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 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课文赏析
![《孤独之旅》课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7a0f9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b.png)
《孤独之旅》课文赏析《孤独之旅》是中国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成长与孤独的深刻故事。
该作品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赏析。
一、叙事角度《孤独之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通过主人公“我”的视角来展开整个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体验他的孤独、迷茫和成长。
同时,“我”的叙事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人物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立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经历了从胆怯、孤独到勇敢、独立的成长过程,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各有特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也使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三、环境描写《孤独之旅》中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孤独、苍茫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相互呼应,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同时,环境描写也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主题表达《孤独之旅》的主题主要聚焦于成长与孤独。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作者表达了对于勇气、坚韧和自我探索的赞美。
同时,作品也深刻地探讨了孤独对于个体成长的意义。
这种主题表达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成长的思考。
五、语言运用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运用了生动、细腻的语言,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运用寓言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具体化。
此外,作者的语言还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风貌。
这种语言运用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得作品更具有文学价值。
通过对《孤独之旅》的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品质和思想深度。
它不仅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更深入地挖掘了成长与孤独的本质。
因此,《孤独之旅》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的读者细细品味。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e5e52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9.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赏析《孤独之旅》课文原文: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才停泊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
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
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是尖锐的芦苇茬子围起来的。
窝里的芦雁,受到惊吓后会把头扎进窝里,把窝挤破后直扎出来逃跑。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立的扇形水流,又像开了一朵巨大的白绒花。
杜小康望着它们,心里也踏实了一些。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家中的那点孤独,又算得了什么?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
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
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
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读《孤独之旅》缩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读《孤独之旅》缩写](https://img.taocdn.com/s3/m/85d2b6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5.png)
读《孤独之旅》缩写
《孤独之旅》是曹文轩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被迫辍学并放鸭为生,经历孤独与挫折后成长起来的故事。
杜小康原本是一个富家少年,家庭突遭变故,他不得不辍学,与父亲一同来到一个陌生的湖边放鸭。
初到湖边,杜小康感到非常不适应,他经历了暴风雨、迷路、鸭群走失等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并没有放弃。
在孤独中,杜小康逐渐适应了湖边的艰苦生活,他开始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与物的关系。
他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残酷,但也有人间的温暖和关爱。
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两人共同面对困难并相互支持。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后,杜小康终于成熟起来。
他意识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起伏和变化。
他学会了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坚强,并且要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杜小康和父亲一起追回了走失的鸭群,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和赞扬。
这个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勇气,也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孤独之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充满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并不断成长才能走向成功。
同时,家庭的支持和关爱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孤独之旅》原文及赏析
![《孤独之旅》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ce963e90c69ec3d5bb75ab.png)
《孤独之旅》原文及赏析孤独之旅原文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一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
它们只要有水就行。
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
部编版九上《孤独之旅》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孤独之旅》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7facac5011ca300a7c39073.png)
部编版九上《孤独之旅》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杜小康家原本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故事也就由此开始了。
二、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蜻蜓眼》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觅mì食:指鸟兽到处搜寻食物吃。
嬉xī闹:嬉笑打闹。
空旷kuàng: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撩liáo逗:挑逗,招惹。
炊chuī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掺chān杂:混杂,使混杂。
驱qū除:赶走,除掉。
温顺:温和顺从。
