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3版)
畜禽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畜禽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前言 (4)1.1任务由来 (4)1.2建设项目的特点 (5)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路线 (6)1.4关注的要紧环境问题 (7)1.5环境影响报告的要紧结论 (7)2总则 (9)2.1编制根据 (9)2.2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15)2.3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重点 (24)2.4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27)2.5区域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28)3工程分析 (32)3.1本项目情况简介 (32)3.2本项目公用工程 (34)3.3要紧工艺过程与物料平衡 (37)3.4要紧原辅材料性质 (47)3.5项目污染源强分析 (48)3.6非正常与事故状态污染物源强 (60)3.7本项目建成后全厂污染物产生与排放“三本帐” (61)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2)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2)4.2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5)4.3区域污染源调查 (67)4.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4)5.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84)5.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11)5.3环境噪声预测评价 (112)5.5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116)5.6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16)5.7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22)5.8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25)5.9退役期环境影响分析 (125)6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26)6.1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26)6.2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127)6.3社会风险及计策分析 (128)6.4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29)7 环境风险评价 (130)7.1环境风险识别 (130)7.2源项分析 (134)7.3最大可信事故后果计算 (136)7.4风险管理 (142)7.5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与环境监测方案 (143)7.6风险评价小结 (148)8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9)8.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50)8.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55)8.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62)8.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63)8.5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63)8.6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63)8.7厂区绿化 (164)8.8排污口规范化设置 (165)8.9环保“三同时”项目 (166)9 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分析 (168)9.1产业政策相符性 (168)9.2清洁生产分析 (172)9.4小结与建议 (177)10 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 (178)10.1总量操纵分析原则与方法 (178)10.2实施总量操纵的项目 (178)10.3总量操纵分析 (178)11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81)11.1经济效益分析 (181)11.2社会效益分析 (181)11.3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81)11.4小结 (182)12 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84)12.1环境监控计划 (184)12.2竣工验收监测计划 (184)12.3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 (185)12.4环境管理制度 (186)12.5生产运营管理制度 (188)13 公众参与 (190)13.1公开环境信息 (190)13.2公众意见调查 (190)13.3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99)13.4公众参与建议 (200)14 厂址可行性分析 (202)14.1区位优势 (202)14.2当地进展规划与环保要求 (202)14.3环境影响预测 (202)14.4环境容量 (203)14.5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 (203)14.6公众意见 (203)14.7小结 (203)1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04)15.1结论 (204)15.2建议及要求 (208)附件一本项目委托书(P1)附件二《关于响水县双誉畜禽无害化处理有限公司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项目备案的通知》(响发改备[2014]210号)及补充说明(P2)附件三关于同意本项目建设的意见(P3)附件四关于本项目符合运河镇规划的证明(P4)附件五土地租赁协议(P5-P7)附件六关于环评材料真实可信的承诺书(P8)附件七环境现状监测报告(P9-P19)附件八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P20)1前言1.1 任务由来病死动物尸体及其屠宰废弃物是一类特殊的生产、生活垃圾。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8修正)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8修正)【法规类别】污染防治【发文字号】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号【发布部门】江苏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18.03.28【实施日期】2018.05.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修改依据】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等十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2月1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3月28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十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一节能源消耗大气污染防治第二节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第三节机动车船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防治第四节扬尘大气污染防治第五节其他大气污染防治第五章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第六章预警和应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保障资金投入,采取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和有计划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使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使大气污染防治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
第四条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建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共同治理、联防联控的防治机制。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大气重污染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案(暂行)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大气重污染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案(暂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3.25•【字号】苏政办发[2013]41号•【施行日期】2013.03.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大气重污染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案(暂行)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4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大气重污染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案(暂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3月25日江苏省大气重污染预警与应急工作方案(暂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等有关规定,为有效应对大气重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和条件本省范围内,已经出现或将于未来2天内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大气污染物聚集、秸秆焚烧、外来沙尘入境等,导致或可能导致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的大气重污染情况。
二、工作原则(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与应急处置力度,最大限度保障公众身体健康。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为主,实行分级响应,充分发挥市、县人民政府作用。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切实加强大气污染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联动协调机制,广泛动员和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预警与响应机制(一)预警等级。
依据大气重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预警分为以下3个等级:1﹒三级预警:为重度污染,即区域内空气质量指数(AQI)在201-300之间,且气象预报未来2天仍将维持不利气象条件。
