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晋与南朝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总结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总结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组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三国灭亡顺序:①263年,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晋武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②后来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他们势力日益强大;③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④统治者昏庸无能(西晋灭亡的原因)2.经过:八王之乱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3.影响:中原人口大量死亡,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民族及路线: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一部分迁到辽宁。

2.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十五个证券,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任用喊人王猛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兴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重用。

3.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但最终未收复中原。

4.420年,东晋灭亡二.南朝的政治1.含义;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2.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人为因素: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第16 课 三国鼎立【2022秋统编版七上历史精品课件】

第16 课  三国鼎立【2022秋统编版七上历史精品课件】

三、三国鼎立
背景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过程
三国 魏 蜀

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今南京 )
皇帝
统治Hale Waihona Puke 域操丕北方刘备
湖北、湖南的大部分 和四川、云贵地区。
江苏、福建、广东, 孙权 并抢夺了刘备在湖北
、湖南的势力范围。
影响 北方生产得到 恢复发展 加速西南地区
影响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顾茅庐》
相关史事 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
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 诸葛亮是旷世英才,就三次亲自登 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 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
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 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 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 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 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炎 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 的想法。 注意历史与历史著作的联系与区别 赤壁之战示意图
背景 ①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 ②曹操势力壮大——
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今 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 诸侯”借皇帝的名 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 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 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蒿里行》 曹操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 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 是什么?
这两个战役的胜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 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4.16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4.16三国鼎立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
像曹 操
曹曹操操率取胜, 军率约军3-向4 北 万追驻击扎 于官渡
2袁00绍年战,败,
袁向绍北率方撤退
10万大
官渡之 战形势 图
军南下
曹操率5 千骑兵偷 袭乌巢
1、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势力逐渐强大
2、交战时间
200
3、交战双方: 袁军和曹军
4、交战地点:
官渡
5、特点:
本课小结 ①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 魏蜀吴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
221年、 222年
随堂即练
D 1、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的是( )
A.刘备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B 2、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结果 特点
影响
曹操获胜 以少胜多
为北方统一奠定 了基础
孙刘联军获胜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合作探究一
这一次战争,曹操没有延续“以少 胜多”的战例辉煌,反而“以多败少”。 追忆历史,我们不禁要问:
1、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 胜利?(曹操为什么战败?)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利而曹操失败的 原因有四个方面: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 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课讲解 本课小结 随堂训练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 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 了解战争过程,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识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第十六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第十六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说汉语
Hale Waihona Puke ……——《 资 治 通 鉴 》
加 降 黜 。 ”
语 音 不 听 仍 旧 , 若 有 故 为 , 当
革 。 三 十 已 下 , 见 在 朝 廷 之 人
十 已 上 , 习 性 已 久 , 容 不 可 猝
断 诸 北 语 , 一 从 正 音 。 其 年 三
言 不 顺 , 则 礼 乐 不 可 兴 。 今 欲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北魏建立 386年,拓跋珪建立
据文献记载,拓跋北贵魏族 政权; “为肉每有篱骑”战。,驱夏人(3汉98人年),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439年,北魏统一北 方,标志着北朝的 开始。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 方后,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摆在北 魏统治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巩 固统治,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 你该怎么办?
臣 。 帝 曰 : “ 夫 名 不 正 ,
魏 主 欲 变 北 俗 , 引 见 群

动脑筋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
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 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 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 用“孝”字。
用汉姓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孝文帝下令,无 论何人一律禁穿 胡服,改穿汉服。
男子服饰
穿汉服
女子服饰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 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 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 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 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曹操胜利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公元200年
袁绍 十万大军
曹操夜袭乌 巢,烧毁袁 军粮草
曹操 两三万人马
一、官渡之战 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1、“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了优势; 2、招贤纳士; 3、屯田制的推行,解决了军粮问题; 4、制定了正确的战术;袁绍骄傲轻敌等。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 天时,亦人谋也。
时间
公元208
地点
赤壁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孙刘联军VS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孙刘联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军胜利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原因
③合理利用了气候、地理条件
骄兵必败 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基础
曹操陆续消灭了北方一 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汉室刘备, 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势 力有所发展。
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周瑜、张昭 等人的辅佐下,团结旧部,招揽
人才,统治比较稳固。
三、三国鼎立
曹操死 三国始
公元220年 曹丕 洛阳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1年 刘备 成都
A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随堂练习
2.(2020·广东深圳·5)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
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
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术(4)曹操善于用人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孙权刘备成为他统一全国的障碍。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客观: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主观: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启示○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2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9 年,孙权称帝,定城建业(南京),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消费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权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权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结合迎战曹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开展:曹魏重视农业消费,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兴旺,开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权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权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屯田制,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