重叠dié:(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眺tiào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激动、举止失常、狂喊乱叫的状态。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描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从而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
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为家境一落千丈而失学,被迫跟随父亲去放鸭。
第二部分(2~27):故事的发展。
写杜小康随父亲踏上放鸭之路,同时这也是一次“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28~49):故事的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中放鸭、找鸭。
第四部分(50~52):故事的结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71d2e01881c758f5f61f67ff.png)
二、检查预习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 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曹文轩《前方》
三、课文理解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 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一、作者简介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9章,作者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参 与了 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 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麻油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的富裕,使 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 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四、课文总结
总结杜小康遇到的“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四、课文衔接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 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曹文轩
感到茫然(害怕)
三、课文理解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 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 逃不走的感觉。
感到胆怯
三、课文理解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 已无一户人家
四、畅谈“孤独”
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过孤独吗?试以“孤独是……”说一句话。
孤独之旅语言特点
![孤独之旅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19bc5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5.png)
孤独之旅语言特点
《孤独之旅》是曹文轩的一部短篇小说,其语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简洁明快: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来叙述故事,避免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故事的内容。
2. 形象生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成长。
3. 富有情感: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在孤独中的痛苦、迷茫和自我救赎,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4. 地方色彩浓厚:小说中使用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如“芦荡”“放鸭”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5. 口语化:作者采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自然、亲近,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总之,《孤独之旅》的语言特点是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富有情感、地方色彩浓厚、口语化。
这些特点使得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赏析《孤独之旅》
![赏析《孤独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f7193b0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3.png)
赏析《孤独之旅》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成功塑造了杜小康这位在孤独中成长的少年形象。
在人生的变故面前,他能勇敢去面对,并在孤独之中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乡念亲中懂得了人生。
正是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锤炼了这位少年的身心,使他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突然“长大”了。
读了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小说紧扣“孤独”行文的特点。
这首先表现在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上。
在去芦苇荡途中,所见的都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面对这样的环境,孤独寂寞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呢!到达目的地之后,面对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给人一种永远也逃不脱的感觉。
在以后的生活中,父子俩既听不到鸡鸣狗吠之声,更听不见其他人的声音,就连父子之间的谈话也会大打折扣。
这种以环境的“静”烘托人物孤独之感的写法,使杜小康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其次,作者还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小主人公的孤独之感。
如“杜小康请求父亲回家”,“晚上做梦想母亲”等细节的描写,正是他孤独之极的表现。
文章之所以大力渲染“孤独”,除了扣题以外,最主要的是让读者理解“在孤独中能锤炼人”的主旨。
另外,作者还在行文中巧妙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鸭群的活动,而是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及行动。
前者是暗线,后者是明线。
正是这一明一暗的互相映衬,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并形成了“以鸭写人,以鸭喻人”这一新颖、独特的刻画人物的手法。
小鸭“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这其实也是杜小康在夜幕下孤寂恐惧心理的真实写照。
鸭群经历了自然界的暴风雨,正暗示了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
鸭子长大了,下蛋了,则暗示着杜小康战胜了孤独,长大了,坚强了。
可见,小说的人物之所以生动、丰满,正是这一写作手法成功运用的结果。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界塑造未来民族性格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的小说成功塑造了一批“开朗、充满生气且身处逆境而不退却”的小男子汉形象《孤独之旅》一文正体现了这一创作风格。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孤独之旅》曹文轩简介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孤独之旅》曹文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c76e53602020740be1e9b89.png)
曹文轩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1 / 1。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dd399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1.png)
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环境描写
2. 分析描写鸭群的作用 文中除了对人物、自然环境的描述,还
用大量篇幅描写了鸭群,这与杜小康的成 长有什么联系?
