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教学7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_7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7新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课采用谈话法、表格图示法和地图演示法。

具体表现为:(1)利用谈话法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由老师提出问题,点拔释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归纳出答案,再由老师进一步提炼归纳总结,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利用地图演示法将不同航海家的航行路线演示出来,直观、生动,将抽象的航行路线形象的演示出来,易于学生掌握。

(3)利用表格图示法展示四个航海家的信息,并要求学生填表,一目了然,能够化繁为简,易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知识要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对学生的情况做如下的分析:一、知识掌握上,初中已经学过新航路的开辟,至今已有两年多,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历史模块不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三,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见解。

四、知识规模与初中相比有所扩大,且思维比较开阔。

效果分析:本课始终贯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并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实际需要创设多种富有新意、引人入胜的情境,适时、合理安排了学生动眼观看,动耳倾听,动口热议,动笔填表,动脑思考,动情阅读,动心记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东方的诱惑(即原因和条件)、开辟新航路(即经过)、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即影响)。

本课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资本主义的萌芽)起下(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的过渡衔接作用。

作为在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七课)内容,也起着启下的重要作用。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而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早期殖民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早期殖民活动则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新航路开辟的必然结果,它是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中人教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案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高中人教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教案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审核人使用时间过2 100吨。

而到16世纪以后,每年运往里斯本的香料就猛增到7 000吨。

”这主要是由于()A.欧亚直接贸易的形成B.美洲加入了全球贸易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轮船等新交通的出现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图)。

这反映了(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6.马克思说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可见,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推动统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C.颠覆了欧洲生产、生活方式D.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7.“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

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

”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隔绝状态被完全的打破 D.移民促进文化交流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案参考答案【问题合作探究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参考答案(1)丰富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易于传播疾病等(2)丰富饮食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易于传播疾病等(3)危害生命健康;破坏经济发展;动摇社会秩序;减少美洲劳动力;利于西方殖民统治;诱发黑奴贸易等【合作探究二】大西洋贸易参考答案①黑奴贸易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使非洲丧失将近一亿的精壮劳动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7)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选修课程模块1 史学入门【内容要求】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由 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

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

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

1.1 历史与历史学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功能、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

1.2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1.3 史学的优秀传统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4 读史常识举要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认识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高中历史选修3精品课件3:第7课 海湾战争

高中历史选修3精品课件3:第7课 海湾战争
——《作战理论入门》 材料二 在海湾战争当中,美军利用空中战机和“战斧” 式巡航导弹的远距离超视距打击,以及大量进行电子战的 行为……以特种部队和电子战对付伊军常规军事力量等。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朝鲜战争和海湾战争有哪些 不同的特点? 【答案】朝鲜战争:以战壕为依托的阵地战;近距离的短 兵相接;强调军队的数量优势,体现传统常规战争的特点。 海湾战争:以电子战、信息战为主;远距离精确打击;强 调多军种协同作战,体现现代高科技战争的 目 疮 痍 ,
海湾战争的后遗症
美军使用的贫铀弹、高能微波炸弹、集 束炸弹等现代武器,造成该地区的严重 铀污染,无端患病者特别是血液病和癌 症患者急剧增多。调查表明,伊拉克战 后的的癌症死亡率是战前的十倍。紧接 着,美国自己也尝到了使用贫铀弹的苦 果,参战的多国部队特别是美军老兵中 普遍出现了“海湾战争综合症” 。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7课 海湾战争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原因 (1)伊拉克和科威特在主权归属和边界纠纷方面的矛盾由来 已久。 (2)伊拉克对科威特提出取消债务和“租借”岛屿的要求遭 到拒绝。
③如果占领科威特,伊拉克国际地位将极大提高。 ④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去平衡。 (2)经过: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袭击,8月8 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
【答案】D 【解析】1991年,多国部队发动“沙漠风暴”行动后,伊军 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但伊军的优势在地面,因而想把多国部 队拖入地面作战。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中国军队来说,云山战役……的成功,其主要 原因是他们……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 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
【特别提醒】 海湾战争的爆发有着复杂的背景,一是伊拉克和科威特 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为 了保证他们在海湾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维护西方经 济命脉,决定对伊拉克发起军事行动。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分析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国家治理、社会风气、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引导学生梳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分析府兵制、均田制等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多角度分析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府兵制与均田制:阐述府兵制、均田制的背景、内容及其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制度在隋唐时期的重要地位。
3.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梳理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分析其对国家治理、社会风气、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有哪些积极影响?”“府兵制、均田制在隋唐时期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讨论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观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共同讨论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高中历史_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是岳麓版历史必修I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课。