史料实证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解读]材料表达了曹操并未因年迈而放弃统一全国的雄伟目标。曹操,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和政治 家,最主要的功绩是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
历史解释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取胜原因:①政治上: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上的优势。②经济 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③善于用人。 失败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③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原因: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
结果 特点
曹操获胜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获胜 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220年, 曹丕 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21年,刘备在 成都 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2.三国的经济 (1)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2)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 孙权 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 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开发西南地区。
知识框架
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 1.政治上:把 汉献帝 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时间 双方
官渡之战 200 年 曹操和袁绍
赤壁之战 208 年 曹操与孙刘联军
战术
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的战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
材料: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 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铠甲生虮(jǐ)虱,百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图示小结
东 汉 末 年
军 阀 混 战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西 晋
刘备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孙权
3 交战双方: 曹操PK袁绍
4. 时间、地点:公元200年,官渡
一、官渡之战
袁 绍
官 渡 之 战
官渡
十万人
经过: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 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 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三四 万人

袁 绍
官 渡 之 战
公元200年
十万人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乌巢
官渡

三四 万人

概况:孙刘联军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 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
赤 壁 之 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失败 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结果
战争特点 影响
三、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pī)
定都

蜀(汉)
220年 221年 222年
以少胜多
官 渡 之 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公元200年 官渡 袁绍和曹操 曹操胜利 以少胜多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7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7张PPT)

赤壁之战过程
战役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战争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军
孙刘联军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败兵北撤。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在赤壁之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为 何会战败?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
战的局面,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
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而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课堂小结
为曹操统 一北方奠
孙刘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 战术得当
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水战,水土不服 曹操实力强大而骄傲 自满轻敌
三、三分天下谋发展——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成背景
刘备占领荆州南 部以后,又向西 南发展,占取益 州。(巩固和发 展西南)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割据势力,完成 了北方的统一。(占 领北方,无力南下)
16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提升 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
2 . 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能够理 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进步性。(历史解释)
(结合教材97、98页回答)
魏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 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 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两晋与南朝习题精选第一篇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两晋与南朝习题精选第一篇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两晋与南朝习题精选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下图为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了当时南方制瓷业较高的发展水平。

除制瓷业以外,南方还有哪些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①缫丝②冶铸③造纸④制盐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城市的繁荣。

下列城市人口达到百万的是( )A、建业B、长安C、洛阳D、建康【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

它的积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C、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

下列朝代中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A、西周与东周B、西晋与东晋C、南朝与北朝D、西汉与东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海外贸易特别发达D、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末年B、三国时期C、西晋D、西汉【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面是某七年级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北方人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到江南地区B、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良田C、传人了先进的生产技术D、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前后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①《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②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③江南的开发——奠定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有( )①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②自然条件优越③战乱少,社会稳定④国家的统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12题【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题含答案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200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获胜


赤 壁 之 208


曹操和孙刘联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



A. 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 ①巨鹿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 ①巨鹿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D. 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0.请给如图命制一个恰当的名字,应该是
4
12.(1)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2)魏、蜀(或蜀汉)、吴; (3)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国鼎立 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因此,这 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答出一点意思相近也可。)
5
1.B2.A3.A4.C5.B6.C7.D8.D9.D10.C 11.(1)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2)官渡之战;统一全国,免除战乱;没有;赤壁之战战败,没有完成统一。赤壁之战后, 三国鼎立逐步形成,纷争不已。 (3)①;曹丕 (4)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言之有理即可)
1
A.
B.
பைடு நூலகம்C.
D.
8.“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
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 刘备 B. 孙权 C. 诸葛亮 D. 曹操
9.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
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 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 16 课《三国鼎立》同步复习含答 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点复习归纳及巩固训练知识点复习归纳一、官渡之战(一)背景1、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混乱,州郡割据,战乱不已,东汉王朝形同虚设。

