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药护理 2017.11.1

合集下载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渊源 最早医学书籍《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 “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药熨法
目的 适应证与禁忌证
药熨袋制 作
操作前准备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
热熨袋内温度应保持在50℃~60℃;药 熨时用力来回推动且用力均匀,开始时 温度较高,用力要轻,速度要快,随着 药熨袋温度的降低,用力可渐增大,同
汗法的作用 汗法的适用范围
汗法及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
应注意避风保暖, 及时更换潮湿衣被
饮食护理
用药护理
病情观察
用药禁忌
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物理降温
表证兼有风湿者 ,须用数次微汗
发汗要因人因时,四季体质的不同 慎用解热镇痛药,防止汗出太过
吐法及护理
吐法 亦称催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 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 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功能锻炼
中药换药法
目的总的目的:促进树组立无织菌生观念长。、重伤点掌口握愈解除合敷的料最终目的
适应证与禁忌证的 面方 及法 周, 围换 皮药 肤物 的品 消的 毒传 方递 法,方包法扎,固创
操作前准备
定方法,污物敷料的处理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常见不良反应
中药熏洗法
定义 是用中药煎煮后,先用蒸汽熏疗,待 温后再用药物淋洗、浸浴全身或患处局部 的一种外治方法。
特殊煎药法
5.烊化 6.磨汁 7.冲服 8.泡服
二、中药煎煮的方法
(一)目的 (二)煎药前准备 (三)操作步骤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第三节 中药口服法
1 概述 2 方法
17
中药口服法——概述
服药时间 服药次数 服药温度 特殊送服方法 服药禁忌
服药温度

中药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护理

3
其他辅助工具
根据患者需求,准备如吸管、喂药器等其他辅助 工具。
03
服药方法与技巧
口服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方法: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按照规定 剂量和用法,通过口服用药。
01
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 性质、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03
02
注意事项
04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或改变用药方式。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5
06
如有不适或疑似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咨询医生。
外用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外用给药方法:将中药制剂直接涂抹 于患处或通过贴敷、熏洗等方式给药

注意事项
使用前清洁患处皮肤,保持皮肤干燥 。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皮肤 刺激或损伤。
05
中药副作用与禁忌
常见中药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等胃 肠道反应是中药常见的 副作用,可调整服药时 间、减少药量或停药等 方法缓解。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 等过敏反应可能发生,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肝损害
部分中药可能导致肝损 害,表现为黄疸、肝区 疼痛等,需定期检查肝 功能。
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中药前应咨询 医生意见,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 良影响的药物。
04
服药后观察与记录
观察患者反应和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神志 、面色、舌象、脉象等中医证候变化。
胃肠道反应观察
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食欲 、口味等变化。

中医服药护理之我见

中医服药护理之我见

中医服药护理之我见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服药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即使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辨证施治均十分准确,也离不开优质的药物和正确的服用,若忽视了服药关,就会影响其疗效,中医病房的服药护理在治疗上占十分重要位置,浅见如下。

1服药前后、加强护理1.1 服药前的护理病房护士接到煎药房送来的中药汤剂后,在送交病人前,应对病人姓名、对床号,并对容量、色泽、过滤情况、存放时间等进行质量检查,做到一看、二闻、三尝。

一看药液内是否有未过滤药渣,色泽是否有异常,若色泽发生变化,如果不属更换处方,则取错药的可能性较大;二闻药汁的气味,如解表药有辛味,如果气味与处方上的药不符,要查明原因,变质的药汁有馊味,不能服用;三尝,尝药汁的味道,若附片、川乌、草乌未煎到所需标准,则有麻口之感。

清热解毒药,多数有苦味。

健脾药多数是甜味。

掌握这些特点,防止差错和事故有重要意义。

质量检查无误后,方可送病人服用。

1.2 服药后的护理内服中药后应定时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再根据病人的病情,所服药物的类别、性能、剂量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例如服用解表发汗药,应让病人卧床休息,并添加衣被以助发汗,汗出后应给病人擦干汗液,同时应防止过汗,以勉过汗伤阴亡阳,此乃发汗解表剂护理之要点。

