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手打电子版)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专章阐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专章阐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核心提示:新华社3月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六篇、六十二章,在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分别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阐述。
《纲要》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国脉电子政务网整理新华社3月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六篇、六十二章,在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分别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行了阐述。
《纲要》指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纲要》第十章和第十三章具体内容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十二五规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即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规划。
该规划于2011年由中国政府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经济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
其中,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其中,着重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工作,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四、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措施。
其中,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它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措施,意在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关于莱芜市XX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XXXX年计划草案
关于莱芜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2012年2月3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莱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任旭东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提交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较好地完成了2011年计划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25亿元,同比增长11%。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2亿元,增长11.1%,增速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完成税收总收入78.4亿元,增长19%,增速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09元,增长12%,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26元,增长15.8%,增幅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平稳增长。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农业生产平稳增长,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增长3%。
工业总体呈现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4.7亿元,增长13.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1.5亿元、利税61.1亿元、利润3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3%、28.8%、47.4%。
服务业效益增加,实现服务业税收21.8亿元,同比增长17.8%。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着力提升一产、做强二产、突破三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60.8:32.8,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非钢产业占比提高,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结构调整为55.7:44.3,非钢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4.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新发展私营企业1580家,个体工商户5673户。
节能减排完成目标任务,预计单位GDP耗能下降3.7%,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量下降3.73%,化学需氧量、SO2、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48%、2.5%、0.55%、1.32%。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1. 引言莱芜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辖的地级市。
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莱芜市决定进行城市总体规划。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以及具体实施措施。
2. 规划背景莱芜市作为新兴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城市规划的需求正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以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3. 规划目标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如下:•实现空间布局合理,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提高城市交通体系的通达性,完善交通网络;•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4. 规划原则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遵循以下原则:4.1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在城市发展中,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2 人文关怀原则规划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保障。
4.3 综合协调原则规划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的发展需求,确保城市规划与交通、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格局。
4.4 科学决策原则规划要通过科学数据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决策,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的变化,灵活调整规划方案。
5. 规划内容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将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展方向、用地分配、功能布局等。
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发展格局。
5.2 交通规划规划将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规划,包括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
要提高交通通达性,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全文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莱芜区规划方案 (2)
莱芜区规划方案1. 背景莱芜区位于山东省中部,由原莱芜市区和钢城区合并组成,随着工业、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也正在不断扩大。
因此,需要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规划方案来引导未来的城市建设。
2. 规划目标莱芜区规划方案的目标是以经济、社会、人文、生态为导向,形成一个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形态。
其中,规划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未来15年内,经济保持年均增长率不少于8%•城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平衡占比达到50%以上•市民居住率达到90%以上•城市综合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 规划原则在制定莱芜区规划方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公平公正,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科学技术创新•坚持开放合作,注重国际化城市竞争力4. 规划内容4.1 城市形态规划莱芜区将建立现代化、多功能、高效率、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形态。
针对城市发展需求,分为五大功能区: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生态保护区、郊区农业区和交通枢纽区。
其中,生态保护区将被划分为多个绿地和公园,大大增强了城市生态的可持续性。
4.2 居住区规划为了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莱芜区将建立一个现代化、宜居的城市住宅区。
在城市中心区,将建造近10万平方米的集体住宅,以满足区内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
同时,还将建造多元化的住宅区,包括公寓、联排别墅、豪宅等,以满足不同市民的需求。
4.3 城市交通规划为了满足未来城市的交通需求,莱芜区将建立一个现代化、便利的城市交通系统。
规划中,将建立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
同时,还将建立现代化的道路和高速公路,以确保交通的高效流动。
4.4 城市环保规划莱芜区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规划中,将建立防污染措施和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此外,还将在城市中心区建立两个生态园区,作为城市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从而大大增强了城市生态的可持续性。
(整理)莱芜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四章城市性质和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七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与旧城改造第八章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规划第十章城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十一章城市市政设施规划第十二章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第十四章郊区规划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第十六章城市远景设想第十七章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第十八章城市规划的实施规定及措施第十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为适应莱芜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引导与控制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在1998 年《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依法制定的指导莱芜市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执行本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参照本规划执行。
•对本规划的调整、修改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条款执行。
•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从区域角度出发,以促进集聚发展为重点,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城市用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凸显城市特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全国人大(1990)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发[1991]14 号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发[1995]333 号4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 号5 、《山东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暂行技术规定》鲁建规发[1995]7 号6 、《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 )7 、《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 )8 、《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3 — 2020 年。
其中:近期:2003 — 2010 年远期:2011 — 2020 年远景:2020 年以后•城市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由以下部分组成。
发展战略-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 精品
