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复习重点
病生理复习题
68.临床最常见的休克分类方法是: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69.下列哪一类不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感染
70.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指: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71.调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的主要因素是:血液及局部体液因素
89.参与休克早期发生发展的体液因子有: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2
90.休克早期具有代偿意义的改变是:容量血管收缩,增加回心血量、血液重新分布
91.休克患者皮肤苍白、湿冷的机理有:皮肤小血管强烈收缩、汗腺分泌增加
92.休克肺患者肺病理改变的特点是: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局限性肺不张、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堵塞、肺泡透明膜形成
134.内源性肝性脑病的特点是:广泛性肝细胞坏死引起、血氨水平大多正常、原发病多为暴发性肝炎
135.氨中毒使脑组织能量代谢产生障碍的机制为:ATP消耗过多、a-酮戊二酸减少、NADH消耗过多、乙酰辅酶A生成不足
136.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之一是: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137.引起神前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过敏性休克
48.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基本因素有: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49.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的疾病有: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肾病综合症、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饥饿
50.组织间液含量增多的原因有: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淋巴回流受阻
158.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该磷代谢障碍表现为:血磷升高、血钙降低
144.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出现等渗尿的原因是:肾浓缩和稀释功能障碍
145.少尿的概念是指24小时的尿量少于:100ml
《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夜大2014级医本《病理生理学》复习题1.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一旦出现脑死亡,意味人的实质性死亡。
一般应符合以下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2.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3.脱水热:是指机体(尤其是小儿)在严重脱水后,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机体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的现象。
4.去极化阻滞:是指急性高钾血症时,因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导致Em负值减小,使得Em接近于Et时,胞膜快钠通道失活,致使细胞形成兴奋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乃至麻痹状态。
5.反常性碱性尿:一般酸中毒时尿液呈酸性。
但高钾血症时,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但伴随的尿液却是碱性的,称为反常性碱性尿。
6.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7.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8.组织性缺氧: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的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
9.过热: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异常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的体温升高。
10.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11.DIC: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大量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1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病人可伴有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资料(
病生复习资料第一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体液:机体内的液体,是由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组成。
2.正常成年男子的体液约占体重的60%,瘦人对缺水有更大的耐受性。
3.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是Na+,阴离子是Cl-;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是K+,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
4.电解质的主要功能:①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②维持神经、肌肉和心肌等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③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5.正常成人每日至少需排出500ml尿液才能溶解并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
6. 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K+多吃多排,不吃也排。
7.高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A水摄入少①水源断绝②不能饮水③渴觉障碍B水丢失过多①经呼吸道失水②经皮肤失水③经肾失水④经胃肠道丢失㈢影响:①口渴②尿少及尿钠变化③细胞内液→细胞外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⑤脱水热8.低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A大量体液丢失而只补充水分B肾失钠①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剂②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减少③肾实质性病变㈢影响:①易发生休克②有明显的脱水症③尿量和尿钠变化9.等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而血清Na+浓度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①呕吐②腹泻③胃肠减压④大面积烧伤⑤大量抽放胸腔积水、腹水⑥麻痹性肠梗阻大量体液潴留于肠腔㈢影响:①丢失细胞外液②ADH和醛固酮分泌增多③肾重吸收水和钠增多10.水中毒㈠定义:由于水在体内潴留,体液容量增多,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的病理过程。
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一、需要掌握的概念活性氧、功能性分流、枉失衡说、CO2麻醉、发热激活物、自身输血、P50二、需要掌握(理解)的知识要点代谢性碱中毒时发生面部和肢体肌肉抽动的原因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阻塞性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发热过程中共同的中介环节血气检测结果为HC03—降低, PaC02升高,提示哪一种酸碱失常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缩舒主要由什么调节最易发生缺血—灌注损伤的器官休克的可逆性失代偿期表现对挥发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通气不足可见于哪些疾病三、需要掌握(记忆)的知识要点酸中毒可影响什么物质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休克早期哪些部位血管剧烈收缩,哪些部位改变不明显左心衰竭引起呼吸困难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肝性脑病时,兴奋性递质含量变化特点蛋白尿的出现反映肾脏的哪些部位有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四、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表现形式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酸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严重肝脏疾病病人在并发碱中毒时易出现肝性脑病的机理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病人容易发生休克的原因肝功能衰竭病人血钾的变化及机理肾在调节酸硷平衡中的作用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在各种致病因素下,引起肾泌尿功能急剧下降,导致排泄功能及调节功能障碍,以致代谢产物潴留,水、电、酸碱平衡紊乱。
