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之小船创作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5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20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5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
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发生的变化并分 析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解析】 第(1)问“变化”概括材料信息即可;“实质”结合所学知识从民 主制度、民主形式等方面考虑。第(2)问结合材料二信息“村民自治迅速发 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与所学知识,从乡 村治理、基层民主、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1)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基层民主 建设成果显著。 实质:我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2)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2.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标志: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立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 普选 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
各阶层人士组成。
(4)意义
①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4)历史作用 ①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②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在一些 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作用: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 发展。 三、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人权被践踏:许多老干部、知名学者、普通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人民的生 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提示】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

本阶段的主要历史史实有三次会议和二大文件,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背景分析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并通过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对比,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知识储备】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6年底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十年探索)3、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4、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知识梳理】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上述宪法修正案表明()A. 宪法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B. 经济体制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C.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D. 新时期以宪法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加快【答案】B【解析】A.材料只是反映了宪法对经济改革的影响看不出宪法是治国的根本方针B.材料可以看出宪法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的进行修正把改革的成果确立下来C.材料不光是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还反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D.看不出改革步伐的加快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香港回归祖国②澳门回归祖国③“九二共识”的达成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A. ①②③④B. ③④②①C. ④③①②D. ②③④①【答案】C【解析】①香港回归祖国是在1997年②澳门回归祖国是在1999年③“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初3.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针对哪一问题提出又首先在哪一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A. 香港、台湾 B、B. 香港、澳门C. 台湾、澳门D. 台湾、香港【答案】D【解析】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A. 三民主义B. 和平统一C. 一个中国D. 两岸三通【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在尊重港澳台和现实的情况下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即两岸的政治基础是同属一个中国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和平统一是方式故B项错误两岸三通是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故D项错误故选C5.新中国成立前后新解放的地区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负责肃清残敌维护社会秩序接管一切公共机关、产业与物资、迅速组织恢复生产等工作到1953年底军管会召开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使人民参政议政据此可知这一做法()A. 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提供了借鉴B. 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全新阶段C. 为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创造了条件D. 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1953年军管会召开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推动人民参政议政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因此军事管制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提供了借鉴 A项正确1954年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全新阶段排除B项军事管制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接收城市后推行的制度排除C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排除D项故选A6.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不包括()A.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必须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C.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和法制D. 阶级斗争必须长抓不懈【答案】D【解析】文革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教训应该包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阶级斗争常抓不懈是文革错误的表现不是教训7.“4月20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日北京市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委的党、政、财、文各项大权从即日起归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上述事件发生于()A. 国民革命时期B. 解放战争时期C. “文革”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解析】从材料中的各个权力归革命委员会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文革时期国民革命时期北京从来没有被革命委员会控制过8.“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此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进政治协商制度同时确立法制建设方针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①②③④项都正确故选A9.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 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A. 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B. 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C. 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D. 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主张武力统一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主张争取和平统一无论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都强调两岸一家国家统一因此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国共两党都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区别在于统一的主体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故C项排除故选D10.1954年3月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组成17个小组讨论宪法草案初稿从3月25日至5月5日参加者500多人提出意见和疑问除重复者外达3900多条这体现出()A. 新中国政治活动的民主性B. 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C. 人大代表参政积极性高涨D. 宪法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政协讨论宪法草案初稿过程中参与人数多并积极提出建议和问题政治协商会议在建国初是代行人大的职能不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积极性高而不是人大代表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宪法内容排除D故选A11.据民政部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全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共计64.3万个(村委会53.3万个居委会11.0万个)该材料反映出中国哪一制度的执行情况()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全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共计64.3万个(村委会53.3万个居委会11.0万个)”可知这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执行情况 D项正确题干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 ABC项排除故选D1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强调了()A. 多党合作的必然性B. 协商民主的重要性C.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D. 民主决策的科学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有事好商量”“由众人商量”体现的是协商民主 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多个党派 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量” 而不是“人民”“决策” 排除C、D两项故选B13.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 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A.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答案】A【解析】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1977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当时还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当时“文革”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故C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拨乱反正而不是坚持文革的错误不是坚持政治原则故D项错误故选A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A. 人民民主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政治协商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C【解析】“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指的是政治协商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5.西方政治学者戈斯内尔认为“一个派别对另一个派别的交替统治由于党派所产生的天然报复心理而使斗争愈演愈烈”新中国成立后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 确立政治协商制度B.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针对“由于党派所产生的天然报复心理而使斗争愈演愈烈”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政治协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右翼势力言论的核心观点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略中国首先选择了哪里?为什么会选择此地?【答案】观点否认侵华史实美化侵略战争篡改历史教科书【解析】【答案】地点中国东北原因东北与南京政府的关系松散东北的自然资源丰富且离日本本土较近日本在过去的条约中【解析】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制度机制及其方针并分析上述机制和方针形成的历史背景17.(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我国国家政权与人民政协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的直接原因17.(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17.(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什么你还知道体系中的哪些法律?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历史背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有着长期合作的历史 2.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 3.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解析】(1)根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并肩战斗互相支援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需要听取社会各个方面的声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制度机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背景即可【答案】(2)表现国家领导人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经过反复协商产生在私营工商企业“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组织” 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直接原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宣告结束(人大取代了政协原有职能)【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的具体表现是国家领导人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经过反复协商产生在私营工商企业“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组织” 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直接原因即可【答案】(3)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解析】(3)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答案】(4)《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任举一部改革开放后的法律即可)【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可18.(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原因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届人大召开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经济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城市中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政治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大制定宪法是赢得民心、使政权合法化和赢得外交主动权的必要的政治举措我国基层选举工作已经完成【解析】(1)依据材料“新中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已由1949年的43.87%与56.2%之比变为1952年的67.3%与32.7%之比私营商业在全国商品中的经营比重已由1950年的55.6%降为1952年的37.1% 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得出经济原因有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城市中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依据材料“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还有通过宪法和国家建设计划”“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我国进行人口普查、选民登记.选出了各级人民代表”等信息可以得出政治原因有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大制定宪法是赢得民心、使政权合法化和赢得外交主动权的必要的政治举措我国基层选举工作已经完成【答案】(2)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建立表明我国的一切国家权力开始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这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解析】(2)本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届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建立表明我国的一切国家权力开始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这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关系的变化配合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1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机构的历史背景19.(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答案】(1)特点涉及地区逐步扩大体现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具有高度的自治性设置时间长规模大积极作用加强民族联系稳定边疆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边疆经济生产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国防维护了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地位【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可以看出唐朝的羁縻州的设置涉及到广大的地区因地制宜体现了在中央统治之下地方高度的自治时间比较长规模比较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得出加强了民族联系稳定了边疆秩序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利于经济发展也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答案】(2)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帝国主义势力渗透社会动荡边疆分裂势力猖獗民国成立民族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整体意识不断深化【解析】(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近代民国政府设立的少数民族地区机构是在近代民族危机的情况之下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之下同时民族国家观念不断的强化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答案】(3)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我国设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历史: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课件(人民版)——2012届高考

