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深入浅出,厚积薄发——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深入浅出,厚积薄发——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318c4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7.png)
深入浅出,厚积薄发——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孤独之旅》教学案例【教例简介】《孤独之旅》是九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个教例是2012年8月18日余映潮老师在人教社举办的“‘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的。
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文意把握”和“专题欣赏",给我们展示了“小说阅读课”的经典处理模式,非常值得欣赏。
本课的教学创意:课文文意把握,景物描写品析,重点片段欣赏。
本篇为自读课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了一个课时完成教学。
一、学习铺垫:1.介绍课文: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少年长篇小说《草房子》。
2.了解作者: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
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
3.了解作品:《草房子》主要从少年儿童成长的角度,描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北水乡“油麻地"人们的生活。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杜小康,是油麻地小学男孩中最潇洒、最英俊、一直当班长的好学生,五年级上学期因家境突变而中止了学业,夏天跟着爸爸到远离家乡的芦荡去放鸭。
4.字词积累。
二、进入课文1.出示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
2.老师提示:旅的字面意思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那在课文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3.学生默读课文进行思考,然后交流分享。
4.老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5.出示曹文轩语录: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
——曹文轩三、文意概说1.出示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教师示例,学生静读、思考、概说,老师点评。
3.老师小结:这是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曹文轩《孤独之旅》优秀说课稿
![曹文轩《孤独之旅》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ff571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b.png)
曹文轩《孤独之旅》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
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
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
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
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
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
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
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图文稿
![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图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58d0b6bb68a98270fefa64.png)
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孤独之旅(课堂实录)执教者余映潮班级江西九江一中全国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一、导入(生谈师补充)1、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2、曹文轩简介3、课文内容简介(师提出)本课学习要求课文赏析、能力训练(解说、概括、赏析)二、进入课文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思考,批注在标题“旅”字旁)(思考后生举手回答)生1:磨炼过程生2:杜小康被父亲带放鸭的过程。
生3:长时间离家、放鸭的生活。
(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三、文意把握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继续阅读课文,三言两语写下感受思考—概括理解文意)(同桌交流)(交流表达)生1:家道中落,随父养鸭放鸭,在暴风雨中成长。
生2:家庭发生变故,辍学随父亲放鸭,在暴风中经历磨难,真正长大了。
师:真正长大了。
生3:艰苦的放鸭生活,经受暴风雨洗礼从而长大了的故事。
生4:家道衰落,随父亲放鸭,在暴风雨中破茧成蝶。
师:“破茧成蝶”四个字不错,准确生动!师:(思路点拨)能不能从小说技巧或小说形式上概括一下呢在这方面大家有没有新的见解生1:环境描写,与父放鸭,在暴风雨的环境中成长。
师:(补充)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成长,阅读小说要抓住人物的命运,刚才大家都抓住了杜小康的命运—家道中落,命运陡转,失学才去放鸭。
(师小结)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
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强调命运场景。
一个用生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
一个表现儿童经受苦难而坚强成长的故事。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孤独之旅》原文及赏析
![《孤独之旅》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ce963e90c69ec3d5bb75ab.png)
《孤独之旅》原文及赏析孤独之旅原文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一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
它们只要有水就行。
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
《孤独之旅》试讲稿逐字稿
![《孤独之旅》试讲稿逐字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86127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4.png)
《孤独之旅》试讲稿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考生号]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孤独之旅》。
一、导入同学们,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会在不同的阶段经历各种各样的旅程。
有的旅程充满欢乐和温暖,而有的旅程则可能充满孤独和挑战。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感受一段特殊的人生旅程。
二、初读课文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 检查字词读音。