2、曹操势力的崛起原因:(1)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并招揽各种人才;(2)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有利于社会稳定,又筹集了军粮。

3、袁绍集团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4、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5、时间:200年6、地点:官渡进行决战7、交战双方: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8、曹操采取的战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绍军粮。

9、特点:以少胜多10、结果:曹操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11、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1、目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时间:208年3、地点:赤壁4、战术:孙刘联合抗曹,火烧曹营5、大体经过: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6、结果:曹操大败7、特点:以少胜多8、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1、割据状况(1)赤壁之战后,曹操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至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最终形成:(1)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3)222年,孙权称吴王,吴国建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三国各自的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造船业,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第16课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孝文帝改革为中国社 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3、改革的影响
②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③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 推动了北方社会生产、生活的进步。
课堂训练
1.西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懿 C.司马炎 (C ) B.司马昭 D.司马睿
2. 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B ) A 魏、蜀、吴 B 蜀、魏、吴 C 吴、蜀、魏 D 蜀、吴、魏
5.三国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 B A.南方B.北方C.福建广东D.西部
4.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包括 (B ) 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 进工具 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 济发展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④南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是怎样建立的? (建国者、时间、都城、) 时间: 317年 建立者: 司马睿 都城: 建康
2、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建立 的政权称什么?
“五胡十六国”
3、南朝政权的更替




都城:建康 4、北魏的建立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5、北朝政权的更替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 五个朝代,合称“北朝”。
三、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的开发
1、北方人南迁的原因:
北பைடு நூலகம்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2、北方人南迁带来的积极影响:
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劳 动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经 济的开发。
南方地区开发的原因:
1、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的发展提供 了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经验。 3、南方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课题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部分内容。

【核心素养达成目标】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

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

”历史课堂不只是枯燥死板的知识点,或单一的课本,更应当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和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在《三国鼎立》课程学习中,我借用了地域优势,把本地历史资源和和古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效结合在一起,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案例背景】“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今天的荆州城又名江陵城,位于荆州市城区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城名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

荆州为天下九州之一。

西汉时,改九州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居其中。

荆州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

“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按照我们学校高效学习教学模式,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所编写的导学案自主预习;第二部分,上展示课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片段】片段一:展示课的老师引入与荆州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感知三国:师:片段反映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大家课前都有看过此电视剧或者书么?生:有(或没有)师:“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我们的家乡——荆州,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城池。

东汉末年至三国,众多重量级别的人在这里生活并留下经典故事,现在成为荆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那么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景点么?学生交流活动,回答总结:东门的“关公义园”、老南门的“关帝庙”新南门的“关公祠”大北门的“三国公园”。

4.16《三国鼎立》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4.16《三国鼎立》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板书设计
素养检测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D )
A.赤壁之战
B.牧野之战
C.马陵之战
D.官渡之战
2.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
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B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翻了东汉政权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堂导入
乱世纷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军阀 割据形势图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军阀割据混 战,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用一个词概括东汉末 年的社会状况:混乱。
群雄并起
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 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三国鼎立示意图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孙权派卫温率领万 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英雄评说
三国风云辩论赛
你认为“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 正方观点认为曹操是英雄,反方观点认为曹操为奸雄。 正方: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为三国鼎立、三家归晋 奠定基础。曹操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反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曹操为人奸诈,善于玩弄权术,非正人君子所为。曹操残 暴嗜杀,官渡之战中将降卒近八万人活埋。……这些都是 曹操的斑斑劣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
3.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同学根据《三国鼎立》一课,绘制的《三国鼎立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材料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商旅暴富, 皇亲王恺不服气,用丝绸做成40里 长的遮路屏风,以显示富有;石崇 就用绸缎做成50里的屏风。有一年 闹饥荒,饿死了很多人,晋惠帝竟 然吃惊的问:“老百姓没饭吃,为 什么不吃肉粥呢?”
下面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 无力治国。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 皇位,混战十几年,耗竭了西晋国 力。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 王,并让他们到各地掌握实权。 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 --《资治通鉴》 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 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 西晋
想一想: 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265年到316年) 速亡原因
三、“永嘉南渡”和南方的开发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 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 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 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丰收),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 布天下。 ——《宋书》 思考:江南地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发展?
十六国 魏 蜀 吴
(前秦)
北朝
西晋
统 治 腐 败 八 王 之 乱 五 胡 内 迁
淝水之战
东晋
南朝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
2、西晋的兴亡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3、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意义。
司马炎