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XX—2030)文本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莱芜市城市规划局20XX年5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三章城乡人口规模预测 (5)第四章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7)第五章城乡产业发展导引 (9)第六章城乡空间布局 (12)第一节城乡体系规划 (12)第二节城市发展布局导引 (17)第三节小城镇发展布局导引 (19)第四节村庄发展布局导引 (21)第五节社区建设指引 (22)第六节城乡空间分区管制 (32)第七章城乡基础设施规划 (36)第一节综合交通规划 (36)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 (38)第三节污水排水工程 (48)第四节电力工程规划 (52)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54)第六节供热发展规划 (57)第七节燃气发展规划 (61)第八节环卫系统规划 (64)第九节防灾减灾规划 (66)第八章城乡社会事业规划与政策导引 (72)第一节教育事业 (72)第二节卫生事业 (80)第三节文化体育 (83)第四节社会保障 (84)第九章城乡生态环境规划 (88)第十章近期行动计划 (9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101)第十二章附则 (103)附表一城乡用地汇总 (104)附表二 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统计 (105)附表三 2030年镇建设用地分类统计 (10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正确引导与控制城乡各项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为莱芜市域,总面积2246.3平方千米。
第三条本规划是莱芜市城乡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指导莱芜市城乡统筹发展的公共政策文件。
第四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条件,方便群众生活,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与空间组织,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莱城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区巩固提升基本现代化成果、迈向全面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
制定和实施好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指标特别是发展速度在全省的位次逐年前移,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经济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
预计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将完成334亿元,年均增长14.7%(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亿元,年均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区域人口计算)达到5200美元,年均增长15.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25亿元,年均增长11%,占GDP比重达到3.67%,比“十五”期末提高2个百分点,所有镇(办)财政收入均超过千万元;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到“十一五”末,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66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5%和和COD排放量等约束性节能减排指标都完成了市11.8%。
万元GDP综合能耗、S02里下达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0.2:54.3:35.5调整到2010年的8.1:54.2:37.7。
工业的主导作用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4家,增加值达到165亿元,利税30.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6%和17%;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不断增强。
莱芜今后发展规划方案
莱芜今后发展规划方案引言莱芜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制定一份长期的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提出莱芜市今后的发展规划方案,以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未来莱芜市的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和完善以下基础设施:1. 交通网络加强对道路、铁路和航空的投资建设,提高莱芜市的交通网络连接性。
修建新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提高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建设现代化的机场和货运港口,提升莱芜市的物流水平。
2. 生活设施加大对医疗、教育和文化设施的投资力度。
建设更多的医院、学校、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提升水处理、固废处理和空气污染治理的能力,不断改善莱芜市的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二、经济发展莱芜市将在未来几年内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发展:1. 产业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建设科技园区,吸引优秀的科技研发机构和人才,提升莱芜市的技术创新能力。
2. 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莱芜市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品牌效应的旅游目的地。
3. 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
推广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人才引进与培养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莱芜市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1.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莱芜市发展。
同时,给予优厚的待遇和回报,激发人才的创新和活力。
2. 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优化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四、城市文化建设莱芜市将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
莱芜区规划方案-最新版
莱芜区规划方案背景莱芜区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隶属于济南市。
作为济南市南部的中心城市,莱芜区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区域规划也需要不断更新。
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根据莱芜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莱芜区将聚焦于经济和社会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规划重点包括:1.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提高莱芜的产业竞争力;2.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4.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经济规划莱芜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现代化的制造业,建设高端产业园区;2.推广新型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推进商贸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莱芜的商品消费水平;4.发展旅游经济,提高莱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基础设施规划莱芜区将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建设,以支撑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规划重点包括:1.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公交和地铁线路,改善道路通行条件;2.建设城市供水和供电系统,提高城市供水和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加强城市公共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教育和卫生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4.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信息化网络和互联网服务平台。
环境规划莱芜区将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规划重点包括:1.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建设资源化垃圾处理中心;2.推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建设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3.建设城市智能化环保系统,提高城市环保监测和管理水平。
结论莱芜区的规划方案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城市发展规划,将为未来莱芜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规划的实施和推进,相信莱芜市将会成为山东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的热点城市。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鲁政发〔2011〕11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工作重点,符合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富民强省宏伟新跨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各市、各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按照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各项目标而共同努力。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莱芜市规划
莱芜市规划莱芜市规划是指对莱芜市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莱芜市作为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是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莱芜市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
下面是莱芜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是莱芜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莱芜市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莱芜市将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力度,推动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还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是莱芜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莱芜市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莱芜市将加快发展城市公园和绿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莱芜市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善老旧小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环境保护是莱芜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莱芜市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莱芜市将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莱芜市将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
莱芜市还将加强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社会发展是莱芜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莱芜市将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提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
莱芜市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莱芜市还将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平安莱芜。
总之,莱芜市规划是为了实现莱芜市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优化、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为莱芜市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 发展环境第二章 指导思想第三章 主要目标第四章 政策导向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佚名
【期刊名称】《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年(卷),期】2011(000)001
【总页数】47页(P75-1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J], ;
2.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2011年2月12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J], 姜大明;
3.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审查报告 [J], 王同生;