一、原因与分类1、肾前性急性肾衰(功能性肾衰) prerenal failure or functional renal failure原因:低血容量(大出血、创伤、脱水等)心输出量降低(心衰) →肾血液灌流量急剧?血管床容积扩大(过敏性休克)2、肾性急性肾衰(器质性肾衰) Intrarenal failure or parenchymal renal failure原因:肾实质病变(1)急性肾小管坏死:约占2/3▲肾缺血▲肾中毒:重金属,药物和毒物;生物毒素(蛇毒);内源性肾毒物(Hb、肌红蛋白)(2)肾脏本身疾病肾小球性疾病:(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血管性疾病:恶性高血压,双侧肾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等。
病生复习题
病生复习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机制: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
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等组织损伤,肿瘤组织坏死,白血病放化疗所致的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情况下,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
同时,FVIIa激活FIX和FX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反馈激活FIX,FX,FXI,FXII等,扩大凝血反应。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失调。
(1)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表现为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和肝素-AT-III系统功能降低及产生的TFPI减少;(3)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PAI-1增多,使纤溶活性降低;(4)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NO,前列腺素,ADP酶等产生减少,其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功能降低;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胶原暴露,血小板的黏附、活化和聚集功能增强;(5)胶原暴露后,可激活FXII,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并可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促进DIC的发生。
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1)红细胞大量破坏: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大量ADP等促凝物质,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凝血;红细胞膜磷脂可浓缩并局限FVII,FIX,FX及凝血酶原等,生成大量凝血酶,促进DIC发生(2)白细胞的破坏和激活:白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样物质,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内毒素、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a等诱导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组织因子,启动凝血(3)血小板的激活:多为继发性作用,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才起原发性作用。
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蛋白酶入血,可激活凝血酶原,促进凝血酶生成;(2)蛇毒含有的促凝成分或在钙离子参与下激活FX,或加强FV的活性;(3)巨鳞蟒蛇毒可以直接将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4)某些肿瘤可分泌促凝物质,激活FX;(5)羊水中含有组织因子样物质;(6)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促进DIC。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的生理学分支,其研究内容涉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机体的代偿和调节等方面。
在病理生理学考试中,通常会涉及一些重要的大题,下面是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参考。
1. 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其主要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炎症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2.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防御反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形式。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免疫相关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3. 组织修复:组织修复是机体为了回应损伤而进行的自我修复过程,其主要包括再生修复和瘢痕修复两种形式。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组织修复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修复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等方面的问题。
4. 肿瘤发生和发展:肿瘤是一种由异常增殖的细胞构成的肿块,有恶性和良性之分。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肿瘤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转移和肿瘤相关疾病等方面的问题。
5. 血液循环疾病:血液循环疾病是指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血液循环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6.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呼吸器官功能的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7.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消化器官功能的疾病,如胃溃疡、胰腺炎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8. 生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生殖器官功能的疾病,如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
考试中可能会涉及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病理生理学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病理生理学是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大纲复习资料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大纲1.活体组织检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2.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不仅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3.什么是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4.在疾病发生的原因中,以生物性因素最为常见。
5.疾病的经过包括: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6.临床上确定死亡时间主要以脑死亡作为判断标准。
7.根据原因的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8.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9.什么是萎缩?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10.营养不良性萎缩时,组织萎缩的先后顺序是:首先是脂肪萎缩、其次是肌肉和内脏等,最后是脑和心脏。
11.什么是化生?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12.心肌细胞脂肪变性时,在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结核病常引起干酪样坏死。
13.细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
14.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是细胞核的改变,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5.坏死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钙化。
16.(1)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造血及淋巴细胞。
(2)稳定细胞:腺体或腺样器官(肝、胰、内分泌腺等)、软骨细胞、骨细胞、纤维细胞。
