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顾颉刚“层累说”对中国古史学的影响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传统。
其中,中国古史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史有着悠久的历史,披荆斩棘,千难万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史观。
然而,正是由于中国古史中的“层累地”,才导致了中国古史观的形成。
第一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史料不准确。
在古代的中国,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古籍等史料的保存非常困难。
由于这种情况,史料的准确性就成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古代制度的独特性和底层先进性,使得许多史料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这导致了中国古史观的形成。
第二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史学家的刻板思维。
在中国的古代,史学家对历史的记载是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但由于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史学家在分析史料时有很强的“立场”,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史学思想过于单一和刻板。
这就造成了一些历史观点产生了偏差。
第三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文化因素的干扰。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的国度。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它具有了实现文化自信的可能。
但是,古代的文化模式持续了几千年,也形成了继承的思维模式。
这些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史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层累地”的影响下,中国古史呈现出许多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以忠君爱国、敬文护法、尊王爱民、行仁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严谨精神、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情感。
这些特征值得中国人民深思。
不过,在这种古代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古史的解释过于过分地体现出来自中国人的优点和优良传统的表现,分析和反思不足。
因此,更多地应探寻史料、思考史学问题,使中国古史观更加科学、理性和真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研作者:李正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9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立项课题“现当代中国文献辨伪学(1912—2012)研究”(课题编号:13BTQ035)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2—26作者简介:李正辉(1980—),男,河南汝南人。
郑州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目录学与经学。
李正辉(郑州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08)摘要:顾颉刚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论战。
古史层累是顾颉刚学术的根本观点,他的研究工作几乎都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古史层累说”的形成与顾颉刚所处学术年代以及个人的学术性格和人生际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古史层累说”进行客观的认知,有助于对顾颉刚学术以及上古史的研究。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辨伪;“古史层累说”DOI:10.16083/ki.22-1296/g4.2015.09.060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138—03顾颉刚(1893~1980),本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现代神话学、民俗学的奠基人。
他1906年入地方公立高等小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毕业。
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任教。
创办过民俗学会、禹贡学会、中国边疆学会等学术团体以及《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责善》半月刊、《民众周刊》等杂志。
还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史学集刊》《文讯》《老百姓》旬刊等刊物。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还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务。
先后主持《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校点工作。
一、“古史层累说”解析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这封信中提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者,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生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
如何理解顾颉刚先⽣的“古史是层累地造成”?谢谢题主佳问。
这个题⽬貌似“冷门”,其实相当重要啊。
在我国近现代⽂化的星空,群星璀璨,顾颉刚先⽣就是其中⼀位著名的史学家。
顾颉刚在学⽣时代观看戏曲时,就注意到⼀个现象:同⼀出戏,随着历史的演变,剧情往往随着时代变化⽽经常被修改。
他对于某个⽂化成果曲折演变的细⼼观察,从戏曲观察逐渐扩展到历史研究中。
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印书馆编写中学历史课本,打算将《诗》、《书》等古书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