(强调“嬉闹”“掺杂”“撅断”等词语的读音)3.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学生回答后总结)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在孤独的放鸭之旅中,他经历了磨难,逐渐成长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1. 分析孤独之旅(1)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明确: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体现在环境的孤独、心理的孤独和生活的孤独等方面。
环境的孤独,如“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心理的孤独,如“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生活的孤独,如“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2)在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确:杜小康从最初的恐惧、孤独,到后来的坚强、勇敢,他在孤独之旅中逐渐成长。
2. 体会成长意义(1)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收获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中收获了坚强、勇敢、成熟和对生活的感悟。
(2)从杜小康的成长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明确:人生的成长需要经历磨难和挫折,只有在困境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3. 赏析语言特色(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总结)明确:本文的语言简洁、细腻、富有诗意。
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孤独而又美丽的氛围。
教师应具有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教师应具有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b70112676529647d272852fd.png)
教师应具有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
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指出:“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提高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一)学科素养痴迷与深爱所教学科,能够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体验到意义、价值、激动和欢乐,这就是教师学科素养的表现。
就学科知识本身而言,素养有以下几个方面:1.深刻。
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深入浅出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肖培东老师的著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书名就彰显了他的教学境界。
2.独到。
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
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正是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特级教师王君老师首倡“青春语文”教学理念,把文本分为主题型、写作型、语用型、积累型、诵读型、思辨型、跳板型等多种类型,努力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对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有独到的研究。
3.广博。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
”余映潮老师在准备《孤独之旅》时,阅读了曹文轩的大量作品,阅读了关于欣赏曹文轩作品的大量学术文献,还做了很多读书笔记,如曹文轩的经典语录、关于曹文轩小说中“风景描写”的论述、有关文献中对曹文轩作品的评价,还编写了课文的“细读指南”,写下了“备课日记”。
(二)教育素养教育素养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敬畏及深刻的理解、掌握和自觉而成熟的应用与贯彻;来自教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赖与开发,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爱护与保护,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欣赏;来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
教育素养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智慧。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d05a75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2.png)
《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是曹文轩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被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少年杜小康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挑战。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能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材中的这篇文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情节引人入胜。
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的经历充满了波折,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人物形象鲜明。
杜小康从一个幼稚、脆弱的少年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的男子汉,他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
再者,主题深刻。
文中所探讨的孤独与成长的话题,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二、说学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孤独和成长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困惑。
在这个阶段,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孤独,勇敢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文中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而且,学生们的生活经历相对有限,可能对杜小康的遭遇难以产生完全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坚强意志,从而激发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成长历程。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孤独的内涵,以及孤独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完整版)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