(3)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17.什么是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可伴炎细胞浸润。
18.创伤的愈合类型包括:一期愈合(缺损小、创缘整齐、无感染)、二期愈合(缺损大、创缘不整齐、伴感染)。
19.骨折的愈合过程包括: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难点汇总
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水肿〔edema〕: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过多,称为水肿2、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由于血浆中NaHCO3 原发性增加,继而引起H2CO3含量改变,使NaHCO3/H2CO3 > 20/1,血浆pH升高的病理改变。
3、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由于血浆中NaHCO3 原发性减少,继而引起H2CO3含量改变,使NaHCO3/ H2CO3<20/1 ,血浆PH 值下降的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 〕:由于血浆中H2CO3 原发性减少,使血浆NaHCO3/H2CO3 增加,血浆pH 值升高的病理过程。
5、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 〕:由于血浆中H2CO3 原发性增加,使NaHCO3/H2 降低,血浆pH 值下降的病理过程。
6、缺氧(hypoxia) :机体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发生的病理变化过程。
7、发热〔feve门: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8、应激〔stress 〕: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响称为应激。
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使体内凝血系统激活,从而引起微血管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弥散性微血栓,并继而引起凝血因子损耗、纤溶系统激活和多发性微血栓栓塞的综合病症。
10、休克〔Shock 〕: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的毛细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所引起的组织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综合征。
休克的临床表现:表情冷淡、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11、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缺血器官组织恢复再灌注后,使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1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由于心肌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或一般体力活动时,心脏不能输出足够量血液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
病原微生物总论复习要点
病原微生物总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大小、基本形态答:(1)常见畜禽病原菌多在几个微米之间(2)细菌的外部形态较简单,仅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和某些其它形态。
2.菌落的概念及意义答:(1)概念: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多数18~24h),生长繁殖成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2)意义:细菌培养中,作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接种以获得单个菌落,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
3.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试绘制细菌结构模式图)答:(1)基本结构:细菌基本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核物质、核糖体和内含物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
(2)特殊构造:与基本生命活动没有多大关系,如夹膜、鞭毛、菌毛、芽孢等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的结构。
4.比较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5.细菌脂多糖的组成和功能答:为G-菌的特有成分,位于细胞壁的最表面○1侧链多糖:有种、型特异性,G-菌的O抗原○2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3类脂A :无种属特异性,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耐热,与致病性有关,能致动物体发热、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
6.细菌的遗传物质答:细菌为原核细胞,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处于细胞浆中,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无核膜,无核仁,也称为核体或原核,具有细胞核功能,含有细菌的遗传基因,控制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7.细菌荚膜的概念及主要功能答:(1)概念: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其厚度在200nm以上,称为荚膜。
(2)主要功能:○1抗吞噬和抗体作用○2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3营养物质的贮存场所与废物排出之地○4具有抗原性。
8.细菌芽胞的特点及其意义答:(1)特点:○1对高温、干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的抵抗力○2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参考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对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进行总结,并提供参考内容,供考生复习备考时参考。
第一部分: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 环境与病理生理学- 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效应- 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2. 基因与病理生理学- 遗传变异与疾病的关系- 基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基因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3. 细胞与病理生理学- 细胞损伤与疾病的关系- 细胞损伤的机制及其导致的生理学变化- 细胞适应和复原的机制及其对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第二部分: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1.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2.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肺癌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3. 消化系统疾病- 肝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胃溃疡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肠道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4.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中风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 脑肿瘤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学变化第三部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 疾病的诊断- 病理生理学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 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学的关系- 诊断技术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2. 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因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细胞治疗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3. 人工智能在病理生理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和应用- 人工智能在疾病预测与干预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病理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上是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的重点总结参考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以及科学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复习。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一、免疫学1. 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分类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身体自身天生具备的对抗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身体在接触到抗原后,通过学习与演化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调节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胞因子、抗体以及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免疫记忆是指身体在接触过抗原后,对该抗原形成的针对性免疫反应保留下来的能力。