随着整理的⼀步步深⼊,他发现很多耐⼈寻味的现象,萌⽣了“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观点。
1923年,顾颉刚在《与钱⽞同先⽣论古史》这篇⽂章⾥,⽐较系统地发表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主要有三点:第⼀,“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例如:周代,⼈们起初认为最早的帝王是⼤禹;到孔⼦时,⼈们⼼⽬中最早帝王向上提早到了尧、舜;战国时,⽂献⾥有了更早的黄帝、神农;汉以后的描述中有了更早的盘古。
第⼆,“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物愈放⼤”。
例如,关于舜,舜被孔⼦时代⼈们看成是⽆为⽽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全⽅位积极有为的圣⼈,到孟⼦时代增加了”模范孝⼦”内容。
第三,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件事的确切状况,但是,⾄少可以知道某⼀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例如,我们不⼀定知道实际的夏商史是怎么样的,但是,可以知道东周时代⼈们⼼⽬中的夏商史。
顾颉刚发表这⼀观点后,得到钱⽞同、胡适等⼈积极⽀持。
但也遭到⼀些坚持传统看法的学者激烈批评,被视为“牵强附会”。
顾颉刚等⼈在论战中充实了其观点,他们开始出版《古史辨》。
于是,民国学术中著名的“古史辨”学派形成。
他们编纂了七⼤册《古史辨》(数百万字篇幅),对于中国早期历史以及⽂献进⾏了⼴泛的新探讨,研究范围涉及远古神话、远古历史、经学等领域,⽴新说,开新风,产⽣了很⼤影响。
从此以后,受到顾颉刚等⼈启发,学术界⼀般不再把神话传说⼈物⼀味当成真实⼈物,不再把“六经”编写全都归功于孔⼦,不再盲⽬地把扑朔迷离、⾯貌极其模糊的“三皇五帝、尧舜禹”视为最理想社会,⽽是更加注重独⽴思考、史料慎之⼜慎。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 2009-04-28 12:55:00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一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物顾颉刚被称为“疑古大师”[1]。
从1926到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第七册分为上中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献的大成”[2],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物——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以利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正如已故当代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所指出的:“这一学派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至今日曾成为我国古史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力量。
流风所披,远播海外,其影响迄未衰竭。
不过,由于这些年来古史研究的长足进展,使这一学派也逐渐露出令人质疑、并应重新估价,以图改进的不少问题。
”[3]本文即拟顺应历史的需求,对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探索古史所形成的主要论点以及它的成就和影响,进行比较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在史学领域中回顾过去,就是为了开拓未来。
一、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顾颉刚年轻时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他的疑古思想要推倒封建史学的偶像,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史上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
疑古思想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特别是自南宋以来,这种思想迅猛发展,到清代更出现愈演愈烈之势。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
钱玄同在《答顾颉刚先生书》中称赞道: “先生所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的古史’一个意见,真是精当绝伦。举尧、舜、禹、稷及三皇、五帝、三代相承的传说为证,我看了之后,惟有欢喜赞叹,希望先生用这方法,常常考察,多多发明,廓清云雾,斩尽葛藤,使后来学子不致再被一切伪史所蒙。我从前以为尧舜二人一定是‘无是公’,‘乌有先生’,尧,高也;舜,借为‘俊’,大也(《山海经》的《大荒东经》作‘帝俊’),尧舜的意义,就和‘圣人’、‘贤人’、‘英雄’、‘豪杰’一样,只是理想的人格之名称而已。中国的历史应该从禹说起。各教都有‘洪水’的传说,想来是实有其事的,大概洪水以前便全无历史可稽了。尧舜这两个人,是周人想像洪水以前的情形而造出来的;大约起初是民间的传说,后来那班学者,便利用这两个假人来‘托古改制’。”
17年以之后,当童书业编辑《古史辨》第7册之时,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已经受了全面批判古史运动的验证。编入《古史辨》第7册上编的主要论著是杨宽的《中国上古史导论》,童书业认为杨宽是继顾颉刚之后,集“疑古”的古史学大成的人,他的“民族神话史观”代表了“疑古”的古史观的最高峰。他的“民族神话史观”,也就是“神话演变分化说”。童书业认为杨宽的“神话演变分化说”是“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发展与补充,只有通过“神话演变分化说”才能具体说明中国传说的古史是怎样的“层累”起来的。
这是一个全新的中国古史观,即古史辨派的基本理论方法,在这个历史观指导下掀起了自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史学界批判传说古史、考证古代历史文献的“疑古”思潮。通过全面的考证古史、辨证古书,推翻了统治中国史坛二千余年封建的以三皇五帝为中心的古史传说系统,揭穿了神话传说历史的秘密,推动与转变了中国的古史观念,发扬了实事求是、重视批判史料的治史学风,为创建中国现代科学史学扫除了障碍,奠定了学术的前提和基础。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
论中国古史“‘历史记忆’的层累式整合”———兼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是非与启示◎李禹阶内容提要 20世纪初的“古史辨”思潮提出了百年之问,当代古典学、历史学中的疑古、辨古、信古思想均是对其的回应。
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是该学术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着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同时亦存在方法论、认识论的局限。
