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巢父生平考略三题_蔡伟政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部分第2章专题安徽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部分第2章专题安徽

陀汗国王对此十分诧异,就搜查各家各户, 结果找到叶限,让叶限穿了鞋子后才确信。 叶限随后穿上翠鸟羽衣和那双鞋,前去拜 见国王,容貌像天仙一般美丽。叶限这才 把事实经过告诉国王。国王带着鱼骨和叶 限一起回到陀汗国。后妈及其亲生女儿都 被飞石砸死了,当地的人哀怜她们,将遗 体埋在石坑中,称坟墓为“懊女冢”。当 地人把它当做媒神祭祀,求之必应。
编辑ppt
陈公警告后放了他。巫师每年收拢老百姓 的钱财用于祭鬼,称为春斋,不这样的话 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了这件事,老百姓 不敢触犯禁令,火灾也没有发生。拆毁数 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 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弼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 时没有军队守备,老百姓非常害怕想要逃 走。陈公用牢城卒夹杂山河户,得到几百 人,对他们日夜训练,(他们的)名声震动山 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 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编辑p侍pt 雷甲带领一百多 个士兵,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约束
【注】 ①周:通“赒”,救济。②风后: 相传为黄帝相。《握奇》:《握奇经》, 古代的兵书。③周流:周行各地。④具区: 太湖的古名。
(1)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 丧其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编辑ppt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编辑ppt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 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编辑ppt
参考译文: 岭南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传说,秦汉以前有
位部族首领姓吴,当地人都称他“吴洞”。 他娶了两个妻子,一个妻子死了,留下个 女孩,名字叫叶限。叶限从小聪明善良, 擅长淘金,父亲非常爱她。这一年末,父 亲死了,后妈虐待她,经常让她去高山上 打柴,到深潭边汲水。

大迁徙广东孔氏子孙源流考-文档

大迁徙广东孔氏子孙源流考-文档

大迁徙广东孔氏子孙源流考孔子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祖先一直生活在中原地区。

其后裔因仕宦、避乱等原因,逐渐向各地散布。

目前学界对孔氏家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被称为北宗的曲阜孔氏和南宗的衢州孔氏,而对地处岭南的孔子后裔研究则相对薄弱。

广东孔氏来源于何处?到达广东后又如何发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至今学界尚无专文讨论。

本文主要通过宋明以来的官私文献,描述性地勾勒广东孔氏的源流及其地域分布情况。

、孔氏迁徙广东始祖考广东孔氏源流最早可追溯到唐宪宗时的岭南节度使孔?琛丿焙?愈被贬潮州,与孔?瓒嘤型?来,他在唐长庆四年(824) 八月为去世的孔?枳髂怪久?如下: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日戮……臣与孔同在南省,数与孔戥相见……长庆四年正月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 元和) 十二年自国子祭酒拜御史大夫、岭南节度等使……十五年迁尚书吏部侍郎,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有四子,长日温质,四门博士;遵孺、遵宪、遵裕皆明经。

女子长嫁中书舍人平阳路,随其季者幼。

公之昆弟五人载、戡、戢、戳,公于次,为弟二。

公之薨,戢自湖南入为少府监。

其年八月甲申,戢与公子葬公于河南河阴广武原,先公仆射墓之左。

韩愈在孔?枞瘟肽辖诙仁故北槐岢敝荩?孔?柙?表示要给他关照,遭韩愈婉拒。

韩愈与孔戮有私交,所述应可信,即孔?栌谠?和十二年(817) 出任岭南节度使,十五年(820) 北归任尚书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 逝于家,八月被安葬在河南河阴县广武原。

可见,孔?柙诹肽先沃八哪辏?没有迹象表明他落籍过广东。

然而,韩愈有关孔?璧募窃兀?被宋明时期广东士人和孔氏家族在追述广东孔氏始祖时改得面目全非。

明代广东士人对地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不断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岭南文化在唐代已经开明的形象。

至少从明初开始,广东士人就开始追溯孔子后裔定居岭南的祖先问题,这在天顺年间编纂的《明一统志》中有所反映,该志记载南雄孔林书院,“在府城东一百里,唐宪宗时,曲阜孔?栉?岭南节度使,因家焉。

【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岱《家传》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岱《家传》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岱《家传》阅读附答案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

文恭墓木已拱,攀?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

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而令,阳入广昌,僚【案】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仁义谑搬,易大父为纨绔子。

巡方下疑狱,而令五县可以【】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于我,我勿受到,诸君亦勿受到,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言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例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表示奇才!奇才!遂于小父定交,表示莫逆。

八十六载,托福升用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6.对以下加点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后)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倦c.詈不佳詈:责骂d.而令五县可以鞠之钺:审问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成功,直到他父亲去世都没考上功名。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梯级练习:第二编专项一考向一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梯级练习:第二编专项一考向一

2022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梯级练习:第二编专项一考向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

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

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

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

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滋甚。

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久之,拜侍御史。

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

台榭苑园,宜以为后”。

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内疏。

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

”勋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

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

”帝怒作色,因奏:“刘晔佞谀..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

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

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

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

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

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

太守孙邕见,出过勋。

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注],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

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

”廷尉法议:“正刑五岁。

”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

”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

帝不许,遂诛勋。

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

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注】标埒:标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书:书信B.恚望..滋甚恚望:怨恨C.刘晔佞谀..不忠佞谀:巧言谄媚D.勋奏绌.遣绌:通“黜”,罢免【解析】书:动词,写书信。

【答案】 A【参考译文】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召鲍勋为丞相属官。

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时,封鲍勋为中庶子,外出担任魏郡西部都尉。

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担任曲周县吏时,抢劫官布,按照法律应处“弃市”之刑。

2017年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三 含答案 精品

2017年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 考点三 含答案 精品

考点三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仔细比对,准确辨析一、掌握阅读要求和答题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八世祖允良生期岁,淳化间盗起,举家歼焉,惟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

子才少从其父客陈咸,咸张乐大宴,子才闭户读书若不闻见者,见者咸异之。

嘉定十六年举进士。

时丁大全与宋臣表里浊乱朝政,子才累疏辞归。

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为记曰:“白之斥,实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报脱靴之憾也。

力士方贵倨,岂甘以奴隶自处者。

白非直以气陵亢而已,盖以为扫除之职固当尔,所以反其极重之势也,彼昏不知,顾为逐其所忌,力士声势益张,宦官之盛遂自是始。

其后分提禁旅,蹀血宫廷,虽天子且不得奴隶之矣。

”又写力士脱靴之状,为之赞而刻诸石。

属有拓本遗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诉于帝,乃与大全合谋,嗾御史交章诬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馈遗过客为入己,降两官,犹未已。

帝疑之,密以椠问安吉守吴子明,子明奏曰:“臣尝至子才家,四壁萧然,人咸知其清贫,陛下毋信谗言。

”帝语经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吴子明乃谓无之,何也?”众莫敢对,戴庆炣曰:“臣忆子才尝缴子明之兄子聪。

”帝曰:“然。

”事遂解。

盖公论所在,虽仇雠不可废也。

未几,大全败,宋臣斥,诬劾子才者悉窜岭海外,乃复子才官职,提举玉隆万寿宫。

帝即欲召子才。

会似道入相,素惮子才,仅进宝章阁待制、知温州;又嗾御史造飞语目子才为潜党,将中以危祸。

上意不可夺,遂以礼部侍郎召,屡辞,不许。

乃赐御笔曰:“朕久思见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为我强起。

”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见帝乃供职;子才至北关,请内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见,大说,慰谕久之。

时士大夫小忤权臣,辄窜流,子才请重者薄惩,轻者放还。

度宗在东宫,雅敬子才,言必称先生。

即位,授翰林学士、知制诰,力辞不拜,请去不已。

进端明殿学士,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赠四官,官其后二人。

(选自《宋史·牟子才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牟子才少年时苦学上进。

中华文史论丛总目(第1-42期)

中华文史论丛总目(第1-42期)

中华文史论丛总目(第1-42期)《中华文史论丛》目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中华文史论丛》简介是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62年,甫一问世便以刊发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为海内外学术界所瞩目,至2005年共出版了八十辑,声誉历久不衰,1989年后改为丛刊。

近年来,各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了一股持续高涨的研究热潮,2006年也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建社50周年,《中华文史论丛》正式恢复刊号出版。