免疫耐受是指身体对某些抗原产生免疫容忍的状态,主要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5.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球蛋白是指在获得性免疫防御系统中产生的抗体分子,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抗体的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包括可变区和恒定区。
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毒、结合细菌毒素、沉淀抗原、淋巴细胞识别等。
二、病原微生物学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真核细胞核和真核细胞器。
细菌可按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按细胞壁的结构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营养类型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2. 细菌的致病性机制细菌通过产生肝素酶、凝血酶、溶血素等毒素直接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或通过表面分子如鞭毛、菌毛等对细胞黏附,或通过释放蛋白质或核酸分子进入宿主细胞内引起炎症反应等方式致病。
3.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和自主繁殖能力的类生物物质,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
病毒可按基因组的类型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按颗粒形态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4. 病毒的致病性机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变异。
病原生物学学习复习指导(重点难点)
《病原生物学》课程学习、复习指导(供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及其它非临床医学参考)本指导根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编写,有利于同学掌握课程学习重点及复习指导。
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编写2013年3月目录(医学寄生虫学部分)总论 (6)第一章医学线虫 (7)第二章医学吸虫 (9)第三章医学绦虫 (11)第四章医学原虫 (13)第五章医学节肢动物 (16)教学时数分配表(共24学时)总论一、目的要求1. 了解全世界与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及危害性。
2. 熟悉寄生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治原则。
3. 掌握寄生虫,宿主,生活史等基本概念;掌握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的概念;掌握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寄生虫病的名称;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寄生及宿主的概念,宿主的类别,体现寄生虫免疫的特点的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现象,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流行的基本环节及影响流行的因素,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一章线虫•目的要求1. 了解蛔虫、蛲虫、鞭虫、钩虫、丝虫成虫形态结构,所致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 掌握蛔虫、蛲虫、鞭虫、钩虫虫卵的形态特征及相关的鉴别要点。
3. 掌握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的生活史(主要是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与致病的关系、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病原学诊断方法),防治原则。
4. 掌握两种主要丝虫微丝蚴形态及鉴别要点、生活史中成虫的寄生部位、人体感染过程、微丝蚴夜现周期性及致病作用;掌握丝虫感染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掌握旋毛虫幼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及与致病的关系、感染方式及诊断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蛔虫、钩虫、蛲虫,鞭虫虫卵的形态特征,旋毛虫囊包形态,上述线虫对人的感染阶段、感染途径及感染方式,重要致病作用,最佳病原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难点:钩虫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蛲虫的重复感染与异位感染。
第二章医学吸虫一、目的要求1.了解常见人体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血吸虫等)所致疾病的流行因素与流行特点。
【医学复习总结资料】病生名词解释汇总(不错)
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2.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上称为脱水。
4.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5.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8.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9.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1血液型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循环型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0.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C时,称为发热。
11.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12.内生致热源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源。
13.热限发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
C,通常达不到42。
C,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电大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病理生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特异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结束(转归期)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病生复习题(答案)