实际上,早期中国具有丰富而“多元”的上古历史,由于传统史学“史以载道”所含蕴的“助流政教”的“资治”功能,古代史家所塑造的文本书写的历史主要是以中原国家“礼义”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而少见上古时遍及我国各区域聚落先民的社会活动的史迹记载。
“历史记忆”是人类早期史迹的遗留,但是“历史记忆”成为历史文本则有一个被后代史家再加工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往往是史家的史学理念对“历史记忆”进行“层累式整合”的结果。
我国传统经典所载上古史正是“历史记忆”在“层累式整合”中完成的,它既使史前丰富多彩的各区域文化被融入早期中原国家礼乐文明的历史中,同时也在这种历史书写中保留着中国上古真实史迹的痕迹。
关键词 “古史层累说” “历史记忆” “层累式整合” 历史文本书写〔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7-0036-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提出“古史层累说”后,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直到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其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
“古史层累说”之所以至今仍有这么持续的影响,是因为它对中国的古典学、历史学等问题仍然有巨大的学术启示意义,或者说我们今天仍然有诸多“古史辨”中曾探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学界的共识。
因此,在当今大量考古材料基础上反思顾氏的“疑古”及古典学思想,对于理解与评价顾颉刚先生“疑古”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构建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特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顾颉刚“疑古”说的是非与启迪顾颉刚(1892—1980),作为现代史学家,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史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顾颉刚和古史辩论拾遗
但我的意思,顾先生之为世纪史学的领军人物,不仅在此,更在于这个方法论的自觉.
这是因为:"新"不是某家某派的专有定语,只是置于时空维度中的特定概念,相对的概念.
(12)同注(11)第80页
(13)1929年胡适在上海对去看他的顾颉刚说:"现在我的思想变了,我不疑古了,要信古
的超越的学问境界和广纳歧见的大胸襟.提出四项总结顾颉刚的原则性意见.
[关键词]古史辨 顾颉刚 胡适 平台 胸襟 境界
一九八零年顾颉刚先生去世以后,有过三次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一次是编辑纪念顾先生
诞辰九十周年论文集(几经周折至九零年由巴蜀书社出版,易名《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
一次是九三年五月在苏州举行的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还有就是这次
二年(1923)二月.古史辨运动起始于胡适,顾颉刚师生讨论中国辨伪史,讨论姚际恒《古
今伪书考》,崔东壁遗书等的辨伪功绩与不足,以及计划《辨伪丛书》;以三伪(伪书,伪事,
伪史)为辨伪的内容和范围;"为审定史料,所以要辨伪"(2)的史料学立场和原则,"进化
的历史观念"(3)和方法,以及由胡适提出的那个著名疑古原则:"宁可疑而过,不可信而
先生在第一册〈自序〉明白地说:"要是我不亲从适之先生受学,了解他的研究的方法,我
也不会认识自己最近情的学问乃是史学.要是适之玄同两先生不提起我的编集辨伪材料的兴
趣,奖励我的大胆的假设,我对于研究古史的进行也不会这般的神速."(12)我不否认后来
胡适与顾先生在疑古思想及老子问题上发生歧见(13),以及后来两人关系疏远,感情隔膜,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
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顾颉刚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的一位重要代表性人物,其学术思想影响了一代学人。
他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史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顾颉刚的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解析,并评价其学术价值。
一、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1.对史学研究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认为,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还原历史事实,并通过事实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对历史现象的真正理解。
他指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骨骼和灵魂,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神态度,才能把握历史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此外,顾颉刚还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系统性,并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摒弃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的倾向,基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2.对历史理解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认为,历史并不是单纯的事实,而是一种可以被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他主张历史应该从多重维度进行理解和解读,即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顾颉刚认为,历史事实经过人的思考和归纳得出的结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历史事实具有多重性,人的理解和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对历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和看法顾颉刚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史料考证、文化分析、社会学研究等多种途径。
