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之古代行政区划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州府制度的演变 与作用
行省制的设立与 意义
行政区划变革对 国家统一和发展 的贡献
对现代行政区划改革的启示
尊重历史传统:借鉴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为现代行政区划改革提供 历史依据。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合理划分行政区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精简高效: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经济发展提 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概述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定义与演变
定义:行政区划是国家 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 划分的区域。因此,行 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 段,包括郡县制、州制、 府制、省制等。在各个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 划分标准和层级都有所 不同,但总体来说,都 是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和 维护地方治安。
民主法治:加强民主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行政区划改革的科学性和 公正性。
感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的形成与演变:介绍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形成背景、 演变过程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联。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挑战:分 析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可能 带来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文 化断层等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促进:阐 述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的积 极作用,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 文化创新等。
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将继续发展,促 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特色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变迁与风俗习惯的演变 当代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的融合发展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

第八章历史时期政区沿革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居民而划分的区域。

按地域划分居民是国家特征之一。

我国古代自从国家形成以后,也把领土划分为若干政区,采取某种组织形式,对这些政区进行统治、管理。

一、先秦时期的地方和周边控制(一)夏商西周的诸侯方国1、九州说九州是先秦文献著作中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

《尚书·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无徐、梁而有幽、并;《尔雅·释地》无青、梁而有幽、营;《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

三代时的疆域没有如此之大,九州不是真实的行政区划,而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2、畿服制先秦文献中与九州说相对应的还有所谓畿服制,即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为若干区域。

3、分封制夏朝如何划分统治区域,现在还不清楚。

商朝统治区域出现了明确的王畿。

西周之初,“天下未集”,周人还没有力量直接统治广大被征服地区,遂因俗而治,继承发展商朝的制度,实行严密的分封制。

周王朝域外,仍然分布着众多独立的方国部落,与周王朝的关系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二)郡县的起源春秋时期,各国继续实行分封制。

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薄,诸侯既不尊王室,又互相争霸,同时各国国内的斗争也很激烈。

斗争的结果是消灭了大批诸侯方国,消灭了大批豪宗贵族。

对夺取来的土地和人民,一些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而是设县或郡等行政单位,由国君派官员直接统治,这样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出现了。

最先出现的地方行政区划是县。

最先设县的是楚国。

秦国最初设县为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郡的设置较晚于县。

最早见于记载的为晋惠公元年(前650),晋公子夷吾对秦国公子絷曰:“君实有郡县”战国时期,采邑制仍然存在,但是郡县制已初步形成。

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一)秦代郡县制的确立公元前221年。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汉代州的职能
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 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 所。 西汉末刺史(或称州牧)权势有所增大 。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 大部分时间里,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 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
中央
刺史部 长官:刺史
郡:太守
县:令
汉武帝之后
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
2、畿服说
《国语·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 以五百里为差; 《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 百里为差; 《逸周书·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qí), 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
3、分封制
(1)夏、商的封国
(2)西周的分封制
夏的方国
商的方国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 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 诸侯在封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 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 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
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县 县的规模相差悬殊
5、郡的出现 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 子挚讲, “君实有郡县”。 ——《国语· 晋语》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战国时各Biblioteka 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
郡 长官:守 县(道): 令
诸侯王国
侯国(邑)
支郡:

汉 初
汉代郡国分布
西汉时期103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 29个,而关东地区达50郡,说明西汉时黄河 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 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专题六: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同学们在中国住了那么久,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么样的呢?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就是过去几千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比如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同时期的河道和出海口都不一样,黄河的泥沙与现在比是多少等等,这是自然历史地理;又如“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是怎样的?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历代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古代某地今天属于什么地区?一些地区经济发达是否有其历史背景,历代又有什么变化?还有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前后变化,人口的迁移,方言的分布;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的传播等等,这就是人文历史地理。

学习中国经济的同学,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是必须的。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样的?它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是历史时期的中国。

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为中国古代的版图。

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东北到外兴安岭,今天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外兴安岭在漠河之北,今天的俄罗斯境内。

它包括乌苏里江以东,而现在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河,东边就是俄罗斯了;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也是前苏联,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它地方大致与今天相同。

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着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对此,我们可把握以下几点:1 “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

春秋时所谓中国,是中原的代名词,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

应该说,华夏民族并不仅仅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它逐步包括了长江、珠江流域,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

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鲜卑人(古代的民族,居住在今内蒙、东北一带)建立的北魏,到唐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3-1政治历史地理-行政区划沿革