又如泻下药,服后可能会有剧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患者还可能因此出现精神紧张,甚至恐惧,应密切注视病人腹痛、泄泻、呕吐、汗出等变化,观察脉象、呼吸、血压、神色等,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缓解症状。

护理人员应细致了解病房每个病人的诊断治疗,病情变化以及用药情况,同时还应了解药物性能、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等,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各类不同药物和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1.辨证择时服药、护理须知服药时间与增强疗效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服药的时间护理,应根据疾病的阴阳虚实属性、疾病所在脏腑经络,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身体的老幼强弱、辨证的选择服药时间。

《中药服药护理》ppt课件

《中药服药护理》ppt课件

物理疗法
结合中药治疗,可采用适 当的物理疗法如针灸、拔 罐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饮食调理
根据病情和中药治疗的需 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 以达到药食同疗的效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应注意饮食调整,严重者可适 当减少药量或停药。
肝肾功能损害
长期服用中药需定期检查肝肾 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停药并 就医。
中药配伍禁忌
避免与某些食物或药物同时服 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05
中药服药护理的实践应用
中药汤剂的煎煮与服用
煎煮用水
使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使用 硬水或含有杂质的水。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选择合适 的中成药。
服用时间
根据中成药的性质和作用,确定适当的服用 时间,如饭前或饭后。
药物剂量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准确掌握药物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注意事项
注意中成药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有不适, 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中药与其他治疗方式的配合使用
中西医结合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配 合中药与西药治疗,以提 高疗效。
提高患者依从性
良好的中药服药护理可以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 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中药服药护理的历史与发展源自历史中药服药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随 着医学的发展,中药服药护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发展
现代中药服药护理结合了传统与现代医学知识,更加科学 、规范。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服药护理也在逐步 实现信息化、智能化。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 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需特别谨 慎,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孕妇在服用中药时应特别注意 ,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 物。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5、烊化
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 胶、蜂蜜、鹿角胶等,因煎煮时易于粘附于 锅和其他药物上,应另行单独溶化,再于其 他药物兑服。 6、冲服 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 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黄、琥珀、沉香、 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 7、泡服 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后的药,不 宜煎煮,泡服即可。一般是将药物放入杯中, 加开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将可药 物放入刚煎煮好的中药汁液中泡服。
五、 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
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
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 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密观察服药 后有无不良反应。
(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
患者服用药物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药理
作用,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 如服解表药后,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 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这说明 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疗效了。
(三)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
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 服。
(1)温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 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 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中医认为凉(冷)者属 阴,阴盛损阳,脾胃之气属阳,患者脾胃之气虚弱 时再进凉汤,势必更伤阳气,对病情不利。温服又 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瓜蒌、乳香、没药 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 反应,温服后能缓解上述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 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 再放温服用。不应只加热到温热不凉就服用,因为 汤剂放冷后许多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析出沉淀, 如果只服用上面的清液,舍去沉淀部分必然影响疗 效。如加热至沸,则已沉淀的有效成分又可溶解, 放温后服用,基本上与刚煎时效果相近。

中药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护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苍耳子10 桔梗10 柴胡10 辛夷10
甘草6 牡丹皮10 白芷10 薄荷6
冬瓜子15 仁15
蝉衣5 车前子10 薏苡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服药时间的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活动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
。如,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服药方法的护理
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一般汤 剂均宜温服。需注意的是,汤剂放冷后, 要温服时应先将其加热至沸,使汤剂中沉 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然后放温服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服药方法的护理
热服:将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适用于理 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之剂。
白饮即米汤,功能养胃和中,广州可中以医药减大轻学第药一物附属对医院 胃肠的刺激。
服中药的饮食禁忌
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凡食性及药性 相顺,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 反,会降低药物的作用,因此,食忌是必要的 ,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分病忌和 药忌两方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服药护理的重要性
祖国医学理论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中医护理的 特色,即是辨证施护。口服中药的护理是其中较主 要的内容。服药的方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是有直 接影响的,而只有正确服用中药,才能充分发挥其 药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医学源流论》 说:“病人之当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 ,而服之不得法, 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 此不 可不知也。”因此,护士掌握服药护理的内容对临 床保证药效有重要的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服药后护理
汗液:服用解表方剂后要观察汗出与否、汗量 多少,如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 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 服汗出病差(即瘥,病愈),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1.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休息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祛邪的目的。