![完整版)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ab9e835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d.png)
完整版)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
删除此段,因为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
孤独之旅是一篇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强调命运场景。
故事的主人公XXX因为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放鸭。
在艰苦的放鸭生活中,他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整个故事表现了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过程,同时也描绘了水乡的美丽景色。
在赏析课文部分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写景状物的巧妙运用,如暴风雨中找鸭的场景,通过描写天气变化和小康的行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康的孤独和坚韧。
那天,他们遇到了最恶劣的天气。
早上,天就阴沉下来,河水和芦苇都变成了黑色。
甚至风也变成了黑色。
中午前,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久后,暴风雨就开始了。
天昏地暗,仿佛末日来临。
四周呼呼的风声和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让人感到害怕。
片断二描述雨后天空的明亮。
XXX这么大,还从未见过
如此明亮的蓝天和月亮。
这个描写突出了XXX对生活的热爱。
片断三描述鸭子的成长,它们的羽毛变得鲜亮、稠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
这个描写突出了鸭子的美丽和成长。
片断一通过黑暗和恶劣的环境,衬托出XXX的坚强和成长。
风被形容为黑色,突出了XXX的恐惧,但也为他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整个文章通过描写景物,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和衬托人物。
片断二和三烘托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片断一则突出了XXX的坚强和成长。
这些描写都采用了概写和细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声音、颜色和力量,更好地展现了景物的美丽和作用。
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
![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fde1118e7f1922791788e857.png)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执教者余映潮班级江西九江一中全国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暨教学观摩研讨会2012.8.17-22 江西九江一、导入(生谈师补充)1、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2、曹文轩简介3、课文内容简介(师提出)本课学习要求课文赏析、能力训练(解说、概括、赏析)二、进入课文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思考,批注在标题“旅”字旁)(思考后生举手回答)生1:磨炼过程生2:杜小康被父亲带放鸭的过程。
生3:长时间离家、放鸭的生活。
(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三、文意把握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继续阅读课文,三言两语写下感受思考—概括理解文意)(同桌交流)(交流表达)生1:家道中落,随父养鸭放鸭,在暴风雨中成长。
生2:家庭发生变故,辍学随父亲放鸭,在暴风中经历磨难,真正长大了。
师:真正长大了。
生3:艰苦的放鸭生活,经受暴风雨洗礼从而长大了的故事。
生4:家道衰落,随父亲放鸭,在暴风雨中破茧成蝶。
师:“破茧成蝶”四个字不错,准确生动!师:(思路点拨)能不能从小说技巧或小说形式上概括一下呢?在这方面大家有没有新的见解?生1:环境描写,与父放鸭,在暴风雨的环境中成长。
师:(补充)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成长,阅读小说要抓住人物的命运,刚才大家都抓住了杜小康的命运—家道中落,命运陡转,失学才去放鸭。
(师小结)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
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强调命运场景。
一个用生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
一个表现儿童经受苦难而坚强成长的故事。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四、片断赏析(重点赏析课文高潮部分—暴风雨中找鸭,体会写景状物的作用)片断一: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完整版)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
![(完整版)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9fd1e860f8c75fbfc67db259.png)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执教者余映潮班级江西九江一中全国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暨教学观摩研讨会2012.8.17-22 江西九江一、导入(生谈师补充)1、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2、曹文轩简介3、课文内容简介(师提出)本课学习要求课文赏析、能力训练(解说、概括、赏析)二、进入课文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思考,批注在标题“旅”字旁)(思考后生举手回答)生1:磨炼过程生2:杜小康被父亲带放鸭的过程。
生3:长时间离家、放鸭的生活。
(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离家在外,居留他地。
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
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
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
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三、文意把握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继续阅读课文,三言两语写下感受思考—概括理解文意)(同桌交流)(交流表达)生1:家道中落,随父养鸭放鸭,在暴风雨中成长。
生2:家庭发生变故,辍学随父亲放鸭,在暴风中经历磨难,真正长大了。
师:真正长大了。
生3:艰苦的放鸭生活,经受暴风雨洗礼从而长大了的故事。
生4:家道衰落,随父亲放鸭,在暴风雨中破茧成蝶。
师:“破茧成蝶”四个字不错,准确生动!师:(思路点拨)能不能从小说技巧或小说形式上概括一下呢?在这方面大家有没有新的见解?生1:环境描写,与父放鸭,在暴风雨的环境中成长。
师:(补充)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成长,阅读小说要抓住人物的命运,刚才大家都抓住了杜小康的命运—家道中落,命运陡转,失学才去放鸭。
(师小结)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
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强调命运场景。
一个用生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
一个表现儿童经受苦难而坚强成长的故事。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四、片断赏析(重点赏析课文高潮部分—暴风雨中找鸭,体会写景状物的作用)片断一: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孤独之旅》的课文原文