3-1政治历史地理-行政区划沿革

设职,以为民极。”这是说,周天子在封帮建 国的时候,先确定地理位置,在划定国与野的 区域,最后要分设官职,已完成管理百姓的措 施。 ♦ 在这里,“体国经野” 划分行政区域;“分官 设职”正是建立地方政府最简捷的说法。
(三)分封制( 分封制
)
分封制、分封制度或封建制, 分封制、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 封建」,所谓分封, 」,所谓分封 「封建」,所谓分封,即周天子将王畿以 外的地和民,分别授给同姓子弟、 外的地和民,分别授给同姓子弟、异姓亲 戚及所谓先圣后裔,让他们建立封国 封国, 戚及所谓先圣后裔,让他们建立封国,拱 卫周室。 左传》 天子建国, 卫周室。《左传》:“天子建国,诸侯建 天下—— 在西周版图之中就形成了天下 家”,在西周版图之中就形成了天下 国——家三个基本的地域层次,这就是 家三个基本的地域层次, 《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理背景。 大学》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理背景。 齐家治国平天下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还存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政区史上
南北朝--州郡数目大增
♦ 南北朝时期,在战中立功的武官以及地方来降的将领,
政府都要给以封赏,封赏之物则是州刺史、郡太守, 加之侨置郡县,州郡数地增加达到恶性膨胀的地步, 梁大中元年(546) 南朝 104州 586郡 北朝 116州 413郡 合计 222州 999郡 ♦ 县数不详,估计在2000以上。出现“牧守令长, 虚增其数……。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 张郡目。” ( 《北周书》卷《文宣帝纪》)
(五)秦代郡县制的确立 秦代郡县制的确立
♦ 秦灭六国,建立郡县制。秦代的基层政区是县,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则称道,县以上设郡,为 纯粹的郡县二级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 三十六郡,加上内史(即首都周围特区),一 共是三十七个郡级政区。 ♦ 后来郡数有所增加,一方面是开胡、越之地, 扩大疆域,设置新郡;另方面是将内地一些郡一 分为二,因此秦一代总郡数增至四十九郡(包括 内史)。秦县数目没有文献记载,推测总数在一 千,平均起来,每郡约统二十来县,这样的层 级和管理幅度都是比较合理的。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 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的出现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
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 688 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 687 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 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 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 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左传》载哀公十 七年(前 478 年),子谷曰:楚文王“实县申、息”;《左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前 627 年) 晋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楚文王在位是前 689 至前 672 年,晋襄公在位是前 627 至前 621 年。可见,在春秋前期即前 7 世纪,秦、楚、晋等大国已先后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图 2)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这些新拓的疆域,远离诸侯国的国都,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 而命名。
是种种传说而已。
十二州 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西汉学者谷(前?—前 4 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 (4)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 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 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 年)认为“十二 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 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 年)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 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 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 形成的混合物。(5 )(6)现代 的秦汉史和先秦 史学者都从顾氏之 说,否定了“十二 州”说是尧 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

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

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

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

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

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

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先秦时期,直到清朝灭亡。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是一种以城邦为基础的分层系统,由贵族、官吏和百姓共同组成。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由朝纲大类和省衙署小类组成。

朝纲大类由普通官员统治,又称“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务。

省衙署小类由布衣官吏统治,又称“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事务。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有的时候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权力,有的时候中央政府拥有更大的权力。

而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
等方面的变化。

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虽然有其特点,但是也有其缺点,如缺乏统一性、行政效率低下
以及政府权力滥用等,这些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
代政治的发展历史,而且也为当代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道:
唐代设立了道的建制,至唐贞观年间全国分为十道。①关内道即古雍州;②河南道即古豫、 兖、青、徐州四州;③河东道即古冀州;④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⑤山南 道即古荆梁二州; ⑥陇右道即古雍梁二州;⑦淮南道即古扬州;⑧江南道即古扬州南部;⑨剑南道即古梁州剑 阁以南;⑩岭南道即古扬州南部。唐开元时又分为十五 道。
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
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 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 ,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 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 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 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 ”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 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
③十三州:东汉时中国疆土扩大形成十三州,即司隶(直隶州)-_、豫州、兖州、徐州、青州、 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从南北朝以后州的范围逐渐缩小,至唐代全国已有 300 多个州了。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后 来有扬州府、兖州府的名称。
郡:
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颖州、南阳、邯郸、钜鹿 、琅琊、渔阳、右北 平、辽西、辽东、太原 、雁门、云中 、汉中、巴蜀 、长沙等,后来又增加了桂林 、象郡、南 海、闽中四郡,共为四十郡。历代郡的行政区划及名称屡有改动,直至宋代废郡。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 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 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 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 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 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 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