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

(2)病人应避风寒,禁冷敷。

(3)应慎与解热阵痛类西药通用,以防出汗过多。

(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物。

2.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应得泻即止。

(2)单纯为通便而服用润下药。

应于睡前服用。

(3)服泻下类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可有轻微腹痛,一般便后腹痛即小时。

服药后注意排泄物的质、量、次数等变化,对服药后腹泻较重者,应随时观察病情,以免虚脱。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

可多食水果和蔬菜。

3.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服药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侵袭及腹部受寒。

(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虚火上炎,应及时停药。

(4)危重病人服用回阳救逆药时,应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4.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清热类药性寒,易伤氧气,应中病即止,平素阳虚者应禁用。

(2)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在用药前应询问病人有无脾胃宿疾,以防损伤脾胃。

(3)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4)孕妇禁用或慎用。

5.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走窜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证病人和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或禁用。

(2)理气活血类药行气动血,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3)孕妇禁用或慎用。

6.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造成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中医用药护理

中医用药护理

• (二)泡药 药物在煎煮之前,根据药物的性质及 体积大小,应先用冷水把药材泡透, 浸泡30分钟左右再煎煮;
• 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避免直接用 快火煎煮,造成药材的淀粉表面糊化, 蛋白质凝固,很快就能将药材表面毛 细管堵塞,阻碍水分渗入药材内部, 有效成分很难渗出,药力将受到影响。
• 一般情况下,以花、叶、草类为主 的药材需浸泡20~30分钟;以茎、 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需浸泡60 分钟。复方汤剂宜浸泡30~60分钟
• 中医用药施护在正确用药的前提下, 应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调护等 方面加以配合,有利于药效的更好 发挥。
二、用药禁忌
• (一)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由于某些药物 经过配伍能减轻或抵消药物的药效, 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
• 因此临床上应当避免此类药物配伍 使用,中医药物配伍七情中有“相 恶”和“相反”之说,早在金元时 期,就将中药的配伍禁忌概括为 “十八反”、“十九畏”,其内容 如下:
• (五)烊化(熔化) 胶质、粘性较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 物,煎煮容易粘附于药渣及锅底, 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入药宜 单独加温熔化后,置于去渣药液中 趁热搅拌或微煮,熔化后趁热服下。
• 常用药物如阿胶、鸡血藤、龟板胶、 鹿角胶、饴糖、蜜蜂等。
二、执行查对制度
• 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药物治疗 的重要保证。
• 查对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 龄、床号、病名(证型)、医嘱日期、 药名、剂量、给药途径、煎药方法、 以及服药时间、方法和饮食宜忌等。
• 对于有毒或药性峻烈者,尤应注意; 如发现有不合符或有疑问的地方, 应及时向医生询问,核对后方执行。
• 1.十八反 指某些药物不能配伍,否则会发生不 良反应,如十八反。“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逐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 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逐、芫 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 细辛,芍药。

中医用药护理原则

中医用药护理原则

40~60分钟 30分钟 60~90分钟
特殊煎煮
(1)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生龙骨等有效成分难以煎 出,应打碎先煎,煮沸10~2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乌头、附子等有毒 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以减轻毒性。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等,宜在其它药物煎好前5~10 分钟加入,以防其有效成分散失。
1.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疼痛、泄泻;风湿痹痛引起的关 节疼痛、麻木;跌打损伤等。
禁忌证:皮肤破损处、大血管处、局部无知觉处、炎症部位、孕 妇腹部和腰骶部、不明性质的腹部包块、实热证、麻醉未清 醒者。
2.操作方法
(1)药物置入锅内,用文火炒(或按需要加适量的白 酒或醋搅拌 后 炒)至温度60~70℃时,将其装入 双层布袋中。
不影响药性 传热过快、易碎
影响药性 产生副作用
最佳
可用
禁用
(二)用水
除特殊用水外,一般以水质纯净,矿物质少为佳。
(三)泡药
煎药前用凉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析出。
复方汤剂——30~60分钟。 根、茎、果实、种子——60分钟。 花、叶、草——20~30分钟
(四)煎药
1.火候
武火:大火急煎 文火:小火慢煎
4.积滞多为气机不畅,故应加强情志护理。 5.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或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

