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景写哀”辨
“以乐景写哀”辨
“以乐景写哀”辨作者:陈良锦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3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句话揭示了“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两种诗歌中情与景关系的表现手法,特别是“以乐景写哀”,常常被引用来鉴赏古典诗词。
由乐到哀的感情发展变化,是人之常情。
在《周易》中就有“泰极生否”的思想,意思是指事物在顺利到了极点时,就会产生不顺利的情况。
《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人情乐极生悲,自属寻常”,“转乐成悲,古来惯道”。
“诗言志”,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成就了“以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这种表现手法的存在是无疑的,但认为它是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写法则不然,常见的倒是对“以乐景写哀”的误解。
这种误解甚至可以追溯到提出这种表现手法的王夫之那里,有论者指出《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并非“以乐景写哀”的写法,因为“杨柳依依”并非“乐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认为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
”有人认为“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并非“乐景”,“实乃哀景”。
究竟如何才能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呢?笔者认为对“乐景”的辨析是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的关键。
有人说“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
不少读者欣赏诗词时,在了解全诗感情基调是“哀”之后,一看到诗句中有“月”“花”“红”“青山”“芳草”等“赏心悦目”的美好景物就以为是“以乐景写哀”的写法了,这是对什么是“乐景”没有正确的理解的缘故。
我觉得“乐景”不仅仅是可乐之“景”,而且是作者“乐”情的流露。
以乐景写哀情
浅谈高考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
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不可忽视,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
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特征,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下面一首诗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解读: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
什么是“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
什么是“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哀景写乐”,这是清末学者王夫之提出的理论。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他引⽤的例⼦是《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霏霏。
”这种艺术⼿法的本质是,描绘出⼀副与内⼼真实感受,或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或相反的景象,形成⼀种⽭盾对⽴的氛围,借此来突出⼈物的⼼理感受。
我们要掌握这种艺术⼿法,就要明⽩什么是“乐景”,什么是“哀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草⽊摇落,菡萏⾹销,⼤雁悲鸣,潇潇秋⾬,这就是哀景。
所谓物⾊摇动,⼼亦摇焉。
柔条芳春,红杏闹春,蜂飞蝶舞,歌尽桃花,这就是乐景。
(以上,仅为例⼦,包括但不限于此。
)明⽩了什么是哀乐之景,在创作的时候,加以运⽤即可。
譬如:我今天⼼情很好,为了表达内⼼的喜悦,我在诗歌或⽂章的前⾯,铺叙了⼀段萧瑟凄凉,或者衰败的景象,然后再笔势⼀转,表露出内⼼的开⼼,达到⼀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譬如:为了表达内⼼的难过,可以先铺叙⼀段充满⽣机,或者欢快明丽的景象,然后再拖出内⼼的真实感受。
但需要说明的是,《诗经·⼩雅》这句诗⾥,只有以乐衬哀,并⽆以哀衬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中主⼈公去参军打战时,春柳依依,⼀派⽣机,是乐景。
你去参军打战,远离⽗母妻⼉,内⼼肯定是不开⼼的,所以杨柳似乎也懂⼈⼼,变得依依深情,要挽留⼈⼀样。
这就是以乐衬哀。
“今我来思,⾬雪霏霏。
”今天归来时,却⾬雪纷纷,凄凉彻⾻,是哀景。
但并⽆“以哀衬乐”,只是直描景物,今昔对⽐,哀乐之景互相映照。
因为主⼈公的内⼼,并⽆归家的喜悦,所以后⾯才说“⾏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伤悲,莫知我哀。
”举例:⼀、以乐情衬哀情韦庄的《菩萨蛮》:⼈⼈尽说江南好,游⼈只合江南⽼。
春⽔碧于天,画船听⾬眠。
垆边⼈似⽉,皓腕凝霜雪。
以乐景写哀情
浅谈高考诗歌中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悲伤的情感。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在诗歌鉴赏中属于表达技巧类,层次较高,这种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中经常应用,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但是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
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题眼,通过题目能让读者明白诗歌所包含的时间地点写作对象内容等,进而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作者往往能够提供语言特点,写作风格;正文是最重要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从中充分的表现出来;有些诗歌后面有小注,它往往提供诗歌的背景,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明月、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感情基调把握住了,景物的色调清楚了,那么分析诗人所用的这种表达技巧,往往就比较容易了。