第一辑卜辭金文中所見社會經濟史實考釋平心(1) “冠禮”新探楊寬 (21)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蒙文通(43) 經傳小辨(三題) 任銘善(71)《楚辭新注》導論蔣天樞(81)楚辭解故朱季海(137)招魂試解陳子展 (153)“采詩”和“賦《詩》” 夏承燾(171)黄鐘管長考陳奇猷(183)漢大曲管窺丘瓊蓀(189)章學誠“六經皆史說”初探周予同湯志鈞(211) 康有為公羊三世說的歷史進化觀點研究——康有為史學研究之一吳澤(229)關於歸義軍節度的幾種資料跋唐長孺(275) 影印《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十六回後記俞平伯(299)王亥即伐鬼方之震平心(20)奭字略釋平心(136)釋好平心(l70)好之同族字平心(210)朱之臣《水經注刪》元陀(228)讀清史隨筆——清代歷朝《實錄》的錯字錢實甫(340)第二辑論錢舜舉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李亞農遺著(1)論“王安省變法” 楊向奎(31)土地問題檢論陳守實(57)楚辭解故識遺(上) 朱季海(77)蕭衍、李白“上雲樂”的體和用任半塘(105) 李白兩入長安辨稗山(125) 論高密詩派汪辟疆(137)論魏良輔新腔創立和他的《南詞引正》黄芝岡(149)鄂君啟節銘文釋地譚其驤(169)讀呂紀隨筆沈瓞民(191)《論衡》篇數考蔣祖怡(221)十二律管之長考陳奇猷(235)述現存永樂大典中的醫書范行準(245) 古書句讀數例述辨章秋農(267) 馮夢龍墨憨齋詞譜輯佚錢南揚(281)讀《四時纂要》剳記胡道靜(104) 激廬讀老札記張心澂(124)艾、又、宥、賄等字義訓考釋(《補白集乙:南周文字雜釋》 ) 平心(148)清順治初年黃河並未自復故道趙世暹(220)第三辑春秋戰國是封建割據時代唐蘭(1) 論漢宋間佃農的身份束世澂(33)西周『舀』器銘文綜合研究譚戒甫(65) 《〈者汈鐘銘〉考釋》讀後記平心(91) 談耦耕何茲全(101)釋菽篇胡道靜(111)《詩經》中『止』字的辨釋于省吾(121) 《杜臆》前言顧廷龍(133)金聖歎的文學批評劉大杰章培恆(145) 四聲五音及其在漠魏六朝文學中之應用詹锳(163) 談吳江派錢南揚(193)《神思篇》虚静說柬釋王元化(219)黄庭堅的政治態度及其論詩主張朱東潤(225) 讀倪雲林傳札記黃苗子(247) 記馬平泉的學說嵇文甫(273)樂書訂誤兩則丘瓊蓀(285)治河史札杜省物(295)補《全唐詩》王重民(301)“逐鹿”與“逐兔” 高振鐸(110)徐光啟的農學著作問題胡道靜 (120) 顧亭林佚文兩篇王重九(144)康熙十年李自成餘部活動記載的糾誤方福仁(224) 《影印脂評石頭記十六回後記》的補充說明俞平伯 (294)第四辑『鄉敛酒禮』與餐禮』新探楊寬(1) 墨子的科學——力學與光學陳奇猷(33) 公羊春秋“三世”說探源段熙仲(67)周頌考釋(上) 高亨(77)楚辭解故識遗(下) 朱季海(109)跋晉人書曹娥碑墨蹟楊仁愷(139)再論永明聲病說郭紹虞(157)玉谿詩箋舉例汪辟疆(183)明代初、中期此雜劇的盛行和衰落黄芝岡(197) 南卓考卞孝萱(133)據《白氏長慶集》考唐代長安曲江池夏承燾(245)太平天国的官級于立夫(251)乾惕居讀四子書札迻徐仁甫(289)渤澥一勺王仲犖(305)《保卣》銘略釋平心(32)曙樓學記四則平心(66)殷人疾病補考陳世辉(138)元代虎符考丁彥博(196)虎頭金牌與獅頭金牌蘇繼廎(232)鄭板橋《劉柳邨冊子》墨蹟殘本陳子良(288)第五辑“贄見禮”新探楊寬(1)《詩經》新解平心(35)周頌考釋《中》高亨(71)保卣銘考釋蔣大沂(93)關於鄂君啟節交通路棧的復原問題黃盛璋(143) 再論鄂君啟節地理答黄盛璋同志譚其驤(169)梁代文論三派述要周勛初(195)四聲舉說夏承燾(223)法曲丘瓊蓀(237)韓昌黎詩拾詁徐復(299)《詞品》補正唐圭璋(315)《白居易詩選》編年注釋質疑朱金城(321)論八旗制度李旭(345)《揚州十日記》辨誤張德芳(365)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書兩種跋唐長孺(377) 談新刊《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俞平伯(395)《大盂鼎銘》『女妹辰又大服』解平心(194) 《詩經》『牆有茨』與《周易》『剝牀』合解平心(232) 古代地圖測繪技術上的『七法』問題: 胡道靜(236) 《瓠子歌》原為一章辨徐仁甫(320)讀《世說新語》札記陳直(364)唐人誤記唐詩陰法魯(446)第六辑論墨子與楊朱學派關鋒(1)《管子?五行篇》音律思想研究李純一(57)周頌考釋《下》高亨(83)詩『履帝武敏散』解于省吾(111)古漢語自動詞和使動詞的配對王力(121) 談鄂君啟節銘文中幾個文字和幾個地名等問題商承祚(143) 戰國初年魯國公室的集權與季氏的獨立統書業(159) 鄭樵年代考索二题楊國楨(167)元代的探馬赤軍楊志玖(181)論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七十八回本)的構成、年代和評語吳世昌(215)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話二則賀昌羣(285) 兩漢三國南北朝隋唐醫方簡錄范行準(295)《鄂君啟節》兩個地名簡說殷滌非(82) 北河(上) 禾子(180)北河《下》禾子(214)释“界身” 李詩(348)第七辑(复刊号),1978年7月堅持“雙百”方針繁榮學術研究——上海文史研究工作者在《中華文史論叢》座談會上的發言李俊民朱東润周谷城郭紹虞顧廷龍徐崙吳文祺吳澤張世祿徐中玉蔡尚思王運熙陳旭麓譚其驤李培南陳子展徐震堮章巽魏建猷 (以發言先後為序)(1)徹底批判“幫史學”,努力作出新貢獻顧頡剛(49) 奴隸主與經古今周谷城(59)商文化起源于我國北方說金景芳(65)王安石變法與商品經濟谷霽光(71)龔自珍思想筆談王元化(107)《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袁珂(147) 《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譚其驤(173) 記舊抄本古航海圖章巽(193)六義說考辨郭紹虞(207)論《卜居》、《漁父》為屈原所作陳子展(239) 梅堯臣詩的評價朱東潤(255) 曹雪芹佚著辨偽陳毓羆劉世德(281)讀《天雨花》舊抄二十六回本札記阿英遺稿(337) 論再生緣《上》陳寅恪遺稿(343)記《花鏡》作者陳淏子誠堂(146)陰山(上) 禾子(172)陰山(下) 禾子(206)王紹蘭未刊稿《禮堂集義》沈文倬(254)《全唐詩》未取材於《永樂大典》說李詩(336)王韜《蘅華館日記稿》陳左高(392)第八辑,1978年10月紀念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郭沬若同志周谷城商承祚胡厚宣沈之瑜(1) 《水浒》叢談徐中玉簡茂森商韜葉玉華樊樹志張于(35)戰國秦漢時期的歷史真相吳澤(93)《百篇書序》的流傳蔣善國(113)《唐律》歷史淵源略論稿楊廷福(141)豐台唐墓玉册初探段熙仲(183)論定陶的興衰與古代中原水運交通的變遷鄒逸麟(191)惠施“歷物之意”及相關諸問題楊向奎(209)一本荒謬的中國文學史吳文祺(229)可怜無醭費精神唐振常(243)讀温飛卿詞札記施蛰存(273)談辛棄疾《永漫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陸成侯(283) 論再生緣(下) 陳寅恪遺稿(297)劉長卿事迹考辨傅璇琮(345)李益年譜稿卞孝萱(371)徐霞客贈妙行七律二首墨迹跋史樹青(415) 顧炎武與驚隱詩社謝國楨(423) 最早的《詩經》白話註本吳德鐸(112) 曹寅及其詩文集一丁(228)李賀《秦宮詩》補注段熙仲(140) “朋友”考(上、下) 錢宗范(272、282) 《明史》不諱龍鳳正朔辛雨(190) “土伯九約”新解汪冬青(296) 書《明史?詹鼎傳》後辛雨(190) 劉銓福和趙之謙莊葳(414)方克勤之死辛雨(208)《蕙風宦遺印》小識莊葳(422)第九辑,1979年第1辑孔子哲学思想分析冯契(1)关于孔子的几个问题周予同贺卓君(5) 孔子和历代孔子崇拜者的关系问题蔡尚思(19) 孔丘思想评析孙叔平(25)真假批孔论严北溟(33)《保卣铭》新释平心遗稿(49)西周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形态韩连琪(81) 论唐代封建经济的变化朱伯康(103) 明代的官田和民田伍丹戈(119)梁书刘勰传笺注杨明照(165)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王元化(189) 《文心雕龙?史传篇》疏证金毓黻遗稿(209) 《文心雕龙?