(八)止血类药物服法与护理
1.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数量、颜色,定时测量记录 血压、脉搏等,如有变化,及时报告;大出血时, 要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2.饮食应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和 饮料,禁烟酒。呕血患者,应禁食8~24小时。
1. 本类药多辛热燥烈,易伤阴耗液,故热证、阴虚证 、孕妇慎用或忌用。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CATALOGUE目录•中药用药护理概述•中药用药护理的核心理论•中药用药护理的实践应用•中药用药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中药用药护理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中药用药护理案例分享CHAPTER中药用药护理概述特点中药用药护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药用药护理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和转变,中药用药护理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现代中药用药护理不仅注重传统的用药护理方法,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一系列中药用药护理的科研和实践,推动了中药用药护理的现代化发展。

现状目前,中药用药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药用药护理涵盖了多个领域,如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同时,中药用药护理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等新型护理方法的应用,提高了中药用药护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要点一要点二挑战尽管中药用药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够、中药用药护理人才培养不足等。

因此,需要加强中药材的质量监管,推进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中药用药护理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以提高中药用药护理的质量和水平。

CHAPTER中药用药护理的核心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中药药性理论辨症施治在用药护理中,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关系,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

配伍得当适量适度中药用药护理原则口服方法根据中药的不同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等,需要采用不同的口服方法,如饭前服用、饭后服用、空腹服用等。

煎煮方法煎煮中药时需要注意火候、时间、水量等因素,以保证煎煮出的药液能够充分发挥药效。

外用方法中药外用方法包括敷贴、熏蒸、洗浴等,可以缓解局部症状或治疗一些皮肤疾病。

中药用药护理的常用方法CHAPTER中药用药护理的实践应用预防疾病治疗慢性疾病联合西医治疗中药用药护理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中药用药护理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术后康复产后康复运动损伤康复养生保健皮肤护理饮食调理中药用药护理在日常生活保健中的应用CHAPTER中药用药护理的注意事项与风险控制中药用药护理的注意事项01020304遵医嘱用药重视个体差异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观察不良反应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030201中药用药护理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完善用药制度加强培训与教育优化给药途径和方式定期评估与调整中药用药护理的风险控制策略与方法CHAPTER中药用药护理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中药用药护理的研究热点与成果药性研究01临床应用研究02安全性研究03中药用药护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个性化护理跨学科合作CHAPTER中药用药护理案例分享总结词中药用药护理在糖尿病足治疗中应用广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1.温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
方法称为温服。一般汤剂多采用温服。中成药则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 体送服。中医认为凉(冷)者属阴,阴盛损阳,脾胃之气属阳,患者脾胃之气虚 弱时再进冷汤,势必更伤阳气,对病情不利。温服又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 反应,如瓜蒌、乳香、没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 良反应,温服后能缓解上述不良反应。应注意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 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再放温服用。不宜只加热 到温热不凉就服用,因为汤剂放冷后许多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析出沉淀, 如果只服用上面的清液,舍去沉淀部分,必然影响疗效。如加热至沸,则已 沉淀的有效成分又可溶解,放温后服用,基本上与刚煎时效果相近。
➢ 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应浸泡30-60分钟。 ➢ 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浸泡20~30分钟。 ➢ 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 ➢ 夏季气温较高,可适当缩短浸泡时间,以防药物变质。 ➢ 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
煎药火候
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 煎药开始用武火,至水沸后再改用文火, 并保持在微沸状态
3.凉(冷)服( To Be Taken Cold)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 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 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 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 祛暑剂均应凉服。
泡服:番泻叶、胖大海 菊花
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间
1.生津润燥、清暑解热药,不拘时间频服。 2.健胃药宜于饭前服用;消导药宜饭后服用;止泻药及时给 予,按时再服,泻止停药。 3.滋补药宜空腹服用,以利吸收;涩精止遗药宜早、晚各 服1次;安神药睡前半小时服用。 4.平喘药宜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灭菌溶液。
剂量准确,作用迅
速,给药方便,药 液不受消化液和食 物的影响,能直接 进入人体组织,常 用于各种病证和危
重病人的抢救。
皮下注射、肌肉注 射、
静脉注射、穴位注射。
除上述剂型外,还有胶囊剂,如西洋参胶囊;气雾剂,如定咳喘雾化 剂;安瓿
口服液,如双黄连口服液;滴丸,如丹参滴丸等剂型,在此不一一详 述。
(2)热服
• 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 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解表药必须热服以 助药力发汗。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 者热之”之法;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 属“寒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 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格拒。不论是汤剂还 是中成药,凡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 应热服。
清浸出液的剂型。
对于阴虚火旺之证 的病人禁用。
内服:多用于体虚失 养、风湿骨痛。
外用:可消肿止痛、杀 虫止痒。
药 露
用新鲜芳香药物 通过蒸馏收取蒸馏
液的剂型。
气味清淡、芳香无
色、便于口服,一 般作为治疗中的辅
助饮料。
内服
茶 剂
由药物粗粉与粘 合剂混合而制成的
固体剂型。
用量小,贮运服用 方便,多用于治疗 感冒、积滞等病证。
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
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
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 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
(四)煎药火候
•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 “文火”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 “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 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以 “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 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 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 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 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是有 效成分充分煎出。

