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李贺诗歌意境的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李贺诗歌意境的特色

【摘要】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他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以其诗歌风格独具的意象群,营造了具有鲜明特色,不同常人的诗歌意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李贺;诗歌意境;奇艳;音乐;非常规词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这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论述到:“意境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在美学家宗白华看来,“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这其中有些境界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而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歌意境的构成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以写物为主,有的以写情为主,有的以写意为主,所以王昌龄《诗格》中有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与理、形与神的和谐的统一。

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上,能作超现实想象、并以构建超现实意象为审美追求的诗人寥寥无几,李贺无疑是这极少数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李贺诗歌往往宕开一笔就造成一个奇景突现,异彩缤纷的境界。构思更是超越时空,思维跳跃很大,给人以开阔的景象,再加上各种的色彩使意境更为瑰丽。诗歌的构思则采取多层次的手法来丰富诗歌的含义,加深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的理解,从另外细致的方面理解他的意境。

一、李贺诗歌的鲜明意境

李贺的诗歌可用一个“奇”字来概括:奇妙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奇丽的语言,奇峭的意境,构成了李贺诗歌的奇崛。他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个“奇”字是李贺的浪漫主义诗篇不同于别人

的显著特点。后晋刘朐曾说:“其文思体势,如崇石峭壁,万仞崛起。”(《旧唐书·李贺传》)由此可见,李贺诗歌之奇谲可用崇山峻岭来形容。

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的创造性,他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出干奇百怪的形象,描绘出缤纷斑斓的色彩,塑造出奇特的意境,这使李贺的诗歌光彩照人。如《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黑云”“甲光”的对比意象来显示在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时,日光下守军的阵营和士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李贺运用了“秋色”“燕脂”“夜紫”“红旗”“黄金”,这些大量颜色的对比,不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战场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斑斓的画面。而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按照朱世英先生的说法,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一般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的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浓重艳丽的面画,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从而有力地烘托出了酷烈的战争场面,产生了极强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二、意境与音乐的联系

在李贺的诗歌当中,音乐与意境有着深厚的联系。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李贺写下不少有关音乐的诗作;二是把音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去展现他想描绘的其他事物。李贺在描写音乐的诗作里,主要是通过神话传说的意象以及高度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去描写音乐的,着重表现听音乐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对乐音进行直接的描绘。这样便营造出诡奇壮丽并与神话相互交融的想象性意境。李贺擅长用音乐作为通感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把直接的视觉形象的画面或者是想象中的视觉形象的画面通过音乐的听觉去表达。这样在意境上沟通了不同的感官,这样让画面形象生动起来的同时,拓展了阅读者的想象空间。著名的《李凭箜篌引》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前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

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李贺在其中则采用了想象、夸张、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仿佛再现了美妙的乐声。诗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性的、优美的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动人的乐声绕梁三日,令神仙惊叹,老鱼跳波,蛟龙起舞,使人三年不知肉味,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同时,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三、非常规用词对意境的影响

李贺写诗,求新求奇,刻意雕琢,用其母的话来说就是“要呕出心乃已耳”。关于这一点,前人早已明确指出,如高棅:“若长吉者,天纵奇才,惊迈时辈,所得离绝凡近,远去笔墨畦径”。①因此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李贺的用词是非常独特的,没有任何一个诗人像他那样偏好老、死、衰等词语,而在他的作品中残、断、堕、瘦、古、鬼、枯、颓、病、败、朽、暮、弊、破、哭、愁、幽、折、荒、血、寒、泣、悲、凄这些表述也随处可见。如此的非常规用词,对李贺诗歌的意境产生了三重主要的影响。一是使作品充满了阴冷凄森的气息,增添了对非常规环境的描绘,如“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北中寒》)。二是把自身的愁苦与周围的世界物象相互交融,反映了作者内心中的压抑,如“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三是让非常规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展示对现实的批判与控诉,如“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平城下》)。

在李贺的个别诗歌中,其非常规用词让诗歌有了多重的意境与解读方式。如《老夫采玉歌》中的“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李贺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恐怖的老夫采玉的景象,从而对当时的统治者自顾自身享乐而不顾民间疾苦的现象作了深刻批判。对这句有几种解读,而解读的关键在于“厌”字。“厌”在古代汉语中有几种意思:一是“厌恶”之义,二是“饱食”之义,三是还有“压住”之义。在取“厌恶”意的时候,我们读到了蓝溪水与采玉者的不可调和的相互对立,采玉的蓝溪水厌恶生人,所以它让无数人死于其中,同时那些死去的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依然憎恨着蓝溪水,这一描写可谓惊心动魄。取“饱食”意时,

①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