体性篇》札记蒋祖怡(269)史可法的评价问题李廷先(275)曾国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荣孟源(291) 在拜上帝会与天地会关系问题的背后魏建猷(315)白氏长庆集人名笺证朱金城(327) 苏轼卜居宜兴考宗典(377)曹寅与朱彝尊王利器(387)评章学诚七《志》书后黄苇(393)记龚自珍佚文《学隶图跋》与魏源佚诗三首樊克政(413) 关于《废艺斋集稿》的消息吴恩裕(429)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18、24、32、48)云烟过眼新录黄裳(80、164、188、208)“容斋逸史”补证吴企明(268)《青溪寇轨》非曹溶改题吴企明(290)纳兰性德与《通志堂集》一丁(326)记洪昇佚曲一套枚坤(376)关于《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的通信裴汝诚谷霁光(432)补唐书黄君汉传林烨卿(434)首批留美学生名单枕书(436)第十辑,1979年第2辑关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新论坛) 罗竹风戎笙田昌五关文发彭大雍孙祚民冉光荣高敏李天佑孙达人(1)《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顾颉刚(31)略论《山海经》的神话袁珂(59)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锺敬文(75) 马王堆汉墓帛画日月神话起源考周士琦(99)释旅彝黄盛璋(105)丁卯斧辨伪郭若愚(121)读《经法》郭元兴(125)《指物论》诠释王煦华(137)《水经注》校本的研究胡適遗稿(145)《〈楚辞新注〉导论》质疑谭优学(221) 《〈楚辞新注〉导论》二蒋天枢(233)《穆天子传》中一些部落的方位考实赵俪生(287) 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魏嵩山王文楚(303)左思《三都赋》写作年代质疑傅璇琮(319) 萨都辩生平仕履考辨张旭光(331)论吴江派和汤沈之争邵曾祺(353)释“幹” 程应谬(373)尚让叛降考陆枫(381)宋江招安资料辨正裴汝诚许沛藻(391) 定宗征拔都杨志玖(401)海宁陈家孟森遗稿(411)关于太平玉玺上“八位万岁”的考释董蔡时(443) 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汤志钧(457)从《新修本草》看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吴德铎(471)宋代俗语“踏逐” 陈奇猷(58)毛笔始于战国说张道贵(103)陆游卒年小议于北山(104)《李益年谱稿》补记卞孝萱(136)云烟过眼新录黄裳(30l、371)陆游“老学菴”命名年代子文(302)涵芬楼影印《文心雕龙》非嘉靖本弢甫(330)《沈吟楼诗选》和《广阳诗集》赵昌(372)康南海推崇沈寐叟郑逸梅(390)《石湖擢歌百首》手稿郑逸梅(400)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4l0)马叙伦《石屋续溶》补正钱剑夫(442) 释“王相” 祁龙威(456)《登鹳雀楼》诗为畅诸作吴企明(470)第十一辑,1979年第3辑满城汉墓出土错金银鸟虫书铜壶(甲)释文张政娘(1) 《山海经》初探袁行霈(7)唐五代瓜沙张曹两世家考姜亮夫(37) 高适何时入河西幕陈铁民(59)铁公鸡考罗尔纲(67)《李秀成自述》中的马塘桥考董迟(71) 谥法探源吴静渊(79)“史德”“史识”辨仓修良(95)中国古代金丹术的医药化学特征及其方术的西传 [英国]李约瑟(99)《梦溪笔谈》补证胡道静(111)我国早期的二十八宿观测及其时代考潘鼐(137) 晚翠园科学技术史札记陈奇猷(183)论《水经注》的版本陈桥驿(191)沈钦韩《水经注疏证》稿本概述段熙仲(205) 唐代“条支”地望质疑朱方(215)读古诗札迻徐仁甫(219)论“枚乘诗” 郑文(225)读昌谷诗札记钱仲联(241)《三国演义》看校札记周邨(255)《红楼梦》后四十回非高鹗续作陶剑平(271)南画研究童书业遗稿(283)南唐艺文志唐圭璋(337)江浙访书小识谢国桢(357)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王欣夫遗稿(389)关于毛人的早期记载金园(36)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58)我国古代引种国外植物苜蓿顾吉辰(66)沈括的《灵苑方》吴佐忻(78)唐末王氏墓志与泗州城址王少华(136)《黄生才供词》不可信茅家琦(190)《聊斋志异》的稿本荣孟源(204)读陆放翁题跋札记沈宗威(214)记《行水金鉴》辑录者郑元庆一令(282) 源远流长的中日医药交流傅维康(386)第十二辑,1979年第4辑《楚辞?九歌》之全面观察及其篇义分析陈子展(1) 帛书《五行篇》校注庞朴(47)《世说新语》简论(附《世说新语》词语简释) 徐震堮(73)弘法大师与《文镜秘府论》王利器(129) 《徐霞客游记》原始抄本的发现和探讨周宁霞吴应寿褚绍唐(155)太平军与反帝队伍的关系谢兴尧(190) 记新本《石达开自述》方诗铭(196) 论洪秀全张寄谦(202)石达开评价的几个问题陈周棠郭群一(221) 韦昌辉与“天京事变” 张道贵周衍发(233)续《渤澥一勺》杨向奎(243)唐诗札丛马茂元(253)读韩偓词札记施蛰存(273)读《桂之华轩诗集》朱东润(283)(《天雨花》作者为明末奇女子刘淑英考熊德基(295) 论《废艺斋集稿》的真伪吴恩裕(329)庋橡偶识王伯祥遗稿清嘉录 (70)孪史 (70)十国春秋 (71)书目答问 (152)历代讳字谱 (153),历代名人家书 (242)司空诗品注释 (242)李秘园辑字学七种 (282)元人小令集(又一部) (381)易义阐 (381)汉学师承记 (382)旧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 (382)梦厂杂著 (383)觚賸正续集 (383)闺秀艳迹录 (383)水道提纲 (383)六十种曲叙录 (384)剧说 (384)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384)第十三辑,1980年第1辑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1)论秦汉的分封制杨宽(23)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与方腊起义李祖德(39) 清初内地人民抗清斗争的性质问题商鸿逵(53) 龚魏之历史哲学与变法思想香港中文大学许冠三(69) 西周莽京新考陈云鸾(105)从《梁书》佚文考盘盘国的方位王仲荦(113) 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青龙镇邹逸麟(119)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杨廷福(133) 再论宣南诗社与林则徐杨国桢(149)《诗序》作者考辨陈允吉(159)论韩愈诗的几个问题江辛眉(187)刘禹锡与令狐楚卞孝萱(211)金圣叹与《水浒》林文山(241)论徐士范本《西厢记》蒋星煜(259) 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序冯其庸(285) 《波斯人》作者非蒲松龄美国芝加哥大学马泰来(295) 乐书订误二则丘琼荪遗稿(297)互卦说冒鹤亭遗稿(22)汉文帝置三经博士罗义俊(38)关于高超的一条史料李迪(1l0)灭国真非蔑古真龚方震(111)李白诗中的丹阳马里千(130)杜诗“乌鬼”、“黄鱼”考锺来茵(131)刘长卿别李白事迹小辨郁贤皓(146)记宋本《杜荀鹤文集》沈津(148) “官奴”非王献之小字周本淳(240) 《织云楼诗合刻》小记施舍(292)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茅家琦(294)有正本《原本聊斋志异》述略杨震方(306)第十四辑,1980年第2辑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何兹全(1)辽后期迁都中京考实谭其骧(43)元置澎湖巡检司考孔立(55)滇越考汶江(61)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裘锡圭(67) 居延汉简考略陈邦怀(83)《明史》校勘札记汤纲王鸿江傅贵九(95) 《稽古录》浅探王敬之(121) 思托撰鉴真和尚原传述略汪向荣(133) 沈括文物二三事胡道静(151)董其昌论伍蠡甫(171)清世祖董鄂妃生死特殊典礼孟森遗稿(195)附:赘言商鸿逵(200)读《顾亭林文集》札记华忱之(203) 魏源信札考释(三篇) 李瑚(219) 关于魏源佚诗《题尺五庄饯春图》樊克政(23a)论《水浒》的繁本和简本聂绀弩(237) 论《水浒》繁本与简本的关系王根林(295) 袁无涯刊本《水浒》李贽评辨伪崔文印(311)左诂补正陆澹安遗稿(40)“绪”、“思”非人名辨闻乐(41)刘禹锡的医学著作吴佐忻(54)《天问》“帝乃降觏”系“降祸”考萧兵(82)补《唐书?胡曾传》王重民遗稿(168)读陶随笔吴鹭山(230)随园遗事罗继祖(236)敦煌藏卷劫余小记罗继祖(294)储光羲贯润州延陵考黄进德(310)冯云山的家庭出身邢凤麟邢凤梧(318)来函摘登(二篇) (132)第十五辑,1980年第3辑说《尚书?金滕》篇赵光贤(1)郭沫若《释五十》补说陈炜湛(13) 满城汉墓铜壶(甲)释文商榷范祥雍(19) 《文心雕龙》板本叙录詹锳(23) 《世说新语》原名考略周本淳(43) 庾信《哀江南赋》四解曹道衡(49) 评刘知幾对《三国志》的评论张孟伦(55) 南唐二主词叙论施蛰存(61)读《容斋随笔》札记曹融南(79) 读《沧浪诗话》诗札吴调公(87)《镜花缘》作者的疑案孙佳讯(101)唐代的衣冠户和形势户张泽咸(155) 《唐两京城坊考》东都部分质疑高敏075) 《旧五代史?