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螳螂捕蝉》优秀教案

《螳螂捕蝉》优秀教案

《螳螂捕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螳螂捕蝉》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寓意,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扩大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螳螂捕蝉》这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寓意,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会生字词,扩大词汇量。

2.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螳螂捕蝉》的图片、译文、生字词等。

2. 教学资源:古诗文阅读材料、生字词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螳螂、蝉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

2. 学习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并解释生字词。

(3)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图片和译文,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3. 体会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古典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并分享理由。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寓意。

(2)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大自然的古诗,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作业的提交,评估学生对《螳螂捕蝉》这首古诗的理解程度,包括他们对诗句内容、意境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螳螂捕蝉》这首古诗,加强记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10.螳螂捕蝉2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10.螳螂捕蝉2
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C、 生试读,交流,再读,直到满意为止。
你觉得它们有意思吗?你发现了什么?
练呢?
一连用了三个“却不知道”……
3.分析明理,明白方法
A、箭头图示关系,突出螳螂捕蝉与吴国攻打赵国的异曲同工之处,即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身后隐患
教学
重点
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教学
难点
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并从少年劝说吴王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教学
资源
学生在学习这一刻之前,已阅读过像“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等熟悉的寓言,了解寓言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2.《补充习题》第二题。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妙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教学反思
B、假装打鸟,故意引起国王的好奇,变被动为主动
读出了少年的执着、耐心。
C、边练习补充提示语,改写成剧本形式,同桌试练,推敲提示语是否准确合理。
D、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等
螳螂知道,却不知道。
黄雀知道,却不知道。
是啊,这个故事真有意思——齐读。
3.分析明理,引领方法:
A、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小的故事居然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吴王。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悟”呢?明白了什么?少年通过这故事,要吴王明白什么道理?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这一道理的句子。螳螂捕蝉和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交流。
教学
内容
10.螳螂捕蝉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word版教案【可编辑】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特点。

使学生掌握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及其来源。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生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课以螳螂捕蝉这一成语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螳螂和蝉的生态特点。

通过观察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中的捕食关系。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成语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背后的生态关系认识不足。

学生对自然界的生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主动探究螳螂和蝉的生态特点。

3.2 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3.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螳螂捕蝉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成语“螳螂捕蝉”。

4.2 观察与描述让学生观察螳螂和蝉的图片,描述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4.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螳螂和蝉之间的捕食关系,探讨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

4.4 小组合作学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关注自然界的生物。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和描述能力、合作交流情况等。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螳螂和蝉生态特点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螳螂捕蝉》成语故事书籍螳螂和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6.2 教具螳螂和蝉的模型或实物投影仪和电脑6.3 辅助材料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报告模板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特征。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篇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2.课时:两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第十课:螳螂捕蝉教学方面: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

(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二、学习课文: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

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

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

(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螳螂捕蝉》word版教案【可编辑】

《螳螂捕蝉》word版教案【可编辑】

《螳螂捕蝉》word版教案【可编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螳螂捕蝉》的内容,把握主要角色和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关注。

(2)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细心观察和耐心等待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待成功的谦虚和对待失败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生字词。

(2)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关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书写。

(2)对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螳螂捕蝉》课文文本。

2. 教具:投影仪、电脑、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3. 学习用品: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

(2)简要介绍课文《螳螂捕蝉》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螳螂和蝉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书写。

(2)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角色和情节。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分析课文内容,讨论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10.螳螂捕蝉1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10.螳螂捕蝉1
3.导学: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学
内容
10.螳螂捕蝉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难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2.给课文分段,写写段意。
1.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时间:3分钟。
2.自主学习。
3.展示。
第四板块——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3.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螳螂捕蝉》教案(示范文本)

《螳螂捕蝉》教案(示范文本)

《螳螂捕蝉》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螳螂、蝉、黄雀的图片。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谜语,让学生猜。

肚子大尾巴翘,眼睛明脑袋小,双手举着大砍刀,捕捉害虫本领高。

(螳螂)饮露身何洁,饮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蝉)2、板书课题并介绍寓言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生词螳螂诸侯禀报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毫不介意恍然大悟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交流:你通过读,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2、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故事中各角色之间的关系。