2﹒二级预警:为严重污染,即区域内空气质量指数(AQI)在301-500之间,且气象预报未来2天仍将维持不利气象条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4.04.30•【文号】国办发[2014]21号•【施行日期】2014.04.3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14〕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4月30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加快改善空气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3〕11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称《大气十条》)实施情况的年度考核和终期考核。
第三条考核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两个方面。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以各地区细颗粒物(PM2.5)或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长三角区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珠三角区域(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等9个城市)、重庆市以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其他地区以PM10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清洁生产、煤炭管理与油品供应、燃煤小锅炉整治、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建筑节能与供热计量、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大气环境管理等10项指标。
法律法规条文梳理汇总样表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应当遵守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规定,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按照方案施工,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渣土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渣土运输的单位运输。运输过程中因抛洒滴漏或者故意倾倒造成路面污染的,由运输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及时清理。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大气颗粒物污染,是指工程施工、工业生产、物料转运与堆放、交通运输、矿山开采、绿化养护、露天焚烧、烟花爆竹燃放、餐饮经营等活动中排放的烟尘、粉尘和扬尘等颗粒状物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本办法所称高污染燃料,是指原(散)煤、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重油和渣油)、各种可燃废物、直接燃用的生物质燃料(树木、秸秆、锯末、稻壳、蔗渣等)以及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固硫蜂窝型煤、轻柴油、煤油和人工煤气。
本办法所称物料,是指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包括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煤炭、砂石、灰土、灰浆、灰膏等。
序号
依据
具体条款、内容
第91号
8条(2、8、11、13、16、17、46、47)
2013年5月10日发布
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八条大气污染防治分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化管理和控制要求。沿江设区的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市)为重点控制区,其他设区的市(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市)为一般控制区。
第十一条 向大气排放烟尘、粉尘的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告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8.07.20•【字号】•【施行日期】2018.07.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告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动我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规定,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在我省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执行地区江苏省13个设区市全部行政区域。
二、执行行业与时间(一)新建项目1.对于国家排放标准中已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行业以及锅炉,自2018年8月1日起,新受理环评的建设项目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2.对于目前国家排放标准中未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行业,待相应排放标准制修订或修改后,新受理环评的建设项目执行相应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执行时间与排放标准实施时间或标准修改单发布时间同步。
(二)现有企业1.对于国家排放标准中已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行业以及锅炉,执行要求如下: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不含氧化铝)、水泥、炼焦化学工业行业现有企业以及在用锅炉,自2019年8月1日起,执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排放限值。
2.对于目前国家排放标准中未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行业,待相应排放标准制修订或修改后,现有企业执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排放限值。
执行时间要求如下:通过制修订排放标准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执行时间与排放标准中规定的现有企业实施时间同步;通过标准修改单规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执行时间按相应公告规定的时间执行。
三、其他要求2019年8月1日前,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沿江八市现有企业仍按《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14号)中的有关要求执行。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 91 号《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5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2013年6月9日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着重解决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防治施工、物料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强化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削减大气颗粒物排放总量。
第四条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单位和个人是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投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和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监督管理城市道路积尘、绿化养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装卸、运输等产生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渣土处置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港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工程施工以及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维修、营运车辆检测实施行业监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 91 号
' 江东省大气领教物污染防治 管理办法
已于 20 13年 3月 10
日经省人民欢府第7 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 我子发布.自 2013年8
月 l 日起施行
省长
20 1 3年6月 98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第-~总则
Wj-条
为防治 大 气颗粒 物污染 . ;f 1fI解决以细颗粒物为 重
-5 一
热锅炉.原有分傲的燃煤供热锅炉应当限期拆除集中供热管向 未覆盖地区原有锅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 . 应当进行高效除尘改 造或者改用清洁燃料
第+六条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责
任 . 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概算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要求
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 . 并委托监理单位负责方案的监
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绕保护管理的规定 . 积极推行环境监理 制度鼓励、引导建设单位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对大 气级教物污染 防治设施的设计.施工进行监理 第十-条
-01-
向大气排放烟尘、粉尘的工业企业 . 应当采取有
效的污处防治抢施 .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产生烟尘、粉尘的生产和物科运输等环节 . 应当采取密闭、 吸尘.除尘等有效措施 . 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达标排放
工单位落实各项防尘抑尘措施g
第二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规划、
建设专用的建筑渣土处置场 . 规范处置行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
减少二次扬尘
实行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行政许可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改
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力度 . 综合运用
监控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筹科技信息手段 . 规范法土运输处
无锡市实施《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办法
