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教案标题: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和重要概念。

2.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第二单元的课文标题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起所学的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复习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选择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让学生默读一遍。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课文,强调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Step 3: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图片或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短文。

2.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互相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Step 4: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表演。

2. 学生可以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改编。

3. 其他小组观看表演并提出评价和建议。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教师提出下一步的学习任务和建议。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课文进行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2. 学生可以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

3. 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评和自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三颗枸杞豆》2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柳叶儿》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

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一、导入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第二单元蓝色的雅特朗(教案)

第二单元蓝色的雅特朗(教案)
-情感的体会与表达: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雅特朗的深厚感情,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海洋文化的拓展:对于海洋文化的了解可能较为陌生,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举例:在分析文本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选择具体的句子进行讲解,如“大海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拥抱着每一个归来的孩子”,让学生通过对比喻中本体、喻体的分析,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举例:在讲解“雅特朗”一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美丽的海岸线,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并举例说明。
-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来理清文章脉络。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难点内容的解析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课程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此外,对于海洋文化这一背景的拓展,我觉得可以引入更多有趣的素材,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感受。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雅特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雅特朗是法国地中海沿岸的一个美丽地区,作者通过对它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和海洋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段具体描述。这个描述展示了作者如何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雅特朗的自然美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比喻、拟人的运用,我会通过分析具体句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雅特朗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范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021范文1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

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

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

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

要点小结:第A 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_。

3.教师示范评析。

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

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

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备课组课题授课时间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单元(章节)课时执教者5.黄河颂教师复备栏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知识与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技能性。

教学过程与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目方法的内涵。

标情感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度与价的决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值观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的内涵。

3.理解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主要教学教法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辅助手段资料助学法,学生自立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会商法,归纳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1、教室导入由以下两个活动引入本文教学。

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和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按照课前汇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二、朗读诗歌,感知内容1.学生初读诗歌,教师提示注意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3.请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予朗读指导: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分。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施展阐发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厚。

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巨大顽强!”充满了战斗的决llMark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范读,学生根据指导反复品读。

三、内容研讨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2.歌词局部,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语文知识,在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中,我们需要对第二单元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端午节》展开,通过对端午节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传统习俗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紧紧围绕端午节展开,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认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节日的起源和历史。

2.掌握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和文化内涵,知道食粽子的传统习俗、挂艾叶的意义等。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采用“导入-讲解-练习-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增强语文素养。

2.独立思考、分组合作、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学生自认开场白,拉起学生对于端午节的了解以及自己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情感。

2.讲解环节(30分钟)教师为学生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主要习俗、传说等,结合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端午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练习环节(30分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粽叶绑扎、食用粽子、演唱传统歌曲等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总结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自评、互评方式,让学生进行总结,回答端午节的重点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的体验与自认识。

五、教学评价方式1.能够正确描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2.能够表演传统节目、演唱传统歌曲等,充分展现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和理解。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并运用其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学习并掌握本单元涉及的文学知识,如文体特点、表现手法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提问和讨论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写作,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包括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以及它们在上下文中的具体用法。

文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包括文体的辨析、写作手法等。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深层次含义和隐喻的理解,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对于某些抽象或复杂的文学概念,如象征、反讽等,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指导和支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作者及其文学成就,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预习检查与自主学习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大致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进行讨论和解答。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和发现,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3. 课文学习与探究分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难句、长句和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单元教学方法
4.尝试写作技法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抒情”,而本单元的阅读课文提供 了丰富的例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品味这些例子,领悟写作方面的技法 ,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感谢欣赏
三、单元介绍
图片
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 每课一得
《黄河颂》光未然 颂诗
《老山界》
回忆性 散文
陆定一
《黄河颂》是一首歌 词,也是一首反映抗

直接抒
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情的作
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 塑造黄河的形象,歌

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 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 老山界的全过程,表 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坚强 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这段文字在写听觉时,很注意运用 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 对比,大与小的对比。
《土地的誓言》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 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 回去”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 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 去”
将土地拟人化,直接倾诉对土 地的热爱、怀想和眷念之情。
赏析诗 歌的语 言
四、主题阅读
阅读目标
揣摩精彩语段,学会多角度进行批注。
把握抒情方式,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知识介绍
指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 空白处。
词句分析 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想象联想
1
基础性批注
批注 2 感受式批注
3
点评式批注
基础性批注
标出文中的生字生词,查找其读音和含义 找出文中说明主题或者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青年》教学设计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青年》教学设计冀教版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阅读理解的运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青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总结你在本节课上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并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反思你在阅读《青年》一文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青年》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有所欠缺。我过于依赖讲授法,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我在课堂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堂纪律不够好,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创造性地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7.文化意识和文学鉴赏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历史脉络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特点
-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课后作业
1.阅读理解练习
-请简述《青年》一文中青年应当如何去奋斗、去拼搏、去希望。
-从文中找出至少三个比喻句,解释其含义并分析其修辞效果。
2.写作练习
-以“青春”为主题,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青年》教学设计冀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青年》教学设计冀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6、黄河颂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3、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共享预案个性调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家想一想,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体现在哪里?抗日战争─—所谓的民族精神有很多,我想到:1998年的那场大洪灾,这看出了中华民族是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

