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2(精品).doc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一)学习任务分析1、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学习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的迁移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应用型知识点。
2、超重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知道这就是超重、失重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超重、失重的运动形式,而是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本质所在,这是本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3、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即先让学生通过录像、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出哪些情况会产生超重和失重,并进一步分析超重、失重的本质,在竖直方向是有加速度的,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各项综合本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能感受到,但超、失重概念理解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游戏导入、观看视频、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活动的开展,学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热情,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分析。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学习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来改变飞行性能。
3.学习如何调整机翼的形状以及调整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飞机的实际重量超过其设计重量的情况,失重是指飞机的实际重量低于其设计重量的情况。
2.改变体重来改变飞行性能:超重会导致飞机减速,失重会导致飞机加速。
所以要想改变飞行性能,可以通过改变飞机的体重来实现。
3.调整机翼的形状来改变飞行性能:机翼的形状影响飞机的升力、阻力和抗风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机翼的形状来改变飞行性能。
4.调整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机尾的位置影响飞机的平衡性、操纵性和抗风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由老师通过教学设计结合图片、文字等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
2.实践法:在教室里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四、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2.练习:通过练习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3.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五、总结:《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通过讲解法、实践法和考试、练习、观察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改变飞行性能。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通过实验认识完全失重的现象,理解完全失重的定义和条件。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用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难点: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情况。
三、实验器材1套dis力传感器设备、钩码若干、纸带若干、指针式体重秤、1个重物、1个塑料瓶四、教学过程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引入:播放《安德的游戏》中宇宙飞船升空(超重)并进入预定轨道(失重)的片段。
教师:除了在航天器中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在咱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实验1:(学生)纸带对折,下方挂钩码,静止时纸带未断裂,用手竖直向上快速拉动纸带,纸带断裂(生)现象解释——钩码对纸带的拉力超过了纸带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2:请一位学生上台站在指针式体重秤上,体重计的读数实质是由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引起的,那如何能使指针示数变大或变小?(生)站起来、蹲下去。
教师:我们把体重秤的读数大于人体重的现象称为超重;把体重秤的读数小于人体重的现象称为失重。
(PPT)超失重定义: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写板书)教师:那人站在体重秤上站起来蹲下去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发生超重,什么时候失重呢?先后多请几位学生上台体验,并告诉大家自己看到的结果。
2.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那到底正确答案是什么呢?体重计的读数变化很快,为了方便同学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现象;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重现象,老师带来了力传感器。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失重与超重教材分析: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
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了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让一位同学在体重计上静止、突然下蹲、突然站起,请另一位同学观察指针变化,从而使学生明确:超重不是重力增加,失重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并不是重力完全消失。
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仍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在分析超重和失重问题时,加速度是关键。
物体的速度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应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解题,必要时要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节后的“做一做”观察失重现象,实验材料易得,容易进行,又会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也可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这对理解和确信失重现象是很有帮助的. “失重和宇宙开发”这个阅读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应组织学生阅读,还可倡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观看科技影视片,并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太空试验想象”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主要的思维障碍与困惑:1.有了重力的概念,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
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演示、运用最普通最简单的物品和仪器(如学生的词典、学生自制的弹簧秤等)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和仪器(如摄像机、力的传感器以及计算机),来说明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仍然存在且大小不变。
2. 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引起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原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及两者的产生条件;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增强学生能在多种情景中找出问题的实质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热情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新;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1、讨论分析多种情景下支持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突出支持力或拉力的变化;2、通过加速度的方向定性判定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2)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教学任务分析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为了使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有一个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个简易的实验:让一位同学在体重计上静止、突然下蹲、突然起立,请另一位同学观察指针变化,从而使学生明确:超重不是重力增加,始终不是重力减少。
对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
运动学角度: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动力学角度: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而加速度的方向可以由运动状态或合外力方向来判断。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
教学对象分析1、自然状况:学生为重点班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思维较活跃;2、知识基础:前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教学设计思想1、以实验探究为核心(1)通过观摩录像和学生小实验,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2)通过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揭示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3)通过讨论、交流,通过类比、归纳,得出由物体加速度方向判断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的规律。
2、以问题为引导(1)为什么体重计的读数会忽大忽小?(2)什么条件下会产生超重现象?什么条件下会产生超重现象?(3)体重计的读数能否为零?3、以太空中的超失重现象为背景航天飞机内的完全失重现象;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创新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设计生活中的、力所能及的实验,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在学习物理现象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论、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牛顿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
2、练习题:悬挂在电梯天花板上的弹簧秤上挂着质量为50g的钩码,电梯以1、0m/s的速度匀速上升,钩码受到弹簧的拉力为多少N?如果电梯分别以大小为0.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加速上升、减速下降、减速上升,弹簧对钩码的拉力分别为多少?(g取 10m/s2)说明:分析过程要留在黑板的右侧,讲授新课时继续使用。
要注意强调加速度的方向及运动方向。
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1:利用手边的弹簧秤如何测出钩码的重力大小。
学生利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设计实验,得到砝码的重力大小。
教师将各组学生得到的结论写在黑板上,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F拉=mg提出问题2:在我们刚做的练习中,几次得到的读数并不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与学生共同分析: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弹簧秤对钩码的拉力F拉≠mg提出问题3:请用给定器材(弹簧秤、砝码),并结合练习题找出结论,什么情况下F拉<mg、F拉>mg结论: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有F拉>mg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有F拉<mg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运动方向不同,都有向上的加速度,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运动方向不同,都有向下的加速度板书:(1)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包括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一节课是高中物理必修一(沪科版)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是牛顿运动定律和受力分析的综合应用。
超重和失重也是生活和航天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拟采用经历观看课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的方法。
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强化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充分采用课件演示,抽象思维形象化,变化迅速的过程放慢,易于观察,动态变化过程形象化,使学生一目了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从心理上讲,高中生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有较明显的自觉性。
2、有稳定的学习动机。
3、有明显倾向的兴趣。
4、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5、有一定的自制力。
6、有明显的独立意味。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弹簧秤的使用等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很容易接受本节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看课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获得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超重与失重》教案(2)(1)
学生思考:秤的示数为什么会变化?