教科书分两目介绍学习内容。

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介绍古罗马政体的演变过程及古罗马法律诞生的背景;第二目“罗马法”,介绍《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通过这两部法典的学习,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罗马法的内容,理解罗马法在帝国统治中的作用,领悟法律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人文主义价值观。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教学时应化抽象为具体。

本课的线索是罗马法的诞生背景—内容—评价。

二、学情分析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教会他们自主学习和正确阅读分析史料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通过历史地图与时间轴,了解古罗马的简要发展过程,提升历史学习的时空素养。

2.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以小组研讨的形式,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3.通过整体感知和罗马法条文的分析,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家国情怀的素养。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难点: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重难点突破方法:学生阅读相关的图文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情况进行点拨指导。

四、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2、学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平均分组,以6人为一个基数,建立若干学习小组。

2、前置走作业提前1天下发,要求学生完成前置作业的第Ⅰ部分课前研究。

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内容,将其整合成四部分:一、时空中的古罗马二、古罗马政制演变三、罗马法的发展四、罗马法的影响教学过程分析:【导入】师: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城市让我们向往。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共16张)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共16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殖民扩张导致印第安人数量骤减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黑奴贸易使黑人来到美洲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600年到1800年间,大约有100万的法国、英国、徳国、 荷兰、爱尔兰及苏格兰的移民度过大西洋,来到北美洲, 他们想方设法取代当地人,以获取经济利益。
英国哈里王子与土著人“碰鼻礼”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分析华工出国的背景 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促使奴隶制和
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 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 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 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 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 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 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 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 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太平洋铁路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孙眉
陈嘉庚
如何看待文化的多样性?
——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
伦巴
桑巴 说唱音乐
爵士乐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探究:
• 大洋洲人口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 这种人口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和原因?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件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件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








根据时代背景,分析春秋战国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的原因有哪些?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 ②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③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 ④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情况
时期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概况
古希腊各城邦: 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 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 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 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 国丝绸等东方 奢侈品在欧洲 市场的贸易
特征: 多源性; 差异性; 地方性逐 步扩大。
一、商业一贸、易商业的发起展源—与—发古展代世界不同地区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北宋东京城内有夜市,一直持续到三更,在闹市区甚至通宵不 绝,随之早市又开始了。
以上记载反映出北宋与前代相比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说明: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情况
朝代
周秦至唐代
唐末两宋及以后
(2)作用
①对人类: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再生产,大大丰富 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②对中国:中国通过海、陆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 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③对世界:中国丝绸之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 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发展情况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0年高二历史要点识记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0年高二历史要点识记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要点识记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㈠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㈡发展⒈古代中国:⑴“市”: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

⑵商朝:商人出现和“工商食官”: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⑶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⑷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⑸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⑹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⒉古代世界其他地区⑴古埃及: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

那时的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⑵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⑶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⑷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⑸阿拉伯: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⒊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⑴商品交流: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⑵海上丝路:①路线: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②商品: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管理: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④重要方式: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案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单元课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认识其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中国:①原始社会后期/起源:②商朝:③西周:“工商食官”④春秋战国:⑤秦汉时期:⑥隋唐到两宋:⑦元明清:2、古代世界:①古埃及:②古希腊:③古罗马:④拜占庭帝国:⑤阿拉伯商人:⑥古代两河流域:3、贸易通道(丝绸之路):①丝路路线:陆路:海路:②丝路产品:中国输出:中国进口:③商贸方式:市舶贸易:朝贡贸易:含义、特点、目的、影响、瓦解原因(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公行贸易:④丝路影响: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产生概况:(2)产生意义:2、信贷:(1)世界概况:(2)中国概况:3、商业契约:(1)世界概况:(2)中国概况:4、历史影响:【重点阐释】1、朝贡贸易?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目的: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影响: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瓦解的原因: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限时训练】1.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进行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2.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人教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第7课 《全球性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调整》

人教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第7课 《全球性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调整》