他认为历史的真相不是靠单一的研究方法就能准确地反映出来,要通过多重的视角和层次来透视历史的内核和本质。
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对各种史料的采集、整理和解读,并结合其它学科,如考古、人类学、政治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
此外,顾颉刚还主张历史研究应该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和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以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评价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1.对于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顾颉刚的史学认识论思想突出了对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指出了历史研究的主要矛盾和困境,如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还原难度较大、人类历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等。
阐释顾颉刚历史演进法的研究步骤和意义
阐释顾颉刚历史演进法的研究步骤和
意义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提出了“历史演进法”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顾颉刚历史演进法的研究步骤和意义的阐释:**研究步骤:**
1. 提出问题:顾颉刚强调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观察和思考,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2. 搜集材料: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广泛搜集各种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文献、考古发现、口述历史等。
3. 分析材料: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仔细分析,辨别真伪,去粗取精,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4. 假设和推测: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和推测,尝试解释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 验证假设: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比较,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并不断修正和完善。
6. 得出结论:根据验证结果,得出结论,并将其与现有历史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历史认识。
**意义:**
1. 推动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现代化:顾颉刚的历史演进法强调实证研究和科学方法的应用,促进了中国历史研究从传统的考证向现代科学研究的转变。
2. 开创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新局面:通过对古史传说的研究,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一重要学说,打破了传统的古史观念,推动了中国古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3.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学生和追随者众多,他们在顾颉刚的影响下,继承和发展了历史演进法,为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顾颉刚历史演进法的研究步骤和意义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Created Layer Upon Layer--An Intellectual Proposition with Universal
Significance
作者: 王学典;李扬眉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01-108页
主题词: 顾颉刚;“层累构成说”;历史知识论;神话;中国古史
摘要: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说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史料学的层面,它的现代性似乎主要体现在顾颉刚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谦卑的态度上.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而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从怀疑古史记录到怀疑全部历史记录,顾颉刚事实上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问题.。
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
顾颉刚史料辨析原则
【实用版】
目录
一、顾颉刚简介
二、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
1.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2.用历史的演进方法去辨伪、考证古代史料
正文
一、顾颉刚简介
顾颉刚,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其学术成就为后人所敬仰。
顾颉刚在史学研究中,大胆质疑古代史料,开创了一种新的史料辨析原则,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
1.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是他对古代史料的一种独特理解。
他认为古代史料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和累积而形成的,因此,这些史料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影响使得古代史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相对性,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2.用历史的演进方法去辨伪、考证古代史料