历史: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课件(人民版)——2012届高考

专题三 │ 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 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 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 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 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 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 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50人参加 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据记载, 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据记载, 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 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 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 有参政权力。 有参政权力。 (1)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 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 (1)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
专题三 │ 考向瞭望
命题3 2010·滨州模拟] 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 [命题3] [2010·滨州模拟] 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 打击侵入我国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 打击侵入我国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 中国政府决定增派军队 直接通过台湾海峡”支援前线。当时台湾海军未加阻拦, “ 直接通过台湾海峡 ” 支援前线。 当时台湾海军未加阻拦 , 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这说明台湾当局 ( ) 拥护“一国两制” A.拥护“一国两制” B.希望与中共结成军事同盟 认同“一个中国” C.认同“一个中国” 欲放弃“台独” D.欲放弃“台独”实现国家统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抓关键:表明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妇女 有了选举权。
答案:A
2.(2013· 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 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抓关键: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故 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年,排除③④。
[提示]
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①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
心地位,具有全权性。②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 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探究点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 (摘自 2011 年天津高考 T12)自 1953 年以 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 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 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 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
⒉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人教版小字与人民版正文对应)
⒊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此为史论共享)
文化大革命
“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⒊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
⒈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⒉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②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⒊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此为史论共享)
香港、澳门的回归
⒈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
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⒈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⒉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月,河北平山县。

1.工作重心:2.工作中心:3.基本政策:4.总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月,(地点)。

1.确定国名:2.通过文件:3.确定国体:4.组成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2.3.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基础:组织基础: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原则:性质: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正式确定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建设的曲折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56年月,(地点)。