无锡市实施《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办法【发布部门】无锡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12.02【实施日期】2017.05.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无锡市实施《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办法(2016年10月26日无锡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制定2016年12月2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保障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等防治措施,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建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大气污染防治部门职责,协调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中的重大问题。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市、县级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城乡规划、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市政和园林、市场监督管理、商务、农业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履行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依法履行大气环境保护义务。
第六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大气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大气环境保护。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佚名
【期刊名称】《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3(000)016
【摘要】<正>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91号《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5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省长李学勇2013年6月9日
【总页数】7页(P5-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13
【相关文献】
1.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J], ;
2.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贯彻落实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计划的通知 [J], ;
3.试析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方法 [J], 杨英英
4.试析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方法 [J], 杨英英
5.江苏将出台《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灰尘量”考核不达标暂停环评[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8.14•【文号】环发[2013]92号•【施行日期】2013.08.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发[2013]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是科学、有效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为指导各地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环境保护部特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是定性或定量识别大气颗粒物的来源,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的技术性工作。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涉及多种技术方法、模型选择、样品采集与分析、化学成分谱的科学构建、模拟运算以及解析结果评估与应用等,必须强化技术要求和科学规范。
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适宜的来源解析技术方法;同时,也要按照标本兼治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长期性和专业性要求,加强针对性监测,注重数据积累,增强科学研究,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提升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颗粒物来源解析精度。
附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1年产1000吨对位芳纶项目仪化公司现有厂区内(原涤纶五厂区域)中国
目录1前言 (1)1.1项目由来 (1)1.2建设项目特点 (1)1.3环境影响工作过程 (2)1.4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3)1.5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 (3)2总则 (4)2.1编制依据 (4)2.2评价因子 (9)2.3评价标准 (9)2.4评价工作等级 (15)2.5评价范围 (20)2.6环境敏感区 (20)2.7相关区域规划 (21)3仪化公司情况介绍 (25)3.1仪化公司概况 (25)3.2仪化公司公用工程概况 (28)3.3仪化公司污染物排放情况 (33)3.4仪化公司环保治理设施 (36)3.5仪化公司已建、在建污染物排放量汇总 (38)3.6仪化公司建设项目环评及验收情况 (39)3.7仪化公司卫生防护距离设置情况 (42)3.8原涤纶五厂(长丝加弹中心)概况 (43)3.9仪化公司存在的问题及“以新带老”措施 (46)4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48)4.1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48)4.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57)4.3建设项目污染源分析 (80)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4)5.1自然环境概况 (94)5.2社会环境概况 (98)5.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101)5.4区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112)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28)6.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28)6.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37)6.3声环境影响分析 (138)6.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40)6.5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148)7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50)7.1评价目的 (150)7.2影响识别 (150)7.3社会环境影响 (150)7.4不利社会环境对策 (151)7.5小结 (151)8环境风险评价及应急预案 (153)8.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153)8.2风险识别 (153)8.3评价等级 (158)8.4评价工作范围和敏感目标 (158)8.5源项分析 (159)8.6风险防范及应急预案 (168)9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84)9.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84)9.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188)9.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201)9.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评述 (202)9.5“三同时”检查一览表 (205)10产业政策、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207)10.1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207)10.2清洁生产分析 (207)10.3循环经济分析 (212)10.4清洁生产建议 (213)1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214)11.1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的原则 (214)11.2总量控制因子的选择 (214)11.3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214)11.4总量平衡方案 (216)12经济损益分析 (217)12.1经济效益分析 (217)12.2环境效益分析 (218)12.3社会效益分析 (219)1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控计划 (221)13.1环境管理 (221)13.2环境监控计划 (223)14公众参与 (226)14.1公众参与的目的 (226)14.2公众参与对象的组成 (226)14.3征求公众参与意见的方式 (226)14.4结果及分析 (231)14.5公众参与四性分析 (240)14.6小结 (241)15项目选址与布局可行性分析 (242)15.1与区域规划的相容性分析 (242)15.2选址与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的相容性分析 (242)15.3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243)15.4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 (243)15.5选址可行性结论 (244)16结论及建议 (245)16.1结论 (245)16.2建议 (250)附图:附图1:地理位置图;附图2:仪征市城市总体规划图;附图3:仪征市生态红线图;附图4: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分布图(附大气、地下水、土壤监测点,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附图5:区域水系图(附地表水监测断面)附图6:仪化公司厂区布置图(附声环境监测点)附图7:本项目周边500m环境概况图(附卫生防护距离包络线、疏散范围)附图8:本项目总平面布置图附图9:聚合单元、溶剂回收单元平面布置图附图10:纺丝单元平面布置图附图11:本项目雨水/污水收集、排放管线图附件:附件1:项目立项文件附件2: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附件3:环境现状监测质保单附件4:危废委托协议附件5:关于长丝加弹中心三车间加弹设备拆除情况的说明附件6:建设项目审批登记表1前言1.1项目由来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仪化公司) ,主要从事聚酯切片和涤纶纤维的生产及销售,是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之一。
(完整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文最新版(大气十条)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文最新版(大气十条)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3年9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
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实施分区域、分阶段治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奋斗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具体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一)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