体重秤、数字展台。用数字展台摄像头对准体重秤的读数面板投影到大屏幕。
由以上两个学生实验引出课题“超重和失重”
【板书】超重和失重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问题提出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从实验出发,围绕着超重和失重,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出现超重还是失重现象究竟取决于什么因素呢?
【提示1】上升过程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初速为零,末速为零,中间速度不为零)
【提示2】比较超重现象所对应的两种运动情况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点?
综合学生分析,做出示意图如下。
【板书】超重a向上
失重a向下
结合称体重实验时的体验和感受,学生进一步分析物体在上升过程中运动情况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4.理解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过 程
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3.游戏:比一比看谁能让自己在测力计上的示数最小?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参加比赛)
比赛的规则:双脚不能离开测力计,手不能撑扶其它物体,没记录完数据不要离开秤。
4.6超重和失重 教案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4.6 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概括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超重、失重问题的研究,领略提问、猜想、计划、验证、论证等物理研究方法。
3、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领悟“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1、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本质。
2、判断超重和失重现像。
3、在超重和失重中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难点:1、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录像《神州7号》发射的情况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二、讲授新课:1、重力的测量【实验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你会发现,在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
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
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提问】什么是重力?重量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重力(体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量是重力的大小。
【教师提问】怎么测量重力的大小呢?【师生总结】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4.6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并建议“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在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包括超重和失重),要重视让学生体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形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观念,以牛顿运动定律为知识载体,提升物理素养水平。
【教材分析】“超重和失重”安排在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是本章重要的应用型知识点。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二力平衡求出物体重力,学过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但是理性思维还未达到一定的层次,要理解超重与失重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的困难;其次,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错误或片面的,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情分析】在学生方面,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基于文献分析和实践经验,从知识背景、能力基础和认知困难三个方面讨论学情。
1.知识背景方面学生已经完成了运动学、静力学以及动力学的学习,但知识处在理论层面,对于概念的理解还很抽象,对于如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还存在困难。
2.在能力基础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论证能力,但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进一步发展这些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3.在认知困难方面(1)学生分析问题时不明确研究对象,也不注意分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2)学生会误认为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物体重力的大小,因此超重和失重是物体实际重力的增减;(3)通过速度方向判断物体是超重还是失重,因此学生会误认为在下蹲(或电梯向下运动)过程中只有失重状态,并且由速度大小来判断物体超重或失重的程度。
【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从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设置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体验或者实验,以弹簧测力计提拉钩码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实验为例,认识超重和失重(包括完全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超重和失重优秀教学设计《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实质重力并没有改变能够分析解决有关超重、失重的生活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超、失重的实质难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释三、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四、教学过程:1.课堂准备:(1) 磅秤准备(2) 一个凳子放在讲台(3) 分发仪器,注意拧紧瓶口(4) 教学实验视频2.导入新课:(1)播放实验视频,通过电梯上下过程中体重秤示数的.变化,引入超重、失重现象(2)分组小实验:体验失重、超重现象实验用具:钩码、弹簧秤实验过程:将弹簧秤悬挂钩码,上拉一段位移,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3.新课讲解(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
成因分析:(2)超重、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实际上没有改变。
小实验:分别加减速蹲起,观察体重秤上示数变化现象: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失重总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超重(3)完全失重: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4.课堂实验(1)物体叠放在一起,让其一起下落,观察它们会不会分离(2)在水瓶侧面打孔,灌满水,拧开瓶盖使其下落,观察喷水口现象(3)将书本隔页重合,向两侧拉书发现无法拉开对于以上实验,让学生分别分析原因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相对较好,让学生在实验体验与总结规律中掌握超重和失重,应对新课讲解的第二部分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更高效的接受新知识。
六、板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2.doc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2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
笔者以《超重与失重》教学为例,实现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
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设计思想】“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是《新课标》的要求。
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教法分析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别.示例:(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视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频:台秤称物体视重.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二)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当时,=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当物体运动加速度=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探究活动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组织:自愿结组.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3————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和失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Z&X&X&K]
1.教师结合]
当用手握住重锤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平衡状态)此时弹簧秤示数应等于钩码的重力,也就是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钩码自身重力.
当放开握重锤的手时,在重锤作用下,弹簧秤与钩码加速上升,设加速度为
F=mg可知
a,以钩码为研究对象,据牛顿第二定律
合
F-mg=ma∴F=mg+ma>mg 图3-20 由分析可知,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平衡时物体对弹簧秤拉力等于物体重力)
结论: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称为超重
]
D.不论是超重还是失重,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
4.如图3-24所示,在原来静止的木箱内,放有A
物体,物体被一伸长的弹簧拉住且恰好静止,突然发现A
被弹簧拉动,则木箱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加速下降B.减速上升
C.匀速向右运动D.加速向左运动
5.某人在一以2.5m/2s加速度匀加速下降的电梯里最多能举起80kg的物体,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多少千克的物体?若此人在一匀加速图3-24 上升的电梯里最多能举起40kg的物体,则此电梯的加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1.120;匀减速下降或匀加速上升;5m/s2
2.100m
3.D
4.ABD
5.60kg,2.5m/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