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生,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海洋比陆地更重要,这在当今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情,之所以讨论一番,是因为罗马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他们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些,而我们的祖先没有给以足够的认识,我们的历史也只是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才给以我们这些证明。
当然,这之间的差别纯粹可以说是由地理所决定的,可是难道人类的思想都须依赖环境的刺激,而不能高瞻远瞩吗?对于那些那些敏感而有远见的民族显然是不成立的。
(一)说教材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说课案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一、说教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开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根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开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
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根底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根底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开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p 。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比照,了解巴西经济的开展历程。
让学生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开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p 。
5.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a.分析^p 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p 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p 地理问题的能力。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课件(讲解
张骞两次出使西 域的基本情况。
张骞通西域:
比一比
第一次 时间
图表归纳法
第二次
任务
成果
张骞通西域:
西域之旅
情景三:
情景创设法
“张骞像”
杜甫的《有感五首》之一 情景四: “入乡随俗”
张骞有哪些 精神值得我 们学习? 新疆地区从什么 时候才隶属于中 央政府管辖的?
丝绸之路:
欧洲 新疆地区
地图讲解法
西亚
人教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 上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说课内容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设计
说教材
教材地位:
1、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和“班超经营西域”,主要讲 述两汉时期对内对外交流的基本史实。 2、中外交流由来已久,而汉朝的对外交往 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张骞 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都对汉朝 的发展与中西文明的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教材
知识目标:掌握张骞通西域的原因、过程及精神品质; 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 课程目标: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 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解读材料与现象比较,培养初步的历史分析 能力。 3、同图说历史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 历史表现力。
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说教材
情感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 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 的意识; 2、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 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文化差异下文化交流 的重要性。
重点: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稿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稿)襄州四中张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知道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域加强管辖的措施;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分析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表演法、采访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历史情景剧、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学(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齐诵诗歌。
大家能发现诗歌中的两个地名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图,明白两汉时期西域的地理范围。
提问:提到西域,我们会想到一个人,他是?一条路,它是?(二)、自主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本上圈画疑点。
)1、张骞共出使西域几次?目的有何不同?2、张骞出使西域带去了什么?又带回了哪些东西?3、请举例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你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它的开通对汉朝有什么意义?5、东汉时又派谁去经营西域?你知道他的故事吗?二、互动(一)组内互助分组探究自主预习中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意见。
(任务:1——2组:第一题3——4组:第二题5——7组:第三题8——10组:第四题11——13组:第五题)(二)组间展示活动一:探寻神秘西域寻访张骞之路互动1:师提问: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想寻找一位合伙人,假如你是西汉一位大臣,能否为武帝献上一计?(生自由回答)互动2: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张骞出使西域》互动3:闯关大pk表格并检查。
(5、6组同学pk)第二关:“明察秋毫”学生看图,找出哪些物品是从西域带到中原的?哪些又是从中原带到西域的。
(3、4组同学展示)第三关:提问:请举例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中国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1、说教材2、说教学流程3、说特色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_0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地位本课从人们积极地利用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出发,阐述人类是如何改造自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及特点,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从而提高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新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提问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坎儿井开凿和利用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说教法●问题情境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火花,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说学法把联系阅读法、感受信息法、讨论法与学生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展示坎儿井的剖面图,播放坎儿井的录像资料,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问题,并让他们合作讨论共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今天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点课文。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乃至欧洲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说,它可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本课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有: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即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本课要达到的情感目标有(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交流对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整体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由此推及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开拓进取意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汲取历史经验,为祖国西部和边疆的发展出谋划策。
3、本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有:(1)通过将中原地区的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认识,培养学生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张骞在我国历史上的功绩”的分析和对张骞的客观评价,以及丝绸之路开辟在中西方交流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
(三)本课重点:①张骞出使西域②丝绸之路对于这两个重点,我是这样突破的。
第一个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我先通过学生即兴表演“张骞拜别汉武帝”场景来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接着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张骞,在遇到你所设想的艰险时,你会怎么做?”从而激发活跃学生思维。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3.学情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6课,内容分三局部: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三者之间因果相联,表达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
本课还与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前后照应,在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处于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根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根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依据: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开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难点:张骞通西域。
依据:学生对西域的地理概念陌生;识图难,地名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且地名多;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两次出使时间长,所经过、出访的国家多,过程复杂。
总之,这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二、说学情在网络迅速开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拟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精选10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篇1[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3、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 、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篇2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_0
初中历史说课稿-《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阔的疆域”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朝对西域的通商和开发,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汉通西域,包括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治理;第二部分是丝绸之路,包括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人物、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史实来感知历史,理解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通西域的背景和过程,掌握汉朝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汉通西域的过程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难点: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形式展示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教学内容(1)汉通西域①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和目的。
②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及意义。
③分析汉朝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2)丝绸之路①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②讲述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③分析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3.小组讨论(1)汉通西域对汉朝有哪些影响?(2)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桥梁?(3)丝绸之路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强调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5.课后作业(1)熟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教案_七年级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教案_七年级历史教案◆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初中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文章由收集。
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
而这些也小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的今天,学生己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的原区与启示等.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欺欺人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理,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十问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的能力。
3、。
惰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厂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人路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等)。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初一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武帝时期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3.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联系历史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积极参与精神。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汉朝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历史文化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复习《中国古代文明》课程。
2.查阅相关教学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3.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丝绸之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
2.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代的人们要开辟丝绸之路?它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学习新知识1.介绍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的历史背景及其西域政策,让学生了解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和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中的资料,自主探究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料,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深化新知识1.利用图片展示和模拟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和汉朝向西域推广文化、传播丝绸的途径。
2.讨论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巩固新知识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丝绸之路的变化和发展。
2.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厚文化内涵。
课堂小结1.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梳理思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2.强调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文化,在探究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相关历史文献。
3.相关历史文化视频和图片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是课后说课。
我的说课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的国家建立》中的第15课。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对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二、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知识体系很松散,但求知欲强,我在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主要是课前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熟悉本课的内容,部分学生需要排演情景剧;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掌握重点知识化解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
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
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对“张骞通西
域”这个内容我是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情景剧既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又对他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实现突破的;对“丝绸之路在
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是通过学生模拟导游的方式加以突破的。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是设置问题让学生转换角色展开课堂,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整理学生见解适当补充我的看法和观点加以突破的。
四、说课堂教学
导入部分:让学生欣赏几种美食:石榴和葡萄。
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
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设计:
一、张骞通西域:
首先教师设置问题: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学生看地图册确定西域的地理位置.
教师板书:1、西域的地理位置.
继续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基本上能答出一些内容,然后教师引导并介绍张骞,用翦伯赞对张骞的评价:“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引起学生对张骞的兴趣,最后过渡到:张骞两通西域。
教师板书:2、汉与西域的联系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过程、意义让学生根据幻灯片的展示回答相关内容。
教师则设置问题“根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遇到的挫折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展开课堂讨论,最终达成: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定要有胆、有识、有行、有恒,这是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这样。
教师过渡: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了解了西域的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板书:(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收获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师设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后基本能答出一些来,教师再加以总结归纳并指出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板书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
二、丝绸之路
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个情境:情境1、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共有四位同学参与这个活动,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情境2、假如你是一位中国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你准备把哪些东西
带到西方去,假如你是一位西方商人,你准备把哪些东西带到中国来,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非常对于这种角色假设很感兴趣,各种意见见解精彩纷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充分肯定之后,强调: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最后板书: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意义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
课堂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并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深刻体会张骞通西域的开拓精神,又要把握丝绸之路开通所带来的开放精神,并以此激励我们要不畏艰难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