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
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挥发性有机物,是指工业生产、有机化学品储运装卸、建筑施工、洗染、机动车维修、农药喷洒等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中排放的、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规定的方法测量、核算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条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治理、损害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重点防治工业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强化生活源、农业源等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和有计划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并及时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
发展改革(能源)、经济和信息化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港口)、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开展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推进洗染、机动车维修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和监督检查情况。
第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知识、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倡导消费和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产品。
第九条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有序参与和监督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
江苏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保障资金投入;采取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和有计划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使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使大气污染防治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第四条大气污染防治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建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共同治理、联防联控的防治机制..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质量技术监督、工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能源消耗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商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渔业、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机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机动车船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公安、水利、林业、城市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扬尘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履行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定义务;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生产经营或者其他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公民应当自觉践行文明、节约、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共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为执行严于国家和省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而主动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能源替代的排污单位;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对在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成绩显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九条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步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削减和控制本省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综合考虑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除国家确定削减和控制排放总量的重点大气污染物外;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确定本省实施总量削减和控制的重点大气污染物..对超过年度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第十条现有排污单位的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单位现有排放量、产业发展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以及本行政区域重点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计划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减量替代的原则核定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第十一条本省在严格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放总量削减计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进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不足部分;可以依照有关规定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第十二条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向大气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禁止无排污许可证或者不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以及其他要求排放大气污染物..第十三条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 “排污单位缴纳环境保护税;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责任..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责任..第十四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立、管理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污染源监控平台;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测;会同省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重污染天气预测..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监测站点选址;并将监测站点的建设、运行、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科学合理;符合有关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未经设立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变更、调整和撤销..第十六条排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第十七条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责任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对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监察等有关部门约谈当地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约谈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目标完成情况;依法接受监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定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工作;依法加强监督..第三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十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大气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的权利..第二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大气环境质量、削减和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源监督监测以及相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大气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便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大气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以及其他重大大气环境信息..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应当实时发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通过网站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大气环境信息..第二十一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排放大气污染物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和监察;将监测和监察结果作为环保信用管理、排污总量指标核定、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等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开..第二十二条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自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监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记录、保存监测数据;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并通过网站或者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监测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得低于三年..