那场大水淹没了中国广大地区。

但是无数官兵无数群众日以继夜地修筑大堤抵御洪水。

记忆最深地是一棵小树在洪水里摇摆,一个孩子在上面抓着,抓了一天两夜。

最后被解放军战士救了下来。

国家领导人在洪水泛滥之际也来到了洪水泛滥之地,一位领导人说:中华民族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

我觉得这句话是对我们民族精神最好体现。

我们就随着《黄河颂》,走进那段悲壮激烈的历史里面去。

我们先感受一下。

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著有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光未然诗存》等。

2、关于作品:《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交织,歌唱苦难与抗战,刻画黄河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画面。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5黄河颂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制作课件。

1课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5 黄河颂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片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有所感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品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总结:既要读出对黄河热爱赞颂的深情,又要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如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2. 通过课文研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在山的那边》2. 《黄河颂》3. 《最后一课》知识点1. 生字词及其正确书写。

2. 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语文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如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2. 语文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检查学生的课文预情况,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如PPT、黑板等。

课中教学1. 课文朗读与讲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

2. 语文知识点讲解:对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3.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点,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进行批改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时间,了解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反思1. 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统编教材七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阅读目标主要目标1.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A2. 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B3. 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C次要目标4.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A5.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B写作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C二、单元教学内容安排课题课时课时教学目标学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写单元教学目标的序号)《黄河颂》1课时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B\C 2、3《老山界》2课时1. 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A\B\C 1、2、3《谁是最可爱的人》1课时1. 把握文章记叙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2. 运用圈点勾画、摘录等方法深入品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手法A\B\C 1、2、3 *《土地的誓言》1课时1.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A\C 1、3《木兰诗》2课时1.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A\B 4、5写作教学:学习抒情1课时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包含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

其中,古诗文阅读包括《木兰诗》、《滕王阁序》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则包括了一些关于人物、事理、景物等方面的文章。

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的认读、句子的构成等。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

2.能够理解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

3.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等。

2.准备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如文章、问题等。

3.准备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的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

古诗文阅读材料:《木兰诗》现代文阅读材料: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方法: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技巧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技巧

在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的第二单元中,主要教授的是课文《祥林嫂》。

这篇短篇小说集中了许多充满生命力、鲜明个性、缤纷多彩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与众生平等的精神内涵。

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工作呢?以下是一些值得教师们借鉴和运用的教学技巧。

技巧一:充分阅读,提前做好备课做好任何一节课的教学工作,充分的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阅读经验,深入理解原著,发现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义。

有了这些准备工作,教师才能更加自信、从容地指导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技巧二: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兴趣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融入到学习中去,教师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可以采取讲解、演示、对话、思考、分组讨论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技巧三:让学生自主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巧四:细心观察、注重辨析,分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和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挖掘出人物的特点和生命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

针对文本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可以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将其进行比较和辨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

技巧五:充分询问、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讲解,还需要及时询问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还要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通过认真引导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以上几种教学技巧都是教师在教授《祥林嫂》这一篇课文时需要注意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第7课小测试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2、第10课小测试1课时
3、单元综合测试2课时
德育
走进人生,引发学生 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体验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课文中体现的追求理想、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珍爱生命的智慧、勇气、节操,培养独立人格和 自强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文章,积累优美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一点诗词 的鉴赏能力。