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环境描写
示例: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 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 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 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 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 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明确: “均匀、永恒的水声”说明此时声音比较单调,突 出环境的寂静,“急促有力”说明划船赶鸭子的速度 很快,衬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的心情。
孤独之旅
曹文轩
自学展示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当 代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 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 房子》《根鸟》《青铜葵花》《蜻蜓 眼》等。其中《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 图书奖。
自学展示
自学展示
理解词义
1.家底 :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3.置之不理 :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4.撩逗:挑逗,招惹。 5.胆怯:胆小,畏缩。 6.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 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7.仓皇:匆忙而慌张。
自学展示
有关小说的文体常识。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所以小说的“我”不能看成是 作者,只表示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2)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 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 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 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课文孤独之旅和草房子的关系
![课文孤独之旅和草房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b0f597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8.png)
课文孤独之旅和草房子的关系
《孤独之旅》是一篇选自《草房子》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曹文轩。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其中,《红门(一)》和《红门(二)》两章,就是以男孩杜小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
《孤独之旅》是《草房子》中杜小康的故事,因此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孤独之旅》赏析
![《孤独之旅》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641aa8284ac850ad0242a9.png)
不 同的侧 重 , 以期 提 高高 职学 生英 语 的应 用 能力 。 由此可 知 ,一 位 不 懂得 互动 来 引导 学生 思考 的教师 ,其 思维 也 是死 板 。利用 多 种 方 法 来 进 行 互 动 引 导 ,可 有 效 地 激 发 学 生 对 未知 领 域 的求 知 欲 ,也可 令学 生对 教 育技 术学 科产 生 浓厚 的研 究兴 趣 。 比如 :在 讲 述 情景 对话 时 ,就 可启 发学 生 了解 语言 交流 的重要 意义 ,让 学 生 明 白创 新在 英语 学 习 中的重 要 性 ,反省 自身在 该学 科上 还有 哪
2 2第期 0 # 1 1-
教育科 学
理 论研 究
《 孤独之旅 》赏析
张艳惠 ( 河北省栾城县第六中学 0 13 ) 540
曹文 轩 老师 的 小说 《 独之 旅 》讲 述 了少年 杜 小康 因家 庭变 孤 故 而 失学 ,随父 放 鸭 ,人 生旅途 上 ,杜 小康 经 历 了一场 美丽 又 充 满挫 折 的孤独 之旅 。 细读 文 章 ,字里 行 间无 不渗 透着 孤 独 ,有人 物情 感 世 界的孤 独 ,人 物 面对 自然 环境 的孤 独 ,人 物对 未来 的 恐惧 产 生的孤 独 。 我 发现 文 中的 人物 语言 少 之又 少 ,被大 量地 省 略 了 ,我 想 作者 正 是 用这不 多 的人物 语 言彰显 了文 章主 题 。 在 故事 的 开端 这一 情节 中 ,作 者只 让 小康 一人 说 了一句 话 ,
些不 足 。 ・
四、 如何在 提高 学生 创新 能 力时提 高教 学效率 教师 是开 启学 生 创新 能力 的关 键 , 由于教 师在 其 中起 重要 作 用 ,因此 教师 的教学 水平 是否 达 到要 求 ,能否 充 分调 动学 生 的主 观 能动性 ,都是 衡量 有无 创 新能 力和 教 学水准 高低 的一个 尺度 。 所 以,要 培养 学 生创 新精 神 、创 新意 识 ,教 师是 最重 要 的因素 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63d85fb90d6c85ec3ac6e4.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孤独之旅课件
![孤独之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fbb29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d.png)
05
《孤独之旅》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对青少年成长的心理探索
青少年心理发展
揭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心冲突和心理变化,有助于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自我认同与自我成长
通过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探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 认同和自我成长的需求和追求。
应对压力与挫折
描述了杜小康在面对家庭变故、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时,如何通过自我 努力和心理调适来应对压力与挫折,对青少年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孤独之旅课件
• 《孤独之旅》简介 • 《孤独之旅》细读 • 《孤独之旅》中的心理描写 • 《孤独之旅》的艺术特色 • 《孤独之旅》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 《孤独之旅》的延伸阅读与讨论
01
《孤独之旅》简介
作者介绍
• 曹文轩:中国著名作家,生于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草房子》、《 红葫芦》等。
写作背景
• 曹文轩创作《孤独之旅》的背景是出于对童年生活和乡村情感的怀念。小说以一个男孩的成长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他与 家人、朋友、社会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成长历程。
作品主要内容及人物关系
《孤独之旅》讲述了一个名叫杜小康的男孩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辍学在家 放鸭子的故事。他经历了孤独、挫折和成长,最终重新回到学校并成为了一个优 秀的青年。
03
《孤独之旅》中的心理描写
杜小康的孤独心理
总结词
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深刻的心理 变化,展现出孤独、无助和迷茫的情感 。
VS
详细描述
杜小康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 工,他独自一人承受着家庭和生活的压力 。在孤独的旅程中,他经历了与同龄人的 分离、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自然的恐惧。 这些经历使他的心理变得复杂,既有对成 长的渴望,又有对未知的恐惧。
孤独之旅告诉我们的道理
![孤独之旅告诉我们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50423d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5.png)
孤独之旅告诉我们的道理
《孤独之旅》是曹文轩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被迫与父亲放鸭的经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1. 成长需要经历挫折:杜小康在家庭遭遇变故后,被迫放弃学业,开始了一段艰苦的放鸭生活。
这段经历虽然充满了痛苦和挫折,但也让他逐渐成熟起来,学会了承担责任和面对困难。
2. 勇敢面对孤独: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经历了长时间的孤独。
他在孤独中学会了思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和生活。
这告诉我们,面对孤独时,我们需要勇敢坚持,学会与自己相处,从中找到力量和成长。
3. 珍惜亲情与友情:在杜小康最困难的时刻,他的父亲和朋友给予了他支持和帮助。
这让他意识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
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懂得感恩和回报。
4. 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到了最后。
这表明在面对困境时,坚持和毅力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5. 生活需要乐观和希望:尽管杜小康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要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度过难关。
