慨往往有得.:心得,收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何可胜道..也哉:尽,完全动词,说。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就是……的原因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三、虚词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在于是余有叹焉对于人为可讥在以以故其后名之曰因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曰因为由山以上五六里相当于“而”,连词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夫夷以近表并列其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其见愈奇,则其至又加少也代词,那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岂,难道四、词类活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作动,命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作状,从侧面由山以上.五六里名作动,向上走问其深.形作名,深度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色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作动走尽,走完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常在于险远..形作名又险又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作动,弄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识其本名五、古今异义词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古义:不到;不及十分之一今义:不能够十月一日余之力尚足以..入古义:足够用来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非常..之观古义:非同一般今义:副词,表程度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至于..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古义:到今义:引起另一话题,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古义:让人迷惑的地方六、文言句式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有碑仆道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句。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80b636d0d233d4b14e69d7.png)
《游褒禅ft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ft洞者,以其乃华ft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ft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①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②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aec81952ea551810a687cd.png)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daafed27284b73f3425081.png)
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无二、古今异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有碑仆道(道路,名词)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而卒葬之(代词,这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而人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e9181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1.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1.褒禅山的地理位置:褒禅山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因山上有观音禅寺而得名。
白居易在文中描述了山的高峻险峻、林木茂盛,以及山脚下的平原和河流。
2.褒禅山的历史渊源:白居易在文中提到,褒禅山曾是夏禹修行之地,也是北魏时期佛教起源之地。
他还提到了山上的佛教文化和人们的朝圣信仰。
3.对山景的描写:白居易以游山之人的视角,描绘了褒禅山的雄伟壮丽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他描述了山峰的高耸,山势的险峻,以及山上的水潭、瀑布和山间的翠竹。
4.对山中景点的描述:白居易在文中陈述了褒禅山上的几处景点。
他描述了观音殿的建筑和寺庙中的佛像,赞美了佛像的神态凝重、仪态庄严。
他还提到了山上的龙泉、望月亭等地标性景点。
5.对山下景点的描述:白居易也对褒禅山脚下的平原和河流进行了描写。
他提到了河流的丰满和潺潺流水的声音,也描述了平原上的农田和村庄。
6.对人文景观的描写:除了自然景观,白居易也关注了褒禅山上的人文景观。
他提到了山上的僧侣和朝圣者,他们虔诚的信仰和对佛教的敬畏。
他还描述了山上的修院和修行者,赞美了他们追求智慧和意志的坚韧。
7.山水之感:白居易通过对褒禅山的描述,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情。
他认为山水之美能够使人心灵宁静,带来愉悦的情绪和满足的感受。
他写道:“山寺虽在野,人犹能到。
不知何物来,因有暇乐道。
”8.游山的心境:白居易通过游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把山水之行比喻为修行之旅,认为修行的过程和游山一样,可以使人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净化和智慧的升华。
以上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该文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调和美丽的描写,展示了褒禅山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景观,也表达了对山水之美和修行之道的思考和感悟。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6f7ed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8.png)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 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c14f4f7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e.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状语后置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六)重点翻译句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a19b62cf84b9d528ea7ae7.png)
• 9.罕(稀少) 10.止(中止)
• 11.相(辅助、帮助)
12.焉(代词,那里)
• 13.于(介词,在)
14.有悔(有所悔恨)
• 15.其(反问语气,难道) 16.孰(疑问代词,谁)
• 4.
• 1.于(对于)
2.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 3.夫(代词,那些)4.其(古书)
• 5.名(识其本名,作动词)6.胜(尽,完)
• 7.慎取(谨慎地选取)
• 5.通假字 •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三 • 1.对此,对这件事 • 2.不平常,不同寻常 • 3.到了----的地方 • 4.(1)------的缘故 • (2)求学的人 • 5.十分之一
• 1.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 2.名词作动词, 命名 • 3.名词作动词, 向上走 • 4.名词作状语, 从旁边 • 5.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 • 6.动词作名词, 到达的人 • 7.形容词作名词, 深度 • 8.形容词作名词,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 9.形容词作名词, 艰险遥远的地方 • 10.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 11.形容词作动词, 照明 •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错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
• 一、
• 1.浮图(和尚)
2.卒(死)
• 3.以(因为)
4.庐冢(庐墓,指慧褒弟子在墓旁盖
•
的屋舍)
• 5.以(因为)
6.乃(表判断,为,是)
• 7.(残存的文字) 10.识(辨认)
• 11.言(说)
12.盖(大概)
• 2. • 1.由(从,自) • 3.其(代词,那些) • 5.以(表修饰,而) • 7.且(将要,快要) • 9.又(更) • 11.方(当,正在) • 13.咎(责怪) • 15.之(代词,他) • 17.之(助词,的)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bdebbf8581b6bd97e19ea23.png)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二、虚词1、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那平坦又近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多;险峻并且又远的地方,到达的人便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b7675f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6.png)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一、山水描写:
1.王之涣以丰富的词藻描绘了褒禅山的壮美景色,如“大川之阳,有
万丈之园”、“峦头如削,山势清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等。
2.描述了山上的流泉、瀑布、飞瀑和行云流水的景象,如“冷泉如泻”、“飞瀑断岩”、“山上有云海”等。
二、禅意:
1.文章中提到了禅师的禅室和禅院,以及作者向禅师请教禅学的情景,展示了禅宗的修行境界和博大精深的佛学理念。
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1.作者赞美了褒禅山的奇妙和壮美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仰慕和赞叹
之情。
2.描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如“山明水秀”、“山色若云锦,
水色若罗绮”等,以及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和流动的景象,如“搏击飞跃”、“猿啸洞庭”等。
四、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1.作者通过游山观景,体验大自然的恢弘和广阔,思考人生的意义和
境界。
2.描述了山水之间的变幻和人生的起伏不定,如“人未至,山径已行尽”、“人行百里,其耻诚矣”等,借此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反省。
3.通过对静心修行和倾听内心的向往,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安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968275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b.png)
游褒禅山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著名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记游来阐述治学处事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重点知识点的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2、文体这是一篇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
二、重点字词1、实词(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谓”,意思是“称、叫”。
(2)“有碑仆道”中的“仆”,意为“倒”。
(3)“其文漫灭”中的“漫灭”,指“模糊、磨灭”。
(4)“独其为文犹可识”中的“识”,读“zhì”,意为“辨认”。
(5)“盖音谬也”中的“谬”,意思是“错误”。
(6)“有穴窈然”中的“窈然”,形容“深远幽暗的样子”。
(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意为“走到尽头”。
(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拥”,意思是“持、拿”。