病理生理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水肿是指 EA、血管内液增多B、水在体内滞留C、细胞内液过多聚D、淋巴液增加E、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2、在机体各器官组织中,抗水肿能力较强的是CA、脑组织B、心组织C、肺组织D、肝组织E、肾组织3、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DA、血栓阻塞静脉腔B、肿瘤转移到静脉C、瘢痕压迫静脉壁D、右心衰竭E、左心衰竭4、不会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是D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B、毛细血管血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E、淋巴回流受阻5、引起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C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D、肾小球滤过增加E、静脉回流受阻6、脑水肿是指AA、脑组织含水量增多B、脑细胞内液增多C、脑细胞外液增多D、脑血量增多E、脑容量增大7.肾性水肿最先出现在:AA、头面部B、腰背部C、双下肢或身体下垂部D、腹腔E、双上肢8、最易发生心性水肿的心脏疾病是:AA、肺心病B、心肌病C、心肌炎D、冠心病E、高血压性心脏病9、肾性水肿首先发生于眼险部的主要因素是;BA、水肿液的性状B、组织结构疏松C、重力效应D、局部微血管通透性增加E、局部淋巴回流障碍10、肝性水肿最常见的病因是:BA、急性病毒性肝炎B、门脉性肝便变C、急性中毒性肝炎D、早期原发性肝癌E、肝内血管瘤11.心性水肿一般首先出现在:CA、头面部B、双上肢C、双下肢或身体下垂部D、腹腔E、腰背部12.最易引起肺水肿的疾病是:DA、肺梗塞B、肺气肿C、肺心病D、二尖瓣狭窄E、慢性支气管炎13、缺氧的概念是:AA、低氧血症B、血液的氧分压降低C、血液的氧含量降低D、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E、血液的氧容量降低14、关于氧疗,哪一项是错的?EA、CO中毒可用吸纯氧治疗B、对低张性效果最好C、局部组织缺氧一般不需全身吸氧治疗D、高浓度氧和高压氧有引起氧中毒的危险E、血液性、组织性缺氧因PaO2正常,没有意义15、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CA、肠系膜血管痉挛B、一氧化碳中毒C、亚硝酸盐中毒D、氰化物中毒E、肠道淤血16、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可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AA、吸入气的氧分压低B、肺部气体交换差C、肺循环血流量少D、血液携氧能力差E、组织血流量少17、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BA、PaO2降低B、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C、CO2max降低D、CaO2正常E、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18.血液性缺氧血氧指标特殊变化是;D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C、动脉血氧含量下降D、血氧容量降低E、动-静脉氧差减少19.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是:CA、氧与血红蛋白结合速率变慢B、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速度变C、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D、红细胞内2,3-DPG减少E、氧离曲线左移‘20.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AA、亚硝酸盐中毒B、一氧化碳中毒C、氰化物中毒D、肠道淤血水肿E、肠系膜血管痉挛收缩21.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具特征性的是: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D、血氧容量正常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加大22.大叶性肺炎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指标的变化是;CA、血氧容量下降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C、动脉血氧分压下降D、静脉血氧含量升高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23、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柑BA、呼吸功能不全B、组织用氧障碍C、心力衰竭D、静脉血掺杂E、室间隔缺损伴有向左分流24.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为CA、心脏B、肝脏C、肺D、胃肠道E、脑25、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形式有A CA、氧离曲线右移B、血液重新分配C、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D、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增加E、肌红蛋白增加26、缺氧时机体的代偿通过ABCDEA、呼吸系统,增加通气量B、血液系统,增加携氧量C、循环系统,增加组织血流量D、组织细胞,减少耗氧量E、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释氧量增加27、急性低张性缺氧时循环系统有代偿意义的变化是ABCEA、心肌收缩力增强B、肺血管收缩C、血流分布改变D、毛细血管增生E、心率加快28、缺氧时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有ABCA、无氧酵解增强B、肌红蛋白增加,增加储氧量C、参与内呼吸的酶增多D、减少耗氧量E、血流量增加29、关于乏氧性缺氧的叙述,正确的有BDEA、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B、血氧容量降低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D、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E、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30、慢性缺氧组织细胞的代偿变化有:ABCEA、毛细血管密度增加B、线粒体数目增加C、肌红蛋白量增加D、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E、细胞内呼吸功能增强31、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ABCDEA年龄大小 B、适应性锻炼状况 C、机体代谢率高低D、心、肺功能好坏E、机体耗氧员多少32、缺氧时心血管的代偿反应主要有;ACDEA、心率加快B、心脑血管收缩C、肺血管收缩,保持肺泡与血流适当比例D、毛细血管密度增加E、心输出量增加33、缺氧时血液系统代偿反应有;ACDEA、血氧容量增加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红细胞的破坏受抑制C、骨髓造血功能增强D、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E、储血器管收缩红细胞入血增加34、急性缺氧时,机体主要的代偿反应包括:ADA、肺通气量增加B、组织用氧加强C、血液携氧增加D、心脏活动增强E、骨髓红细胞生成增加二、名词解释健康:生理或心理状态正常,没有疾病。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目录第一章免疫学绪论31.免疫学概述32.免疫器官与组织3第二章抗原3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3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43.抗原的分类4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4第三章免疫分子41.免疫球蛋白42.补体系统53.MHC及其编码分子64.其他免疫分子6第四章免疫细胞71.固有免疫细胞72.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73.适应性免疫细胞7第五章免疫应答81.固有免疫应答82.适应性免疫应答8第六章免疫病理81.超敏反应8Ⅰ型超敏反应 9Ⅱ型超敏反应 9Ⅲ型超敏反应 9Ⅳ型超敏反应 9第七章免疫学应用102.免疫预防10第八章病原生物学绪论101.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102.医学微生态104.病原生物控制与生物安全11第九章细菌学总论111.细菌的形态结构112.细菌的生理124.细菌感染与免疫12第十章常见致病细菌131.球菌133.厌氧性细菌144.分枝杆菌145.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4第十一章病毒学总论151.病毒的形态结构152.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153.病毒感染与免疫154.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16第十二章常见致病病毒161.呼吸道病毒162.消化道病毒173.肝炎病毒175.逆转录病毒18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类型:固有性免疫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2.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功能: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3)免疫调节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2)分泌SIgA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病生4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学习要求】♦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掌握四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机制以及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熟悉四种单纯性酸碱中毒的代偿调节。
♦熟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其原因和特点。
♦了解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了解各型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
♦了解酸碱图。