1、少年所讲的故事中各角色之间存在怎样的利益关系。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2、课文中还有哪些角色之间存在着类似“螳螂捕蝉”的关系?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五、默读课文,理解词句。

1、蝉、螳螂、黄雀是在什么情况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标的呢?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集体交流。

在交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抓住各个角色的动作,品读描写它们动作的语句,通过扎实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4、想想吴王攻打楚国,和蝉、螳螂、黄雀有什么相似之处?这部分主要让学生明白吴国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而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从而很自然的让学生明白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共同之处。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教案【】

《螳螂捕蝉》word版教案【可编辑】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成语“螳螂捕蝉”的意思,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2)掌握成语中的重点字词,如“螳螂”、“捕蝉”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解释和运用成语。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讲述成语故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成语“螳螂捕蝉”的意思及背后的故事。

(2)成语中的重点字词。

2. 教学难点:(1)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2)讲述成语故事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成语。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教学法:以成语故事为例,分析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成语故事图片、相关字词卡片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成语故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提问:“你们知道这幅图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吗?”2. 学习成语(1)介绍成语“螳螂捕蝉”的出处、意思及背后的故事。

(2)讲解成语中的重点字词,如“螳螂”、“捕蝉”等。

3. 案例分析(1)以成语故事为例,分析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成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环节(1)小组讨论: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角色扮演:分组表演成语故事,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成语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2)推荐相关成语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6. 布置作业(1)抄写成语“螳螂捕蝉”,并解释其意思。

(2)运用成语“螳螂捕蝉”写一个句子。

(3)讲述成语故事“螳螂捕蝉”,与家人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019精选教育《螳螂捕蝉》教案.doc

2019精选教育《螳螂捕蝉》教案.doc

10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理解成语的意思。

重难点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1.板题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2)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课件出示: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注意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要写的略小,右边是它们的声旁,分别是“堂”和“郎”。

2.出示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理解成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第一次先学后教)出示自学指导11.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在课文中标出字音,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通过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无法理解的做上记号。

(5分钟后交流)(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1)多媒体出示本课4个生字,指名读。

táng láng hóu bǐng螳螂侯禀(2)课件出示“候”和“侯”,区分读音和用法。

(3)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如果他读对了,大家和他一起读,如果他读的不对,大家帮他指正后,再齐读。

禀报螳螂悠闲诸侯隐伏劝阻沾湿瞄准侍奉毫不介意恍然大悟不堪设想chéng zhuàn zhuàn chǔ zhǎo lù乘虚而入转来转去处死前爪露水2.理解生词的意思。

10螳螂捕蝉(电子表格教案

10螳螂捕蝉(电子表格教案

10《螳螂捕蝉》教案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螳螂捕蝉》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型新授主备人哈佳君审核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再设计课前导入师:古文读来比较难懂,是吧?别急,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23螳螂捕蝉就有这则典故翻译后的内容。

学生交流互动交流(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听写词语2.指名一对同桌站起来读读,大家作个评价。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吴王准备攻打楚国。

(第1自然段)经过: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

(第2—11自然段)结果;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第12自然段)巩固应用辨字组词捕()虚()供()涡()铺()虎()拱()祸()全课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0《螳螂捕蝉》教案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螳螂捕蝉》课时第2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

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5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篇1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后分小组讨论(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3、逐步讲解问题:(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5)齐读这一段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问题三:(先不讲)(三)过渡:吴王很固执,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3.比较句子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蝉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螳螂要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黄雀正要啄食螳螂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7.吴王明白了这一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

《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螳螂捕蝉》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表格教案螳螂捕蝉

表格教案螳螂捕蝉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巧妙揭示课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绪基础。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都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楚念头的原因。
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年级
教师
课题
螳螂捕蝉
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2.指名复述。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学生质疑
学习了课文,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作业
1.完成补充练习。
2.课后收集预习寓言故事读一读。
3.收集5个八个字的成语。




螳螂捕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齐读课题,认识螳螂。
读“螳螂”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二、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复述
练习
1.根据板书,练习复述。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2、组词
3、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科目
年级
教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题
螳螂捕蝉
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