例如下面一首诗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解读:通过作者及正文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诗,感情基调应是哀婉伤感的。
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伤感的情绪呢?诗的前两句是写景,这些景有江山花鸟,并且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乐景写哀情总汇
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创作方法之初探摘要:情与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重要的元素。
“做诗不过情景二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以乐景写哀情是古典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将结合具体诗词的分析,来探讨古诗词中以乐景写哀情的几种方法。
陆机《文赋》中记载:“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这是说文生于情,情感于物,春夏秋冬四时的变迁,花草树木万物的兴衰,都会直接影响人的情感。
秋天肃杀,万物凋零,树叶摇落,常常使人产生悲哀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柳条依依,常常使人产生欢乐的情绪。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情与景的关系在古诗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一致,即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为正衬;还有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反,即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是为反衬。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乐景写哀情,作者用所写的景物反衬当时的心理感受,利用景物与情感的矛盾,来突出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往往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一诗:“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这首诗是要表现一段黯黯的春愁,却着意于春天的欢乐,在这里是反衬的作用,以乐写哀。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着“姹紫嫣红开遍”的园林春色,并没有“赏心乐事”的喜悦心情,却只觉得“春色恼人”,感叹着“良辰美景奈何天”,甚至说“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也是作者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经常见到。
这里所要谈的“乐景”兼指一般的和谐融洽的景象,“哀情”兼指忧愁怨艾,即以和谐的景物形象表现不和谐的内心情绪。
这一写法,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写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引赵子常的话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慊(不满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
“以乐景写哀”辨
任 何 种 类 的艺 术 所 能 直 接 再 现 的 生 活 范 围都 是 有 限的 , 不 管 它 有 多 么独 特 的 风貌 、 范 式或 技 巧 。因 此 , 空 白艺术就 不 L I 』 或缺 , 陆机 在 《 文赋 》 中说 “ 笼 天 地 于 形 内. 挫 万物 于 笔端 ” . 就 是这 个 意 思 。 “ 以景结情 ” 是 诗歌独特 的艺术形式 . 是 典 型 的 空
束 诗句 . 使得 诗歌产 生 了表达 的空 白 . 产生 “ 此时 无情胜 有
“ 烽火起云间 ” 属于 “ 以景结情” 。这 末 尾 的 诗 句 究
竟 包 含 多 少 丰 富 的 意 蕴 ?黄 叶 飘 零 , 秋景令人感伤 ; 孤 城吹 角 . 戍 边 生 活 凄凉 ; 牛 羊下 山 , 引发 征 人 乡 思 。垂 泪 之时 . 烽烟忽起 , 边 塞 战 事残 酷 。作 者 见 到 眼 前 此 种 情 景. 自然 也 会 对征 人产 生 无 限 同情 。以景 结 情 的 含 蓄 蕴
空白。 是 艺 术 家 在 创作 时候 常 用 的 一 种 表 现 手 法 。 运 用 空 白手 法 。 可使 艺术品虚实相 映 , 形 神兼备 , 达 到
“ 此 时 无 声 胜 有声 ” 、 “ 无画 处 皆 成 妙境 ” 的 艺 术境 界 。
“ 乐 景写衷” 辩
国 陈 良锦
王夫之在 《 姜斋 诗 话》 中说 : “ ‘ 昔我往矣 , 杨 柳 依
晓晴 寒 未起 , 霜 叶 满阶 红 。 这 首 诗 作 于 白 居 易任 河 南尹 时 .当时 诗 人 已 六 十
多. 岁。 体衰 多病 , 官务清闲 , 加 上 亲 密 的 诗 友 元 稹 已 经 谢世 . 心 情 特 别 寂 寞冷 淡 。诗 中多 少 反 映 了诗 人 暮 年 政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词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词
1、辛弃疾《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
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
2、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3、李煜《采桑子》:“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
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5、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扩展:
以乐景写哀情是一种文学手法,通过描绘欢乐美好的景象,反衬出内心的悲哀和忧愁。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诗经·小雅·采薇》是一篇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描写戍边的兵士在还乡的路上,因途中的景物回忆起来时的风光,无限的感触都因这一回忆勾引起来。
写得声情凄婉,感慨往复,被晋人谢玄称作三百篇中最好的诗,从曹植以下,许多诗人一再模仿。