1、第6课《黄河颂》1课 时现代文阅读课(略读课 )
七年语文二单元
单元
七年语文二单元
主备人




知识
了解诗歌,散文、童话的常识和特点;准确掌握词语的音、形、义;熟读背诵诗歌,积累优美的诗的语言。
能力
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训练 复述故事的能力,品味词、句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语感。2、培养一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点儿学生的文化品味。3、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写作文前要列出作文的写 作提纲。4 、学习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5、阅读、摘抄、背诵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仿写练习。
2、第7课《 最后一课》3课时现代文阅读课(精读课)
3、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课时现代文阅读 课(略读课)
4、第9 课《土地的誓言》1课时现代文阅读课(略读课)
5、第10课《木兰诗》3课时文言文阅读课(精读课)
6、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黄河》2课时
7.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2课时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人教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人教版)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互联网上与本单元相关的教育资源,如教案、课件、素材 等 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中与本单元相关的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源
教学工具
黑板与粉笔
纸质教材与教辅材料
投影仪与PPT 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教学软件
多媒体资源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如在线词典、电子图书等 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势
导入方式:通过 故事、图片、音 乐等手段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
导入内容:与本 课内容相关的背 景知识或故事情 节
导入时间:控制 在3-5分钟内
导入目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好奇心,为后 续的教学打下良 好的基础
课文讲解与分析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 想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 授课文内容,引 导学生理解课文
讨论法:组织小 组讨论,分享观 点,加深理解
朗读法:通过朗 读,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语调
练习法:布置相 关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
教学手段
回顾本单元的教 学目标
总结本单元的重 点与难点
回顾本单元的教 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学生的学习 成果与表现
作业布置与延伸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或阅读材料,巩固所学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六、黄河颂第__ 1 课时总序第13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课题:六、黄河颂第__ 2 课时总序第14 个教学设计课型:活动课课题:七、最后一课第__ 1 课时总序第15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七、最后一课第__ 2 课时总序第16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七、最后一课第__ 3 课时总序第17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第_1 课时总序第18 个教学设计课型:自读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九、土地的誓言第__ 1 课时总序第19 个教学设计课型:自读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十、木兰诗第__ 1 课时总序第20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十、木兰诗第_ _2 课时总序第21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设计课题:十、木兰诗第_ _3 课时总序第22 个教学设计课型:练习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黄河,母亲河第__ 1-2 课时总序第23—24 个教学设计课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教案6黄河颂光未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3、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4、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法律道德目标:5.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让学生懂得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好的保护好自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4、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3.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课时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2.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课时难点: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一.走近作者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二、导入新课:(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1、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

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

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播放音乐)2、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介绍抗战背景和作者、作品)三、朗读诗歌,整体感悟1、展示黄河景色图片,欣赏黄河,听《黄河颂》配乐范读。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解题)即黄河颂的“颂”2、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明确: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3、老师范读朗诵词思考:朗诵词有什么作用?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四.作业布置独立完成复习资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2、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课时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4、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朗诵导入新课全班同学齐朗诵黄河颂二、内容研讨,赏析词语(一)主体:望黄河1、师问: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2、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3、师问:要用声音把气势体现出来,你认为那些关键词应该加强语气重读,读出气势?(二)主体:颂黄河1、师:接下来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并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2、师问:三个“啊!黄河!”读得可否不一样?小组合作交流(舒缓—坚定—激昂)3、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的变化。

三、问题研究,理解主题(三)尾声1、结尾四句并没有写黄河,可否删去为什么?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2、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总结课文,强化主题。

(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激励学生以黄河为榜样,学习他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把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四、课外延伸:话说黄河师: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

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让我们热爱黄河吧。

今天的黄河对我们有意味着什么呢?你对我们的母亲河有了解多少?你又能为黄河做些什么呢?现在让我们话说黄河。

(以《龙的传人》配乐烘托气氛)1、说说黄河的文化、历史、流程、灾难、污染等2、以“啊,黄河!你是---------我要为你----------”的句式说话,表达你对黄河的感情五、作业:1.课后研讨一二题2.复习资料3.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七、板书设计:歌颂黄河巨大贡献: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7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国家事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课时重难点1.掌握“郝叟、哽、懊悔、祈祷、踱来踱去”等词语。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一、情境创设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

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二、目标展示板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2.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三、知识引领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2.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3.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③小说要素: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地、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教学流程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然后查、写、记,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8分钟后)把自学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专项训练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踱来踱去惩罚挟着字帖祈祷强迫郝叟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喧哗喧闹吵闹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到。

2.观察检查视察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______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3.严肃肃静严厉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___的气氛。

4.惊奇惊异诧异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5.后悔懊悔懊恼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_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6.责备责怪谴责“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7.肃静安安静静安静平静静悄悄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_______的。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___的教室。

我的心稍微_______________了一点儿。

自学指导二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

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你能把本文的结构划分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段意吗?试试看呦!6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划分的准确,概括的全面简洁。

交流研讨第一部分(1~6)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23)写韩麦尔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上课)第一层(7~10)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第17~23段),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

(宣布下课)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积累了字词,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能悟出在今后的写作中按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更能使得文章的脉路清晰。

五、作业布置预习下堂课的内容,完成家庭作业的相关部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情形的不同。

3.找出文章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重点:分析韩麦尔的形象课时难点:分析韩麦尔的形象一、情景创设“一九三七年呀,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国民忍受痛苦饱经创伤,这将是何等的悲哀与耻辱!然而,本课所讲述的法国人民不仅承受着以上的痛苦,就连自己的母语都无法说下去了,这又将是一种何等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去深入探讨都德的《最后一课》二、出示目标1.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情形的不同。

3.通过文章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一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能体现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不同的关键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7分钟后看哪组同学找的又准又全。

交流研讨:气氛: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平时――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