4.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有关情况的说明——2011年1月12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J], 姜大明;
5.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
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
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管委会,雪野旅游区管委会,市直各企事业单位:《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我市“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党员和组织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精神,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
莱芜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现实基础和环境分析一、“十一五”发展回顾(一)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46.3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1亿元,年均增长17.5%。
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板块”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经济总量,规划建设了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和农高区等四个省级园区,拓展了高新区的发展区域。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1:60.4:32.5,第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高4.8个百分点。
农业实现增加值38.6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22家,比2005年增加335家;增加值达到373.4亿元,年均增长16.3%;实现利税91.5亿元,是2005年的1.9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化比重达到22.5%,比2005年提高15.6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15.9%,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和全国航空运动会,打造了“航空运动之城”城市新名片。
全民创业深入推进,私营企业超过1万家,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比2005年提高13.2个百分点。
城乡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开创新局面。
2008年,我市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编制完成《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全面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988元和8311元,是2005年的1.9倍和1.8倍。
“两股两建”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改造完成5.8亩,56个村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成立各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96家,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流转超过8000亩。
“两新工程”进展顺利,建设农村社区住房1.5万户,城镇化率达到51.7%。
全市村村通电话、通油路、通客车基本实现,通自来水率达到92%,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探索了“飞地经济”带动、产业化带动、园区带动等镇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全市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36%,其中三个镇(街道)过亿元。
投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迈出心步伐。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9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建设了莱钢宽厚板、泰钢不锈钢、汇源工业园、莱芜电厂2×33万千瓦机组等一批打项目。
招商引资五年累计完成480亿元左右,累计利用外资5.7亿美元。
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98.6亿美元,其中出口51.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8倍和3.2倍。
泰丰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实现了地方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新提升。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完成了青草河旧城改造等一批城市环境治理项目,在“国家卫生城市”的基础上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了“五连冠”。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济青高速南线全线贯通,打通了长勺路、凤凰路、莱城大道、莱钢大道等主干道路,公路总里程比2005年增加412.8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40公里,比2005年增加43.14公里。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关停了16台共计58.25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建立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新机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和10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1%,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新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33.9%。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展现新面貌。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创新体系逐步形成,累计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98项。
“十大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市覆盖,50.4万适龄农民拥有了养老保障;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将86.3万农民和13.5万没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纳入医疗保障范围;率先开展大规模就业创业免费培训,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0.7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3.3万人;提前一年解决了7117户城镇住房困难户和农村低保户的住房保障问题。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居全省前列。
医药卫生体质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19家镇卫生院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托管、合作关系,千人拥有病床床位3.9张。
先后建成了城市规划馆、博物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现代廉政剧《儿行千里》实现了艺术创作的历史性突破。
22届省运会金牌列全省第十位,十六届亚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以内。
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四川震区灾后重建任务。
妇女儿童、广播电视、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史志、精神文明等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二)经验和做法——坚持改革创新,探索科学发展新路。
善于用改革的思路研究问题,用市场的理念解决问题,用“透视、俯视、环视”的眼光审视莱芜,大力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创优争先”活动,探索形成了统筹城乡一体化、打造“航空运动之城”、构建“三大产业板块”和“一线连四区”等发展新路径。
——坚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文优势,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抓好工业“二次创业”,重点突破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坚持扩大开放,拓展经济开发空间。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打开市门,广借外力,建立招商引资长效机制;积极接轨济南,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大力发展外经外贸,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执政为民,更加关注社会民生。
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以货币直补为主要特点的住房保障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转变作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实施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活动,建立承诺评价、干部问责等制度,打造阳光高效政务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仍需进一步加快。
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1.4%,膨胀经济总量、提高人均占有水平仍是首要任务。
二是经济结构不优,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服务业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0.4和4.1个百分点。
钢铁产业的贡献在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约为40%和60%,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繁重。
三是资源环境制约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进一步增强。
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亿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倍和3.5倍,土地、水等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制约成为影响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增强责任感、压力感和使命感,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增创莱芜发展新优势。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一)从国际环境看。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全球进入技术创造密集、资源能源合作、产业调整振兴时代。
围绕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下降、气候变化、金融安全等问题,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带来新的压力和考验。
(二)从国内环境看。
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主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同时,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趋势。
全省按照“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逼人,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快调整,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更加明显。
(三)从我市发展看。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全面发展期。
市委、市政府做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三创”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决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调节发展新阶段。
二是经济转型期。
我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结构升级。
以最终需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
三是城乡一体化深化期。
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工作机制和政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联系明显增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放缓。
“十二五”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将基本打破,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是集聚发展加速器。
“三大产业板块”、“四个功能区”搭建起我市发展的新框架。
“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区域和城镇集聚,将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是社会建设提升期。
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结构深度调整,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统筹城乡建设,提升服务供给,完善社会管理,讲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加大投入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显著提高全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人民富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