古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古代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的历史,掌握这些历史知识能够对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行政区划和地理命名的演变过程和历史背景。

一、古代行政区划古代行政区划是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确立行政编制的一种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在实践中主要是根据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来划分,其演进经历了从大到小、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领土划分比较原始,不同国家的划分标准也不相同。

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秦朝推行郡县制,首创中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划分为三级:郡、县、乡。

这一行政区划制度被后来的王朝沿用了一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行政区划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时期。

明朝时,地方疆域、行政区划的变化是非常频繁和复杂的,使得寻找官道、迁移人口以及测量土地都变得异常困难。

为此,明朝中期开始逐渐转向用亩地来划分土地面积,这也是中国现代土地政策的基础。

最后,在清朝时期逐渐实行“省县制”,并因此形成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

二、古代地理命名古代地理命名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地名的命名。

地名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它记录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情况。

古代中国的地名,大多数都保留了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神话传说等元素,成为了中国地理命名的一个独特特色。

在古代,地名的起源多数是由出土文物、古代史书、官方记录和民间口口相传等等来源。

中国的地名具有非常多的种类,如高山、河流、湖泊、悬崖、洞穴等等。

其中海洋地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早在汉代,海洋地名已经比较完整地记载在了历史著作《山海经》中。

在唐代之后,海上丝绸之路也趋于成熟,因此对于海洋地名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除此之外,古代地理命名还有另一大特色,那就是地名的多样性和区域性。

由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名多数保留了当地的民族特色。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变化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古代中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国家和王朝,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地理范围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

最早的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之一。

黄河和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长江流域则在南方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文化区域。

古代中国的地理范围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领土被分割成七个主要国家,且边界经常发生冲突和争夺。

而到秦朝的统一之后,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现代大部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演变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革。