党项传》族姓考苏乾英(187) 薛史《王仁裕传》辑补胡文楷(197) 论清朝苏南义庄的性质与族权的关系冯尔康(205) 《虏在目中》小考张守常(219) 珲春铜柱铭考董万仑(223)姜太公考戴乐志(231)卞著《李益年谱稿》之商榷谭优学(247) 初读龚贤《草香堂集》白坚(267) 李方膺叙传管劲丞遗稿(277)读常见书斋小记汪辟疆遗稿(289)《诗经》疑义解析徐仁甫(48)妾俑与妾字殷涤非(86)鄢地存疑贺江(100)《山海经》“荣草”释尚志钧(186)我国古代海上计程单位“更”的长度考证朱鉴秋(202)关于马可波罗的中文史料吴德铎(204)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补正周夷(228)“君莫舞”试释金文明(244)龚自珍与中日文化交流竺柏松(303)龚自珍集外文一篇洪克夷(304)第十六辑,1980年4辑虚白斋金文考释田宜超(1)金文字典述评马国权(27)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王运熙杨明(47) 唐初白话诗人王梵志考略张锡厚(61) 访蜀读杜札记金涛声(77)苏轼词注释疑张公弛(91)中菲友好史上的一件大事王利器王贞平潘以红(99)关于崔浩国史之狱周一良(113)读明清史考微王春瑜(121)《铁公鸡考》补证罗尔纲(127)语源丛考闻宥(133)《侈靡篇》断代质疑胡家聪(149)《荀子》零笺金德建(161)《荀子》校释补刘如瑛(177)韩非论稿王元化(191)《棋经十三篇》作者考李毓珍(219)附:《棋经十三篇》校注 (252)施耐庵生平探考刘冬(283)谢肇淛的《金瓶梅跋》马泰来(299) 《醒世姻缘传》作者非蒲松龄说金性尧(307)《诗经》疑义解析徐仁甫(60)《钱农部请师本末》补缺钱涛(76)《诗比兴笺》作者佳话刘埜(96)《郭沫若〈释五十〉补说》再补陈炜湛(98)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130、190、216)吴梅村“绝笔”词小考李学颖(131)“冀州”小议郝毓楠(158)《新校正梦溪笔谈》标点商榷张良皋(174)沈括生年记误倪文木(175)吴门质疑录吴企明(217)魏源《老子本义》成书年代质疑黄丽镛(281)薛涛与蜀帅陈文华(306)《猪嘴道人》《张牧》作者亦非蒲松龄 [英国]白亚仁(318)第十七辑,1981年1辑《民报》“封禁”事件诸问题唐振常(1) 光绪帝与戊戌变法武克金潘君祥(35)《离骚经》解题陈子展(49)《离骚》著作时期考严晓青(91)记故宫博物院新收的两片甲骨卜辞胡厚宣(107)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考证韩连琪(127) 跋敦煌抄本唐人作品两种岑仲勉遗稿(149) 唐敦煌“书仪”写本中所见的沙州玉关驿户起义姜伯勤(157)《汉军法》辑补吴忠匡(171)静安寺始建年代辨譌吴贵芳(181)读杜随笔二则邓绍基(189)郑大鹤校梦窗词手稿笺记任铭善遗稿(197) 关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黄清士(207) 谈辛弃疾《永遇乐》词刘初棠(213)有关《庄子》历史资料续考江世荣(219) 评《淮南子》的无为思想谢天佑王家范(231) 从“意”到“言” [美国]杜维明(255)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论历史上的宋江马泰来(263) 杨万里交游考略于北山(269)中国本草学发展史略宋大仁(301)范睢疑年考谢巍(33)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48)《诗比兴笺》作者辨申君(88)《教坊记》作者崔令钦的时代张旭光(104)唐人看甘露之变董乃斌(105)读唐诗随笔富寿荪(126、186)《能改斋漫录》读记张公弛(178)左诂补正陆澹安遗稿(196)李翱卒年订误陈尚君(212)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218、262、300)第十八辑,1981年2辑明清史国际掌术讨论会论文选载明清道教音乐考稿(I) 陈国符(1)机构选择和社会改革:明王朝初期(1350一1425)的政体发展 [美国]法默尔(29) 均徭法、九等法和均徭事例 [日本]岩见宏(55) 明代两畿鲁豫的民养官马制度南炳文(69)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陈生玺(99) 乾隆十七年马朝柱的反清运动 [日本]铃木中正(125)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 [澳大利亚]柳存仁(141) 略论明代的编民养马刘重日(163) 李自成史实三考方福仁(181)清代皇商介休范家商鸿逵(195)敦煌变文研究王重民遗稿(203)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陈尚君(245) 论苏轼的“技道两进”说徐中玉(271) 萨都剌登第年龄质疑张迎胜丁生俊(2s5)元杂剧人物的出场和“冲末” 杨鹤年(293) 菊花新曲破之发现及其意义胡忌(303)陶集札迻郭在贻(68、98)《能改斋漫录》读记张公弛(140、291) 顾炎武诗中之韵目代字富寿荪(161)江西出土碑志选考陈柏泉(180、194、270) 苏东坡“阳关三迭说”小议徐仁甫(244) 蚕豆与豌豆马里千(268)小品二则郑逸梅(284)《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小札马泰来(292) 谈明铜活字本唐人诗集徐小蛮(316) 第十九辑,1981年第3辑中古文学丛考沈玉成傅璇琮(1) 李义山诗偶评黄侃遗稿(23)论《红楼梦》早期抄本的回前诗和回末诗对刘梦溪(31)论《魏风?伐檀》陈智贤袁宝泉(61) 《豳风?七月》历法考辨聂鸿音(71)关于《九辩》、《离骚》、《哀郢》中的一些问题张家英(83)与郭沫若、于省吾论学书平心遗稿(99) 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陈奇猷(111) “左徒”与“登徒” 汤炳正(119)几阁考沈文倬(127)监门考吴荣曾(131)云梦秦简官私奴隶问题试探唐赞功(143) 汉简中所见物价考释徐扬杰(167)僮幹释疑彭神保(195)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幹李春润(215) 《大赦菴记》真伪考方积六(229)关于西辽史的几个问题周良霄(243) 方志渊源考辨黄苇(259)《清史稿?儒林?文苑传》校记汪宗衍(277) 吴虞与青木正儿唐振常(289) 《诗经》疑义解析徐仁甫(22)“官道”一解刘彭(118)汉魏司马门杂考(一) 杨鸿年(140)《文心雕龙》校注辨正陈书良(142、166、316)温飞卿《湖阴词序》辨林邦钧(194)唐大顺元年历荣孟源(214)《梦溪笔谈》札记二则马泰来(25s、276)洪全福假尸案罗尔纲(317)来函照登邹逸麟(320)第二十辑,1981年第4辑《红楼梦》讨论通信顾颉刚遗稿(1) 牛津大学所藏明代简本《水浒》残叶书后马幼垣(47)关于《九歌》的问题李延陵(67)《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补正项楚(89) 《宋诗话辑佚?古今诗话》按语补吴企明(115) 韩偓生平及其诗作简论陈伯海(125) 高明史料辨侯百朋(143) 剩和尚之狱及其它杨积庆(153)《补全唐诗》拾遗王重民辑录刘修业整理(159)关于金文中的“?京(?)、蒿、丰、邦”问题辨正黄盛璋(1s3)《西周?京新考》质疑宗德生(199) 镐京新考张懋镕(209)读《水经注》溱水篇札记祝鹏(213) 碣石新辨王育民(237)马尔蒂尼(卫匡国)在华活动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徐明德(249)璧流离和印度宝石贸易沈福伟(275)西汉献费考周振鹤周翔鹤(287)银雀山简本《孙子》校读举例李零(299) 读《清人别集丛刊》二则周采泉(317)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46、114、124)汉魏司马门杂考(二) 杨鸿年(140)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206、248)《文心雕龙》校注辨正陈书良(314)《金薯传习录》纪要晓今(320)第二十一辑,1982年第1辑《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计划的缘起、进展与现状 [英国]李约瑟(1)李长吉歌诗研究林同济遗稿(17)记元刻《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黄永年(99) 麻城刘家和《金瓶梅》马泰来(111) 记《河东君柳夫人墓碣》瞿凤起(121) 读《李方膺叙传》质疑胡艺(125) 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附:被毁残存及未收书目提要沈津(133)“明保”与“保”考辨赵光贤(181)华不注考晁福林(197)人与夷王献唐遗稿(203)略论西突厥史中的若干问题林幹(229) 南宋海外贸易收入及其在财政岁赋中的比率郭正忠(255)宋金榷场贸易考略陈新权(271)金田起义时太平军的来源问题李微(291)评《<指物论>诠释》杨俊光(299)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举正弢甫(313) 菿闇述礼沈文倬(124、202、270、298)潘景郑寄沤填词图序谢国桢(132)寄沤题跋潘景郑(178)神瑛侍者与通灵宝玉是一是二? 周煦良(227)任堇叔遗稿跋郑逸梅(254)蒋毓英修《台湾府志》潘君祥(311)第二十二辑,1982年第2辑元人散曲概论隋树森(1)《西厢记》徐本屠本评释蒋星煜(37) 白仁甫二三事李修生(53)《双仙会》传奇作者考刘世德(57)汉诗管窥郑文(79)王粲《七哀诗》考 [日本]伊藤正文(113) 《白氏长庆集》人名笺证续编朱金城(129)楚官考吴永章(157)秦汉的上计和上计吏葛剑雄(181)刘知幾实录史学探源许冠三(201) 认《隋志》看汉隋之际史学的发展施丁(239) 《三国志集解》辨证赵幼文(263)关于伊尹的姓氏名号及其他王维堤(283) 秦观陆游名字解诂陈冠明(295) 《民报》的续刊及其争论杨天石(301)菿闇述礼沈文倬(36、52、282)高適《塞下曲》辨伪佟培基(77)《楚辞》待问录萧兵(112、198、238) 刘歆作《左传》一证徐仁甫(156) 《施耐庵生平探考》质疑徐朔方(180) 黄周星与《西游证道书》官桂铨(200) 海外译名知见录马泰来(262)《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家世考丁志安(299)。