这四句诗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非偶然,王夫子《姜斋诗话》中指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在柳枝迎风披拂的春天,兵士离开家乡远征戍边;如今罢戍归来,正碰上大雪纷飞的冬天。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在这里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更加深了离别的痛苦;用凄凉的景物来反衬幸福的归来,更增添了归来的喜悦。
这四句诗正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所以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衬托,又称映衬,是借他物衬托出主要事物,形成一种氛围,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精神,更有突出主旨的作用。
衬托有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
烘托主要事物。
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
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首先,谈谈以“乐景写哀”这一手法在一些名篇中的巧妙运用,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以“乐景写哀”,首先致力描写湖光山色、自然风光之美,形成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然后放开笔墨来写“哀”事,梦幻般的美丽景色反衬着痛苦的现实,更加使人感受到痛苦万分。
以“乐景写哀”,情况也不一致。
有的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痛苦的离别,通过这种反衬更加深了痛苦的心情。
如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这是一段描写令人“黯然销魂”的情人离别的文字。
情与景关系之乐景衬哀情
此诗用的是以乐景写哀 情的手法。春雨知时, 蒙蒙飘洒,弥漫江面; 春风吹来,到处散发着 野梅的芳香。纵使眼前 好景迷人,好风留客, 却只能更加触起诗人细 雨春潮般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属于哪种表现手法? 为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 要赏析。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传之痛。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 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 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 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 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 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 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 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 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 答问题。 江雨望花/崔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 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 [注],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 指逃避唐末乱世。 古人论诗有“以哀景写乐情,以 乐景写哀情”之说,意思是用萧 条凄凉的景物来抒写欢愉的心情, 或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悲伤的心 情。
(1)乐景、哀情相衬,其 哀伤之情更深(“乐景写 哀”2分)。“风压轻云贴 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 机勃勃的春天画图(“画 图”2分)。春日和风吹拂 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 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 面对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 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 瘦损不堪,与万物盎然形成 反差,更显弱不禁风。(画 面展开,结合作者情况分析 2分)
天净沙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
天净沙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岂不是像极了人生中那些看似美好的表象下,隐藏着深深的哀愁?就如同表面幸福的家庭,可能内部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2.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不正是用那凄凉的景色衬出内心的悲凉吗?好比在热闹的街头,孤独的人却更加孤独。
3. “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这般景象难道不是把哀伤衬托得淋漓尽致?就好像热闹都是别人的,自己只有无尽的哀伤。
4.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看似美丽的景色却为何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仿佛繁华过后的落寞。
5.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不正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典型吗?就如同笑着流泪,那种悲哀更让人心疼。
6.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这样的美景却藏着深深的忧伤,不是很像明明拥有很多却依然内心空虚的人吗?
7.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如此欢乐的场景却透出无尽的哀愁,是不是像极了强颜欢笑的我们?
8.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这般充满生机的画面为何让人感到哀伤呢?好像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
9. “江天暮云合,千里故入思”,这美丽的天空景色却引发深深的思
念之哀,不就像我们看到熟悉的场景就会想起故人一样吗?