【复习题】一、选择题A型题1.机体的正常代谢必须处于A.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B.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C.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D.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E.中性的体液环境中2.正常体液中的H+主要来自A.食物中摄入的H+B.碳酸释出的H+C.硫酸释出的H+D.脂肪代谢产生的H+E.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H+3.碱性物的来源有A.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B.肾小管细胞分泌的氨C.蔬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D.水果中含有的有机酸盐E.以上都是4.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A.碳酸B.硫酸C.乳酸D.三羧酸E.乙酰乙酸5.血液中缓冲固定酸最强的缓冲对是A.Pr-/HPrB. Hb-/HHbC. HCO3¯/H2CO3D. HbO2-/HHbO2E. HPO42-/H2PO4-6.血液中挥发酸的缓冲主要靠A. 血浆HCO3ˉB. 红细胞HCO3ˉC. HbO2及HbD. 磷酸盐E. 血浆蛋白7.产氨的主要场所是A. 远端小管上皮细胞B. 集合管上皮细胞C. 管周毛细血管D. 基侧膜E.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8.血液pH 值主要取决于血浆中A. [Prˉ]/[HPr¯]B. [HCO3¯]/[H2CO3]C. [Hb¯]/[HHb]D. [HbO2¯]/[HHbCO2]E. [HPO42¯]/[H2PO4¯]9.能直接反映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的指标是A. PaCO2B. 实际碳酸氢盐(AB)C. 标准碳酸氢盐(SB)D. 缓冲碱(BB)E. 碱剩余(BE)10.标准碳酸氢盐小于实际碳酸氢盐(SB<AB)可能有A. 代谢性酸中毒B. 呼吸性酸中毒C. 呼吸性碱中毒D. 混合性碱中毒E. 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11.阴离子间隙增高时反映体内发生了A 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B 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C 低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D 正常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E 高血氯性呼吸性酸中毒12.阴离子间隙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A. 严重腹泻B. 轻度肾功能衰竭C. 肾小管酸中毒D. 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E. 以上都是13.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A.高热B. 休克C. 呕吐D. 腹泻E. 高钾血症14.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A. 细胞外液缓冲B. 细胞内液缓冲C. 呼吸代偿D. 肾脏代偿E. 骨骼代偿15.一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可见:pH 7.28,PaCO2 3.7kPa(28mmHg),HCO3ˉ1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代谢性酸中毒B. 呼吸性酸中毒C. 代谢性碱中毒D. 呼吸性碱中毒E. 以上都不是16.一休克患者,血气测定结果如下:pH 7.31,PaCO2 4.6 kPa(35mmHg),HCO3ˉ17mmol/L,Na+ 140mmol/L,Cl-104mmol/L,K+ 4.5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B.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C.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D.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E.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17.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是A. 乳酸钠B. 三羟基氨基甲烷C. 柠檬酸钠D. 磷酸氢二钠E. 碳酸氢钠18.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A. 呼吸中枢抑制B. 肺泡弥散障碍C. 通风不良D. 呼吸道阻塞E 胸廓病变19.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降低的机制A. 代谢酶活性抑制B. 低钙C. H+竞争性地抑制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D. H+影响钙内流E. H+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钙20.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A. 血浆蛋白缓冲系统B.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C. 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D. 磷酸盐缓冲系统E. 其它缓冲系统21.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A 呼吸代偿B. 心脏代偿C. 血液系统代偿D. 肾脏代偿E. 骨骼代偿22.某溺水窒息患者,经抢救后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18,PaCO2 9.9 kPa (75mmHg),HCO3ˉ28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代谢性酸中毒B.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C.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D.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E. 代谢性碱中毒23.某肺心病患者,因感冒肺部感染而住院,血气分析为:pH 7.32,PaCO2 9.4 kPa (71mmHg),HCO3ˉ3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代谢性酸中毒B.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C.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D. 混合性酸中毒E. 代谢性碱中毒24.呼吸衰竭时合并哪一种酸碱失衡时易发生肺性脑病A. 代谢性酸中毒B. 代谢性碱中毒C. 呼吸性酸中毒D. 呼吸性碱中毒E. 混合性碱中毒25.严重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治疗措施是错误的A. 去除呼吸道梗阻B. 使用呼吸中枢兴奋剂C. 使用呼吸中枢抑制剂D. 控制感染E. 使用碱性药物26.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A. 严重腹泻B. 剧烈呕吐C. 应用利尿剂(速尿,噻嗪类)D. 盐皮质激素过多E. 低钾血症27.某幽门梗阻患者发生反复呕吐,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5,PaCO2 6.6 kPa (50mmHg),HCO3ˉ36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代谢性酸中毒B. 代谢性碱中毒C. 呼吸性酸中毒D. 呼吸性碱中毒E. 混合性碱中毒28.如血气分析结果为PaCO2升高,同时HCO3-降低,最可能的诊断是A. 呼吸性酸中毒B. 代谢性酸中毒C. 呼吸性碱中毒D. 代谢性碱中毒E. 以上都不是29.由于剧烈呕吐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最佳治疗方案是A. 静注0.9%生理盐水B. 给予噻嗪类利尿剂C. 给予抗醛固酮药物D. 给予碳酸酐酶抑制剂E. 给予三羟基氨基甲烷30.下列哪一项不是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A. 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B. 癔病C. 发热D. 长期处在密闭小室内E. 脑外伤刺激呼吸中枢31.某肝性脑病患者,血气测定结果为:pH 7.48,PaCO2 3.4 kPa (22.6mmHg),HCO3ˉ19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代谢性酸中毒B. 呼吸性酸中毒C. 代谢性碱中毒D. 呼吸性碱中毒E. 混合型碱中毒32.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的重要原因是A. 血清K+降低B. 血清Cl-降低C. 血清Ca2+降低D. 血清Na+降低E. 血清Mg2+降低33.酮症酸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存在A. 血K+升高B. AG升高C. PaCO2下降D. BE负值增大E. Cl-增高34.肾小管酸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下列哪项不存在A.血K+升高B.AG升高C.PaCO2下降D.BE负值增大E.Cl-增高35.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A.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降低B.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升高C.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升高D.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降低E.细胞外K+内移,肾内K+-Na+交换升高36.下列哪一项双重性酸碱失衡不可能出现A.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B.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37.代谢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酶活性的变化是正确的A.碳酸酐酶活性降低B.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升高C.