《孤独之旅》通过杜小康的成长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许多关于人生、成长和人性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也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启示和指引。
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3.10《孤独之旅》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cd3687c6d4d8d15abe234e7f.png)
曹文轩《孤独之旅》课文解析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段析】开篇一句交代了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的原因,即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
第一部分:交代人物,点出故事的原因。
【品味】“但”“竟”“忽然”等副词的运用,表现了变故突如其来、出人意料。
“一落千丈”写出了变化之大。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段析】写杜小康离开故乡,他的“孤独之旅”开始了。
他非常想家,但父亲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
【品味】杜小康的话,表明他对家的留恋,对往日幸福生活的依恋。
“树烟”的意思是远处树木朦朦胧胧的样子就像笼罩在烟气之中。
“树烟”一词证明离家已很远了。
“沉着脸”是神态描写,“不停地撑着船”“一个劲儿赶”是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段析】插入对鸭群行进的水面的描写,耐人寻味。
【品味】“带着哭腔的请求”说明杜小康是在无奈之中踏上孤独之旅的。
对鸭群行进的水面的描写,非常细致。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孤独之旅》课文原文
![《孤独之旅》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39186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e.png)
《孤独之旅》的课文原文《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选入九年级上册课本(人教版)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冻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杜小康并没有回应。
他赶紧朝四周的芦苇荡里去找,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苇荡里迷路了。
杜雍和找到他时,他已经昏迷不醒。
杜雍和把杜小康背了回来,让他躺在窝棚里,然后去给杜小康找吃的。
杜小康喝了一大碗粥,才渐渐地醒了过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ddbb6e65f61fb7360a4c6509.png)
重点品析第三部分(28—52自然段)
5. 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 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 “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 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 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6. 第36、37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描写?
阅读方法解密
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句子中 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拟声词、颜色词等)、运用修辞或表 现手法的词。答题思路:第一,了解词性、感情色彩,分析修辞、 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 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答题模式:如果是动词,“……表现(刻 画)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的 模式来回答;如果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描摹人 (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的模式回 答。这里按动词的答题模式回答。
4. 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 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 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 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 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 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 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 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 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 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 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泡一壶花茶,只一个人,没有人分享,那一 刻,我感到了孤独。”
“小山一样的学业负担把我和外界 隔绝了,没有朋友,没有交流,没有娱 乐,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独生子’。”
一、孤独固然是一根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 ;但孤独也是一朵花,可让我们因成长而成熟, 生命变得更灿烂。 请同学们借鉴课文的写法(人物心理描写、环境 的多重渲染等手法) ,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 题写一篇作文,抒写自己的一段成长旅程
渲染了芦荡的巨大幽深,反衬烘托杜小 康的孤独渺小恐惧。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 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 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 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连用四个黑字,写 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突显杜小康的成长
不再恐慌
暴风雨
长大 (惊喜 ) 坚 强
人物:杜小康之语言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幼稚 —— 懦弱 —— 坚强 —— 激动
人物:杜小康之评价
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 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 男子汉。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 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 进,热爱生活的少年。 ……
故事情节
开端: 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 发展: 活。 高潮: 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
结局: 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人物:杜小康
心理描写
默读课文思考杜小康经历 “孤独之 旅” 时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发生 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 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 句,并在旁边标注:产生这种心理的时 期及变化原因。
孤独的所在
以鸭子们的无 忧无虑来反衬 杜小康的茫然 彷徨。
这是对杜小康 远离家园之后 的心理描写, 体现他此时的 茫然孤寂。
1.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 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 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 到害怕。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 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表达了少年杜小康胆怯、害怕的心理。
突出划船赶鸭子的速度很快, 衬托了父子俩对前途的茫然无助 的心情。
2.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 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 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 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 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 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 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 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以鸭子“无家”“漂流”及对 唯一的小船的依靠衬托出父子俩 此时孤独、恐惧、无依的心理。