明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五个道(行政区域),每个道下面再划分为若干州和县。

清朝时期,行政区划经过一系列调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省级行政单位,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行政区划也出现了多次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新的行政区划体系,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管理效率,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2000年的“大行政区”划分,将全国划分为5个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殊行政区域,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国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的影响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地方行政区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不是地方官员的施政区。路一级官员: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提举常平。
南宋时机基本实行十六路制。此十六路为安抚使的施政区
六.元
多级政区制——五级,中国历史上级数最多
实行复式行政区(多个级别,县可以为多种级别,层级不同,元代开创)
路——府——州——县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外设置卫所以统军户,全国卫所千千计,分隶两京都督府与十六都指挥使司、四行都指挥使司、三留守司。
十六都指挥使司:十三省个有一都司,以及万全都司治宣府卫(张家口,防范西北蒙古)、大宁都司治保定府(今京广铁路沿线地)、辽东都司治定辽卫(防范东北女真)。
四行都指挥司: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卫、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
二、 西汉
——郡——县(道,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前期)中央————王国——支郡——县
——侯国(相当于县级行政区),邑(公主的封地)
——郡——县、道、邑、侯国
(后期)中央—— ——中央集权正式建立
益州:雒(四川广汉) 蜀郡20
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虚封者,仅有封爵而无实土之谓也。
蜀汉:马超领凉州牧;李恢领交州刺史
孙吴:周泰拜汉中太守;孙和为南阳王,居长沙;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
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吴录》载权告天文曰:“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将吏皆进爵加赏。初,兴平中,吴中童谣曰:“黄金车,班兰耳,闿昌门,出天子。”昌门,吴西郭门,夫差所作。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于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今日灭叡,擒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
缔约之后:
蜀:冀州刺史张翼
兖州刺史邓芝
并州刺史廖化
凉州刺史姜维
吴:
青州刺史朱桓
豫州刺史诸葛瑾
幽州刺史孙韶
虚封、遥领虽无实土,却有组织机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州、郡、县三级制。
从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的一级政区。三国以降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蔚州——灵仙、灵丘、飞狐、定安、广灵
只有二级的行省:岭北行省——和宁路
全国大多数地区基本上实行三四级行政区,有的有路,有的没有。南方多有道,属于中央的临时的管辖区。
七、明朝:
继承了元朝的复式
承宣布政使司
明代最高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张如珪 :
幽州长史、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副大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
安禄山:
平卢节度使、支度、营田、陆运、押两番、渤海、黑水等四府经略、处置、平卢军摄御史大夫、管内采访处置使。范阳长史,充范阳军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兼河东节度使。
王忠嗣:
兼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四道节度使。
一、秦:
秦朝正式开始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政区——正式开始中央集权统一;秦始皇罢侯置守,废封建,立郡县。
统县政区:36郡→48郡+内史=49郡
1000余县
沿革地理——行政区的沿革——沿:保持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如:县(秦朝1000余县至今保持稳定
——革:统县政区(县级以上),变化非常大
1) 征东行省,征服朝鲜半岛,但维持时间不长,所以一般不包括
2) 青藏高原,吐蕃纳入蒙元管理,但由宣政院管理,(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3) 察合台汗国,由成吉思汗子孙建立,有一定的独立性,
特例:元代五级俱全的行省(唯一例子):
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
——保安州——永兴县
中央——行省——(道)府——州——县
州——县
【现今也存在】
元中期实行十一行省:中书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湖广行省。
元代版图非常辽阔。远大于任何一个朝代。元代,西藏首次归于中央,归于中国版图。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下——国——家;士大夫为家,诸侯建国,天子有天下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2)西汉
西汉异姓王分封最初自楚汉之争,例如韩信齐王
同姓王分封:众建诸侯(汉文帝)——削藩(汉景帝,晁错)——吴楚七王之乱(诛晁错清君侧)——退恩(汉武帝)——中央集权,郡县制
唐后期,方镇执行最高政区的职能,(方镇)、州、县。
安禄山兼范阳、平卢两节度使,又兼河北道采访使,集军政、民政一体,开合道与方镇为一的先例。“安史之乱”后全国设四十多个方镇,
初:
道——方镇——州—县,
后:
方镇(道)—州——县。
五、北宋
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二十三路:
完全仿效宋朝高度加强中央集权
最高级地方权利集中在:
布政使司——政
都指挥司——军——五军都督
按察使司——司法三司区划基本一致,个别地方有出入,如东北设辽东都司,不置布政使司;山东按察司兼管山东布政司和辽东都司。【辽东,女真,满洲人崛起,辽东没有司法和民政,只有军事】
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分立。明后期为克服都、布、按分权过甚,陆续向各地派巡抚、总督,将一地行政、监察、军务集于一身,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长官。万历年间四总督:蓟辽、宣大、陕西、两广;万历年间四总督:蓟辽、宣大、陕西(防范流民起义,包括甘肃等西部边境)、两广(海上倭寇)都指挥使司的设置:(现今中国七大军区,军队分权:军区司令训练部队,调拨权归总参,武器为总装备部;军区与民政无关)
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导言:
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
行政区与行政区划: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与“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八王之乱
——司马师
司马懿——
——司马炎(分封宗室王、亲王,用亲王制约宗室王)——晋惠帝——八王之乱,胡人入侵
4)明初,靖难之役
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郡县制的特点——分民而治;分为不同的行政管理区域,地方政府
春秋晋国的郡县
晋国率先实行郡县制:春秋时期晋国开始向霍山以北发展,见于《左传》记载,晋顷公时大夫祁氏因罪被灭,将其地置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等七县,邬县在今介休东北,祁县即今祁县,平陵在今文水县东北,梗阳在今清徐县,涂水在今榆次县西,马首在今寿阳县南,盂县在今阳曲县东北。
兖州:昌邑(山东金乡西)
徐州:郯(山东郯城)
青州:临淄(山东临淄东) 曹郡国90
并州:晋阳(太原市西南)
幽州:蓟(北京西南)
凉州:陇(甘肃张家川西)
雍州:京兆(西安)
扬州:历阳(安徽和县)
荆州:汉寿(湖南常德东北)
交州:龙编(越南河内) 吴郡30
汉初,中央直辖15个郡,至武帝时110个郡,前106年,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进行监察(服从,廉政)。各个州借《禹贡?九州》+《周礼?职方》+交趾、朔方+司隶校尉部(首都)共14个监察区。《左传》——茫茫禹迹,化为九州
三国时期的遥领与虚封
司隶:雒阳(洛阳)
豫州:谯(安徽毫县)
冀州:高邑(河北柏乡东)
三留守司: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湖广留守司治郧阳府,兴都留守司治承天府(钟祥)
八、清朝:
中央——省——府(直隶州,厅‘边疆区’)——县(散州,厅);例:迪化(直隶厅,乌鲁木齐),归绥(直隶厅,呼和浩特)、清水厅(县级)
京东东路、京东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北路、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
永兴军路、秦凤路、
淮南东路、淮南西路、 两浙路、
江南东路、江南西路、
荆湖北路、 荆湖南路、
福建路、成都府路、
梓州路、 利州路、夔州路、
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一 使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 制, 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利机构。
分封制的实质——分土而治。分封=封建——分邦建国 feudalism 并非指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封建(封建社会中的封建源自日本,与古汉语的封建无关)。《周礼》: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为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