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监控等设备;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系统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第二十三条重大行政决策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作出决策的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应当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事先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第二十四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申请获取大气环境信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提供..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大气环境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投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公布举报和投诉电话、网站等;方便公众举报、投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举报、投诉后;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依法处理;并将结果告知举报、投诉人;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立即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并将结果告知举报、投诉人..接受举报的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的;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一节能源消耗大气污染防治第二十六条本省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能源结构调整规划;确定燃煤总量控制目标;规定实施步骤;逐步实现燃煤总量负增长..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燃煤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削减燃煤和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燃煤总量削减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改进能源结构;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引导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第二十七条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现有多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国家规定要求的;可以按照煤炭等量替代的原则建设为大容量燃煤机组..新建大容量燃煤机组应当同步建设先进高效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现有燃煤机组应当运用先进高效的技术进行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提标改造;使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或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第二十八条禁止进口、销售和燃用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煤炭;鼓励燃用经洗选的优质煤炭..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禁止原煤散烧;禁止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散煤和固硫型煤..第二十九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建设和完善供热系统;对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城市建成区的用热单位实行集中供热;并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在燃气管网和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煤炭、重油、渣油的设施;原有分散的燃煤锅炉应当限期拆除..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原有锅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应当进行高效除尘改造或者改用清洁燃料..第三十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并逐步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各类在用的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停止使用;或者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其他清洁能源..第三十一条城市建成区禁止新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禁止新建每小时十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锅炉整治年度计划;分阶段、分区域对各类锅炉按照国家和省排放标准完成整治..第二节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第三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制定或者修订禁止新建、扩建的高污染工业项目名录、高污染工业行业调整名录和高污染工艺设备淘汰名录;并向社会公布..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现有高污染工业项目调整退出计划;并组织实施..禁止新建、扩建列入名录的高污染工业项目..禁止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高污染工艺设备..淘汰的高污染工艺设备;企业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第三十三条对能耗超过限额标准或者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企业;实行水、电、气差别化价格政策..具体办法由省价格、环境保护、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三十四条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安装大气污染监测监控系统;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对园区内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实时监控、及时预警..第三十五条企业应当使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采用最佳实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发布最佳实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名录..第三十六条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行业中的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新建、改建、扩建的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应当配套建设和使用除尘、脱硫、脱硝等减排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现有大气重污染工业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烟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提标改造;并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第三十七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安装收集净化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其他相关要求..禁止直接排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运输、装卸、贮存可能散发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物料;应当采取密闭措施或者其他防护措施..第三十八条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设置废气收集和处理系统等污染防治设施;保持其正常使用;造船等无法在密闭空间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石油、化工以及其他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应当建立泄漏检测与修复制度;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及时收集处理泄漏物料..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重点控制的挥发性有机物名录..第三十九条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排放恶臭污染物的工业类建设项目..现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污染物的化工、石化、制药、制革、骨胶炼制、生物发酵、饲料加工等行业的排污单位;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减少恶臭污染物排放;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应当限产、停产或者关闭..第四十条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原油成品油码头、原油成品油运输船舶和油罐车、气罐车等;应当按照标准配套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并按照规定保持正常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闲置或者更改油气回收装置..未按照规定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储油库、加油站;不得通过环保验收;不得通过成品油经营资质审查..未按照规定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油罐车;不得通过车辆环保检验;不得办理车辆营运手续..第三节机动车船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防治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规定;建立和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采取提高控制标准、限期治理和更新淘汰等防治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强行人、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引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第四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需要;依法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在本省或者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对新购置机动车提前执行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排放标准..