(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指“十分之一”。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中的“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中的“相”,读“xiàng”,意为“帮助”。
(1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中的“至”,指“到达”。
2、虚词(1)“而卒葬之”中的“而”,表承接。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乃”,意思是“是”。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中的“盖”,表推测,大概。
(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其”,指自己。
(5)“既其出”中的“其”,助词,无实义。
3、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舍”,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极”,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中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4442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4.png)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ba4de0e3186bceb18e8bb3f.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址、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脚;死后)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缘故)3、以、乃、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是;山的南面)4、盖、谬: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错误)5、者:而记游者甚众(……的人)6、窈然: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7、怠:有怠而欲出者(懈怠)8、且:不出,火且尽(将要)9、盖、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10、既、或、咎、其、极: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既:已经;或:有人;咎:责怪;其:自己;极:尽情享受)11、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13、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15、其:其孰能讥之乎(难道)16、以、悲: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叹)17、胜道:何可胜道也哉(说得完,说得清楚)二、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字)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④何可胜道也哉(说)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四、词类活用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3、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4、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 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 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学习要点]一.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 文章结构:《游褒禅山记》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第一段先概括介绍褒禅山,然后写发现仆碑,又从碑上残文看出此山原名“花山”。
第二段具体写游洞。
先略写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较详细地叙述游后洞的经过,表达了“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心情。
第三段写游山的心得体会。
先充分肯定古人的“求思”精神,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与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三方面的内在联系。
第四段就仆碑足以证讹一事,指出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应该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和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三. 主题思想: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 文言知识:(一)“其”的用法:“其”用作实词,主要的作用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1.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1)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
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A. 始舍于其址:译作,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
“其”代华山的。
B.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译作,它上面的碑文已被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留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其”代仆碑的。
C. 其下平旷:译作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
“其”代华山的。
D.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作,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
“其”代后洞的。
(2)用为主语或宾语: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作,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
“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
B.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的“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
C.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作,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
“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
2.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
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A.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作,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
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
3. “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译作,因此那以后就把它叫“褒禅山”。
“其”指代埋葬慧褒的时间,译作“那”。
B. 距其院东五里:译作距离那个慧褒禅院东面五里。
“其”代慧褒禅院,译作“那个”。
C.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译作,要问那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没有谁走到过洞的尽头。
“问其深”的“其”,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的“其”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D.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译作,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难,可是那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E.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译作,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其又深”的“其”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指代那些。
F.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作,出了洞,有人就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
“其欲出者”的“其”,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G.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作,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事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谬其传”的“其”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4. “其”用作虚词,可以充当副词。
例如: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5. “其”用作助词,最常见的是用作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希望等语气。
例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译作,已经出了洞,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
“既其出”的“其”是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疑难句解析:1.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对于。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对倒下来的石碑很惋惜,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五. 鉴赏1. 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 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1.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是()A. 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 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 距其院东五里B.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 选出下列句中“求”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C.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D.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5. 翻译下列句子,补上必须补出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并说明补上的是什么成分。
(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参考答案]1. C(“胜”应读“shēng”。
)2. D(“至”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 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4. D5. (1)于是我对这件事有许多感慨。
(2)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未能到达省了一个分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免不了懊悔。
(3)我对这倒在路边的石碑很惋惜(省谓语),又因此而感叹那些古书不复存在,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没有人能说明白古书的原貌,(类似的情况省主语)哪里能说得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