3.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 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 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 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 闪发光。
以鸭子的成长象征着小康的成熟。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 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 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 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2.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 镇定下来。……但,这一切无论如 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 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 迟迟不能入睡。
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除 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3.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 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 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 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杜小康顺手抠了 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 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 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 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 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 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 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 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 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 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 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 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 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 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曹文轩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 年生于江苏 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 京大学中文 系读书,后 留校任教。 有长篇小说 《红瓦》、 《草房子》 等。
yōng qiè kōu liá o 杜雍和 撩逗 胆怯 抠 chá xiē juē 歇斯底里 撅断 旧茬儿 chuō qū mì xī 戳破 觅食 嬉闹 驱除
“歪” 表明此时杜小康非常的疲惫和放 松,“埋”表明他与鸭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哭”是为自己本不应该承受这样的艰 辛而委屈得哭;同时,也是为自己承受住 了生活的艰辛而激动得哭。
这些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 何处?
通过大量细致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人 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把杜小康由害怕孤 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的过程 很好地描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 人生成长的过程。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 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 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与前文暴风雨来临时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 对比。衬托出主人公经历了暴风雨洗礼后,那种 轻松、喜悦和平静的心情。
鸭群
成长的借助
环 境
芦苇荡 暴风雨
成长的见证
成长的机会
作用:既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增加事情的真实性;又有力地烘托了人物; 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不仅渲染气氛,烘托人 物的心情,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 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突出文章主题(同时增加了文章的 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找出本文典型的环境描写,品味 诗意的语言,体会它的作用。
环境描写:
鸭群
芦苇荡
暴风雨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 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 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 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 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恐惧
磨难
“孤独”的含义:
•情感世界的孤独。 杜小康离开学校,没有同学间 的情感交流;远离人群;与父 亲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 沟通和交流。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离开村庄,来到一个无比广阔 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幼小 的心灵感觉到了巨大的孤独。 •对未来的恐惧。 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
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 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想一想
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理活 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指杜小康离开同学、学校,失去了充 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的一段寂寞孤独的 放鸭生活. 指主人公成长的一段心路历程。在他 的成长中“孤独”始终渗透在其放鸭 的全部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
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杜 小康的细节,勾画批注,体会细 节描写的作用。
经过这一夜的风雨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 杜小康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 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 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 强了。
4.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 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 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 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 么想哭。
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 茫然 恐惧(11) 到达芦荡时: 害怕 胆怯(21)
杜小康
不成熟
成 长 之 旅
芦荡安顿后: 孤独 单调 恐慌(23)
住段时间后: 不再忽然地恐慌(26)
成熟 雨后天晴时: 坚强 长大(48)
心理描写展现成长过程
感到茫然害怕 感到胆怯 缓解恐慌
依然恐慌
孤独逼近
面对孤独
• 你心目中的杜小康是一个什么样的
少年?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我认识了杜小康……
品味孤独:从文中划出体现“孤独”
的词句,说说“孤独”的含义?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寂寞 痛苦
(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那些方面的“孤独”?)
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天堂虽好,是城里人 的,而不是我们的。” “城市没有我的家,我 是孤独的“外地人”。
“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 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 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即使有再多 好吃的东西,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 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