第7课《全球性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调整》一、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学生发展为本,借助史料教学,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水平考试的不同层次为依据,开展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推动学生的个体发展。

二、教材分析《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二课内容,围绕着新航开辟的影响展开教学。

本课内容在世界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第一节《全球航路的开辟》形成一个整体,前承世界中古史,后启世界近代史。

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海路大通,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面更新的时代。

这里的“全面更新”一方面指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全球性联系初步建立。

另一方面指西欧各国通过开辟新航路和发展海外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即将进入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变革时期。

因而,新航路的开辟作为整体世界形成的起点,近代史的开端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初中社会学习,对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有了基本的了解,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识,但尚需进一步深入。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思维,但缺乏把历史事件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下考察的意识,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相关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够借助地图和文字史料的解读,知道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人口、物种、疾病和商品的全球性流通,理解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联系的加强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

2021年高中历史第7课海湾战争教师用书教案人教版选修3.doc

2021年高中历史第7课海湾战争教师用书教案人教版选修3.doc

第7课海湾战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海湾战争。

2.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1.重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的特点。

2.难点:美国领导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的原因;海湾战争的影响。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原因(1)伊拉克和科威特在边界纠纷方面的矛盾由来已久。

(2)伊拉克对科威特提出取消债务和租借岛屿的要求遭到拒绝。

(3)如果占领科威特,伊拉克国际地位将极大提高。

(4)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衡。

2.经过: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袭击。

8月8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

二、海湾战争的经过1.“沙漠盾牌”行动(1)背景①国际社会一致谴责伊拉克的野蛮行径。

②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

③美国为维护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显示世界领导作用。

④和平解决的努力失败。

(2)行动: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多国部队进驻海湾。

2.“沙漠风暴”行动(1)1991年1月17日晨,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空袭,给伊拉克造成巨大损失。

(2)伊拉克以各种方式同多国部队对抗。

3.“沙漠军刀”行动(1)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兵分三路向伊拉克军队发动地面攻势。

(2)伊拉克军队全线溃退,最后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基本结束。

三、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2)是二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2.影响(1)给科威特和伊拉克两国人民带来灾难。

(2)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3)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4)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高科技战争后半夜打,谁都不知道。

……又如美国偷袭利比亚,只花了18分钟……从直接损失上看,多国部队42天花了610亿美元,伊方则损失了1 900亿美元,科威特损失了1 600亿美元。

——王增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解读] 根据史料一中“谁都不知道”“只花了18分钟”“从直接损失上看”及数字等可归纳高科技战争的特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教案-7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教案-7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说出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攻克柏林战役的概况。

2.阐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

3.探讨联合国建立的意义;评价雅尔塔会议。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盟军的反攻;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难点:日本投降的原因。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打出两幅图片:图片一:1945年5月9日莫斯科时间零点43分,柏林时间22点43分,德国正式投降书的签定仪式在柏林南部的卡尔斯霍斯特市的一所军事工程学校的饭厅里举行,苏军元帅朱可夫主持了受降仪式。

代表德国签署投降书的,是陆军元帅凯特尔。

5月9日莫斯科时间零点43分,凯特尔脱下了他那双白色小山羊皮手套,用草体在投降书上签上了他的名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图片二:1945年9月2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9时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9时8分,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接受投降的中、美、英、苏等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

签字结束后,数千架美式飞机越过“密苏里”号军舰上空,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至此,日本帝国主义历时15年的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全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结束。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走向胜利的?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一、盟军的反攻1.太平洋战场(1)重要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和菲律宾战役。

(2)影响:美军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非地中海战场(1)重大事件: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北非战事结束;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第7课二战的结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第7课二战的结束