2023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2023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1.古代汉语2.先秦两汉文学3月22日上午古代汉语一、标点30分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於是妻之以二姚邑諸綸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讐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讐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讐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三月越及吳平吳入越不書吳不告慶越不告敗也二、翻译40分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隠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逺庖廚也三、文言文写作30分《隋书经籍志》曰: “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剖析条流, 各有其部, 推寻事迹, 疑则古之制也。

”请根据对这段话的理解, 写一篇文言文, 规定观点鲜明, 层次清楚, 符合文言行文规范。

不少于300字。

2012高考名师预测语文试题:知识点14 文言文阅读.pdf

2012高考名师预测语文试题:知识点14 文言文阅读.pdf

【2012年高考猜题】+文言文阅读 第1套 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 韩愈 公讳丹,字文明,姓韦氏。

公之父政,卒雒luò县丞,赠虢州刺史。

公既孤,以甥孙从太师鲁公真卿学,太师爱之。

举明经第,选授峡州远安令。

顺宗嗣位,诏拜谏议大夫。

刘辟反,围梓州,诏以公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

公行至汉中,上疏言:“梓州在围间,守方尽力,不可易将。

”征还入议蜀事。

刘辟去梓州,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①,拜晋、慈、隰等州观察防御使。

将行,上言:“臣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

”上以为忠。

一岁,拜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

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余于官。

罢八州无事之食者,以聚其财。

始教人为瓦屋,取材于山,召陶工教人陶,聚材瓦于场,度其费以为估,不取赢利。

凡取材瓦于官,业定而受其偿,从令者免其赋之半;逃未复者,官与为之;贫不能者畀之财,栽食与浆,亲往劝之。

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

明年,筑堤捍江,长十二里,疏为斗门,以走潦水。

公去位之明年,江水平堤,老幼泣而思曰:“无此堤,吾尸其流入海矣!”灌陂塘五百九十八,得田万二千顷。

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卒有违令当死者,公不果于诛,杖而遣之去。

上书告公所为不法若干条,朝廷方勇于治,且以为公名才能巨,治功闻天下,不辨则受垢,诏罢官留江西待辨。

使未至,月余,公以疾薨。

使至,辨凡卒所告事若干条,皆无丝毫实。

诏笞卒百,流岭南。

公能益明。

(选自《韩愈文集》,有删改) 注:①高崇文:唐代大将,刘辟反,统兵往讨,平定叛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明经第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B.因以东川节度使让高崇文 让:移让 C.为重屋四千七百 重:重要 D.不辨则受垢 垢:污秽,耻辱 【解析】重:重叠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韦丹“治功”的一组是(3分)( ) ①征还入议蜀事 ②罢八州无事之食者 ③为瓦屋万三千七百 ④筑堤捍江 ⑤得田万二千顷 ⑥凡为民去害兴利若嗜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解析】①个人经历;⑥总体评价,与“治功”无关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辟造反围困梓州,韦公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管理梓州,他认为此时梓州正处在包围之下,尽力守卫都很困难了,实在不容易担任那里的将领,就回绝了。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总目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总目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总目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创刊号1991/03王梦鸥读沈既济〈枕中记〉补考王叔岷钟嵘《诗品》概论饶宗颐后周整理乐章与宋初词学有关诸问题饶宗颐楚恭王熊审盂跋刘殿爵A Study of Some Textual Problems in the Lü-shin ch'un-ch'in and Their Bearing on Its Composition劳思光对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之探讨及建议龙宇纯也谈《诗经》的兴张以仁温飞卿词旧说商榷续刘述先朱熹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论或是二元论﹖戴琏璋王弼易学中的玄思丁邦新声韵学知识用于推断文学作品时代及真伪之限度程元敏尚书宁王宁武宁考前宁人宁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观察(上)吴宏一赵执信《谈龙录》研究林庆彰《五经大全》之修篡及其相关问题探究彭小妍沈从文的乌托邦世界:苗族故事及乡土故事研究钟彩钧二程心性说析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1992/03王叔岷论庄子之齐物观周策纵《庄子‧养生主》篇本义复原刘殿爵The Doctrine of Kuei Sheng 贵生in the Lu-shin ch'un-sh'iu 吕氏春秋柳存仁关于《陶真人内丹赋》罗锦堂佛典中的「观」与「念」王尔敏四民名义考张以仁温飞卿〈菩萨蛮〉词张惠言说试疏程元敏尚书宁王宁武宁考前宁人宁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观察(下)吴宏一唐传奇〈孙恪〉故事背景探微林玫仪稼轩寿词析论林庆彰朱谋玮《诗故》研究李明辉康德的「根本恶」说──兼与孟子的性善说相比较彭小妍阶级斗争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无政府主义乌托邦理念钟彩钧二程本体论要旨探究──从自然论向目的论的展开林元辉卖身买得千年名──论中国人的自杀与名欲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03陈槃中国古史论稿商搉别录周策纵《易经》「修辞立其诚」辨柳存仁红楼梦之旧本罗锦堂庄子与禅龙宇纯《诗》「彼其之子」及「于焉嘉客」释义余英时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张以仁从鹿虔扆〈临江仙〉的谈诖到他的一首〈女冠子〉王文生「诗言志」--中国文学思想的最早纲领戴琏璋阮籍的自然观王国璎李白的侠客形象黄俊杰中国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方法及其运用廖明活净影寺慧远的心识思想林丰楙《道藏》所收早期道书的瘟疫观--以《女青鬼律》及《洞渊神经》系为主林庆彰朱睦揧及其《授经图》杨晋龙神统与圣统--郑玄王肃「感生说」异解探义彭小妍企业乌托邦的幻灭--茅盾《子夜》中的阶级斗争李明辉牟宗三哲学中的「物自身」概念钟彩钧《白虎通》与《伊川易传》天人观的比较朱荣贵Scholarly Autonomy and Political Dissent of Local Academies in the Early CH'ing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03陈槃中国古史论稿商榷别录(二)王叔岷陶渊明〈扇上画赞〉笺证周策纵诗歌.党争.与歌妓:周邦彦〈兰陵王〉词考释刘殿爵The Lu-shin Ch'un-ch'iu 吕氏春秋and Tsou Y en's 邹衍Theory of the Five Rotatory Ascendants (Wu Hing五行)王尔敏清代公案小说之撰著风格张以仁试论孙光宪的四首〈杨柳枝〉张亨试从黄宗羲的思想诠释其文学视界戴琏璋嵇康思想中的名理与玄理廖明活净影寺慧远的佛性学说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林庆彰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析论杨晋龙「四库学」研究的反思彭小妍无声之恋:沈从文的〈神巫之爱〉李明辉从康德的实践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钟彩钧二程道德论与工夫论述要杨儒宾从「生气通天」到「与天地同流」-晚周秦汉两种转化身体的思想朱荣贵王夫之「民族主义」思想商榷王瑷玲论明清传奇名作中「情境呈现」与「情节发展」之关联性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五期1994/09暂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六期1995/03王靖宇从叙事文学角度看《左传》与《国语》的关系廖明活华严宗性起思想的形成林玫仪韵律分析在宋词研究上之意义朱荣贵从刘三吾《孟子节文》论君权的限制与知识份子之自主性钟彩钧罗整庵的理气论黄俊杰Thre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Mencius: T'ang Chün-i, HsüFu-kuan, and MouTsung-san彭小妍The New Woman: May Fourth Women's Struggle for Self-Liberation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七期1995/09周策纵《犬窝谭红》所记《红楼梦》残钞本辨疑柳存仁王湘绮和《红楼梦》戴琏璋郭象的自生说与玄冥论夏明钊鲁迅文学中的象征诗学李丰楙罪罚与解救:《镜花缘》的谪仙结构研究李明辉康德的「历史」概念华玮析论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之思想内容王瑷玲明清传奇名作中主题意识之深化与其结构设计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八期1996/03林庆彰姚际恒对朱子《诗集传》的批评黄灵庚论屈原之死秦启明编修年谱要实事求是──评林子青《弘一大师新谱》杨晋龙论《诗传大全》与《诗传通释》的差异彭小妍文学典律、种族阶级与乡土书写──张我军与台湾新文学的起源李明辉牟宗三先生的哲学诠释中之方法论问题钟彩钧罗整庵的经世思想与其政治社会背景陈英善蕅益智旭思想的特质及其定位问题蒋秋华姚际恒对《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的批评胡晓真阅读反应与弹词小说的创作──清代女性叙事文学传统建立一隅刘苑如杂传体志怪与史传的关系──从文类观念所作的考察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1996/09王绍曾如何正确评价黄丕烈在版本学上的贡献何志华高诱引《礼》考王晓毅西晋玄学与佛教的互动李丰楙传承与对应︰六朝道经中「末世」说的提出与衍变萧驰论中国古典诗歌律化过程的概念背景刘少雄论柳永的艳词华玮性别与戏曲批评──试论明清妇女之剧评特色王瑷玲论明清传奇之抒情性与人物刻画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期1997/03刘述先论孔子思想中隐含的「天人合一」一贯之道──一个当代新儒学的阐释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古典意含与现代意义戴琏璋玄学中的音乐思想徐传武皇甫谧卒年新考周建渝徐陵年谱陈友冰传统的背叛和诗美的创新──浅论中晚唐险怪诗风的流变及其美学价值衣若芬一椿历史的公案──「西园雅集」钟彩钧吴康斋的生活与学术彭小妍新女性与上海都市文化──新感觉派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一期1997/09曾永义也谈「南戏」的名称、渊源、形成和流播林保淳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女侠」形象胡晓真晚清前期女性弹词小说试探──非政治文本的政治解读柳存仁道家与道术刘述先论王阳明的最后定见廖明活吉藏的净土思想邵东方崔述在清代儒学定位之重新考察黄俊杰从孟学诠释史中国诠释学之特质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二期1998/03彭小妍浪荡天涯︰刘呐鸥一九二七年日记胡晓真由弹词编订家侯芝谈清代中期弹词小说的创作形式与意识型态转化朱晓海自东汉中叶以降某些冷门咏物赋作论彼时审美观的异动邓仕梁「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文心雕龙‧风骨》九虑萧驰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超越与本在︰《二十四诗品》中一个重要意涵的探讨何志华《吕氏春秋》高诱《注》校释蒋秋华郝敬的诗经学杨晋龙朱熹《诗序辨说》述义陈致说「南」──再论《诗经》的分类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1998/09华玮《才子牡丹亭》作者考述──兼及〈笠阁批评旧戏目〉的作者问题王瑷玲明清抒怀写愤杂剧之艺术特质与成分衣若芬北宋题人像画诗析论周群刘基诗论戴琏璋玄学与形神思想李明辉孟子王霸之辨重探王钟陵《庄子》中的大木形象与意象思维陈宁汉魏六朝思想界对「报施多爽」问题的讨论张美樱《公羊传》称贤事例的价值判断及其意义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四期1999/03李丰楙服饰与礼仪︰〈离骚〉的服饰中心说刘苑如《异苑》中的怪异书写与谐谑精神研究──以陈郡谢氏家族的相关记载为主要线索刘广定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谈《红楼梦》的「脂批」简锦松从实证观点论王之涣〈登鹳雀楼〉朱晓海〈两都〉、〈二京〉义疏补杨贞德进化与自由──胡适自由主义中的历史观及其意涵周大兴玄学中的公谦之辩徐传武〈皇甫谧卒年新考〉补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09曾永义也谈「北剧」的名称、渊源、形成和流播李奭学历史‧虚构‧文本性--明末耶稣会「世说」修辞学初探江日新阿Q之怒:失序的价值重估与自我毒化的自欺龙宇纯荀卿子记余陈启云中国古代神话对「元始」、「终极」的理念和心态林安梧明末清初关于「格物致知」的一些问题--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为