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升高D.谷氨酰胺酶活性降低E.丙酮酸脱羧酶活性升高B题型pH PaCO2HCO3ˉA.↓↓↑↓B.↑↑↓↑C.±↑↑↑↑D.±↓↓↓↓E.±±↓1.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2.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3.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A. 缓冲作用发生最快B. 缓冲能力较强C. 缓冲作用快但只缓冲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D. 缓冲作用慢而持久E. 缓冲能力最弱5.在调节酸碱平衡时血浆的缓冲系统6.在调节酸碱平衡时肺的缓冲系统7.在调节酸碱平衡时肾的缓冲系统A.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B. 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C.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D.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E.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8.高热时伴有剧烈呕吐可发生9.肺原性心脏病人使用髓伴类利尿剂可引起10.肺阻塞性疾病伴有休克可引起11.糖尿病人伴有剧烈呕吐可引起血浆HCO3 -血浆H+细胞内H+尿液H+ A.↓↑↑↑B.↓↑↓↓C.↑↓↓↓D.↑↓↑↑E.↓↑↑↓12.高血钾症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是13.低血钾症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是A. 兴奋B. 抑制C. 正常D. 先兴奋后抑制E. 先抑制后兴奋14.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状态是15.碱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状态是X型题1.下列那些属于非挥发性酸A. 硫酸B. 碳酸C. 磷酸D. β-羟丁酸2.下列哪些属于碱性物质A. 草酸盐B. 柠檬酸盐C. NH3D. NH4+3.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可见于A. 肾小管酸中毒B. 糖尿病C. 缺氧D. 呕吐4.AG正常型的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可见于A. 肾小管酸中毒B. 剧烈呕吐C. 严重腹泻D. 休克5.能反映酸碱平衡代谢因素的指标有A. pHB. PaCO2C. BBD. SB6.盐水抵抗性碱中毒主要见于A . 呕吐B. Cushing综合症C. 利尿剂D. 严重低钾7.剧烈呕吐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是由于A. 胃液中丢失大量的H+B. 胃液中丢失大量的K+C. 胃液中丢失大量的Cl-D. 胃液中丢失大量的细胞外液8.盐水反应性碱中毒主要见于A. 严重腹泻B. 剧烈呕吐C.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D. 应用利尿剂二、名词解释1. volatile acid2. fixed acid3. anion gap4 base excess5. metabolic acidosis6. respiratory acidosis7. metabolic alkalosis8 respiratory alkalosis9. saline-responsive alkalosis10. saline-resistant alkalosis11. contraction alkalosis12. double acid-base disorders三、填空题1.在疾病状态下,SB与AB可以不相等,AB>SB见于或代偿后的;AB<SB见于或代偿后的。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文
2024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范文____年病理生理学大题重点总结(注意:以下的内容是通过预测和推测得出的,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请仔细核对相关考试资料进行备考。
)一、绪论1. 简要介绍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解释病理生理学与正常生理学的关系,并说明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二、疾病发生与发展1. 疾病的概念和分类:讲解疾病的定义,包括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
2.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阐述疾病的起因、发展和转归过程,如病因、发病机制和规律。
3. 举例介绍常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冠心病、糖尿病等。
三、致病因素与致病机制1. 环境因素与疾病:讨论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如气候、污染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
2. 遗传因素与疾病:阐述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
3. 免疫因素与疾病:介绍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如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等。
4. 代谢因素与疾病:解释代谢异常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营养不良、代谢疾病等。
四、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 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的关系:说明病理生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2. 疾病的临床表现:解释疾病发生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发热、乏力、头痛等。
3. 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介绍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和其他可能的疾病进行鉴别。
五、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 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阐述病理生理学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比如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等。
2. 非药物治疗与康复:讲解手术、物理治疗、营养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应用。
3.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解释如何通过预防控制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如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等。
六、实验室检测与病理生理学应用1. 常见实验室检测方法:介绍常用的血液、尿液、影像学等实验室检测方法。
2. 病理生理学应用:解释实验室检测结果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七、特殊群体的病理生理学1. 儿童病理生理学:介绍儿童疾病的特点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休克
1.休克一期:
(1)特点:全身小血管收缩;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2)机制: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儿茶酚胺)
(3)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4)代偿:动脉血压的维持;有助于心脑血液的供应
2.休克二期:
(1)特点:血管自律运动消失;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机制:扩血管物质增多;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微循环淤血
(3)表现:血压下降、中枢系统功能障碍、无尿少尿、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
(4)恶心循环:回心血量减少、血浆外渗、心脑组织灌流减少
二、应激
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效应:a. 中枢效应:去甲肾上腺素释放、CRH分泌增多
b. 外周效应:血管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
(2)代偿意义:a. 对心血管影响: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
b. 对呼吸影响:支气管扩张。
肺通气量增加
c. 对代谢影响:促进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脂肪动员等
d. 对其他激素影响:除抑制胰岛素,儿茶酚胺促进其他激素分泌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
(1)效应:a. 中枢效应:CRH分泌增多、与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相互作用
b. 外周效应:血管内儿糖皮质激素GC增多
(2)代偿意义:a. 促进蛋白质分解及糖原异生,补充肝糖原储备
b. 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脂肪动员作用