顾颉刚在辨析古代史料时,提出了一种用历史的演进方法去辨伪、考证古代史料的原则。
他认为,只有把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历史演变过程的分析,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这种历史演进方法,不仅使史料辨析更加科学和客观,也为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提供
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之,顾颉刚的史料辨析原则是在对中国古代史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再谈“古史辨”派得与失
再谈“古史辨”派得与失作为20世纪影响很大的疑古思潮,“古史辨”派怀疑古史,考辨伪书,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尤其是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曾在学术界引起一场大争论,对其得失也有过不少评论。
解放后对“古史辨”的评价起伏很大,顾颉刚先生还一度受到严重的冲击。
近些年来,随着对出土的大量简帛文献的研究,尤其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古书、古史研究日渐深入,很多曾经被怀疑过的问题因为有了新的证据而重新得以确认。
这无疑是古史研究的重大进步。
但我也注意到,现在似乎有了另外一种倾向,就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古史辨”的积极意义,甚至对其全面否定,这一点在有的年轻朋友身上,表现最为明显。
他们一听到“古史辨”派,就以“大禹是条虫”来回应。
那么,今天究竟该怎样评价“古史辨”派?“大禹是条虫”的说法又是怎么回事呢?1923年初,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集中表达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
要点有三:(1)对传统中的古史演变过程加以考辨,即可发现“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
如,周代人心目中最早的帝王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皇帝、神农,到汉以后有盘古。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舜,在孔子时代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中就成为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3)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我们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顾颉刚“层累说”的提出,立即使社会各方面读古书的人都受到强烈的刺激,引起了长达半年的古史大论战。
就是在这中间发生了“禹是一条虫”的小插曲。
具体是这样的: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讲到“禹从何来”的问题,他解释说:“禹,《说文》云,‘虫也,从禸,象形’。
禸,《说文》云,‘兽足蹂地也’。
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作者:顾颉刚文章来源:浏览:2997 次顾颉刚(1893—1980年),“古史辨”派的领袖,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江苏苏州人,出身于读书世家,天资聪慧,素有悟性,自幼在祖父、父亲的严格指点下苦读《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读了石印本《二十二子》、《汉魏丛书》,16岁时他正在读中学二年级,祖父又给他讲授《礼记》、《周易》、《尚书》等,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古史的知识基础。
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就养成了喜欢买书的好习惯,常常把家里给的零钱节省下来到书市去买书,久而久之,对书籍的版本、目录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反复翻熟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的目录书,了解了中国历史典籍的有关知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来转读哲学门。
入学后由于毛子水同学的影响,参加章太炎主讲的“国学会”,聆听了太炎先生的国学系统讲演,深受启发,这可能影响了他一生所走的治学道路。
对顾颉刚批判传说古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还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
从《孔子改制考》中使顾颉刚知道了很多古史材料是靠不住的,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认为这时的传说史料不可靠。
受到这些启发,使大学时代的顾颉刚萌生了用个人的力量去“整理国学”的“野心”。
1920年毕业被留校做助教,从此踏上了潜心研究中国古史的学术道路。
由于他的学术志趣,对富于批判精神的郑樵和崔述的学术深感兴趣,于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志,先后撰著了《郑樵传》、《郑樵著述考》、《清代著术考》,标点校定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标点补辑了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
这些工作为顾颉刚后来的考辨古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他启发了思路、增加了智慧。
1923年顾颉刚在《读书杂志》第9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认为“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的”。
文化历史论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关键词]顾颉刚;"层累构成说";知识论;神话[摘要]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古史"一说的内涵不仅局限于史料学的层面;它的性似乎主要体现在顾颉刚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尤其是其不确定性的看法上或对历史知识的革命性态度上。
搁置历史本体、着重于古史知识形成过程的"层累构成说"标明了顾颉刚经验主义的知识立场。
而在普遍的知识论意义上,从怀疑古史纪录到怀疑全部历史纪录,顾颉刚事实上已经触及了历史知识的一般性质与"神话的性质的关系。
1923年5月6日,顾颉刚趁胡适让他暂时主持《努力》周报所附月刊《读书杂志》之际,将此前的半封书信,以《致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为题,刊发在《读书杂志》上。