核心的宏观理解郑宗义明儒陈白沙学思探微--兼释心学言觉悟与自然之义严寿澂庄子、重玄与相天--王船山宗教信仰述论林庆彰姚际恒与顾颉刚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六期2000/03衣若芬宋代题「诗意图」诗析论──以题「归去来图」、「憩寂图」、「阳关图」为例方介谈韩愈以文为戏的问题刘纪蕙三十年代中国文化论述中的法西斯妄想以及压抑:从几个文本征状谈起郑毓瑜直谏形式与知识分子──汉晋辞赋的拟骚、对问系列李贵生汪中、凌廷堪文学思想析论──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的两个方向杨贞德到共产主义之路──陈独秀爱国主义中的历史和个人周大兴王弼「性其情」的人性远近论林月惠非《传习录》:冯柯《求是编》析评郭齐中国历史上哲学范畴「和」的形成黄文宏海德洛「共属」(Zusammengehören)与天台宗的「即」──试论诡谲之说法邓克铭明中叶罗钦顺之禅学批评的时代意义杨晋龙从《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经学的评价析论其评价内涵的意义樊善标韦昭《国语解》用礼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00/09洪顺隆《文选》杂文诗歌文体性质研究张淑香男性情色幻想的美典──温廷筠词的女性再现李惠绵由「形残之迷」悟「神全之境」──论析当代戏剧《徐九经升官记》、《美女涅槃记》江宝钗从台湾日据时期小说中「自然」的三种形态看张文环〈夜猿〉的殊异性叶岗文体意识与文学史体例吴淑钿以文为诗的观念羶变车行健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看「汉代书序」的体制──以「作者自序」为中心钟彩钧杨慈湖心学概述郑家栋「超越」与「内在超越」──牟宗三与康德之间黄文树阳明后学的成员分析戴琏璋王阳明与周易林庆彰顾颉刚与钱玄同郑吉雄《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杨自平《易经》「升降」与「反对」两种卦变义例的考察张寿安评漆永祥教授着《干嘉考据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八期2001/03许东海汉赋与中国古典说服──从《鬼谷子》看司马相如、杨雄赋中的神仙论述衣若芬写真与写意:从唐志北宋题画诗的发展论宋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巩本栋论辛弃疾的文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周建渝重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瑷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剧之言情内涵及其所引生之审美构思萧驰船山以「势」论诗和中国诗歌艺术本质骆水玉沦降暨遐升──论《镜花缘》所望终虚的天路历程周大兴王坦之〈废庄论〉的反庄思想:从玄学与反玄学、庄学与反庄学的互动谈起廖明活法藏的种性观陈玮芬自我的客体化与普遍化──近代日本的「东洋」论及其隐匿其中的「西洋」与「支那」王小盾《越南汉文小说丛刊》和与之相关的文献学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2001/09论文陈致说「夏」与「雅」:宗周礼乐形成与变迁的民族音乐学考察杨玉成小众读者:康熙时期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批评萧驰论船山对儒家传统诗学「兴观群怨」概念之再诠林鹤宜从戏剧内涵的质变论戏文传奇的异说问题王瑷玲晚明清初戏曲审美意识中情理观之转化及其意义王安祈「演员剧场」向「编剧中心」──大陆「戏曲改革」效应与当代戏曲质性转变之观察伍振勳荀子的「身、礼一体」观──从「自然的身体」到「礼义的身体」钟彩钧湛甘泉哲学思想研究林月惠刘楫山对《大学》〈诚意〉章的诠释李奭学如来佛的手掌心──试论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里的佛教色彩评论陈荣开吉川幸次郎〈徂徕学案〉析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03庄耀郎戴琏璋先生学行述要戴琏璋先生学术著作目录论文曾永义论说「腔调」林玫仪支机集完帙之发现及其相关问题衣若芬「潇湘」山水画之文学意象情境探微刘苑如从鲜卑叙记看南朝志怪中异族想像与时代感觉廖肇亨明末清初丛林论诗风尚探析毛文芳物的神话――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的物体系论述刘述先现代新儒学研究之省察杨儒宾吐生与厚德――土的原型象征翟志成冯友兰的抉择及其转变邓声国郑玄《仪礼注》训诂术语释义例阐微书评论文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Scoot DA VIS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the Empire of the Text书评Paola ZAMPERINI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 James St. ANDRÉ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邱汉平《他者之域:文化身分与再现策略》吕正惠《中国抒情传统》纪元文《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建立一种现代禅剧》方孝谦《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王远义《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李奭学《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护教辩论》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Number 21 September 2002论文Articles衣若芬I Lo-fen漂流与回归──宋代题「潇湘」山水画诗之抒情底蕴Drifting and the Return—The Texture of Feelings in the Poems on Xiaoxiang Landscape Paintings from the Song Dynasty严志雄Lawrence C. H. YIM体物、记忆与遗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咏梅诗探究Objectivity, Memory, and Loyalist Condition—Qu Dajun's 1659 Poems on Plum TreesY uet keung LOPersuasion and Entertainment at Once: Kum?raj?va's Buddhist Storytelling in His Commentary on the Vimalak?rti-s?tra廖明活LIU Ming-wood怀感的生平和佛身、佛土思想The Life of Huaigan and His Concep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Buddha Amit?bha and the Pure Land吴汝钧NG Y u-kwan儒佛会通与纯粹力动理念的启示The Dialogue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the Light of the Idea of Pure V itality颜国明YEN Kuo-ming「《易传》是道家《易》学」驳议A Refutation of the V iew That the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 of Changes Are a Taoist Theory of Change赖锡三LAI Hsi-san陈抟的内丹学与象数学──「后天象数」与「先天超象数」的统合Chen Tuan's Inner Alchemy and Symbolic-Mathematics彭国翔PENG Guoxiang王畿与道教──阳明学者对道教内丹学的融摄Wang Ji and Taoism—Absorption and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Inner Alchemy Doctrines of Taoism by Scholars of the Wang Y angming School杨晋龙Y ANG Chin-lung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引用《化书》及其相关问题探究He Kai's Uses of Huashu in His Shijing shiben guyi and Its Implications蔡长林TSAI Ch’ang-lin论常州学派研究之新方向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the Changzhou School刘真伦LIU Zhenlun论朱熹对方崧卿《韩集举正》的批评──方崧卿、朱熹校勘思想比较研究A Discussion of Zhu Xi's Critique of Fang Songqing's Collated Works of Han Y u书评论文Review essays杨贞德Y ANG Chen-te胡适爱国主义中「国界」与「是非」的抉择Between “My Country” and “What Is Right”: Hu Shi's ChoicesNicholas KOSSExploring the Matter and Minds of Late Ming Dynasty Readers书评ReviewsChaoyang LIAOModern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Age of Theory: Reimagining a FieldEugenia LEANTokens of Exchange: The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n Global Circulations祝平一CHU Ping-yiChinese Books and Documents in the Jesuit Archives in Rome: A Descriptive Catalogue吕妙芬LU Miaw-fen《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Mingmo Qingchu zhongxi wenhua chongtu柴田笃作SHIBA TA Atsushi 陈玮芬译CHEN Wei-fen 《近世中の比较思想──异文化の邂逅—》Kinsei Chugoku no hikaku shisoh-Ibunka to no kaikoh蔡振丰TSAI Chen-feng《圣贤典型的儒道义蕴试诠》Shengxian dianxing de ru dao yiyun shiquan王晴佳Q. Edward W ANG《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Xushi yu jieshi —Zuo zhuan jingjie yanyiu萧丽HSIAO Li-hua《宋元逸民诗论丛》Song-Y uan yiminshi luncong黄卫总HUANG Weizong《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Shibian yu weixin—wan Ming yu wan Qing de wenxue yishu滕井省三作FUJII Shozou 张季琳译/tran. ZHANG Ji-lin《鲁迅の仙台时代──鲁迅の日本留学の研究》Rozyun (Luxun)no sendai zidai—Rozyun(Luxun)no nihon ryugaku no kenkyu刘俊LIU Jun《阅读张爱玲──张爱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等Y uedu Zhang Ailing—Zhang Ailing guoji yantaohui lunwenji。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十:精准概括文意(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十:精准概括文意(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十:精准概括文意·学生版复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专项突破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典型例题一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2.(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
一二三四五
2.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6分) 参考答案①词的下片刻画了一个因聚少离多而早生华发、疾病缠身、孤 苦寂寞的伤感词人形象。②“会少离多看两鬓”“新来病”刻画了词人与亲 人相聚甚少、两鬓斑白、疾病袭身的形象。③“不是离愁难整顿”虽不说 离愁深浓,却又说“惹其他恨”,词人以退为进,更见伤感之深重。
一二三四五
五、(2023·江西宜春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9分) 夜雨 陆游
齿牙摇动鬓毛疏,四壁萧然卧草庐。 急雨声酣战丛竹,孤灯焰短伴残书。 壮心未减从戎日,苦学犹如觅举初。 自笑坚顽谁得似?同侪太半已丘墟。
一二三四五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题目虽是《夜雨》,但本诗并未以夜雨为主要写作对象,而是重在抒情言志。 B.第二句的“草庐”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四壁萧然”透露了其清贫的家境。 C.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写急雨猛烈击打丛竹,暗示了诗人依然有从军的愿望。 D.尾联写诗人生命力顽强,平辈人大部分已经去世,字里行间蕴含着无限感慨。
解析 D项,“二人借酒浇愁”错误。结尾处是说不如听任洼尊中的酒斟得满 满的吧,因为老夫还没喝醉哩。表达了词人放怀一醉的潇洒之情。
一二三四五
8.姜夔曾在赠别辛克清的一首诗中自注“辛泌,克清”,从中可看出他对友人 的评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辛克清的人物形象。(6分) 参考答案①不追名逐利,自甘淡泊。辛克清先生不学杨恽种豆谋财,追逐薄 利;不学衮衮诸公,追求青云直上,求取名利。②性情单纯,因缘自适。辛克 清先生精研老子,不受造物的戏弄,性情单纯,县级单位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
蝶恋花·送祐之弟 辛弃疾
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 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 被他引惹其他恨。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国桢,字克生,麻城人。