10.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这春天的美景却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悲哀,就如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让人惆怅。
我觉得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特别能触动人心,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复杂的情感。
以乐衬哀的例子
以乐衬哀的例子
以乐景写哀情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美好的景色来衬托出悲伤的情感。
下面举几个例子:
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描写了塞下的秋景,如“衡阳雁去无留意”“长烟落日孤城闭”,用宏伟的景色来反衬出战争的残酷和思乡的深情。
2、杜甫的《登高》中,描写了壮美的长江景色,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这美好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无依的痛苦心情。
3、李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描写了北戴河海滨的美丽景色,如“浪淘沙尽白鹭飞,江水空明夜色微”,用这美丽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这些例子都是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美好的景色来衬托出诗人或小说人物的悲伤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以乐景写哀情的小片段
以乐景写哀情的小片段以下是 7 条以乐景写哀情的小片段:1. 大晴天里,那公园的花开得绚烂极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孩子们在花丛旁嬉笑玩耍。
我却独自一人坐在长椅上,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空落落的。
就好像全世界的欢乐都与我无关,我那离去的爱人啊,何时才能回来呢?谁说这美好的阳光和花朵能填补我心中的空缺呢?2. 过年啦,外面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花。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可我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像那在夜空中独自飘荡的烟花碎屑,难道这喧嚣就能掩盖我内心的哀伤吗?3. 春天的郊外多美啊,绿草如茵,彩蝶纷飞,朋友们在草地上尽情地奔跑嬉戏。
而我却默默地看着,想起了曾经和他在这里度过的时光,如今他已不在身边。
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却悲伤难抑,这满眼的春光怎么就照不进我心里呢?4. 夏日的海滩上,阳光炽热地洒下,人们在海里欢快地游泳冲浪。
我站在沙滩上,望着那片欢乐的海洋,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他们都在享受这快乐,可我的心却像被石头压住了一样沉重,难道这灿烂的阳光就不能温暖我那颗破碎的心吗?5. 校园的操场上,学生们在进行着各种活动,欢笑声回荡在空中。
我一个人靠在墙边,看着这充满活力的场景,思念起了以前的好友。
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这热闹反而让我更加难过,这鲜活的画面为何就冲不走我心底的忧愁呢?6. 秋天的果园里,果实挂满了枝头,人们兴高采烈地采摘着。
我漫步其中,却满是惆怅。
那些曾经一起摘果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看着这些熟透的果子,我问自己,这丰收的喜悦为何不能填补我内心的寂寞呢?7. 小镇的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我在人群中穿梭,却感觉无比孤独。
周围的喧嚣仿佛与我无关,我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这些繁华又怎能止住我心中的伤痛呢?观点结论:以乐景写哀情,能更加深刻地突出那种悲伤的情绪,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无奈和哀愁。
乐景写哀情的古诗举例初中课文
乐景写哀情的古诗举例初中课文
初中课文中有许多运用了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的古诗,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前四句描绘了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后四句则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2.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上阕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阙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诗歌鉴赏的常考考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一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
这样写,对照鲜明,感情更加突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我们看两个例子:
例1: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提问:本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寨主点拨:送别本来是很伤感的,但诗中出现了“红叶”“青山”这些颜色亮丽的意象,就是乐景。
这里诗人是用乐景写哀,在这么好的时节,友人却偏偏要离开,这不能不让人更加伤感。
例2:以哀景写乐情:《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首联在全文中的作用的?
寨主点拨:塞北萧瑟,五月仍然雪满天山,清寒孤冷。
这是哀景。
开篇的哀景,只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
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中,作者没有消沉,反而意气风华,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爱国之情跃于笔端,壮志豪情力透纸背,令人赞叹。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
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
1柳永的《雨霖铃》“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分析: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2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分析:这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分析:这句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4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写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对杨
贵妃的怀念以及回宫后对贵妃的入骨相思时,就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晏殊《蝶恋花》“乐景写哀”辨
晏殊《蝶恋花》“乐景写哀”辨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
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
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作为一种写作技巧缘于《诗经》,作为一种理论则来源于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的一段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他通过对《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著名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内容的绝妙分析,道出了这一特殊的审美情感。