半个多世纪后的1980年,顾先生回首当年时说:"哪里想到,这半封信一发表,竟成了轰炸中国古史的一颗原子弹。
"〔1〕(p17)时人的感受可能印证了当事人的回忆:"颉刚先生在我们中国学术界确是一个霹雳,这想是大家都感到的。
"〔2〕钱穆的说法或许略带夸张:"《古史辨》不胫走天下,疑禹为虫,信与不信,交相转述,三君者(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名。
"〔3〕上述这些"形容"究竟准确到什么程度,我们且不去管它,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上古史知识框架应该说在1923年已经崩溃,而肇因就是顾颉刚的这半封书信。
勿庸置疑,这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一个最为重大的学术史事件。
它不但构成20世纪上半期人文学术变迁的总体背景,也使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知识界仍处在"疑古运动"的余波荡漾之中。
488_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
从学术渊源上看,顾颉刚先生曾从康有为的思想中获得直接启示。他曾服膺于章太炎的学术,愿意随从章氏学风,用看史书的眼光去认识“六经”,用看哲人和学者的眼光去认识孔子。但自从读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虽对康有为等今文经学家所说孔子作“六经”的话很不信服,但对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怀疑精神怀有十分的敬意。顾先生认为,康有为的上古史事茫昧无稽之说是极恹餍理的,康有为关于“六经”中掺杂着许多儒家托古改制政治观念的思想是不容置疑的。他说:康有为等晚清今文经学家的思想,使人“不但不信任古史,而且要看出伪史的背景”,“实在比较从前的辨伪者进了一层”。他自己及整个古史辨派推翻古史的动机就是“受了《孔子改制考》的明白指出上古茫昧无稽的启发。”(15)
顾颉刚先生疑古思想产生的时代原因是什么?其学术渊源为何?顾先生的这一思想及其史学研究实践在学术上有何得失?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略作探讨。
一、“五四”时代精神的产物
中国的封建史学虽没有象西欧中世纪史学那样沦为寺院的编年体,但两千年来它始终为儒学经学所支配,其中充斥了宗教迷妄。虽然曾有这一些进步的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刘知几、郑樵、顾炎武、崔述、章学诚等,对这笼罩着神学光环的正宗史学进行过斗争,提出过一些具有“异端”色彩的史学观点,但他们总是被正宗学者攻击为“非圣无法”、“妄诬圣哲”,他们的进步史观总是被封建统治者视若洪水猛兽而遭到无情压抑。这样,终二千数百年封建之世,以儒家经学为形式的正宗神学一直是支配中国史学的统治思想。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笔记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一篇重要的读书笔记,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
以下是正文和拓展: 正文: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是一篇读书笔记,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传统的历史学则过于强调某些历史时期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整个历史过程的演变和发展。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这一观点。
他认为,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
因此,研究古代历史需要跨越多个朝代和时间段,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还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因此,历史研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需要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拓展:
顾颉刚 (1893-1980) 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的
著作《古史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古史辨》外,顾颉刚还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如《尚书通论》、《孔子与论语》等。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是顾颉刚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观。
他认为,
古代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贡献。
这种历史观突破了传统历史学的局限性,强调了历史演变和发展的重要性。
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中国学者对历史研究的热情,促进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层累”说与古史重建——学术史视野下的考察
“ 累" 与 古 史 层 说 重 建 工
学 术 史 视 野 下 的考 察
周 书 灿
( 苏州 大学 社 会 学 院 , 江苏 苏 州 2 5 2 ) 1 13
摘要 : 颉 刚先 生的 “ 累地造 成 的 中 国古 史” 因其 自身的科 学性 而在 中 国古 史 学界 具 有 顾 层 说
“ 度 之 诚 恳 与 勇 敢 , 方 法 之 新 颖 与 缜 密 , 我 态 及 给
烈, 从徐 旭 生先 生 对 极 端 疑古 不 良学 术 倾 向的 纠
们 以一 种诱 惑 的 魅 力 ” 。胡 适 先 生说 “ 先 生 顾 ‘ 累地 造 成 的 古 史 ’ 层 的见 解 真 是 今 E史 学 界 的 t
后 , 国维 先 生 《 史 新 证 》 一 章 《 论 》 判 王 古 第 总 批 《 古史 辨 》 疑 古 之 过 , 并 尧 、 、 “ 乃 舜 禹之 人 物 而 亦 疑之 。其 与怀 疑之 态度 及批 评之 精 神 , 无可 取 , 不
然惜 于古 史材 料未 尝 为充 分 之 处理 也 ” 6。张 荫 L J 麟 先生 也 批判 顾 氏 “ 用 默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 附 会 ” 7。 误 ,凿 l J
12 9 3年 2月 , 顾颉 刚 先 生 在致 钱 玄 同先 生 函 中 , 次 向学术 界 公 布 了其 一 生 最 著 名 的 古 史理 首 论 —— “ 史层 累 地 造 成 ” … 。 “ 累 ” 一 经 古 说 层 说 提出, 即在 学 术 界 引起 轩 然 大 波 。钱 玄 同先 生 复
第3 0卷 第 6期
南都 学坛 ( 文社会 科 学 学报 ) 人
V 13 o 6 o.0 N .