评价: 这些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
斯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特别是雅尔
塔会议的若干内容,为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 会议奠定了基础。(美苏根据雅尔塔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 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雅尔塔体系,在美苏势均力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美 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
的蘑菇云。
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广岛夷为平地
二战胜利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 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同盟国之间的密切配合,对 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 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军事上互相配合。 3.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4.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 量。
2.北非、地中海战场 (1)时间:1942年11月开始。 (2)事件与意义: ①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北 非德意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 ②1943年5月突尼斯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③7月,美英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墨索 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投降。意大利率先退出战争,法西 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依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迟迟不开辟原因: ①开辟战场的条件和实力暂时还不具备; ②企图在战争中消耗苏联,谋求战后霸权; 2.1944年开辟原因: 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1943 形势取得根本性好转) ②限制苏联影响,取得战后有利地位
三、德国法西斯的覆亡、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 1.德国法西斯的覆亡 (1)雅尔塔会议召开:
开 罗 会 议
雅尔塔 会议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①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2.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演进研究》
影响: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对后世影响深远
变化与创新:①节制君权,削弱相权。
②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益完备。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1.均田制(北魏——唐前期)
创立:北魏孝文帝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内容:国家将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3.影响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重赋》
影响:两税法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内容
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征税对象——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
征税次数——夏、秋两季
征税项目——按资产缴纳户税和按田亩缴纳地税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

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

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

”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 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

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可知,学堂的推进和开展受到了科举制的阻碍,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未体现,错误。

2.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 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

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由材料“留学生”“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

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A项错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项错误。

3.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答案】D【解析】材料中丁文江从英国留学归来并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体现了传统因素与近代教育的融合,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D项正确。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授课班级:授课教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础知识。

✭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通过中西选官制度的对比,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认识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2.难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与意义四: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晚清《奏定学堂章程》书影,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书影。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中国近代到现代何种制度的演变?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

那么,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背景?自主学习(1)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发生一系列改变。

a.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b.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2)1901年清政府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至此,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措施?影响如何?自主学习措施:(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一)教学重点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民国时期政府在选官制度上的措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及其影响。

(二)教学难点理解近代不同时期政府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背景及公务员制度的演变,及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渊源。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主要采用问题方式,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采用史料教学,提供典型史料,对史料进行细致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

板书设计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迟到的变革这个视频趣味引入新课学生观看废除科举的视频,思考为何清政府会废除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

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科举废除的过程,激发学生了解科举废除后中国选官制度变化的好奇心4.小试牛刀1904年科举考试会试题目鉴赏:第一场史论五篇:例,“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例,“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3题:(1)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2)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房列曙《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给学生呈现晚清科举考试会试的题目,让学生谈谈对科举会试题目的感受。

5.讲述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具体表现,展示材料以及图片来重点讲解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材料5:《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首先,我会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全球化’吗?它是如何开始的?它对我们今天的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并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接着,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过程。然后,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培养历史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世界历史发展。
3.拓宽视野,关注国际事务,提高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影响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需包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全球联系建立与世界格局演变的具体影响。
-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学生需要能够深入理解并加以评述。
2.重难点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的分析
-学生应能够将不同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
-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优秀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新课巩固:结合学生特点和课标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回顾。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本课内容,捋清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课堂评价:说明唐朝在制度建设上的承上启下作用。

课后拓展:文物见证唐朝制度创新终成绩的组成部分。

评价目标: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审慎分析的精神,以期长期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采用史料研读、情景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实施1.单课时教学实录新课导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

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

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出土于南京南郊西善桥宫山南朝墓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作为南京博物院向公众推介的三件国宝之一,在九大博物馆评选出的27件国宝文物中压轴登场。

众所周知,六朝文化灿烂精深,南京又是六朝故都所在和风流荟萃之地,那么这组砖画为何能在南京博物院馆藏的众多六朝珍贵文物中脱颖而出,作为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的历史见证亮相荧屏?至晚于公元9世纪张彦远写就《历代名画记》起,六朝就被视为绘画走向独立艺术门类的关键性阶段,这时候出现大批专业画家,他们的社会地位显著抬高,其中的佼佼者还被写入史传。

这一参考答案:科举制度向一般平民阶级“开放政权”;考试制度较之其他选拔方式公正、公开;西方近现代也在学习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拔文官;科举制历经千年,尤其必然性,不应完全摒弃不用。

学习主题二:三省六部制课本对三省六部制做了叙述性介绍,建议教师,利用教材,学生绘制中央机构权力运作示意图。

史料研习:“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自尚书台侵夺了丞相的权力,变成了实际上的中枢机构之后,兼尚书事的重臣往往变成了事实上的丞相……朝代更迭后,新朝为了强化君权,特立机构中书省,将尚书台的权力分割出去一部分,专门负责起草诏书和掌机要、自然也就成了参与最高决策的核心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教学7 明治维新
●史论共享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戊戌变法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