![《孤独之旅》的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9f34a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1.png)
《孤独之旅》的课文原文《孤独之旅》的课文原文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是曹文轩。
选入九年级上册课本时,做了删改,并加了标题。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孤独之旅》的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一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
它们只要有水就行。
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对《孤独之旅》的多种解读
![对《孤独之旅》的多种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d259f9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4.png)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孤独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 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疑是对孤独主题最为出色的表现之一。本次演示将从孤 独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百年孤独》中孤独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并探讨 孤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最后展望未来文学作品如何更好地表现和解读孤独主 题。
2、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
2、女性在家族中的地位
在布恩地亚家族中,女性的地位明显比男性要低。家族中出现了几个雷梅苔 丝般优秀的女性,如乌苏娜、菲兰达、蕾娜·玛丽等。然而,这些优秀的女性并 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乌苏娜是一个坚毅、勇敢的女性,她作为族长曾一 度引领着家族的发展。然而,由于家族成员的愚昧和顽固不化,她的权力逐渐被 削弱,最终失去了家族的控制权。
结论
结论
通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百年孤独》,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所蕴 含的深层次主题与意义。马尔克斯通过描绘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变迁和马贡多小 镇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和女性的破坏和摧毁。他也暗示了自然与女 性之间的,为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对《百年孤独》的生态女性 主义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 对当代社会中人类、自然和女性之间关系的思考。
基本内容
此外,《孤独之旅》还与其它文学作品中的成长主题进行了对比。例如马 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索亚同样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挑战, 但他的成长更多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和冒险的精神。而《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 则是在逆境中被迫成长,他的变化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深度。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 不同类型的成长方式,也丰富了《孤独之旅》的文学内涵。
基本内容
在社会层面,孤独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人与人之间 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就会导致人们感到被孤立和排斥。长此以往,这将会对 社会稳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化解 孤独感,比如加强社交互动、推动文化交流、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等。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0ffd9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f.png)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沉默为大家整理的6篇孤独之旅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体会在孤独中成长的感受2、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梳理主人公孤独至长大的心理过程,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九年级语文中小说单元的出现,不啻是给紧张忙碌的初三生活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大家都爱读小说。
在第三单元里,我们领略了鲁迅先生沉郁悲凉的故乡之别,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出人意料的精妙构思,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阅读的是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作家所写的一部大家可能都没读过的长篇小说的节选《孤独之旅》。
同学们事先已经阅读了课文,也查找了资料,有没有同学来介绍一下曹文轩和他的《草房子》?(有一学生带来了《草房子》,说是她五年级时买的,给大家介绍了课文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并用软盘作了电子板书,与我的介绍基本相同)《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痛苦,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另一学生打开软盘,有关于曹文轩的介绍,我补充的是他所获得的奖项,以及自己读过的他的文化散文)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
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同名电影19届金鸡奖较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铜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十月》刊登过他的文化散文《银斧高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关于毛姆。
第17课孤独之旅(教师版含解析)-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001]
![第17课孤独之旅(教师版含解析)-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001]](https://img.taocdn.com/s3/m/9ae9c15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a.png)