2 0 l0 年 l Ac d mi F r m o a d ( o r a f h ma ie n o ilS in e ) N v 2 1月 a e c ou fN n u Ju n l e Hu nt sa d S ca ce c s ot i o . 01 0
顾颉刚疑古立场的变与不变--兼谈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自觉
顾颉刚疑占立场的变与不变兼谈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自觉奂平清内容提要关于顾颉刚在其学术生涯中疑古立场上是否有变化的问题,学界一直都有争论。
在古史研究上,顾颉刚总体延续了疑古立场,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古史系统自身存在缺陷,二是疑古思想的反封建性为其持续开展古史辨伪提供了合法性。
但在民族研究上,顾颉刚的疑古立场有明显转变,其民族思想从早期古史辨打破“民族出于一元”,转向建构“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从“反传统的民族主义”转向“重传统的民族主义”。
深入分析顾颉刚在中华民族研究上疑古立场的转变及其理论自觉路径,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立场民族研究理论自觉近代中国转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对思想和文化力量的重视乃至迷信”。
知识分子总是尝试通过“文化运动”或'思想革命”,以“先进”的思想搅动不“先进”的社会,而且往往取得显著效果。
①就如林毓生所言,五四反传统思想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在整个世界史中都可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现象。
②五四运动以来,“重估一切传统”成为“时代精神的核丿卜”③"正是在这种解除了“道统的束缚”和“学派的束缚”④的时代氛围中,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多由神话转化而成,由战国到西汉的儒家编成的中国古史系统存在大量的造假,所以才有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和“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的现象。
⑤他认为推翻伪造的古史系统必须要打破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人化和古代为黄金世界“四种观念”⑥,打破中国古史在演变中形成的“四种偶像”:帝系所代表的“种族的偶像”、王制所代表的“政治的偶像”、186道统代表的“伦理的偶像”和经学所代表的“学术的偶像”。
⑦从五四运动至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疑古思想“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历史界”,而疑古学派的“大本营”就“在《古史辨》及其周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 的史 学 家 。顾 颉 刚贯 通 经 史 , 述 等 身 , 诸 多 学 著 在 术 研 究 领 域 都 做 出 了 重 要 贡献 。作 为 “ 史 辨 派 ” 古 主 要 代 表 的顾 颉 刚 , 古 史 学说 在 民 国初 年 的社 会 、 其 政 治 和学 术 背 景 下 产 生 , 承 传 统 , 继 融会 创 新 , 已是 从
黄 海 烈 , 林 大 学 古 籍 研 究 所 讲 师 吉
10 2 3 01
顾颉 刚(8 3 1 8 ) 江苏 苏 州人 , 19 — 9 0 , 中国近 现 代 杰
有 了伏 羲 、 农 之 后 , 舜 又 成 了 晚 辈 , 不 必 说 禹 神 尧 更 了” 。顾 颉 刚据 此 提 出 了一 个 理论 假 设 :古 史 是层 累 “
北 京 大 学 的时 起 至 14 年 全 国解 放 时 止 ) 99 ,疑古 学 派几 乎 笼 罩 了全 中 国 的历 史 界 。”1 绝 非 夸诞 之 语 , [ 3 此
而且 流 风所 及 的时段 还 要 延后 。
的末年才起来 的, 越是起得后 , 越是排在前 面。等到
本文系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 目 “ 顾颉刚与二十世纪中国古史学” 批准号 :9 J 7 0 2 ;0 9年吉林 省教育厅 社科研 ( 0 Y C 7 04)2 0 究“ 十一五” 规划项 目专项 “ 顾颉刚古史学说考论” 的阶段性成果 。