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推广新能源机动车;支持公共交通、环境卫生、邮政、电力等行业用车和公务用车率先使用新能源机动车..第四十五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限制市区摩托车的保有量..采取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措施;应当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在实施三十日以前向社会公告..第四十六条在用机动车经修理和调整或者采用控制技术后;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仍不符合国家标准对在用车有关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强制报废..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收缴;强制报废..第四十七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规划和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等要求;确定禁止高排放机动车行驶的区域、时段;设置禁止行驶标志和高排放机动车自动识别系统..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规划和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等要求;确定禁止黄色环保标志机动车行驶的区域、时段;设置禁止行驶标志和环保标志自动识别系统..第四十八条船舶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有关排放标准..禁止船舶在内河水域使用焚烧炉或者焚烧船舶垃圾..禁止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在城市市区航道、通航密集区、渡区、船闸、大型桥梁、水下通道等内河水域进行舱室驱气或者熏舱作业..船舶在海港港区内使用焚烧炉、进行驱气等作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推进船舶油气动力改造工作..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靠港船舶岸电系统建设编入清洁能源利用发展规划..第四十九条非道路移动机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实施限期治理;经限期治理仍不符合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农机等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禁止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的区域..第四节扬尘大气污染防治第五十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体制;组织划定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明确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第五十一条钢铁、火电、建材等企业和港口码头、建设工地的物料堆放场所应当按照要求进行地面硬化;并采取密闭、围挡、遮盖、喷淋、绿化、设置防风抑尘网等措施..物料装卸可以密闭作业的应当密闭;避免作业起尘..大型煤场、物料堆放场所应当建立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物料堆放场所出口应当硬化地面并设置车辆清洗设施;运输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施工单位和物料堆放场所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清扫和冲洗出口处道路;路面不得有明显可见泥土、物料印迹..第五十二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委托监理单位负责方案的监督实施..。
7、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着重解决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防治施工、物料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强化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削减大气颗粒物排放总量。
第四条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单位和个人是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投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和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监督管理城市道路积尘、绿化养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装卸、运输等产生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渣土处置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港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工程施工以及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维修、营运车辆检测实施行业监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商务、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应当明确人员,组织督促落实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
江苏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法规类别】污染防治【发文字号】苏环监理[2000]13号【发布部门】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发布日期】2000.03.31【实施日期】2000.03.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江苏省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苏环监[2000]13号2000年3月31日)第一条为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管理,保障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改善环境质量,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所有单位和个人拥有的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污染防治设施,是指为防治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振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建造的各种处理(处置)、净化、综合利用设施,以及与这些设施配套安装的计量装置、监控装置、监控网络系统和排污口、排气筒等。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污染防治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或擅自拆除、闲置及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地方各级环境保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公开环保举报电话,聘请群众环保监督员,鼓励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活动。
第五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市场化、专业化,即采用委托或承包方式将污染防治设施交给具有营运资质的专业单位或个人运行、管理。
第六条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污染防治设施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一)按照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对已建成的污染防治设施组织验收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审批排污单位或个人拆除、闲置、关闭以及更新改造污染防治设施的申请;(三)对擅自拆除、闲置、关闭及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排污单位或个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四)受理并审计排污单位或个人关于排污情况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的月报或季报以及排污申报登记(含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年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5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2013年6月9日江苏省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着重解决以细颗粒物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防治施工、物料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强化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削减大气颗粒物排放总量。
第四条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单位和个人是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投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和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业烟尘、粉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监督管理城市道路积尘、绿化养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装卸、运输等产生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渣土处置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港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交通工程施工以及港口码头、交通工程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维修、营运车辆检测实施行业监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及其物料堆放和装卸扬尘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商务、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工业园区)应当明确人员,组织督促落实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组织公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利气象条件预报等信息,建立大气颗粒物污染重大问题专家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鼓励公众举报各类大气颗粒物污染行为。
经查证属实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奖励。
第二章污染防治第八条大气污染防治分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化管理和控制要求。