人们用特定的“哀景”来寄托自己的悲哀情感,用特定的“乐景”来寄托自己的欢愉心情。
通过哀景与乐情、乐景与哀情的对比,确实能使诗意更加浓郁,也的确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意境。
从辩证角度看,以乐衬哀确能收到奇效,但“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真是“乐景写哀”吗?在古典诗同里,运用“乐景写哀”的艺术作品确实动人心魄。
比如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位薄命的君王把自己那份痛苦而复杂的亡国之痛寓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美景之中。
可沦为亡国奴的他此时面对眼前的无限美景时,内心溢满的只能是浓郁沉重、长流不尽的哀愁。
整首词正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把哀惋凄楚的亡国之思极为真挚地抒发出来。
再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绿草、芳树、山泉、鸟语,虽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心境服务的,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以乐景写哀情(教师版)
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知识链接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以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还有一种情况是加入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心中难言之意,难传之痛。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以乐景写哀情对抒发作者感情起到很好的效果。
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鉴赏中是一个重点,应该重视。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应怎样做呢?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倾向。
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四看”原则,即看题目看作者看正文看注释,这样容易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是忧愁,是欢乐,是悲愤,还是激昂。
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感受诗中景物描写的特征,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再或者表示季节天气时间的词,如春天、夏天、晴天、清晨,晌午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那么我们则一般认为这样的景物是乐景。
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
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
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三、《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依依是春天很美的景色,但是在这个时候男主人公要出征了,本来就有依依不舍之情,面对这样美的景色更能传达出他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留恋的心情。
四、《骆谷晚望》韩琮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如下面这首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古代诗歌情景关系
古代诗歌情景关系(一)以乐景衬乐情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乐景)。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乐情)。
(二)以哀景写哀情题金陵图(唐)韦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哀景),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哀情。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乐景),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哀情)。
(三)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乐景),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哀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析】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乐景),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哀情)。
(四)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江汉杜甫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析】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哀景),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乐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乐景写哀”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句话揭示了“以乐景写哀”和“以哀景写乐”两种诗歌中情与景关系的表现手法,特别是“以乐景写哀”,常常被引用来鉴赏古典诗词。
由乐到哀的感情发展变化,是人之常情。
在《周易》中就有“泰极生否”的思想,意思是指事物在顺利到了极点时,就会产生不顺利的情况。
《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人情乐极生悲,自属寻常”,“转乐成悲,古来惯道”。
“诗言志”,把这种感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成就了“以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这种表现手法的存在是无疑的,但认为它是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写法则不然,常见的倒是对“以乐景写哀”的误解。
这种误解甚至可以追溯到提出这种表现手法的王夫之那里,有论者指出《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并非“以乐景写哀”的写法,因为“杨柳依依”并非“乐景”。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认为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
”有人认为“燕子双飞”,“明月穿户”并非“乐景”,“实乃哀景”。
究竟如何才能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呢?
笔者认为对“乐景”的辨析是正确理解“以乐景写哀”的关键。
有人说“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
不少读者欣赏诗词时,在了解全诗感情基调是“哀”之后,一看到诗句中有“月”“花”“红”“青山”“芳草”等“赏心悦目”的美好景物就以为是“以乐景写哀”的写法了,这是对什么是“乐景”没有正确的理解的缘故。
我觉得“乐景”不仅仅是可乐之“景”,而且是作者“乐”情的流露。
一是从景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乐“景”必有乐“情”
因为景与情是不可分离的,景中有情。