第17课 孤独之旅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驱逐、嬉闹、凹地”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1. 作者简介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会,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作家协会,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会,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2. 知识链接《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 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
小说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轩.(xuān)嬉.闹(xī)凹.地(āo)雍.(yōn g)掺.杂(chān )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ǐ yǔ)觅.食(mì)撩.逗(liáo )(2)词语释义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厚实:丰富,富裕。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境地: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觅食:寻找食物。
嬉闹:嬉笑打闹。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c805f9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e.png)
孤独之旅说课稿《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这篇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痛苦与坚强。
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困境中如何成长和坚守。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深入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他们对于成长主题有一定的感受和思考,但对于文中所描绘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孤独体验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领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
(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品味文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心理和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经历,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美好,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的人生态度。
(2)让学生理解孤独的内涵,学会在孤独中寻找自我、超越自我。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和主题的作用。
(2)把握杜小康的人物形象,理解他在孤独中成长的心路历程。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孤独的内涵,以及孤独对人生的意义。
(2)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成长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九上《孤独之旅》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孤独之旅》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7facac5011ca300a7c39073.png)
部编版九上《孤独之旅》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杜小康家原本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故事也就由此开始了。
二、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蜻蜓眼》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觅mì食:指鸟兽到处搜寻食物吃。
嬉xī闹:嬉笑打闹。
空旷kuàng: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
撩liáo逗:挑逗,招惹。
炊chuī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掺chān杂:混杂,使混杂。
驱qū除:赶走,除掉。
温顺:温和顺从。
重叠dié:(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眺tiào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激动、举止失常、狂喊乱叫的状态。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描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从而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
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为家境一落千丈而失学,被迫跟随父亲去放鸭。
第二部分(2~27):故事的发展。
写杜小康随父亲踏上放鸭之路,同时这也是一次“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28~49):故事的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中放鸭、找鸭。
第四部分(50~52):故事的结局。
余映潮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余映潮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https://img.taocdn.com/s3/m/ae34450dff00bed5b8f31d03.png)
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次令人难忘的备课经历余映潮 2014/6/24这是非得书写的一个故事。
2012年8月18~20日,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江西九江召开。
地点在九江市的星子县。
此次会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九江市旅游局、九江市教育局、星子县人民政府承办。
会议邀请了包括舒婷、曹文轩、梁衡、赵丽宏、王充闾、刘慈欣、杜卫东等在内的十多位全国知名作家参会。
他们的作品都曾入选过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或配套读物,有些已经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一线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参加了会议。
著名作家舒婷、赵丽宏、叶廷芳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早在2012年6月份,我就接到了人教社的电话,请我在这次活动上讲授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泥人张》。
又过了半个月,人教社王本华老师打电话来,说冯骥才先生因为忙而不能参会,请我讲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这是一篇小说的节选的课文,篇幅很长,约4000字。
暑假中,在一个陌生的小县,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同仁,代表人教社,甚至代表中学语文界,讲一位特别有名的作家的作品,作家本人就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听课,然后他还要评课;讲课时还要面对许多到会作家的睽睽众目,特别还有梁衡先生、舒婷女士、赵丽宏先生在场,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到会;且我又将是第一个登台讲课,——这个压力,不知道有多大了。