c. 维持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d. 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
e. 强大的抗炎作用
三、肝性脑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是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精神上出现
一系列精神症状,最终表现为肝性昏迷的精神神经综合症
1.氨中毒学说
(1)血氨增高的原因:a. 血氨清除不足:尿素循环功能障碍
b. 血氨生成增多:肠道产氨增多;肾功能减退,弥散至肠腔内尿素
大量增加;肌肉中腺苷酸分解
(2)氨对脑的毒性作用:a. 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1消耗α-酮戊二酸,干扰三羧酸循环
○2消耗NADH,使呼吸链ATP减少
○3谷氨酰胺合成增加,消耗ATP
○4丙酮酸、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受抑制,影响三羧酸循环
b. 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兴奋性递质(谷氨酸,乙酰胆碱)减少
c. 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
2.假神经递质学说:食物中芳香族氨基酸转化为苯乙胺和酪胺,经血脑屏障后生成苯乙醇胺以及羟苯乙醇胺,二者为假性神经递质,竞争性取代去甲肾上腺素
及多巴胺的生物活性
3.氨基酸学说
4.GABA学说
四、肾衰
1.少尿型急性肾衰
代谢变化:a. 少尿(<400ml/L)、无尿、尿钠增高、尿中有管型蛋白质及多种细胞
b. 水中毒,进一步导致全身浮肿
c. 氮质血症:含氮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血液中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增高
d. 高钾血症:首位死亡原因
e. 代谢性酸中毒
2.慢性肾衰
(1)机制:a. 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b. 肾小管-间质损害
c. 矫枉失衡:机体为矫正某些内环境紊乱而引起新的内环境失衡,对机体造成
损害
(2)钙磷变化:a. 高血磷血清磷>1.6mol/L,GFR降低,PTH分泌增多维持磷排出,GRF
降低至25ml/min以下,PTH失衡,血磷增高
b. 低血钙血清钙<2.25mol/L,血磷升高,维生素D减少,毒物损伤粘膜3.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
(1)肾性贫血:a.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b. 红细胞生存期缩短
c.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PTH、甲基胍等毒物蓄积,抑制造血
d. 出血
(2)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毒性代谢产物抑制血小板第三因子释放
4.肾性骨营养不良
a. 钙磷代谢障碍及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b. 维生素D代谢障碍
c. 酸中毒导致骨质脱钙
五、肺心病与肺性脑病
1.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机制
(1)肺动脉高压:a. 肺血管收缩
b. 肺小动脉重建
c. 肺毛细血管床减少
d. 舒缩血管活性物质平衡失调
(2)心肌受损、心脏负荷加重
(3)心室舒缩活动受限
2.肺性脑病:
(1)高碳酸血症CO2体内浓度过高,使脑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并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血管性及脑间质水肿或脑细胞死亡
(2)低氧血症缺氧扩张脑血管,引起脑水肿,进而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促进脑水肿。
六、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适应反应、机制、影响
1.神经体液调节
(1)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动用心力储备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促进心肌改建
(3)其他体液物质:缩血管物质、肿瘤坏死因子、氧自由基等
2.心室重塑
(1)增加收缩功
(2)减少心耗氧量
3.其他适应性调节
(1)红细胞增多
(2)组织细胞利用氧能力增强
七、DIC
1.发展过程
(1)高凝期:凝血系统大量激活,血液中凝血酶大量形成,形成广泛微血栓
(2)消耗性低凝期:广泛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消耗低凝期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激活:纤溶酶激发FDP/FgDP,破坏凝血因子,形成多发性出血2.功能代谢变化
(1)出血:a. 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b. 继发性纤溶亢进
c. 血管壁损伤
(2)休克:a. 广泛微血栓形成
b. 血管床容量扩大
c. 血容量减少
d. 心泵功能障碍
(3)脏器功能障碍:MOF
(4)微血管病性溶血症贫血:由于微血管内膜发生部分血栓形成、狭窄或坏死,当红细胞流过时发生摩擦,引起红细胞破碎而发生的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特征是有伴有特俗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即裂体细胞。
八、SIRS
1.过程:(1)局限性炎症反应阶段
(2)有限性全身炎症反应阶段
(3)SIRS/CARS失衡阶段
2.机制:(1)炎细胞活化
(2)炎症介质大量释放(细胞因子、二十烷类、PAF、粘附分子、氧自由基、NO、
血浆源性炎性介质——补体、激肽系统)
(3)促炎/抗炎介质平衡失调
名词解释
1疼痛:脑对急、慢性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传入进行抽象化和概括后所形成的痛楚感受,常常伴有复杂的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
2缺氧:乏氧性缺氧(低张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血液性缺氧(等张性低血氧症)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循环性缺氧(低血流或低动力性缺氧)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氧化障碍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3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指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控制的全
身瀑布式炎症反应综合症
4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
5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6脱水体征:由于细胞外液明显减少时,皮肤弹性丧失、眼窝或婴儿囟门凹陷的脱水外貌
7脱水热:在高渗性脱水时因汗腺细胞脱水,汗液分泌减少,从皮肤蒸发水分减少,以致散热功能降低,同时因体温调节中枢神经性细胞脱水,功能减退,导致体温升高
8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原发性HCO3-变化
呼吸性——原发性PaCO2变化
9 AG:阴离子间隙,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
10发绀: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
11发热: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超过正常0.5℃即为发热
12热限: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定在一定范围的现象
13 寒战:骨骼肌不随意周期性收缩,产热可增加4-5倍
14 APP:急性期反应蛋白,人和动物血浆中一些蛋白质由于感染、炎症、创伤、烧伤、等应
激原刺激下迅速升高,叫急性反应期蛋白
15 HSP:热休克蛋白,指热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他们主要在细胞
内发挥功能,是分泌型蛋白质,又称分子伴侣
16身心疾病:一类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或诱因的躯体疾病
17细胞凋亡: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18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19自由基:在外层轨道上还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各种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
20缺血预适应:指组织器官经反复短暂缺血后,会明显增强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级再灌注损伤的抵抗力的现象
缺血后适应:指在全面恢复再灌注前短暂多次预再灌、停灌处理,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21心肌顿抑:指心肌段时间缺血后恢复再灌一段时间内心肌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额现象,主要为自由基和钙超载的作用
22解剖分流:指有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费内动静脉吻合支直接流入肺静脉一级心内最小静脉直接流入左心
23 意识障碍:是指觉醒系统的不同部位受到损伤,产生意识清晰度和意识内容的异常变化
24 AD:阿尔茨海默病,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和脑神经内神经原纤维结合细胞淀粉样物质沉
淀形成老年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