一
20 o一
江苏 社 会 科 学 2 1 第 4 00年 期
历史 学 研 究
于前 辈 学 者 , 例如 对 于所 谓 的 “ 故 ” 他 就 只 是 单 纯 国 , 抱 着 “ 知 的 态 度 ” 将 其 看 成 历 史 研 究 的 材 料 , 不 求 , 而 从 影 响 的 广 度 上 看 , 颉 刚 “ 累 说 ” 中 国 古 顾 层 对 史 学 之 影 响 ,具体 表 现 在 史 学 观 念 、治 学 态度 和 理 是 “ 用 的 态度 ” 12 年 1 实 。 96 0月 3日顾 颉 刚 在厦 门大
学孔 诞会上在 作《 孔子何 以成为圣 人》 的演讲前 , 曾 对先前校长林 文庆所作 《 孔子学说是否有用于今 日》
的讲 话 表 态 说 :林 校 长所 讲 注 重 应 用 ,重应 用 必 重 “ 好 坏 ,其 目的在 止 于至 善 。吾 辈 研 究 历 史 者 注 意证 据 , 证 据 者 必 重 然 否 , 目的在 止 于至 真 。 ”1 些 重 其 1 8 这 治 学 的态 度 和理 念 更 是 直 接影 响 到后 来 的 学 者 。 例 如 ,罗 尔 纲 回忆 少 时是 如 何 接 触 疑古 的学 说 和 思想 时 说 :当 时我 家 定 有 一 份 胡适 主 编 的 《 “ 努力 周 报 》 ,
地 造 成 的 ,发 生 的 次 序 和 排 列 的 系 统 恰 是 一 个 反
背 。”】 1 2 l 1 9 3年 5月 “ 累 说 ” 已经 正式 面 世 。“ 至 层 便 层 累说 ” 顾 颉 刚 古 史 学 说 中的 主 要 核 心 与 灵魂 , 是 是 也
危机重重 的传统学术研 究中脱颖 而出 ,开创 了古史
古史学 的方方面面 ; 从深度上来看 , 无论是该学说 的
支持 者 抑 或 是 反 对 者 , 无 不 或 多 或 少 地 受 其影 响 。 都
如徐 旭 生所 言 : 近 三 十年 ( 约 自 1 1 “ 大 9 7年 蔡元 培 长
《 论语》 中的上古史材料按其发生的次序进行 了排 比
性 的 研 究 , 现 “ 是 西 周 时就 有 的 , 舜 是 到 春 秋 发 禹 尧
试 论 顾 颉 刚 “ 累 说 ” 中 国古 史 学 的 影 响 层 对
试 论 顾 颉 刚 “ 累 说 层 , ,
对 中 国 古 史 学 的 影 响
黄 海 烈
内 容 提 要 顾 颉 刚 “ 累 说 ” 仅 带 给 中 国 古 史 学 “ 命 性 ”的 转 化 , 且 对 其 未 来 的 发 展 有 层 不 革 而 着 极 为 广 泛 深 远 的 积 极 影 响 。 “ 累说 ” 中 国 古 史 学 的 影 响 , 广 度 上 来 看 , 及 到 史 学 观 念 、 层 对 从 涉 治 学 态 度 和 理 念 、 史 方 法 和 取 向 等 诸 多层 面 ; 深 度 上 来 看 , 论 是 该 学说 的 支持 者 或 是 反 对 治 从 无 者 , 不 免 或 多或 少地 受 其 潜 移 默 化 之 影 响 。 都 关 键 词 顾 颉 刚 “ 累 说 ” 中 国 古 史 学 层
念、 治史方法和取 向等诸多层 面。
“ 累说 ” 中 国古 史 学 最 大 的 影 响 主要 表 现 在 层 对
史 观 的转 变 上 。顾 颉 刚 认 为 中 国人 向来有 个 “ 史退 历
化观 ” 的谬 见 , 以为 愈 古 的 时 代 愈 好 , 到后 世 便 愈 愈
不行 , 种观念根 深蒂固地 种在 每个 国人 的脑 海中 , 这
研 究 的新 范式 。
最为重要的方法体 系翻 。顾颉刚“ 累说” 中国古史 层 对
学 的影 响是 广 泛 而 深 远 的 , 广 度 上 来 看 , 从 涉及 到 了
顾颉刚的古 史学说在 2 0世纪 5 0年代前最为重
要 的课 题 即是 “ 累说 ” 12 年 春 , 层 。 92 顾颉 刚 在 为商 务 印 书 馆 编 撰 《 国史 教 科 书 》 , 将 《 》 《 》 本 时 便 诗 、 书 和
使 大 家 对 于 当世 的 局 面 常抱 悲 观 ,而乐 于 去幻 想 古
代 的快 乐 。针 对 此 种 观念 ,9 3年 6月 2 12 0日顾 颉 刚
在《 刘胡两 先生书》 文中就提 出“ 破古 代为黄 答 一 打 金 世 界 的观 念 ” 。这 一 打 破 古 代 为黄 金 世 界 的观 念 很 快 就 被 当 时 的古 史学 者 所 普 遍接 受 。 如 ,9 6 例 13 年 卫 聚 贤 在 其 《 国考 古 学 史 》 中 中就 认 为 : 中 国 的黄 金 “ 时代 , 当不 在 过 去 而在 将 来 。但是 中 国在 战 国 时厌 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