我开始研读课文,开始收集资料。
开始了我的极为精细、广博的备课历程。
我编写了课文的“细读指南”:《孤独之旅》:文学的美感,内容的美感,章法的美感,手法的美感。
从小说的技法的审美来看,有如下方面的表达技法需要欣赏。
第一类:背景设置(环境描写) 场景安排(环境描写) 视角运用情节设置第二类:悬念伏笔照应线索穿插第三类:反差波澜渲染衬托或映衬节奏详略慢速与快速第四类:象征鸭的描写象征着主人公不同时间阶段中的经历与心情的变化。
第五类:诗意小段画面描绘我阅读了曹文轩的大量作品:《草房子》、《小说门》、《青铜葵花》、《根鸟》、《红瓦》、《天瓢》。
《孤独之旅》课文原文
![《孤独之旅》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39186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e.png)
《孤独之旅》的课文原文《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选入九年级上册课本(人教版)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
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
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
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
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冻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
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
但杜小康并没有回应。
他赶紧朝四周的芦苇荡里去找,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苇荡里迷路了。
杜雍和找到他时,他已经昏迷不醒。
杜雍和把杜小康背了回来,让他躺在窝棚里,然后去给杜小康找吃的。
杜小康喝了一大碗粥,才渐渐地醒了过来。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dd7f98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f.png)
《孤独之旅》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小说,题材多样,风格各异,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反映丰富多彩的人生。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这篇小说语言平实,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但是,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孤独和挫折可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困惑,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在孤独中成长的经历,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强勇敢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小说的内涵。
3、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讲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一次令人难忘的备课经历余映潮 2014/6/24这是非得书写的一个故事。
2012年8月18~20日,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江西九江召开。
地点在九江市的星子县。
此次会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九江市旅游局、九江市教育局、星子县人民政府承办。
会议邀请了包括舒婷、曹文轩、梁衡、赵丽宏、王充闾、刘慈欣、杜卫东等在内的十多位全国知名作家参会。
他们的作品都曾入选过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或配套读物,有些已经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一线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参加了会议。
著名作家舒婷、赵丽宏、叶廷芳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早在2012年6月份,我就接到了人教社的电话,请我在这次活动上讲授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泥人张》。
又过了半个月,人教社王本华老师打电话来,说冯骥才先生因为忙而不能参会,请我讲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这是一篇小说的节选的课文,篇幅很长,约4000字。
暑假中,在一个陌生的小县,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同仁,代表人教社,甚至代表中学语文界,讲一位特别有名的作家的作品,作家本人就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听课,然后他还要评课;讲课时还要面对许多到会作家的睽睽众目,特别还有梁衡先生、舒婷女士、赵丽宏先生在场,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到会;且我又将是第一个登台讲课,——这个压力,不知道有多大了。
我开始研读课文,开始收集资料。
开始了我的极为精细、广博的备课历程。
我编写了课文的“细读指南”:《孤独之旅》:文学的美感,内容的美感,章法的美感,手法的美感。
从小说的技法的审美来看,有如下方面的表达技法需要欣赏。
第一类:背景设置(环境描写) 场景安排(环境描写) 视角运用情节设置第二类:悬念伏笔照应线索穿插第三类:反差波澜渲染衬托或映衬节奏详略慢速与快速第四类:象征鸭的描写象征着主人公不同时间阶段中的经历与心情的变化。
第五类:诗意小段画面描绘我阅读了曹文轩的大量作品:《草房子》、《小说门》、《青铜葵花》、《根鸟》、《红瓦》、《天瓢》。
我阅读了关于欣赏曹文轩作品的大量学术文献:《曹文轩儿童小说风景描写研究》,《曹文轩纯美小说的语言艺术》,《论风景描写在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作用》,《曹文轩成长小说乡土抒情的美学风格》,《论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流浪情结》,《论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主题》,《浅论曹文轩小说的画面描写艺术》……我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曹文轩经典语录:写作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的。
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
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
你只须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域,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就一切都不会丢掉。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
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要经受苦难的磨炼。
由于我们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忽视了苦难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候的风度,忽视了我们对苦难的哲理性的理解,因此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只能毫无风度地叫苦连天。