少雄杰自喜,善骑射。

举万历十一年进士。

除固安知县。

中官诣国桢请收责于民,国桢伪令民鬻妻以偿。

民夫妇哀恸,中官为毁券。

擢御史,会哱拜反,学曾师久无功。

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

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以三万骑犯定边、小盐池,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别遣宰僧以万骑从花马池西沙湃口入,为拜声援。

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

学曾令游击龚子敬扼沙湃口,而檄延绥总兵官董一元捣土昧铁雷巢,斩首百三十余级,寇大惊引去。

梦熊调度灵州,独国桢监军宁夏。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贼退据大城,攻数日不下。

国桢使间绐东旸、朝、承恩互相杀,以降其罪。

三人内猜疑,东旸、朝遂先诱杀承恩党文秀。

承恩亦与其党周国柱诱东旸、朝杀之,尽悬东旸、朝、文秀首城上,开门降。

如松率兵围拜家。

拜仓皇缢,阖室自焚死。

梦熊自灵州驰至,下令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慰问宗室士庶。

宁夏平。

学曾初夺职为民,叙功,以原官致仕。

学曾任事劳勋。

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

及宣捷,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志皋、位力为学曾解,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

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

”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

国桢既招降承恩,论功,擢国桢太仆少卿。

父丧归,未起而卒。

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梅国桢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B.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C.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D.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知县,指明朝以来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

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高频考点四

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高频考点四

高频考点四披沙拣金,细心比对——分析综合一、筛选文中的信息1.(20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

”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

"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孔奋阅读答案及译文

孔奋阅读答案及译文

《孔奋》阅读答案及译文《孔奋》阅读答案及译文孔奋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

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

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

八年,赐爵关内侯。

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躬率妻子,同甘菜茹。

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

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

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

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

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B.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C.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D.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太守梁统深相敬待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B.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C.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3.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B.如何今去,不共报德!C.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

巢阅读题答案

巢阅读题答案

巢阅读题答案巢阅读题答案巢阅读题答案1孔巢父,冀州人,字弱翁,孔子三十七世孙。

巢父早勤文史,少时与韩准、裴政、李白、张叔明、陶沔隐于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

永王鳞起兵江淮,闻其贤,以从事辟之。

巢父知其必败,侧身潜遁,由是知名。

广德中,李季卿为江淮宣抚使,荐巢父,授左卫兵曹参军。

三迁库部员外郎。

出为泾原行军司马。

累拜湖南观察使,未行,会普王为荆襄副元帅,以巢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兼御史大夫。

俄而从德宗幸奉天,迁给事中,为河中、陕、华招讨使,累献破贼之谋,德宗甚赏之。

寻兼御史大夫,充魏博宣慰①使。

巢父辩而才,及见田悦,与言君臣大义,利害逆顺,开晓其众。

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自矜其骑射之艺、拳勇之略,因曰:“若蒙见用,无坚不摧。

”巢父谓之曰:“若如公言而不早归国者,但为一好贼耳。

”悦曰:“为贼既曰好贼,为臣当作功臣。

”巢父曰:“国方有虞,待子而息。

”悦起谢焉。

数日,田承嗣之子绪以失职怨望,因人心之摇动,遂构谋杀悦,而与大将邢曹俊等禀命于巢父。

巢父因其众意,令田绪权知军务,以纾其难。

李怀光据河中,帝复令巢父宣慰,罢其兵,以太子太保授之。

怀光素服待命,巢父不止。

众忿曰:“太尉无官矣!”方宣诏,乃噪而合,害巢父,并杀中人啖守盈。

初,巢父至,怀光以其使魏博而田悦死,疑其谋出巢父,故军乱不肯救。

帝闻震悼,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诏具礼收葬,赐其家粟帛,存恤之。

(节选自《旧唐书》和《新唐书》,有删改)【注】:①宣慰: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为泾原行军司马出:出走B.与言君臣大义,利害逆顺,开晓其众开:开导启发C.怀光素服待命,巢父不止素服:(穿)日常穿的便服D.诏具礼收葬,赐其家粟帛,存恤之存恤:慰问救济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B.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C.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D.是时/悦久不臣/下皆厌乱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及就宴/悦酒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巢父有政治预见性。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09(new)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高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精选试题09(new)

2018高考语文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检测试题09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程思廉,字介甫,其先洛阳人,元魏时以豪右徙云中,遂家.东胜州。

父恒,国初佩金符,为沿边监榷规运使、解州盐使.思廉用太保刘秉忠荐,给事裕宗潜邸,以谨愿闻。

命为枢密院监印,平章政事哈丹行省河南,署为都事。

丞相史天泽尤器之。

时方规取襄樊,使任转饷,筑城置仓以受粟,转输者与民争门,不时至,思廉令行者异路.粟至,多露积,一夕大雨,思廉安卧不起,省中召诘之,思廉曰:“此去敌近,中夜骚动,众必惊疑,或致他变。

纵有漂湿,不过军中一日粮耳。

”闻者韪之。

至元十二年调同知淇州徙东平路判官入为监察御史以劾权臣阿合马系狱.其党巧为机阱,思廉居.之泰然,卒不能害。

累迁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

道过彰德,闻两河岁饥,而征租益急,欲止之.有司谓法当上请,思廉曰:“若然,民已不堪命矣。

"即移文罢征,后果得请。

二十年,河北复大饥,流民渡河求食,朝廷遣使者,集官属,绝河止之。

思廉曰:“民急就食,岂得已哉!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

”亟令纵之,且曰:“虽得罪死不恨.。

”章上,不之罪也。

卫辉、怀孟大水,思廉临视赈贷,全活甚众。

水及城不没者数板,即修堤防,露宿督役,水不为患,卫人德.之。

迁陕西汉中道按察使,以母老不赴。

俄丁母忧。

思廉累任风宪,刚正疾恶,言事剀切,如请早建储贰、访求贤俊、辨车服、议封谥、养军力、定律令,皆急务也。

与人交有终始,或有疾病死丧,问遗周恤,往返数百里不惮劳,仍为之经纪家事,抚视其子孙。

其于家族,尤尽恩意.好荐达人物,或者以为好名,思廉曰:“若避好名之讥,人不复敢为善矣.”卒,年六十二,谥敬肃.(选自《元史·程思廉传》,有删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魏时以豪右徙云中,遂家.东胜州家:安家、定居B.思廉居.之泰然,卒不能害居:处、对待C.虽得罪死不恨.恨:怨恨、抱怨D.水不为患,卫人德.之德:感谢、感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闻两河岁饥,而.征租益急②弃甲曳兵而.走B.①河北、河南皆吾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①亟令纵之,且.曰:“虽得罪死不恨.”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①迁陕西汉中道按察使,以.母老不赴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巢父生平考略三题蔡伟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内容摘要】本文试着根据已有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推出唐代大臣孔巢父的生年;并对孔巢父死于宣慰李怀光事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对孔巢父之父孔如珪一系的传承进行整理,以突显这一个家族在唐代政坛上的作用。

【关键词】孔巢父;生年;竹溪之饮;李怀光;孔戣【作者简介】蔡伟政(1986— ),男,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和黑水城文献。

“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①作为九州之首的冀州是上古的中心地带,其文化底蕴丰厚,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如东汉良将邳彤、汉代大儒孙敬、东晋翻译家高僧道安、北燕国君冯跋冯弘及冯太后、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刘焯、唐代大臣孔巢父、明代清官尚义、清代武术名家宋迈伦、近代书法家胡宗照等,本文试着就孔巢父的生卒年和死因进行考证,并试图整理一下孔巢父之父孔如珪一系的传承,以增进对孔巢父及其家族的一些认识。

一、关于孔巢父的生卒年在两唐书的《孔巢父传》中对其生年均无记载,对其卒年记载相近,《旧唐书》云“兴元元年……七月……(孔巢父)方宣诏,喧噪,怀光亦不禁止,巢父、守盈并遇害”②;《新唐书》中《德宗纪》云“兴元元年……七月……丁亥,李怀光杀宣慰使孔巢父”③。

且两唐书中《田承嗣传》、《李怀光传》均如是记载,可见孔巢父卒时乃兴元元年(784年)七月为实。

①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岳麓书社1994年,第47页。

②《旧唐书》卷一五四《孔巢父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096页。

③《新唐书》卷七《德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91页。

384至于生年,《旧唐书·孔巢父传》云:“孔巢父,冀州人,字弱翁。

父如珪…巢父早勤文史,少时与韩准、裴政、李白、张叔明、陶沔隐于徂徠山,时号‘竹溪六逸’”①。

《旧唐书。

李白传》有云:“李白,字太白,山东人。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父为任城尉,因家焉。

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徠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②。

从这两则材料看似乎可以说明孔巢父与李白的生年相差无几,但从《全唐文》卷三百六十里杜甫《杂述》中的“嗟乎巢父,执雌守常,吾无所赠若矣。

泰山冥冥崒以高,泗水潾潾濔以清,悠悠友生,复何时会于王镐之京,载饮我浊酒,载呼我为兄?”观之,“兄”在古代虽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他人的尊称,但不能排除孔巢父称杜甫为兄长的可能,所以孔巢父有可能出生在杜甫生年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之后。