1.2.3.4.十年“文革”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标志:过程:1.2.3.4.性质: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发展1.领导体制改革: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2.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3.依法治国战略:1997年9月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年3月全国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个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一国两制”构想背景:含义:过程:1.1979年,《》。

2.1981年,《》。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4.1984年,实践香港条件:1.2.3.4.过程:1.1982年9月,2.1984年12月,3.1990年,4.1997年澳门条件:过程:1.1987年4月,2.1999年12月20日,意义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3.台湾问题缓和表现4.5.6.7.阻碍因素1.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主要表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三大政 治制度,初步确立起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革” 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 制遭到空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 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 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也 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创了光明的 前景。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条件、代表、 内容、意义; 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初步建 立、正式确立、新阶段、完善)、意义; 3、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条件、内容、 意义;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依据、地位、意义。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结束标志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3、新时期,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表现 4、新时期,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的表现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统一,四制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理论)
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实践)
单元主旨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 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政 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 治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 建 大会制度;该制度与中 设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 祖 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当 国 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 统 框架,同时法律体系也 一 日渐完备。祖国统一大 业在“一国两制”方针 的指导下取得重大进展。
单 元 概 览
立足现实的条件,结合阶段任务,逐步推进,建设民主政治
事件 背景 任务与目标 1949年,召开中国 建立和巩固新政 战争基本胜利,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尚未解放。 权,恢复社会经济, 通过《共同纲领》 社会经济崩溃, 确立稳定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秩序 1953年普选。1954 政权巩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年召开一届全国人 经济恢复 社会主义改造,建 大,通过社会主义 社会稳定 立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 国际环境改善 1956年,提出“长 社会主义改造 以经济建设为中 期共存,互相监督” 完成;工业化 心,探索中国的社 的方针,组成最广 基础得以基本 会主义建设之路 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奠定

2018届.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8届.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
1、确立标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主要内容: ① 人民民主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 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体现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建设社会主 义的保障。 开创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人民当家作 主。
•1987:《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回归
(三).“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 第一、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 主义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第二、“一国两制”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它是用和平共处原则解决一个国家内部问 题的一个好办法。 • 第三、“一国两制”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 稳定,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 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三)历史意义--中国历史新纪元
1、结束压迫剥削历史; 2、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 基石。
二、新中国政治体制基本框架
根本政治 制度
基本制 度 重要制 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政治协商制 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体 政党 制度 民族 制度
五、“一国两制”的 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 想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
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 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3、基本内容:
4、“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酝酿阶段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对“一国 两制”形成作了准备; (2)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正式构建 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 包括( )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民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 主与法制的建设 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 “一国两制”的 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 理论与实践 史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宣布实现两岸停火,倡议两岸直接实 行“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92年,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 九二共识 上达成共识,即“ ________”。 一国两制 (3)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 ________”是两 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6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纲
课标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 的成立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民 主 政 治 制 度 的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建设 “文化大革命”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 社会主义原则。 现了人民民主 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 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 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 (3)地位:是我国的________ 设奠定了基础。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四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四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全套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材分析新中国成立部分新教材没有也不可能写出新意,教师要讲出高中特色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政治制度是政治史的主要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

但是教材内容简单,远不及高中的政治课程讲述的相同内容。

要讲出历史特色来、要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也不容易。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注:“B”是学习水平层次要求,学习水平层次一共分为A、B、C三个层次,B层次的要求为“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学情状况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础知识,对于三大制度也略知一二,但从政治建设的角度切入,是全新的课题。

政治史方面对于高一的学生不宜讲得过深,还得以感性认识、提高趣味性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史实;阐述三大制度建立的过程,通过揭示三大制度的内涵来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从“建国”、“治国”到“特色”和“感受”,分三步进行;分析国旗的特点,认识新中国的政治特色;阅读宪法谈感想,了解中国式民主,感受时代变迁;现场采访,亲身体会身边的政治;在游戏中了解民族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创新,初步认识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培养积极参与政治文明建设的理想。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条件及三大政治制度概况教学难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音频: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声音。

短短的一句话,十几个字,却让全世界感受到了它的震撼力。

毛泽东用它的标准的家乡话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下面一段话你们就不一定听过了。

播放音频:毛泽东读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词。

这是新中国成立时,为纪念那些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牺牲的英雄们而作的。

必修1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1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1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二)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难突破: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