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在《唐诗评选》中评岑参的《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一诗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将情景化二为一,非常强调情与景的内在结合。
近人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看来,乐“景”中必含有乐“情”。
如果只是客观的一般人都感觉到的“乐景”,而作者主观心理上并不“乐”,那么即使是读者眼里心上的乐景,也算不上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对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有人这样分析:“可以想象,鲜花绽放,小鸟欢唱,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美景。
但是您看,绽放的鲜花泪聚眼角,小鸟也只是惊啼,这就突出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切,而读者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诗歌运用简练的文笔,采
用以乐写哀的手法起到倍增其哀的效果,让读者的心灵在短时间内受到巨大撞击。
”这两句有两种通行的解释,一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伤心;一是拟人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事,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不过前者是触景生情后者是移情于物,并非“以乐景写哀”。
杜甫的《登楼》诗中有“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分析:“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
”这里也不过用一个“花”字,虽然花是美的景物,一般给人带来快感,但在诗人这里却并没有快感,诗人的感情并非完全受制于外界的景物,在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人永远是处在主动地位的,“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会使景物为我所用,诗人表现的是自我感受,是在情绪的控制下目光与景物相触瞬间的心灵感受,在心绪烦闷悲愁时,会觉得满目春光都是恼人的,一看到花就伤心了,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欣赏花的美,没有产生享受美的心理过程。
这是触景生情,并非“以乐景写哀”。
谢灵运《登池上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贬谪到离京城很远的海滨,心里充满苦恼和忧愁,甚至病倒,冬天闭户独居,不知春天来临,直到有一天,久病初起,打开窗子,突然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跳入了诗人的眼帘,他惊愕了,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
特别是“池塘
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写初春景色的名句中的“生”字“变”字,让人感到作者心里强烈的喜悦之情。
那池塘边已无声无息地钻出了满地的绿色小草,园内,迎风飘舞的柳枝上,有各种小鸟在欢快婉转地啼叫着。
这乐“景”中含有诗人的快乐着的“情”。
但诗人的喜悦很快又被内心的哀伤所替代,“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诗人目睹春光春色,联想起“采蘩祁祁”和“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不由得倍感离家飘零不得归的凄苦和哀伤。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这两句更加突出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怆痛。
这就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二是从情与情的关系来看,有“乐”情才能“倍增其哀”
要取得“一倍增其哀”的表达效果,“乐景”就必定要有“乐”情。
因为增加一倍的是诗人之哀“情”,而不是“景”,这“景”虽然读者觉得是可“乐”的客观存在,但是作为抒情对象的诗人如果不觉得“乐”,怎么能说是“一倍增其哀”的“乐景”呢。
哀景哀情和乐景乐情中抒情对象的感情没有变化是不增不减的,乐景哀情中抒情对象的感情是由乐到哀的变化,眼前景物带来的快乐却无法抹去内心的哀伤,怎能不让人更加哀伤呢?王夫之说:“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
天物何其定哉!当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当吾之愉,有迎吾以愉者焉;浅人以其褊衷而捷于相取也。
当吾之悲,有未尝不可愉着焉;当吾之愉,有未尝不可悲者焉;目营于一方者之所不见也。
”“故吾以知不穷于情者之言矣:其悲也,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虽然,不失悲也;其愉也,不
失物之可悲者焉,虽然,不失愉也。
”这里的“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说的是外在景物带来的内心的愉悦之情。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唐诗鉴赏辞典》里这样分析“是以乐景写哀。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诗中只不过说“花”“红”,不能说一说到“花”字,就认为是快乐的,这不过是客观景物,却说是“乐景”,似乎太过牵强了,且这句只不过采用拟人的手法,“红”字前面用了“寂寞”来修饰,从移情于物的手法来说,不可能有“乐”情,所以这并非“乐景”。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六句写“登三山望京邑”所见的壮丽景象,作者在字里行间和所写的画面中流露出的愉悦心情是明显的,但是由于这是作者将要离开美丽的家乡京城到宣城去任太守,心情是苦闷郁郁而哀伤的,所以这六句蕴含着愉快心情的景物描写,就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所以是不是“乐景”,首先要看诗人在所写景物中有没有“乐”情,即使是客观上是可乐的景物,如果没有“乐”情,也不能说是
“乐景”。
“乐景”应该是使诗人感到快乐并且已经从心里快乐着的自然景物,但必须是以哀情为底色的,是被哀情笼罩下的乐景,这样的“乐景”才是“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理解“以乐景写哀”,还要注意“乐”之“景”不仅指自然景物,还有壮美的景象。
壮美景象的特点是巨大雄阔,壮美感给人的不是一般的愉快,而是比较强烈的愉快,是一种兴奋,是一种惊喜。
这种壮美的景象和作者的哀情基调联系起来就成了“以乐景写哀”中的“乐景”。
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写景的千古名句,写出一种壮阔的景象,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诗人看到眼前辽阔壮大的夜景,必会壮怀激烈,从内心里产生雄壮昂扬的喜悦之情,浦起龙说“开襟旷远”就是这个意思。
刘开扬说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确实面对这样壮美的景象,诗人这是喜悦的。
但从前后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在漂泊途中,写外界环境的壮阔,是显出自己的孤独无助,天地虽大,却无自己的安身之处,景色越辽阔壮丽,就越反衬出诗人孤寂悲愤的心境,这里是“以乐景写哀”。
写壮美景象的千古名句不少,但并非写壮美景象的诗句都是“以乐景写哀”,如堪与杜甫这两句媲美的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写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山逐渐消失,眼前一望无际的低平原野。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
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但是诗中并没有离情别绪,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整首诗并没有流露哀伤的感情,所以这两句虽写出了壮阔的景象,也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而是乐景乐情了。
作者单位:广东化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