而对于上则材料中李白的“少”字,古代中“少”可指少年或者某人人生的早期,我们可以试着对照一下,李白生年为长安元年(701年),卒年为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后人所考证的竹溪共饮时间的观点有两种,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和天宝四年(745年),我们可以看出不管那一种竹溪共饮时间的观点有说服力,在竹溪共饮之时,李白已处于人生的中年时期,故孔巢父“少”时应为可能,而竹溪共饮时李白已不是“少时”,可见,《旧唐书·李白传》中记载可能有误。

王辉斌先生曾写过《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③,该文中对孔的生年有所考证,但其说明很多源于猜测,未有足够的资料进行补充。

王先生通过孔巢父与李白、杜甫的年龄比较,得出孔巢父应出生在杜甫之后,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之后,“然唐制规定,七十岁为致仕之年,且此规定‘盖先王立教’,从不曾更改(详见《全唐文》卷六九三孔戣《谢致仕表》)。

”④由此王先生得出孔巢父如果在兴元元年(784年)为七十岁的话,就不会被德宗诏往河中当宣慰使,故孔巢父当出生于开元三年(715年)之后。

在此之前王德斌先生的论述笔者甚为赞同。

《旧唐书﹒官职志二》云“年七十已上应致仕”,且有相关事例证明,如韦伦“以年逾七十,表请休官”。

《新唐书》中虽无官职上致仕之年的明确规定,但也有事例证实,如孔戣以“七十致仕”;薛苹“除左散骑常侍,年七十致仕”⑤等等。

虽然不能排除孔巢父在七十岁之后因现实之需而被任为宣慰使,但“七十致仕”的传统规定为孔巢父的生年在开元三年(715年)之后提供了一种可能。

王先生随后用孔巢父之兄孔岑父及其孔岑父长子孔载的年龄来推论孔巢父的生年,王先生通过孔戣生于天宝九年(750年),认为孔戣之兄孔载生年应为天宝七年(748年),再①《旧唐书》卷一五四《孔巢父传》,第4095页。

②《旧唐书》卷一九〇《李白传》,第5053页。

③ 王辉斌《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

④ 王辉斌《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

⑤ 韦伦、孔戣、薛苹各见新旧唐书本传。

385以此后推二十年为孔载之父生年,即孔巢父之兄孔岑父生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再退两年为孔巢父生年开元十六年(728年)。

笔者认为这种推论有些冒险,没有确切的材料证实。

我们从另一角度可以推出孔巢父的大概生年,即孔巢父与李白等结为“竹溪六逸”的时间。

在这个竹溪共饮的问题上历来有争议,王琦《李太白年谱》、詹瑛《李白诗文系年》、王伯祥《增订李太白年谱》均认为李白、孔巢父等竹溪共饮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而黄瑞云先生做论文考证出竹溪共饮应在天宝四年(745年)①,先生根据李白各个时期的诗作来证明李白“居东鲁”的时间,继而推出“六逸”共饮竹溪的时间,其证明颇为严密,可信度较高,故在此从黄瑞云先生观点,取共饮竹溪时间为天宝四年(745年)。

根据古人“十年曰幼,学”,始入学;十二岁以下为“总角”,即童年;“二十曰弱,冠”,即二十岁时举冠礼,示为成年。

故孔巢父“少时与韩准、裴政、李白、张叔明、陶沔隐于徂徠山,时号‘竹溪六逸’”。

应在十三岁到十九岁间,再从天宝四年往前推算,得出孔巢父应出生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之间。

若“少时”在此意为早年,则其生年也在此范围内。

二、关于孔巢父的死因根据新旧唐书及诸多史料来看,孔巢父确实于兴元元年死于李怀光部下。

《旧唐书》云“方宣诏,喧噪,怀光亦不禁止,巢父、守盈并遇害”②;《新唐书》载“方宣诏,乃噪而合,害巢父,并杀中人啖守盈”③,笔者认为孔巢父死于宣慰李怀光此事并不出于偶然,就其原因可以从李怀光和孔巢父本身两个角度来考虑。

从李怀光角度来看,一方面,李怀光之所以对其部下“喧噪”而不“禁止”,有他鉴于孔巢父宣慰田悦事的顾忌。

孔巢父于兴元元年正月宣慰田悦,时田悦部下田绪因“(悦)使绪主牙军,而凶险多过,尝笞勖之。

悦于饮食衣服,俭啬有节,绪常苦不足,颇怨望,故作难”④,于是有“数日,田绪杀悦,与大将邢曹俊等听命,巢父即以绪权知军务,纾其难”⑤之事,李怀光鉴于此事对孔巢父的宣慰有所猜忌,“初,巢父至,怀光以其使魏博而田悦死,疑其谋出巢父,故军乱不肯救。

”⑥虽然田绪杀悦实不干孔巢父之事,《旧唐书》也载“田承嗣之子绪以失职怨望,因人心之摇动,遂构谋杀悦”⑦,但出于李怀光的顾忌,孔巢父死于宣慰之时。

① 黄瑞云《李白家于东鲁与竹溪之饮年代考》,《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

②《旧唐书》卷一五四《孔巢父传》,第4096页。

③《新唐书》卷一六三《孔巢父传》,第5008页。

④《新唐书》卷二一〇《田绪传》,第5923页。

⑤《新唐书》卷一六三《孔巢父传》,第5008页。

⑥《新唐书》卷一六三《孔巢父传》,第5008页。

⑦《旧唐书》卷一五四《孔巢父传》,第4096页。

386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出于李怀光的报复心理。

学者对李怀光叛乱的原因有三种看法,一是因为其所带的朔方军与神策军待遇不公,一是因为德宗受卢杞等奸佞的谗言影响,一是出于唐朝朝廷对藩镇势力的不信任。

这几种原因的分析颇为客观,可以说是这种复杂环境造成了李怀光的复杂心理。

德宗派孔巢父为河中宣慰使安抚李怀光,“至河中,李怀光素服待罪,巢父不之止。

怀光左右多胡人,皆叹曰:‘太尉无官矣!’……怀光左右发怒喧噪;宣诏未毕,众杀巢父及中使啖守盈,怀光亦不之止,复治兵马拒守之备。

”①“素服待罪”和“亦不之止”写出了李怀光的态度和心理,甚至可以做出推测,李怀光是在做被招安之后自身安危的考虑。

《旧唐书·孔巢父传》中也有相关记载。

更有甚者,言“德宗还京,命谏议大夫孔巢父、中人啖守盈赴河中宣慰怀光,授以太保;而怀光怒,激其亲兵诟詈,杀守盈及巢父”②,至于李怀光部下杀孔巢父是否因李怀光本人怒而所激,仅见此条,不做论述。

从孔巢父本身看,孔被害身死也有其本人不明时务之因。

一方面,他看不到李怀光叛乱和田悦叛乱之别。

田悦叛乱后孔巢父前往宣慰时,“悦阻兵四年,身虽骁猛,而性愎无谋。

以故频致破败,士众死者十七八。

魏人苦于兵革,愿息肩焉;闻巢父至,莫不舞忭。

”③士兵厌烦战争而归顺之心急切,且田悦见军心散乱而闻孔巢父至,悦“杂然喜曰:‘不图今日还为王人!’酒中,悦起,自陈骑射工,曰:‘陛下见用,何敌不摧!’巢父曰:‘若尔,不蚤自归,乃一剧贼耳。

’悦曰:‘能为剧贼,岂不能为功臣乎?’巢父曰:‘国方多虞,待子而息。

’悦谢焉”④。

可见田悦与孔巢父相处融洽,宣慰的目的已达到了,只是后来田绪见归顺之势已定而趁机杀田悦代之,并不干孔巢父之事。

所以孔巢父成功宣慰田悦之因在于士兵有归顺之心和孔巢父本人“辩而才”“与言君臣大义,利害逆顺,开晓其众”之功。

而宣慰李怀光时“朔方蕃浑之众数千,皆在行列,颇骄悖不肃”,“闻罢怀光兵权,时怀光素服待命,巢父不止之。

众咸忿恚,咄嗟曰:‘太尉尽无官矣!’”⑤可见当时李怀光部下甚是拥戴李怀光,这种情况下宣慰的方式应该不同于宣慰田悦时,这是孔巢父宣慰失败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孔巢父宣慰李怀光的举措不当。

孔巢父所受德宗的宣慰诏云“据其罪状,情实难容,然以解围奉天,其功不细,昨又遣男璀谢罪,请束身归朝,朕悯其知过之心,念其赴难之效,以功赎罪,务在优恩。

今遣给事中孔巢父赍先授怀光太子太保敕牒,往河中宣谕,三日内便与怀光同赴上都,如欲家口同行,亦听怀光自便。

朕必能保全终始,宠①《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唐德宗兴元元年七月,中华书局1956年,第7441页。

②《旧唐书》卷一四七《高郢传》,第3976页。

③《旧唐书》卷一四一《田承嗣侄悦传》,第3845页。

④《旧唐书》卷一五四《孔巢父传》,第4096页。

⑤《旧唐书》卷一五四《孔巢父传》,第4096页。

387待如初”①,可见德宗对李怀光的待遇尚可,虽然解除兵权,但李怀光还是素服受命。

然而“巢父乃宣言于众:‘太尉军中谁可领军事者?’”,加上“怀光以巢父尝使魏博,田悦死于帐下,恐祸及”②,所以孔巢父激怒了李怀光部下而被杀,李怀光不阻止。

故后人有评论,“(李怀光)据守一隅,未敢旁掠州县、僭称大号也。

所恶于怀光者,杀孔巢父而已,抑巢父轻躁之自取也”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