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1)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主要史实 1949年 召开, 1949年9月 会议在 召开,主要任务是 。 成立。 1949年10月举行了 1949年10月举行了 。庄严宣告 和 成立。 历史意义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 ,标志着 革命的 胜 的新时代。 利,中国进入了 的新时代。是 与 相 结合的胜利。 结合的胜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 而实施的一项重 要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 要政治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在 的统 一领导下, 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 和 ,在 的地方实行。 一些 的地方实行。 形成了 、 、 、 、 等五大省级 自治区,以及百余个自治州、 自治区,以及百余个自治州、县。 少数民族实现了 。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会考内容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5.“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5.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6.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6.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7.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7.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 8.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国两制 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现各民主党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现各民主党 参政议政。 派参政议政。 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又一项的基本 政治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平等、 各民族平等 政治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 繁荣的原则。 繁荣的原则。
试题汇编13页:28题 试题汇编13页 28题 13 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 推翻了清王朝, 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 和观念深入人心。 和观念深入人心。 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 ⑵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根据 地军民敌后抗战。 地军民敌后抗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 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 建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 新中国。自此中国一扫百年屈辱, 新中国。自此中国一扫百年屈辱,结束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自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之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年第一届人大通过了《 年第一届人大通过了《 》,是中国 类型的宪法, 制度。 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正式确立了 制度。 人大制度的确立, 基础, 人大制度的确立,奠定了 基础,规范了政府 的关系, 与人民 的关系,昭示着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大积极加强 工作,推 建设, 动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 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平反冤假错案, ①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 。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制度, 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 制度和 制度,加 建设。 强基层 和 建设。 ③加强法制建设:颁布了 年宪法,并多次修订。 加强法制建设: 年宪法,并多次修订。 出台了《 等各种法律法规, 出台了《 》、《 》等各种法律法规,建成 体系。 了比较完备的 体系。《 》和《 》两部 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 有了法律保证。 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 ”有了法律保证。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五大”把“ ”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 的重点,1999年正式写入 的重点,1999年正式写入 ,中国进入建设 社会的新时期。 社会的新时期。 基层民主选举, ④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一 先后颁布了《 环。先后颁布了《 》和《 》,贯彻 精神, 。 “ ”精神,保障群众的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 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 国家繁荣富强 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 繁荣富强和 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 作用。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①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 有国家的完全统一, 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 复兴。 复兴。 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 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期间, 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 制度、 文化大革命 制度都遭 到破坏。 形同虚设, 形同虚设, 被严重践踏。 到破坏。 被严重践踏。 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 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的野蛮践踏,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 的野蛮践踏, 建设严重倒退。 使国家 建设严重倒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团结合作、 的历史, 中共与 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 的历史, 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 ,具有鲜明 的 。 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协 是的基本组织。 会议 是的基本组织。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 热情, 的新局面。 热情,开创了 、 的新局面。 1982年 中共提出了各党派“ 的方针。 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 ”的方针。
试题汇编第13页 27.⑵ 试题汇编第13页:27.⑵题 149年 《共同纲领》 性质或影响 确立了新中国的国 家架构, 家架构,具有临时 宪法的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 法 推进了新时期民主 与法制的建设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 1954年 国宪法》 国宪法》 1982年 修订《 1982年 修订《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共和国宪法》
试题汇编第14页 试题汇编第14页:1---9题 14 ---9 16页 17、18、19题 第16页:17、18、19题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 理论及形成过程: 理论及形成过程: 1981年 ①1981年, 发表和平统一祖国的 。 80年代以来邓小平阐述其含义 年代以来邓小平阐述其含义: 前提下, ②80年代以来邓小平阐述其含义:在 前提下,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保持原有的 国家的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 。 1982年宪法的规定 年宪法的规定, ③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 。 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 会议上通过, ④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 会议上通过,正式成 的指导方针。 为 的指导方针。 成功运用:1997年 回归、1999年 成功运用:1997年 回归、1999年 回归 历史意义: 运用的结果; 历史意义:是 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 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家间
第15页试题汇编:10---16题 15页试题汇编:10---16题 页试题汇编 ---16 试题汇编第16 16页 21题 试题汇编第16页:21题 17页 22题 第17页:22题
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①实行法治、保障和尊重人权 ,是人类法律 实行法治、 法治 文化的结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结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不断向前发展, ②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全面小 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③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稳定、 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是社会稳定 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④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