280年
263年 265年

西晋

完成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五胡内迁
手工业: 冶炼、纺织 、造船、青瓷制造业都有 很大发展。 商业: 南方的水路交通比较发达,促进商品经 济的发展。建康(南京)成为大都会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 条件: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农业 的发展; 2、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的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 比较安定。 4、南迁人民和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
5.三国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 B A.南方B.北方C.福建广东D.西部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 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 被称为“五胡”的是 ( ) A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 匈奴、蒙古、羯、氐、羌 D. 匈奴、女真、羯、氐、羌
4.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包括 (B ) 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 进工具 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 济发展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④南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5年
魏司马炎 曹丕
司马懿
西晋
吴 280年
江南地区的开发
史料一: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 。 使用牛耕 史料二:宋武帝刘裕时的功臣到彦之未任官职 时以挑粪为业。 粪肥推广 史料三: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后 又出现了“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 的“三熟之稻”。 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 农业: 地面积扩大。 2、铁制农具的推广,育种施肥的改进。(在耕 作中,开始使用牛耕,绿肥和粪肥。) 3、小麦得到推广,水稻在江南种植。 4、长江中下游农业得到发展,广东福建得到开 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 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 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更替表
魏 蜀 西晋 吴 南:东晋 南朝 宋、齐、梁、陈 北朝
北:十六国(前秦)
课堂训练
1.西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懿 C.司马炎 (C ) B.司马昭 D.司马睿
2. 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B ) A 魏、蜀、吴 B 蜀、魏、吴 C 吴、蜀、魏 D 蜀、吴、魏
王朝更替图
西晋
东晋
南朝
420年
刘裕
宋 齐 梁 陈
情景剧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永 嘉 南 渡
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 史上有什么影响?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一方面加剧了中原地区的 混乱局面,一方面有利于 民族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 发。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 族不断内迁。 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历史上称为“五胡”。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永嘉南渡”
请你在图上画出 这一时期的民族迁 东汉末年以来民 移有何重要意义? 族迁移的方向。
1、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2、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6课
两晋与南朝
263年,魏国灭 蜀。 265年,司马炎 篡夺了皇位,建 立了西晋,定都 洛阳。 280年,西晋灭 吴。
一、西晋的短暂统一
1、西晋的兴亡
魏灭蜀 (263年) 西晋建立 (265年,魏灭亡)
司马炎 洛阳
西晋灭亡 (316年)
西晋灭吴,统一 全国(280年)
这有何难!你贵为太子,叫几个人帮你答题不就成了?交 给我去办。(贾南风很快就让人把答案做出来,司马哀乐 不可支地去见司马炎。) 司马炎:(边看边点头)谁说你傻呀?思维还是很清 楚的嘛!这下我死了也就可以瞑目了。(公元290年晋武 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是 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 司马衷:好也!我老爸可死了!轮到我当皇帝喽!各 位大臣,朕今天心情好,走,出去玩一玩!(他们走到一 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惠帝觉得很奇 怪。) 司马衷: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东西还是私 家的东西? 随从:(感到皇帝的问题很可笑,但又不好不回答) “呢──呢──这些东西嘛──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 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1、统治集团腐朽,
2、皇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3、八王之乱使西晋国力衰弱 4、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乘乱反晋)
二、东晋与南朝
317年, 司马睿重 建晋朝, 定都建康, 史称东晋。
晋 元 帝 司 马 睿
420年,东 晋大将刘 裕称帝, 国号 “宋”. 此后,南 方经历了 齐、梁、 陈四个王 朝,总称 为”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