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
我所讲的苦难教育也好,审美教育也好,情感教育也好,就是让他们慢慢通过看文学作品,来得到一点熏染,使我们这些理念多少得到一点落实。
真正的男子汉是非常有情感的。
谈曹文轩小说的风景描写:水意象:曹文轩小说中的“水”的性格是比较安静的。
这个平原水乡的背景似乎给作品定下了一个基调:优美而非壮美。
阳光意象:在作者笔下阳光意象也多次出现在文中主要起到一种调节和控制作用。
没有光,就没有颜色的变化。
总之,阳光的在场,定下了作品的色彩:明亮而纯净。
花草树木意象:一幅优美秀丽的风景画缺少不了花草树木的点缀而如此的花草树木仿佛是风景的“精神”,它们是生长着、变化着、更新着的生命。
当读者触目皆是滔滔流动的河水,纯净幽雅的阳光,葱笼鲜活的花草树木,感受主要是对自然的礼赞、感动。
水、阳光、花草树木这三类意象的描写,为作品形成优美、明净、清丽的意境奠定了基调,但通读曹文轩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作品的字里行间处有时会渗透一种忧伤。
感觉是沉重的。
文献中对曹文轩作品的评价:作者塑造了许多面对人生挫折、困厄而不低头的人物形象。
写了困境中奋斗的精神,写了在患难中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的心灵境界。
曹文轩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把苦难和痛苦看成是美丽的东西。
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锻炼和强化了人的生命。
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人领略到了生活的情趣和一种彻头彻尾的幸福感。
”他的众多文本中虽然有苦难有悲剧感,但悲悯与忧郁、忧伤是有节制的。
理性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小说真正感动人的精神力量。
这种情调感染到环境描写的效果,那就是读者在分享人物艰难奋斗之后的喜悦时,更深层次地读懂了文字中的风景,从而超越平淡的、一般意义上的欣赏。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磨难后,发现世界更美丽了,例如,《草房子》中家道败落的杜小康辍学放鸭,在黑夜暴风雨中追赶四处乱跑的鸭子和父亲失散了,他自己也累的筋疲力尽,此时杜小康躺在芦苇里,看到以前从未见过的天空和月亮:“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
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在这样的月空下,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草房子》中蒋一轮和恋人错过了,在现实的无奈中,只好坐在田埂上吹吹笛子,人物是无奈的,作者却写了田野里的大好春光:“满地的紫云英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大地上堆起厚厚的绿色”,“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正向四下里散发着甜丝丝的气味”,这使读者明显感受到了风景对于人的抚慰意义。
《红瓦》中林冰写给陶卉的信最后又回到自己手里,而信封还未打开,林冰只能“木然地站在风里中,望着寒波澹澹的大河”,然后,林冰将信丢人大河,看着它“随着流水,一闪一闪地去了”。
小说最后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中:林冰背上了铺盖卷,走上了静寂的白杨夹道,永远的红瓦房黑瓦房留在了身后。
这样的描写似乎传达了一种意念:有些事情如水般流走,已成为过去,而人还得继续往前行,面对自己的生活。
总之,曹文轩先生的小说创造了自然风景与人的感情、心灵和谐共生的意境,这是作者在创作情感上倾向于古典美学精神的表现,是曹文轩先生小说风景描写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我写下了我的“备课日记”:余映潮从8月7日起,就真正进入了备课阶段。
8月7日:下载资料,在网上看电影《红房子》。
写出给人教社的教学简案。
8月8日:研读教材,听我自己原来的评课录音,寻求关于本课教学创意的思想火花。
8月9日:下载大量与作者与课文有关的论文资料,阅读论文资料,做阅读笔记。
结合本课教学而言,有曹文轩的两句话最重要: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
我所讲的苦难教育也好,审美教育也好,情感教育也好,就是让他们慢慢通过看文学作品,来得到一点熏染,使我们的这种理念多少得到一点落实,使我们这些理念多少得到一点落实。
这两句话已经给我以启示,这个课的教学创意一定要以简驭繁,直击根本。
在文献资料阅读方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更深层次地读懂文字中的风景,从而超越平淡的、一般意义上的欣赏。
这句话启示了我的课堂教学重点的切入口。
我想,《孤独之旅》的教学创意可以是:感受苦难(穿插曹文轩的语录)感受美的力量(穿插曹文轩的语录)8月10日,第一件事:凌晨两点左右突然醒来,继续着梦中的思考:这个课,铺垫与交代要到位,要多用几张PPT,包括杜小康当时是多大年龄的孩子都要说清楚。
第一个环节即“文意把握”很难设计,可以有如下方法:(1)一句话概说课文:《孤独之旅》写了这样一个故事(2)一句话概说人物:杜小康是这样一个孩子(3)一句话阐释标题:利用课文内容阐释“孤独之旅”的含义(4)一句话品析课文:我看《孤独之旅》对“孤独”的描写。
以上4种方法中,适合于在九江市的一个镇上运用的,可能是一、二两种。
可能是第一种方法为最好。
第二个环节也有几种视点很集中的教法:(1) 切入到“暴风雨”的部分,进行文学欣赏(2) 切入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这个点,进行文学欣赏(3) 切入到几个“微型话题”之中,进行文学欣赏。
以上三种方法之中,从教材处理深入、到位的角度来看,可能还是第一种最为稳妥。
8月10日第二件事:浏览曹文轩的《小说门》。
这真是一本好书。
做了不少的摘记。
8月10日第三件事:下载了曹文轩的一些经典语录。
8月11日:早起继续完成《孤独之旅》教学PPT。
清晨7点基本上完成。
全课分为两个教学步骤:文意把握,专题赏析。
这是我第一次设计“专题”课。
8月12日:人教社胡晓短信说,学生只能是七年级将要升到8年级的学生,而不是按教材要求让新的九年级的学生来上课。
说九江的教研员在外地,目前无法解决“新的九年级学生”这个问题。
于是我开始考虑新的在新8年级易行的教学方案。
8月15日继续钻研《孤独之旅》。
8月16日:准备好了第二套方案,这是为新8上的学生准备的方案。
环节一:文意把握,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环节二:片段赏析,重点欣赏课文高潮部分“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
话题:赏析上面某个景物描写片段,分析它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作用。
可以说,此时的教学设计,已经非常稳妥,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上课,都已经是万无一失的了。
8月18日,我很成功地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场合,讲好了我的《孤独之旅》的课。
对这一天的的活动,我记载得很详细:2012年8月18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九江市星子县龙湾温泉宾馆锦绣厅进行。
上午8点半,开幕式。
到会的作家有:梁衡、曹文轩,舒婷,赵丽宏,王宏甲、叶廷芳等,还有巢宗祺先生,还有人教社人的罗社长、王本华等。
不少省市的教研员到会。
参会会议的约400人,大大突破了会议预想的人数。
开幕式后,无数的教师涌向会场前面,摄影,签字,场面热烈。
上午的活动是两个讲座。
巢宗祺《新课标的修订与解读》,曹文轩《文学意义的阐释》。
一直进行到中午12点20。
担负大会讲课有四位:我,王君,程翔,吴品云。
中午1点35,星子县的30位学生到场。
两点过5分,我的《孤独之旅》开讲。
曹文轩坐在第一排首席的位子上听课,坐他旁边的是人教社王本华。
尽管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我的课推进顺利。
第一个教学活动就将学生深深地引入了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字的含义。
第二个教学活动继续深入:说说“孤独之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第三处教学活动进入深化与美化:课文写景状物精彩片段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