服药后的中医护理

服药后的中医护理

服药后的中医护理
服药后的中医护理
中医用药护理,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方法外,还应做好服药后的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应。

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

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被,让其周身微汗出。

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

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等。

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事先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反应。

服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4)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

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的相同内容和区别。

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

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椹、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如热证病人用寒药治疗的同时,食物应选用寒凉之品,以顺应病、和药物的药性;同样,寒证病人使用热药治疗时也应给以温热性食物。

这样治疗效果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反之,就会降低药物的效果。

中药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护理.

常用剂型简介
汤剂
散剂
丸剂
颗粒剂
片剂
胶囊剂
汤剂
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热煎煮到一定 程度,去渣取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
散剂
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并干燥、混匀 以供临床应用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丸剂
指将药物碾成细末,混合均匀,以赋形剂制 成圆形的固体剂型。
颗粒剂
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少量药材 细粉混合均匀,制成颗粒状的一种制剂。
片剂
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 匀后,压制成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制剂。
胶囊剂
胶囊剂分为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衣胶囊剂。
二、 中药的煎煮
• 煎药用具 • 煎药用水 • 煎前泡药
• 煎药火候 • 煎药时间 • 特殊煎药法
煎药用具
• 适宜器具
砂锅
瓦罐
陶瓷罐
• 禁忌器具
铝锅
铁锅
铜 锅
煎药用水
• 原则 • 选材 • 温度 水质洁净、矿物质少 井水、自来水、蒸馏水、纯净水 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 约2厘米为宜。
煎前泡药
药物种类
复方汤剂
浸泡时间
加水搅拌后应浸泡 30~60分钟
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 20~30分钟 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为主 60分钟 的方剂
四、 服药的注意事项
1、服用中药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2、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3、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4、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5、煎好的中药汤剂应放在2~8℃的冰箱中保存, 免煎中药应放置在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剂型