沿江设区的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市)为重点控制区,其他设区的市(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市)为一般控制区。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提高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水平,削减工业烟尘、粉尘排放总量。
重点控制区严格限制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高污染项目。
第十条新建、扩建、改建向大气排放颗粒物的项目,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积极推行环境监理制度。
鼓励、引导建设单位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对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施工进行监理。
第十一条向大气排放烟尘、粉尘的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产生烟尘、粉尘的生产和物料运输等环节,应当采取密闭、吸尘、除尘等有效措施,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达标排放。
第十二条钢铁、火电、建材等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高效除尘技术升级改造,确保烟尘、粉尘排放符合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和钢铁、火电、建材等企业的物料堆放场所应当按照要求进行地面硬化,并采取密闭、围挡、遮盖、喷淋、绿化、设置防风抑尘网等措施。
物料装卸可以密闭作业的应当密闭,避免作业起尘。
大型煤场、物料堆放场所应当建立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
建设工地、物料堆放场所出口应当硬化地面并设置车辆清洗设施,运输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
施工单位和物料堆放场所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清扫和冲洗出口处道路,路面不得有明显可见泥土印迹,鼓励出入口实行机械化清扫(冲洗)保洁。
第十四条承担物料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物料实施密闭运输,运输过程中不得泄漏、散落或者飞扬。
第十五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区域供热规划,逐步扩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推进用热单位集中供热。
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应当根据需要配备完善的供热系统,实行用热单位集中供热。
城市建成区应当结合大型发电或者热电企业,实行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建燃煤供热锅炉,原有分散的燃煤供热锅炉应当限期拆除。
集中供热管网未覆盖地区原有锅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应当进行高效除尘改造或者改用清洁燃料。
第十六条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承担施工扬尘的污染防治责任,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概算。
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委托监理单位负责方案的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应当遵守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规定,建立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并按照方案施工,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工程建设施工单位不得将建筑渣土交给个人或者未经核准从事建筑渣土运输的单位运输。
运输过程中因抛洒滴漏或者故意倾倒造成路面污染的,由运输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及时清理。
第十八条房屋、建(构)筑物拆除施工单位应当配备防尘抑尘设备,对拆除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控制负责。
拆除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时应当设置围挡,采取持续加压喷淋措施,抑制扬尘产生。
需爆破作业的,应当在爆破作业区外围洒水喷湿。
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时,应当停止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爆破或者拆除。
拆除工程完毕后不能在15日内开工建设的,应当对裸土地面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洗作业方式,按照作业规范要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适时增加作业频次,提高作业质量。
鼓励用中水等进行路面冲洗作业,做到城市道路无明显可见积尘,路面应见本色。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修复破损路面,缩短裸露时间。
到2015年,一般控制区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机扫率达到70%以上,重点控制区达到90%以上。
第二十条公共绿地、绿化带等各类绿地的管理维护单位负责绿化养护扬尘污染防治。
新建的公共绿地、绿化带内的裸土应当覆盖,树池、花坛、绿化带等覆土不得高于边沿。
绿化施工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划定禁止或者限制未持有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机动车行驶的区域和时间。
禁止排放黑烟等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在城市道路行驶。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规划对餐饮服务业布局和设置的引导,合理设置、调整餐饮经营点。
禁止在非商用建筑内建设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项目。
餐饮经营者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有效防治油烟污染。
营业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或者就餐座位数在250座以上的餐饮企业,应当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
油烟净化设施以及在线监控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正常使用,不得闲置或者拆除。
第二十三条矿山开采应当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及时修复生态环境。
废石、废渣、泥土等应当堆放到专门存放地,并采取围挡、设置防尘网或者防尘布等防尘措施;施工便道应当进行硬化并做到无明显积尘。
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前,应当整修被损坏的道路和露天采矿场的边坡、断面,恢复植被,并按照规定处置矿山开采废弃物,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防止扬尘污染。
第二十四条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其他产生烟尘的物质。
禁止在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以及公园、绿地管护单位指定的区域外露天烧烤食品。
第三章监督管理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该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清洁能源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鼓励重点控制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划定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明确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区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加强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考评制度,并将考评结果记入其信用档案。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房屋、建(构)筑物拆除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拆除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督促拆除施工单位落实各项防尘抑尘措施。
第二十八条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规划、建设专用的建筑渣土处置场,规范处置行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二次扬尘。
实行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行政许可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力度,综合运用监控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科技信息手段,规范渣土运输处置作业,查处抛洒滴漏、随意倾倒、处置行为。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公安、交通运输、规划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物料运输和处置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三十条向大气排放扬尘污染物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扬尘排污费。
扬尘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办法由省财政、价格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三十一条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能源部门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商务、环境保护、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有关单位组织高品质车用燃油的供应,推进车用燃油低硫化,降低车用燃油燃烧的颗粒物排放强度,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车用能源。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落实在用车辆环保检验与维修(I/M)制度。
不达标车辆应当限期维修,维修合格后方可上路行驶;经维修仍不达标的,予以报废。
环境保护、公安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对排放黑烟等明显可视污染物的机动车责令检测维修。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由发展改革、农业、农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保护、财政、科技、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秸秆禁烧工作部署落实到村(居)民委员会。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采矿权人履行整治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露天焚烧、露天烧烤等行为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