汤剂 中药配方颗粒 免煎剂 中药注射剂 散剂 丸剂 膏剂 丹剂 胶囊剂 片剂

口服液 糖浆剂 滴丸剂 茶剂 冲剂 气雾剂 酒剂
给药要求
严格查对制度:病人、药物均应查对正确无误 明确给药方法:医嘱要求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法 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毒副反应 一旦发现过敏或毒副反应时, 要及时停药,并配时间
服药的温度
服药的剂量 服送方法
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 根据病证 、药物性能、胃肠道状况确定 包括饭前服药、饭后服药、睡前服、定时服。
1. 饭前 补益药、制酸药、部 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胃 空,避免与食物混合,迅速进 入肠道,充分发挥药效。
2. 饭后 健脾药、消导药、抗风 湿药等。胃中存有食物,减少对 胃刺激,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应 饭后服。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均应有间隔 ,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谢谢!
服送方法
据病情及剂型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 一般丸剂、片剂、胶囊、滴丸等用白开水送服; 驱寒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药用黄酒送服; 散剂、膏剂、细丸及某些贵重细料,用白开水或汤药冲服或含服; 番泻叶、胖大海等易出味的药,用沸水泡后代茶饮; 呕吐者,汤药应浓煎、少量多次服用。服药前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 许生姜或橘皮; 婴幼儿、危重病人,可将药调化后喂服;吞咽困难者可行鼻饲法
分服
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较轻,可慢慢调 治的患者。一剂汤药可分2~3次口服 ,每次100~200ml。
顿服
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 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 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服药剂量
分服 顿服 1.一般服法 一般疾病,一天服一剂, 早、晚分服。 2. 顿服 病情紧急者,可一次一煎,大量顿服。 3. 不拘时服 急性病、热性病、咽喉疾病,治疗药物应不拘时间,迅 速服用,有的也可煎汤代茶饮。 4. 小量顿服 呕吐患者或小儿患者宜小量顿服。大量服药可以引发或 加重呕吐症状;小儿脾胃稚弱,不胜药力。 5. 中成药 据剂型,予片、丸、粒、克等单位服用,小儿根据病情和 年龄酌情减量。
服药时间
3. 睡前 安神药、涩止遗 精药、缓下药。安神药于 睡前服,待药物起效后能 起到安眠的效果;遗精、 遗尿病证多于夜间发生; 缓下药需长时间在胃肠道 作用,晚上服用,晨起后 正好发挥泻下作用。
4.定时服 平喘药、截疟 药、主治月经不调的药物 。喘咳和疟疾一般发作多 有规律。宜发作前的 2-3 小时服,发作时起效;治 疗痛经的药物宜月经前 3 ~7 天服用。
四、服药后护理
服药时,患者情绪稳定,忌恼怒惊恐,以免引起呕吐。后半卧位休息 。 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煎好的中药汤剂应放在2~8℃的冰箱中保存,免煎中药应放置在避光 、阴凉干燥处保存。 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尤其毒副作用或药性峻烈的药物,用药前, 应将用药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交待清楚。严格掌握常用药物的用法和使 用剂量,避免滥用,纠正中草药不会中毒的错误观念。
三、服药禁忌
服中药时忌绿豆汤、萝卜、浓茶等同时服。 何首乌忌葱、蒜、萝卜 鳖甲忌苋菜 甘草忌鲢鱼 茯苓忌醋 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 解表药,忌生冷、酸味及油腻等食物。 健脾和胃剂,忌食作气食物。 火毒阳热证,服清热解毒药时忌各种辛辣油煎厚味之物。 阴寒阳气亏虚之证,服温阳补气药,忌食生冷寒凉滋腻食品。 水肿病,服发汗祛湿或温阳利水药,忌服食盐及生冷等。 皮肤病及疮伤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中药服药护理
中医科 王婷瑾 2017.11.01
目录
概述 中药的服药方法 中药服药禁忌
1 2 3
3
中药服药后的护理
一、概述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药具有治疗范围广 泛、疗效确切等优点。内服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 中药服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服 药得当发挥其疗效。通过中药的性能,祛病除邪、 增强人体正气、调节阴阳,达到恢复健康。 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 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进一步阐明了正确服药的 重要性。
服药温度
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温服、热服、冷服 温服 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 治疗的目的。如瓜蒌、乳香等。
热服
适用于寒证,属“寒者热之”之法理 气、活血、化瘀、补益类均应热服
冷服
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湿热蕴结 证、肝胆湿热证等)。如解毒药、止 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服药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